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古代有没有学者研究历史

时间: 2023-11-22 15:01: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中国古代有没有学者研究历史

请求下古今中外的历史家有哪些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春秋左传》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史记》班彪(3年~54年),中国东汉史学家,班固之父。

班固(32年~92年),《汉书》陈寿(233年~297年),《三国志》常璩(大约291年~361年),《华阳国志》范晔(398年~445年),《后汉书》刘知几(661年~721年),《史通》杜佑(735年~812年),《通典》司马光(1019年~1086年),《资治通鉴》郑樵(1104年~1162年),《通志》洪迈(1123年~1202年),《容斋随笔》周去非(1135年~1189年),《岭外代答》赵汝适(Zhao Rukuò 1170年~1228年,《诸蕃志》马端临(1254年~1324年),《文献通考》汪大渊(1311年~ 1350年),《岛夷志略》李贽(1527~1602),《史纲评要》张燮(1574年~1640年),《东西洋考》顾炎武(1613年~1682年) 《日知录》、《肇域志》王夫之(1619年~1692年) 《读通鉴论》王鸣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赵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记》钱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异》章学诚(1738年~1801年),《文史通义》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王韬(1828~1897年),《法国志略》、《普法战纪》、《法兰西志》、《美利坚志》、《日本通中国考》、《琉球朝贡考》、《法越交兵记》、《西古史》、《西事凡》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国古代史》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柳诒徵(1880年~1956年) 《国史要义》

陈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可温考》《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通鉴胡注表微》

陶希圣(1899~1988),《八十自序》《中国社会现象拾零》

黄现璠(1899年~1982年)《广西壮族简史》《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壮族通史》

冯承钧(1887年~1946年),《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景教碑考》

陈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别传》《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

胡适(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吕思勉(1884年-1957年),钱穆之师。

著作《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钱穆(1895年~1990年),《国史大纲》

傅斯年(1896年~1950年)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中国史纲》《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张荫麟(1906年~1942年)

劳干(1907年~2003年)

谭其骧(1911年~1992年),《中国历史地图集(8卷)》

全汉升(1912年~2001年)

西方历史学家古希腊,希罗多德(Herodotus)(前484年?—前425年?),《历史》,历史之父古希腊,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年?—前400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波利比奥斯(Polybius)(前200年—前118年),以《历史》(又译为《通史》、《罗马史》)一书留名传世。

古罗马,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前44年),《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罗马,李维(Livy)(前59年—17年),《罗马史》古希腊,普鲁塔克(Plutarch)(46年?—120年?),《希腊罗马名人传》罗马,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编年史》英国,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1737年—1794年),《罗马帝国衰亡史》德国,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886年)德国,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895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国,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1848年—1929年),《战争艺术史》英国,丘吉尔(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英语民族史》法国,费夫尔(Lucien Febvre)(1878年—1956年),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法国,布洛赫(Marc Bloch)(1886年—1944年),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英国,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历史研究》法国,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年鉴学派第二代学者,《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美国,费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年—1991年)德国,戈洛·曼(Golo Mann)(1909年—1994年)美国,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1913年—2004年),《全球通史》日本历史学家日本,白鸟库吉(Shiratori Kurakichi,しらとり くらきち),(1865~1942), 岩波书店出版10卷本《白鸟库吉全集》日本,内藤湖南(1866—1934)日本,桑原隲藏(1870-1931),《宋末提举市舶船西域宽叶香蒲寿庚的事迹》、《东洋史要》、《东洋史说苑》日本,津田左右吉(1873~1961),《古事记及日本书纪的研究》、《神话时代史的研究》、《日本上古史的研究》、《上古日本的社会及思想》日本,辻善之助(1877-1955)《日本佛教史的研究》、《增订海外交通史话》、《日本文化史》七卷、《日本佛教史》十卷。

日本,池内宏(1878~1952)《满鲜史研究》全5巻、《元寇的新研究》、《鲜初东北境和女真的关系》日本,加藤繁(1880~1946),《中国社会经济史概说》、《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和田清博士序)日本,后藤朝太郎,(1881-1945)日本著名汉学家。

日本,有高岩(1884—1968)《东洋中世史》、《元代农民之生活》日本,中村孝也(1885~1970)《德川家康文书的研究》、《 家康的臣僚 武将篇 》、《 国史学 》日本,原田淑人(1885——1974),《东亚古文化研究》、《东亚古文化论考》、《东亚古文化说苑》、《唐代的服饰》日本,和田清(1890~1963),《支那通史》、《内蒙古诸部落的起源》、《明代蒙古史论集 》、《中国史概说》日本,家永三郎(1913—2002)

研究唐代历史的的学者

唐朝有哪些著名的道教学者

唐朝作为道教的鼎盛期,涌现出了许多道教学者,使道教有了更多突破性 的发展,其中以孙思邈、张万福、李筌、吴绮、杜光庭、彭晓等最为卓越。

孙思邈不但通晓老庄及百家之学,更是在医学方面卓有成效,所著《千金要 方》是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张万福是整理道教斋醮科仪的大师, 是继陆修静之后、杜光庭之前道教科仪的重要整理者和发展者。

李筌早年好神 仙之道,偶得《黄帝阴符经》,探究其理,提出许多治国安邦之道。吴筠师从潘师 正,对道教基本理论和修炼方术多有阐发,其思想对宋代理学有一定的影响。

杜 光庭是道教斋酿科仪的集大成者,对道教的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等, 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发,为道教在北宋复兴作好了准备,彭晓的修仙思想,顺 应了外丹转向内丹的历史趋势,发挥《周易参同契》原理解说内丹修炼,对后世 道教有一定影响。

研究三国时期的现在历史学家有哪些

中古史(魏晋至唐)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国古代史》

卢弼(1876年—1967年),《三国志集解》、《三国志集注补》

陈寅恪(1890年—1969年),《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寒柳堂集》

劳干(1907年—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

陶元珍(1908年—1980年),《魏晋史丛考》、《三国食货志》

唐长孺(1911年—1994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总结其一生研究的通论性著作)

王仲荦(1913年—1986年),《魏晋南北朝史》

周一良(1913年—2001年),《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马植杰(1922年—2006年),《诸葛亮传》、《三国史》

田余庆(1924年—),《东晋门阀政治》

张作耀(1931年—),《中国历史便览》、《中国历史辞典》、《曹操评传》、《曹操传》、《刘备传》、《孙权传》

逯耀东(1933年—2006年),《魏晋史学及其他》、《胡适与当代史家》、《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张大可(1940年—),《三国史研究》、《三国史》

张荣芳(1955年—),《唐代的史馆与史官》、《唐代京兆尹研究》、《典章制度的总汇 ―― 通典》

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代史事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

D分 析:本题要在理解唐诗形成的原因下考虑。

唐诗的发展传统分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共四个时期。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

从“诗歌”本身发展来展开审视,这一点,与唐代社会历史进程:发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唐诗总是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虽然运用了一些个修辞手法,但基本都能反应社会现实。

但它并不能做为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考点: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寻长期研究随唐历史的专家,

隋炀帝好大喜功,想要做到像三皇五帝那样,被后事所称颂,于是,开通了前所未有的大运河。又分别于大业七年,九年,十年,三次攻打高丽。前两次皆是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高丽求降,隋炀帝的面子得以保住,但是,修建运河,三次东征高丽,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不可估量的。东征高丽所需要的银饷皆是百姓所交赋税,加重了百姓负担,所以,隋朝中期各地便有流民四起。隋炀帝修建运河主要是供自己玩乐,到了唐朝,对运河又稍加整修,使运河完全投入使用。

你说的也很对,唐朝的兴盛离不开隋的建设,所以现在的文化定义为“隋唐文化”

历史简答题

1、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市场。

2、政治:唐朝统治者采用了开明的民族和对外政策,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招提寺)、日本遣唐使、与新罗的交往。 经济:当时唐朝的长安.洛阳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还有很多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 文化:诗歌,文学等成就没有朝代可以比。

对外:很多留学生来留学; 3、就外在表现和对外影响力而言,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文明阶段,可以说是唐代。唐代文明是外在的,它是物质的繁荣、法制的先进、文学艺术的昌明和国力的强盛。

如果说先秦是中国的古希腊时期,代表着思想的启蒙,那么唐朝就是中国的古罗马时期。即使没有高明的哲学、百花齐放的思想,唐朝以强盛的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迈邻国的政治文明和法制文明、自由包容的帝国姿态和鼎盛的文学艺术,成为中国人至今为之自豪的历史阶段。

首先,唐作为世界帝国,其文化不仅限于汉魏以来的中国系统的文化,它还包括印度系统的佛教文化和天山南北路和粟特等中央亚细亚的绿洲文化;还有经由中央亚细亚的伊朗萨珊朝文化和东地中海域的罗马文化、拜占庭化的希腊文化、叙利亚文化;它进而还包容夹杂着从南方海路进入的东南亚、印度、波斯、 *** 文化和从北方草原陆路而来的土耳其系统的文化等,乃是一个大型的文化复合体。这种多元的复合文化作为唐文化被吸收到东亚诸国,东亚文化圈由是成立。

这意味着东亚初次进入了国际文明体系中。…(唐文化和罗马文化)二者作为在东亚和欧洲最初成立的世界性大文化,是有其共通的性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各具举足轻重的意义。

日本接受唐文化,方始获得了进入世界共通的文明体系的机会。 唐是一个世界帝国,并不因为它的版图,而是因为它复合包容各种国际性文化的能力,(以及对其进行再创造的能力)从而,它已经不只是中国的,它也是东亚的,甚至是世界的。

列举一些唐代的成就: 在科学技术方面,火药的完整配方在唐代出现并改良,昭宗年间应用于军事上;印刷术唐代发明,即雕版印刷,这是世界印刷史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其原理一直沿用至今。活字印刷是宋朝发明的,但是一直发展缓慢,未能大范围推广,流传到国外并对世界文明起到重大作用的是印刷术;唐代,书籍的装帧出现了经折装和旋风装多种形式;唐代,瓷器陶器分离技术在晚唐取得突破;唐代,江南完成农业技术革命的大部分技术变革,其中包括双季稻的引进等。

唐代,耒耜经中的犁即一直沿用到近代的通用的犁,据考证可能是此时才发明出来并推广的;唐代还发明了轮桨、水密隔舱和水罗盘,大大促进了造船术;唐代发明了灌溉机械——筒车;可以说,中国著名的四大发明,唐代占了两个。 唐朝对算学的重视,超过以前各朝,编定和注释了历代的一批数学名著,后来统称为《算经十书》。

不仅全面地整理了我国汉魏以来的数学成就,而且注意介绍了当时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祖暅关于计算球体体积的“祖氏定理”。

这一定理在一千多年以后,西方才有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证得。 天文历法也是中国传统科技的重要部分,唐代的天文历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还东传海外,为日本国所采用。

在浑天仪制作上,唐代也较前朝进步。 释一行和梁令瓒共同造黄道游仪,用以观测日、月运动,并测量星宿的经纬度。

一行等人还实施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测量。 隋末唐初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天宝间王焘所撰的《外台秘要》,是集唐以前医学大成的两部名著。

《千金方》首创“复方”,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自《千金方》问世“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

孙思邈指出妇产病、小儿病的特点,主张独立设科。唐代的药物学,也有很大的进步。

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繁盛,从而丰富了我国的药物学知识。 唐代也有着繁荣的商业文明,印花税和汇兑制度就是唐代的发明,安史之乱后,历史进入中唐,商业经济进入辉煌。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商税由三十分之一增为十分之一。782年,下诏向商人借钱。

783年,加征“除陌钱”(即印花税),表明:印花税是中国发明的! 相当于现代汇款制度的“飞钱”,也始于中唐。 起初,商人使用“飞钱”, *** 一度禁止,后来在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又想把汇兑业务收到 *** 手中,但商人们始终不肯把这事交出。

唐代的赋税平均而言是很低的,因为计税人口在历史上是非常少的,说明 *** 对人民的控制程度非常之低。开元时有了世界第一张报纸《开元杂报》,图文并茂,其内容是皇帝的行踪和朝中各种事件。

同时,唐代是宗教自由的时代,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唐代没有统治性的政治哲学,他们的统治者摇摆于道家的黄老思想、儒家思想和佛教之间,唐代也有较多的政治讨论,这不仅是皇帝的纳谏而已,往往是对根本政治制度的研究、探讨甚至协商。因此,在唐代也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中央 *** 分权制度,简单说就是,中央政令出于中书省,相当于立法权吧,对此皇帝只能同意或否决,不能更改,也就是类似于批准程序和否决程序。

门下省管封驳,可以封回皇帝批准的诏令。而尚书省则只负责执行。

中国历史学者有哪些?举几个例子。

研究中国通史的钱穆、范文澜、翦伯赞、白寿彝,研究隋唐史的陈寅恪,研究元史的韩儒林,研究明史的吴晗、商传,清史的李治亭、冯尔康、阎崇年、喻大华,近代史的杨天石、雷颐、茅海建、沈渭斌。
胡绳
蒋廷黻
范文澜
李鼎声
林增平
徐中约
黄仁宇
吕振羽
翦伯赞

古代伟大的学者有哪些

今天看了一帖子!~一日本人说我们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rn我还真不了解,各位rn麻烦告诉我一下,古代有哪些伟大的学者!~我要去买他们的书rn恶补一下rn比方说孔子,庄子,孟子,老子,什么的rn就是像这样的rn还有要有他们的主张的学说!~rn谢谢
  韩非子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战国时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有人说他口吃。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其实你可以去买本<资治通鉴>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解自己的祖国以前的盛世,里面有很多祖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啊,我想这样比看古人著作的书要好点,你要了解的是祖国的文化而不是了解某古名人.
曾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
曾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
曾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

中国古代有哪些历史文献学家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
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
南宋的郑樵《通志·校雠略》

现代的话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
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
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
南宋的郑樵《通志·校雠略》

现代的话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
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解缙(永乐大典)、纪昀(四库全书)
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陈寿《三国志》,班固《汉书》,谈迁《国榷》
你应该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史学家”:
先秦:孔子、左丘明;
汉:司马谈、司马迁、刘向、刘歆、班固、荀悦;
魏晋南北朝:陈寿、范晔、沈约、萧子显、魏收、袁宏、崔鸿、郦道元;
唐:姚思廉、李百药、令狐德棻、李延寿、杜佑、刘知几;
宋:欧阳修、郑樵、李焘、李心传、徐梦莘、徐天麟、袁枢、章冲、乐史;
元:马端临;
明:王圻、宋濂、陈邦瞻;
清:毕沅、刘锦藻、谈迁、谷应泰、魏源
古代哪来的什么历史文献学家。顶多就是金石、考据学。从宋及其以后开始皓首穷经的一批人。包括乾嘉学派、桐城派之一类的。
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陈寿《三国志》,班固《汉书》,谈迁《国榷》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解缙(永乐大典)、纪昀(四库全书)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
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
南宋的郑樵《通志·校雠略》

现代的话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
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
文章标题: 中国古代有没有学者研究历史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4464.html
文章标签:中国古代  学者  研究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