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秦国军法中砍人头授爵会不会导致爵位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啊

时间: 2023-05-20 23:59: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秦国军法中砍人头授爵会不会导致爵位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啊

秦朝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杀一人升一级,杀二十人就能升满级?

我只能说,如果你真的以为杀一个人就升一级,杀20个人就能升满,那就太天真了,秦朝实行的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可没这么简单。

举两个例子:

战神白起,堪称七国第一猛将,担任秦国主将30余年,攻城70余座,杀敌百余万,可以说为秦扫平六国立下不世之功,最后的爵位才是大良造(十六级),并没有满级。

商鞅,这套东西就是他自己设计的,商鞅最大的贡献自然就是“商鞅变法”,具体就不说了,如果说白起是从军事上决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武力基础,那商鞅变法则是从制度层面为秦国构建了领先的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讲,商鞅变法的功劳一点也不比白起小。

但是商鞅最后的爵位同样也是16级的大良造。

所以你现在还觉得杀十几个甲士就能成左庶长、大良造吗?

战国以前基本实行的是分封制,在这个制度下, 社会 各阶层有着森严的等级而且非常固化,说白了就是奴隶的后代还是奴隶,农民的后代依然是农民,诸侯的子孙永远是子孙。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奖励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阶层固化,给普通人一个向上晋升的通道,其实更像是画了一张大饼,但事实证明确实有效,秦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制度动摇了封建贵族的利益,秦穆公死后,商鞅也落了一个被车裂的下场,这就是后话了。

简单来说二十等爵,就是把军功爵位分为4等20级,分别是:

这里面每一等级都有不同的田、宅、食邑、封户、岁俸的标准,不是重点讨论的内容就不多解释了。另外,其实还有几个“潜规则”要说明一下:

1、关于获得军功的方式,《商君书·境内》有记载:“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爵首”可不是指随便一个人的脑袋,这里指的是 有爵位的人的脑袋,普通士兵、奴隶这些可不行 ;

然而,有爵位的人一般又都大小是个官,起码是有人保护的,更不容易被杀,所以单这一条就不容易做到;

2、 爵位关键时候能保命 ,秦国自古就实行严刑峻法,注重轻判重罚,还搞连坐,所以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获罪,如果这个时候你恰好有爵位在身的话,那或许可以逃过一劫,代价就是爵位会被免掉,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功过相抵的买卖。

3、 军功可以继承 ,即使战死沙场,军功也可以记在家人的身上,而且三级以上的爵位,后代是可以继承的,只不过会被降级。但军功 同时也可以被免掉 ,如果在战争中出现避战的行为,就要受到处罚,还要连坐同队伍的人。

总之,这套军功奖励机制极大刺激了秦人打仗建功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打起仗来也各位勇猛,战斗力极强,这就是秦军制胜的法宝。

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战场上杀掉对方一名有爵位的甲士确实可以进爵一级,杀两个进两级,杀三个进三级,杀四个进四级,成为不更,这个一点问题没有。

这个阶段士兵一直是处于士爵这个等级的,但当他继续杀敌到第五人时,晋升规则就变了,他并没有由“不更”晋升为“大夫”,而只 额外获得五户仆人的奖赏。

《二年律令·捕律》明确规定:“其斩一人若爵过大夫及不当拜爵者,皆购之如律。”

意思就是如果杀了一个敌人,爵位要到大夫或者不够授予爵位的时候,按规定用奖励代替。

看懂没有,当士兵从一个等级向另一个等级跨越的时候, 游戏 规则就变了,不仅仅是杀人那么简单了,所以说想靠拿人头升级,只能呆在“新手区”。

当一个人的爵位即将从“士爵”跨到“大夫爵”等级的时候单纯靠个人拿人头是不行了;

一般认为,到了“不更”这个爵位阶段,在军队里面至少也应该是屯长或者百将级别的军官了,手下至少也有着大几十号甚至上百号士兵了,也就是一个团队的长官了。

有人会觉得手下都有人干活卖命了,升级岂不是更容易了?其实不然,反而更难了!

这就跟秦国当时的军队编制有关系了,当时秦军的作战单位基本分级标准是:

所以,基本上5人以上的队伍都算团队了,对于团队作战是另有限制要求的。

1、队伍中若有一人逃跑,其他人则会被连坐处罚,当然,如果团队能杀一人,则处罚就免了; (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

2、如果将官战死,卫兵要受刑罚。 (战及死吏,而轻短兵。)

3、将官要有杀敌战绩,不然就要被砍头。 ( 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 )

4、多杀敌人超过33人才能升爵。 ( 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盈论”这个规则,说白了其实就是不能亏本,要“盈利”,盈利当然要刨除掉己方队伍损失的人才算“盈”。

要知道,一个100人的队伍,排除掉自己的损失,还要杀掉对方超过33人才能满足“盈论”的要求,屯长、百将才能升爵一级。

在那个基本靠人面对面互砍的冷兵器时代,这个要求可以说是极为苛刻了。

当然,这里的33人可以是普通士兵,奴隶这些人,自己队伍中的普通士兵也依然可以凭借拿人头获赐爵位, 只有将官是需要靠团队战绩来升爵的 。

所以,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基本上升到“不更”,然后又能保住小命,还不被获罪免爵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继续往上升难如登天。

这里再多说几句,“盈论”这个硬指标一直伴随着高阶军官的晋升过程,而且越往上越难。

当年长平之战中,白起率军斩杀赵军四十多万,但秦军也死伤过半,按照伤亡抵消的原则来算,长平之战同样达不到军功晋级的条件。

都说商鞅变法损害了传统贵族的利益,这么说也没错,但商鞅的目的绝不是借变法颠覆贵族,而只是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军功,不要一味靠贵族特权尸位素餐,不思进取,坐吃山空。

所以,在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中,早就给他们留好了一大片“自留地”——卿爵。

从上文我们也不难看出,普通士兵一辈子能混到士爵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即使有个别猛人能突破第一级别,到达第二级别,那也是少之又少,更不可能到达第三级别的卿爵了。

大夫爵的最高级别为“五大夫”,如果此时“ 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以上,野战斩首二千 ”。满足“盈论”的条件,就可以继续升级,规定是这样说的:

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将、御、参皆赐爵三级。

翻译一下就是,原来就是五大夫的,可以食邑300加,赐税300家;然后增加税邑到600家,可以养客卿,手下的将军,护卫,参谋都可以升爵三级。

但就是没说怎么突破卿爵,升为“左庶长”。

那么秦国当时都有谁当过左庶长呢?

上大夫甘龙(后为太师),其后是秦献公庶子(秦孝公长兄)公子虔,然后就是商鞅从公子虔的手中接过了左庶长的职位,开始实施变法。

对了,白起也是从左庶长开始起步的,然后新城之战,白起连升两级,至“左更”,伊阙之战,连升四级,至“大良造”。

可以说,即使王公贵族能做到“大良造”也是位极人臣了,像白起被封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名震天下。

商鞅,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到这里,基本已经不讲究 游戏 规则了,出身、血统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再说说最高级别的“侯爵”吧,只有二等——内侯,彻侯。

从秦孝公之商鞅变法开始,到秦朝灭亡时的150多年时间里,秦国 历史 上记载被封侯的人不过六人而已,他们分别是: 穰侯魏冉、应侯范雎、长信侯嫪毐、文信侯吕不韦、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

其中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爷俩是几乎把中原的六国给荡平了,才混到第二十级的侯爵之位,说不定还是因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激动之余的格外开恩才给的。

最后的最后,来一个小彩蛋吧。

陈胜、吴广都熟吧,语文课上都学过《陈胜吴广起义》,故事的来龙去脉大家应该也都清楚就不讲了。

《史记·陈涉世家》有更准确的记载——“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 屯长 。”

屯长要管50人的哦,起码也应该是有着上造,簪袅爵位的“士爵”,然后呢,依然要被征发当劳工,不能按时到达还要被处死。

看到没有,普通人即使拼了命混到了爵位,其实可能也根本不代表什么。

秦国规定士兵砍敌方一个人头,就升一爵,战场那么乱,如何记功?

其实杀的人多了就不按人头计算了,战争结束后按先后分军功就可以了。

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怎么割人头,就是按数量算就行了,秦军战死了只要是有人头挂着的,其他人也不会去抢,有专门文书纪录了回去也要给人家家里人封赏的,早期的仗不好打,所以得到人头不容易,后期人家完胜就不需要人头记功了,五个人分为一伍,在每一伍当中有专门负责记录的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这一伍当中弓箭手的杀敌数量。而且弓箭手会改装自己的弓箭,这样看敌方尸体上的弓箭就可以识别是谁杀的。

我们没有上过战场,特别是古战场,感觉手里拿一把刀,要把一个敌人的脑袋割下来没有那么容易吧。弄不好自己也被对方割了呢!

另外,从国王或者将军来说,一个战士能个一个敌人的脑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几十万的军队,能得到多少个敌人的首级?战争肯定赢了,晋升几爵算什么?再者说,如果一个战士能获得几十个人首级,你想想,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得到什么级别?

第一点,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纪律,也就是有组织的。所以,打仗是要列阵型的,不是小混混打架打架大家一拥而上,而是结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再由此组建方阵。批次与敌人交战。

第二,当过兵,进行演习的士兵都知道,军队最多承受30%的伤亡就会士气崩溃,需要进行休整,战国那种组织度极低的军队,所以,万人对阵,头颅是有限的,一万人对一万人,胜的能有两千头颅就不错了,狼多肉少。

第三,部队是层层上报,由最小的作战单位先进行核实。再一层层上报,虚报头颅举报有赏。

总结,因为战阵的缘故,每个作战单位所对应的作战区域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对应的敌方部队也是确定的,敌军总人数明确,其次,秦军每打完一仗都有三日时间核查,头颅对应尸体,某一个区域尸体是固定的,而在这一区域作战的基本作战单位就是那些,谁多拿了,举报有赏,基础的作战单位的军官很少多报。

还有很多方法核查,古人不傻。实际上不可能搞出准确的数字。打仗不但敌人会死,自己人也会死。战死的杀了几个敌人怎么算?重伤的会不会被抢功?弓弩杀死的怎么算?打败了不可能打扫战场,但是不能说杀的敌人就不算了吧。就是到了今天,一线战士杀敌怎么准确统计,依然困难,只能大概其。所以法家的所谓“法”,看起来很美,多数时候无法实行。

古代都是上阵父子兵,一般都是一个地方的编入一个方阵的,这样都是沾亲带故的,而且以前秦人实在,虽然有做假的但是查到一样会被处死,秦国还有连座法,估计军队里也有,你作假,我举报你我升一级你砍头,我不举报你,我和你都被砍头,在这种法律面前,再过命的交情也靠不住的!

输粮爵能数到5级,以后不再升。功爵是可以一直升的。输粮爵就是给政府交了多少粮食,政府就封你一个爵位。为了防止大富豪也可以获得贵族的地位,所以最多升到5级,大夫。大夫的地位是可以给自己和家人免除兵役。

一般来说,冷兵器时代,步兵最有效的战法是结阵,密集队形。但是一旦某个方块被冲垮,就像多米诺骨牌,很可导致个指挥体系混乱,然后就是全部战阵几分钟内崩溃败退,这时才进入追歼的混战。至于对阵的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冲锋通常由骑兵承担。骑兵通常也只是围绕战阵不断骚扰,在移动中找到战阵的薄弱环节。

至于混战,很少出现在大战役。一般在小股遭遇战。明代戚继光的鸳鸯阵是冷兵器时代步兵战术典范,即便现代军警也以密集阵形应对人群。火气前期,也是密集阵为主,辅以长毛等冷兵器。火器威力提高后,特别是大炮唱主角后,才是散兵为主。当然,我军创造性的发明了三三制,算是战阵战书和散兵战术的结合。

平民一路狂砍爵首升到“不更”当了屯长一类的小军官,再想晋级“比大夫”级别的爵位就十分困难了,等升至“五大夫”有机会被任命为县长也就彻底升到头了。

至于后面的那些“卿”与“候”包含级别,几乎是无望的这些高级别的爵位,就是得到权力圈青睐的客卿与王族出身的贵族们竞逐的目标。郿县人白起倒是像走了客卿的路子:以“善用兵”之名在昭襄王十三年“出道”就已经是领军攻占新城的左庶长(第十级)了;等到伊阙之战前傍上魏冉以后,白起更是直接跳到了左更率军出征,取得24万斩获回来直接升国尉(这个官儿据说还是嬴稷发明的);随后攻魏升大良造,完成突袭拔郢烧夷陵的壮举后白起同志就满级了。

商鞅的奖励军功制度是秦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商鞅规定士兵砍敌方一个人头就升一爵,在这种政策的激励下,每个士兵都能奋勇杀敌,甚至不怕死的拼命干,才造就了一只虎狼之师。

题主认为战场那么混乱,这样以敌方人头数来记军功一定很难实现,那么,秦国要怎么记功呢?实际上,秦国的记功方式简单粗暴,就是数士兵砍了多少人头,士兵的实施方式也很简单粗暴,杀死一名敌军就砍下他的人头挂在腰间,继续战斗。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过于野蛮,过于残暴。根据史料,当时秦国的士兵在上战场之前都会喝一点酒,在酒精和战场的双重刺激之下,秦军个个都是砍头暴徒,正是这种简单粗暴,造就了秦军的战斗力。

那么问题来了,战场上那么混乱,假如两个人一起杀死了一个敌军,那么这个头由谁来割呢?军功算谁的呢?其实也很简单,谁割下这个敌军的人头,功劳就是谁的,就像现在的吃鸡团队竞技,就算你的子弹擦了一下一个快死的敌人,杀敌数也是你的,打了半天的队友,什么也没有,即使他拼挂了。这样就容易造成战场上发生抢功而内斗的事件,但是在固有的奖励军功的机制之下,这也是战场上经常发生的事。据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的时候,就发生了刘邦手下的士兵哄抢项羽尸体领功的事件。最后五个人将项羽分尸,这五个人全部封了侯,其中一个姓杨的因为抢到了项羽的大腿而封侯,就是后来的隋文帝的祖先。战场上有时候就是这么黑暗。

至于题主所担心的战场混乱,实际上,古代打仗并不是像电视剧里一群人蜂涌而上的局面。一场战斗,将军要排兵布阵,军队展开队列阵势,士兵们分战斗区域、战斗单位展开厮杀。战场一旦铺开,士兵们都会自动取对准自己的目标,展开猎杀,胜者割下首级领功。

这样也许不够公平,不够精准,因而经常会发生冒领军功的事件。但是这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手段。“一将功成万骨枯”。胜利只属于幸存者,阵亡者最多只能给家人留下一笔抚恤金。实际上,一场战斗下来,杀敌数通常是选小于军人数的,而砍下敌人的首级数,更是少之又少,肯定会有很多被杀死的敌人,无法来得及砍下头颅,这些都是被算在了整个军队的战绩里,另行计算,它是无数默默无闻的阵亡者的白骨堆起来的。

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敌人的首级数,是最直接的功劳簿,奖励也相当丰厚,所以,这种简单粗暴的计算军功的方法能够激励每一个普通士兵奋勇杀敌。

后来,以砍下敌人的的头颅数来计算功绩,逐渐发展成以左耳,鼻子等代替。但,直到明朝时期,砍下敌人头颅来计算军功仍然存在,比如戚继光的军队就在采用。

以砍下敌人的的头颅数来计算功绩的方式,逐渐发展成以左耳,鼻子等代替。
有很多种方法,有些士兵在杀掉一人后会割下敌人的耳朵来计数,最后看耳朵的数量来确定自己所杀的人数,从而达到计数的目的。
1、杀敌是通过割下敌方的左耳,而不是人头,人头那么大,携带起来又不方便,割起来还麻烦,但是左耳却一个人一只。
2、军队都是有伍长,佰长的,你是跟着人家屁股后面打仗,你杀了人人家能不知道?你身边的战友能不知道?

商鞅规定士兵斩获一首级能晋升一级爵位,这个爵位的含金量如何?

在电视剧中,两军对垒,战事完毕的时候经常看到统计战果,记录方式就是看斩获首级多少,这个数据就是给朝廷、皇帝汇报,朝廷以此作为赏赐、奖励的依据。


未来多斩获首级,很多时候杀良冒功、杀降冒功的事情多得很。譬如汉朝李广、唐朝的张光辅等都在平叛的时候杀降冒功,最后朝廷知道之后一个不得升迁,一个被处死。


以首级来计算军功,究其缘由,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为了适应列国兼并的局势,商鞅在秦国首开军功爵记功的先河,爵位、赏赐不在依靠封建贵族地位来,而是依靠战阵之中两军搏杀,斩获的首级来计算。


商鞅设置了等级严格又平等的晋升制度,全部军工共分为20个等级: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军功的最高级就是彻侯,彻侯,拥有一个县的封底,这个县侯爵可以自己委派官吏、征收税金。汉朝李广穷其一生追逐的封侯就是彻侯,但是本身能力不济最后还是一无所有。而次一级的关内侯,属于赏赐性质的荣誉爵位,只有食邑、封户,大概300户。其他的则全部有不同的俸禄。


万事开头难,如果想要做到彻侯,正常情况下只能从第一级慢慢锻炼,依着商鞅的规定,一个普通士兵要想成功公士,必须要斩杀敌军一个军官,并且带他的首级前去报功,在核实后就会成为公士。并且获得一顷土地,这个土地是私有的。


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战场上斩杀一个敌军军官绝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两军对垒,胜败难料,即使胜仗也不一定能够斩杀一个敌军军官,何况遇见败仗,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不送命就不错了。而且,能成为军官,绝不是什么无能之辈,所以要实际上获得这样一个首级,基本上属于赌命的活。


在如此难度之下,如果取得第一级公士的爵位,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多少含金量?


《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旦成为公士,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不仅有了爵位,还有了俸禄、而且还会有一顷的土地,一个宅子,一个仆人。


不说别的,一年50石俸禄、土地一顷、房子一幢、一个仆人,这样的报酬放现在,看都会让人眼红,穷其一辈子都买不到一个房子,土地更是别想,仆人,不成为他人的仆人就是祖先积德。在大秦就是这么豪气,只要你有能力,这一切都是明码标价,含金量那是刚刚的,纯24k金子!


而且,这个爵位和土地都是可以传给儿子或者家人,而且战场上如果阵亡,他的功劳会计到家人,商鞅变法这一点非常棒,所以战士没有后顾之忧,也不会担心自己死了白死了。


刚开始,一个公士的俸禄是50石,在军队中也会被格外尊重,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军官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如果他的家人因为犯罪变成是罪犯,也可以转为平民。也就是可以赎罪。


有这样的制度保证,还愁军队战斗力不高?所以秦国最后统一六国不是没原因的。


商鞅变法的实施让秦朝迅速提升了战斗力,因为在商鞅变法的号召下,所有士兵在奔赴战场的过程中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杀,这种荣誉和归属感和国家的命脉绑在了一起,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商鞅变法可以一举成功。

在商鞅变法中规定,如果士兵在作战期间可以取得敌人首级,那么就可以晋升一个级别的爵位,这种奖赏制度似乎有些门槛太低了,而且当时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强,那岂不是一个军队里面人人都可以当官了,所以商鞅之下秦国爵位的含金量成为了一个谜。

商鞅变法中爵位的晋升一共分为二十个级别,但是不要认为在这种奖赏的制度下爵位的含金量就会变低,其实这并不会影响到爵位的含金量,商鞅变法的制定是有条理也有限制的,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合理和苛刻所在。

秦国的士兵在作战期间,如果个人的战斗力比较高,确实可以获得了一定的奖励,但是如果想要到更高的爵位就需要更多努力,而且不能只凭借给人作战能力来赐爵,还要看集体的战斗力如何,秦国士兵所杀死的敌军数量要比自己阵营中牺牲的士兵多33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有资格晋升爵位。

另外秦国士兵所获取的敌人的首级这并不是指一般的人的首级,不是在对阵过程中随便砍下了敌军中一个士兵的头就可以获得奖励,这里所指的是“爵”或者是“甲”级别的人,这些人就是敌军阵营中拥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他们属于低级贵族阶级,但是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影响力,所以不是随便杀一个普通士兵都可以获得爵位。另外即便是秦国军队战斗力这么强大,在真正作战的过程中想要砍掉敌军士兵的头颅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当时兵器发展还处于落后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符合晋爵的条件是很难的。

在获得了爵位后,有的士兵会用自己取得的爵位给家人抵罪,因为在秦国爵位有这样的作用,而且就算真的获得了爵位,后代在继承爵位的时候也需要降两级后才可以继承,所以结合这些方面来看,商鞅变法中,通过士兵自己的努力获得爵位不是不可能,但是过程很困难,也有很多限制和规定,所以当时爵位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顺带一提,后来秦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不起承若的东西了,士兵们战场杀敌,得到的爵位却已经没有东西可赏,秦始皇在的时候还能压得住,秦始皇一走,秦国就莫得了,秦二世什么的,显然没有这么强大,整合这些力量。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爵位都是世袭的。换而言之,团长的儿子将来是团长,师长的儿子将来是师长,将军的儿子将来也是将军,这些贵族子弟不需要靠任何军功,只需要靠血统和家世就可以获得这些令人羡慕的爵位。 

相反,对于广大平民百姓而言,不论你在战场多么英勇杀敌,也不管你斩首多少敌人,你的平民身份永远无法改变,平民想获取爵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但是,等到商鞅变法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换而言之,爵位不再世袭,只能靠军功来获取,无军功者不能封爵。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那些贵族子弟强烈要把商鞅车裂的缘故,因为商鞅实实在在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当时,商鞅在变法中,将秦国的爵位设为二十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

1 公士 、2 上造 、3 簪袅 、4 不更 、5 大夫、 6 官大夫 、7 公大夫 、8 公乘 、9 五大夫 、10 左庶长 、11 右庶长 、12 左更 、13中更 、14 右更 、15 少良造 、16 大良造 、17 驷车庶长 、18 大庶长 、19 关内侯 、20 彻侯(通侯)。 

在这二十个爵位中,最低一级为“公士”,根据《商君书》中所记载:在战争中,秦国的士兵“能得爵(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简单翻译下就是,秦国士兵只需要在战场上斩杀一个敌人的首级,就可以获得“公士”的爵位,并赏赐耕地1公顷(约我们现在的15亩地),宅地9亩,除庶子1人外,其余儿子都可以到军中担任低级官职,类似于我们现在军中班长或者副班长的职务。 

从这里可以看,秦国的第一个爵位,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获取的,而且含金量也不差。毕竟在古代,一个出生底层的平民百姓可以得到15亩的耕地,还有9亩的宅地,自己和儿子们也可以到军中担任班长或者副班长的官职,这份待遇,客观来说已经算很不错。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秦国用来晋升爵位的首级并不是普通士兵的首级,而是敌国有爵位的长官首级。换句话说,至少要是敌人班长的首级,这也就决定不是每个英勇杀敌的士兵都能够获得爵位。但总的来说,这个要求不算太过分,对于广大士兵来说,通过努力还是能够实现的。

然而,根据商鞅所规定的爵位晋级制度,靠斩敌方长官首级晋升的爵位,最高只能达到第四级“不更”。再往上,就不允许个人斩首,而要以团队斩首33个以上才算达标。

并且这个33还必须是秦国士兵斩首数多于自己的阵亡人数至少33人以上,也就是如果自己阵亡100个士兵的话,那就必须斩首敌人133人以上才行,这样才能再授爵一级。

当然,这个也能理解,因为当一个士兵的爵位达到“不更”级别时,他在军中的官职至少已经时屯长和百将级别,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排长级别,这个时候他们属于是带团队作战,自然要考核他的团队军功,而不是他个人的斩首数量。

从这层意义上说,“不更”这个爵位相当于是大多数士兵的天花板,是士兵最高所能够获取的爵位,再往上的“大夫”爵位,一般都只有军官们才能够得到。

也正因为此,人们又习惯把前面四级爵位统称为“士爵”;第五个爵位到九个爵位称之为“大夫爵”。大夫爵不仅可以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还都有税邑可食,一般是可以享受300户到600户百姓的租税收入。

至于再往上,那就属于是卿爵和侯爵,绝大部分士兵和军官都已经是很难再获取,比如战功赫赫的白起,他的爵位也不过是第16级的大良造,可见对于军人而言,大良造基本上就是最高的爵位。

据统计,在秦国历史上,得到大良造爵位的人,一共也只有三人:司马错、白起、王翦。像大家熟知的蒙恬、王陵、李信、樊於期等,爵位都在大良造以下。

至于秦国最高的四个爵位:驷车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通侯),基本上都是王室成员才能获取,比如秦宣太后芈月的弟弟魏冉就曾获取过彻侯的爵位。

最后,爵位还有一个非常有用的作用,那就是可以用来抵罪,也能给家人取消奴隶身份,代价就是把自己获得的爵位再交出去。这对于广大百姓来说,也相当于是一次免罪金牌。

爵位的含金量非常高,代表了可以拥有更多的私人土地和权益,而且还只能通过战功来获得。
含金量不大也不小,估计应该相当于小队队长,这个可以慢慢的叠加。

秦国商鞅规定士兵砍敌方一个人头就升一爵,战场那么乱,又该如何记数记功?

战国时期,商鞅在他的变法中提出了以军功封爵的规定,即在战场上,秦国的士兵只要斩杀一个敌人的首级并活着回来,秦国就会给予他应有的奖励。

士兵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也就会越高,而他们加官进爵的证据就是他们斩获的敌人首级。那么在战场上那么混乱,到底应该用什么来计算每一个人到底斩获了多少人头呢?大家不要着急,让小墨来为您解开心中的疑惑。

根据《秦简》中的记载,秦军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士兵斩获敌军一个人头就会晋升一级爵位,总共的爵位有20级。

在这其中,他们在斩获下敌军的人头之后,都会把敌人的头颅别在腰间,然后继续与敌人战斗。

秦军的着装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无论是什么级别的战士,他们都有着一条非常结实牛皮腰带。这就为他们在腰间挂人头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古人都是长头发,于是便直接将其缠绕在腰带上即可。

这种军功制度大大激发了秦军作战的骁勇程度,对于腰间挂上一个人头,实则对他们的速度与灵活能力并没有多大的英雄,反而腰间的这份重量还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士兵们的斗志。同时,腰间挂着人头冲锋陷阵的形象,还会给敌人一种震慑感,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种军功爵制度其实与我们如今的高考有着同样的目的,它们两者都是选拔人才为最终的目的,但这种军功爵制度有着一些弊端:第一、这种制度容易造成战场上的混乱,保不齐有人在前面冲锋陷阵,后面就会有战友在背后给他一刀,抢夺战友斩杀的头颅;第二、这种制度也会导致杀良充敌的事情,掠杀平民充当敌军人头等。

虽说这种军功爵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它带来的优势也是毋庸置疑的。在以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军功爵制度也被后世的察举制、科举制等更为先进的制度所代替,就此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END】

秦国的士兵们只要砍下敌人的脑袋,就把这个脑袋绑在自己的腰间,然后继续杀敌,这样的话好记数,事后好去邀功。
秦国的士兵就会将敌人的头颅砍下,挂在自己的腰间,然后再去计算功劳。
战场上士兵会把自己杀死的敌人的头颅戴在身上,好回去领赏,一般一个士兵在一场战争中是杀不了几个人的,所以完全有能力把自己杀死的敌人的头颅带走。
这只是激励将士们的一种方法而已,当时每个士兵都会有自己的弓箭,做上标记,最后统计就好了。
文章标题: 秦国军法中砍人头授爵会不会导致爵位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啊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1054.html
文章标签:秦国  军法  爵位  会不会  含金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