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30 10:00: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秦孝公时期,任用魏人商鞅实施变法,秦国一跃成为战国第一强国,并产生了统一六国的想法。而随后的赵国,也“胡服骑射”,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韩国的上党,为秦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击败赵国的契机。
公元前270年,秦军进攻赵国,被赵将赵奢击败于阏与,秦国东进被赵国阻拦,赵国成为秦国心腹大患。
随后,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开始准备先进攻魏国,再转向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将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切断。
韩桓惠王非常担忧,派出阳城君前往秦国谢罪,献出上党以请求息兵。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计划利用赵国抗衡秦国,把上党郡的17座城池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本不愿接受上党郡,认为冯亭此举是嫁祸给赵国,平原君赵胜则认为“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于是赵孝成王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议,派遣平原君前往上党接收城池,为了防备秦国进攻,又安排廉颇驻守长平。这一行为,让秦国决定进攻赵国。
秦国与赵国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必须有一个结果,而上党郡成为两国冲突的理由,秦国的终极考验来临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入赵国,赵军在长平接应上党百姓。
公元260年农历四月,秦将王龁开始向长平的赵国军队进攻,赵将廉颇迎战。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占领赵国两个重要城池二樟城和光狼城。赵军接连败退,于是廉颇在丹河东岸修筑工事,坚守不出,秦军一时无计可施。
秦国一心想要击败赵国,为统一奠定基础,赵国没有选择救援,错失良机。
鉴于名将廉颇的失败,赵国初战失利,赵孝成王便思考对策,想要御驾亲征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应与秦议和。而虞卿则认定秦国决心攻赵,议和难成,应该派人去魏国、楚国活动,让秦国畏惧才有议和的可能。
结果赵孝成王还是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驻出使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彻底孤立。
临阵换帅,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上武安君白起,赵国无力回天。
求和已无可能,只有接着抵抗了,然而廉颇坚守城池,龟缩不出,让赵孝成王非常恼怒。正在这时,秦国又派人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在赵国施行反间计,宣扬秦国最怕赵括。赵孝成王信以为真,派遣赵括率20万大军前往长平接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将。
秦昭王得知赵军换帅,欣喜异常,深知此战能够彻底击败赵国,于是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并严格防止消息走漏。
赵括到长平后,不知秦军主帅是白起,于是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秦军佯装败退,赵军不知有诈,穷追不舍,已经追到秦军的营寨,一时无法攻破。白起派出预先设计好的部队,截断赵军后路,又派出精兵进攻赵军,赵括方才明白已经中计被围,于是就地驻扎坚守,择机突围。
长平之战,赵军45万主力被全歼,赵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吞并之路!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大量士兵被饿死或突围中被杀,情绪低落到极点。赵括将剩余的部队分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也没有成功。随后赵括亲自率领精锐突围,结果依然失败,赵括也被秦军乱箭射杀。
眼见主将身亡,赵军再也无力抵抗,于是向秦军投降,白起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命令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坑杀。
“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赵军45万人,举世震惊。小小的上党郡,让秦赵两个强国进行了决战,显然绝不是地理位置显要。
对秦国来说,赵国必须击败;对效果来说,必须力挫秦国的锋芒。然而最终因赵国自身的种种失策,导致赵国主力全失,元气大伤,其他六国再也不能独立抵挡秦国了!
赵国不贪图韩国上党郡,可以避免长平之战,保存赵国实力,但是也将直面秦国的威胁。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非常重要,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国力衰落,无法独自抵抗秦国,而秦国在长平之战后,为日后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赵国当时如果不贪图上党郡,短期看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肯定会避免,但是上党郡位置十分重要,一旦让秦国占领,那么赵国讲直接面对秦国的进攻,时间长了之后对赵国不利。
一、赵国不贪图韩国上党郡,可以避免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之间之所以爆发长平之战,源于赵国贪图韩国的上党郡,当时的韩国上党郡太守,不愿意上党归秦国所有,所以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而赵王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和秦国对抗,这就导致了长平之战爆发。如果赵国当时不贪图韩国的上党郡,长平之战完全可以避免。
二、赵国不贪图上党郡可以保存实力,积蓄力量和秦国对抗。战国后期的时候,赵国通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发展出了很强的军事实力,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多万军队,使赵国差点灭国。赵国和当时的秦国国力相当,两国都有争霸的实力,如果当时赵国选择不贪图韩国上党郡,可以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和秦国决战,有可能会打败秦国。
三、赵国不贪图上党郡,可以减缓秦国统一中原的步伐。赵国如果当时不贪图上党郡,就可以避免和秦国对战,可以和其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当时秦国的强大让其他几国非常忌惮,赵国和其他国家联合,会减缓秦国统一中原的步伐。
赵国不贪图韩国上党郡,完全可以避免长平之战的爆发,保存本国兵力对抗秦国。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苏辙当年就曾在《六国论》提出,如果六国合纵,以韩魏为屏障,以东方四国为后勤地,然后并力西向,对付秦国,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救亡图存,还能一举亡秦~在此,我只想说,这个策略依然没有成功的可能~
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而人与人争斗的时候还讲究脸面;但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却完全不必估计这些~因为对于国家而言他只有足够强大才能谋求发展,奋发图强~身处战国之世的群雄在经过三百余年的春秋洗礼之后焉能不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即便是面临秦国独大,有并吞六国野心的情况,想让六国通力合作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何苏秦合纵不能坚持到底,甚至于到后来连他本人也逃离燕国避居楚国的原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作为大浪淘沙之后而剩下的群雄岂能不知?
自古以来,无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在彰示着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从纵横家登上舞台的那一刻开始,这世间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成了写在白纸黑字上的教条,隐藏在人性阴暗处的狰狞恐怖展露无疑。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堂而皇之的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历史的步伐横跨春秋,一部中国近代史正以其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所有的文明民主都是相对而言的,友善和谐只会对同等实力的国家和个人温言以对。所有不对等的交流和沟通不过是对手的恩赐或者羞辱罢了~
二:一纸盟约压不住勃勃野心
经过几百年的血腥混战,六国之间的疑忌和仇视已经根深蒂固难以磨灭~所谓的通力合作,守望相助不过是与虎谋皮缘木求鱼罢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攻城”~苏秦的“合纵”之所以能够成真,那不过是六国的权宜之计罢了。既然是权宜之计那自然是无法长久的~所以从苏秦“合纵”成功到失败,前后不过十年时间。
大乱之后硕果仅存的七雄,哪个不是经历了尸山血海的千锤百炼,哪个没有并吞天下,席卷六合的野心?对于志在天下的英雄而言,与其死在醇酒美人之下,何如死在战场之上?不要看六国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之下纷纷割地求和,在我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伺机而动”呢?别忘了道家“必欲取之,姑妄与之”的思想就是植根于战国乱世的血沃之地上的~
就是在这块血流漂杵的土地上,诞生了儒、道、墨、法、兵等大家、,这些学说各异,主张不同的流派,归根究底的来说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一囊括四海,一统天下。可以说,中华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源头就在这里,中华礼仪之所以能够璀璨夺目就是因为他是由数十百万人的鲜血浇灌长成的。这种带着血腥的养料培植出来的文明,其坚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是其他文明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所以在数千年的发展壮大之中,一次次的天翻地覆,乾坤颠倒;一次次的异族入侵,杀人如麻~他终究抵挡不住华夏先民对于统一的渴望~即便是五代十国时期,国土疆域只有尺寸之大的南平也曾怀有一统九州的宏图。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至今留存青春盎然,不也正是由于此吗?想要凭借一纸盟约就让六国放弃统一天下的梦想,何异于痴人说梦?
三:要死大家一起死~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性的恐怖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他接下来会干什么。就像在韩魏被秦吞灭之后,惶惶不可终日的楚、燕、赵依然没有搞明白齐国为什么明知是死还要坚持和秦国结盟。
难道说齐王建真就不知道这样下去是玉石俱焚,同归于尽的结局吗?在我看来,他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只是他恨啊,恨当年五国联盟攻打齐国,使得原本昌盛的有机会统一天下,最不济也能够和秦平分天下的强齐,被柔弱不堪的燕国一举破灭,最后虽然复国了,但也失去了和秦国争衡的实力,更不必说统一天下了。所以说,齐国人对五国的仇恨远远超过秦国,毕竟齐、秦分处东西两隅,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和军队械斗,最严重的也不过是党同伐异而已,而这又哪里值得挂怀呢~现在五国已亡其二,即便自己也加入到反秦同盟,且不说与当年的敌人合作会不会愉快,但就综合实力而言,此时的天下诸侯已然失去了阻挡大秦战车的机会,所能做的无非就是考虑怎么死而已。
四:大势所趋,人力只是徒然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整整过了500余年,他极大限度的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智力和实力,大秦帝国的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纵观战国七雄的历代诸侯王,唯有秦国自孝公开始,代代秦王皆能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其他诸国却像抓阄一样,偶尔能够碰见一两位贤明之主,之后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这难道不是天意是什么?以一群庸劣而唯利是图的诸侯王来对抗雄才伟略的始皇帝,这不是螳臂当车是什么?所以说六国合纵而求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