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

时间: 2023-10-04 13:00: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4次

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

汉代的李广利为何被称做“二师将军”

因为汉武帝命李广利去大宛国的贰师城取马,所以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二师将军也叫做贰师将军,贰师将军是一种杂号将军的称呼,在汉武帝时期,当时的汉武帝想要派遣李广利去大宛国取回好马,所以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因为在汉朝和魏朝时期,有军功的大臣太多,导致统治者在授予官职的时候难度加大,所以经常在将军前加上某一个地方的名称来作为官职。

这种名号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规定,并且名号之间也没有很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因此被称之为杂号将军。

扩展资料:

在汉武帝末期,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先后去世,这时的匈奴虽然不如当初的强大,但依旧是汉朝的边塞劲敌,因此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并未停歇。

这时受汉武帝重用的李广利成为了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他多次抗击匈奴,战绩虽不如卫青、霍去病百战百胜,但抗击匈奴也不落下风,与匈奴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匈奴派兵偷袭汉朝边境的五原,酒泉等地,汉武帝得知以后命令李广利率大军前去征讨。在出发之前发生了一件插曲,不过也就是这件插曲导致了李广利被灭族。

李广利出征之前他的亲家刘屈氂前来为他送行,刘屈氂是武帝的侄子,昌邑王刘髆的左丞相。因为之前由于江充等人的诬陷,朝廷爆发巫蛊之祸,结果导致太子刘据被迫自杀。

刘据死后,汉武帝处于悲伤之中,对于立哪个儿子为太子还未有定论。由于太子之位的空缺,让底下的大臣有了想法,因此趁着给李广利践行的机会,刘屈氂向李广利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李广利也想着若是昌邑王刘髆立为太子,那么自己就是国舅,以后权势会更大,最后俩人一拍即合,决定暗地里拥护昌邑王刘髆。

但此时刘屈氂夫人却被人举报有诅咒汉武帝的行为,汉武帝下诏彻查顺带着查出了刘屈氂和李广利的阴谋。

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下令处死了刘屈氂夫妇,李广利家人被收监。正在指挥大军对匈奴作战的李广利听到家中妻儿被捕收监的消息。

知道汉武帝还给了留了几分薄面,想着为今之计只能立功赎罪,这样才能挽救妻儿。可惜越急越错,本来对匈奴作战就没有百分百的胜算。

这在情急之下的贸然出击,,最终不仅没有立功赎罪,反而因为急功近利导致全军覆没。这下李广利彻底绝望。

知晓回汉朝必是死路一条,于是就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回国内,汉武帝非常暴怒,下令将李广利被收监的妻儿全部处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贰师将军

  秦汉交替时期,漠北的匈奴崛起,在其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东灭东胡,西逐月氏。至汉朝时已占有漠北及部分漠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大的军事强国。人民从事牧业,逐水草而居,居住在毡帐内,不事农耕,没有城郭。人们从小就骑射,又有的是马群,因此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常侵犯汉朝的边境,使汉的边民深受掳掠之苦。刘邦时,虽天下草创,为保边境安全,亲自率领大军进行抵御。结果被匈奴三十万精兵包围在白登(现在山西大同市境内),由陈平用奇计才得以解围。吕后称制专权时,接受白登被困的教训,对匈奴的进犯,主要采取忍辱的和亲政策。文帝、景帝之时,为励精图治,使民能休养生息,争取安定的环境,有一个和平的发展时期,对匈奴也采取和亲的政策。武帝时,国家积数十年的勤奋治理,得到长足发展,达到了鼎盛。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种鼎盛的富裕景象作了极为生动描述,“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凛瘐皆满,而府库余财货。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老百姓都很富足,城乡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仓库内堆满了货物。国库中贮存的铜钱上亿万,因年久生锈,成串的钱都结了一饼一饼的。太仓中的粟米.一年一年地积累,以致装不了而堆积在仓外,变得霉烂不可食。城市的居民都养有马,至于农村更是马匹成群。其富足可以想见而知。由于国家的富强,武帝便改变过去对匈奴消极的防御而采取积极的防御,以攻为守,将侵犯的铁蹄远逐至境外,以保长久的安全。

  进身之阶
  在对匈奴采取的保卫战争中,出现了许多名将,如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在我国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是也出现了李广利这样的庸才,在战史上留下了黯淡的一页。李广利本是个庸劣之辈,为什么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会任命他为统率十万雄师的将军进行征伐呢?这得从李广利的进身之阶,他的妹妹、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说起。李夫人原是个卖艺的舞女。她的大哥名叫李延年,能谱曲弹奏,又会唱歌跳舞,算得一个音乐家。因为犯法,受腐刑,便到皇宫中去作管狗的太监。有时也在宫中表演歌舞及谱新曲。有一次李延年创作了一曲新的歌舞,表演给汉武帝欣赏。歌词为: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为这曲歌词中所描写的绝色美女的形象所感动,慨叹说:“歌词写得真好呀!世间上真有如这歌词所描写的美女吗?” 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也在场观赏李延年的表演,听见武帝的感叹,便小声对武帝说:“李延年有个妹妹,确实生得不错,有倾城倾国之貌。”武帝吃惊地说:“真的?不妨于明日召进宫来看看。”李延年的妹妹被召进宫,武帝一见,果然生得十分美貌,目如一泓盈盈的秋水、眉似一弯纤纤的新月,面若盛开带雨的桃花。唇像初绽含露的红梅,粉白黛黑,自然天成,真是绝世而独立。而阿又善舞蹈,舞起来,长袖随弦韵而飘动,似流风回雪,弱步依节拍而进退,如飞燕凌虚。武帝为其美貌倾倒,娶为妾,称为李夫人,对她的宠爱超过所有的嫔妃。一年有余,生下一男,被封为昌邑王。

  可惜红颜薄命,年纪轻轻,正当韶华,春风得意,染病不起,百治无效,一日重过一日,容颜憔悴,形消骨立。武帝亲临病榻前问候,李夫人用被子蒙住脸面,感谢武帝的深厚恩情,说道:“我长久卧床不起,病魔已夺走了我美丽的容颜,再不是过去冶容华耀,美艳绝世了,因此无面目再见皇上。我将王儿和兄弟托付给皇上,希望皇上好好者承。这是我唯一的愿望,若皇上不弃,也不枉我服侍皇上这些年了。”说到最后,语带呜咽。 武帝说:“夫人病很沉重,也许再也起不来,若能让我看到。当着我的面托付王儿及你的兄弟,岂不是使我感到愉快,比蒙住面托付更为好吗?”李夫人继续以被蒙面说:“妇人家的容貌不经过流理修饰,不能够会见国君及父母。我不敢以未经严妆而以慵懒的容貌拜见皇上。” 武帝再次恳请说:“假若夫人能让我见一面.我将赐你千金,任命你兄弟作尊贵的官员。”李夫人仍用被蒙面说:“是否给我兄弟尊贵的官爵,全在皇上的恩赐,不在让皇上见我一面。” 武帝再提出要求,一定要亲眼见一面。李夫人把身子转向里面,背对武帝,呜咽哭泣。武帝不忍,只得快快不乐地离开卧室。

  当武帝离开后,在一旁服侍李夫人的姊妹们责备李夫人说:“你为什么这样固执,不让皇上见一面,当着皇上的面托付兄弟们的事7为什么这样恨皇上呢?” 李夫人说:“其所以不愿意让皇上见一面,正是为了更好地向皇上托付兄弟们的事。我是凭借容貌的美丽,才得以由一个被世人所瞧不起的微贱低下的卖艺女子而成为皇上宠爱的夫人。用美丽的容颜去侍候别人的人,一旦美丽的容颜衰退,来自对方的爱也就消失了.随着爱的消失,将要加给的恩惠也就断绝。皇上之所以对我深深地眷恋,是以为我仍然还保有过去美丽的容颜。若是见到我现在如幽灵一样的不堪慎摔的病容,完全不是过去如花似玉的清秀艳丽,必然会感到害怕,恶心呕吐,产生厌弃。”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苍白的脸显得极其疲乏困倦,干枯而失去血色的嘴唇难于持续张合,不得不微闭上眼,歇息一会.而后再说:“妹妹们,你们想一想,还能希望皇上因对我的思念而赐给我兄弟们的官爵吗?”实在再难提起精神,重复闭上黯淡失神的双目,气息奄奄。李夫人是多么聪明而有才智啊,可惜生在那种社会中,女人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只能是男子的附属物,用美色去满足男子的欢心,因此其聪明才智也就只能用在个人及其家人的狭窄天地中,显得有些过余自私。若是有广阔的社会活动范围,在政治上有发挥才智的权利,像李夫人这样聪明的女子就可将她们的才智用于造福社会,泽惠人民,计利国家。许多人才智的埋没,就因为没有发挥才智的权利,社会没有广泛提供发挥其才智的机会。

  不久,李夫人病逝,一代红颜过早地谢世。在汉武帝的记忆里,仍然是李夫人未病前那副天仙般的美貌形象,因此十分怀念。尽管后宫佳丽成百上千,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美丽容颜能够取代李夫人,在汉武帝的心灵上占据李夫人曾经占有的位置,填补因李夫人的死而留下的空白。汉武帝只好今宫廷画师画了一张李夫人的图像,悬挂在甘泉宫内,日日观看,想以此充实一下空寂的心灵,能让苦思不宁的情怀暂时求得一点平静,使哀伤得到自我的安慰。 谁知适得其反,睹物思人,更触发其无限的怀念,更加深了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悲痛哀伤。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睡不宁,坐不安,再醇的美酒也觉淡而无味,再珍贵的肴撰也咽不下喉,愁眉不展,长叹不已,神思恍惚。有一个方士名叫少翁,自称能够将李夫人的灵魂招来,便于夜间设置帷帐,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另一帷帐中,便远远的看见帐中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很像李夫人的相貌,坐在凳子上,既而又站起来慢慢地走动①。武帝想走近细看,又不得方士的同意,于是愈益悲痛思念,就写了一首诗: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并命乐工谱上曲,由琴瑟伴奏歌唱。还作了一首长篇的赋,用以伤悼李夫人。这首赋细致委婉、沉痛悱侧地抒发了对李夫人哀思的深情,以及愁肠百结、离恨万千的惆怅苦闷,哀艳凄切。

  由于汉武帝对李夫人的夭亡如此思念不已,所以便想到李夫人的临终前的嘱托,要求照顾她的兄弟。怎样照顾呢?那就是予以高官厚禄,使他们富贵荣华。能使李夫人的兄弟们富贵了,就实现了她生前的愿望,灵魂再没有挂欠,可安息于九泉。这样也就等于偿付了所欠下的李夫人的情债,心无内疚,对得起死者,使失落的内心,得到平衡,从而也就求得安慰,减轻了思念的痛苦,消除了情怀的愁闷。于是便任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李广利为将军。因李夫人毕竟是个侍妾,在宫中地位低微,其兄弟虽属皇亲,无功不得封侯。武帝命李广利为将军,就是好让他带兵出征,立功战场,得以封侯,达到尊贵的地位。卫青、霍去病得以命为将军,率师远征,也是由于武帝宠爱卫夫人的原因。但是与李广利的任命仍有所区别。卫青在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出征匈奴之前,有在宫廷为官十年的经历,霍去病更是跟随卫青学过孙吴兵法,可谓亲受过圣明者的教授。李广利则纯由武帝对李夫人的极度思念,不见有任何的军政经历而平步青云。武帝赋予这样的人以军事重任是失策的。当时武帝已在位三十余年,又在对匈奴的战争及通西域中取得一系列的重大胜利,不免产生骄逸,因而对一些重大的国策问题缺乏深思熟虑,甚至不恤百姓,靡费钱财,以逞私欲。得不偿失。

  远征大宛
  张赛出使西域,沟通了汉与西域的往来。当时西域有数十小国,受匈奴的奴役,不堪其苦。张骞通西域后,他们才知道东方有一个汉帝国,不仅疆土广大,国家强盛,而且有高度的文化,十分富裕,便纷纷到汉朝来朝拜,进贡方物,推尊汉朝,自愿依附,以摆脱匈奴的役使。汉武帝也有意向他们展示国威,对来朝拜的使者隆重接待,酒池肉林,筵宴丰盛,还赏赐许多金银绸缎,并让他们参观各个仓库的丰富的积蓄,长安街市的繁华,观看精彩的角抵百戏。使者们都为大汉国力的强大,财富之丰裕,文化之异彩而惊骇奇异,感叹叫绝。由此来朝的国家更多,使者往来,不绝于道。

  其中有个大宛国(现在吉尔吉斯、塔吉克等国境内),有人口三十万,军队六万,自认为距离大汉帝国很远,中间又隔着一个广大的沙漠,其间草木不生,河流绝少,渺无人烟,行旅尚且困难,大军更无法通过,所以独不派使者朝汉。而且汉武帝又听出使大宛的使者回来报告,说大宛出产天下最名贵的骏马血汗马,在大宛的贰师城,被国王收藏起来,拒不让汉的使者观看。再圣明的帝王都有声色犬马之好,周穆王有八骏,唐太宗有六骏。汉武帝也最喜欢马。因此便派壮士车令及其随从带着千金及用纯金铸的一匹马去大宛,换取血汗马。 车令及其随从出玉门,穿沙碛,翻天山,越葱岭,一路上餐风宿露,日晒雨淋,艰辛跋涉,好不容易才到达大宛。车令拜见大宛国王毋寡,说明汉朝愿用干金及纯金所铸金马换取大宛贰师城的名马的来意。 毋寡自恃距汉遥远,汉朝不能对他用兵,奈何不了他,而且他又已经罗致了很多汉朝的金银丝绸等物,不以千金及金马为奇,对车令则极不礼貌,傲慢地说:“你那千金与金马有什么了不起,敝国多的是。贰师城的马是我大宛的宝马,岂能换与贵国,休得妄想。” 车令以大汉天朝使者自居,又想千里迢迢,手足胼胝,历尽艰险,而遭此无礼对待,甚为气愤,也出言不逊,努目怒斥,并褪破金马,以示轻蔑。大宛国认为汉朝使者轻漫无礼,强迫离境,并暗中唆使邻近的郁成王在途中将令车及其随从杀掉,夺去所携带的金银及其他财物。

  消息传至长安,武帝大怒,正好想让李夫人兄弟尊贵,便命李广利为将军,率兵远征大宛,以便立功封侯。此次远征,主要在夺取大宛贰师城的宝马,故号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表示志在必得。 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O4年,李广利率领骑兵六千,步卒数万,远征大宛。出了玉门关,进入西域地区,所路经的一些小国,见汉兵到来,都紧闭城门,不给汉军食物。汉军缺乏粮草,便沿途攻打城池。攻下了,就能取得粮草,供士卒马匹食用;攻不下,略盘桓数日,继续前进。一路之上,战死的饿死的很多,到达大宛的郁成时,士卒仅剩下数千人,而且都饥饿之极,疲劳不堪,一个个面黄肌瘦,精疲力尽。李广利指挥军队攻打郁成城。经一再调遣士卒强攻猛打,对方防守严密,均不得手,伤亡甚众。李广利考虑到郁成城尚且攻不下来,又怎么能攻破大宛的王都呢?而且士卒越来越少,既无兵员的补充,又无粮草的接济,便决定撤军。部队回到敦煌,往来时间共两年,所剩下的士卒才及出发时数万的十分之一二,损失极为惨重。 李广利驻军敦煌,向武帝上书说:“道路遥远,缺乏粮草,士卒不忧虑战斗而忧虑饥饿。所剩下的士卒不多,难以攻下大宛的王都。请求暂且修整.等待补充兵力后再去攻打。” 汉武帝接到李广利所上之书,极为愤怒,派出使者把守在玉门关,传令道:“军队有敢进人关的,斩首。”李广利闻令恐惧,不敢入玉门关,只得驻扎在敦煌。第一次远征大宛,就这样因轻率出师及指挥不力以惨败告终。

  太初三年,李广利再奉命率大军远征大宛。武帝鉴于上次征大宛的惨败,这次则作了周密的部署。随李广利远征的大军有六万人,还有许多私自跟随大军一道.出征的不在六万之数,又有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和骆驼以万数。粮草充实,戈矛齐备,弓弩甚设,能满足部队军需上的一切需要。另外征调十八万士卒,布防在酒泉和张掖以北,新设置居延和体屠两个军事据点,一方面防匈奴的入侵,切断大军的补给钱,一方面作为远征的后援部队,便于接应。又征调了许多民夫,为大军运送粮草。整个河西走廊都沸腾起来了,真个是悬旌千里,云辎万乘,天下震动。李广利率大军从敦煌出发,挥师西进。士卒前进的虎步,令戈壁抖颤;铁骑蹴起的尘沙,使天山雪暗。刀光闪射,与日色相辉映;鼓声轰呜,如雷霆震碧空。赫赫烈烈,地动山摇。大军所过之处,西域各国城门大开,隆重迎接,为士卒供给酒食,为牛马调拨草料。汉兵也不侵扰百姓,士民安居,鸡犬不惊,而且街市比过去更热闹,商肆比往日更兴隆。

  大军除在轮台遇到抵御外,很顺利地到达大宛。到达大宛的士卒有三万人。李广利率师绕过郁成城,直抵大宛都城、先断决城内水源,再围困攻打。攻打了四十余日。大宛的一些贵族暗中商议说:“国王毋寡将宝马收藏,不给汉朝,又杀害汉朝的使者,因此得罪汉朝,招致汉军的攻打。假如我们杀掉国王,献出宝马,汉军一定解围而去。不然城被攻破,我们的生命财产都将同日化为灰烬。”于是便联合起来,杀掉毋寡。正好此时外城被汉军攻破,俘虏了大宛最骁勇的战将煎靡。城中的贵族更为惊恐,赶快将母寡的头割下,用木盒装着,献给汉军统帅李广利,并说:“我们将所有的宝马都牵来,任随你们挑选,并且供给你们军队的酒食,只要求你们不再攻打我们的内城。”李广利考虑到内城坚固,粮食蓄存又很丰富,利于长期坚守,而汉军又劳师远征,战斗四十余日,已经疲乏,同时大宛邻国康居,正对汉军虎视眈眈,有乘机袭击之势。既然首恶毋寡已经伏诛,又愿献出宝马,出师的目的已经达到,不如就此收军。李广利将自己的意见告诉众将,众将也都同意。李广利答应了大宛方面提出的要求,停止攻打内城。大宛的贵族们十分高兴,便将所有的宝马牵出来,让汉军自行选择,又送给汉军许多牛羊及葡萄酒,慰劳汉军。汉军挑选了最好的宝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三千余匹,并立大宛贵族中过去与汉朝最亲善友好的昧蔡为大宛国王。两国订盟,相约结为友好国家。

  李广利凯旋班师,回到京城长安,向武帝献上宝马。武帝特别高兴,大宴群臣,祝贺胜利,封李广利为海西侯,以表彰其功勋。大宛在西域各国中,有精兵六万,算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又远在葱岭之外,而汉朝居然能出师征讨,而且破其都城,杀掉国王,因此使西域各国更慑于汉朝的威力,更加归附汉朝,这样就加深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来往更为密切,相互间更为亲善和睦,为后来汉朝在西域设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奠定了强周的基础,从此西域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是这次李广利远征大宛的功劳,我们应当充分地肯定。班固在《汉书》中将张骞与李广利并入一个列传中,是有史学家的卓识的。这是就伐大宛的客观效果而言。

  但是就汉武帝的主观而言,是在夺取宝马。为了几匹宝马,兴师动众,劳师远征,是完全不必要的,根本不值得的。汉代学术大师刘向说:“贰师将军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毋鼓(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认为损失太大,得不偿失。武帝为代大宛,几乎倾全国之力,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也未如此,而李广利终未攻破宛都内城,说明李广利缺乏智谋,指挥才能平庸。更有甚者,虐待士卒,贪占军用资财,侵吞士卒粮饱,使许多士卒不是英勇战死,豪迈地醉卧沙场,而是因将吏贪暴致死者甚众。

  从敦煌出军时,士卒六万人(不包括私自随军出征的)、战马三万匹,人玉门关时,士卒仅万余人,战马仅干匹,使许多优秀的汉家儿郎枉死沟壑,暴骨异域。刘向说李广利在伐宛过程中“其私罪恶甚多。孝武以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于此可见李广利品质的卑下低劣。

  丧师变节
  汉武帝征和三年,匈奴入侵五原、酒泉,掠杀边民。两地守军出战,均不利,领兵的都尉(一郡的军事长官)都战死。武帝便命李广利率大军出击匈奴。李广利离开京城时,丞相刘屈*为李广利饯行。李广利的女儿是刘屈*的儿媳,两人是儿女亲家。恰好此时太子刘据被人诬陷而自杀,而又未立新太子。于是李广利便想乘机让他妹妹李夫人所生的儿子昌邑王立为太子,自己就将是国舅爷,地位将更尊贵,权势也更大。而刘屈*不仅身为丞相,又是武帝的侄儿,颇得武帝的信任。李广利于饯行告别时,对刘屈*说:“希望你在皇上面前建议,立昌邑王为太子。昌邑王能够被立为太子,将来做皇帝,你的相位也就可长保无忧了。”在这个问题上,二人利益完全一致,刘屈*自然满口应承,答应寻找机会,向武帝建言。李广利率领七万大军从五原出发,向匈奴挺进。另外汉武帝命御史大夫商丘成率三万余人从西河出发,莽通率骑兵四万人从酒泉出发,同时向匈奴挺进,作为李广利的左右翼,从东西两面进行策应。

  匈奴君长单(chan)于得知汉朝派出大军进袭,便将所有辎重撤至郅居水(现在蒙古共和国色楞格河)沿岸囤积,将人民迁至余吾水(现在蒙古共和国流经乌兰巴托的土拉河)以北安置。单于本人则率精兵在姑且水(乌兰巴托西南)列阵以待。 李广利率大军出塞,进入匈奴境内。匈奴派五千骑兵进行阻击。李广利派两千骑兵接战。大败匈奴兵,杀死数百人。李广利挥军乘胜追击。匈奴兵不敢抵敌,四散逃奔。汉军直追到范夫人城。

  正在这时,京城长安发生了一件事。汉武帝年老,特别怕死,又很迷信,身体有病,便认为是有人受了巫师的指使,埋下了象征他的木人,在祈祷神灵,诅咒他早死,以致魔鬼附身,在索他的命,这被称为巫蛊。武帝为此专门派人查访,若有发现,必遭斩首。太子刘据就是江充借巫蛊之事而陷害自杀的。太子刘据日江充借巫蛊之事陷害自杀后,宫廷中的宫人及大臣们相互之间如有嫌隙怨仇,就彼此以巫蛊进行密告,陷害对方。武帝自然不可能件件去清查个明白,只是交给官员去严办。对此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明辨而宽容,何况是他人。内者令郭穰密告丞相刘屈*的妻子因为刘屈*曾多次遭皇上责备,便对皇上不满,因而请巫祈祷神灵,祝诅皇上早死。同时密告刘屈*与李广利共同向神祝祷,希望昌邑王将来作皇帝。武帝便下令主管司法的廷尉查办.认为刘屈*大逆不道,处以腰斩,并用车装着尸体在街上游行示众。将刘屈*的妻儿在长安华阳街斩首。将李广利的妻儿们逮捕囚禁。

  正在指挥大军对匈奴作战的李广利听到家中妻儿因巫蛊被捕收监的消息,如五雷轰顶,既忧虑,又害怕,不知所措,如何是好。有一个部下劝他投降匈奴。李广利心想若投降匈奴,将加速妻儿老小的死亡,情况会更惨,不如立功赎罪,也许有一线希望。便不根据实际情况,不了解双方军事形势,不计及战略战术,以数万汉家儿郎的生命为赌注,盲目进军,以求侥幸,遂挥师北进,深入匈奴,直至郅居水。此时匈奴军队已离去,李广利又派负责主管军中监察的护军率领二千骑兵,渡过郅居水,继续向北挺进。与匈奴左贤王的军队相遇,两军接战。汉军大胜,杀死匈奴左大将及众多的士卒。

  长史(相当于办公室主任)认为李广利别怀异心,想牺牲全军以求立功,必然招致失败,便暗中策划将李广利扣押起来,以阻止其盲目冒险。李广利觉察了长史的策划,将他斩首。恐怕军心不稳,发生骚乱,便率军由郅居水向南撤至燕然山(现在蒙古共和国杭爱山)。单于知汉军往返行军近千里,已很疲劳,便亲自率领五万骑兵袭击汉军,汉军死亡甚众。 李广利原想冒进,立功赎罪,却遭此大败,心情自然更沉重,又忧虑着家中老少的生命安全,而且本来指挥才能就平庸,因此完全失去了两军对垒中最必要的警觉。匈奴趁汉军不备,于夜间在汉军营前悄悄挖掘了一条濠沟,有几尺深,而后于清晨从后面对汉军发起突然的袭击。汉军遭匈奴军袭击,想出营列阵抵敌,却发现军营前有一条深沟,进退不得,军心大乱,丧失斗志,再加疲劳,完全失去了抵抗力,遭到惨败。李广利投降匈奴。七万汉家儿郎就这样全部丧送在李广利手中,给国家民族造成极大的损失。这是李广利对汉家父老犯下的最大的罪。

  李广利投降匈奴虽换来一时的富贵,也好景不长。有一个卫律,本是匈奴人,生长在汉朝,并在朝廷作官与李广利兄弟交情颇好,因此李延年曾在汉武帝面前举荐卫律,出使匈奴。李延年因前面所说的巫蛊之事被捕,卫律怕被株连,便投降匈奴。卫律见李广利投降在自己之后,而受到的尊宠却在自己之上,心生嫉妒,欲加害李广利。卫律趁单于母亲生病,遂买通巫师,让巫师谎称病因是由于去世的单于在发怒。因去世的单于过去出兵攻伐汉时,曾发誓一定要捉住贰师将军李广利用来祭神,现在李广利已在匈奴,为何不杀了祭神。先单于正发怒责问此事。单于对巫师的话信以为真,便将李广利杀掉,用以祭神。 李广利原以为用屈膝投降可以换一条命,屈辱偷生,苟安于世。结果却遭到如此可悲可耻的下场。李广利临被杀时,喊了一句“我死必灭匈奴”。这不过是一个变节奴才被主子抛弃的怨言,使处于绝望的生命得到一点自我解嘲的可怜的慰藉,耻辱的灵魂不会因此得到昭雪。
楼上的比较啰嗦,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

汉武帝令李广利带兵攻大宛,准备攻下大宛后到贰师城(大宛首都)取良马,所以将李广利封为“贰师将军”。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5&idArticle=32210&flag=1
自己看吧 太长了

霍去病的资料

霍去病,大英雄!!谁有有关他的资料类???!!越全面越好!!rn谢谢了!!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奴婢,在与平阳县衙役霍仲孺私通后,生下了霍去病。

霍去病从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了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

后来,霍去病的姨母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并被立为皇后。卫氏家族从此平步青云。到十六七岁时,霍去病已经长成了一个相貌奇伟、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青年。汉武帝很赏识他,派他做了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官。

这时,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斗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匈奴屡次入侵,汉武帝一改以前的和亲政策,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几次领兵攻打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前 123年春,汉武帝再次组织对匈奴的反击战争,

这年,霍去病刚刚18岁。他听说舅舅又要出征,便跃跃欲试急不可耐地向汉武帝请战。汉武帝见他少年英武,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骠姚校尉,由卫青挑选了800名骁勇矫捷的骑兵归他指挥。

霍去病率领
800骁骑一往无前地向北奔去。莽莽草原,人迹全无。他们不知不觉地走了好几百里,将近黄昏,忽然发现前方远处有一片黑点。霍去病判断应是匈奴的营帐,当即命部下衔枚而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过去。匈奴兵根本没想到汉军会这么远地杀来,顿时一片混乱。霍去病身先士卒,首先闯入匈奴营帐,
800骁骑个个勇猛无比,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

这次战役,霍去病功居第一,其他各路有胜有负。卫青将战争的经过报告了汉武帝。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加赞赏,说:“剽姚校尉霍去病,以
800骁骑斩杀匈奴兵2028人,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籍若侯产及相国、当户等将官多人,生擒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出奇制胜,勇冠全军。以2500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河西地区即今天的河西走廊,在黄河以西,祁连山、合黎山之间,地势低平,是汉朝通向西方的黄金通道。原来这里由月氏人居住,后来被匈奴侵占,成了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领地。汉武帝想与大月氏及西域各国取得联系,以便共同对付匈奴,于是发动了河西战役。

公元前
121年春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今甘肃省临挑县)出发,攻打匈奴。在霍去病的指挥下,汉军所至,势如破竹,穿过五个匈奴王国,转战六日,越过焉支山(今甘肃省山丹县境内)一千多里,在皋兰山(今兰州黄河西)与匈奴发生激战。霍去病率部勇猛异常,横冲直撞,阵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活捉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歼敌8900多人,并且缴获了匈奴体屠王的祭天金神像。汉军大获全胜。汉武帝非常高兴,下令增封霍去病食邑2000户。

这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势全部扫除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势力,打通进入西域之路,于是发动了第二次河西战役。

这次战役,以霍去病、公孙敖率领的几万骑兵为主力,从北地郡(在今甘肃环县)出发,另派李广、张骞率一万多人从右北平出发,攻击匈奴左贤王,策应西征的主力军。霍去病与公孙敖出塞后,分兵前进,公孙敖由于中途迷失方向,而未能参加战斗。霍去病与公孙敖联系不上,只好孤军深入,越过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穿过小月氏部落,抵达祁连山。匈奴被他神妙莫测的战术搞得晕头转向,祁连山麓一战,被打得大败。这次战役,总计接受匈奴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投降,俘虏了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
120多人,歼灭匈奴兵30200人。

汉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5400户。从此,霍去病的声望日益显赫,地位日益尊贵,几乎与舅舅卫青相当了。

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这对匈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匈奴人非常惋惜,他们悲伤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伊稚斜单于对于浑邪王、体屠王的屡次战败,非常恼火,派使者征召他们,准备治罪。浑邪王新失爱子,本来就够心烦的了,又闻单于将要加罪,于是与休屠王商量,决定向汉朝投降,并派使者来与汉朝接洽归降事宜。当时负责藩属事务的大行李息,正在黄河边上筑城,见到浑邪王派来的使者,马上派人向中央报告。

汉武帝得到这一消息,很高兴,认为这样可以分化匈奴,减弱匈奴的力量,但是又担心其中有诈,于是派霍去病带领一万骑兵。前往河西,见机行事。

霍去病还没有到达河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体屠王听信部下的谗言,不想投降了。浑邪王骑虎难下,痛恨休屠王的背信弃义,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率兵冲入体屠王的营帐,杀死了休屠王,收编了休屠王的部队,然后列队迎接汉军的到来。

霍去病渡过黄河,与浑邪王遥遥相望。浑邪王的部下很多。本来意志就不坚定,现在看到汉军阵容严整,心存疑惧,纷纷逃走。霍去病望见浑邪王阵营人群骚动,当机立断,亲率几名精骑飞马驰人浑邪王营帐,与浑邪王谈判,下令将私自逃跑的匈奴将士8000人全部杀死。这样才把匈奴军队稳住了。然后,霍去病派轻车快马先把浑邪王送往长安拜见汉武帝。接着,他把四万多匈奴降兵编队列阵,带回长安。

在河西战役期间,汉武帝特地从京城送来一坛美酒,霍去病没有独自享用,而是将酒倒入泉水中,让全军将士饮用,后来,此泉就称为酒泉,当地也就以泉命名。

汉武帝隆重地接见了浑邪王,封他为漯阴侯,食邑一万户。匈奴小王呼毒尼等四人也被封侯爵。汉武帝把这五侯连同他们的部众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地,保持他们原来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号称“五属国”。浑邪王旧地设置武威、酒泉两郡,连同后来设置的张掖、敦煌二郡,被称为“河西四郡”。霍去病受降有功,加封食邑1700户。

从此,匈奴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遥远的大沙漠以北地区。汉朝西部的威胁彻底解除,通往西域的道路完全畅通了。

匈奴主力虽远逃漠北,但仍未放弃对汉朝边境的掠夺。公元前
120年秋,匈奴骑兵万余人又突入定襄、右北平地区,杀掠汉朝边民一千多人。汉武帝决定远征漠北,彻底消灭匈奴军队。

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辎重队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卫青从定襄出塞,北进1000多里,与匈奴伊稚斜单于所率主力相遇,经过激战,大败匈奴单于,斩获
19000多人,一直追到真颜山赵信城才胜利班师。

汉武帝原来的计划是由霍去病专力对付匈奴单于,所以给他配备的全是经过挑选的精兵强将。霍去病率军从代郡出发,大胆地重用匈奴降将赵破奴、复陆支、伊即轩等,在大沙漠地带纵横驰骋,行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相遇。汉军发动猛攻,左贤王大败而逃。这次战役,活捉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匈奴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歼敌七万名。匈奴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去病率军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德尔山)。为庆祝这次战役的胜利,霍去病在狠居胥山积土增山,举行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狼居背山附近)举行祭地禅礼,并登临瀚海(今贝加尔湖),刻石记功,然后凯旋还朝。

霍去病因功加封食邑5800户,并与大将军卫青一起被拜为大司马。

从此以后,匈奴向北向西迁到更偏远的地方去了,长城内外一片和平气象,人民安居乐业。

霍去病一生曾四次领兵出塞攻打匈奴,共歼敌11万多人。他平时少言寡语,战场上却勇猛无比。他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常常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却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何必定拘古法呢?”他是凭借战场上的直觉指挥战斗的,随机应变,闪电式行动,使他百战百胜,成为名扬后世的一代名将。

霍去病屡立战功,获得了高官厚禄,但他把个人的享受搁在一边,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河西战役胜利后,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的卓越战功,特意命人在长安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住宅,叫他去看看是否满意。霍去病谢绝了汉武帝的好意,气概豪壮地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光辉一生的写照。

但是霍去病少年显贵,平步青云,没有统帅下级兵士的经历,因而缺乏对士卒的关心。他率军出征时,汉武帝派负责朝廷膳食的太官给他送去数十车酒肉,等到班师时,车上仍装有吃剩下的酒食,但士兵们许多却饿着肚子。在塞外时,士兵常常因缺粮而士气不振,可他却修建球室踢球。
公元前
119年那次出征时,飞将军李广跟随卫青,因为公孙敖刚刚失去了爵位,卫青想让他同自己一起正面与单于作战立功,所以调整了战斗序列。被调到东路的李广与赵食其在沙漠中迷失了道路,没有参加战斗,卫青派人责问二人迷路的原因,并让他们到大将军处听候传讯,李广说:“我的部下无罪,迷路的责任在我。”他又对部下说:“我与匈奴大小作战七十余次,好容易有机会跟着大将军直接与单于作战,但大将军把我调到了东路,本来路途就远,又迷了路,天意如此呀。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实在不能再去面对那些刀笔小吏。”说完就自刎了。赵食其的结果与苏建一样,交纳赎金后,贬为平民。李广的儿子李敢当时正在霍去病军中,因父亲的死而怨恨卫青,动手打伤了卫青,卫青没有追究此事,并隐瞒了起来。但霍去病年青气盛,对此事耿耿于怀,两年后,在甘泉宫陪汉武帝狩猎时,用箭将李敢射死。事后,汉武帝隐瞒了真相,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公元前
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对于这位青年名将的过早离去,人们都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汉武帝特地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象祁连山的坟墓,并发动陇西、北地等五郡的匈奴人民,身穿黑甲,把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护送到墓地安葬。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17年), 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8年)的名将,主要以抗击匈奴而建功,他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后来因战功赫赫,和舅舅不相上下,最后甚至超过了舅舅。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姐姐。由于有皇族关系,霍去病在18岁时就很得皇帝宠信,入宫做了侍中。

霍去病很擅长骑射,在公元前123年,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北击匈奴时,他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离开大部队几百里去追击匈奴,最后歼敌二千零二十八人,其中有相国和单于的祖父,活捉单于叔叔,战后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升任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出陇西,越过了焉支山(今中国西部甘肃山丹东南)达千余里,斩杀折兰王,俘获浑邪王的儿子,歼敌八千。同一年的夏天,霍去病再次出陇西、北地两千多里,越过居延泽,进击祁连山,俘虏了酋涂王,捕斩三万余人,受降二千五百人,自己损失不到十分之三。这次歼灭战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

当年的秋天,匈奴单于对于浑邪王屡次战败、损失惨重非常不满,盛怒之下有了杀掉浑邪王的打算。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武帝担心他们诈降,于是派霍去病领兵迎接。霍去病渡过黄河,接近浑邪王的部队,但浑邪的一些部下看到汉军后改变了主意,纷纷溃逃。霍去病赶到浑邪王大营和他商议,最后斩杀不想投降的部下八千人,最后,浑邪王率部四万多人归顺汉朝。浑邪王等人被武帝封为侯。

霍去病这次受降成功,最终使河西地区得以长期安定,汉朝也从此打通了到西域的道路。汉朝根据当地习俗分设五属国,后来又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了对该地的控制。

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利用匈奴轻视汉朝不敢深入作战的心理,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加上预备马匹四万和步兵、辎重兵共几十万人,分别出击匈奴。霍去病从代郡出发,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歼敌七万余人。霍去病因此加封五千八百户,拜大司马骠骑将军,地位和舅舅卫青相同,但权势却超过了卫青,结果很多卫青的人投靠到霍去病门下。

霍去病用兵有自己的办法,不愿按照古人兵法作战,注重实际。武帝想教他学习孙子、吴起兵法,他却说用兵要看具体谋略,根据情况来定作战方案,不能只学兵法。武帝要为他建府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所以很得武帝宠信。

霍去病作战时身先士卒,喜欢做先锋。但是,他毕竟在宫中长大,贵族习气较多,所以对于士卒体恤不够。在塞外时,士兵缺少粮食吃,饥饿难当,他却在踢球寻乐。有一次出征时,汉武帝曾经赏赐宫廷膳食几十车。但等到霍去病凯旋而归时,扔掉的很多,而士兵们却还有饥饿的。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而死,年仅23岁,因为当时还不到三十岁,武帝悲痛异常,武帝给他修的陵墓外形很像祁连山,还追封为景桓侯。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一说前145~前117)
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青外甥。善骑射。 初为武帝侍中
。 元朔六年 (前 123),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南之战,以票姚校尉率800轻骑远离大军数
百里寻歼匈奴,斩获2000余人,战绩卓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三月,为骠骑将
军,率万余骑兵出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转战六日,深入千余里,斩获近9000人
。夏,领数万骑兵出北地郡(治马领,今庆阳西北),迂回至祁连山(今南山)、鱳得(今张
掖西北)一带,袭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两部,斩获3万余人(见河西之战),以功益封5400户
。 自此恩宠有加,与大将军卫青地位相等。秋, 以 果断行动促使浑邪王率4万人归汉。
元狩四年(前119) 春,率5万骑为东路军,由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塞2000余
里,重创匈奴左部,斩获7万余人,封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
一带,一说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瀚海(今内蒙古高原东北呼伦湖与贝尔湖,一说今俄
罗斯贝加尔湖)而还。此战与卫青西路作战合璧而称漠北大捷,是西汉王朝对匈奴作战的
丰碑(见漠北之战)。与卫青同为大司马。属下校、尉以至吏卒亦多受封赏。一生以除边
患为己任,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壮言。前后六次
出击匈奴,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作战勇猛,果敢深入。但少年得志,不恤士卒。
少年将军的生活是平淡的,除了战争还是战争,这样一位年少得志,功高权重、冷峻刚毅、英武帅气而又出入侯门帝府如闲庭信步的奇男子,自是流韵生风,在男女大防尚不严苛风气甚为开放的汉朝,无疑会使上层社会的贵妇淑女芳心暗许为之倾倒,演绎出莎士比亚笔下奥赛罗的玫瑰之约和罗马大将安东尼的浪漫之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令诗家扫兴让史家阙如的是,查霍去病短暂一生,似未有任何旖旎香艳的绯闻艳遇可供炒作。他有一个儿子,但是翻遍史书,也不知道这位为少年将军留下后代的女性是谁。当武帝着人为他造豪华府第让他审视接收时,他都断然予以谢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说出了这流传千古的八个字。他真是将国家的安危、社稷的轻重、军人的荣辱看得比什么都重,比泰山都重,遑论儿女私情了。他为抗击匈奴而生,他天生注定就是匈奴的克星,击灭匈奴成了他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也可能有一种七尺男儿宁愿马革裹尸,也不愿连累如花美眷的潜意识吧?检点史籍,再没有见这伟岸男儿有何豪言壮语。仅此八字足矣,它已成为历代爱国志士的箴言,胜过许多高头讲章。二千一百年来,它始终轰响在历朝历代戍边将士的心头耳际。他冷峻寡言,善于行动,他的一生行状都写在铁马驰骋战旗翻飞的征战中。

这位少年将军是和匈奴联系在一起的,从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再没有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略作战,少年将军好象把汉武帝一代对匈奴的仗都打完了,像一位演员,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的表演,从此不在出现。但是他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他没有机会享受丰富的人生,却避开了他的大多数亲戚和同僚们最后悲惨的下场:族灭、宫刑、失侯、弃市。汉武帝族灭卫氏外戚、汉宣帝族灭霍氏外戚时,都不再顾念这个少年曾经为帝国立下的功勋。这个汉武一朝的天字第一号幸运儿因自己的早逝而画上了一个遗憾却又完美的句号。汉武帝是如此的宠爱他,不仅让他长伴茂陵,还把代表有汉一代艺术典范的大型组雕耸立于霍去病墓前。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李白一首《胡无人》,让人于千载之下犹能想象出霍骠姚的虎虎生气。连他墓前那石雕的骏马,也以其内蕴神韵博大气魄而彪炳青史于不朽。“霍骠姚”已成了英勇果敢一往无前的代名词。只活了24岁,却长命二千多年。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超越。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首王维的<少年行>实际说出了当时长安少年的梦想,霍去病无疑是这个梦想的实现者。少年将军,英姿勃发,在当时应该是许许多多少年男女的偶像,而这个偶像远比现在的歌星要健康阳光许多。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读杜甫这首《后出塞》,一个景象就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广袤的朔漠静寂如磐,残月如钩,干冷干冷,奔袭千里的骑士和骏马已汗湿全身,直透重铠,人和马呼出的热气转眼凝成霜花飘落在马头人面泛出片片银白,旌旗半卷犹散发着烽烟气息,将士们警觉的眼睛和矛戈在曙色熹微中光点闪闪。跨坐在西域汗血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现在,只要大将军扬眉剑出鞘,这渊停岳峙严阵以待的数万铁骑就会如怒海惊涛长驱千里势不可当……
  霍去病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这一年这是汉武帝刚登基的年份这时的朝廷正在实行建元新政但是这一切好象离霍去病和他的家族很遥远他的家族好象是平阳公主的家生奴婢一家子都生活在平阳公主的府中姨妈卫子夫是府中个歌女舅舅是骑卒也就是保镖霍去病命运的基本上也会和舅舅一样是平阳侯的家奴但是在他一岁时候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们家族的命运也改变了霍去病的命运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少年将军出现了.
  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就是霍去病一岁的时候朝廷上发生了一件大事窦太皇太后把赵绾、王臧罢免废明堂废除了汉武帝的建元新政让许昌等人为三公掌握朝政估计此时的汉武帝是很窝囊的但是手中没有实权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朝堂不能如意家里的情况也不好汉武帝的皇后是长公主刘嫖的女儿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应该是一个典型野蛮女友估计不少男孩子会喜欢但是她遇到的是汉武帝一个控制欲很强的男人而且还是皇上她的这种性格就注定了悲剧的发生而且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她有不孕症在那个时代女子不孕尤其是皇后不孕是天大的问题因为皇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下足够健康的皇位继承人但是这位陈皇后花了大笔的金钱也没有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汉武帝心中的失望是必然的.
  在事业和家庭都不顺利的时候他的心情必然要有一个宣泄当他去霸上祭祀到平阳公主家歇脚的时候看到了表演歌舞的卫子夫心理的宣泄口找到了在换衣服的时候就临幸了卫子夫然后赏赐平阳公主千金把卫子夫带回宫中但是此时卫氏家族的命运还没有改变多少汉武帝把卫子夫带回宫中后好象就忘了她再没有见她直到一年后汉武帝要淘汰宫人卫子夫哭着要求出宫汉武帝才想起她再次临幸卫子夫在这之后有了身孕才尊贵起来.这说明女人的眼泪确实是杀伤力巨大的武器连汉武帝这样的花丛老手也不能幸免.
  从此之后卫家的命运彻底改变了少儿改嫁为詹事陈掌妻,少儿姊君孺也改嫁太仆公孙贺卫青做了太中大夫也就是说卫少儿成了司局长的夫人她的姐姐成了国务院副总理的妻子弟弟成了司局长这时的霍去病应该只有34岁一下子从奴仆的后代成了高干子弟应该说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霍去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应该是幸福的应该是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的这时卫家的地位一直在提升先是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舅舅卫青官拜车骑将军兵出上谷直捣龙城成为四路出塞军队中唯一获胜的军队以功封为关内侯然后就是对于卫氏家族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年份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在这一年先是霍去病的姨妈卫子夫生下皇子刘拒被封为皇后走上当时女性的顶峰然后是秋天舅舅卫青奉命率骑兵三万人从雁门出击,击败匈奴然后在第二年卫青率领所部从云中出击,又经云中郡至朔方郡(今内蒙河套以南伊克昭盟等地)之高阙向西扫荡追击,直至陇西郡(今甘肃西南部)。这次漠南之役,卫青所部汉军纵横数千里,击败匈奴,赶跑白羊楼烦两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夺取了匈奴入侵中原的前哨鄂尔多斯草原.战后,封卫青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此时的卫家已经是身份尊贵今非夕比了.
  这时的霍去病应该是123岁正是一个拥有梦想的年龄舅舅的巨大成功无疑对他是一种榜样也许这是这个时候少年立下远大的志向驰马北疆对于少年是一个并不远的目标.
  过了4年到了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率所部三万余骑从高阙出击;同时,以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各率所部从朔方出击,皆受卫青指挥。这次战役大败匈奴部众,右贤王率领残部数百骑远遁此战之后汉武帝拜卫青为大将军后迁大司马成了大汉军队的实际总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也都被封侯也正是在这一年霍去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18岁了作为皇后和大将军的侄子应该是除了皇族子弟以外最受宠信的高干子弟了他作为汉武帝的侍中,出入宫禁,侍从武帝,深受信任。
  但是少年的梦想一直还在他的心头缭绕所以他向汉武帝请战汉武帝出于对这个外甥的喜爱或者说是希望少年成材答应了他的请求在元朔六年出击匈奴的时候让霍去病上了战场一代少年英雄从此鹰击长空.一段传奇就此展开.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击匈奴,接受武帝诏令,任二十岁的去病为骠姚校尉,以所部壮士为其部属。作为大将军的外甥和汉武帝的爱将霍去病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本身就是羽林出身羽林本身就是汉朝的精锐部队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宿卫建章宫,称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取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的意思,属光禄勋,为皇帝护卫,长官有羽林中郎将及羽林郎。上面说的六郡都是在边地民风彪悍善于骑射同时又都是良家子弟就是说的又红又专的好青年霍去病的800骠骑应该就有这些精锐.
  这一年出征匈奴的一共有两次一次是在春天以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斩首超过千人.第二次是在秋天卫青又率六将军从定襄出击,斩首万余人.但苏建、赵信率所部三千余骑逢匈奴单于所部大军,接战一日,汉军寡不敌众,死伤殆尽,赵信降匈奴.但是正是这一次的失败,使一颗年轻的将星冉冉上升。
  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带领他的800骠骑勇士径直抛开大军几百里,寻找有利的机会攻杀敌人,少年的心中没有害怕,没有惶恐,有的只是建功立业的雄心,以及不顾危险的豪迈,你可以说他是年轻,出生的牛犊不怕虎,但是正是这种豪迈使少年成功了,他在匈奴的腹地袭击了营地,杀死了匈奴相国和当户,杀死单于祖父一辈的籍若侯产,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斩首二千零二十八人,这样的功劳在大军失利的衬托下更加耀眼,汉武帝也是出于对这个外甥的欣赏,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划食邑一千六百户。
  此一战霍去病横空出世,如猛虎出柙,一位年方十八的少年从此成为称雄大漠的匈奴的克星。
  在这次战役中投降匈奴的赵信,出计让单于远走漠北,等汉军远征疲惫而击破之。单于听从他的计策,远走漠北。由于匈奴的单于亭是面对云中,代郡的,所以这两年在汉朝的东北方没有什么战役,但是在汉朝的西北,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又将掀起一次次的进攻浪潮。
  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就是霍去病上次初露锋芒的两年后,汉武帝又一次开始对匈奴的进攻。这次出塞前,汉武帝封霍去病为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品秩与大将军相等。其实在上次作战中霍去病的骑兵损失也不小,但是由于是那次作战没有什么功劳,还有本来是投降汉朝的匈奴人翕侯赵信又复降了匈奴,汉武帝为了鼓舞士气,要找一个英雄出来,霍去病在这次立了功,同时又是汉武帝宠信的外甥,这个英雄非他没属。
  而这次出塞,汉武帝的目的应该是检验一下霍去病的大兵团作战能力,所以给了霍去病一万骑兵,出陇西,从处于守势的西北出发,面对次一级的右贤王部队,除了出其不意以外,也希望霍去病在这里锻炼自己的军事才能。
  这次出塞作战,霍去病发挥了骑兵的高机动性,转战六天,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经过五个匈奴的部落,与敌人短兵相接,杀死了折兰王,砍掉卢胡王的头,诛杀全副武装的敌兵,抓获了浑邪王的儿子及匈奴相国、都尉,歼敌八千余人,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在这次战役后不久,在这年的夏天,骠骑将军又一次领军出征,这次进攻中没有卫青的身影,又是四将军出塞,好象是元光五年的翻版,估计汉武帝是希望霍去病在这次出征中和他的舅舅卫青一样,能建立功勋,在军中树立起权威。
  这次出塞的四位将军是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都从北地出兵,分道进军;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都从右北平出兵,分道进军。在东北汉武帝出动了一万四千人,由李广和张骞率领,从汉武帝的意图来看,这次东北的作战是一次战略牵制,是为了西北的出击,目的是全力打击匈奴在西北的右贤王集团,以达到通西域的战略目的。
  在西北作战中,合骑侯公孙敖没有能和霍去病会合,只有霍去病自己率领骑兵越过居延泽,经过小月氏,攻到祁连山,俘虏酋涂王,率众投降的有二千五百人,杀敌三万零二百人,俘获五个匈奴小王、五个匈奴小王的母亲、单于的妻子、匈奴王子五十九个,还俘获匈奴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共六十三人,获得了很大的胜利。同时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的指挥日臻成熟,汉军的损失只有十分之三左右,不像上两次有接近一半的损失。
  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的部下有赵破奴、高不识、仆多三人封侯,随霍去病到达小月氏的校尉们都被封为左庶长的爵位,霍去病的军中班底开始形成。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一个多事之年,在这年秋天又发生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事情。匈奴的单于由于西方的浑邪王屡次被骠骑将军率领的汉军打败,损失几万人而大怒,想召来浑邪王,把他杀死。在匈奴的制度中,是以左为尊,左贤王一般都是太子兼任,左贤王集团也要比右贤王集团兵力精锐,对于右贤王的关照本来就没有左贤王集团多,再加上由于这一年中浑邪王屡次被骠骑将军击败,所以本来就地位不太高的右贤王集团的浑邪王被单于盯上了,估计是要作为一个典型案件来处理,振作一下军心士气,估计是消息不机密,所以被浑邪王知道了,于是浑邪王和休屠王等想投降汉朝,就先派人到边境迎住汉人。这时,大行李息率兵在黄河岸边筑城,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就命令传车急驰而归,向皇帝报告。皇上听过汇报后,怕浑邪王用诈降的办法偷袭边境,于是就命令骠骑将军领兵前去迎接浑邪王和休屠王。骠骑将军已经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部队相互远望着。
  这时浑邪王的部队中的副将们看到汉朝军队,又听说是霍去病领兵的部队,估计是前一段时间被霍去病打怕了,再加上本来对投降汉朝没什么想法,于是很多人就开始逃跑,这时霍去病的气势表现出来,一般的情况下,在当时匈奴人一片混乱、情况不明,霍去病完全可以任由匈奴人自行内乱,不必自己冒险到一堆炸了窝的匈奴人中去犯险,因为被匈奴乱兵杀死或俘虏的机率很大,而霍去病竟然大胆地冲入匈奴军中,不伤己方一人却杀死哗变的8000匈奴人,再降伏了余下四万人。少年英雄的胆识可见一斑,他当时应该是像战神一样威武,这个形象刻在了匈奴人的心中,也刻在了中国历史的画卷上。
  在杀死哗变的匈奴人之后,霍去病命浑邪王一个人乘着传车,先到皇帝的行在所,然后由他领着浑邪王的全部军队渡过黄河,投降者有几万人,号称十万。他们到达长安后,天子用来赏赐的钱就有几十万。划定一万户封浑邪王为漯阴侯。封他的小王呼毒尼为下摩侯,鹰庇为煇渠侯,禽梨为河綦侯,大当户铜离为常乐侯。
  从此,河西走廊成为汉朝的领土,不久汉朝在河西地区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与西域之间的交通,从此畅通无阻。不仅如此,在这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在西北方向的压力大减,减少了陇西、北地、上郡戍守之兵的一半,从此汉朝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形式,可以专一对付东北的匈奴左贤王部和单于本部。
  在这次战役后,还有一个关于霍去病的传说流传了下来,霍去病河西立下大功,汉武帝特派使臣载了美酒到前线去慰问他。霍去病对使臣说:谢谢皇上的奖赏。但重创匈奴不是我一人的功劳,功劳归于全体将士。命令将御赐美酒抬出犒劳部下。但酒少人多,怎么办?霍去病吩咐手下,将两坛美酒倒入营帐所在的山泉中,整个山谷顿时酒香弥漫,全体将士纷纷畅饮掺酒的山泉,欢声雷动。这就是“酒泉”的来历。不管这是传说还是史实,千年之后我们读到这个故事,还是会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一位英勇却浪漫的少年将军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
  河西战役结束后,霍去病又被汉武帝封赏,划定一千七百户增封骠骑将军。这位少年将军只休息了一年多,又一场战役在等待着霍去病,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漠北战役。
  在元狩四年(前119),由于复降匈奴的翕侯赵信替匈奴单于出谋画策,认为汉朝军队不能越过沙漠轻易留在那里,于是汉武帝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和转运物资的人跟随其后,骠骑将军从代郡出兵,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兵。在霍去病的军中都是敢于奋力战斗和勇于深入的士兵,而且为了让霍去病统一指挥,没有让老将军跟随霍去病,而是任用李敢等人做大校,充当副将,完全是年轻人的天下,而大部分老将都在卫青麾下。唯一在霍去病麾下的老将是右北平太守路博德,但也是偏师。
  我想汉武帝的意图是用霍去病和匈奴单于的主力交战,因为霍去病出兵的代郡是正面面对匈奴王亭的,但是这次由于一系列的阴错阳差,卫青面对的是单于主力,而霍去病面对的是左贤王集团,上面说过,一般匈奴的太子自兼左贤王,所以左贤王集团也是匈奴的一级主力,但是霍去病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越过大沙漠,渡河捕获单于近臣章渠,诛杀匈奴小王比车耆转而攻击匈奴左大将,斩杀敌将,夺取其军旗和战鼓。翻越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捕获匈奴屯头王和韩王等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然后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并且登上高山以望大沙漠。转战两千余里,彻底打垮了左贤王集团,既打败右贤王集团后,再次击垮匈奴的另一只战略集团,霍去病这次胜利和卫青打败匈奴单于的主力,至此,匈奴的三大战略集团都被打垮,没有能力再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漠南从此无匈奴王庭。
  这次战役过后,汉武帝又划定五千八百户增封骠骑将军,和霍去病一起出兵的将领都得到了封赏,右北平太守路博德隶属于骠骑将军,与骠骑将军在与城会师,没有错过日期,跟随骠骑将军到达梼余山,俘虏和斩杀匈奴二千七百人,划定一千六百户封路博德为符离侯。北地都尉邢山随骠骑将军捕获匈奴小王,划定一千二百户封邢山为义阳侯。从前投降汉朝的匈奴因淳王复陆支、楼专王伊即靬皆随骠骑将军攻匈奴有功,划定一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划定一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从骠侯赵破奴、昌武侯赵安稽都跟随骠骑将军打匈奴有功,各增封三百户。校尉李敢夺取了敌军的军旗战鼓,封为关内侯,赐食邑二百户。校尉徐自为被授予大庶长的爵位。另外骠骑将军霍去病属下的小吏士卒当官和受赏的人很多。
  霍去病在军中的势力大长,已经和他的舅舅并驾齐驱了,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都当了大司马。而且定下法令,让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同大将军相等。这次漠北战役是霍去病生命中的顶峰,但也是少年将军的最后绝唱,一代战神的传奇在这里画上一个句号。
  在霍去病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中有一件事的发生,使这个少年将军的一生出现了一块阴影,那就是射杀李敢。
  李敢是李广的三儿子,在漠北战役中是霍去病的大校,实际上就是副将,这说明霍去病还是很信任李敢的,因为这样的人事安排表明在霍去病战死后就由李敢指挥部队,两人都是富家子弟,又都是将门之后,关系应该不错,但是由于李敢的父亲李广在漠北战役中由于迷路耽误军机,最后自杀了。当时李广是在卫青麾下,所以李敢对卫青很不满。同时漠北战役后霍去病军团的人多有封赏,卫青军团的赏赐就不是很多,汉武帝也越来越欣赏这个外甥,当时卫青的老友和门客多半离开了他,而去奉事骠骑将军,这些人常常因此而得到官爵,所以李敢认为卫青失宠了,而且还认为霍去病和卫青有了矛盾,于是就打伤了卫青,卫青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
  但是李敢错误估计了霍去病,霍去病所处的时代是个十分看重家族血缘关系和家族荣誉的时代,这是形成汉王朝统治集团内部门阀之争的重要因素之一。霍去病毕竟和卫青是甥舅之亲,李敢这样做,是对霍去病家族的挑战,同时卫青应该也是霍去病少年时的偶像,我认为霍去病之所以要上阵杀敌,而不是在长安城中做一个纨绔子弟,卫青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因素,当李敢打伤了卫青,家族的荣誉和少年的偶像情节,于是霍去病在陪汉武帝到甘泉宫打猎,李敢、霍去病同为扈从,霍去病射杀了李敢。
  从现在人的角度来说霍去病这样的做法不妥,但是在当时的时代,家族的血缘是很重要的,即使是几百年后的魏晋南北朝,血缘也是很重要的政治因素,李敢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挑战卫家的政治地位,同时这时的霍去病只有23岁,还是一个年轻人,此时的他让人想到他整个人就像一只黑豹,造物将这大猫的全副骨骼和肌肉打造得极为精致而强悍,就如一个随时可以紧缩或强力张开的弹簧,它的四肢修长华美,锐利的爪子可以缩在肉垫之中,使它行走起来悄无声息;而那炯炯的目光甚至有一种勾魂摄魄的磁性魔力。它可以长久地不动声色地跟踪、守候一个猎物,极为耐心地等待可乘之机,时机一到,这黑色的精灵就会如闪电般暴起一举将仇敌击毙。对匈奴是这样,对于李敢也是这样,因为都是敌人。
  霍去病从童年时代就是生活在富贵之家,当时他的家族在当时的长安也是属于大家族的,所以霍去病天生是个大少性格(很酷很冷很倔),于是在当时他出兵打仗时,天子派遣太官赠送他几十车食物,待他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米和肉,而他的士卒还有忍饥挨饿的。他在塞外打仗时,士卒缺粮,有的人饿得站不起来,而骠骑将军还在画定球场,踢球游戏。这是一种天生的毛病,是家族给他的烙印,考虑到霍去病的身份、年龄和心理成熟度(军事才能上的成熟不等同于其他方面的同步成熟),不要强求一个天生富贵的小孩成为一个圣人,让霍去病有机会多活上几十年、也许他也会向李广看齐,何况,尽管霍去病不体恤士卒,好像并不妨碍这些士卒替他卖命。其实从汉朝士兵的角度来说,也许更愿意在霍去病的麾下,因为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渴望一战成名,功成封侯。
  元狩六年(前117),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去世了,而死于什么原因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位伟大的少年将军就如流星一样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汉武帝对他的死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祁连山山的样子。给他命名谥号,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称他为景桓侯。
  他的舅舅卫青在10年去世,卫青和霍去病的墓都在汉武帝的茂陵旁边,霍去病的墓很像祁连山,而卫青的墓很像匈奴境内的卢山。两山之中,是牢固的汉室江山。霍去病好像就是为了打败匈奴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他短暂一生中,从18岁第一次出塞,19岁歇了一年,20岁三出河西,春天的时候在河西走廊纵横了近4000里,带着一万人冲杀于匈奴各部,回来的路上更是在今兰州城西北郊的皋兰山跟匈奴两个部落王鏖战一场,一万人最后只剩下3000人,可以想见其战斗的激烈。稍事修整过后,又在夏天再次出塞,这一次在军事史上堪称经典的大迂回作战,让霍去病在沙漠戈壁中一路砍杀驱驰了近7000里路。在带着他的胜利之师浩浩荡荡地回到长安后不久,被他杀败的两个匈奴王就要求降汉,霍去病再次出河西迎降然后,21岁又休息了一年,22岁时做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功勋最卓著的一次出征,带着5万骑兵,北向追杀匈奴左贤王部数千里直至今贝加尔湖。
  少年将军的生活是平淡的,除了战争还是战争,这样一位年少得志,功高权重、冷峻刚毅、英武帅气而又出入侯门帝府如闲庭信步的奇男子,自是流韵生风,在男女大防尚不严苛风气甚为开放的汉朝,无疑会使上层社会的贵妇淑女芳心暗许为之倾倒,演绎出莎士比亚笔下奥赛罗的玫瑰之约和罗马大将安东尼的浪漫之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令诗家扫兴让史家阙如的是,查霍去病短暂一生,似未有任何旖旎香艳的绯闻艳遇可供炒作。他有一个儿子,但是翻遍史书,也不知道这位为少年将军留下后代的女性是谁。当武帝着人为他造豪华府第让他审视接收时,他都断然予以谢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说出了这流传千古的八个字。他真是将国家的安危、社稷的轻重、军人的荣辱看得比什么都重,比泰山都重,遑论儿女私情了。他为抗击匈奴而生,他天生注定就是匈奴的克星,击灭匈奴成了他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也可能有一种七尺男儿宁愿马革裹尸,也不愿连累如花美眷的潜意识吧?检点史籍,再没有见这伟岸男儿有何豪言壮语。仅此八字足矣,它已成为历代爱国志士的箴言,胜过许多高头讲章。二千一百年来,它始终轰响在历朝历代戍边将士的心头耳际。他冷峻寡言,善于行动,他的一生行状都写在铁马驰骋战旗翻飞的征战中。
  这位少年将军是和匈奴联系在一起的,从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再没有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略作战,少年将军好象把汉武帝一代对匈奴的仗都打完了,像一位演员,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的表演,从此不在出现。但是他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他没有机会享受丰富的人生,却避开了他的大多数亲戚和同僚们最后悲惨的下场:族灭、宫刑、失侯、弃市。汉武帝族灭卫氏外戚、汉宣帝族灭霍氏外戚时,都不再顾念这个少年曾经为帝国立下的功勋。这个汉武一朝的天字第一号幸运儿因自己的早逝而画上了一个遗憾却又完美的句号。汉武帝是如此的宠爱他,不仅让他长伴茂陵,还把代表有汉一代艺术典范的大型组雕耸立于霍去病墓前。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李白一首《胡无人》, 让人于千载之下犹能想象出霍骠姚的虎虎生气。连他墓前那石雕的骏马,也以其内蕴神韵博大气魄而彪炳青史于不朽。“霍骠姚”已成了英勇果敢一往无前的代名词。只活了24岁,却长命二千多年。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超越。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呵呵,有点多...........希望可以帮的上忙

从奴隶到将军,汉朝人可以有多能打?卫青告诉你,没有什么不可能

“龙城之战”是汉朝越过边境出击匈奴的第一战,也是卫青军事生涯的第一战,让我们打开西瓜视频,搜索西瓜视频创作人【草说木言】来了解一下吧!

要说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恩怨,那是由来已久。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吕后,都受过匈奴的欺负,吕后甚至在被冒顿单于调戏的时候都不敢对骂,反而低三下四的说自己年老不足以侍奉单于的话。因此,无论从公从私,汉武帝刘彻都要把匈奴拉下马,再踏上一只脚!

公元前133年,在刘彻的策划下,汉朝向匈奴进行了第一次反击 ,即马邑之战。可是,这次战役却因为汉军提早暴露了战略意图,使得匈奴发现了汉朝的企图,最终功亏一篑,此次战役的始作俑者王恢也因此丢掉了性命。

说起王恢之死,好多人都觉得冤枉。因为按照王恢的逻辑,既然汉军已经失去了伏击匈奴的机会,强行出战只会徒损兵马,所以才放弃追击匈奴。可是,王恢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汉军的勇气和自信心的问题。也就是说,王恢之所以不出战,表面上看是老成持重,其实质是汉军对匈奴还有深深的畏惧,对战胜匈奴没有信心。汉武帝之所以同意王恢在马邑伏击匈奴,也正是看到王恢在请战时表现出来的对匈奴的不畏惧,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请战者,在临战之际却退缩了,这会对汉军的心理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啊!哪怕王恢出击失败损兵折将,汉武帝也不会因此杀他,因为这毕竟表明王恢不畏惧匈奴,符合汉武帝的心理要求,可是王恢却偏偏怯战了,那等待着他的自然是汉武帝满腔的怒火,他死的一点都不冤!

马邑之战四年后,汉武帝决定再次发起进攻。不过,鉴于此前马邑之战的教训,此次战役把战场选择在了到匈奴境内。并且一改过去采用的伏击战术,而是主动出击,想要在野战中和匈奴面对面对抗。

汉军的部署是这样的:

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郡出发,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发,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郡出发,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郡出发,每个人率领一万骑兵,进攻关市附近的匈奴人。

关市是汉朝设立在边境地区的交易市场,用来和匈奴进行贸易,既能抽取关税,还能用贸易笼络物资匮乏的匈奴人,是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马邑之战汉匈双方撕破脸之后,汉匈双方在关市的交易也没有断过。

从汉高祖开始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在一直不断地放宽边境政策,逐步扩大贸易额,这个贸易额大到什么程度呢?据《盐铁论》的说法,即汉朝通过贸易,匈奴的大牲口已经是“尽为我畜”,就跟汉朝人自己养的似的。

汉朝通过这种方法把匈奴的良马偷运到境内,以此来改善汉朝马匹的质量,这也是汉朝在发动对匈奴作战时,能够同时调动几十万匹马出战的重要保证措施。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三国时期张辽的祖先聂壹。

汉军四路人马齐头并进,每支部队相隔一百多里,使用这种平推的方式进军。从汉朝的排兵布阵可以大致看出,本次战役应该是战略试探,这个试探既是对匈奴人,也对自己人。

在战术层面上,首先是驱逐作战,当时的北方边境匈奴人已经越过了秦长城,自由活动在秦长城以南的地区,而汉朝四路大军一起行动,目的应该是压制匈奴人的活动范围,将匈奴人驱赶到秦长城以北,恢复以秦长城为依托的边防线,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匈奴军队进行交战。

用少量部队去测试新的战术,各部队相隔一天的路程,能及时进行支援。就算战局不利,也能减小损失。最后无论战役的结果如何,都是对骑兵新战术和将领们的考试。出战的四位将领中,除了老牌骑兵将领李广之外,两位公孙将军和卫青都是刘彻的近侍出身,如果想要在将来对他们委以重任,那就需要通过一场实战来考察他们的指挥能力。

但是,这种排兵布阵的方案有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没有集中使用兵力,如果匈奴侦查得知汉军每路的具体兵力,那就会集结重兵,吃掉汉军的一路或者几路,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匈奴也正是这么干的。

汉武帝对四位将领的考察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李广和公孙敖进攻的地区是匈奴单于本部和左贤王部的结合部,因此受到匈奴主力的两面夹击,几乎全军覆没。李广自身被俘,好不容易才逃回来。公孙贺向北进攻抵达秦长城脚下,一路上谁也没见到,就原路返回了。卫青在进军的路上也没有碰到匈奴军队,因为此时左贤王部去围攻汉军的左路部队李广和公孙敖了。

如果卫青按照公孙贺的逻辑,既然没遇到人,那就回来得了。可是,卫青毕竟是卫青,在此时显示出了名将的潜质。他没有像公孙贺那样原路返回,而是在判断出左贤王部内部空虚之后,卫青果断选择越过秦长城,杀入左贤王部腹地,以一次果断的突袭,占领了匈奴祭天的龙城,共收获了700颗人头,成为这次战役中唯一取得战果的部队,“龙城之战”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关于这个龙城的位置,据考证应该是现在河北省康保县和内蒙古正蓝旗之间的锡林郭勒草原地区,这一带是匈奴左贤王庭所在地。

龙城是匈奴人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类似于汉家所说的宗庙,皇帝可以立宗庙,诸侯士大夫也可以立家庙,因此,龙城不仅单于庭有,其他王庭也可以有,它不是唯一的一个,而是凡是具有设立宗庙或者家庙的匈奴贵族所立宗庙和家庙的地点都可以被称为龙城。

有观点认为,卫青袭击的就是单于庭附近的龙城。这个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按照匈奴的继承法,单于的第一继承人就是左贤王,由左贤王负责镇守宗庙既是一个合理的安排,也是对左贤王能力的一种考验,如果左贤王没能够守住宗庙,那就意味着你不具备继承单于位置的能力,那就趁早换人吧。

关于单于庭的位置,目前有漠南的阴山地区和漠北的和林两种说法。卫青的进军路线在战场的最右边,不可能越过其他三个部队的行军路线去攻击战场最左边的阴山,至于漠北那就更不可能了,让卫青只带一万人就越过大漠偷袭单于庭,刘彻应该还没疯。

龙城之战后,公孙敖和李广被判了死刑,靠花钱才买了一条命。其实,这是汉武帝不想要李广和公孙敖死,特意制定了这么一条法律。在这之前,汉朝是没有战败后可以赎金免死这一条法律的。毕竟,李广是宿将,公孙敖也是跟随自己多年的侍卫,不能因为一次战败就剥夺了他们继续为自己效命的机会,如果战败就要死,那么,恐怕日后的战场上就没人敢去了。

相对于李广和公孙敖,卫青则因功被封为关内侯,这是在汉朝二十级军功爵里,仅次于最高级的彻侯。

战后,刘彻对战役进行了总结,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两条:

其一、统兵将领和部队不熟悉,上下思想没有统一。

其二、高级将领指挥失误,中下级军官作战意志不坚定,擅自脱离战斗,导致部队崩溃。

据《汉书 武帝纪》记载:

古者治兵振旅,因遭虏之方入,将吏新会,上下未辑。代郡将军敖、雁门将军广所任不肖,校尉又背义妄行,弃军而北,少吏犯禁。用兵之法:不勤不教,将率之过也;教令宣明,不能尽力,士卒之罪也。将军已下廷尉,使理正之,而又加法于士卒,二者并行,非仁圣之心。朕闵众庶陷害,欲刷耻改行,复奉正义,厥路亡由。其赦雁门、代郡军士不循法者。”

汉朝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对匈奴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政策,因此,长期处于防御状态的军队,既缺少野战的经验,也缺少和匈奴军队进行决战的经验。而汉武帝的此次出征,一改过去的打法,并且要深入敌境,对地理形势和匈奴军队的新战法都不熟悉,难免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汉朝要进行战略试探的原因。

通过小规模的战役锻炼指挥官和军队,同时尽快解决掉发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战役做准备,这是刘彻发起此次战役的目的。因此,刘彻并没有追究绝大多数军人的责任,在象征性的处罚了李广和公孙敖之后,刘彻下令,赦免了所有溃逃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

而卫青则异军突起,指挥着这样的菜鸟部队,深入敌境,在本身就是个新手的情况下,能把部队完好无损的带回来,同时还能有所收获,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也从此奠定了其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这场战役虽然战果并不丰厚,但是在政治上却是一场大胜利,首先,证明了刘彻的识人之明。刘彻任用卫青这个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的人当车骑将军,应该也是很有压力的,这次战役证明了刘彻选择的正确性。

我给你一个机会,你还我一场胜利,这就是君臣相得的典范。

龙城之战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心理上的。自汉高祖刘邦白登之战后,汉朝对匈奴可谓是谈虎色变,而这场胜利证明了匈奴人也是可以被打败的。

相对于汉朝,靠掠夺来养活自己的军事帝国,匈奴人必须每战必胜,才能保持对周边国家的压迫和威慑力,但是,匈奴只要失败了哪怕一次,就可能土崩瓦解。因为只要成功反击了一次,被他欺负的国家就再也不会怕他了。

在“龙城之战”后,汉朝终于摸清了匈奴的底牌,在之后的十年里,汉朝连续发动了八次进攻作战,匈奴已经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阻止汉朝的前进,汉朝终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彻底打崩了匈奴,迫使匈奴人开始向西迁移。

王维曾经在他的《老将行》里狠狠地黑过卫青一把:“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意思是,卫青的成功那都是老天爷保佑,李广没有封侯是因为运气不好。那 历史 上的卫青真的是靠着老天的保佑才成功的吗?让我们打开西瓜视频,搜索西瓜视频创作人【草说木言】来了解一下吧!

卫青进入刘彻的视野是因为姐姐卫子夫,自身又曾经是平阳公主的骑奴。命运虽然没有给卫青一个高贵的出身,但是却给了他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他也抓住了,并且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宽和的性格,最后做到了善始善终。

卫青是幸运的,毕竟得到了一次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不过,如果单从机会而言,李广的机会也是有的,而且比卫青还要多一些。别的不论,但就“龙城之战”来说,在一起出征的四位将领中,最精锐的骑兵都给了骁骑将军李广,给骑将军公孙敖的是普通的骑兵部队。而给卫青和公孙贺的,干脆就是骑兵和战车的混编部队,以战斗力而论,李广部的战斗力是最强的,这也显示了汉武帝偏重于李广的心思,因为只有李广不是生手,可李广却偏偏战败了。

汉代的将军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军阵将军和军制将军。

军阵将军就是所谓的杂号将军,比如骁骑将军,就是统率精锐骑兵的将领;骑将军,就是指挥普通的骑兵部队的将领;游击将军,就是预备队的将领,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支援;贰师将军说明了征讨的对象是贰师城;楼船将军说明是水军将领;强弩将军说明统率的是弓弩部队等。

军阵将军在西汉时不是国家常设的官职,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临时任命。战争结束之后,将军的称号就自动作废,所属的部队回归各自的建制和驻地。但是到了东汉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杂号将军大量出现,如荡寇将军、讨虏将军等,并且成为了国家常设的官职。

军制将军是国家常设的官职,平时有自己统帅的部队,有固定的的幕府,也就是参谋机关。

西汉时期军制将军一共有八个,从高到低分别是:大将军和并列的骠骑将军,然后是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到了东汉时期,汉朝的军制将军数量快速增加,又增加了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将军等。

吕思勉认为汉武帝用兵用人不当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你是怎么看的呢?

吕思勉认为汉武帝用兵用人不当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你是怎么看的呢?如果吕思勉认为汉朝的胜利是国力的胜利,而不是战略的胜利,那么汉朝以前的皇帝为什么不能打败匈奴,而李广这么有能力的将军为什么不能打败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时,他并不是一个总指挥,而是四路人马中的一员,与匈奴作战,他是唯一获胜的人。按照吕思勉的说法,其他三条路本应获胜,但现实是这两条路失败了,什么也没得到。




汉武帝应该把指挥权交给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另外,霍去病在卫青阵营中脱颖而出,一战八百骑纵横干戈,杀敌数千,这样的战争奇才放不?吕思勉就是吃多了没事干,胡说八道。汉朝开国60多年来,匈奴一直没有停止对汉朝的骚扰和掠夺。由于汉朝初期实力不足,汉朝采取了和解和扶持的政策,以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报复的时候到了。你能轻易使用它吗?难道他在国运之争中不考虑汉朝吗?显然,他要考虑的,比当年大多数人都要多,当然也比今天的你和我要多。



吕思勉先生,你为什么认为用人不妥?难道你不知道卫青是奴隶出身,他姐姐不认识卫青吗?平阳公主至少知道卫青的个人能力。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卫青在实战考察后去找汉军统帅。在此之前,他们曾分四路攻打匈奴,老将韩安国、李广、公孙贺和卫青。历史明确记载了这三条路的结局。因此,李广等三人失去了成为汉军统帅的机会。他们能怪谁呢?谁敢责备?据此,重用卫青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至于霍去病,他在汉武帝的眼皮底下长大了好几年。汉武帝肯定认识他。至于卢先生对霍去病的蔑视,那是他个人的自由,不需要理由。毕竟,这是在历史书上。再说,魏霍自己不会在意,我也不需要在意。因为长生不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消除的。

有道理
有道理
有道理

汉武帝的功与过?

武帝
【千秋功过】
【旷世武功】
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以秦帝国的版图之辽阔,不过是汉武帝时代版图的二分之一。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44年,如此大事武功,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执政。其时匈奴气焰嚣张,西域神秘莫测。
汉武帝绝不能忍受乃父乃祖的“和亲外交”,忍气吞声,换取短暂和平。他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持久的雄心和野心,去征服,去开拓。
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希望借此形成反击匈奴的战略联盟,压缩匈奴的生存空间,实现对匈奴的战略包围。年仅18岁的帝王竟有如此眼光,历朝历皇,谁可比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千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原汉族政权力量延伸到了今天新疆以西。
即位第八年(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第一次运筹帷幄征战匈奴,马邑之战失利。但是,短暂的失利,丝毫不能影响24岁天子的征战豪情,反而促使汉武帝破釜沉舟,毅然抛弃汉王朝施行近七十年的和亲国策,全力出击匈奴!变和平体制为战争体制,弃祖宗制度启现实制度。其间的勇气和魄力,令人叹为观止!
汉武帝曾在一篇求贤《诏》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篇踌躇满志、殷情恳切的求贤《诏》,收录在萧统《文选》中,千百年来,英雄传诵,志士吟咏。当年汉武帝以此“广延天下人才”,今日反观汉武帝一生功过,此语更是恰如其分!汉武帝之所以立下非常之功,皆因他就是非常之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汉武帝曾打算亲自教霍去病兵法(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霍去病虽未学,但可见汉武帝深通兵法,这是他成为卓越的战略军事家的基础。
论及汉武帝一朝的军事战役,人们往往言必称卫青、霍去病、李广,没有人注意到璀璨四射的将星、帅才背后,远在庙堂之上,那位足以与西方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相匹敌的最高统帅——汉武帝。
当年,汉武帝决意改变祖制、对匈开战,韩安国、汲黯等前朝老臣,公孙弘、主父偃等当朝新锐,纷纷高唱反调。群臣应者寥寥,首战无功而返,年轻的总指挥却岿然不动。此后,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对匈奴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都由汉武帝亲自决策部署,选将调兵。至于具体的用兵时间、出兵地点、兵力部署、攻击方向,汉武帝都事无巨细,总揽无遗。
与此同时,汉武帝又剑指东方、南方、东南方、东北方,使汉朝的势力到达今天西方的中亚,西南的云贵川,东北的黑吉辽,南方的海南与福建,勾勒出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
但44年旷日持久的征战杀伐,毕竟劳民伤财。对于汉武帝的军事外交战略,司马迁也非常矛盾。《史记·匈奴列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少数民族史,司马迁给匈奴立传,把匈奴看作炎黄子孙之一,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定位: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一场悲剧,战争使双方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虽然当时的汉帝国,还无法形成统一的多民族背景,两个民族最好的办法也应该是和平相处。可惜,到了汉武帝时代,和亲政策已走入绝路,不得已而对匈用兵,司马迁对此是理解的;而战线越拉越长,汉武帝偶有任人失当,司马迁也是痛心疾首。
为了宠幸李夫人,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数万人出征,讨伐大宛,不过艳羡其汗血宝马。结果,打了两年,军队损失十分之八。如此轻率,可谓草菅人命!
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
时间是抚平创痛的良药。和平年代,人心思定,我们早已无法体察战争带来的切肤之痛;所以,今人的评价理智多于感情。而两千多年前,司马迁与天下百姓一道,亲历家园变废墟,忍看朋辈成新鬼;一代史家的良心,使司马迁不可能面对战争之害无动于衷,必然会对汉武帝连年征战,导致民生凋敝有所批评。
【千古文治】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
一统江山容易,聚拢人心困难。秦皇汉武深解其中三昧。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独尊儒术”。
窦太后去世前,汉武帝就暗度陈仓,设立五经博士,为尊儒打基础。即位之初,汉武帝迫不及待,举国推选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一位寂寞书生董仲舒,凭《天人三策》,石破天惊,脱颖而出。从此,本为民间一家的儒学被指定为官方思想,与政治、皇权紧密相连。
据此,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秦代至汉初,选拔人才用的是军功爵制;到了汉武帝时代,逐渐转变为察举征辟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大汉人才匮乏的局面。
文景崇黄老,宽厚无为,垂拱而治;汉武帝则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而其中尊儒兴教,首立太学,尤予后世以至深影响。倘非此举,儒家学说何以成“教”?倘非此举,华夏文明何以存续?倘非此举,学而优则仕何以体现?
然而,后世不乏对《天人三策》,对“独尊儒术”深恶痛绝者,他们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
儒家对中国政治:以人为本,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独尊儒术”让人们都懂得礼义教化,精忠报国等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儒家对人才素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把“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品质,将“从政”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汉武帝时代,对应内在的儒家统治思想,就是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首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秦朝短命,未能设计一整套执政方针。西汉王朝,到了汉武帝,彻底肃清了诸侯王分裂势力,巩固了中央政权。
对此,司马迁击节称道!《淮南衡山列传》中,太史公曰:
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
秦行郡县,不王不藩,是真正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封建体制。刘邦建汉,首封异姓诸王,后封同姓诸王。从政治体制的发展着眼,无疑是一种社会的倒退。继而,吕后大封诸吕,终酿祸乱。因此,直到景帝朝,乃有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上接秦始皇,行郡县以推行国家政令,此后两汉四百年,虽有外戚、党锢之祸,但无藩镇之患。
不仅如此,汉武帝在强化中央集权上多方探索,利用酷吏打击权贵即其大手笔之一。
打击不法豪强与贪官污吏,势在必行。但是,酷吏政治走到极端,难免会带来各种后遗症。
司马迁对此直言不讳: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汉武帝称赞这样的杀人魔王,提拔他担任中尉,赐予更多的生杀大权。惨遭宫刑、深受酷吏之苦的司马迁,能不有非议吗?
【毁誉参半】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而他生平中的一个错误,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汉武帝因此备受误解和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表扬、批评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呢?
首先,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可是,他不仅移情别恋,还为了江山,杀掉了自己最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当更近地走近他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在平常人眼里他果决、自信、雄才大略。然而,我们在对他盖棺论定时,往往流于偏激,说好时千古一人;说坏时罄竹难书。这样,分歧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无法使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或许他的好发自本心,也可能是笼络人心的手段;或许他的坏是皇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们无法剥离他身上的帝王枷锁,我们的评价,就只能在他的帝王与凡人两种身份之间游移。当年天真无邪的“彘儿”,如何蜕变成一个既可爱又可怕的皇帝?怎么可能一言蔽之、一书尽之?
正所谓:
天风浩荡,瀚海阑干,金戈铁马,万死千伤,俱往矣;
长城巍然,丝路悠长,大赋煌煌,美人凄凉,俱往矣;
唇枪舌剑,纵横捭阖,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
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载以往,意气飞扬,俱往矣。
唯有孤星冷月,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村社戏场,在年年评说,岁岁兴叹。
【汉武帝25项历史性首创】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于公元前113年创建了年号,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前140—前104),后来四年一个年号(前104—前87)。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谓的察举征召制度。
6、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独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丼渠法、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至此,西边直达里海,都成为了汉朝的疆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

摘自网友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用人方面求贤若渴,不拘一格,虽然晚年有少许污点,但不影响他的千古英名。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是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面,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
汉武帝在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将西汉王朝推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政治上:为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推行“推恩令”;经济上,统一货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同时开发南疆,开拓疆土。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促使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但是,在他统治的后期,连年征战,使得国库空虚,经济衰退,不得民心;到了晚年,为追求长生不老,信奉谶纬之学,迷信方士之言;听信谗言。
虽然在统治的后期犯了一过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总体而言是功大于过。
汉承秦制..郡县与封国并行..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
五胡内迁..汉武帝大一统..和亲..
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去翻阅一下历史书籍..
功夫比少林寺高!
文章标题: 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0800.html
文章标签:宿将  士卒  得法  汉武帝  用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