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30 11:01: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请诛晁镇,以清君侧“,是西汉宗室刘家七个诸侯王造反时喊的口号。“七王之乱“发生在汉景帝初期。
“七王之乱“的带头大哥是吴王刘濞,他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大儿子,最初被封为沛侯。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时,冲锋陷阵作战英勇,叛乱平定之后,刘濞被叔叔刘邦封为吴王,镇守统治江淮地区。
早在汉文帝时期,吴王刘濞就与长安的皇室结下梁子。起因是吴王的太子刘贤(当时诸侯的接班人也称太子),来长安城向皇上问安朝见,在与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刘启下棋时,发生了争执,刘贤的随员在旁边撮火儿,刘启发怒,抄起棋盘摔在刘贤脑袋上,一下把刘贤给砸死了。
文帝刘恒觉得很过意不去,派人护送刘贤的尸体,送回了吴国。刘濞自然又心疼又气愤,发恨说:“在长安死的,就埋在长安,送回来干什么!“又把儿子的尸体送回了长安。
之后,刘濞多年不去长安拜见皇上。
汉景帝即位后,看到诸侯国日益坐大,并且与中央矛盾越来越深,感到深深忧虑,就与御史大夫晁错谋划“削藩“,为此,晁错还制作了方案书,具体办法就是收回诸侯国的部分领地,归中央所有,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由此点燃了“七王之乱“的导火索。
先期,赵王刘遂被削去了河间郡,楚王被削去了东海郡,胶西王被削去了六个县。当景帝下命令,要收回吴王的两个郡吴,炸了!
吴王刘濞与撺掇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公然造反。
七王打出口号“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他们要杀晁错,没敢说要把刘启怎么怎么着。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率部由扬州北上,渡过淮河,与楚王的部队会师,杀向长安。吴楚联军兵强马壮,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攻城略地军事行动进展相当迅猛。
长安城的景帝有些肝儿颤,怕皇位和脑袋不保,为了平息叛乱,就杀了晁错。
然而,刘启的示弱示好,并没有换来反王们的同情,他们依旧向长安方向攻击前进。
刘启悔之不及,终于坚定起来,要彻底打败叛军。他派出大将周亚夫,率战将三十六名,奔赴前线。
在周亚夫和刘启的弟弟梁王刘武的合力打击下,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叛乱即被平定。
叛乱的主犯和从犯们都被杀,或自杀;只有胁从犯济北王刘志保住了命。
“七王之乱“最后的赢家应该是汉景帝刘启,王朝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朝廷的威信更高了,诸侯王们不敢呲毛了。
长期以来,中国历史上总是时不时出现清君侧事件。而所谓清君侧呢,实质就是某些人借着清除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再趁机杀了皇帝自己上位。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事件。
一、刘濞
刘濞(前216年—前15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之侄,西汉诸侯王,性格剽悍勇猛。公元前196年,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后英布谋反时,刘濞随刘邦大破英布军,公元前195年,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由于西汉皇帝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壮大,日渐骄纵,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扩军,并广纳能人异士,以扩张势力,图谋篡夺皇位。
公元前180年,刘恒继位后,采纳御史大夫贾谊的建议,开始削弱诸侯势力的权力,公元前157年,汉景帝继位后,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削夺王国封地,于是刘濞开始联合楚赵等国谋划叛乱。公元前154年,刘濞带领楚、赵等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废除。
二、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其父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人,因其父早死,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改姓安,开元初年(713年),突厥部族分裂,他逃离突厥到大唐,后得赏识,在朝廷任职,官至节度使。
由于安禄山欲望膨胀,又目睹了大唐政治腐败,起了谋反之心,正好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不和,给安禄山提供了绝好机会。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联合,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但不敌唐军,兵败,被其子杀害。
三、孛罗帖木儿
孛罗帖木儿(?—1365年),又叫孛罗铁木儿,元末将领,蒙古散只兀氏,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之子,早年从父镇压元末红巾军起义,多次击败红巾军及击杀红巾军将领,升任中书省平章事,后孛罗帖木儿和另一元朝将领扩廓帖木儿均卷入元末宫廷党争。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与扩廓帖木儿争夺山西和河北地区,次年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逼迫元顺帝解除孛罗帖木儿的职位,后太子命扩廓帖木儿出兵攻打孛罗帖木儿,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贴木儿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到扩廓帖木儿的属地太原,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太子领军反攻大都,孛罗贴木儿战败,最终为元顺帝密派人刺杀而死。
四、朱棣
朱棣(1360年—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因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卓越,开创著名的“永乐盛世”,后世称其“永乐大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同年六月,朱允炆继位,次年改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年),由于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建文帝接受了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谋反,建文帝派兵镇压,但朝廷方面屡战屡败,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齐泰、黄子澄等人被诛杀,同年七月,朱棣自立为帝,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正因为古人什么都讲究师出有名,因此每逢有人意欲篡夺皇位、改朝换代时,清君侧就是用来掩饰自己篡位行径的最好借口!可尽管如此,以上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事件,唯有明成祖朱棣成功登上帝位。
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是西汉初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疏,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唐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叛乱后称帝,757年,被其子谋杀。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也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
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而盘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完整的表达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这是西汉「七国之乱」的政治旗号。
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死亡并不能终结一场战争,弃卒保帅并非灵丹妙药,实力才是王道。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公元前 155 年,汉景帝刘启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及其政治特权,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此事遭到地方诸侯王的强烈反对,于是以吴国,楚国为首的「七国之乱」正式爆发。七国联合反叛朝廷,其政治旗号便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弃卒保帅,腰斩晁错
「七国之乱」刚爆发时,声势浩大。汉景帝采用晁错政敌袁盎的建议,准备诛杀晁错,以便使七国罢兵。
于是汉景帝派遣使者谎称要入朝议事,派车马来接晁错,晁错此时一无所知。行至东市时,方才宣读诏书,将晁错腰斩。皇帝就是这么任性,果然是「伴君如伴虎」。
晁错死后,七国自然不会退兵。但在大将周亚夫的率领下,三个月内便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之所以诛杀晁错,一方面是期望七国罢兵的幻想,另一方面是让七国反叛没有理由,收获人心,其三是安抚其他没有参与叛乱的诸侯王,其四是团结朝中各重臣共同平叛。
善于谋国,不善谋身
晁错是西汉著名的大臣,在汉景帝为太子时就跟随汉景帝。
汉景帝即位后先拜为内史,后任御史大夫,官至三公,汉景帝十分宠信。
晁错提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治国策略。除了消藩,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主张积极防御,移民实边,开创了屯田戍边的先河。
此外发展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
另外晁错还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其政论文影响深远,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