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同样是清朝功臣将领,为什么尚可喜、洪承畴之流被人大肆祭奠,福康安却被人遗忘

时间: 2023-05-18 12:00: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同样是清朝功臣将领,为什么尚可喜、洪承畴之流被人大肆祭奠,福康安却被人遗忘

李定国纪念馆破败凄凉,而尚可喜,洪承畴纪念馆受到当地追捧呢?

李定国一生履历颇为复杂。

先是跟随张献忠起义,被收为养子,逐渐凭借战功成为张献忠手下最重要将领之一。张献忠败亡后,李定国没有选择投降清朝,而是竖起了明朝大旗,成为南明朝廷坚定的拥护者。李定国发动对清军的进攻,一度节节胜利、形势大好,甚至击杀清朝一位汉王和一位亲王,使清军遭遇入关以来惨痛失败。可惜,由于内斗,形势再次急转直下,1661年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缢死后,南明宣告灭亡,悲愤成疾的李定国在第二年病逝,年仅42岁。

李定国的身份又颇为尴尬。

对明朝来说,他起初是跟随张献忠造反的流寇,直到1644年崇祯自缢,他仍然是流贼的身份。而清朝修的《明史》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就结束了,他之后的功绩,无从在《明史》中得到记载。

对清朝来说,李定国起初是流贼,随后又是“伪政权”(南明)的骨干分子,更是杀死两王的仇敌,始终在与清朝作对,更加不可能对其歌功颂德。

对南明来说,李定国虽然被号称为“两蹶名王”,一度重振抗清声势,但南明朝廷自身始终处于朝夕难保的境地,在当时情况下,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在官方给予李定国足够的承认。况且,为了认定自身的正统性,清朝始终不认可南明政权,开始就将其称为“伪政权”,而等南明灭亡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李定国更坐实了“伪王”的身份。清朝修的《明史》只到崇祯十七年,就是证明。

对近代来说,清朝虽然已灭亡100多年,但由于期间战乱等影响,官方的《清史》并没有出炉,只有赵尔巽在民国时期主编的《清史稿》初步成形。

《清史稿》中倒是有李定国单独的传,但其中的立场,大致沿袭了清朝正统的思想,并不承认南明政权,永历帝也只是被称为“桂王”,桂王封的王,对清朝来说更加不具备法律效应。官方认定的《清史》既然还没有出炉,《清史稿》就是权威的清史资料。

所以,即使李定国之子李嗣兴随后投降,并被授予都统,出任陕西、宁夏总兵等职。但在清朝的文字狱之下,李家后人也不敢大张旗鼓为李定国立庙建祠,那样的话身家性命堪忧。

清朝灭亡以后,李家后人也不知流落何处,现状如何,如果没有官方的主导,要靠自己的力量来修建纪念馆,不说手续是否走得通,财力上未必也能允许,显然也不现实。

即便如此,李定国在民间,还是有其影响力,被认为是民族英雄,并自发修建祠堂纪念。虽然如今已残破不堪,但历经战火能保存至今,不得不说已经很不容易。

李定国死后原葬云南旅游景点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因定国子嗣兴自思茅率众来降后,乃改葬顺天芦沟桥西湖家港。其西双版纳旅游景点勐腊葬地遗址尚存,村民逢忌日必祭祀之。”昔日,当地百姓对“汉王庙”有一年小祭,三年一大祭之俗。

每年多于阴历大年三十日举祭,百姓、头人乃至召勐(土司)均携祭品参加祭祀。祭品或以全猪一头或以猪头一个,上插竹筷作供,并且还以汤圆、糯米糍粑、水果、香烛等供祭。举祭时鸣炮三响,参祭人跪地,按汉族礼仪叩首跪拜。

可见,公道自在人心,即使远在边陲,百姓也并不曾忘记李定国。

相比之下,洪承畴、尚可喜等清初重臣的纪念馆,倒是如火如荼,颇受追捧。

比如洪承畴的故居,始终得以保存,在年久失修倒塌后,最近又得以复建并已竣工,规模更加扩大,成为了纪念园,包括承畴纪念馆、碑廊、碑林、复制顺治皇帝的“御制碑”等多个部分,俨然成为当地的重要人文景观。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为何清人说洪承畴的厚脸皮是革制的?

因为这个洪承畴本来是明朝的一位高官,拿的是明朝的俸禄,并且深受明朝廷的信赖,不过在明朝被清军攻破之后,却转而为清政府效力。所以清人才说洪承畴厚脸皮,他本身也背负了背叛的骂名。说起来他也是个人物,不仅亲眼见证了明朝的倾覆,甚至还参与到了清朝政权的崛起。

所有明朝遗留下来的老人,对于洪承畴可谓是充满仇恨,对于他的背叛行径更是深恶痛绝。不过在清朝人眼里,却极大的夸大了洪承畴的英雄形象,觉得洪承畴识时务,而且非常有才华。其实他在最终投降清朝的时候之前也被抓住过几次,但这几次他都是表面假投降,回到明朝的阵地之后,又率兵去攻打清军。

这样说来,其实他本性还是忠诚的,起码在明朝还未完全破败之前,他仍然拼死为明朝效力。而他最终看到了清朝的成功是必然的,知道自己无力回天,所以才会选择投靠清朝。他早年得志,无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都身处高位,从侧面来看他也是很有本事的。

无论对于他本人有何争议,但他自己还是有不可否认的能力的。在被清军俘虏之后开始他也是坚持着读书人的气节,心中念着忠君为国,并没有投降清军。只不过到了后来这些清军软磨硬泡,甚至还出动了美人计,这才使得洪承畴败下阵来。不得不说,从这也可以看出英雄难过美人关,他的性格本质上还是个好色之徒。

因为洪承畴的确出尔反尔,对不起明朝也对不起清朝。

因为洪承畴本来是明朝的官员,然而在清军还未攻破明朝时,就急忙降了清军,后来又成为了清朝的官员,终生替清朝效力。虽然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洪承畴的反叛行为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事后他竟然还以此为荣,认为自己很有远见,因此被后人笑称“洪承畴的脸皮是皮革做的”。

当时皇太极带兵攻打明朝,袁崇焕奉命抵抗皇太极,战争本来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明朝官员的洪承畴却在胜负尚未揭晓之时就暗中给清军通风报信,以此获得皇太极及其将领的信任,当然,他的情报几乎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信息。但是相传洪承畴的通风报信是为了获得清军情报,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可信,因为洪承畴最终确实是跟随了清军,并不像是为了窃取机密而出此下策。

在皇太极攻打明朝期间,洪承畴还多次投降,但是次次都是诈降,获得自由后立刻回到明朝的军队,暗中指挥军队对抗皇太极。因此,洪承畴一边靠着情报和诈降来获取皇太极信任,一边又在明朝军队中拼死抵抗皇太极,实在是矛盾之极。但事实上,洪承畴的做法也算是很高明,因为如此一来,他不仅两边都不得罪,而且获胜的那方还会视他为功臣,确实是一份辛苦但划算的买卖。

后来,洪承畴知道明朝必然会亡,再加上清朝待他很好,因此默默地开始忠心于清朝了。清朝的官员都成洪承畴是一位俊杰,然而在明朝留下来的旧臣眼中,他就是个不知廉耻的无耻小人。虽然说洪承畴只是“良禽择木而栖”,但是他的很多手段实在是令人不齿,而且在明朝和清朝之间来回摆动,因此才会被后人们戏谑为“脸皮是皮革做的”。

我个人觉得洪承畴这个人他是明朝的臣子后来被明朝的大将给降伏与明朝
因为洪承畴本来是明朝的臣子,后来降服于清朝。

洪承畴为清朝立下大功,受两朝皇帝厚待,为何死后被列入贰臣传?

文|格瓦拉同志

讲论明末清初 历史 时,洪承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这位明朝重要将领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由此深受皇太极、顺治帝的厚待,官至宰相。然而,作为清朝的大功臣,洪承畴死后并没有以正面形象被载入史册,而是被乾隆帝列入《贰臣传》当中(“贰臣”即叛徒、变节者),背负了无尽的骂名。那么,洪承畴究竟有怎样不平凡的一生?他为何死后遭此羞辱?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考取进士,最初担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议。崇祯帝即位后不久,陕西发生持续数年的大饥荒,加之官府加征“三饷”、苛剥极深,因而迫使大量走投无路的农民造反。在官军作战屡屡失利的情况下,洪承畴以文官身份走上战场,并屡屡重创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可谓战绩显赫。

由于征剿农民军有功,洪承畴深受崇祯帝的青睐,在短短十余年时间里,便相继晋升为延绥巡抚、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进位太子太保,被崇祯帝倚为朝廷柱石。 在农民起义暂时走向低潮后,洪承畴又转换战场,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调任蓟辽总督,专司抵御清军侵袭的重任。

洪承畴到任之初,考虑到清军战斗力强悍、擅长野战的特点,短期内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因而制定出“步步立营、且战且守”的战术,跟对方大打消耗战,虽然没有取得大规模的军事胜利,却也开创不错的局面。然而, 性情急躁的崇祯帝为尽快结束关外战事,以集中兵力镇压重新崛起的农民军,竟严令洪承畴出兵速战,结果导致他在松锦之战中兵败被俘,时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 。

洪承畴被俘后,本打算绝食殉国,但架不住皇太极的温情攻势,最终还是变节投敌 。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却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仅留在身边当参谋人员使用。 清兵入关后,洪承畴因献策有功,被进拜为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颇受顺治帝和摄政王多尔衮的器重 。

在消灭南明弘光小朝廷后,多尔衮鉴于江南百姓抗清运动风起云涌,便任命洪承畴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江南总督,负责经略江南各省。待江南平定后,洪承畴又奉命经略湖广、两广、云贵等地,在消灭南明有生力量、镇压各地反清义军活动中,立下“汗马功劳”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洪承畴的帮助,清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将会大大延长,搞不好还会出现南北朝的局面。

清军平定云南后,南明永历帝逃往缅甸,洪承畴因不愿背负追杀故主的骂名,于是以年老体衰为由上书请求回京,并得到清廷的同意。翌年(1660年),洪承畴正式返京,并继续担任宰辅。顺治帝驾崩后,洪承畴虽然留任大学士,但由于顾命大臣鳌拜的排挤,最终只好自请致仕,时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4年后,洪承畴病死于家中,终年73岁。

就功绩而论,洪承畴堪称清朝的大功臣,然而他为爱新觉罗家奉献一生,最终换回来的却是无尽的屈辱与嘲讽。 在恳请退休时,洪承畴满以为凭借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就算不能封王,至少也能得到一个侯爵,然而康熙帝却只赏给他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低级爵位,跟获封王爵的吴三桂、尚可喜等人真可谓有天壤之别。不仅如此,在洪承畴去世几十年后,他的名字更是被乾隆帝列入《贰臣传》,背负上无穷的骂名 。

其实, 清朝对待洪承畴的态度之所以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跟其统治策略的转变有很大关系 。入关之初,满族的人数不到汉人的百分之一,清廷对能否顺利地夺取、统治中国并没有把握,为此,只能用高官显爵来笼络以洪承畴为首的明朝降臣集团,让他们为朝廷死心蹋地的卖命。然而,等到天下一统、海晏河清后,坐稳江山的爱新觉罗家自然再也用不着这帮降臣,一脚踢开自然在情理之中。

而到了乾隆帝时期,清廷为凸显自己的正统地位,便把儒家重视纲常伦纪、维护思想大一统的体系发扬光大开来,向整个 社会 灌输无条件效忠君主、舍身报国的学说,在这种情况下,对前明遗臣的褒贬自然便成为题中之义。 对于洪承畴们来讲,他们虽然为清朝立下大功,但毕竟有投敌卖国的道德污点,把他们打入“贰臣”名单中,对于扶正世道人心、维护伦理纲常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

关于这一点,乾隆帝曾有过十分明确的说明。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在把洪承畴、祖大寿等明朝降臣列为“贰臣”名单时,曾讲道:“ 我朝定鼎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祖大寿、李永芳等。在胜国虽为不忠于主,在本朝则为宣力之臣,特命入于贰臣传之甲编 。其进退无据,谬托保身,如钱谦益、龚鼎孳、冯铨诸人,则列入乙编。以昭褒贬之公。”

由此,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洪承畴,在死后并没有以正面形象载入史册,反而成为千夫所指的“贰臣”,堪称“一失足成千古恨”。若洪承畴地下有知,是否会为自己当初没有选择殉国而深感懊悔呢?

参考书目:《明史》、《清史稿》、《清高宗实录》。

南明名将李定国的纪念馆荒凉破败,可为何卖国的洪承畴、尚可喜的却气派热闹?

如题。

在人们看来他是跟随张献忠造反的流寇,又是南明时期的骨干分子,还是杀死两王的仇敌,他由始至终都在与清朝作对,所以根本不可能对他歌功颂德。所以他根本比不上洪承畴和尚可喜的纪念馆。

李定国先是跟随张献忠起义,被张献忠收为养子,后来逐渐凭借屡屡战功成为张献忠手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在张献忠失败灭亡后,李定国没有投降清朝,而是竖起了明朝大旗,成为了南明的坚定拥护者。李定国发动对清军的进攻,而且战场上很顺利,打的敌军节节败退,甚至击杀清朝一位汉王和一位亲王,使清军遭遇入关以来的惨痛失败。可惜,由于内斗,形势再次急转直下,南明宣告灭亡后,抑郁成疾的李定国在第二年病逝。

就算如此,李定国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被称为是民族英雄,还修建了祠堂纪念他。可见,人间自有真情在,即使远在边疆地区,百姓也并不曾忘记过李定国。虽然纪念馆如今已残破不堪,但历经战火能保存至今,不得不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相比之下,洪承畴、尚可喜等清初重臣的纪念馆,倒是如火如荼,颇受人们的追捧。

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影响至今。还是希望,历史能给李定国一个认可,毕竟,他代表着当时的民族气节,在这点上,还是受到人们的支持和肯定。

大势所趋!
随着社会发展,多民族的融合!一些不合时宜的事会逐步被淘汰!南明政权已经是强弩之末,必定被强大的清朝所替代!一个为失败王朝效力的大将,让谁去纪念呢?洪承畴等虽然当时被称为卖国者,但是他有国家实力去纪念,当然气派热闹了!
现在的纪念馆,除了国家建立的红色纪念馆,其它多数是以发展经济为主,当然是选择名声大噪的人来做文章了!像你说的李定国,试问,有几个人知道其大名呢?谁又会去花钱看不知道的人呢?所以被淘汰也就顺理成章了!
还是跟朝代更替,以及他们所做的事迹的影响吧。李定国当时抵御清军,因官职不大,功劳也不会记在他身上,且明朝败局已定,战败后更是被遗忘。而洪承畴、尚可喜虽是投降清朝,跟但对于历史的贡献还是有的,所以知名度也就高咯。
一方面在现代不出名,一方面子孙后人也不够多。
洪承畴等虽然当时被称为卖国者,但是他有国家实力去纪念也算是当前的一大怪事
文章标题: 同样是清朝功臣将领,为什么尚可喜、洪承畴之流被人大肆祭奠,福康安却被人遗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0843.html
文章标签:被人  之流  尚可  将领  功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