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请问是否有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外的较为系统的观点可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

时间: 2023-06-23 00:00: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请问是否有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外的较为系统的观点可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

求历史的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与史学常识

简短精练
  楼主你好: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2.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
  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七:主观题的几种重要的题型。
  1.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纵向发展(考查历史事件脉络与发展规律):
  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由秦、汉、唐、宋元到明清的演变
  2.考查一个历史的横断面(考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铁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中央集权趋势在各诸侯国中出现)、思想(百家争鸣)、文化(诗经、楚辞)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个重点知识(全面认识、阐释一个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对晋商和徽商现象的认识
  4.不同考点中联系紧密或相似知识点的归纳(比较、联系)(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联系分析的能力)
  如:民生问题: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农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引发自然灾害威胁民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5.中外历史的比较(或世界历史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问题)
  如:17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中国的思想活跃局面
史学理论
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史学理论同历史理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参见陈启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1986 年 12 月 3 日《光明日报》),同时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史学工作也是一种历史活动,它也应当被包含在历史理论所概括的一切历史现象之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理论包含着史学理论;从史学的观点来看,史学工作者以及一切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对历史的认识、研究、评论,都是史学活动,也都在史学理论所应当总结和概括的范围之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学理论又包含着(至少是部分地包含着)历史理论。它们的这种关系,要求史学工作者不应脱离对于客观历史的研究而仅限于对史学的研究,同时也不应脱离对于史学的研究而仅限于对历史的研究;恰当的做法是在有所侧重的前提下把二者结合起来(参见瞿林东《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载《史学理论》1987 年第 1 期)。近年国内学者出版的以阐述史学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有: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7 月第 1 版),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 年 6 月第 1 版),姜义华等著《史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第 1 版),各有特色,均可参考。参见“历史理论”条。   要是把史学理论解释为“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那么这和“历史理论”(也算历史学课理论的一支,它主要研究的是历史发展的问题,是针对客观存在过的那些历史事件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就是一回事了。   所以,这里讲的史学理论其实是历史学理论的一个小分支,应该准确界定为“史学史理论”。它研究对象是史官、史馆、史书、史家及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目的是更好的总结完善和概括出指导研究历史的工作的理论和方法。
买本《史学概论》  书籍作者:庞卓恒   图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图书类别:史学理论,大学历史本科专业教材   出版时间:2006年3月第一版   定 价:31.40元(2021年9月第13次印刷)
你很聪明

谁能帮我写一篇,马哲书上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的读后感. RT

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要]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活动是创造历史的本源性、主导性力量,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进步都最终体现在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上,落实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当前,特别重要的是进一步认识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认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规律.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发生在人类历史上,其规律都服从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当然应当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前,对唯物史观有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唯物史观就是把生产力理解为推动历史进步的本源性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外在表现的阶级斗争成了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人只是它们的附属物、只是一种人格化的阶级关系和经济范畴.人也就成为历史借以解决(通过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工具.因此,人类历史就被简单地理解为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就被简单地理解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而人的活动也被简单地理解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理论根源即在于此.
  马克思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的活动就是人有自觉意识的主体性活动、即超生物性自主自由的“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语),就是人类不断争取自由解放、实现全面发展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因此,人类历史就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性生成构建的历史,是人与人的世界相互生成创造的历史.
  由于人只能在由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提供的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进行自由选择和历史活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归根结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制约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但是,无论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是上层建筑都不可能离开人的活动而存在并自行发生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改变都不过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而已.生产力能够成为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和从根本上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因为它直接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活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尤为显著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活动.解放生产力必须首先解放人,任何变革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社会革命只有落实在人的解放上,落实在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尊重上,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才具有进步的意义.显然,只有人的主体性活动才是创造历史的本源性、主导性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反过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人的主体性活动,为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最终体现在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上,落实在人的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上,落实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
  人类历史的必然性(其实只是概率上较大的可能性即或然性)体现在人类创造历史的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必然是自由的形式,自由是必然的灵魂.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种凌驾于人的主体性活动之上的主宰力量,而是在人类进行发现、选择和创造的主体性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普遍追求和共同趋向.只有能够从根本上保障人的自由和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经济政治制度,才是合于人性和必然性的经济政治制度(目前以市场经济和民主宪政为其典型代表).在人类历史的一些特定阶段出现的阶级对立、经济危机、战争屠杀、集权专制、偶像崇拜、宗教迷狂等与人的主体性相对立的经济、社会和精神的异化现象,都将随着人认识改造自然、社会的主体性活动不断深化完善而被人类克服.
  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一个与人的主体性活动息息相关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其中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被包含在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之内,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马克思特别强调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为了给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找到一条现实的科学的道路,而绝不是要抹杀人在历史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性作用.
  当前,进一步认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限于篇幅,且对先进生产力(包括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规律,简要概括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一、劳动者素质、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工具、工艺的不断改进更新.
  三、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
  四、社会、市场和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制度、体制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进步.
  六、环境、生态保护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规律:
  一、自由、理性、多元、宽容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环境的形成.
  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各学科、学派的交叉交流和系统集成,各种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融合.
  四、长期积累、一朝顿悟,大胆猜想、反复求证,不怕孤立、不怕失败.
  五、以基础研究为先导不断开发应用技术.
  六、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
  七、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和规范运行.
  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汇聚和使用制度的建立.
  九、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
  十、国家和社会在政策、制度和投入等方面对科技创新引导、保护、支持和激励体系的建立.
  十一、抵制和反对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规律:
  一、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
  二、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三、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从依附于人、依赖于物到独立自由.
  五、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受到保护.
  六、人格、人的自由和各项社会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
  七、人的潜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它们分别是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它们分别是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既有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也有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三大社会形态。

扩展资料:

每一社会形态都有其具体的特殊的本质,是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即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是由不同质的经济基础所规定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资产阶级社会学和历史学所说的一般社会或社会一般是不存在的。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的观点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结构和特殊本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社会形态

人对人的依赖性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最初的社会形态是指人对人的依赖,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通行人身依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种社会形态的特点,表现为货币面前人人平等,相对于第一种社会形态,人们有了多方面选择的自由。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个体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所处的阶段。

社会形态演变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则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划分的。从生产工具方面来看,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

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这几个时代,则呈现出一个技术社会形态的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与三种经济形式相对应,马克思还从人的解放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和三大社会形态。
1、“自然的共同体”即“产品组织社会”
“自然的共同体”即“产品组织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大阶段(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社会关系的特点是人的依赖关系,我们的影视中可以看到的贫民百姓跪在大人物面,“大王,给我们作主啊!”
2、“经济的结合体”即“商品经济社会”
“经济的结合体”即“商品经济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二大阶段(形态),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社会关系的特点是物的依赖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个人对社会的依赖表现为对货币的依赖,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人说金钱是万能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说这种话的人各有其用意。人们在生活中缺少金钱也确实难以发展。在报纸上看到,有个贫困地区的县委书记看望穷亲戚,掏出自己的1500元钱,把1000元钱交给农民,帮助他家发展生产,临走时又掏出500元钱交给农民。他当初为什么要留下500元钱?因为他也不是超脱社会的救世主,他在生活中也依赖金钱。多借给农民500元,他就要过紧日子。
3、“自由人联合体”即“产品经济社会”
“自由人联合体”即“产品经济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三大阶段(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式是产品经济,社会成员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直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每个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上午去种地,下午造机器,晚上去演戏。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他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民族冲突,国家消亡,人类大同。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
人对人的依赖性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这是马克思早期所提的重要思想,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人对物的依赖”、“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相对独立性”和“人的个性的充分解放”三个阶段。

如何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看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历史可依据生产关系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2.即使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中,不同的国家也会显现不同的特点,有的国家经历了形态的依次更替而有的国家则跨越式地前进;有的国家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3.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1.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复杂的。深刻认识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充满信心,又要懂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复杂过程。

  2.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表现在:

  其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的更替会出现种种特殊性。如有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中会跨越某一个、甚至某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其二,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如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西欧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

  其三,人类社会在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有的要经历严重的社会冲突、社会动荡,也有的会相对平缓。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实质上是社会进步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必然表现。统一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前进趋势和必然要求,多样性则体现了不同民族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特殊性和解决各自矛盾的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
文章标题: 请问是否有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外的较为系统的观点可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329.html
文章标签:生产关系  生产力  观点  人类  解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