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孙皓像执政前期一样贤明,吴国能不能不会灭亡的那么快

时间: 2023-10-11 23:00:2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如果孙皓像执政前期一样贤明,吴国能不能不会灭亡的那么快

吾彦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力绝群。仕吴为通江吏。时将军薛珝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观之,慨然而叹。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当至此,不足慕也。”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

  稍迁建平太守。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武帝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张华时在坐,谓彦曰:“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彦厉声曰:“陛下知我,而卿不闻乎?”帝甚嘉之。

  迁雁门太守,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乃彦为顺阳内史,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皆畏惧。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迁员外散骑常侍。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中都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因此每毁之。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役,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于是机等意始解,毁言渐息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乱,逐其太守,九真贼帅赵祉围郡城,彦悉讨平之。在镇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宁靖。自表求代,征为大长秋。卒于官。 ——选自《晋书·吾彦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B. 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

  后当至此,不足慕也 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

  C. 蔑尔无闻,窃所惑矣 D. 以君之相,后当至此

  所以为陛下擒 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B、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C、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D、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彦虽出身寒微,但面对突袭,他举几御之,英勇无比,陆抗提拔了他,众人没有谁不服的。

  B.吾彦在回皇帝问话时客观指出陆抗和陆喜的不足,但陆抗的两个儿子陆机和陆云因而心生怨恨,总是诋毁吾彦,后来在长沙孝廉尹虞的劝导下,才消除了对吾彦的恨意

  C.吾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人都畏惧他。顺阳王畅纵使骄纵也不能诬蔑他,而且举荐他到其它地方当官。

  D.孙皓不接纳吾彦的建议而导致了吴国的灭亡,但武帝问吾彦吴国为何亡时,他却说“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可见他对先主的`忠诚。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① 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4分)

  ② 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4分)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吾彦武干的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2分)

  参考答案

  5、答案:B。 解析:(率:表率)

  6、答案:B。 解析:(代词,都代指“吾彦”A、反问语气;陈述语气;C、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所+以,表原因; D、介词,凭借;连词,因而)

  7、答案:A。

  8、答案:D。 解析:(吴国的灭亡与孙皓不接纳吾彦的建议,在文中没有因果关系。)

  9、

  (1)1、陆抗于是召集各位将领,暗中派人假装疯狂拿着刀冲过来,在座的各位将领都害怕得逃走了。(会、阳、走、句意各1分)

  2、吾彦本来贫寒,受我们父亲的提拔,可是回答皇上问话时有贬毁我们的父亲之意,怎么能接受他的东西呢!”(为???所、答诏、安、句意各1分)

  (2)、武干:平息九真士兵叛乱(“九真戍兵作乱,逐其太守,九真贼帅赵祉围郡城,彦悉讨平之”);任建平太守时,铸造铁链阻断江面防备敌军(“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

  (只要合乎题意,其它答案也可给分)

  【参考译文】

  吾彦,字士则,是吴郡吴县人。出身贫寒家庭,兼有文武之才。身高八尺,徒手能杀死凶猛的野兽,体力无人能比。出仕吴国担任通江吏。当时将军薛珝执持旄节南征,军队队伍非常壮观,吾彦看了之后感慨而叹。有个擅长看相的人刘札对他说:“凭你的相貌,以后应当到达这个官职,不足以羡慕他。”开始时只做了一个小的头目,受吴国大司马陆抗差遣。陆抗对他勇敢和谋略感到惊奇,准备提拔重用他,又担心大家不赞同,于是召集各位将领,暗中派人假装疯狂拿着刀跳窜过来,在座的各位将领都害怕得逃走了,只有吾彦坐着不动,举起几案来抵挡刺客。大家都佩服吾彦的勇敢,于是陆抗提拔重用了他。

  不久吾彦升迁做了建平郡的太守。当时王浚准备攻打吴国,在蜀地建造战船,吾彦觉察到了这件事,请求增派兵力加强防备,孙皓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吾彦于是铸造铁链阻断江面。等到王浚的军队逼近边境时,沿江的许多城镇都纷纷投降归顺,或都被攻占沦陷,只有吾彦仍坚守建平。王浚的大军攻不下建平,只好后退三十里,以礼相待。

  吴国灭亡后,吾彦才归降。晋武帝让他做金城太守。武帝曾经随意问:“孙皓亡国的原因是什么?”吾彦回答说:“吴主孙皓英明雄俊,才能杰出,宰相大臣们才德出众,明达事理。”武帝笑着说:“如果国君明达,大臣贤德,为什么会亡国呢?”吾彦说:“上天赐给吴主的禄位总有终了的时候,吴国的命运也有期限,所以吴主被陛下您所擒获。这大概是天命吧,怎能是人为之事呢!”张华当时也在坐,对吾彦说:“你做吴国大将,加起来的时间也有几年了,人们蔑视你的无闻,这是我感到迷惑的地方。”吾彦大声而严厉地说:“陛下了解我,你没有听说吗?”武帝很赞许他。

  调到雁门担任太守,顺阳王孙畅骄横放纵,以前的内史皆被他诬陷因而获罪。到了吾彦担任顺阳内史时,清廉自律,充当属下的榜样,依法办事,严厉肃穆,大家都很敬畏恐惧。孙畅不能够诬陷他,就改变推荐他,希望吾彦除去顺阳内史的官职。后来吾彦升为员外散骑常侍。武帝曾经问吾彦说: “陆喜、陆抗两个人哪一个更优秀?”吾彦回答说: “道德名望方面,陆抗比不上陆喜;建立功勋做事方面,陆喜比不上陆抗。”

  恰逢交州刺史陶璜死了,武帝委派吾彦担任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吾彦赠送陆机兄弟很多财物,陆机准备接受,陆云说: “吾彦本来贫寒,受我们父亲的提拔,可是回答皇上问话时有贬毁我们的父亲之意,怎么能接受他的东西呢!”陆机于是没有接受。因为这个原因陆氏兄弟经常诋毁吾彦。长沙孝廉尹虞对陆机兄弟说:“从古到今由卑贱而发达的人尚且有帝王,何况是公卿?像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人,都出身贫寒,被人役使的人,但都担任内侍外镇的官职,没人讥讽他们。你们因为吾彦回答皇帝的问话稍有点不妥,就不停地诋毁他。我担心南方的士人都将会远离你们,那时你们便孤单了。”于是陆机兄弟对吾彦的恨意才稍减一点,诬陷的话逐渐停息。

  当初,陶璜死的时候,戍守九真的士兵作乱,把当地的太守驱逐走了,九真贼帅赵祉围攻郡城,吾彦全力平息了这次叛乱。在九真二十多年,恩惠威严显著,南方州县平静。他亲自上表请求委派别人接替自己的职务,但朝廷征召他为大长秋。最终死于官职上。

第五节天下归一

魏灭蜀汉的第二年七月,吴主孙休得急病而死。吴国外右曹魏军队的威胁,内有交趾今两广、越南北部一带的反叛,国人无不期待一个英明之主即位,以振国威。左典军万或曾在乌程当过县令,与孙权之孙、乌程侯孙皓非常要好,他在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面前盛称孙皓之贤明英武,可堪大任,因而在濮阳兴等人的主持下,23岁的孙皓继位登基了。
孙皓即位不久,国人就大失所望。他性情残暴,又好酒色,非但不能振兴吴国,而且加速了东吴的分崩离析。濮阳兴后悔选择了这样一个君主,但悔之晚矣,他与张布不久便死在孙皓的屠刀下。
为了灭蜀,曹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当蜀汉灭亡后,魏国需要重新积蓄力量,一时还难以迅速灭吴,这使得东吴有了暂时偏安一隅的机会。暴君孙皓也能肆无忌惮地继续自己的统治。
封建社会逃不过治乱兴废的历史规律,乱世出英雄,开国多名君,治世多能臣,同时末世也多昏君。大多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离不开一个及万恶于一身的末代君主,他们是这个朝代灭亡的催化剂,起了加速的作用,但即使没有他们历史的车轮也会前进,治乱兴废的历史规律也会运行。
三国时期的吴国末代皇帝孙皓,荒淫无度,嗜杀成性,集万恶于一身。他的变态型人格,令吴国上下提心吊胆,人心涣散,加速了吴国的灭亡。
晋武帝由此最后下定了尽快伐吴的决心。他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为诸路大军筹措并运送粮草军资。武帝又任命贾充为大都督,督统伐吴各路人马。贾充认为伐吴为时尚早,怕出师不利,不愿受命,并以自己年岁太高相辞。而武帝非让他出征不可,说:你要是不肯受命,我就得亲征了。
贾充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出征,屯驻襄阳,节度各路人马。
成宁五年十一月,晋朝发兵二十万,分六路大举攻吴。这六路的布置是: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仙趋涂中,安东将军王浑趋江西,建威将军王戎趋武昌,平南将军胡奋趋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趋江陵,龙骧将军王溶、日东监军唐彬率水军自巴、蜀顺长江而下。
诸路人马中,王戎、唐彬所率水军是主力,0咸宁六年。
二月,王戎挥师连陷西陵、夷道诸城,斩杀东吴将士众多,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璩、宜都太守虞忠、监军陆晏均成了俘虏。吴平西将军施洪等眼看抵抗不住晋军攻势,也缴械投降。
当王戎进攻乐乡时,杜预率领的大军也已逼近江陵。杜预先遣精兵八百人趁夜色悄悄渡过长江,在巴山燃起一堆堆大火,并虚张声势,在那一带插上许多旗帜,像已有千军万马占据了江防要地。吴人非常纳闷,感叹说:晋军简直是飞过长江的,让人不知不觉就占领了我们的要害之地。
吴军由此惶恐不安,斗志大大削弱。杜预又命牙门将周旨等率军埋伏在乐乡城外。乐乡城中的吴都督孙歆出战王戎溶,遭到失败。当他率败兵逃回乐乡时,周旨也带伏兵装扮成吴军士兵,尾随入城。然后在孙歆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其活捉,悄悄押回杜预营中。晋军将士对杜预的谋略都很赞赏,称他以计代战一当万。
驻守江陵的吴督将伍延在晋军大兵压境的形势下,假装请降,却把精兵埋伏在城上的矮墙后,准备等晋军入城时,发动突然袭击,以便以少量兵力趁乱取胜。但杜预识破了他的计谋,没有受降,发兵猛攻,很快夺下了江陵城。由于杜预足智多谋,吴人对他既怕又恨,因而在江陵城内外长有结块的大树一。削去部分树皮,题上杜预颈几个字,又在狗脖子上系着剖开的葫芦瓢。原来杜预脖子上长了一个较大的肉瘤,吴人借此侮辱杜预。江陵城攻破之后,杜预把所有参与这种事的人处死,以泄心头之愤。其中被冤枉而死的人有不少,在这件事上,他是干得过于残忍了。
武帝在频频得到捷报后,再次下诏,命令:王戎、唐彬继续顺流东下,与已经攻克江安的胡奋及逼近武昌的王戎会师,共同攻克夏口、武昌,然后直扑吴都建业;杜预则挥师南下,平定荆州以南的各州郡;大都督贾充应从襄阳移屯项县。
这样,王戎、唐彬在得到杜预补充的一万七千名士兵后,又与胡奋联兵,攻破夏口,尔后带着胡奋补充给他们的七千士兵,在王戎部将罗尚、刘乔的配合下,攻克武昌,吴江夏太守刘朗等投降。过了武昌,唐彬又得到王戎补充的六千士兵,这样,王戎、唐彬率领的水师总人数多达八万,战船满江,兵甲耀目,气势极盛。
王戎、王浑、司马_各自率领的军队离建业越来越近,一向不以国事为重的荒淫皇帝孙皓这才惊慌失措。他命丞相张悌督统丹杨太守沈莹、副军师诸葛靓率吴军主力三万人前去迎战。这支队伍到达牛渚伶安徽当涂西北长江边,沈莹提议驻扎于此,他说:晋军在蜀地训练水师,准备船只已有多年,而我们长江沿线各要镇长期没有戒备,加之过去独当一面的名将现在均已故去,必定阻挡不住晋军的进攻。晋军水师迟早会到达牛渚,我们借这里的险要地势与之决一死战,若取得胜利,则长江西岸的晋军都会被镇住,那样的话,还可能趁势夺回长江中上游的控制权。我们如果不守住这里,而是直接渡江西行,一旦失败,国家的覆亡就不可避免了。
张悌不同意他的看法,感慨地说:东吴将亡国,这是老少皆知的事情。我们守住牛渚,一旦晋军到来,我军早已丧失了斗志,根本无法与之抗争。现在只有渡过长江,去与对方进行决战,败了,我们同赴国难而死,值得;胜了,可赶走江北晋军,并趁势回师攻晋军水师,必将打败他们。
于是,张悌率军渡江,先围王浑部将张乔于杨荷桥,继而与晋将张翰、周浚对阵。吴军最初取得小胜,但随后在冲击对方军阵时失利,一处战败引起各部人马依次崩溃,将帅制止不住,加之张乔在后面夹击,吴军最后大败于板桥。当时,诸葛靓率五六百人向外突围,他特意去迎张悌,但张悌不肯离去,坚持要以身殉国。诸葛靓没办法,挥泪而去。才走百余步,他再回头时,张悌已被乱军杀死。
王浑力克三万吴军,兵势极盛,扬州别驾何恽劝他乘胜跨过长江,直捣建业。但王浑却信心不足,不肯奋兵独进,而按兵停留在江北,坐等王溶的到来。这时,武帝又下一道诏令,让王溶到达建业附近后要受王浑的节度。但这道诏令尚未传递到王溶手中,王溶的军队便已到达了三山。王浑派人与王溶联系,让他到江北与自己共商攻城之计,而王溶不予理会,他对来人说:船队现在顺风顺水,不能停住,正应直趋建业。

魏国灭亡以后,为什么吴国还能坚持15年?

三国乱世,魏蜀吴三分天下。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吴国竟然是三国中坚持最久的。直到魏国灭亡15年后,吴国才向西晋投降,正式宣告了三国时代的结束。



吴国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主要是因为晋国的伐吴大计,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司马氏篡位,需要先安内。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人伐蜀,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第二年,司马昭晋升晋王,加九锡。所谓的九锡,就是天子赏赐给大臣的九种礼器,是大臣的最高礼遇,再高就是天子仪仗了。


司马昭想做天子,自然不满足。

265年,司马昭获准使用“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等全套的天子仪仗待遇,在实际上已经跟天子无异了。此时,只需要魏帝曹奂一道禅位诏书,司马昭就可以登基称帝了。结果,司马昭突然病死。


司马昭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爵位,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即公元266年初,司马炎篡位登基,魏国灭亡。


司马炎为了避免其他权臣再次效仿曹丕和他自己篡位的过程,所以,开始分封各宗室成员,让他们成为地方上维护皇室的主要力量。

当然,从实际情况看,司马炎的策略是错误的,导致了八王之乱,西晋很快灭亡。


当时,吴国主政的是丞相陆恺,也主张保持和平局面。而晋国对吴则实行怀柔政策,以收买吴国将领人心为主。所以,两国最初几年相安无事。


第二阶段,司马炎开始准备平定吴国。


司马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而吴国却在孙皓的治理之下,局势混乱。晋武帝开始为平吴做准备。


269年,司马炎派羊祜镇守襄阳,跟吴国陆抗对峙。同时,他又派王濬在益州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师。


而在吴国南方,司马炎接受吴国将领的投降,派将领逐渐占据了交州的大部分地区,对吴形成包夹之势。


司马炎就等时机成熟,准备一举灭吴了。


第三阶段,晋国西北之乱,延迟了灭吴计划。


270年,河西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变,第二年匈奴刘猛部也叛乱出关。


272年,司马炎派兵先平定了刘猛。


接下来的数年,鲜卑秃发树机能时降时叛,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司马炎伐吴的大计。期间,多数是吴国主动进攻晋国。不过,除了272年,陆抗指挥的西陵之战,吴军击退了晋军,取胜之外,其他的多数是吴军败退。


274年,吴国大司马、荆州牧陆抗去世。275年,鲜卑也暂时归降。时机似乎已经成熟,所以,到了276年,羊祜提议伐吴。


不过,当时的佞臣贾充正在忙于和相对正直的侍中任凯、中书令庾纯等人内斗。贾充以西北叛乱没有完全平息为由,纠集党羽反对伐吴。羊祜的提议被搁置。



277年,比较能折腾的秃发树机能复叛,直到279年,秃发树机能被部众所杀,西北之乱始平。


第四阶段,大势已定,一举灭吴。


鲜卑之乱平定后的279年冬天,司马炎正式发动了灭吴之战。


他命贾充持节,假黄钺,任大都督之职,统领大军,齐出伐吴。


此时,贾充也早已经联合党羽构陷任恺成功,大权在握。可是,贾充担心伐吴失败,自己获罪,失去权位,所以,再次以鲜卑叛乱未彻底平定为由,反对出兵。


不过,这次司马炎坚持了伐吴的主张,告诉贾充,如果贾充不去,他就御驾亲征。


贾充无奈受命,领中军屯住襄阳,其他六路二十万晋军齐出伐吴。


280年,晋军多路并进,逼近建业,吴后主孙皓见大势已去,随即投降,吴国正式灭亡。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乱世,终于重新一统于西晋。


结论


吴国之所以能够在魏国灭亡后,继续坚持达15年之久,最初主要是因为吴国名将陆抗、陆恺在,吴国国内还算稳定。司马炎和羊祜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一举灭吴。再加上司马炎篡位后要先安抚朝臣,以及平定之后发生的西北之乱,所以,重点不在吴国。


而在陆恺、陆抗相继去世,吴国开始混乱,而晋国西北之乱平定之后,时机成熟,晋灭吴之战,也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了。

因为吴国虽然内部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但是依靠着长江天险,有不能轻视的实力,加上司马氏刚刚篡权,需要稳定局面,所以吴国还能坚持15年。
魏国灭亡之后,内政混乱,司马懿夺权建立西晋,此时内忧尚未解决,自然没空理会吴国,因此吴国也就多存活了15年。
因为当西晋准备攻击吴国时,内部出现叛乱,再加上边境匈奴等部落的侵扰,让西晋完全无暇顾及吴国。
文章标题: 如果孙皓像执政前期一样贤明,吴国能不能不会灭亡的那么快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408.html
文章标签:贤明  吴国  灭亡  执政  孙皓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