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日本有可能再次发动战争,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

时间: 2023-06-30 18:01: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日本有可能再次发动战争,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

问一个历史问题。 七七事变后,日本封锁了中国的海上交通。中国对外只剩下滇缅公路一条通道。

为了保住这条生命线,请问::中国军队先后几次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大的战役有哪些?谢谢!给你30分。
两次作战,1942,1944.主要将领为戴安澜、孙立人等。下面的内容来源于百度的中国远征军词条,你可以看下,分就随便了,你以后可以一直用相关方式搜索。
首次远征
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只有第6军的49、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此时由于缅甸战事吃紧,英国人却又急着要远征军入缅参战。2月16日,蒋中正下令先运送第5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3月7日,200师到达同古,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此为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3月19日,200师首次与日军地面部队接触,由于缅甸交通线不断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极延误,后续部队始终没有按原定计划到达同古,10余日后,200师伤亡达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并且还要面对4倍于己的敌军包围,杜聿明审时度势,下令200师于3月29日晚从同古以东突围。3月30日,日军进城后才发现同古是一个空城。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歼敌5000余人,重创日军第55师团。
随后中国远征军准备进行平满纳会战,然而,在西路方面,缅甸战场右路英军不断后撤,将中路平满纳地区的中国远征军右翼完全暴露给日军,东线方面由于中国军队兵力薄弱,阵地不断失守,第5军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罗卓英不得不下令放弃平满纳会战。
4月14日凌晨,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急电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请求解救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月19日下午5时,在新38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齐学启和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中、英、美三国轰动。 孙立人将军
4月20日,史迪威和罗卓英轻信英方关于在仁安羌和乔克柏当之间有敌军3000余人的情报,命令第200师长途奔袭至乔克柏当。第200师到了乔克柏当后,发现没有日军,只有英军在新38师的掩护下撤退。而后又退回到棠吉,浪费了宝贵的3天时间,使日军抢先攻占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师向棠吉发起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于4月25日18时占领棠吉。而在4月24日,在日军猛烈攻势之下,第6军被迫放弃雷烈姆,
日军随后从雷烈姆北进,此时防守腊戍已无意义,第200师遂于4月26日放弃棠吉。
4月29日拂晓,日军猛攻腊戍,第66军伤亡惨重,当天中午,日军占领腊戍,第66军各部退守新维。所谓曼德勒会战已经彻底成了泡影。此时撤退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东线方面,第6军于4月24日被迫放弃雷列姆之后,且打且退,5月12日,推到萨尔温江东面,随后撤回国内。
中线方面,第5军军部和所属的新22师、第96师主力于4月26日黄昏由皎克西乘汽车、火车向曼德勒转移,于当天夜间十时全部到达。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区,此后第五军直属部队、第200师、第96师、第66军的新38师徒步轮流掩护撤退。5月8日上午,日军攻占密支那,杜聿明按蒋中正7日的命令向国内撤退。5月9日,由于在杰沙(又译为卡萨)发现日军,并且新38师先到杰沙掩护的只有一个团,而新38师、新22师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从前线撤下,杜聿明认为日军有可能从南北包围将远征军歼灭,从而下令第93师在右翼掩护,并且在孟拱附近占领掩护阵地,同时命令各部队分路回国,自寻生路。
新38师师长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新38师是第一次远征结束之后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队。
杜聿明率领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离开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转打洛到新平阳,迷路的远征军在森林里转来转去,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死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使得这支军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
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英雄——刘桂英
第200师至棠吉,以后沿途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经南盘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国。5月18日,第二百师分兵两路通过细(胞)抹(谷)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伏击。激战一天,第二百师伤亡过半,才从东面山坡撕开一条缺口,残余官兵得以死里逃生。戴安澜在突围时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5月26日,戴安澜将军逝世。
第96师及炮工兵各一部经孟拱、孟关、葡萄、高黎贡山回国。
据战后统计,穿越野人山的部队有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军新编第22师野战医院的护士刘桂英更是作为唯一健在的、走出野人山的5名女兵之一而闻名。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第二次远征
全副美式装备之中国远征军
1942年7月15日,新38师由英帕尔开往蓝姆伽,8月初,从缅北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也来到了蓝姆伽。根据中美协议,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同时,国民政府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兵源。1942年底,由于史迪威与罗卓英矛盾不可调和,蒋中正被迫将罗卓英调回国内,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第8军军长郑洞国中将接替罗卓英的职务。同时决定在驻印军指挥部下设新编第一军建制,下辖新38师、新22师。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廖耀湘为新22师师长。3月中旬,郑洞国率军部人员来到蓝姆伽,正式成立新一军。[4]
1942年10月24日,新编第38师112团孙立人将军将缅甸会战中投降的1200名日本士兵以及军官,统统以活埋的方式处死。部分中国学者对此表示质疑,此种说法难以被证实。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师兵员陆陆续续空运到印度,新30师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师与第50师的兵员也空运到了印度。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换装了美式装备,有美国的军事援助和充足的粮食,军事训练十分扎实。经过一年的整训,练就了丛林训练和丛林生存的过硬本领。再加上同时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军,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这两点使得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1942年6月,怒江防线稳定之后,国民政府积极训练军队,准备反攻缅甸。1943年2月1日,蒋中正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3月28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楚雄成立。陈诚从重庆飞到楚雄就任,着手进行远征军部队的训练和反攻计划的制定。1943年8月,远征军的5个军编练和装备基本完成。后调来的第54军也在11月完成改编。其中,第11集团军下辖第2、第6、第71军和第200师。第20集团军辖第53、第54军共4个师。另外第八军和第93师直属远征军司令长官部。1943年冬,陈诚因病辞职,卫立煌接任远征军司令。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经过血战之后,新38师于12月29日攻克于邦。随后在新38师的配合下,新22师于1944年3月5日攻克孟关。后来两师合作攻下瓦鲁班。新22师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蒋中正给其嘉奖电为:中国虎!1944年4月份新22师、新38师、第30师、第50师与美军联合围攻下了密支那。攻克密支那后,各个部队修整了2个月,此时第14师、第50师、新30师已陆陆续续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中国进入缅甸的部队已达到5个师,为便于指挥,将新一军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新一军下辖新30师和新38师,军长孙立人。新六军下辖新22师、第14师、第50师,军长廖耀湘。郑洞国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1944年10月16日,新一军与新六军开始向八莫发起进攻,12月初,日军进犯独山,贵阳告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调新六军回国保卫大西南,新六军主力于12月1日奉命停止前进,新六军军部及新22师、第14师被空运至云南沾益,以保卫重庆。留下第50师与新一军作战,归新一军指挥(后来正式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军攻克了八莫。 当时远征军装备的半履带车
在驻印军开始反攻几个月之后,国内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反攻开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正式开始强渡怒江,于6月底血战至腾冲附近。经过3个月的战斗,于9月14日解放腾冲。第11集团军于6月1日渡江,新28师于4日攻克腊猛,进围松山,由于敌阵坚固,该师五攻未客。7月1日改由第8军来攻,该军以三个师轮换进攻,连续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敌阵,全歼守敌。远征军经过血战,于11月3日攻克龙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复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军第116师与新一军一部在木遮相会,旋以钳形攻势向芒友推进,
1945年1月15日,新一军攻克南坎,并继续前进,于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中国远征军会师。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在畹町城举行。会师后,滇西远征军回国,新一军与第50师南下,新一军先后拿下了新维、腊戌,第50师先后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麦等市镇,新50师自从1944年渡过伊洛瓦底江以来,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挺进600公里,毙伤日军3500余人。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输血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彻底胜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滇缅公路于1938年底通车,从此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棠吉)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以退入印度的新38师、新22师在兰姆珈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英国提供给养,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军,利用从驼峰返航的飞机空运到印度,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升。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辖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团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代号为“安纳吉姆”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10月新30师调入缅甸编入驻印军。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1944年3月初日军纠集其15军8万兵力进攻印度英帕尔英军基地,英帕尔吃紧危及整个东南亚战局,4月初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54军第14师、第50师急调入缅甸编入驻印军增援牵制日军,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与美军拉加哈特部队合编组成中美联合突击队随即对密支那发动进攻。5月11日,滇西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血战高黎贡山拉开滇西反攻序幕。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近三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两条被阻断的运输线——中印公路同滇缅公路的连通指日可待,危险的“驼峰航线”从此载入史册,空军可以从东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线飞往昆明和重庆,中国西南战略形势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而日军对缅甸的占领日期已屈指可数,其在亚洲大陆的全面进攻,也从此演变成节节防御,最后彻底崩溃。  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6月4日,滇西松山大战展开,滇西远征军71军、第8军轮番进攻,至9月7日以阵亡8千余人、伤者过万,击毙日军千余惨重代价收复松山。7月2日,第二十集团军进攻腾冲,至9月14日光复腾冲城,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参与攻城战役,我军伤亡5千余人,击毙日军3千余人。6月4日,滇西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进攻龙陵,至11月11日克复龙陵全境,此役歼灭日军13000余人,我军伤亡2万余人,日军被驱赶到芒市一带自此无险可守。9月初,日军在英帕尔遭受惨重失败,盟军在滇缅印战场进入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驻印军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扩编为新1、新6两军,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挡”。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12月初因国内战事吃紧新6军急调回国增援,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滇西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反攻缅北、滇西历时一年半,史载中国驻印军伤亡2万多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滇西远征军伤亡6万余人击毙日军2.1万余人,合计毙敌7万余人。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滇缅印战区亦是抗战历史上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唯一取得完胜彻底击溃日寇的战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日本在中缅印战区投入兵力总计30余万,被歼灭18万5千余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和辉煌的一笔,壮哉中国军人,壮哉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及盟军编制表  (一)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长官 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英(继任)  军事委员会参谋团团长 林蔚  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 史迪威  第5军 杜聿明(军长)  第200师  戴安澜(师长)  新22师 廖耀湘(师长)  新96师 余韶(师长)  新兵训练处 黄翔  工兵团 李树正  装甲兵团 胡献群  炮兵团 朱茂臻  汽车兵团 洪世寿  骑兵团 林承熙  辎重兵团 杜洪范  第6军 甘丽初(军长)  第49师 彭壁生(师长)  第93师 吕国铨(师长)   暂编第55师 陈勉吾(师长)  第66军 张轸(军长)  新38师 孙立人(师长)  新28师 刘伯龙(师长)  新29师 马维骥(师长)  另司令长官部直辖36师 李志鹏(师长)  (二)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1943年初至1945年3月)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参谋长 萧毅肃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宋希濂  副总司令 黄杰  第2军 王凌云(军长) 钟松(副军长)  第9师 张金廷(师长)  第33师 杨宝(师长)  第76师 夏德贵(师长)  辎重团 段寿涛  第6军 黄杰(军长,史宏烈继任)  预备第2师 顾葆裕(师长)  新39师 洪行(师长)  辎重团 郑殿起  通讯营 冯行之  战车防御营 梁中介  第71军 钟彬(军长) 陈明仁(副军长)  新28师 刘又军(师长) 第87师 张邵勋(师长) 第88师 胡家骥(师长)  辎重团 吴涛  另集团军直辖第36师 李志鹏(师长) 第200师 高吉人(师长) 第5军炮兵营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第53军 周福成(军长,赵镇藩继任)  第116师 赵镇藩(师长,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 张玉挺(师长,王理寰继任)  辎重团 刘宝华  第54军 方天(军长,阙汉骞继任) (1944年4月第14师、第50师调入缅甸,同年8月编入新6军序列)  第14师 龙天武(师长)  第50师 潘裕昆(师长)  第198师 叶佩高(师长)  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  第8军山炮营  辎重团 雷震波  工兵第2团 林松  通讯部队  远征军司令部直属部队  第8军 何绍周(军长) 李弥(副军长) 梁筱斋(参谋长)  荣誉1师 汪波(师长)  第82师 王伯勋(师长)  第103师 熊绶春(师长)  第93师 吕国铨(师长)  炮兵部队指挥部 邵百昌  工兵部队指挥部 傅克军  通讯营 滇康缅特别游击区总指挥部 郑坡  (三)中美联军、中国驻印军指挥系统表(1942年至1945年5月)  联军总指挥 史迪威(索尔登继任)  参谋长 柏特诺  中国驻印军 郑洞国(军长,1944年8月升任联军副总指挥)  参谋长 舒适存  新38师 孙立人(师长,兼副军长)  新22师 廖耀湘(师长)  新30师 胡素(师长,新30师于1943年10月调入印度)  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 军长 孙立人(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  新38师 李鸿(师长)  新30师 唐守治(师长)  第50师 潘裕昆(师长)(1944年底新6军新22师、第14师奉调回国,第50师编入新1军序列)  中国驻印军新编第6军 军长 廖耀湘(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  新22师 李涛(师长)  第14师 龙天武(师长)  第50师 潘裕昆(师长)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 黑格准将  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队队长 韩特上校  美军第5307混成旅(加拉哈特部队) 指挥官 梅利尔准将  (四)美国空军  第十四航空队(即飞虎队,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 指挥官 陈纳德少将  辖2个中型轰炸机中队  3个战斗机中队  第十航空队  (五)英缅军指挥系统表(1942年3月)  英缅军总司令 胡敦(前) 亚历山大(继任)  英缅军第1军团 斯利姆(军团长)  英缅军第1师 斯科特(辖第1、2、13步兵旅)  英印军第17师 史密斯(辖第16、46(后改名48)步兵旅、澳军第63旅)  直属装甲第7旅(战车约150余辆) 驻缅空军部队(战斗机30架,轻型轰炸机15架)  (六)英印军指挥系统表(1943年10月至1945年5月)  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 蒙巴顿  英印军第14集团军 斯利姆(军团长)  第4军 梅塞维  第33军 斯托普福德  第15军 克里斯蒂森
2次派遣远征军。

1、1942年第一次远征。
主要战役:
同古战役▪ 仁安羌大捷▪ 缅北大撤退

2、1944年第二次远征
主要战役:
滇西缅北战役▪ 腾冲战役▪ 松山战役▪ 龙陵战役▪ 胡康河谷战役▪ 孟拱河谷战役▪ 密支那战役▪ 平满纳战役▪ 瓦鲁斑战役

详细资料请参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4111.htm#3_1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1941年成立的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1940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6月,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试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其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印、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以后几经协商,才在同年12月23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了中英军事同盟。
  根据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的意见,中英军事同盟本来早应成立,以便中国军队及早开入缅甸布防。但英方迟迟不决,直到1942年初,在仰光沦陷,全缅告急之际,由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多方斡旋,英国政府终于同意中国出兵缅甸。其时,由美、英等国在华盛顿召开的“阿卡迪亚”会议决定,将缅、泰、印(法属印度支那,即越南)与中国战区合并,称为“中缅印战区”,蒋介石出任总司令,美国派出史迪威将军任参谋长。据此,中国派遣了入缅抗日的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作战随着当时情况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1年12月至1942年8月间,可以概括为自珍珠港事变、日寇侵缅、中国出兵远征时期。第二阶段为1942年8月至1945年春夏,可以概括为准备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称史迪威公路)时期。
  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2月由滇西进入缅甸,与日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战斗,失利后,一部返回滇西,据守怒江天险以阻敌;另一部退入印度蓝伽,组成中国驻印军,亦称新军,接受美国装备并受美军训练。而后,由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了主动权,中国驻印军与英、美军协同,遂于1943年10月对缅北日军展开反攻,即缅北滇西战役。在滇西怒江与日军对峙的中国远征军,也于1944年5月发起了松山战役和腾冲战役,并于1945年1月27日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3月遂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至此,中印缅公路完全打通,中国远征军班师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交通运输对于中国获得盟国的军事援助显得至关重要。在此期间,中国的对外交通线先后有六条,即:华南线、西北线、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随着日军入侵的步步加深,以及世界局势的变化,华南线和滇越铁路先后失去作用。西北线,尤其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成为抗战期间关键的甚至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通道。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工业落后,军事装备极其匮乏。日本的海军装备为中国海军的32倍;空军为8倍;陆军为3倍多。因此,在双方交战的过程中,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与侵华日军的战斗力相比较,相差很大,甚至达到8:1。 后来,由于有了国际交通运输线,大量的海外援助物资尤其是武器装备不断地输送进来,配备中国军队。其中,1943年以后,中国军队用美械就装备了13个军。这样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与过去不大相同,最为典型的是滇西反攻战:从1944年5月11日至1945年1月27日,日军伤亡2.1万人,中国军队伤亡6.7万人,双方伤亡比例总体为1:3.1。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线等国际交通线,运输大量的军事物资,极大地提高了正面战场的战斗力,为抗战全面胜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被称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运输的“生命线”。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钓鱼岛是一个大陆岛,是我国固有的领土.19世纪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钓鱼岛是一个大陆岛,是我国固有的领土.19世纪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钓鱼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20世纪60年代末,某国际组织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从此,日本逐渐开始实施侵吞钓鱼岛的计划.2021年9月,日本又上演了非法“购买”中国钓鱼岛的闹剧.
材料二  钓鱼岛距我国大陆约330千米,距我国台湾省基隆市约170千米,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面积约4.3平方千米.
材料三  我国钓鱼岛地理位置及其周边海域等深线分布图(P为日本的石垣岛,单位:米)(图1)和我国大陆至钓鱼岛地形剖面图(图2).

材料四  钓鱼岛周围海底蕴藏大量的石油,还具有极其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它是东海的鲭鱼渔场.每年渔汛期间,浙江、福建、台湾的渔民都常来捕鱼.遇到台风季节,钓鱼岛与东南部的南小岛之间的海峡,却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良港,有上百艘船只在此躲避台风.
(1)图3、图4中的阴影部分表示海洋及其深度,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能反映我国钓鱼岛至台湾岛地形的剖面图是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

(2)试说明钓鱼岛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3)试说明钓鱼岛成为我国许多渔船躲避台风的“避风港”的原因.
(1)根据图1中海底等深线的特点可知:钓鱼岛位于我国的大陆架上,到我国台湾岛之间的海域均为大陆架,所以深度都在200米以上,所以是图4.
(2)沿海大陆架地区,深度在200米以上,阳光充足,可照射至海底,有利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给鱼类提供大量饵料;钓鱼岛东部的台湾暖流受到大陆坡的阻挡抬升形成上升流,上升流使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上泛,给鱼类带来大量的饵料,所以渔业资源丰富.
(3)钓鱼岛附近在夏季受到台风影响,但是钓鱼岛与东南部的南小岛能缓解台风的风速,所以在台风来临之际,渔船到钓鱼岛与南小岛之间的海峡能避风,称为避风港.
故答案为:
(1)图4  ①台湾岛海拔较高,沿海地势海拔在500米左右;②钓鱼岛和台湾岛都位于我国的大陆架上,两岛海域的水深在100~200米之间.
(2)钓鱼岛地处广阔的大陆架,海水浅,光照和养分充足;  钓鱼岛东部的台湾暖流受到海底大陆坡的阻挡抬升形成上升流,使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
(3)①钓鱼岛附近夏季常受菲律宾东部海域台风的影响;②钓鱼岛与东南部的南小岛能减缓台风风速.

广岛长崎核爆炸之后的恢复用了多少年

广岛长崎核爆炸之后的恢复用了多少年

当年广岛长崎被炸后,日本5年之内就完成了恢复重建

时过境迁,现在可能就会有很多人不解了,既然广岛和长崎遭受了原子弹的的打击,为何现在又这么快恢复了生机,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难道当年的核辐射对人体不会有影响吗?

原子弹的杀伤力无外乎这4点:冲击波;光热辐射;爆炸产生的核辐射;残留物核辐射。而前3点杀伤破坏效应持续时间短,只有第4点才会留下后遗症。当年美军投下的原子弹为了追求最大杀伤效果,是选择在空中爆炸的,而这样产生的爆炸后果就是,辐射物被风吹散在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国内,单位范围内的辐射浓度被大幅降低,再加上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因此残留的核辐对人体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拓展资料

广岛原子弹事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的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夏,日本败局已定,但日本在冲绳等地的疯狂抵抗导致了大量盟军官兵伤亡。当时美军已经制订了在九州和关东地区登陆的"冠冕"行动和"奥林匹克"行动计划,出于对盟军官兵生命的保护,尽快迫使日本投降,并以此抑制苏联,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军方高层人员决定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以加速战争进程。

美军选定日本东京、京都、广岛、长崎、小仓、新潟等城市作为投掷原子弹的备选目标。此前,美国、英国和中华民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6日和9日美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造成大量平民和军人伤亡。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6千多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像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

参考资料来源:广岛原子弹事件-百度百科

新广岛和长崎重建于1958年,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开始恢复。

广岛在遭受到原子弹袭击后,于1958年进行战后重建;长崎如今也再次成为了英国、葡萄牙、荷兰、中国的交通枢纽,是日本著名的贸易港,如今长崎的旅游业也十分的发达。虽然城市建设早已恢复,据说原子弹爆炸过的地方70年都不能住人,然而广岛长崎仅在十余年后就开始重建了。

扩展资料:

新广岛城重建于1958年,地处濑户内海海岸,是明治时代主要的市中心。广岛市位于辽阔平坦的太田川三角洲上。三角洲有7个渠口,将广岛市分割为6个突出至广岛湾的岛屿。

广岛市地势平坦,微高于海平面;至于城市的西北部和东北部,一些小山则爬升至700英尺。日本人还在广岛离核爆炸最近的地方保留了核爆后的建筑物场景,并修建成了和平公园。

长崎县位于日本最南端,九州岛最西部,由半岛、海岬、海湾、湖岔构成,海域面积约是陆地面积的25倍,地形复杂,气候宜人,是一个风光明媚的海洋之县,是日本著名的观光旅游胜地。

交通发达,铁路已实现电气化,高速公路与全日本联网,共有6个机场,是日本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的门户,为国际贸易港口城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崎

百度百科-广岛

广岛,长崎 在核爆炸后5年内快速完成了城市重建工作。

各种核试验的现象都表明 核爆炸后几十年内是不生长植物和不适合人类居住,为什么光岛,长崎 在核爆炸后5年内快速完成了城市重建工作?20年内重建也算可以,毕竟核爆炸会有很多污染与辐射,但是短短5内完成了城市重建,而且还绿树成荫。到现在还看不出这个美丽的城市曾经遭受核爆炸!

核爆会污染,但本身就会消散,只不过过程缓慢一点而已,而且当时是空爆,再考虑到当时的地形和天气因素,所以核辐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也很难与诺贝利相比(诺贝利也可以住人,但大部分生物都畸形了)。但核辐射也不是那么简单,确实很厉害。

长崎是长崎县的首府,位于日本九州岛的西端,面积406.4平方公里。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德国法西斯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8月9日,美军又出动B-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8.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也使日本人民遭受到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严重灾难。日本人民成为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原子弹造成的无穷遗患。

扩展资料:

1945年8月9日,第2次空投任务落到了第509混成大队斯威尼机组身上。斯威尼曾率领他的机组驾驶"艺术大师"号观测飞机在广岛轰炸中担任轰炸效果观测任务。由于这次"艺术大师"号上仍保留着科学仪表,将再次当作观察机使用。斯威尼只好用另1架B-29轰炸机--"博克之车"作为原子弹载机。8月9日凌晨3点39分,"博克之车"装载着"胖子"从提尼安机场起飞向日本飞去。斯威尼一次次地祷告,希望自己和保罗·蒂贝茨一样幸运。

然而,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飞机刚起飞不久便发现有一只油箱出了故障,600加仑燃料可能无法使用。斯威尼粗略估计了一下航程,认为燃料基本够用,决定继续飞行。

当"博克之车"飞到硫黄岛上空汇合点时,另外2架提前起飞的观测和照相飞机本应在那里等候与他汇合,可他只遇到了其中1架。斯威尼在那里等候了30分钟仍不见另外1架的踪影,于是毅然朝小仓飞去。9点5分,"博克之车"飞抵小仓上空。

这天小仓上空气象条件很差,空中布满厚厚的云层,地面也是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博克之车"在小仓上空盘旋了3周,始终未能找到瞄准点--5号军火库。这时小仓的地面防空部队发射了密集的高射炮火,斯威尼只得提高飞行高度。

当斯威尼决定再一次进入小仓上空搜寻目标时,接到无线电报务员报告:从截获的日本截击航空兵使用的频率看,可能会有战斗机升空拦截。机上一阵慌乱。斯威尼来不及与基地联系便调转机头向西南方向飞去。他决定改为轰炸长崎。离开小仓后他命令向基地发报:小仓上空无法投弹,改炸长崎。10点28分,飞机抵达长崎上空。

恰巧这天长崎也是多云天气,第1次进入长崎上空也未能找到目标。燃料表的指针在急骤地下降,斯威尼心情异常紧张,他决定第2次进入时无论如何也要把"胖子"投下去,于是向机上人员宣布:"改用雷达瞄准,准备投弹,返航。"

投弹手克米特·比汉像菲阿比一样也是一位老手。当他正准备换用雷达仪器瞄准时,突然发现身下两块云团之间有一大段空隙,透过空隙可以清楚地看到瞄准点--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他立即通知斯威尼,可进行目视轰炸。10点58分,"胖子"脱离"博克之车"飞向长崎。

投弹后"博克之车"油料已严重不足,在返航途中不得不在冲绳岛紧急着陆,补充油料。"博克之车"经过了20个小时飞行,很晚才返回提尼安岛。"胖子"的爆炸当量比"小男孩"大,但长崎地形三面环山,所以损失小于广岛。

上午11时02分,继袭击广岛之后,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由5架B-29轰炸机组成的突击队将原子弹"胖子"投到长崎市中心。"胖子"是一颗钚弹,长约3.6米,直径1.5米,重约4.9吨,梯恩梯(TNT)当量为2.2万吨,爆高503米。轰炸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10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城市60%的建筑物被毁 。

参考资料:百科-广岛原子弹事件

广岛,长崎在核爆炸后5年内快速完成了城市重建工作。 

20年内重建也算可以,毕竟核爆炸会有很多污染与辐射,但是短短5内完成了城市重建,而且还绿树成荫。到现在还看不出这个美丽的城市曾经遭受核爆炸。

核爆会污染,但本身就会消散,只不过过程缓慢一点而已,而且当时是空爆,再考虑到当时的地形和天气因素,所以核辐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广岛原子弹后遗症:

广岛原子弹在离地面600米处爆炸。在闪光、声波和蘑菇状烟云 之后,火海和浓烟笼罩了全城,在方园14平方公里内有6万幢房 屋被摧毁,广岛30万居民中有将近一半遭致死亡。 

14万人死于广岛原子弹爆炸,其中许多人死于爆炸之后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之内的核辐射。爆炸之后,许多爆炸幸存者饱受辐射后遗症的折磨,包括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

扩展资料:

广岛原子弹事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的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夏,日本败局已定,但日本在冲绳等地的疯狂抵抗导致了大量盟军官兵伤亡。当时美军已经制订了在九州和关东地区登陆的"冠冕"行动和"奥林匹克"行动计划。

出于对盟军官兵生命的保护,尽快迫使日本投降,并以此抑制苏联,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军方高层人员决定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以加速战争进程。

美军选定日本东京、京都、广岛、长崎、小仓、新潟等城市作为投掷原子弹的备选目标。

此前,美国、英国和中华民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6日和9日美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造成大量平民和军人伤亡。

参考资料:

广岛原子弹事件百度百科

核武器百度百科

新华网--关于广岛长崎核爆的五个误解

广岛长崎核爆炸之后:日本5年之内就完成了恢复重建

广岛原子弹事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的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夏,日本败局已定,但日本在冲绳等地的疯狂抵抗导致了大量盟军官兵伤亡。当时美军已经制订了在九州和关东地区登陆的"冠冕"行动和"奥林匹克"行动计划,出于对盟军官兵生命的保护,尽快迫使日本投降,并以此抑制苏联,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军方高层人员决定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以加速战争进程。

拓展资料

1945年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华民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出于军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国政府便按照原定计划,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广岛原子弹事件

有人说战争是士兵的事,与百姓无关,你觉得呢,请结合课文谈一谈,作为一名普通人,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

时刻,应该做些什么
这么说吧,作为老百姓在战争时期就应该只想着活命和逃命,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能重建家园,这个地方我们曾经的国土家园不再属于我们,那我们就搬到别处去去重建国家,实在不行大不了学犹太人在地球上流浪直到找到适合建国的地方。

战争爆发前的征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征兆呢?

战争不是没有预兆的
战争是国之大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决定要开战,那么一定是为了获得胜利,没有谁是为了失败而打的,所谓不打无准备的战,所以爆发战争是存在征兆的。

一、政治层面上:

1.一般开战前,开战的双方都会摩擦加剧,而且会进行警告一类的。并在国际上寻求声援。

2.开战前,一般会进行断交撤侨的举动,断绝外交关系,撤回侨民。

3.当然正常的话,还会在外交上进行宣战。

不过也有不宣而战的情况,只是这个是大多数战争的表征。

二、经济层面上:

1.战争开始前,也是要做准备的,这种准备随着战争的大小而定,战争规模越大,这种准备越明显,比如粮食、燃料一类的开始涨价,甚至限量,或者国家大规模在国际上采购,囤积战争物资。

2.军工厂开始加班加点的运作,国家开始大量采购武器,为战争做准备。

3.部分的道路进行管制,铁路、公路减少通行时间,为运送军队和军用物资让出道路。

三、军事层面:

1.战争开始前,边界会出现摩擦的迹象;

2.战争开始前,边界会集结更多的军队,提高战备状态;

3.看战争的规模,国内可能会进行动员,比如退役官兵重新服役;

以上的根据战争的形式,未必会全部出现,但一般出现几个,就代表了一个地区摩擦加剧,战争的风险增加。

战争爆发前有征兆,一般是指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比如,像印巴这种隔三差五就打起来的只能算是摩擦。

一般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要对另外一个国家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首先需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动国内和国际舆论战,对潜在敌国进行大势造谣、污蔑、抹黑、制造虚假“证据”和导演虚假“罪案”等等,以最大限度得到国内外民意支持,这就是为出师有名,抢占舆论制高点(亦称舆论战)打基础。

2、发动贸易、 科技 、军事、经济和金融等各领域的制裁(这些属于贸易战、 科技 战、经济战和金融战以及军事封锁),对潜在敌国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或禁止进口;禁止 科技 和人文交流,禁止对潜在敌国出口 科技 产品或制裁潜在敌国的 科技 企业和科研人员;禁止其他国家出口武器装备或相关的设备给潜在敌国,使其国防力量和能力受到制约;禁止其他国家出口任何物资给潜在敌国,使其国内民生难以为继从而出现内乱;没收潜在敌国的国外资产,人为制造对方货币大幅贬值,搞乱潜在敌国的国内金融市场,使对方国家民众流血流汗挣的辛苦钱变成废纸,从而导致对方国家民不聊生,继而产生暴乱,再以推翻“暴政”、“拯救水深火热”的人民大众为由,发动侵略战争,打着“替天行道”、“解放劳苦大众”的旗帜,发动侵略战争的条件就成熟了。

3、发动战争前的侦察活动,利用卫星、侦察飞艇、各种侦察机和特工人员渗透侦察,获取充分的潜在敌国情报信息,为发动侵略战争作好精密、细致的准备工作,为军方的侵略作战部署提供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撑。

4、对潜在敌国的周边势力进行拉拢。为孤立潜在敌国,争取敌国周边国家最大限度的支持,与敌国周边国家交好,大力支持敌国不友好的周边国家,为将来发动侵略战争作准备,争取联合敌国不友好的周边国家,使之腹背受敌,从而牵制其抵抗力量,分散其军力部署,达到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为目的。

5、大规模集结军队,在潜在敌国周边进行密集军演,需要时,一声令下就可以马上发动进攻,转换速度快;平时军演频繁进行,时间一长,对方防御工作产生疲态,容易懈怠,突然发起攻击时,几乎反应不过来,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突袭效果。

6、撤侨,当一国要发动侵略别国的战争时,撤侨是不可缺少的工作。首先,关闭大使馆,撤回外交人员和本国侨民就是战争来临前的一个基本反应。

美国领导的北约对南联盟、伊拉克和利比亚的侵略战争无不是以上这样一步步进行的;所以,大规模战争来临前,根据以上6个方面来判断,基本上不出其右。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大规模战争,也没有无准备的大规模战争。舆论宣传、政府号召、物资筹备、大规模军队调动等等都不可能秘密进行的。

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会一直相伴于人类而存在下去,换言之,只要有人类和利益的地方就避免不了战争的发生,所以,我们应该渴望和平。如果战争无可避免的话,那么会有哪些征兆呢?

石油和黄金

如果一个国家即将进入与敌对国开战,那这个国家首要做的就是大幅度增加石油和黄金的战略储备,包括粮食、棉、木、药、钢等所有的战争消耗品国家都会直接或间接大量收购和储备(或者大量进口)。

众所周知,现代化战争最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就是石油,因为几乎所有的高精尖武器装备都会用到石油及附属品。如果一个国家的油价在短时间内涨价速度异常并难以购买到,这就说明这个国家已经开始大量储备石油并限制石油的供应量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战争信号。

数千年来,黄金都是“硬通货”,自二战以来,黄金都是稳定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石,对于交战国而言,由于局势极为不稳定,其货币不被他国所信任,黄金是必然的也是最佳的交易“货币”。如果一个国家的黄金价格一路攀升并且十分异常,那就说明这个国家开始大量储备和控制黄金交易量了,也是非常明确的战争信号之一。

通货膨胀

一觉醒来,你发现吃顿早饭需要很多很多钱甚至都没人卖给你早饭的时候,国内货币一夜之间膨胀到没有任何购买力,那就说明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战时状态。

出师有“名”

当一个国家进入战时准备状态的时候,你会发现各个电视台和报广传媒都在极力宣传敌对国某些事件或某一类事情造成公义全失等、或者频繁的消防灭火演戏、亦或者忽然有防空警报响起等等,那就说明已经进入战争前夕了,就好比两伊战争、美国打伊拉克、苏联打阿富汗等是一样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战争时期的损失,拥有核电站、大型水力发电站、大型重要工厂的国家会直接采取抽出核燃料(大规模短点)、大坝泄洪(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工厂停工,部分容易遭到打击的核心城市的几乎所有重要工厂也会进入停工停产状态或向内陆内迁等,那就说明战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了。

现代化战争都讲究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因此,现代战争很少有那种首先下个战表,昭告天下,然后再以堂堂之师出征的情况。像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几次战争,往往都是先发制人,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海湾战争那种情况,美国在开战前还要放出一些烟雾,让新闻媒体对外宣扬说:联军部队还没有准备好,还需要一些时间运送物资。话音刚落,美军就开始空袭了。

因此,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判断战争会不会爆发,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情报部门的侦察,要是靠着新闻媒体什么的,那可是死到临头也不会有察觉的。

太空中的那些军事侦察卫星是干啥的?首先就是要看看对方国家会不会对自己发动战争的。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前,美国的情报人员根据侦察卫星的拍照,确认伊拉克要对科威特动武,因为从伊军的调动规模来说,不像是一次恐吓行动。但是美国决策者没有重视这份情报,也没有提供给科威特(当时海湾各国和美国没有军事同盟关系),所以伊拉克打了科威特一个措手不及。

决策者可以有情报来做为分析判断的依据,普通百姓是得不到这样的情报的。所以,普通人是很难判断一场战争是否会爆发的。如果敌对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强大的一方对于自己的动向是否被外界掌握不怎么在乎,那么普通人还有一定的可能判断出战争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敌对双方彼此实力较为接近,进攻方还想搞个出其不意,那么普通人就是完全没有可能判断出来的。

战争分两种:一种是局部战争,这种战争的前兆是军事对立和摩擦。因为边界问题引起擦枪走火产生局部战争,这样的战争前兆不会很明显,难以预测什么时候发生。第二种是全面战争,这种战争是有长期战略矛盾引起,一般很难避免,都是经过长期准备。这种战争的前兆是军事前沿部署增加,准备两国或两地拖勾后的准备,撤资,撤大使,撤侨!然后战争就在眼前!

国家不和谐
文章标题: 日本有可能再次发动战争,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99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