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李鸿章早年的诗句是“八千里外觅封侯”,还是“三千里外欲封侯”,以及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的作为

时间: 2023-07-12 08:59: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李鸿章早年的诗句是“八千里外觅封侯”,还是“三千里外欲封侯”,以及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的作为

意气风发的李鸿章

再说此时充武英殿编修、刚好而立之年的李鸿章。李鸿章心性颇高,还在当年进京参加乡试时,曾赋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表明他的远大志向,同样的字眼“梦封侯”“登鳌顶”“入凤池”“夺龙头”“封侯相”在他的早年诗作中更是俯首皆是。

李鸿章一生追求成功之心颇切,曾有“万里请缨终子少,千秋献策贾生推”诗句,李鸿章志在成为西汉终军、贾谊那样的人物。终军是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贾谊是西汉著名政论家,著有《过秦论》、《治安策》等。终、贾二位都是少年就名扬天下的人物。李鸿章早期人生也一帆风顺,少年得志,自然意气风发,才高志大。李鸿章的曾祖李椿、祖父李殿华都未能有所成就,一直到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时才考中进士。李鸿章6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18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7岁就在翰林院做了编修,是最年轻的安徽籍翰林。

有时任京官的父亲在前指路,李鸿章交游更加广泛,眼界更加开阔,志向更加远大。《李文忠公集》载:“李文忠未达时,尝与人言志,文忠曰:吾‘愿得玻璃大厅事七间,明窗四启,治事其中。’”这可是封疆大吏才能拥有的办公条件啊。在清代官场,从中进士到成为封疆大吏,平均要熬上30年左右。即使是像林则徐那样的能臣,也用了足足26年!心高气傲的李鸿章怎么能等?与其在京都浑浑噩噩白费时日,还不如跃马疆场攫取战功。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啥意思?

意思是:这一万年来是谁在书写历史,哪怕我要去遥远的三千里外,我也要得到官位,成为书写历史的人。

这一句出自李鸿章的《入都》十首。“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是李鸿章在青年时写下的诗句。这句话可以看做是李鸿章的志向,也是李鸿章青年时立下的誓言。

他一心要做一个书写历史的人,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在努力着把自己写入历史。当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李鸿章必然知道自己的一生究竟写了怎么样的历史。

扩展资料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和他同时代的一位大清巨富胡雪岩也是安徽人。如果说胡雪岩一生经营的是生意,那么李鸿章一生经营的就是自己的官位。李鸿章是那个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湖南人曾国藩的学生。

与曾国藩不同的是,李鸿章把军队、权力抓得更紧,一方面牢牢树立了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也在官场树敌许多。这是李鸿章的胜利,也是李鸿章的悲哀。

李鸿章是晚清的中流砥柱,他追随曾国藩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他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业企业。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他像一只在风雨中的蜘蛛,辛辛苦苦地编织着晚清那张巨网。只需一场风雨,这一切便被打击得支离破碎,便又得重新开始。

对于李鸿章所签署的一系列卖国条约,今人的评判逐渐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也有人认为李鸿章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皇帝和太后的意思。朝廷把自己要背负的骂名转嫁到大臣身上,这是历史上惯有的事情,比如倒霉的秦桧与严嵩,都是这样不幸的棋子。

胡雪岩经营的是生意,李鸿章经营的是官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李鸿章的表现越来越像一个在官场上的商人。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在动荡时局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己难以被替代。

在罗伯特.道格拉斯版《李鸿章传》出版五年之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皇帝和太后仓皇出逃,而身为晚清中流砥柱的李鸿章竟然支持了盛宣怀提出的“东南互保”,“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使得朝廷一度失去了对中国东南诸省的控制。这次举动实际上为十年后的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翻译:谁来为这长长的一万年编著历史,我要在三千里外觅得封侯。

①中国古代编纂历史的人是区别于一般史官的,往往是很有成就的人,作者在此有自指的倾向。

②可的封侯的人往往有很大的军功,在三千里外获得封侯,作者暗示自己要在边疆有所作为,开疆扩土啊,保卫边疆啊什么的。

拓展资料:          该句出自李鸿章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参考资料:李鸿章 (晚清名臣)_百度百科

这一句出自李鸿章的《入都》十首。
一万年来谁著史,这一句,采用疑问句形式,虽然是疑问句,但是答案显而易见,中国的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表达了李鸿章要在科举考试中准备一把头筹,以一个科举胜利者的在姿态面对芸芸众生(当然,不可否认,这李鸿章虽然是个学霸,但是这样吹牛也是太猖狂嚣张了,作为一个儒生,怎可丢掉中庸之道的追求,估计孔老夫子如果看到李鸿章的这句,肯定气得棺材板都按不住了,从坟墓里蹦出来好好修理一下这个骄狂的儒家弟子)
三千里外觅封,这一句,意思就更加直白露骨了,一心一意都就把读书当工具,一心考试做官,简直就是被功名利禄给熏黑了眼,也难怪 红楼梦 中 宝玉称呼这些一生想读书科考做官的人叫作“禄蠢”,想一想 ,也是确实形象贴切。 他李鸿章当年从安徽到京城,唯一的目的就是考试做官。好一个封侯拜相,口气真大,谁曾想多年后还真让李鸿章实现了封侯拜相,当朝一品的愿望。。。佩服。。
以下是《入都》十首,与诸君共赏之
【其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其二】
频年伏枥向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借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
【其三】
回思往事尽成尘,我亦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何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其四】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华年逐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其五】
桑干河上白云横,惟祝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待春明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其六】
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趁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分宜。
【其七】
一入都门已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附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其八】
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州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半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辙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卷士,残年兀坐守遗篇。
【其九】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纯仁麦,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其十】
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惟望插金莲。
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揽鬓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清·李鸿章
上述各句表达的是作者渴望参与国事的雄心壮志(一二句总起)。他认为历史是王侯将相写的,他就要做王侯这样的人(三四句)。他决意出深山、入朝廷,不达目的,誓不回家(五至八句)。而现在正是他出山奋斗的最好时机,不能再等待(九十句)。作者还用马和燕做比方,证明离开本家故地出外找到引荐的人才有出头之日(最后四句)。
谁来为这长长的一万年编著历史(中国古代编纂历史的人——区别于一般史官——往往是很有成就的人,作者在此有自指的倾向),我要在三千里外觅得封侯(可的封侯的人往往有很大的军功,在三千里外获得封侯,作者暗示自己要在边疆有所作为,开疆扩土啊,保卫边疆啊什么的)。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有称李合肥,世人多称李中堂。官至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

“俾斯麦与李鸿章会面,俾斯麦略显高傲,向李鸿章问道:听说李大人被称为东方俾斯麦,可有此事?李鸿章强势回应:我只听闻,宰相有西方李鸿章之称。”

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封疆大臣之首(也有说是东三省总督),有人说李鸿章权倾一时,只对一半,实际上的李鸿章有权没有势,有势又没有权。总所周知,大清朝的统治,是以贵族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治,也就是说,清朝,是满人的王朝。实权都被军机大臣(满人贵族亲王)所掌握,汉人想要位极人臣那比登天还要难,就连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建立大功之后,每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即便在用兵之际,也要裁减湘军,怕的就是功高盖主,引来猜疑。说李鸿章谤满天下,那倒是对的。无论从洋务运动,还是甲午海战,到随后的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受到了无数的指责。朝廷指责他丧权辱国,被世人唾骂成卖国贼。

  显然,这样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李鸿章吧。

初露头角,平内乱

 李鸿章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太平天国时期。金田之乱爆发,当时李鸿章在安徽老家,作为安徽巡抚福济的幕僚参赞军事。随后李鸿章主动请缨,指挥军队一举攻克含山和巢县,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名声就此传出。随后跟随曾国藩到江西剿灭叛乱,曾国藩曾经多次举荐李鸿章,但是都被朝廷驳回(可能不是满人),但是跟随曾国藩的几年,正是他学习积累的时间,也成为他终生受用的一段经历。

  当时对抗太平军的是满清常备兵——绿营兵也称八旗兵,他们都是些平庸无能的军人,而且腐败作风严重,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于是曾国藩向朝廷请示,要求在体制外训练新兵,组织地方团练。由此,地方军队成为了对抗太平军的主力,其中有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等。

  在李鸿章的麾下,有一支常胜军,是沪商最初雇佣的洋枪队来保卫上海的之用。之后常胜军收归李鸿章的麾下,也因此李鸿章与常胜军的首领华尔,白齐文和戈登有深交,也慢慢对西方先进技术产生兴趣。

  自同治元年二月开始,李鸿章率领8000人东下到上海,统领淮军和常胜军,转战各地,开始于松江保卫战,终止于嘉兴常州攻坚战,到同治三年四月,终于平定苏南。

太平军平定后,捻军乱起,李鸿章又临危受命,破东西捻军,中国的内乱也暂时平定了。

开放视野,创洋务

  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条铁路,第一条电报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李鸿章所办的洋务,大体就是这些。而李鸿章下功夫最多的事业,就是陆海军事了,平定太平军后,李鸿章意识到中国的兵力平定内乱可能有余,要抵御外侮就不行了,所以他把加强国家兵力作为重要事情来抓。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海军实力居世界第八位,亚洲第一位。

晚清第一外交家,李鸿章

  弱国无外交,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所面临的困境,而在此之前的满清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西方列强的面前,闭关锁国的晚清是弱国,而李鸿章为自己的弱国和戎外交思想付诸实施所做的不懈努力,尽管存在着种种的缺陷,虽然缺陷是由晚清自身封建性所带来的,和李鸿章并无关系,但是李鸿章对于推动晚清政府的外交现代化,对于消弭战争的灾祸,维持中外相安的局面,保证自强运动的逐渐开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濮兰德的《李鸿章传》中写到:作为辞令巧善的谈判者,作为守护者通往北京外交通道的忠实卫士,作为中国冤情的主要申诉者,作为试图尽可能减轻战争失败而导致外国施予的阶段性惩罚和折磨的周旋者,他明显地成为清王朝唯一可以寄托和不可缺少的人物。

甲午风云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是朝鲜东学党起义,当时中日双方因为出兵援助问题僵持起来,战争一触即发。此时的李鸿章本着“内需变法,外须和戎”的思想,力求国内和平,争取富国强兵的时间,于是利用和其他列强驻外大使的私交,寻求西方列强的帮助,试图“以夷制夷”,调停战事,却受到了朝廷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猛烈攻击,其中不乏一些得力大臣:左宗棠和张之洞。他们盲目求战,为的就是不损大清得国威,说到底还是没有走出天朝上国的思想桎梏。战争还是爆发了,结果也像历史教科书那样惨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布破产。上面说到,北洋水师的海军实力居世界第八位,亚洲第一位,为什么在日本面前却那么不堪一击?答案能在清流党人的身上找到,一方面是翁同龢等人和李鸿章的私人恩怨,在战事上多加掣肘,另一方面户部用来制造舰队和加强防御的钱,长久以来一直用于重修颐和园,更不用说卫汝贵克扣军粮,叶志超谎报军情,方伯谦不战而降等笑话了。既然战败了,那就签约吧。

  起初,清廷派往签约的是张荫桓,但是日本政府只认可李鸿章,于是李鸿章被任命未全权大臣,前往日本签约,此时他已经72岁。条约的内容相信大家也知道,赔款割地。但是李鸿章通过自己的外交手段,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在签约之前李鸿章被日本一名青年开枪打中脸颊,李鸿章当场倒下,在他醒过来后,随行官员都在关心他的身体状况,而李鸿章却说:“此血,救国矣!”,在当时国际法规定,双方外交大使都应该受到保护,而李鸿章却遭受此祸,李鸿章派人将消息传开,联合媒体和其他列强向日本施压,日本方面迫于无奈,将赔款3亿两白银降到2亿两白银。时任外交大臣陆奥宗光痛斥:“狂热爱国者真是误国啊!”这名老人顽强的在病床上继续谈判,给文明世界留下了一个有教养,有韧性的良好印象,表明他遵守了儒家学者的优秀传统,无不引起普遍的钦佩之情。

随后,李鸿章又努力寻求国际斡旋,动用所有外交手段,联合英美法德俄等国干涉和谈,不惜引狼入室也要保住清国疆土,于是日本在列强的干涉下,交还辽东半岛。李鸿章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可能维护中国国体大致完整,保护了中国没像其附属国一样沦为殖民地,为中华的去崛起复兴保留了一份坚实的基础。

李鸿章不该是卖国贼

日本媒体评论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就连当年李鸿章遇刺后,改道的那条小路,被日本官方命名为“李鸿章道”。美媒将德国首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李鸿章称为19世纪三大伟人。梁启超在《四十年中国大事记》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清史稿》也说: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李鸿章一人将老态龙钟的满清从野蛮带进了文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奈何他手中的筹码太少了,生不逢时,可能就是他人生最好的诠释,李鸿章说:一生风雨裱糊匠,李大人,真中堂也。

这是李鸿章的一首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参考文献:

《李鸿章传》——梁启超

《李鸿章》——濮兰德

求“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全诗

给清诗名,作者,最好把背景说一下,出处,而且能让我查找,而且请确认一下到底是“三千里外觅封侯”还是“三千里外欲封侯”还是“八千里外觅封侯”。
李鸿章 十律之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头句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气概开篇,却比李贺更多豪气。次句用“百尺楼”的典故,讲刘备于讽求田问舍人的故事,说明自己意在天下,同时用“意气”二字,也有说明自己初出茅庐的意思。颔联两句“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猛然就把全篇中心突出,说明自己的理想是要史书留名,封侯拜将,这句为李鸿章所最为豪迈的名句,有人说电视剧《走向共和》中,那个日本人初见李鸿章就用这两句来赞赏敬佩李鸿章,可惜没有看过,不知真假。颈联笔锋一转,写出自己在路上的想法,说自己全心要抓住这个跟随曾国藩的机会做番大事,全无闲情他骛。尾联两句,随在颈联节奏而出,写出自己必成大事的决心。此诗最为曾国潘赏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淘股吧]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清·李鸿章
你?!如此博大精深,引以傲你,需向往之!
文章标题: 李鸿章早年的诗句是“八千里外觅封侯”,还是“三千里外欲封侯”,以及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的作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829.html
文章标签:里外  封侯  诗句  早年  客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