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戈为什么会兴盛

时间: 2022-09-15 17:00: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戈为什么会兴盛

战国以后,戈为什么逐渐被淘汰?

战国以后,甲盔坚度提高,戈不如戟的作用大,所以戟逐步在军队中代替戈。步骑兵兴起,并逐渐替代战车后,戈就在战场上被淘汰,成为仪仗、门卫的饰物。

春秋战国时期士兵多用戈作为武器,为什么后来却没有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里,好像战争时各国军队都用戈来作战,但是后来却不见哪个朝代普遍使用戈的。为什么它不流行了呢?另外,请附上各种兵器流行的年代。谢谢了。
为什么从黄帝时代直到汉代都十分主流的兵器——戈,到了唐代以后,就退出了战场,而成为一种仪仗队里的器物了哩?这就要简单说说中国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模式了。秦以前,中国大规模兵团作战中的“重型坦克”是战车,一辆战车上通常有三个人:车长(站在车的左边,又叫车左)拿着弓箭主射并负责指挥,驾驶员(那时叫参乘)主要工作是驾马,而站在车右方的叫车右,呵呵,不用我说也知道,就是这位车右先生手执戈(或矛)负责在与对方战车错身而过的时候,或勾或击对方战斗人员。战车相错,那戈的攻击力非常大 ,就像坦克炮一样。
让戈退出战场主流的原因是:马战时代的到来。虽然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带头引进了塞外民族骑射的打法,但从那时到汉代,骑兵都没有马鞍,在战马上除了隔远射箭,近身格斗还是主要靠步战和战车,所以戈一直被沿用。
而到了南北朝以后,华夏族与塞外骑马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加之马鞍的大量装备,战车这一曾经的重要战阵工具对上骑兵时因过分不灵活,而成为鱼肉,最终退出了战场。戈的使命也到此为止了。因为对真正的骑兵来说,长枪和马刀在马背上使用时可以借助马前冲的贯性冲击对手,比又长又重的戈杀伤力更强,而且更灵活。这一变革,直接导致戈成为了仪仗队中的摆设,当然,与戈同一命运的,还有戟、矛等兵器。为什么矛也是?当然,呵呵,因为矛从形状上看,好像和长枪没什么区别,不过长枪的枪杆用的是有弹性的白蜡杆,而矛的杆是硬的,没弹性,在马背上可不好使。
兵不是它不流行了,而是因为他失去了实战作用,戈作为一种长兵器因为其有一横向的锋刃,在作战时可以用拉的力量削断马腿,但是在春秋末期随着吴国战车兵的出现,戈便失去了实战意义因此便逐渐消失了

戈的形制演变——从兴盛到消亡的古兵器(一)

01

提起我国古代兵器,最典型的莫过于戈了。在影视作品中,常常看到长戈如林,侵略如火的战争场面,但是可惜,里面对戈的刻画多有谬误。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古兵器,人们对戈的认识有很多错误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戈,这种曾经兴盛后来又逐渐消亡的古兵器,它的形制是如何演变的。

02

先来看看典型的戈是什么样子。戈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自上而下分别为“戈头”、“柲”(木柄)、“镦”(底座,也作鐏)。戈头是主要攻击部位,以“斫”(劈、砍、啄、凿)和“勾”(拉、割)两种动作为主;柲和戈头连接,多为木质,延长戈的攻击距离;镦是底座,底面一般是平的,主要是防止柲底部磨损。

但最初的戈与后期的戈与典型的戈形制是不同的,尤以早期戈的差异为大,我们对比一下早中晚三期戈头的不同形制。

对比这三件不同时期的戈头,我们能看出什么趋势呢?“援”越来越长,“内”越来越长,“胡”从无到有且越来越长,“穿”从无到有且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除了材料技术的进步之外,也是战争发展的需要。我们看到最初的戈是没有胡的,穿很少,内很短,那么胡、内、穿都是干什么用的呢?都是穿绳子用的,古人通过绳索将戈头与柲连接起来。作为武器来说,援是杀伤敌人的主要部位,而戈的攻击方式主要是啄与勾。尤其是勾,对戈头与柲连接部位的作用力很大,非常容易导致戈头脱落、倾斜,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无疑是非常致命的。为了加强戈头与柲的连接稳固性,古人逐渐摸索出来了延长胡、多穿、长内的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戈的使用效果。

03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古代军人打仗用的武器,是金、木、绳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兵器的稳定性,当然无法和一体成型的武器相比,但是古人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做到了最好。除了上面所讲的“胡”、“内”、“穿”的结合外,在柲上古人也做了很多尝试。

刚才说到戈的攻击方式主要是“斫”和“勾”。这两种发力一种与“柲”的角度是90度,一种与“柲”的角度是180度。古人为了保证戈整体的稳固,研究出了三种连接戈头与“柲”的方式,分别是“裂缝式”、“榫孔式”和“銎内式”。

裂缝式指的是将“柲”前段劈开,插入戈头,再固定“柲”顶端;榫孔式指的是在“柲”中凿开小孔,插入戈头,再也绳索缠绕加固;銎内式指的是在戈头尾部开孔,插入“柲”的安装方式。

从发力角度来说,銎内式的“斫击”效果最好,但在“勾击”时戈头则容易脱落,因此这种连接方式在商周时期一直较为少见。由于胡、穿的发明,占据主流的一直便是“裂缝式”和“榫孔式”连接。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了“长胡长内五穿戈”这种“神器”。

04

戈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古代兵器,今天粗略的介绍了戈的形制演变,但关于戈仍有很多有趣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戈是长兵器还是短兵器?戈是步战兵器还是车站兵器?马战能否用戈?为什么戈会逐渐消亡?除了最常见的青铜材质是否还有别的材质?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逐一为大家解决。

PS:这种科普文写起来是最费劲的,又不知道谁会喜欢,我仿佛体会到了Sheldon在做《有趣的旗帜》时的感受……

中国的戈戟为什么会被矛取代?

之所以盛行戈而不是矛,是因为当时盛行车战,而车战的近战是在战车交错时展开的,用矛的话很难借助战车的冲力,同时也难以在交错的瞬间击中目标。于是善于啄杀的戈就成了当然的主力。戈有些很不好的缺点,比如头部易脱落、因挥击而攻击缓慢等。所以后来戈通用的装头方法只有绑缚,看起来简陋,但是便于重新捆紧。不过挥击缓慢是没治了,而且杆部由于抗力方向问题还更易折断,推又不如刺灵巧锋利,到头来唯一不可取代的价值还是啄。因此随着战车的衰落,步兵摆脱了最大的侧面威胁,其存在就变得毫无价值了。矛却始终不能取代戈的地位,反而是戟填补了空白。戟的出现始于商代,早期的戟等同于加了矛尖的戈,不过并没在战斗中显示出明显优势,因此没能得到重视。到了秦汉,战法思想不能一下子适应失去戈的转变,戟就突然成了宠儿。  但戟也存在缺点。比如容易被搅缠,汉代有种叫钩镶的带钩小盾就是专用来搅缠戟的,然后再跳上前去给持戟人一刀。另外骑兵冲锋对戟的推钩功能也不太依赖,刺的同时又推是多此一举,钩固然有用,但也带来了戈的老毛病-头部易脱落。因此到了东汉,长戟的戟枝就越来越向前了,说白了就是像叉了,经过魏晋更干脆把戟废了,转而全力发展矛。这时候就该矛唱独角戏了,长刀的出现还要再过几百年,大斧则只是辅助兵器,所以矛在当时的长兵器序列里可谓一枝独秀。矛又叫槊,又分为马槊和步槊,兴起于汉末,估计那些三国名将绝大部分都是一手持槊、一手持短刀作战的。
需要士兵的训练度过高,除了刺还要会挡,拉等使用小支的战法。特别是骑兵用矛不会因为增加小支刺入人体造成受力面积大伤到手臂。在人体中矛枪抽插容易。武器都是越来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即使古代人不懂,但当发现这个用的顺手,自然一传十十传百了。
文章标题: 戈为什么会兴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216.html
文章标签:兴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