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政治不讲人性,顺着人性办事就是灾难吗

时间: 2023-04-24 11:00: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政治不讲人性,顺着人性办事就是灾难吗

谁知道甘地提出的毁灭人类的七宗罪除了:科学而没有人性、政治而没有道德,还有哪五条啊??

1,没有原则的政治;
2,不劳而获的财富;
3,没有理智的享乐;
4,没有特点的知识;
5,没有道德的商业;
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
7,没有牺牲的崇拜


谨慎的记住甘地列出的七宗罪

人类社会七宗罪

搞政治而不讲原则( Politics without principles );
积累财富而不付出劳动 ( Wealth without work )
追求享乐而不关心他人( Pleasure without conscience )
拥有知识而没有品德( Knowledge without character )
经商而不讲道德( Commerce without morality )
研究科学而不讲人性( Science without humanity )
膜拜神灵而不做奉献 ( Worship without sacrifice )

政治是不是就是整人?

政治首先体现的是路线的斗争,每个势力都有自己对情况的理解和执政思想以及理念,都想按照自己的理念来做。路线斗争接下来会体现在权力争斗,没有权力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权力斗争中有些东西是无法控制的,会出现整人或者害人的事情发生,这是政治的副产品,但总体而言,政治是调和各方,利用人性的劣性和优性来实现人类的真善美。政治有时候是丑恶的,黑暗的,但纵观历史,每个时段的政治又是合理的,不得不那样,也只有那样,也出现了那样,这是社会的发展规律。
政治的目的是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秩序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得到相应的解决,政治包含的意义也比较多。多读点历史就完全看出来了,看一下近代史,清政府,明朝,宋朝。
与人斗其乐无穷,说白了也是
可以看看美剧《纸牌屋》
耍心机

政治就是人性?

首先要看是什么制度下的政治.阳光政治当然是具有人性象征的,当政治被暗箱操作,其阴冷性我们感受最深…
政治有其具体的内容,人性属于伦理学的范畴。
政治是高层次美丽的谎言

人本主义的灾难是什么?

“当我看着这个世界时,我是悲观主义者;当我审视这世界的人们时,我是乐观主义者。”——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右图为罗杰斯)。

在人本主义之前,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的人性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人主要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控制;另一种观点来源于行为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人看做较大、较复杂的老鼠——认为人与老鼠一样,只是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其中并没有任何主观的控制。这两种理论都忽略了人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等。
人本主义的理论与人性理论的观点不同,它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作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但我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动方向。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the third force)。上世纪60年代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言论自由的时代背景,为人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基础。196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说明了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已经被众人所接受。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作“人本主义”,并把其哲学著作命名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反对把灵魂和肉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实体,反对把灵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但其所指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
人本主义书籍
,而不是社会的人。他没有联系具体历史、社会实践来研究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一词被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歪曲。如德国现象学者谢勒和法西斯主义理论家克拉格斯,就侈谈“哲学的人本主义”或许是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对象的“人本学”或“性格学”。他们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宣扬非理性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唯心主义理论。[1]

2五类起源编辑
首先,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一个条件。17世纪以来的基础主义和19世纪末期以来的自然主义并不反对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历史上的人本主义运动是同超自然信仰和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立的。 撇开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不谈,我们现在讨论当代的人本主义。人们通常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体哲学”(philosophy ofthe subject)。由于哲学家对“主体”的理解并不一致,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多义的。如果把导源于笛卡尔的“我思”和康德的先验自我的哲学都看作人本主义,那么新康德主义便是人本主义的典型。我们不谈个别新康德主义者是否属于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哲学家,整个地说,新康德主义继承康德为科学、尤其自然科学(马堡学派)和文化科学(佛莱堡学派)奠立基础的纲领而努力,他们由以出发的自我是一般的、非经验的和非人格的,与人本主义者所强调的经验自我根本不同。并且新康德主义特别重视科学的价值,这恰恰是“科学主义”的特征,同强调个人价值的人本主义大异其趣。
其次,作为“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一派,胡塞尔现象学也可以被称为人本主义。他同康德一样以自我为出发点,力求为科学知识奠立基础。不同的是,他求助于“本质直观”,以描述方式进行其构成客观性的工作。早期反心理学主义使他把逻辑结构看作“真理本身”。胡塞尔的“我思”有别于康德,不是非人格的,但客观性的先验奠基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主体或主体性,却需要多元的、主体间的、原子论般的奠基。难道这样的奠基学说是人本主义的?是的,要是我们把任何“主体哲学”当作人本主义的话。但是人本主义以人的首要性为特征,而胡塞尔则对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我”给予现象学“还原”(reduction)。他并不为人的要求作出哲学辩护, 他关心的是要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这样看来,唯心主义现象学不属于人本主义范畴。
第三,来源于现象学的“哲学人类学”的舍勒(M.Scheler)的反形式主义价值哲学强调人格是道德行动的中心,似乎同人本主义一致。但人格主义并不令人成为善和恶的尺度。有的人格主义者理解人格主义是人对于被还原为观念或事物层次作出经常性抗议并充分注视当代文化危机的哲学。人格主义旨趣的这种变化使它向人本主义方向靠近。但人格主义者仍然不甚重视个人定立其自身的能力,而更重视个人的善于容纳他人和向一个价值秩序的开放。所以人格主义还不是完全的人本主义。但流行于美国的人格主义或精神主义(spiritualism,以波士顿大学为中心)通常也被叫做人本主义。
第四,我们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找到了真正的、完全的人本主义。他的著作《有和无》是把现象学、存在哲学和人本主义冶于一炉的集中体现,是人本主义充分发展的表现。存在主义者断定:“在人的世界、人的主体性世界之外并无其他世界。”存在主义作为典型的人本主义是同自然主义不相容的。
第五,狄尔泰及其后继者的方法论解释学强调社会、人文科学要求对文本(text)或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自然科学采用一般规律来说明所研究现象显然不同。理解和说明是两种不同的科学方法。但自然主义则坚持科学方法的连续性,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自然对象与现象都可应用一般规律给予科学说明,认为这才会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这样,方法论解释学同自然主义是对立的。解释学在否认真理确定性这一点上也同认识论基础主义不相容。所以在整个哲学领域内,早期解释学可以说属于人本主义范畴,是同科学主义对立的。[1]

3心理学编辑
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革新运动。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后,这一运动有较大发展,1971年在荷兰举行过国际会议,影响扩及欧洲和亚洲。
定义: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前,欧洲有一批心理学家与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观点非常一致,他们被冠以“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称号。他们以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尼采、萨特等的学说为基础,发展他们的心理学理论。这些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包括宾斯万格、弗兰克尔和罗洛·梅等人。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焦点是解决存在的焦虑,解决个人因为生活没有意义而产生的惊慌、恐惧感,治疗一般包括通过强调自由选择,以及建立一种可以减轻空虚、焦虑和烦恼的生活方式,培养对人生的更加成熟的态度。
存在主义哲学深刻地影响到了当时的一些美国心理学家的观点。卡尔·罗杰斯便是其中之一。但同时罗杰斯也渐渐意识到,早期的利用存在主义而做的心理治疗并不能替患者决定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去解决。另外一位被影响到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则说,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比存在主义更加有证明力的心理学去“思考那些一直由非科学家解决的问题——宗教、诗歌、价值观、哲学和艺术。”
建立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去理解人类行为,便成为罗杰斯和马斯洛毕生的工作——这便是早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雏形。
至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人本主义理论的定义。这种现象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尤为突出,在当时,似乎每个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人本主义”的,并努力使自己的理论普及。结果人本主义成了一种热门理论,似乎它能包治百病。近年来,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再像以往那样流行,对人本主义理论的宣扬也变少了,但还是有不少心理学者认为自己属于这一流派。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来判别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是否属于人本主义的范畴,但是一般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
(1)、强调人的责任;
(2)、强调“此时此地”;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
(4)、强调人的成长。
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以下简要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责任;
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不得不”这句话,例如“我不得不去上班”、“我不得不去洗澡”、“我不得不听老板的调遣”等。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做这些事。我们甚至可以选择不做任何事情。在特定的时刻,行为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弗洛依德和行为主义把人说成是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与之相反,他们把人看做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只是因为身体上有局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来访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正如弗洛姆所说,有许多自由是可怕的。
2、此时此刻;
生活中总有很多怀旧或无法自拔于过去的人,他们常常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或是反复体验以往尴尬的遭遇或是痛苦的失恋。也有一些人总是在计划将来的日子,而不顾眼前的生活。从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角度,每天的怀旧或是白日梦使你失去了N分钟的时间,你本应该享用这N分钟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欣赏日落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个体的现象学;
人本 主义心理学认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人的成长;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人本主义治疗师允许来访者自己克服困难,继续成长。
发起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主要有: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默里、墨菲;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弗罗姆;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梅;机体论者戈尔德施泰因;发展心理学家比勒、布根塔;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等。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
兴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二三十年代美国人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和机体论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论准备。奥尔波特认为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每一成人都不同于他人而以他自身独特的内在和谐方式对待世界,这一看法和排除意识经验的行为主义理论直接对立。以人格理论为基础,奥尔波特后来成为创立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系的关键人物,这为学院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分立创造了条件。默里和墨菲这一时期也有重要的人格理论著作发表,他们把人格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为人本主义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霍妮、弗罗姆不同意弗洛伊德夸大性因素的作用,把美国工业社会发展中引起的社会问题看作是导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因素,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传统精神分析的主要分歧之一。1939年戈尔德施泰因《机体论》的发表,被认为是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即自我实现论的基石,他第一次从机体潜能的发挥出发论述自我实现,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加强了这一本来是由哲学提出的概念。
代表作
第一批系统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是在四五十年代陆续发表的,其中主要有:马斯洛的《人类动机论》(1943)、《动机和人格》(1954);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1951)、《论人的成长》(1961);及梅主编的《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新角度》(1959)。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一种层级结构,高级动机的出现有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他并用比较心理学的资料论证,不论低级或高级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具有本能的或者说是类似本能的性质,即都有自发追求满足的倾向,而高级的需要和动机如友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满足,即人的价值的实现或人性的自我实现。罗杰斯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认为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医师对患者的无条件关怀、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他并把这一理论用于教育改革,强调教育中建立师生亲密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能力的重要性。梅把欧洲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引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处境虽然带有悲剧的性质,但能通过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趋向光明的未来。
发展
8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运动进一步深化。其内部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一方的自我实现说和以梅及其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为另一方的自我选择说,在马斯洛逝世以后梅和罗杰斯关于人性问题开始了公开辩论,梅不同意罗杰斯关于恶是环境造成的说法,他认为恶和善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中,都是人的潜能,不正视恶的问题对人本主义运动有很深的、有害的影响。
此外,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主流的自我实现理论也有不同的发展趋向。罗杰斯一派仍坚持以个体心理为中心的研究,但另一些人已开始研究超个人的心理学,探讨个体意识如何超越自身而同广阔的世界相融合。
最后是方法论的建设。马斯洛曾提出,传统的科学方法不足以解决人类心理的复杂问题,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70年代末已出现一种以科学方法论加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尝试,代表人物是里奇克,他认为人本主义重新把目的论引进心理学是以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但必须以辩证方法和严密逻辑增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科学性才能完成这一转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不仅经历了国际上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的时期,包括反法西斯大战中苏联的胜利和战后中国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而且看到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苏联的斯大林问题和我国反右中出现的问题。
这位左翼的人本论者在推祟马克思人道主义观点的同时,对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体制是否能促进丰满人性的实现也产生了怀疑和忧虑。
大多数人本论者虽然一般不讨论社会制度的问题,但都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视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主张社会改革、管理、教育和心理治疗应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
当人类迈着矫健的步伐向21世纪挺进的时候,如果回顾一下往昔,人人都将惊讶今日世界变化之大。但人自身内部的变化又如何呢?
人的认识能力显然已有很大提高,人似乎变得无比地聪明了。这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世界认识清楚得多了。但对人自身内部问题的认识似乎并不那么清楚,人对自己的感情和德性更缺乏科学的理解,缺乏控制自己盲目冲动的能力。以至当代人类的伎使者也难免会犯很大的错误。人自身内部的变化与外部世界的变化相比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这里所说的人类自身内部的建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它曾经是哲学、伦理学和社会科学讨论的问题,现在也已经成为心理机构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探讨的问题。[2]

4常见疗法编辑
目前最有效的人本主义疗法是:
求助者中心疗法也翻译成咨客中心疗法来询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心理疗法,其指导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个疗法不是由某个学派的杰出领袖所创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观点的人实践得来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等。
在各派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5心理学家编辑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伟大的先知,犹太人。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主要著作是《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等。他没有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是融合在其心理学理论中的。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科学心理学》(1967)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罗杰斯 (1902--1987)
美国心理学家。1902年1月8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早年主修农业,后转为历史。1924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同年进入纽约协合神学院。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临床心理学。1928年获硕士学位,后受聘到罗切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工作。1930年任该室主任。1931年,在工作之余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45年转到芝加哥大学任教。1957年回母校威斯康星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1962年-1963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后又到加利福尼亚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任职。曾任1946年-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年-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1956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罗杰斯对教育心理学也带来了重要的冲击,他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中被普遍赞誉为人本主义观点。他同时也发展出体验性学习的理论,这个理论与他所称的认知性学习是相对的。
主要著作有:《咨询和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和实践》;《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自由学习》;《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罗杰斯著作精粹》。1909年,罗洛·梅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埃达(Ada)。他经历了一个坎坷的童年,他的父母离异并且他的姐姐患上了精神病。他的受教育经历使他进入了密歇根学院主修英语和奥柏林学院以获得学士学位(BD),他在希腊教了一段时间的书,1938年期间进入联合神学院以获得神学学士学位,并且最后1949年期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以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罗洛·梅是位于圣弗兰西斯科的塞布鲁克研究生院和研究中心(Saybrook Graduate School and Research Center)的创立者和资深成员。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居住在蒂勃朗的圣弗朗西斯科海湾,并于1994年10月在当地去世。 罗洛.梅
1934-1936 年在密歇根州立学院任学生心理咨询员。后来改进纽约联合神学院,研究当时正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旨在探讨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1938 年毕业,获神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从德国新教神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那里第一次接受了存在主义思想,后来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他担任纽约市立学院学生咨询员,并研习精神分析。 1946 年开业从事私人心理治疗工作,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在此期间,梅曾患肺结核濒临死亡,不得不入疗养院静养三年,然此病反成为其生命转折点。面对死亡、遍览群籍之余,梅尤其耽读存在主义宗教思想家 S.克尔凯郭尔之著作。出院之后,入怀特学院攻读精神分析,遇沙利文与 E.弗洛姆等人,交往甚密。病中他精研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中所讨论的焦虑问题。病愈后即以《焦虑的含意》为题提出论文,于 1949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首位临床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担任纽约社会新学院研究员,并以访问教授名义分赴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讲课,并曾担任怀特学院的训练兼主任分析师。梅毕生致力于将存在心理学引入美国,直至病逝。
在心理学史上,梅是介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桥梁人物。在他 1958 年出版的《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面向》一书中,首次将德国哲学家 M.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介绍到美国,从此一方面建立了他的存在心理治疗体系,另一方面为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奠立了基础。梅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所提倡的以下两个观念:
1.自由意志的人性本质观 对人性本质的看法,梅与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一样,强调自由意志,反对决定论。梅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长成一个人的先天潜能,每个人都会努力以赴地将其天赋潜能表露出来,以期臻于自我实现。不过,人和其他生物不同,其他生物是靠自然条件成长的,人却是靠自己的选择才能成其为人。一粒橡树种子内蕴藏了将来长成一棵大橡树的潜能,一旦落地生根,只要生长环境适当,它就自然会长成一棵橡树。人的成长却非如此,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靠自然条件,而是靠自己的选择。惟其如此,在人的世界中即使环境相似,而各人的成长却仍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梅认为,人性本质虽如此,但在现实中个人的选择却未必适当,选择之后也未必如意。因此人在生长历程中难免因选择失当而感到痛苦。存在心理治疗的目的,即旨在协助当事人了解自己,重新选择。
2.自由与焦虑 1950 年,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他出版了第一部心理学专著《焦虑的意义》。该书首度有系统地提出一般性焦虑(general anxiety)的概念,意在使焦虑一词跨越心理病理专有名词的局限,而将之引入一般心理现象的范畴,以描绘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整体生活处境的彻底改变,如何导致现代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绪问题。梅观察到现代人内在空虚感的关键,乃是因为爱与意志的旧有伦理力量已然遭到严重挫伤。在梅的心理学思想中,焦虑与自由是两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在现实中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做自由选择,个人的潜力才会获得充分发展,亦即谓自由选择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先决条件。此一理念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领导人马斯洛和罗杰斯的思想是一致的。

6中国文化编辑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我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流行的观点是着重中西文化历史发展的不同。但从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看,从哲学和科学都以探求真理为目的看,中西文化的发展是否也有趋同的一面呢?
我国和西方也有一些学者曾着重指出过这一点。不同与同都有重要的含意。有所不同,双方才有相互学习的必要;有趋同的一面才有共同的基础,才能增强相互学习的信心和愿望。
由本性的同到后来分化的不同再到当代的趋同,这似乎是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总体的必然发展规律。因此,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
这一规律已体现在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趋向中。人本心理学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新发展,它和我国古代文化有不同的传统,但西方文明发展到今天,它和我国古代文化趋同的一面又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这已成为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动向。
我国古代文化出彩的作品和思想很多,其中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德经》、孔子的儒家思想《论语》在世界上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当代西方人本心理学培训的理论中不仅有一些观点和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观点趋同,而且它所引起的各派人性论之争的总体结构也似乎是我国古代哲学百家争鸣在当代水平上的再版。
这当然不是说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在走我国传统文化的老路。我们既要看到人类文明发展有趋同的一面,又要看到中西文明发展有不同的一面。但不同是同中的不同,同是不同中的趋同。[3]

作为“意识形态”的“人本主义”有三项原则:

第一,“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不以“物”为本,也不以“高指标”或任何“崇高的理想”为本。

第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人会制造工具,而在于唯有人有“权利意识”。“保障人权”是“人本主义”的第二项原则。

第三,“人本主义”承认人既有理性、能形成理想、能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又承认人身上带有“动物性”,任何人都有缺点、弱点,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如果人都是完美的,人类社会就不需要政府,如果政府都是由完美的人组成的,政府就无须受制约。良好的政治制度承认人的“不完美性”,就是要“用权力来制约权力”。

三种“假人本主义”

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要有理想、有目标,但不能忘掉了“人”的“本”,而以“理想”、以“目标”为本。1958年中国的“大跃进”就是以“目标”为“本”。以高度集中的权力来为一种“理想”奋斗、迫使亿万人民为一种“伟大的理想”去献身,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灾难,而且是同“人本主义”背道而驰的。

不讲“人权”的“人本主义”是假的“人本主义”,如果高举“人本主义”的旗帜、践踏人权,那就成了“假人本主义”、“真兽本主义”了。“人权”有两类,一类是“天赋人权”,是每一个人“生而为人”所固有的。这就是每一个人享有生命、人身自由和安全的权利、享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享有言论、结社、和平集会、参政、法律面前平等的权利。这就是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的权利。另一类是“人赋人权”,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对此作了规定。“天赋人权”是“你不要,它也存在”。 “人赋人权”是“你想要。还不一定有”。

承认人的“不完美性”,非常重要。这就不会神化领袖人物,不会盼望“好皇帝”;当了什么“官”也无须装模作样,无须刻意表现。“官”也可以说错话,无须说话时都念讲稿。“官”的“责任”有“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之分。连三种“责任”都分不清,这样的国家怎么能治好呢?

人本主义是与“阶级斗争为纲”针锋相对的,提倡“人本主义”,就是放弃“阶级斗争为纲”,这就是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倡“法治”,把“维权运动”看作为“法治”的“支柱”之一。然而,如果不承认“人本主义”的“三项原则”,践踏人权,那就是货真价实的“假人本主义”。 
http://www.bullog.cn/blogs/gyw/archives/166374.aspx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1]

文章标题: 政治不讲人性,顺着人性办事就是灾难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9179.html
文章标签:人性  不讲  灾难  办事  政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