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当皇帝对功臣赏无可赏时怎么办

时间: 2023-11-11 06:59: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当皇帝对功臣赏无可赏时怎么办

为什么古代臣子最高待遇是封侯,而不是王?

我们知道,在古代,一个臣子如果有功的话,皇帝会对他进行一些封赏,除了会赏赐一些金银财物之外,还可能会加官进爵,所谓的王侯将相,这些人很大一部分还是靠着自己的才能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很好的地位的。不过在对臣子进行封赏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各种侯,这是一种爵位,然而侯却可以算是臣子们的最高的待遇了,皇帝并不会将他们封王,这是为什么呢?臣子们为何不能被封王,如果被封王的话又会怎么样呢?

1.什么人会被封王

在皇帝这一尊号还没有出现的时候,称王就已经是一个人的人生巅峰了。比如在周朝,周天子就是周王,周王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像什么齐桓公、晋文公之类,这些都是诸侯。只是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权威扫地,诸侯们在自己封国内开始为所欲为,有的胆大的竟然就敢称王了。再到战国年间,连诸侯们都被扔一边了,卿大夫阶层开始掌权,以前那些老规矩早就不讲了,所以各国的国君基本都称王了。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这一时期,无论是王,还是王以下的爵位,主要还是同姓才能得到的殊荣,因为周朝是分封制,周王将自家子弟分封到各地,并赐给封地,是为诸侯。诸侯又将自己的封地继续向下分给自己的子弟,就这样以此类推。也有例外,周王室在立国之初破例分封了一些功臣,如分封姜子牙到齐地为王,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是姜子牙后代主政的诸侯国。

所以,对于封王的问题,其实从周朝时就立下了一个基调,即王爵主要都是给自家人的。除非你立下大功,一般情况作为异姓臣子,是很难封王的。

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后,皇帝成为专制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尊号,以此类推,王爵就成了第二等,接下来仍是公侯伯子男之类。但是,秦朝自上至下实行郡县制,不再有封国一说,而且秦朝只延续十几年就分崩瓦解了,到了汉朝才又稳定下来。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稳定局势,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并分封了一系列异姓王,如韩信、彭越等。不过刘邦很快消灭了威胁极大的几大异姓王,并立下制度,今后非刘姓皇族不得封王。

不过,终两汉一代,异姓封王者依旧不少。一般来说都是权倾朝野者,皇室不得不赐予其王爵,而且还要加九锡才行。比如西汉末年的王莽、东汉末年的曹操等。

于是,封王,加九锡,几乎成了后世臣子取而代之,篡逆称帝的一个显著信号。像三国时期司马昭被曹魏封晋王,加九锡;南朝时期的四个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在封王、加九锡后才称帝。

2.为什么臣子不能被封王

也就是说,封王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对于皇室来说,臣子的功越大,其实越危险,而大到功高盖主,取而代之之际,就只能靠封王、加九锡来满足其野心了。而对于臣子来说,能混到封王、加九锡,就意味着皇室对他已经是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要么就洗干净脖子等着被弄死,要么就得准备篡位了。

有鉴于此,历朝历代的皇室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惯例,那就是对于异姓功臣,能不封王尽量不封王。即便后来封爵不再裂土,对异姓功臣封王问题的态度也相当坚决。一般来说,封侯常见,封王则不可。

当然了,如果人家异姓功臣帮你摆平了半壁江山,或是以一己之力帮你续命,你不给人家封王也不合适。但大多数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最后都闹了个鸡飞蛋打,身首异处。因为从封王的那一天起,你就是皇帝眼里的一根刺了。

比如清初的三藩,不仅封了王,还有封地,形同独立王国。康熙几番试探之后,还是下令削藩,三藩被逼反,最终仍是身死国灭,一无所有而已。

所以,从异姓功臣这边考虑呢,如果你不是那种大权在握,就差个禅位手续的权臣,倘若皇帝这几天话里话外总想给你封个王,那你估计就离死不远了。识相的,赶紧磕头认罪,哇哇大哭,告老还乡算完,说不准还能保一条命。

3.历史上被封王的有哪些人

第一,前朝皇帝

这是比较普遍的,但凡通过禅让获得皇位的王朝,明面上都要尊崇前朝皇帝,曹魏算是很不讲究的,只封汉献帝为高阳公,还在小地方窝着。西晋就讲究多了,封魏元帝为陈留王,封地在大城市邺城。

后世不管杀不杀前朝皇帝,给个王爵总是要的,比如南朝之零陵王、汝阴王、巴陵王、江阴王等。

第二,权臣称王

禅让称帝不是一天就能做成的,要循序渐进,像王莽这种很失败,死得老惨了。相比之下,曹操就聪明多了,一步一步往上晋升,到了魏王,留给儿子担骂名。

曹操开了个好头,此后近千年,但凡权臣篡位,走的都是这么个路数,比如曹魏晋王、东晋宋王等等。直到唐末朱温比较特殊,因为他在具备篡位资格前就已经封王了,经他启迪,后面的篡位者都觉得称王太麻烦,黄袍一披不是更方便快捷?

第三,虚封赏赐

朱温是怎么获得王爵的呢?就是因为唐朝皇帝给的赏赐。

汉朝以后,再没有出现汉初那种郡国并行制的情况,就算是实行分封的西晋和明朝,对王也有很多限制。在不必担心王爷仰仗封国反叛的情况下,拿个王爵赏赐功臣这招就出现了。

这类封爵都是虚封,受封者享有封地的赋税,但不能组织军队,纯粹用来表示皇帝对功臣的嘉奖,比如大名鼎鼎的郭子仪,他的爵位是汾阳郡王。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一个是皇帝(或实际掌权者)私封,受封者的功劳一般都是不够的,比如上面的吕氏诸王,还有武周(唐朝)的武氏诸王。

另一个是王朝末期的时候,为了拉拢实力派,皇帝主动把王爵当萝卜派送,比如唐末的梁王朱温、晋王李克用等,这类王爵虽是虚封,但受封者已经割据地方,对中央的危害比实封王还大。

第四,死后追封

这种是第三种的延伸,有些是生前来不及封,有些是朝代不允许生前封王,总之这类王爵更虚,毕竟人都没了,如无特殊情况,这类王爵是不允许世袭的,所以受封者连钱都收不到。著名例子有鄂王岳飞、中山王徐达等。

总的来说,历朝历代的封爵制度不同,汉朝后出现了公爵等爵位,臣子即便不封王,顶级爵位一般也不是侯,而封王也是常有的,尤其是王朝末期的时候。

为什么皇帝登基既要给功臣爵位又要杀害功臣?

有功就赏,可赏赐的不外乎金钱、官职、爵位、荣耀。那么功臣如果继续立功,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咋办?总不能让功臣当皇帝吧?

功臣有功、有威望、有嫡系。你在位的时候能镇住他,那么你的儿孙还能吗?

还有功臣飞扬跋扈,都不把你这个老板放在眼里了……


于是乎,赏个地狱观光单程卷吧。


赏赐功臣爵位表示皇帝没有忘记功臣的功劳杀害功臣是担心功高盖主,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私心,怕那些功臣后面或反他
给功臣爵位,就相当于对他承诺:你可以当家做主人了!杀害功臣,那就是过去的强拆抢钱。一虚一实相互配合,以达到稳固自己权力、充实自己钱包的目的。

中国历史上3位因功高盖主而不得善终的名将,赏无可赏只能杀掉,是哪三位?

中国历史上3位因功高盖主而不得善终的名将,赏无可赏,只能杀掉!

在中国漫漫长篇的历史中,曾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特别是征战疆场的将军。但也有很多君王并不信任他们,因为他们功高盖主,太过张扬,而最终导致杀身之祸。代都有很多人把性命丢在了官场之上,即便你过去为国家为君王立下过很大的功劳,不管你过去有多辉煌、有多荣耀,如果威胁到了帝王的地位,只要他一声令下,就会沦为阶下囚,甚至身首异处。在中国古代就有三位这样的人物,他们功高盖主,让皇帝感受到了威胁,对他们赏无可赏,最终也只能把他们杀掉。





1、杀神白起

白起出生在秦国十分强生的秦昭王年代。当时的秦国正在选拔大量的军事人才,秦昭王想要统一天下。继续采用了商鞅的变法,逐渐让秦国变得越来越强!而白起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白起纵横一生,未尝一败。创下了很多战争奇迹,秦昭王最初十分信任白起,给了他大量的权利和赏赐。可是到后来,白起越做越大,引起了他的惶恐不安。再加上范雎和他之间的矛盾。范雎向秦王进了谗言,于是秦昭王就找了个理由把白起给赐死了!




2、年羹尧

当时的雍正皇帝对年羹尧很器重,年羹尧受到康熙皇帝的提拔,平定战乱,屡立战功。从此以后,年羹尧就官运亨通平步青云。雍正皇帝即位时,年羹尧已经是一位权臣,权利可于隆科多相比,再加上年羹尧的妹妹被选入宫,成为雍正皇帝的贵妃。年家可谓显赫一时。在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后,权利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官员,风光无限。但正如俗话说的,水满则溢。年羹尧后期,仗着自己贡献显著,又是皇亲国际,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做出许多越主的行为。雍正皇帝知道后,收集了年羹尧的所有罪行,雍正皇帝下令让年羹尧自尽,年家也随之家破人亡。




3、高长恭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古代黄马褂有什么用

记得在看《雍正王朝》年羹尧被皇帝贬为守城士兵的时候,他来到县令的堂上准备接受自己的工作,而此时的县令却想危难于年羹尧要他跪下,要知道年羹尧可是曾经的抚远大将军,那些总督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见到他都的跪下,现在要让去跪一个县令,他怎么能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亮出了里面的一件黄色衣服,此时的县令一看到这件衣服吓的那是立马的跪在年羹尧,拼命的磕头认错啊。而这件黄色衣服就是俗称的“黄马褂”,黄马褂可以说是大家对清朝影响最深刻的一件衣服,在影视剧中只要穿上这件衣服,任何的官员都得跪拜,这就是所谓的“见衣如见皇帝”。那么在真正的满清历史上,黄马褂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大吗?当然不是。

清朝的黄马褂分为“职任马褂”和“赏穿黄马褂”。
清朝的黄马褂是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制作而成,也就是黄马褂的颜色是跟皇帝专用的颜色是一样的,但是黄马褂是没有花纹和彩袖的。不过单凭这个人可以穿上皇帝专用的颜色,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地位肯定是非比寻常的。

首先“职任马褂”就是皇帝的近侍所穿的工作服。《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也就是说职任马褂其实就是皇帝的侍卫们的工作服罢了,毕竟作为离皇帝身边最近的臣子,肯定就需要用东西来衬托他们的与众不同,而用黄马褂来作为他们身份的象征不是恰到好处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黄马褂,如果你一旦没有呆在这个岗位上是不能再穿的,也就是说这些侍卫只能在紫禁城,亦或者在皇帝的身边时才能穿,一旦离开了紫禁城,或者说皇帝没有在身边,那么就绝对不能再穿黄马褂了。其实说的简单点就是说黄马褂就是你的工作服,离开了这个岗位下班回家,亦或者是休假你就得脱掉这件工作服了,你就不能再穿了。

再者“赏穿黄马褂”又分为行围褂子和武功褂子。其中行围褂子是满清时期打猎校射时所赐,在咸丰之前清朝每位皇帝都会到木兰围猎场打猎20天,这个时候如果臣子们射到鹿的,亦或者是蒙古人向皇帝献猎物的,皇帝一般情况下都会赏赐他们一件黄马褂。同时在打猎期间皇帝还会组织射箭比赛,满人射中五箭的,亦或是汉人射中三箭的,同时他们的官职都在四品以上的,那么皇帝一般情况下也会赐予他们黄马褂。但是在打猎中获得黄马褂的人,只允许是在跟随皇帝打猎的时候才可以穿,否则按谋反处置。

武功褂子,就是皇帝赏赐给那些对于王朝有巨大功劳又十分宠爱的臣子们的黄马褂,但这些功劳巨大的臣子已经赏无可赏的时候,就可以用黄马褂、花翎等特殊的东西来奖励功臣,而这类才真正算是有特权的黄马褂。得到这类黄马褂的臣子们,他可以在任何认为是隆重场合的时候穿上这件衣服,更是可以说是见官大三级。但是这种黄马褂在道光之前都从未出现过,直到太平天国起义被平定的时候,武功褂子才大量出现,在当时只要参与到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那些将领基本上都会被赐予这类黄马褂。不过到了清末武功褂子并开始泛滥,可以说谁让慈禧开心,他就能得到黄马褂,比如在当时为慈禧开火车的司机就得到这么一件武功褂子。同时“职任马褂”和“赏穿黄马褂”的黄马褂并不是完全的一致,除了在权力上有差距,在样式上也不一样,比如职任马褂和行围褂子的纽扣是黑色的,而武功褂子的纽扣却是与衣服一样的明黄色的。

总的来说黄马褂的作用无非就是两点,一是彰显身份,能够得到黄马褂的也就是你的地位已经很高了,毕竟能用皇帝专用的颜色,这无疑就说明他的身份啦。二是皇帝拉拢人心所用,毕竟皇帝能把自己御用的东西赏赐给你,这足以说明你有多受宠,那么能得到皇帝如此的宠爱,你还能不誓死效忠皇帝吗?
古代的黄马褂有什么用来说的话,作为皇马盖一般都是那种呃高档的象征的,所以一般都是当官人才会穿的
文章标题: 当皇帝对功臣赏无可赏时怎么办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610.html
文章标签:功臣  无可  皇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