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做到克己复礼

时间: 2023-05-15 00:00: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如何做到克己复礼

善读「论语」12.1:克己复礼仁由己,非礼勿动安在心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何为仁。孔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能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会向仁靠近一点。修养仁德要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具体该如何去做。”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我虽不才,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注释】

“颜渊”,即颜回,字子渊,故又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小孔子三十岁。

“克己复礼”,约束己身、依礼而行。成语,不译。“克”,约束。也有解作“能”或“胜”的,但“复礼”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约束己身,故从“约束”之解;“复”,践行。类似用法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礼”,用以行义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归”,趋向,归向。类似用法如《资治通鉴》中的“若水之归海”。也有人解作“称许”,今不从。

“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

“目”,条目,具体的做法。

“非礼勿视”以下四句,言简意赅,沿用至今,故不译。

“不敏”,不才,才能有限。“敏”,此处指才能。类似用法如《国语·齐语》中的“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通常是解作聪敏,今不从。

“事”,做,从事。

【评析】

“礼”是用以行义的道德和法律规范,但其规定却常会与个人私欲相冲突。因此,若要依礼而行,就必须要约束己身,是为“克己复礼”。孔子说:“礼以行义”,故“克己复礼”就是行义。而义又是仁之表,故行义就是为仁。因此,从实践层面而言,“克己复礼”就是“仁”。

实现仁道理想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虽然微不足道,却是组成“天下”的一分子。只要有一个人发生改变,“天下”即为之而变。因此,只要能做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会朝向仁道理想靠近一点。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换言之,若想使“天下归仁”,那就首先要克己复礼,改变自己。

“克己”的关键在于自律而非他律。《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即室内西北角的安藏神主之处,无人可见。在无人处也能做到“不愧”当然并不容易。因此《中庸》云:“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有人处的“克己复礼”或可由他律,无人处的“克己复礼”则非有自律不可。故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复礼”的具体做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说不要摄入外界不合于礼的信息,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说不要发出不合于礼的言行,以免造作不义的后果。如此约束己身使勿入于非礼,则举凡视、听、言、动皆合乎礼,此即为“复礼”。

“非礼勿动”有身不动与心不动的两重境界。所谓“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参见《善读「论语」9.4》),就是圣人才有的其心不动的境界。心不生非礼之念,自然口不出非礼之言、身不行非礼之举,虽外有非礼之视听,内心亦不为所感。故“非礼”而心“勿动”才是“四勿”的核心,也是“克己复礼”的关键。

如何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
“克己复礼”是春秋时代的一句格言。两千多年来许多学者把这四个字分为两半解释,“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己,“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起来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但仔细分辨,问题就来了:一、欲望一定不好以至于必须克制吗?二、欲望若是随人性而来,则人性岂非具有恶的成分?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在此,“克己复礼”不是分两半说的,而是要合起来看,一气呵成。我认为“克”做“能够”讲,“克己”是能够自己做主,“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如此一来,就不必担心“欲望是善是恶”的问题,却把焦点转向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
若“克”只是“克制”,“克己”说明自己有问题才需要克制;“复礼”则代表“礼”是善的,“己”是偏恶的。“己”与“礼”对立,这就很接近荀子的“性恶论”了。如果人性是恶的,孔子还能够说出“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样的话吗?所以,“克”为“能够做主”,显示自我向善的动力,可以主动负责地安排人生,这才比较符合孔子的原意。
有人怀疑,“克”可以作“能够”讲吗?当然可以。《大学》里有“克明峻德”这样的话,意思是“能够去昭明自己高尚的德行”。《论语》里类似的用法也出现好几次,譬如“恭己正南面”,“行己有耻”,“己”都放在第二个字,克己、恭己、行己是类似句法。因此,“克己复礼”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因为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不可或缺的,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其中已经包含了“克制欲望”的意思。
后面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走上正路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前有“克己”,后有“由己”,更显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我自己自觉自愿去行善,去做该做的事,不是为了别人,也不是为了别的考虑,这样才有所谓的道德价值。
接着,颜渊又请教有没有具体的做法,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古人对“四勿”很重视,许多古代图画以四只猴子做代表,第一只猴子把眼睛蒙起来,“非礼勿视”;第二只把耳朵遮起来,“非礼勿听”;第三只把口遮起来,“非礼勿言”;第四只把手放后面或放在前面抱拳,“非礼勿动”。“四勿”做到了,你就可以慢慢靠着自己内心的力量,化被动为主动地走上实践礼的人生正路。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

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说如何才能遵纪守法?只有限制自己的私心私利,才能做到。礼,在古代是制度、法制的意思。克己复礼是说如何才能实现法制或者法治。

孔孟学说的差别在哪?孔子为什么会提出克己复礼?涨知识的课真棒

自己亲历亲为,实践周礼

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第十二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回归到礼的规范上,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许你的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敢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我会照着这些话去做。”

学习心得:

“克己复礼”这句话,在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时被当时的政治风潮裹挟着批判过,完全不理解什么意思跟着乱起哄,反正觉得“克己复礼”是一个很不好的话。后来长大了自己看了一些书之后,对这句话印象好了很多。今天,跟着樊登老师又仔细学习了论语这一章,才算理解了一些。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回归到礼的规范上。西方有一本书叫《怪诞脑科学》讲,人类的大脑是个半成品,有很多bug,有很多不好用的地方。比如我们容易冲动;有强烈的欲望无法抑制;想问题的时候愿意想负面的东西;看到他人的行为会有推理和简单的归纳……等等,总之,如果不去让大脑暂停一下,克制一下,任由大脑自由支配你的言行,那么我们身上的动物性就会多,大脑可能会犯错。所以要“克己复礼”,使语言和行为都回归合乎正常的礼上。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当你真能做到了克己复礼,哪怕只是一天,那么这一天里世间就安宁祥和。当你向内用力,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就能接纳他人的缺点,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平和了。“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的,克己复礼为仁,是我自己的事,提高自己的修为,做好自己该做的的事。遇事向内求,多找自己的问题,而不去指责别人或者抱怨环境。
文章标题: 如何做到克己复礼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0533.html
文章标签:克己复礼

[如何做到克己复礼]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