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12 16:03: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古代的这些一品大员,平时都在京城工作,出差的机会有,但是很少。如果出差,就是钦差大臣,专门替皇上做事,代表着权威,是肩负重任的。如果他们被暗杀、投毒或者意外死亡,那皇上是会深究原因,惩治真凶,绝不姑息。所以古时候的皇帝对于这些出差的一品大臣都特别重视,如果他们在出差的时候遇到了意外,负责接待他们的地方官员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因为这些一品大臣出差就是代表着皇帝,还有自己,这两种头衔。钦差大臣给自己美言或者找出问题,那都是影响很大。
嘉庆年间,南方水灾,地里颗粒无收,老百姓流离失所。嘉庆皇帝就下拨了20万两白银作为赈灾款。可是赈灾款,都有人都敢打主意,最后真正到达老百姓手里的,只有二十分之一,也就是只有一万两白银。嘉庆皇帝还以为这下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困难了,还在高兴的时候,结果有耿直的官员又参一本,说是赈灾款被阳知县王伸汉所贪,老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那意思让嘉庆帝明察。嘉庆帝一听那个气啊!恨不得爆粗口。
于是,嘉庆帝就派品行端正的李毓昌山等人去查阳知县王伸汉大肆贪污,王伸汉恐怕被查,便开始贿赂前来查赈的官员,但唯独李毓昌不为所惑。李毓昌到达后,立即带人到乡间住户核查户口分发赈票,核实情况后,就记录下来,专门查看有没有漏赈和冒领的现象。百姓被他的做法所感动,叫他"李青天","再生父母"。最后查明了王伸汉借放赈之机贪赃枉法、克扣赈银之事,造册后,准备上报。
王伸汉在密切注意到李毓昌的工作进展后,又震惊又害怕。急忙以工作要交流的理由,请李毓昌吃饭。王伸汉说:"公初为官,不知做官的诀窍,日赴茅舍,访贫问苦,天寒地冻,过于劳累,可谓慕虚名而失实惠,实非为官道,望公三思。"李毓昌听罢,勃然大怒,当即严词相驳:"为官之道贵在清廉,攫取饥民之口食非民之父母之所为。对克扣赈银之事任公自为之,在下实不敢自污以欺天也,然我必呈之上台,以救生民于水火,以正朝廷之律令!"
王伸汉见李毓昌拂袖而去,于是更加害怕,就怕自己贪污的恶性暴露。于是设毒计买通李毓昌的管家和仆人给李毓昌投毒,随后又怕他不死,又把他勒死,随后伪造自缢身亡现场。
李毓昌妻子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发现了丈夫写的有"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的残稿,对丈夫死因起疑心。后开棺检验,才弄清楚了李毓昌是生前中毒身亡。彻查李毓昌案情的专案组,很快就查了个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李毓昌得到了昭雪。这是赤裸裸的挑战嘉庆皇帝的权威。为此,特别痛恨贪污的嘉庆皇帝亲自批示。
嘉庆皇帝将谋害李毓昌的贪官王伸汉、刁吏王毂、包祥、恶仆李祥、顾祥、马连升等处死。并且还革职流放了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惩处了其他涉案的官吏和9名查赈大员。
同时,追封加赏李毓昌为知府衔,发放抚恤金,丧葬费,祭奠费用。特别提拔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为武举人,让李毓昌的侄子李希佐为他的继承人,并加恩赏为举人。嘉庆皇帝亲作《悯忠诗》表达对李毓昌清正廉明人格的首肯,刻石立于李毓昌墓前。
在清代,李毓昌是中了进士后,作为候补知县,是正七品时,负责查办这起贪污案的。而他死后被追封为知府,是从四品。对像李毓昌这样正七品大员被人加害,涉案人员都被严惩,何况是一品大员呢!古代官员,如果在出差中,被人杀害,或意外身亡,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是被人杀害,那么涉案人员定会遭到严惩,被流放,被砍头,没收财产,都会有的。正所谓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是永远都不会缺席。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会有什么后果?
要知道一品大员外出办事,那是得到了皇帝的派遣,可以说他们就是代替皇帝出差办事的。若是在地方皇帝的人被暗杀了,可想而知,这件事情有多么的严重。不用说直接凶手的话,查出来那肯定是要掉脑袋的,严重了灭族的可能性都有。
一般来说,一品大员被谋害而死的可能性比较小,首先出差会有很多保护的人,这些人虽然不能以一敌百,但是在当时绝对比较厉害保镖了。所以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保镖都已经被买通了,所以出差的人死了,皇帝是一定会专门派人去追查的,首先要查的就是保镖,保镖没死很显然就有问题了,一般先是找出幕后凶手然后在一律处死。
如果保镖都死了那肯定就是查到那个所在出差地的地方官员,然后进行彻查,查出结果是有官员涉及也都是和主谋同罪,一并处死。
我们举一个清朝发生在嘉庆年间的实际例子,来加以说明。
嘉庆年间,南方的淮安一代,发生了水灾。灾情十分的严重,此次受灾的百姓多达五万余人。为了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嘉庆赶紧从国库里拨出来二十万两白银。
可是,这些银两经过层层的克扣,真正的到了百姓的手中,只剩下了两钱。
这也就是说,嘉庆皇帝拨下来的二十万两白银,真正到了百姓手中的仅仅只有一万两。无意之中十九万全部被贪污了。
这件事反应到了嘉庆皇帝那里,嘉庆闻之震怒,真的是太猖狂了,连救命钱都敢贪污。
嘉庆派了李毓昌来办理这个事情,李毓昌出身十分贫苦,因为科举考上进士,被皇帝重用,他深知百姓的不容易。
当皇帝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办理之后,他就尽心尽力地在当地搜查证据。
等到他觉得证据确凿,要去给嘉庆皇帝报告此事的时候,当地知县就想通过贿赂李毓昌,让他网开一面。
李毓昌拒绝了他,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他那里敢同流合污,再说了他也不是那样的人,否则,嘉庆也不会用他。
当地知县觉得李毓昌不给自己面子,那他只能对李毓昌下黑手了,反正是不能让李毓昌回到嘉庆身边。
他们就买通了李毓昌的家奴和护卫。
这些小人因为见财忘义,就在李毓昌的食物里投入毒,假装李毓昌是意外死去的。
当李毓昌死后,有人通知他的妻子,来给他收拾遗物的时候,他的妻子发现李毓昌之前搜索的证据,她觉得此事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所以,她让验尸的人化验李毓昌的内脏,结果发现他是中毒而亡的。
这个结果报告给了嘉庆帝,嘉庆就更加的愤怒了。真的是无法无天了,索性嘉庆就把害死李毓昌的家奴、护卫和地方官员全部给处死了。
另外,当地总督,江苏巡抚也因为这件事被革职发配到了新疆。看到了吧,这就是刺杀皇帝外派官员的结果。
一品大员被刺杀的案例是非常罕见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的“刺马案”以及唐代的“武元衡遇刺案”
古代官员出行一般都是携带随扈的,一品大员出巡更是有大量武士傍身,并且布衣百姓碰见官员出行的队伍是必须回避的,普通人很难接近官员所乘坐的车马或轿子的。
而且高级官员在外的吃住也一般是在衙门里,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饮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古代刺杀一名高级官员是很困难的,除非有更加强大的势力在幕后指使,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刺杀案件就是清末的“刺马案”。
(古代官员出巡前呼后拥,刺客根本无从下手)
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随后湘军蜂拥入城,城内的太平军将士全部力战而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犹如当年的李自成,以至于咸丰皇帝哀叹:明末之鉴,犹在眼前。此时的清廷甚至已经做好了放弃北京,退守东北的打算了。
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清廷下令允许汉人自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并且咸丰帝还许下承诺,谁能剿灭太平军,就封其为王。
但是就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并没有等来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斥责,追问其天国圣库中巨额财富的去向,到最后曾国藩也只是被封了个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杂,也非常多,一等侯爵距离王爵还差着起码四个等级呢!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级,清代在一等候前面还有一个“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
曾国藩为清廷立下了旷世神功,按理说应该被封王,跟曾国藩一起平乱的蒙古将领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国藩却仅仅是个侯爵。这显然是清廷对汉人的一种歧视,也表现出清廷对曾国藩的不信任。
不过虽然爵位不高,但在拿下南京之后,江南各地督抚要职却都落入了湘军手中。而曾国藩也就地担任两江总督一职,在江淮一代可谓是只手遮天。面对手握重兵实权的湘军,清廷是寝食难安。于是在1868年,清政府下旨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地位比两江总督稍微高一点。不过这个调任对曾国藩而言其实是明升暗降,这明摆着是一则调虎离山之计,目的就是让曾国藩离开自己在江苏的根据地,防止其佣兵作乱。并且调走了曾国藩也可让湘军群龙无首,便于朝廷对他们进行控制和裁撤。
面对朝廷的旨意,曾国藩也不敢公然抗旨,若是抗旨则如同造反,曾国藩四年前都没敢造反,如今就更不敢了。于是他接受了调令,起身北上。曾国藩离任之后,清廷立即命令闽浙总督新贻一担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回族,山东菏泽,是清代官职最高的回族人。当接到朝廷的旨意时,马新贻非常恐惧,因为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这个活不好干啊。但是身负朝廷重托,马新贻也不敢迟疑。
在到任两江总督之后,马新贻立即着手裁撤湘军,打击湘军势力,试图重新恢复中央对两江地区的控制。不过正当马新贻欲大展宏图之际, 他本人却在上任仅仅两年后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箭场参加完阅射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人,口呼冤枉。而正在众人迟疑之际,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随后马新贻被侍从迅速抬回总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过多毙命了。
两江总督可是从一品的朝廷大员,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这可是大清开天辟地头一回。而且刺客张汶祥仅以一人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冲到了马新贻的身边,试问马新贻身边的数十位侍从在干嘛呢?
在此要说明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即便是马新贻同意接见喊冤的张汶祥,张汶祥也必须跪在距离马新贻七八米远的地方,不允许靠近马新贻。而他的诉状只能由差役接下,再转交给马新贻,张汶祥跟马新贻是不能发生身体接触的,也不可能近距离接近马新贻。
相隔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是张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围的武士也有充足反应时间将他擒获,决不可能让他直抵马新贻面前。
但在马新贻遇刺那天,张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带到了马新贻面前,并且一刀直插其要害。如其情形,确实让人大为生疑。
(《投名状》中李连杰所饰演的庞青云,其人物原型就是马新贻)
清政府得知马新贻遇刺的消息后大怒,急派满洲人富察魁玉代理两江总督一职,并命令富察魁玉会同江苏布政使梅启照和漕运总督张之万一起审理这件惊天大案。但是这仨人磨叽了许久也没有给朝廷审出一个结果,最后只是以“私仇报复”结案。
对于这个审问结果朝廷根本不相信,但此时清廷也意识到了事情的本质,于是慈禧太后下旨调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令二人再度赶赴江宁复审此案。
郑敦谨是出了名的干吏,做事雷厉风行,在来到南京后就开始提审张汶祥。但是与郑敦谨一同审案的曾国藩却总是一言不发,这让郑敦谨非常疑惑。在连续审问多日之后,郑敦谨终于按耐不住,询问曾国藩对此案的看法。而曾则表示:看来只能以之前的供词结案了。
郑敦谨听闻之后,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立即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为理由定案并向朝廷结案。而郑敦谨也自知案件涉及重大,在结案后没有回京述职,走到半路就辞职了不干了。
很明显,“刺马案”就是湘军一首策划的,而前来调查的各路官员也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个个皆装聋作哑。而慈禧也担心继续查下去会逼反湘军,于是被迫放弃了对湘淮势力的打压,自此南方诸省彻底被汉人所控制。
1871年10月,清廷将张汶祥凌迟处死,并将其被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
除了“刺马案”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官遇刺案件还是唐代“武元衡遇刺案”。公元815年唐宪宗时期的丞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暗杀身亡,而这件惊天大案的幕后指使者则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由“刺马案”和“武元衡遇刺案”可见,在和平时期刺杀朝廷大员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乱世中的朝野政治斗争,否则一般的老百姓连靠近官员的机会都没有。
(古代官员出巡所使用的写有“回避”和“肃静”的牌子)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会有什么后果?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