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4-17 15:00: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至763年结束,历时八年;唐朝灭亡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建立后梁。安史之乱后唐朝存在了144年。
安史之乱前,唐朝已经发展了一百三十多年,经济文化极度繁荣,为何八年战乱就令两个甲子的努力付诸东流?要说清这个问题,必须要论述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使大唐从极度繁荣转入每况愈下的状态。
安史之乱前,唐朝威服四海,万国来朝,中央治下突厥、回纥、沙陀、契丹、吐谷【yu】浑等各族和平相处、安居乐业,各藩镇、都护府也唯朝廷马首是瞻。
但是,安史之乱之后,这些全变了,这些变化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社会动荡
战争,必定伴随破坏,任何战争都是人类浩劫,何况肆虐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南宋以前,长江以北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尤其是黄河流域,更是中国的核心地域,安史之乱恰好发生在此地。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安史之乱之后,中原大地一片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国家根本农业生产几乎陷入停滞。
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百姓流离,无心生产,国家怎可复兴?
二、藩镇割据
从太宗李世民开始,到玄宗李隆基之前,唐朝面对游牧民族一直采取进攻态势,吊打各少数民族。持续的军事高压之下,各游牧民族或归附,或远遁,唐朝再也没有战略对手。不过边境地区仍然有小股军事骚扰,面对这疥癣之疾,发动大规模战争肯定得不偿失。同时为了安置因均田制破坏而产生的大量流民,从唐睿宗李旦(李隆基之父)开始,唐朝设置节度使。
节度使是辖区最高军事长官,有私自募兵、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给后来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安禄山、史思明皆是以节度使身份反叛。安史之乱中,中央军不堪一击,朝廷只能依仗各地节度使勤王。战后,中央集权减弱,各节度使实力则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安禄山史思明的根据地河北(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北),出现了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成德(今河北中部)、幽州(今河北北部)三镇节度使。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
其他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也得到提高,甚至高于当初的都护府地位。
藩镇割据的隐患终于在唐末黄巢之乱中得到了爆发。朱温篡唐之前即是宣武军节度使。
三、苛捐杂税加重
上面说了,由于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十不存一,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广德元年(763年),永州农民起义;
建中二年(781年),四镇之乱;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江淮地区抗租农民起义;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九年(814年),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叛乱;
元和十三年(818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叛乱……
可以说安史之乱后,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叛乱此起彼伏,每个皇帝不经历几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当过皇帝。好在这些叛乱都没有形成力量,没有动摇唐朝根基。不久,更大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浙江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了政权,历时八个月之久。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7月 ,许佶、庞勋发动桂林戍兵军队起义。短时间内,起义军扩充到二十万人,遍及广西、湖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数省。起义被镇压后又发生了全国范围自然灾害严重,使得粮食产量锐减。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5月王仙芝在河南长垣领导起义,6月黄巢在冤句(今属山东曹县)率众响应起义,由此爆发了唐末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四、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以上就是安史之乱后唐朝面对的困境,如此危如累卵之际,唐朝如何翻身?面对这千疮百孔的江山,修补尚且乏力,谈何复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其实,唐王朝后期的皇帝,有好几位都为恢复大唐盛世做了很多的努力,尽管没能拯救唐王朝最终的没落,但是也并非像大多数人认为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就变得残喘难存于世的那般凄惨。
比如说宪宗皇帝执政时就翻了身,当时财政健全,梳理完善有序,在军事上又有名将。在此之后,唐朝发起进攻,一举拿下当时最嚣张的淮西藩镇势力,也是杀鸡儆猴,此举使得唐王朝在江南的水运畅通无阻,经济得以保障。
但是,这稳定的局面,随着宪宗皇帝被谋杀后,就不复存在了。藩镇势力东山再起,像脱了缰的野马难以遏制,大唐自此彻底失去了对那些藩镇的有效控制。若说,这是宪宗皇帝做了恢复帝国盛世的最后努力的话,那么,大唐末期的帝王们,也只能是在尽人事听天由命了。
在几位末期皇帝的努力下,唐朝也是生存了一个世纪,然而,教科书的描述却是:自安史之乱以后就变成了五代十国的天下,对于唐国来说,这样的说法的确是不够公平。
唐代宗李俶经历过大唐盛世知道盛世的繁华,作为李家儿郎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不希望大唐百家基业就这么衰败,于是在安史之乱中凭着高超的谋略了得,果敢的态度指挥作战最终平定安史之乱。之后登基为帝,采取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让大唐恢复了盛世。
唐代宗李俶经历了大唐的开元盛世,看到过他爷爷唐玄宗治理下人们安居乐业、朝堂内外一片祥和、国度长安繁华长盛,这让他从小就有远大报复,决定继承大唐延续大唐的百年繁华。从小聪明伶俐、坚韧果决的他就很受唐玄宗的喜爱并把他当做继承人来培养。
早在安史乱之前李俶就感觉到了安禄山心谋不轨,他一方面提醒唐玄宗要戒备一方面找安禄山的罪证,但是晚年唐玄宗的昏庸还是让安禄山得逞了发动安史之乱。仓促之下唐玄宗带着李俶和李俶的父亲李亨逃离长安。然而李俶放心不下朝廷放心不下长安城的无数平民放心不下李家辛苦打下的江山,于是请命不去巴蜀而是去镇守马嵬等情况好转就伺机回长安城。
到了马嵬李俶凭着他的聪明睿智,果断的集中兵力多次找准机会使叛军大败,接着乘胜追击逼退叛军逃离长安。在他父亲李亨登基后用错计谋使唐军陷入困境时又及时的组织军队,排兵布阵,力挽狂澜,杀敌千里。之后在大臣的拥立下李俶登基为唐代宗,然而他还是把首要的人物定为平叛安史之乱,果断的与亲和的外邦联盟,最终把安史之乱给平定了。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李俶积极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改革官盐政策、改革粮价并整合军队,加大边防建设,很快大唐在他的治理下繁荣起来。
配不上了,因为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来说是一场灾难。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同时唐朝时代的中国在世界上也是很强大的。但是在唐玄宗在位期间的安史之乱,却给唐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很多人也把安史之乱看作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也并没有立即走向衰亡,之后还延续了150年。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首先唐朝的根基还是很稳定的,从秦朝开始到唐朝,中国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大一统局面。虽然中间的几个朝代都为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不要忽视其中出现的豪族世家,外戚势力,这些对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都形成了极大的阻碍。其实一直到隋朝,才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同时唐朝的开局也是很稳定的,给唐朝的未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虽然没有唐高宗,唐太宗那样贤明,但是也没有苛待自己的百姓。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并没有失去民心。在安史之乱之后,皇帝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进行变革。这时候的宦官的地位变得更加高,他们成为皇帝比较信任的人。同时这也增强了皇权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但是增加农民赋税的繁重,引起了农民阶层的不满。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皇帝完善了科举制,增加了寒门可以通过科举制做官的机会。同时这也弥补了在安史之乱后,官员不足的现象。因为得到了皇帝的提携,这些寒门也是唐朝政治的忠实拥护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