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24 21:00:0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曹魏有五子良将即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张郃(三国志魏书卷十七,源自陈寿的评价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蜀汉则有五虎上将即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三国志蜀书卷六,五虎上将是《演义》中封的官)。在尊蜀贬魏的《三国演义》中,五虎上将比五子良将要厉害一个档次。那么,历史上的五子和五虎,到底哪个比较厉害呢?
比较历史人物是否厉害,当然以具体的战绩记录为先。但这里有一个麻烦,蜀汉不设置史官,因此蜀汉众将的战绩记录非常少,与其同时代的名声完全不匹配。 举个例子说,蜀汉五虎之首的关羽,大致从185年左右就开始跟随刘备,可是直到200年,这10多年他的战绩完全没有任何记载。然而到200年关羽已经是举世闻名的猛将,曹操俘虏他后,给他的官职和地位居然比给魏五子之首的张辽还要高。 显然,单纯以现有战绩列举,得出200年关羽很差的结论是不符合事实的。因此这里不是单纯比较罗列战绩的多少,而是比较其巅峰战绩及其影响力,并结合当时记载的地位、声望。
魏五子和蜀五虎的比较,这里采用从强到弱一一排列法。蜀汉五虎的顺序为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曹魏五子的顺序为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不同人可能对内部顺序都有不同看法,这个不做太多纠结。首先比较一号位,张辽对关羽单纯比史书中列举的战绩,张辽当然比关羽多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灭的小杂鱼。表现突出的大致有二,一个是白狼山斩杀乌桓酋长蹋顿,另一个是逍遥津七千破十万。
而对应的,关羽最牛的战绩也是两个,一个是白马坡万军中斩杀颜良,另一个是水淹七军擒于禁。 两个战绩一一比较,乌桓只是袁绍的跟班,彼时曹操已经平定河北,正是追亡逐北;而颜良是袁绍手下头号上将,当时官渡前夕,正是袁军气焰嚣张,曹军岌岌可危之际。张辽是大破之,斩单于蹋顿,而关羽则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关羽斩颜良无论从对手的强度还是表现的神勇,都略胜张辽半筹。
再比较逍遥津之战和水淹七军之战。张辽大破渣权固然神勇,然而渣权亲自带兵就没打过什么胜仗,且张辽毕竟是防御方,占据主场之利。而关羽则是亲率数万之众北伐,取得歼敌数万的战绩,更擒住了同为魏五子的于禁。之后,史书明确记载威震华夏。为了对付他,曹操不但派了徐晃、徐商前来拦截,又亲自带兵前来,还把张辽、夏侯惇也从东线调来,可以说为了一个关羽,已经把曹魏的精英团倾巢出动了。这种情况下,还由东吴吕蒙偷袭荆州,腹背夹击,才把关羽给搞下去。关羽一个人就调动了魏吴两国主力,威风可比张辽大多了。
史书上的关羽,记载的战绩不多,但确实就有这么大的吸引仇恨能力。早在赤壁之战后的209年,周瑜攻打南郡的曹仁,关羽带兵为周瑜绝北道,结果在史书记载中,徐晃、乐进、满宠、文聘等纷纷击败关羽,李通还因此战死。基本上,只要关羽出现,曹魏众将就会一窝蜂涌上去。这种待遇,三国志找不到第二个人,倒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了。 因此,榜首之战,关羽略胜张辽。 接下来比较二号位,张飞对徐晃。 同样,由于蜀汉史官问题,张飞前期战绩基本为零,但却很早就和关羽并称为万人敌,陈寿认为其亚于关羽。徐晃呢,则是张辽争夺五子良将榜首的有力竞争者。
比较巅峰战绩,徐晃是在水淹七军之后击退了关羽,张飞则是在巴中之战大败张郃。这两战的对手都是顶级的。若论强弱,关羽当然比张郃要厉害的多。但徐晃的战胜,后面有曹操、张辽的大军策应,对付孤军深入,后方遭袭的关羽,这些客观条件使其胜利的含金量下降。甚至有人认为徐晃根本没和关羽进行大规模战斗,基本就是等关羽撤军后再追击取得的一点战绩。
而张飞则是对进犯的张郃迎头痛击,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问道退,引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问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可谓酣畅淋漓。
最终结论:蜀汉二胜二平一负,略占优势。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相比于魏、吴两国,蜀汉不仅疆域狭小,而且人才储备相当不足。因此当敌国将领来归降,蜀汉都会予以重用,甚至还会任命他为大将军,让其执掌蜀汉的军政大权。在蜀汉42年的历史中,曾从曹魏吸纳了三位大将,他们均为蜀汉的存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我们最为熟知的姜维,却并非三人中最强的一个。
三、夏侯霸
夏侯霸,魏国开国大将夏侯渊的儿子。在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被黄忠当场阵斩,因此夏侯霸与蜀汉是有深仇大恨的。夏侯霸经常咬牙切齿,要为父亲报仇。因此,当他长大后,屡次参加与蜀汉的战争,并屡立战功。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夏侯霸受到曹爽的重用。其后,夏侯霸屡次在前线与姜维交手,并屡次挫败姜维的攻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的三族,夏侯霸唯恐自己被牵连,只好狼狈地逃亡蜀国。夏侯霸曾立志为父亲报仇,现在又投靠仇敌之国,人生就是这么无常。到了蜀国后,夏侯霸受到了后主刘禅的欢迎。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说:“他们也是夏侯氏的外甥。”原来在定军山之战时,张飞俘获夏侯渊的族妹夏侯氏,两人之后结为夫妻。后来,刘禅先后娶了张飞与夏侯氏的两个女儿,并生下了儿子。
刘禅就用这短短几句话,便打消了夏侯霸的戒心和仇恨之心,并死心塌地的为蜀汉服务。随后,刘禅将夏侯霸任命为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姜维。在姜维九伐中原的战斗中,熟悉魏军内情的夏侯霸屡立战功。此后夏侯霸曾多次参与姜维对魏国的战事。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趁权臣司马氏病死,与夏侯霸等率领数万人出狄道,三路北伐魏国,在洮西之战中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部众阵亡数万人,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但此战之后,夏侯霸在史书中失去了记载。毕竟夏侯霸投奔蜀汉时,已经50、60岁了,已经不会有多大作为。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夏侯霸被邓艾射死,可谓是马革裹尸。
二、姜维
姜维,恐怕是我们最熟悉的从曹魏投靠蜀汉的降将。姜维出身陇右士族,被称为一时之俊杰。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姜维受命与蜀军作战。然而由于他所在的郡县投降了诸葛亮,因此他也受到同僚的猜忌,被抛离大部队。无奈之下,姜维被迫投降诸葛亮。
经过考察,诸葛亮发现姜维是个顶尖的人才,他在给蒋琬的信中称赞姜维,说他是“陇右上士”,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诸葛亮将一生所学托付给姜维,并让带兵断后。
回到蜀汉后,姜维一直想领兵北伐,但均被稳健派蒋琬、费祎所限制,每次领兵都不超过1万人,因此无法取得什么战果。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姜维终于独掌兵权,开始频繁发动北伐。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在狄道之战中大败王经,杀敌数万人。不过由于蜀汉国力太弱,扩大不了战果。姜维一生九次北伐,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相反还耗尽蜀汉国力,间接导致蜀汉的灭亡。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五路伐蜀,姜维又错误地实行诱敌深入战术,放弃了战略要地汉中。虽然他在剑阁挡住了钟会,但邓艾却偷渡阴平,最终袭取了成都。可以说,姜维虽然战功卓著,但对蜀汉灭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恢复蜀国,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并设计害死邓艾,准备发动政变,尽杀驻扎成都的魏军。结果政变失败,姜维和钟会均被杀死。虽然姜维有很多毛病,但他并没有辜负诸葛亮的重托。
一、王平
相比于夏侯霸和姜维,王平的出身可谓是平平无奇,但他却是其中最厉害的一个。王平并不是汉人,而是一个蜀地的賨人。他是个文盲,目不识丁,但相当有胆略。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九月,王平随族人投靠曹操。曹操的看人眼光虽准,但他却忽略了王平,只让他当了代理校尉,可谓是看走了眼。公元219年,王平随曹操出征,在汉中与刘备交战。最终,曹操被刘备击败,王平在无奈之中只能投降刘备。毕竟,蜀地也是他的家乡。
相比进攻,王平更善于防守。在街亭之战中,王平随马谡驻守街亭。马谡舍水上山,犯了兵家大忌,王平连连规劝马谡,马谡却不听,最终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大败亏输。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王平赶紧率领千余人鸣鼓自持,张郃怀疑王平有伏兵,不敢进攻。最终,王平和马谡收拾残兵退回本部,避免了更大损失。之后,马谡被诸葛亮处死,而王平因表现突出被升为讨寇将军,统领由少数民族组成的无当飞军。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王平和姜维一起断后。然而不想魏延擅自带兵进攻杨仪,王平不得不前去抵御。王平在军中一向威望很高,竟一嗓子吼散了魏延的部队,让同室操戈的惨剧化为无形。回到蜀地后,王平长期驻守汉中,抵御魏军的侵袭。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爽率领十多万人伐蜀,汉中不过只有三万人,诸将都大惊失色。敌众我寡,有人建议,放弃阳平关,退守涪城。但王平却力排众议,他说:“涪城离汉中太远,若失去阳平关,很难夺回。因此,我们应该立即占据有利地势,防守各个隘口,我率主力作为后备。魏军进攻哪儿,我就带兵支援哪?拖到援兵到来,魏军必然被击退。”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蜀汉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三大军师,武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虎上将,这八个人或者算无遗策,或者战无不胜,以至于曹魏虽有诸曹夏侯五子良将,却经常被蜀汉按在地上摩擦。
但是最近评论区有一种观点获得了很多人的赞同:根据正史记载,如果让曹魏和蜀汉各出八位文臣武将对决,曹魏是完全可以吊打蜀汉的。
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让曹魏三文臣五武将与蜀汉三军师五虎将较量一番,看看哪一方能最终胜出。
既然是说三国正史,那么《三国演义》和电视剧,就不能拿来做依据了,咱们还是看《三国志》以及裴松之做注时引用的史料。
按照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之后、原汉朝丞相主簿行军长史、曹魏侍中关内侯刘晔的说法,刘备集团值得重视:
“若小缓之
(如果不穷追猛打)
,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曹魏文臣武将一致反对刘晔的观点(众议咸云)并认为刘备集团有其致命弱点:
“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事实上持不同观点的双方都有道理,他们都不比较认同一个事实:蜀汉人才匮乏,折损一员大将,就伤筋动骨,不像曹魏和东吴,有丰厚的家底可以折腾,死了诸曹还有夏侯,诸曹夏侯都死光了,还有五子良将司马八达。
刘备集团真正能够跟曹魏文臣武将较量一番的,还真就只有三军师和五虎将,此外似乎还可以加上一个魏延魏文长——刘备并没有见过姜维姜伯约,所以后起之秀咱们就不算了。
要选出曹魏三文臣,结果可能会让很多人失望:郭嘉郭奉孝是没有资格参赛的。
读过三国正史的人都知道,郭嘉给曹操当了十一年的军祭酒(不同史料分别记载为军谋祭酒、军师祭酒)而没有升官,食邑也只有可怜的二百户,跟荀彧荀攸叔侄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曹魏阵营的三大文臣谋士,如果不算司马懿的话,排名前三的,应该是荀彧荀攸和毒士贾诩。
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认为只有贾诩可以跟荀彧荀攸相提并论,所以他把这三位合为一传。
“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这句话几乎可以排进三国十大谎言:徐庶进了曹营,不但不是一言不发,反而当了靠说话吃饭的御史中丞。
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后汉书·百官三》的记载,汉朝的御史大夫不常设,还有时候被称作司空(比如司空曹操),真正负责御史台工作,负责纠察百官过失并向皇帝进谏的,就是御史中丞。徐庶在曹魏集团,就是言官首领,说他一言不发,那就是曹操曹丕有钱没处花了,特意养了一个没嘴葫芦。
徐庶的军事水平,未必在诸葛亮之下,诸葛亮的几个至交如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也都纷纷投靠了曹操,但是谁也没有机会进入核心决策圈。
徐庶等人不是不想替曹操出力,也不是曹操不知人善任,而是因为跟诸葛亮肩膀头齐论弟兄的几位人才,到了曹魏阵营,就不算十分出色了。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就是因为刘备手下人才匮乏,不但能“贤亮”,而且能“尽亮”。
如果诸葛亮投奔曹操,能不能位居郭嘉之上,也是个问题,就更别提跟荀彧荀攸贾诩并驾齐驱了。
诸葛亮尚且如此,庞统法正就不用说了,他们在遇到刘备之前,混得都不十分如意:庞统给周瑜当过功曹,法正受了刘璋很多窝囊气。
诸葛亮跟司马懿几乎是不相上下,曹操喜欢开谋士联席会群策群力,刘备每次出征,只能有一个谋主在身边打理一切,难免有顾此失彼的时候,所以在雒城攻坚战中,庞统中箭身亡。
要是客观地讲,诸葛亮庞统法正的谋略,未必就在曹魏任何一位谋士之下,但是古代战争讲究斗智不斗力,有群殴的机会就绝不会放过,曹营众谋士“群殴”之下,诸葛亮也会千虑一失。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