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4-06 21:00: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扶苏的自杀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秦朝制度的原因,虽然扶苏身边有大将蒙恬,还有30万秦军,但他还是选择了自杀,留下了千古遗憾!
扶苏自杀有他自身的原因司马迁评价扶苏“扶苏为人仁”,意思就是说扶苏为人仁义。扶苏可能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平常没见他向秦始皇进谏,可当秦始皇要坑杀儒生时,他就向秦始皇进谏。正因为这,秦始皇将他贬往边疆,派到长城做监军,和蒙恬一起监督民夫修长城!
要知道,在战国时期,是法家思想治天下,儒家思想是不受欢迎的,要不怎么孔子周游列国,而没人待见呢!
所以作为皇长子扶苏,因为儒生被坑杀,而向秦始皇进谏,还讲“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都颂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陛下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不安定。”
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法家思想提倡的是通过严刑峻法让百姓顺服,而儒家思想是想通过仁德治理天下,讲究“仁、义、礼、智、信”。所以,这是秦始皇所不能容忍的,并且扶苏还是长子,所以秦始皇将他派往长城,让他去看看那些修筑长城的民夫应该怎么管理。
秦朝制度严苛,轻易没人敢触犯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百姓对秦朝的制度非常畏惧,轻易没人敢违法,更不要说犯上谋逆之罪了。商鞅为秦朝做那么多贡献,被封为商君,在他逃亡的时候,都没人敢收留他;秦朝后期,即使赵高那么乱政,也没有秦朝官吏敢反抗朝廷权威的。
所以,秦朝的命令是不容挑战的!那么,当扶苏接到赵高和胡亥篡改的遗诏,命他自杀死时,他也不知道这是假的遗诏,并且也不知道他父亲秦始皇已经死了,原则上,他是不敢反抗的。
有人说蒙恬就没自杀,那是因为蒙恬是秦朝大将,又与蒙毅是兄弟,蒙氏家族是秦始皇所依仗的有功氏族。所以他不相信秦始皇会让他自杀,但即使那样,虽然他有30万大军,他也没敢反叛,只是把军权交给王离,自己进入囚车,想去咸阳向秦始皇请罪!
如果扶苏不自杀,带领蒙恬的30万大军,杀回咸阳,会是什么结果呢?
秦始皇是一个很厉害的君王,可是在选择自己的继承人的时候,他总是犹犹豫豫,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他才下定决心,要自己的大儿子扶苏做第二任皇帝。然而,秦始皇作为将死之人,任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他也改变不了赵高等人的诡计。秦始皇死后,赵高和胡亥勾结,假传圣旨,让扶苏自杀,见到圣旨之后,扶苏就真的自杀了。
其实,在扶苏方面接到圣旨的时候,扶苏身边的蒙恬有想到圣旨可能是假的,让扶苏不要自杀。可是出于对父皇的孝顺,也是由于自己最后一点希望破灭,扶苏拔出剑,自杀了。他的自杀,也预示了秦帝国必然快速灭亡的命运。
扶苏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当年在秦始皇身边的时候,他就和父皇政见不和。秦始皇一怒之下,让他去边塞跟着蒙恬做监军。扶苏受到父亲如此对待,他的内心是很难过的。作为臣子,他还是接受了命令,到了边塞。在边塞的时候,扶苏还是经常给秦始皇写信,提提自己的意见,可是秦始皇一直不回应他,对扶苏完全是冷暴力。想必在长期被父亲冷落之下,扶苏的心也渐渐冷了,觉得自己不会再被父亲重用了。当赵高等人假诏书到了的时候,扶苏觉得父亲已经不给自己任何机会了,他非常绝望,也没有去质疑诏书的真实性,就自杀了。
扶苏自杀是他长期受到秦始皇冷暴力的结果,如果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君王,但是作为父亲,他的儿子在接到赐死的诏书的时候竟然丝毫不怀疑,那他真是一个糟糕透了的父亲。
赵高,嬴姓赵氏。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此宦官并非后世太监),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说到赵高篡改圣旨,改立公子胡亥为帝,其实这是对他的抹黑。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与秦国的符玺掌管制度有关。秦国玉玺由专门的符玺令掌管,赵高就是符玺令。符玺令,符玺事所的吏员都是其部属,只是大秦皇帝印玺加盖的特异处在于:每向诏书或公文国书等加盖印玺,必得皇帝手书令才可以。
如此制定法度的用意,便是确保皇帝印玺实际执掌在皇帝本人手中。所以说决定立胡亥为帝的是秦始皇,没有秦始皇赵高根本接触不到玉玺,根本没有赵高李斯篡改圣旨一说,这是对秦国灭亡责任的推卸,扶苏我觉得其实只是因为得不到秦始皇的器重,所以才被秦始皇借机想办法弄掉。赵高才是历史中最大的背锅侠,替秦始皇背锅两千多年。
每次读《史记》,读到公子扶苏自杀,都会黯然伤神。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竟然因为一封被篡改的诏书,而自杀身亡,竟不做一丝抗争。是迂腐,还是其它原因?
据史书记载,公子扶苏,因劝谏秦始皇,而被派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秦始皇死后,又被奸臣赵高、少子胡亥、丞相李斯等联合陷害,篡改遗诏赐死!
扶苏接到篡改的诏书后,蒙恬曾劝他再向秦始皇请示一下,可是,扶苏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意思就是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什么呢”,所以就自杀了!(见《史记|李斯列传》)
看到此处,一声长叹!扶苏有大将蒙恬支持,竟然不向秦始皇再请示一下,就自杀了?可悲!可叹!(注: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病死的消息,当时只有赵高、胡亥、李斯等5、6人知道,还未对外公布,扶苏也不知道)
那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什么要自杀啊?管理故事会认为,扶苏自杀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第一,秦朝律法严苛,权威不容挑战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实行了严苛的法令,并且严格执行,所以秦国国民都很惧怕,害怕触犯法令,而受到严酷的处罚。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连坐制度,即“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意思就是说,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做一什,每五家编做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就是把人拦腰砍断,让人疼痛而死),告发犯法作乱的,与斩敌首级的一样受赏,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的敌人一样受罚。
这个律法非常严酷,因为担心连坐,所以没人敢违抗命令,触犯法律。
还有个小故事是:在新法刚开始施行的时候,秦孝公太子犯了法。商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层不守法。”所以,要将太子绳之以法。但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处以墨刑(古代的一种刑法,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以示羞辱)。
因为有这样的例子,所以秦国国民非常遵守法令,不敢违背。
这可能是公子扶苏自杀的第一个因素,因为律法严苛,不能违抗秦始皇的命令。
第二,公子扶苏受儒家思想影响,遵从孝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儒家思想曾经在秦国国都咸阳十分盛行,就因为儒家思想的兴盛,才有后来“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即使秦二世胡亥,都受其影响。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赵高劝胡亥篡改秦始皇遗诏时,胡亥起初是不同意的,说“废长兄而拥立幼弟,是不合乎道义的;不遵从父亲的遗诏,妄想嗣位为帝,或者惟恐长兄嗣位以后,自己失去宠恃,可能被杀,因而阴谋篡位,这是不孝的;自己才能薄弱陋劣,依靠别人出力帮忙,不能算是能干;这三件都是违背道德,不为天下人所心服的”
从这里面也能看出,胡亥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知道“仁义”和“孝道”,而公子扶苏更是如此,曾经因“焚书坑儒”,劝谏秦始皇而获罪,被派往边疆。
司马迁评价扶苏“为人仁”,说明扶苏仁义,受儒家思想影响,遵从孝道。所以看到他父亲秦始皇的赐死诏书,就决定自杀!这是影响扶苏自杀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赵高伪造的诏书手段高明,直戳扶苏心窝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赵高说服胡亥和丞相李斯以后,纂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更改给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诏书。
篡改后的诏书意思是:”朕巡行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神明,以便降福延长寿命。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着几十万大兵,驻扎在边疆,已有十多年了,不能向前拓展国家的领土,士兵死亡损失又很惨重,一点儿功劳也没有,却反而屡次上书直言诽谤朕的行为。只因为不能被解除监兵的职务,以便回朝来做太子,就整天地怨恨不平。扶苏,作为儿子,你实在太不懂得孝道,现在赐剑给你,让你自杀。将军蒙恬跟随扶苏在外面,不能改正扶苏的错误,显然是有意如此,那你也应该知道扶苏心里的打算。做人臣的,却不知道忠于国家,现在也赐你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军王离“
然后,在诏书的封口处,盖上了秦始皇的玺印,派遣胡亥手下的亲信送到上郡给扶苏。
扶苏因为向秦始皇直谏而被派往边疆,知道父亲的威严,同时,作为秦始皇长子,一直没有被册立为太子,而且也没有太多战功,所以内心非常纠结。
而赵高捏造的诏书,正好直戳扶苏心窝。所以,即使蒙恬规劝扶苏:“陛下如今在外,还没有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驻守边疆,叫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呀!如今,只因为一个使臣的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是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
可是,扶苏心里纠结,使者又在一旁不断逼迫催促,扶苏为人又仁,所以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什么呢?”说完就自杀了。
就这样,扶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扶苏自杀的第三个因素,也是导致扶苏自杀的直接因素。
结语
因为秦朝的法令、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赵高伪造的诏书,让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殉命。留下世人多少感叹?
可是历史不会重演,人死也不能复生!司马迁评价扶苏“为人仁”,奸臣赵高也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公元前210年,上郡,秦军大营。一位使者宣读圣旨:扶苏、蒙恬,屯兵十余年,没有什么进展,反而唧唧歪歪,对朕非议!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赐死!扶苏感叹:父亲要儿子死,还有什么好再确认的?说完,扶苏自杀了。
后世很多人为公子扶苏的死惋惜。有人甚至直斥他懦弱、愚忠。但孔孟之道有云: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亡不孝。扶苏,自诩尊孔尊儒之人,崇奉儒家经典,故见父亲圣旨而受死必然。
公子扶苏本就是嫡长子,按照封建礼教应为继任者的不二人选,所以从小秦始皇就安排了儒学大家淳于越作为他的老师,让他除了秦人推崇的法家学说外多学习儒家经典,为了将来统治天下做文化积累。但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事件多次反对秦始皇,而被下派到将军蒙恬身边接受锻炼。其实从这我们能够看到公子扶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的仁就来自于儒家精神。
儒家讲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讲求忠君报国,甚至是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而不像法家一切都按照国家制定的律法来执行,虽然刑罚很严酷,但还是要讲求一个证据。秦始皇驾崩公子扶苏并不知情,所以当公子扶苏收到了赵高胡亥等人假造的圣旨时,他骨子里的儒家思想决定了他必须遵照执行,秦始皇不仅是他的皇帝,也是他的父亲,执行了就是尽忠尽孝。
也说明了公子扶苏的儒家思想和秦始皇所尊崇的法家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他又无力改变,造成了他最后的政治绝望,选择了以死面对。
不过真的可惜,如果扶苏不自杀,带领蒙恬的30万大军,杀回咸阳,或许就是另一个结果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