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05 00:00:0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我认为,中华历史上第一将门世家是折家,也就是《杨家将》中佘太君的娘家(佘和折发音相同,其实佘太君姓折)。折家对国家的主要贡献是:在对抗西夏、抗辽立下汗马功劳;家族绵延时间长,而且忠诚;出现的民族英雄众多。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民族英雄,比如南宋时期的岳飞,创建了岳家军,还有杨家将镇守边疆的故事,一代文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诗句至今都是经典。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将门世家是折家。也就是杨家将杨业的夫人的娘家。
在对抗西夏、抗辽立下汗马功劳
外族一直是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隐患,折家在抗西夏、契丹,都有很多事迹可圈可点。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保护祖国的钢铁长城,放到任何朝代,都是可以作为楷模。
家族绵延时间长,而且忠诚
折家保家卫国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末期到五代这段时间,那时候是我国战乱的时候,少数民族入侵中原,而折家从此时开始能够始终如一,将爱国作为一项使命,绵延数十代,在中华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出现的民族英雄众多
在这数十代里,涌现了非常多的爱国英雄。这要得益于折家良好的家风和家庭教育。折家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末期的折宗本,而与杨家联姻的折赛花更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既有胆识,又有谋略。
东汉著名的宗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
他们在地方有实力,不论是居官或不居官,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
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实权。
而魏晋士族,其特点是世居显位。
士者仕也。
[6]①只要他们权势在手,濡染玄风,而又慎择交游,取得名士[7]地位,就算士族。
反过来说,士族身分又可以巩固权位。
当然,士族权位的轻重也因时而异,在魏和西晋,士族还得依附于皇权,而东晋居高位的士族,其权势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
世家大族和士族,我们以汉魏之际作为分界线。
世家大族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对和平安静时期,他们崇尚儒学,沿着察举、徵辟道路入仕,罢官则回籍教授。
至于士族,则或以乱世经营而得上升,或预易代政争而趋隆盛。
他们一般以玄风标榜,沿着九品官人之法出仕。
当然,这也只是大体言之,并非每个宗族的发迹都如此整齐划一。
就魏晋士族而言,他们在两晋之际,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之中和以后,又出现了一次大分化。
他们有的死守北方旧居,有的播迁江左。
大体说来,真正根深抵固、族大宗强的士族,特别是旧族门户,往往不肯轻易南行,例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等等。
甚至于与司马睿关系甚深的河东裴氏,都宁愿留在北方,甘冒风险。
也有少数例外,如颍川荀氏,荀藩、荀组兄弟于洛阳陷后先后以西晋行台居密。
荀组见逼于石勒,不得不自许昌东行过江。
同时还可以看到,决心过江的士族,就其多数而言,都是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越与成都王颖对峙时属于东海王越阵营的名士。
可以说越府聚集的名士,构成了以后江左门阀士族的基础。
这些名士,深知江左的琅邪王睿与中朝的东海王越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他们估计过江后在建康朝廷立足是有保障的。
而东海王越由于王国地境所在和活动范围所及的原因,所团聚的士族名士大抵为黄河以南诸州人,而且多为新出的门户子弟,所以江左用事臣僚也多籍隶青、徐、兖、豫诸州。
史家认为永嘉以来籍隶黄河以南的诸士族以路近而多南奔,籍隶黄河以北的诸士族则否。
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但是南奔者一般都是在倥偬之际,自洛阳而非自本籍启程,而许多河北士族居官洛阳,南来亦非不可,但他们宁愿北归故里而不南行。
所以只以士族本贯与建康道里远近一端来解释士族是否南行,而不考虑他们在历史上与司马越、司马睿的政治关系,似乎还是未达一间。
永嘉乱后留在北方(主要在黄河以北)的士族旧门,历十六国和北朝,与南迁士族相比,维持着比较保守的门风。
《颜氏家训》所载北方士族鄙侧出,尚节俭,妇女持门户,重女红(分见《后娶》篇、《治家》篇)等,都是证明。
他们也较多地保持着东汉世家大族的特点,一般地以儒学传家而不重玄学,聚族而居而不轻易举家迁徙。
他们既是子孙相袭,历仕胡族政权,又与胡族政权保持着或隐或显的民族的和文化的隔阂。
他们扬名显世或者不如南渡士族,但历数百年不离根本之地,其基础越来越巩固,与移植江外的士族难于固本者大为不同。
所以他们的宗族大抵不因胡族政权频繁易手而骤衰,一直到隋唐时期还保存着固有的势力。
不过,际遇不同,人物有别,也有些留在北方的士族,在此期间从历史上消失了。
两晋之际南渡的士族,即江左的侨姓士族,他们南来前夕多数在北方还没有发展到根深抵固枝繁叶茂的地步,可赖以雄据一方的宗族势力还不强大,可溯的世系还不长久。
南来以后,他们才得以乘时应世,逐渐尊显起来。
他们南渡,一般说来所偕者止于父母兄弟辈近亲。
间有群体较大者,疏宗乡党,佃客部曲,络绎于途。
这种较强大的群体构成一个个流民群,向南移动,往往为司马睿所忌,被阻止于江淮以北,不得至于建康。
侨姓士族既然没有北方士族那样的强大宗族和土著根基,更得直接凭借权要地位求田问舍,企图尽快地重建家园,以维系其家族地位于不坠,所以江左草创伊始,侨姓士族就陆续进行占山护泽的竞逐。
如果时运不济,无所树立,只有过贫穷的生活了。
侨姓士族的门户地位既然不是特别稳定,所以一旦政局变化,他们就可能受到大的影响,就会有些士族升起,有些士族沉沦。
侯景之难,如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所说:“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百家谱》)。
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云。
周师入江陵,侨居江陵的士族又悉数驱迫北行。
江左入隋,政局又一大变,昔日繁华竞逐的江左侨姓士族,几乎全部寂然无闻,只留下耸立的石头城和建康残迹,供后世的文士们千古凭高,谩嗟荣辱。
以上所称的侨姓士族,是就东晋高层的当权士族,亦即本书所谓门阀士族而言。
门阀政治,就是指由这些士族所运转的东晋政治。
但是,南来的侨姓士族并非都能居于高层的当权地位,并非都是门阀士族。
侨姓士族之南来者,有些由于时势的原因而以武干显名,有些由于父祖事胡、本人渡江晚而不为时所重,有些由于缺乏可观的人物而在士族阵营中本来时誉不高,有些则由于缺乏历史关系和新的机缘而沉屈里巷。
他们一般都不得居于建康。
这些人在江左,地位大大低于门阀士族。
陈寅烙先生称侨姓北府将为次等士族,近人亦或称之为低等士族。
本书采取这一观点,并认为次等士族的范围还应放宽,除包括北府武将以外,还应包括一些旧族门户之晚渡者如杨佺期、卢循等,包括所有无缘入仕东晋的士族其他人物。
形形 *** 的次等士族人物在江左门阀政治中不受尊重,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投入门阀士族的对立营垒以求出路。
杨佺期、刘牢之、刘裕以及孙泰、孙恩、卢循,所走的道路各不相同;以刘牢之、刘裕为一方,孙恩、卢循为另一方,更是战场上势不两立的仇敌。
但是就他们本人所处的社会层次说来,就他们为求得一种新的统治秩序以代替东晋门阀政治的这种要求说来,他们又有着彼此一致的地位。
不过,对于东晋末年出现于历史上的这些次等士族,还须补作一点说明。
土族的形成,文化特征本是必要的条件之一。
非玄非儒而纯以武干居官的家族,罕有被视作士族者[8]。
到东晋时,士族早已定型,他们一般是通过仕宦婚姻等途径,保持自己的士族地位于不衰。
但是由于战乱流迁和其它缘故,南来士族,其门户地位有的上升,有的下降。
士族门户下降者无从选择婚宦,不一定都能维持门户的文化特征;而有些不学无文的非士族的武将,却由于婚宦机缘得附于士族,居于其中的次等地位。
杨佺期、卢循等属于前一类型,而刘牢之、刘裕则属于后一类型。
两种类型的次等士族,在东晋政治地位大体一致,但是家族背景却本不相同。
本书就是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次等士族一词。
其实,本来是习武少文的齐、梁皇族得以纳入王、谢、袁、萧四姓士族之中,也是这个道理。
由于前人对于次等士族或低等士族的界限并未作具体阐述,本书理解与之是否符合,那就很难说了。
东汉末年,汉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但遍览汉末群雄,包括黄巾起义在内,最终能够占据一方,形成割据势力的诸侯,其背后都有世家门阀的支持,这正是汉末以来,世家门阀政治逐渐走向兴盛的标志。
然而在乱世之中,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最后三分天下,鼎立蜀中的刘备。从名义上来说,刘备自诩是中山靖王之后,不管别人信不信,总之这个名头是有的。但实际上,中山靖王子嗣繁多,流于贫贱着并不少,刘备自己在起事之前,也只能以卖草鞋为生,可谓是空有名望,而没有世家的势力。那么在汉末门阀势力兴盛的背景下,刘备是如何做大,并且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天下最大的三个诸侯之一的呢?
一、在汉末社会风气非常重视名望的历史背景下,刘备懂得经营自己的名望,不厌其烦的提及自己的出身,使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虽然没有世家的背景,但名望不堕
熟悉汉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朝中期以后,随着察举制逐渐成为官方的选官制度,名望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晋升之阶,诸如“孔融让梨”“凿壁偷光”“三顾茅庐”等等成语故事的来源,实际上都是汉朝人们寻求仕进的敲门砖。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中央政府的掌控力减弱,但由于察举制的盛行带来的社会重视一个人名望的风气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逐步走到了不管是士人,就连统治一方的诸侯,主公们,本身也需要名望来维护自己的存在感的地步。
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乃至于其他的诸侯们,想要吸引人才,扩大自己的吸引力,那么不断的维护并提升自己的名望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但因为世家门阀政治的盛行,普通的寒门子弟,是没有人为他们扬名的,换句话说,掌握着话语权的士人阶层们, 根本不拿正眼看你,就算是你品德再高尚,人家也不在乎。
实质上从境遇来看,没有发迹前的刘备,本身只能卖草鞋为生,他的实际状况比之一般的寒门还要不堪,但因为他一直坚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所以在汉末的乱世里,别人尽管瞧不起他,但并没有将他排挤在士人的圈子之外。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声,刘备就连被别人看不起的资格都没有。因此之故,可以说一直坚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的行为,实际上是刘备的续命药水,是他每一次失败以后还能重新来过的基础。
二、没有世家实力,就自己创建世家,刘备通过与关羽、张飞等人的情感关系,生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强大的“世家”后盾
汉末世家政治盛行的原因,除了世家掌握着知识,拥有最多的人才之外,实际上更重要,更本质的原因,是这些世家通过宗族,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在封建时代,土地和人口就是硬实力。正因为每一个世家背后都代表着很多的土地和人口,这些人口在平时提供税收,人力。遇到战争的时候,就是士兵的来源,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在乡土之中拥有崇高威望,和大量土地人丁的世家,实际上已经类似于国中之国了。换句话说,汉末乱世诸侯之中,每一个背后都有很多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以及大量人口提供的士卒。
刘备虽然空有名望,但他背后没有世家,就没有这些人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实际支持,这对于他争霸天下的大业,当然是非常不利的。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备采取的是自己创造“世家”的办法,从本质上看,汉末的世家,实际上就是一个拥有者人口和土地的势力组合,这种势力组合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内部凝聚力比较突出。
而刘备则通过与关羽、张飞等武将亲厚,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家人”的办法,首先拥有了很多可以性命相托的兄弟,而这正是世家的核心特点之一。在这些“兄弟”的支持下,他又通过自己的名望逐渐拉起队伍,占据土地和人口,慢慢的也就从没有世家,自己创造出世家了。
三、刘备集团的世家属性,还表现在统治集团与被统治集团的割裂上
刘备自己创建世家,作为自己强大后盾的事情,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蜀汉政权之中,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冲突。刘备所采用的统治集团,大多数是跟他关系比较亲厚的荆州集团,比如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都是他从荆州带过来的,类似于自己的家族。
而作为蜀汉政权根基的益州人,在刘备在世的时候,一直没能在蜀汉政权之中占据高位,处于一个被统治者的地步,这就好像是在一个世家豪阀之中的那些佃户,他们虽然与统治集团是一体的,但是对于统治集团的向心力并不强大。
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的割裂,不仅是刘备一个人的问题,实际上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时间里,世家门阀统治下的国家,不管是统一还是分裂,都有这个问题。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刘备虽然没有世家,但他把自己的统治集团打造成为一个新世家的历史现象。
古往今来能够建国的帝王们,各有各的特长。刘备在三国乱世之中建立蜀汉政权,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特长,相比较于曹操的凌之以威,孙权的联姻政策,刘备之所以能在乱世之中,从一介卖草鞋的寒门,成长为一方诸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笼络人心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其实与世家豪阀的崛起是相似的,所以他才能够在世家政治盛行的汉末,生生自己创造出一个“世家”来,并以此三分天下。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