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历代皇帝都不是在驾崩后宣布传位诏书,是否国家会衰败的晚一些

时间: 2023-04-22 18:01: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4次

如果历代皇帝都不是在驾崩后宣布传位诏书,是否国家会衰败的晚一些

嘉庆帝去世,众大臣均未找到牌匾后传位诏书,道光帝是如何继位的呢?

道光皇帝是清王朝入关后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实际上嘉庆皇帝在晚年就已经暗示将要立智亲王旻宁为储君,但是清朝自雍正帝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所以在嘉庆帝生前,并未公开道光帝的皇储身份,直到嘉庆二十五年,六十一岁的嘉庆皇帝突然死在了热河行宫,在其死后,道光帝的继位也经历了一个不小的波澜,嘉庆去世到道光登基这段短暂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两个清宫谜案。

由于乾隆帝的超长待机,所以嘉庆帝在即位时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嘉庆帝个性仁儒,是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守成之人,在他的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中,除了以雷霆手段处理了大贪官和珅之外,我们实在找不出什么其它的执政亮点,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突然去世。

关于嘉庆帝的去世,清朝的官方史书给出的结论是因为中暑,但是二百多年前的北京一带要说能热死人、我想实在说不过去,况且,单纯的中暑也不会死人。所以对于清朝官方史书给出的“中暑死亡说”我实在不敢苟同,与此同时,坊间市井关于嘉庆帝的死因却流传出了另外一个离奇的版本“雷劈致死说”,这个说法放在现在看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是当年却被传的绘声绘色,不仅说嘉庆帝是被天雷劈死,并且脑袋还被劈碎,甚至尸体也被烧焦。这种说法不见于清朝任何官方资料,应该纯属人们杜撰。

嘉庆帝去世时已经六十一岁,在当时这虽算不上是高龄,但是已经超过了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并且爱新觉罗氏家族普遍有心脑血管类的遗传病,嘉庆帝极有可能是因为中暑而又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加之春秋已高,所以不治去世。这应该是嘉庆帝的真实死因,嘉庆帝去世后,皇长子旻宁继位,道光帝的继位也经历了一场风波。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由于仁宗皇帝驾崩事出突然,继承人选未及明示,所以一时间皇位的继承波谲云诡。当初雍正皇帝即位后有感于其父康熙帝晚年诸子争夺皇位的惨剧,于是独出心裁的制定了秘密立储制,从此之后的清代历朝皇帝,在选定继承人之后并不宣布,只预立密诏二道放好即可,一藏于干清官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一藏于皇帝随身所带的金盒中。

但是嘉庆帝驾崩时实在热河行宫,紫禁城内的正大光明匾后的密诏自然无法马上取到,但是皇帝原本应该带在身上的金盒也不见了,虽然道光帝的得储君之位众所周知,但是没有这两样东西,等同于道光帝的即位并不合法,但是就在这时,嘉庆帝继后,也就是道光帝旻宁的继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一锤定音,宣布皇长子旻宁为大行皇帝继承人。

孝和睿皇后此举虽不失明智,但是就皇位继承法确实违背,虽然后来人们取出正大光明匾后的遗诏发现嘉庆帝确实立道光帝为继承人,但这已经是后来之事。道光帝的继位实际上是在继母孝和睿皇后和朝中亲贵大臣们的拥立下才做到的。

虽然道光帝为乾隆和嘉庆两代帝王所看好,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乾隆嘉庆这对父子实际上是所托非人,道光皇帝虽然不算是无道昏君,但是于国家却实在是暗弱无能,清王朝在道光帝执政时期滑向了更深的灾难之中。

嘉庆帝的皇后写了一封懿旨,才有了道光帝的继位,虽然道光帝不是皇后的亲儿子,但还是把皇位给了他,大臣们无话可说。
刚开始没找到,后面太后下懿旨,但大臣仍然有不服和怀疑的,后面在太监身上找到了小金盒,上面有锁,因为没有钥匙,大臣直接用手拧开,结果正是传位遗诏,上面写的就是皇二子是太子,所以道光帝就是嘉庆帝属意的继位人。
因为嘉庆帝是病死的,因此道光帝是太后下的懿旨直接继位的,这个继位也是名正言顺的,毕竟嘉庆帝去世的突然,大臣们也无法说什么。
答:据说是嘉庆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下旨让道光帝继位的,因为道光是嘉庆帝的嫡长子,还曾受到父亲和祖父的重用。

如果没有慈禧,清朝是不是会早几十年亡国?

都知道,清政府是满人掌握的政权,他们喜欢用自己人,不愿意看到汉人掌握大权。所以,这种“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在整个清朝时期一直存在,但后来,却被慈禧太后给打破了。


那么,在慈禧太后手握大权时,为什么会选择重用汉人呢?

这其实也是逼不得已。

开明的大清皇帝都知道汉人的重要性,毕竟,天下还是汉人居多。因此,朝廷尽量吸收汉人入朝当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可是,满人还是会提防着汉人,一些重要岗位只能由满人担任,比如:军机大臣、各地督抚等。因此,满人不管在朝廷还是在地方,都占据着重要的职位,地位明显高于汉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满人的一些缺点渐渐的暴露了出来。当时,满人的后代仰仗祖上的功劳不学无术,占据大量的社会资源却没有任何付出。此外,满人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下降,已经无法承担起政务、军务了,甚至,到了后期很多职务都得靠汉人来维持。

所以,此时满族的八旗子弟,已经成为了社会的负担,国家的统治者也慢慢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到了晚清时期,这些顽固子弟变得更加懒散,成天只知道逛街、找乐子。“八旗”和“绿营”一百多年都没上阵杀敌了,其内部早就腐烂不堪。不得已之下,统治者开始考虑使用汉人。


其实,慈禧太后对“重满抑汉”的祖制非常清楚。原本,她无意打破祖制,但无奈,此时的国家已处于危机时刻,必须做出选择了。当时,慈禧太后身边的满族亲贵,除了狂妄自大外,没有任何才能。所以,在慈禧太后的眼中,能够领兵作战的满人已经不存在了。

此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之所以能维持下去,靠的都是汉人领兵御敌。在朝廷危难之时,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等汉人将领在各地招募士兵,组建地方军队围剿太平军,将他们阻挡在了长江以南确保北京无恙。原本,这些汉人都是读书人,可为了国家安危不得不弃笔从戎成为军队领袖。

185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占领了武汉,这件事情震惊了朝野。当时,咸丰帝说道:“未曾想到,曾国藩一介书生,竟能建立此等功劳!”之后,咸丰帝想将曾国藩任命为湖北巡抚。但是,旁人听到这句话后,就立即向皇帝禀报:“曾国藩这样的平头百姓,现在竟然能带兵打仗,这恐怕不是朝廷之福呀!”

咸丰帝觉得有理,便打消了让曾国藩当巡抚的念头。可见,咸丰帝还是想着“重满抑汉”的祖训,他害怕汉人拥兵自重,危害满人的天下。这一时期,清廷既用“湘军”,又防“湘军”,太平天国灭亡之后,清廷逐渐将“湘军”裁撤光了。


那么,慈禧是如何上位的呢?

话说,慈禧太后的丈夫咸丰帝贪图享乐,对政务很不上心,很多事情都是慈禧代为处理的。在这个过程中,慈禧渐渐认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

但真正让我们认识到这个女人的手腕,是在“辛酉政变”中。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在热河驾崩,临终前,咸丰帝特意给年幼的继承人安排了八位辅政大臣。当时,咸丰帝的计划是完美的,他希望辅政大臣能够相互制约,使得年幼的皇帝能够高枕无忧的成年继位。可是,这个计划却被慈禧太后看到了漏洞。

都知道,慈禧是年幼继承人的生母,她自然能够手握大权。可是,以肃顺为代表的辅政大臣,却不满慈禧的统治,他们合伙对抗慈禧,故意封锁热河行宫的消息。这让早已习惯“大权在握”的慈禧难以接受,她誓要夺回大权。肃顺等人组成的小团体虽比较强大,但想要控制大权还需要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加入。

而慈禧也想到了这一层,她觉得肃顺等人肯定会拉拢恭亲王奕。于是,她就想办法给恭亲王传信,说明这里的情况。要知道,恭亲王是咸丰帝的亲弟弟,两人曾为了帝位你争我夺、互不相让。但是,在咸丰帝暴毙后恭亲王并没有想着自己,而是为祖宗的基业考虑,想着如何让年幼的继承人载淳顺利登基。


现在,热河行宫已经被封锁,慈禧该如何向北京城传信呢?

慈禧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招妙计。

一天,她身边的小太监突然跟皇后娘娘的侍女吵架,此事闹得很大。之后,慈禧为了表达对皇后娘娘的尊重,重责了这个小太监,把他遣回了北京城。

小太监回到北京城后,立即找到了恭亲王,递上了一封信,这是慈禧给恭亲王的亲笔信!原来,小太监是受慈禧委托前来通风报信的。为了能够顺利的离开热河,慈禧才安排小太监演了这么一出戏。信中,慈禧希望恭亲王能够支持政变,夺回属于大清的政权。最终,恭亲王从大局出发决定助慈禧一臂之力。

两人联手,再加上有满汉大臣的助力,肃顺等人毫无反抗之力,只能乞和。但之后,慈禧并没有饶过他们,载垣、端华被迫自尽,肃顺被判斩立决,其他人均被革职查办。可是,慈禧考虑到自身的情况,没有拿此事大作文章,而是利用此事开始笼络人心。

此次政变,肃顺等党羽虽然被剿灭了,但是,与这个小团体有牵连的人却没有受到影响,这些人从心底里感激慈禧太后。


此外,慈禧还有一个举动让百官佩服不已。

那就是,在抄没肃顺等人的家产时,搜出了很多信件。这些信件都是同肃顺有牵连之人,如果,拿着这些信件去查办人,肯定是顺理成章的。可是,慈禧太后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烧毁信件,让百官安心。可以说,慈禧此举非常高明,让原本动乱的朝局立即稳定下来,瞬间大获人心。

接着载淳正式登基太后听政,时年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1862年改为同治元年,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所谓“同治”是指由两宫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哪怕是没有慈禧,清朝也不会那么早就亡国,慈禧对大清朝做了一部分的贡献,但是她奢华的生活也加剧了清朝国力的衰弱,如果没有她,清朝可能会晚几年亡国。
不会。慈禧对清朝的影响太恶劣了,慈禧为了自己享乐把国库都掏空了,导致军队根本没有军饷可以继续作战,可以说慈禧是罪人,是她害的清朝灭亡的。
如果没有慈禧,清朝灭亡的速度会晚几十年。就是因为慈禧的铺张浪费,又不把国库里的银子拿去充实军队,导致我们打不赢当时的八国联军。也是因为慈禧的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内的军事能力不能提升。

如果雍正在驾崩前,选择弘时而不是弘历继位,那后来清朝的走向会如何?

最近几年,随着清宫剧的热播,让很多人对清朝的历史,了解的越来越多。在看这些清宫剧的时候,很多人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时雍正皇帝在驾崩之前,选定的皇位继承人是弘时而不是弘历的话,弘时做了皇帝后,清朝接下来的走向如何呢?



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出现,主要源自于后来很多人对于乾隆皇帝的不满。为什么很多人会对乾隆皇帝有所不满呢?主要是因为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做的事情。

首先是六下江南,乾隆皇帝去往江南,主要还是政务为主,不过也留下了很多的风流韵事,耗费的钱财也是巨大的,要知道这些钱并不是乾隆皇帝赚的,是他的父亲雍正皇帝,费心费力为他攒下的,不过显然乾隆皇帝在钱财方面并没有十分的节约,乾隆早期如此,晚期也更是如此,其次就是闭关锁国,使得当时的大清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落后了其他国家很多,晚年的乾隆皇帝还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同时腐败现象严重,甚至有史学家说,清朝走向衰落,就是从乾隆皇帝执政晚期开始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很多人对乾隆皇帝不满。


有不好的地方,自然也有好的地方,乾隆皇帝继位后,继承和发展了父亲雍正皇帝之前所推行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政策,对于父亲雍正皇帝的其他一些不好的政策,进行了摒弃,使得在乾隆一朝,打开了全盛的局面,另外乾隆皇帝执政期间,为了笼络民心,乾隆皇帝将囚禁已久的十四叔胤禵和十叔胤俄放出,并赐予了相应的爵位,而且还给之前一些对于朝廷有过贡献但是被赐死的一些功臣和宗室,进行了平反,并且恢复和赐予了爵位,乾隆皇帝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收买人心,也是为了缓解当时内部的矛盾。


另外在乾隆皇帝统治前期和中期,乾隆皇帝也确实很多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举措,使得清朝迎来了最为鼎盛时期,只是晚年由于过于的昏庸,使得清朝由盛世走向了衰落,为之后的清朝彻底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这是乾隆皇帝也就是弘历执政时期的结果,要是换做弘时继位会怎么样呢?


按照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来说,首先弘时是不可能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因为弘时早在雍正皇帝执政时期的第五年,就已经被雍正皇帝过继给八阿哥胤禩了,之所以弘时会被雍正皇帝过继给八阿哥胤禩,主要是因为弘时觉得父亲雍正皇帝对于八叔胤禩过于残忍,因此时常为八叔胤禩求情,弘时的这一行为使得父亲雍正皇帝十分生气,于是雍正皇帝将弘时赶出皇宫,宣布与弘时断绝父子关系。


同时雍正皇帝命他去做他八叔胤禩的儿子,雍正皇帝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希望弘时能够改变自己的立场,然而结果却让雍正皇帝失望了,弘时依然没有改变他的立场,这就使得父亲雍正皇帝更加的生气,对于弘时的惩罚也就更加的重,重到什么程度呢?重到从宗谱中除名,也就俗称的贬为庶人,在被贬为庶人的一年后,弘时就去世了,终年二十三岁,弘时死了九年以后,雍正皇帝才死,真实历史上的他,也就没有机会继承皇位。



不过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既然有问题,也得需要相应的做出解答,假设弘时坐上皇位的话,他是会继续推行父亲的新政,使当时的清朝出现盛世的局面呢?还是会使清朝加速灭亡呢?

我觉得他不会推行父亲雍正皇帝的新政,因为弘时对于父亲雍正皇帝心里是有所不满的,首先他作为雍正皇帝的长子,却不受父亲雍正皇帝的喜爱,相反父亲雍正皇帝却十分宠爱弟弟弘历,弘时见了自然有气,这个跟年龄多大是没有关系,即便是年龄再大,看到父亲偏向弟弟,心里也是不舒服,只不过父亲雍正皇帝在位时,即便是有所不满,弘时也不敢表露出来。


可是雍正皇帝驾崩,弘时坐上皇位就不一样了,他可以大胆地表示对父亲雍正皇帝的不满,推行新政弘时一定不会选择继续,这种过于得罪人的事情,弘时是不会去做的。不过弘时却可以做一些其他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弘时虽然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并代表弘时就真的一点治国的才能都没有。



弘时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着自己的主见,加上朝中大臣的配合,会使得执政前期,出现短暂的政治清明的局面出现,不过中后期开始,弘时执政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如果弘时在当时能够处理得当,国家能够继续稳定和繁荣,反之就会使得矛盾重重,从而加速清朝的灭亡。

如果雍正在驾崩前,选择弘时而不是弘历继位,那后来清朝就会灭亡得更快了,因为弘时的水平更差。
也许会更加糟糕。根据记载,弘时也是是多有才能的人,而且他年少放纵,比一定就比弘历强。
清朝最终还是会走向灭亡,西方的科技要远远超过清朝,最终会被推翻。
我认为清朝可能会有所改变,闭关锁国政策就不会出现,可能直接变成工业国家。

雍正帝即位之谜 传位诏书真假难辨


康熙帝晚年时皇位的争夺战残酷而激烈,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诸皇子斗得你死我活。论出身,论才干,皇四子胤禛都不是最具有优势的,但最终登上帝位的却是这位擅长韬光养晦的皇子。是合法继承还是矫诏篡位?雍正帝胤禛的继位成为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



突如其来的继位

康熙帝在位长达60余年,他一共有35个皇子、20个公主,一个养女。皇子众多,意味着储君之位竞争激烈。在诸多皇子中,主要分为三派,一派是皇太子胤初以及拥护者皇三子胤祉;另一派是皇八子胤襆以及拥护者皇长子胤瑅、皇九子胤糖、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题;第三派是皇四子胤禛及拥护者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礼。

在三派中,胤禛的势力最弱,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妃子,在后宫中的地位一般,而他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题不但不帮助他,反而依附皇八子胤襆,专门与他作对。

原本皇太子胤艿一派呼声最高,然而胤艿却“不仁不孝”,触怒康熙帝两立两废太子,最终将之圈禁。皇长子胤提是庶出,不得康熙帝欢心,他见无望登帝位,只好投奔了皇八子胤襆。胤初第、次被废后,胤提向康熙帝提议立皇八子胤襆为太子,处死废太子胤艿。

康熙帝闻言大怒,也将胤提圈禁起来,从此对胤襆有了成见。后来,他又查出胤襆结党营私、心怀不轨,便革去了胤襆的贝勒爵位。于是,胤襆也被踢出局了。

皇子们的残酷争斗让康熙帝心力交瘁,自此不再立太子。在康熙帝的晚年,皇十四子胤褪比较受宠,被授任为“抚远大将军”,驻守西宁。废太子胤艿虽然被圈禁,但朝中也有老臣力保他。然而康熙帝对于请求立太子的奏折一律是留而不发,没有人能摸清他心底的真正想法。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初七,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重,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奉命侍疾。

十二日晚,诸皇子齐集畅春园。次日,康熙帝病逝。当晚皇四子胤祺命令淳郡王胤佑守卫畅春园,十六阿哥胤禄、世子弘升肃清宫禁,用銮舆运载康熙帝遗体,悄然运回紫禁城乾清宫。十四日,宫中传出先皇遗诏谕令胤祯即帝位,京师气氛紧张,各派势力蠢蠢欲动。胤禛下令关闭京城九门,秘不发丧,进行戒严。二十日,胤禛正式登基称帝,即雍正帝。


疑点重重

胤禛继位后,广泛打击曾经是他政敌的兄弟。远在西宁的皇十四子胤题被召回,却不允许入京,只得留驻于河北遵化康熙帝的景陵,行动范围遭到限制。皇九子胤糖被派往西宁接掌兵权,却不给任何名义,等同于充军,后被寻罪逮捕,改名为‘塞思黑”(意为猪),暴卒于押解回京途中。

皇三子胤祉先是被派遣去守护景陵,后被关押,死于狱中。皇十子胤被被胤禛以“私自忏祷”的罪名关入大牢。皇八子胤襆被削去宗籍,改名“阿其那”(意为狗),禁闭于宗人府,死于狱中。皇长子胤提和废太子胤初早被康熙帝幽禁,胤禛继续将他们禁锢。

康熙帝从病重至逝世不过6天时间,继位的不是废太子胤艿或皇十四子胤题,而是皇四子胤禛,其中确实存在可疑之处。再加上胤禛为人冷酷,继位后打击兄弟过于狠绝,有违兄弟孝悌之道,引起民间的不满。于是关于胤禛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民间有了多种说法,野史中更是众说纷纭,认为胤禛的皇位是靠弑父矫诏得来的。

胤禛可否有弑父、矫诏之举?关于前者,民间传得有鼻子有眼,说胤禛在康熙帝病重时,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帝喝了就驾崩了。

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康熙帝一向不喜吃人参,而且皇帝进药之前,必先由内侍尝试,再者还有御医随侍,胤禛进参汤毒死父亲的风险太大了。况且当时康熙帝已是风烛残年,胤禛韬光养晦了这么多年,也不会急于一时。

关于后者,野史也有说法,认为康熙帝本来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题,胤禛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这一说法流传得最广,却经不起推敲。清宫向来是满汉两种文字并用,汉文传位诏书均写为“传位皇某子”,绝不会只写,“十四子”,而且清代诏书中“于”与“於”字不能互用,诏书中用的都是“於”字,因而无法更改添加。尽管这一说法被否决,但是胤禛继位的合法性却始终有所争议。关于其继位问题,史学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康熙帝并未传位给胤禛,他是矫诏夺位;

一种认为胤禛受康熙帝遗诏继位,属于合法继承。

这两种说法都有依据可支持,但也都有疑点。当康熙帝驾崩后,隆科多宣读遗诏时,些大臣对他只宣读满文本而不宣读汉文本遗诏的做法曾提出异议。胤禛禛塞而过,多日后才出示汉文本遗诏,而这份汉文本遗诏经考证是伪造的。

遗诏字迹凉草,且明显有多处涂抹及错字,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遗诏开头为:“唯我国家,受天绥佑,圣祖神宗,世祖皇帝统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圣祖”是康熙帝的庙号,他留遗诏之时如何知道后人称他为“圣祖”?只能解释这一文本是后人伪造出来的。

即位后,胤禛秘密去除康熙帝病时侍候在侧的内侍,查禁有关胤题的档案,销毁了许多康熙帝与胤题往来的奏折手谕,并篡改销毁其他大量文献档案。胤祯防范的是什么呢?自然不难想象,他担心其中会留下对他不利的证据。

几年后,胤禛自知民间对他继位之事有所疑虑,因此特地下诏说明康熙帝临终口授传位的情况,说康照帝病重之时,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祸、皇九子胤糖、皇十子胤俄、皇十三子胤祥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病榻前,亲口下谕传位于他。然而雍正帝的“补充说明”是在登基后7年才做出的,当时这8人死得死,幽禁的幽禁,再不然就是他的同党,死无对证。

合法继承的可能性小那么雍正帝有没有可能是合法继位?首先要辨明雍正帝即位是不是爆冷门。康熙帝晚年,比较受宠的皇子有胤题无疑。康熙五十七年(1718),康熙帝任命胤领为抚远大将军,出发前,他还亲自主持仪式,希望胤题能取得军功,提高声望,但这并不代表胤题就是康熙帝心中属意的皇位继承人。

当时康熙帝年纪已高,不太可能将继承人派到遥远危险的西北边疆作战。一来胤题的生命安全不能保证,二来康熙帝身体赢弱,随时有可能驾崩,如果等待胤题闻讯赶回,必定为时已晚。后来事态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胤禛在胤题回京之前,已经打理妥善,清除了胤题的势力,胤题一回来,便被变相圈禁,无力改变局势。身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康熙帝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帝虽然宠爱皇十四子胤题,但是他对皇四子胤禛也是十分喜欢的。胤禛1岁受封为贝子,32岁晋封为亲王,在诸多兄弟中,他不显山不露水,保持中立的态度,不结党(他的一党是在康熙晚年才结成的,而且做得比较隐秘),超脱于皇子们的朋党之争。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废掉皇太子之后,因伤心过度病倒。

其他皇子趁太子被废之机展开激烈的争斗。胤祺却避开争夺,专心侍候康熙帝,也经常为被废的皇太子胤初说好话,从而给康熙帝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康熙病愈之后还亲自下诏褒扬胤禛“性量过人、深知大义”。

胤禛一方面博取康熙帝的信赖和喜欢,另一方面也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将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礼拉到自己的阵营,同时也将康熙帝面前的红人隆科多和年羹尧争取了过来。

在诸皇子纷纷落马的情况下,康熙帝逐渐有意立胤禛为储君。胤祺先后代替身体渐弱的父皇参加祭祀有22次之多,居皇子之冠。康熙帝还多次召胤祺共商军国大事,表明了他对皇四子的重视。

也有人认为,胤祺能登上帝位是沾了其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的光。康熙帝对聪明伶俐的弘历宠爱有加,为了传位给心爱的孙子,所以选择胤禛为皇位继承人。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帝逝世时他不过12岁,即使再聪明伶俐,也不过是个童稚小儿。康熙帝对弘历倍加宠爱,其实可以看作是对胤禛的一个暗示。

对于雍正帝继位之谜,学者们各执其词。然而无论矫诏夺位也好,合法即位也罢,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事实的真相更有可能是康熙帝在胤禛和胤题之间犹豫不决,在尚未下最终决定之前便突然去世,胤禛及时抢占时机,清除对手,迅速登上帝位,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康熙在驾崩时,如果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不会造反呢?

自从雍正即位之初,在民间就流传的雍正皇帝弑父杀君夺位的传言,那么这个传言可不可靠呢 ?书生可以明确地说,这只能是个传言,完全不可靠!雍正的皇位,康熙皇帝临死之前早就定下来了,所以雍正皇帝的皇位一点问题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康熙皇帝早在第二次废黜太子胤礽之后,就有心把皇位传给老四,而老四也是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才有心争这个皇位。康熙五十七年,青海的罗卜藏丹增和准噶尔部阿拉布坦相互勾结,图谋不轨,康熙皇帝欲从诸位皇子中挑选一位大将军王去平定阿拉布坦,这个大将军王手握五十万雄兵,按照当时诸位皇子的想法谁当上这个大将军王,谁就是康熙心中的储君人选。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康熙皇帝的诸位皇子中,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带过兵,而夺储呼声和威望最高的八阿哥和四阿哥都不懂军事,十三阿哥是四爷党,十四阿哥明面上是八爷党,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这一点四爷明白,八爷也明白。

最后这个大将军王的人选,还是给了十四阿哥,有人说让十四阿哥做大将军王,是康熙皇帝心中摇摆不定的表现,如果十四爷在西北立了功,那么皇位就要给十四了。书生却不这么认为,十四阿哥出征西北,正好是康熙为老四铺好的路,康熙知道儿子们兄弟阋墙的形势已经不可挽回,只好给儿子铺好未来的道路。

年羹尧和岳钟琪都是四爷的门人,按理说应胤禵作为大将军王出征西北,总理一切军务,西北各省官员都归他节制,但是为什么在重要的运粮道路上,要安排老四的门人年羹尧和岳钟琪呢?

胤禵的大纛设在甘肃青海,大军的粮草供应一路是从东南各省经过陕西运过来,一路是从四川省直接调用,而这两个运粮的重要关口都是老四的人在把守。西北用兵,最重要的就是粮草,甘肃青海一带寸草不生,五十万大军一天就需要几万石粮食,所有的粮草一概从内地供应,所以打仗打的就是粮草。而这粮草的道路,康熙却给了老四把守,一旦事情有变,老四根本不怕十四率兵“进京勤王”,只要给年羹尧和岳钟琪一封八百里加急,断了西北大军的供应粮草,胤禵能坚持几天?

本来胤祥才是这个大将军王的最佳人选,但是康熙硬是把胤祥留在了北京,为什么?就是给老四留一个得力助手。胤祥是带过兵的,助手北京周边的丰台大营和通州大营守将,大多都是出自胤祥门下,可以说是胤祥的门生故吏。这两个大营是守卫北京城的中坚力量,康熙晚年调武丹进京,丰台大营和通州大营的防务都交给了胤祥曾经的手下。

胤祥虽然被幽禁,但一旦放出来,那就是出笼的猛虎!康熙早就算到,自己百年之后,儿子们肯定会为了皇位有一番争夺,所以必须要尽可能地帮助后世之君稳定住局面,十三阿哥胤祥就是康熙留给老四的重要后手。

隆科多是佟佳皇后的亲弟弟,老四的生母虽然是乌雅氏,但是他却是佟佳氏养大的,所以隆科多也算老四名义上的舅舅。康熙临终前,以高官厚禄收买隆科多,让隆科多担任九门提督一职,就是让雍正即位无后顾之忧!九门提督是正二品的官职,在北京这个官职并不算高,但是却担任着北京城防务的重任,一旦北京有变,九门提督就是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康熙皇帝早年擒拿鳌拜,就是靠了当年的九门提督吴六一,九门提督的重要性他比谁都明白。

所以结合以上三点,康熙临终时,隆科多宣读的遗诏是真的,雍正的皇位并非弄虚作假!

康熙在驾崩时,如果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不会造反呢?如果当初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那就算雍正有造反的心思也是没有造反的能力,因为他手中根本没有兵马,又或者说手中的兵马根本没有用。  



如果当时不传位给雍正,雍正肯定不会造反,每个人都有造反的能力,要的是名正言顺。
.只有政绩,没有兵力,不可能造反
说到这里,还得从胤禛的工作性质来看。

1.没有人脉。胤禛做的工作主要是重点难点,别人做不了的他去做。既得罪人又不落好。江南赈灾,得罪了九弟十弟。追比国库欠款,连太子都得罪了。

2.没有兵力。胤禛的铁哥们胤祥,一直到康熙驾崩都在圈禁,原来领兵的权力一分没有。也就相当于胤禛没有兵力。

3.没有财力。胤禛致力于做孤臣,没有人脉,没有兵力,怎么会有财力呢?
文章标题: 如果历代皇帝都不是在驾崩后宣布传位诏书,是否国家会衰败的晚一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9039.html
文章标签:是在  驾崩  都不  诏书  衰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