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03 20:01: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1、古代中央王朝的君主制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强大,县已经是最低的行政级别了,而县以下的地区都是自治的。也就是说作为中央的主要财政收入和士兵来源的农村,恰恰是管理最最宽松,中央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地方。而到了王朝统治的中期,农业收成和劳动力,以及兵源,反而被乡村自治的领袖---大地主 给“私有化”了。也就是说国家的财源和兵源被大地产所有者绑架了,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就相应的减少了,最后不得不向这些利益集团妥协。因此,我国古代王朝的君主制对国家资源的掌控能力是相当有限的,掌控力是十分的不稳定。难以对外发动
2. 第二个原因跟上一个原因有很大的关联,既然国家对资源掌控力和调动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维持大规模的职业军队是不理智的。除了都城和重要的边境要塞需要精兵来守卫之外,剩余的兵力能省则省。一方面退役士兵回流农村,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减轻国家负担。另一方面,既然国家统一战争停止了,骄兵悍将无所事事也不是一件好事,干脆就解散大部分,以免后患。 因此兵农合一的制度就形成了,和平的时候搞生产养自己和交税,打仗的时候离开自家的田地,自备粮食,官府发放一些装备,简单训练一下,就成了军队。 这样的军队能守住国土已经不错了,你还能指望他们像亚历山大大帝那样长途远征吗?
3.中国古代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已经是东亚最富的地区了,周边的地区都是一些荒无人烟,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定居的地方。朝廷对这些地区发动军事行动,得到的回报还无法填补军费支出的一个零头。就算是去更远的地方作战,你也必须要经过大片的荒漠和山地,那代价就更大了。那些游牧民族在你的边塞乡村兜一圈,捞一笔就发财了,朝廷的军队在草原逛一圈反而劳民伤财了,成本跟收益不平衡,说白了一点就是亏本生意。所以历代皇帝和士大夫阶层,一听到有人要讨伐蛮夷,就眉头深锁,心想:这小子,肯定没学好数学。
这样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主战派永远占不了上风,而和亲派却大行其道,道理人人都明白了。因此以上的因素,对中国历代政府的外交思维以及世界观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守成的仁君往往比一个好战的君主更受人尊重和爱戴。 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以及国民思维、文化 跟他们所生存的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
中国自古就很少热衷于对外扩张领土,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农耕文明较为安分
早在距今10000~8000年间,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就形成了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系统。当时的原始人以部落为单位,开垦土地,种植庄稼,逐渐告别了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渔猎生活,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我们知道大多数农作物都需要人们的劳作种植,尤其是水稻,从育种到栽培种植,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导致劳动力需要长时间驻守在固定的一个地区,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以部落为单位的人们活动范围。所以这也从先天上限制了中国先人开疆拓土的动力。
二、地理环境受到限制
我们来看中国地图,整个东部地区都相邻或间接与太平洋相邻,对于几千年来的古人来说,放着中原大规模的未开垦土地不说,更不要想要话去海外远游了。再来看西藏,高耸几千米的青藏高原,几度独绝了外敌的入侵,但同时也犹如围城一般,将想要突破束缚的想法扼杀在了摇篮中。
再来看北方,虽然没有大海和高山,却有着比二者更可怕的势力——游牧民族。当然了,作为一股势力,在中国历史中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字。如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等。而且这些势力活动的范围多是草原和沙漠。战争中如果后勤跟不上,是很容易全军覆没的。
三、本身资源得天独厚
位于亚洲东部的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千年积淀的文化,让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深深的爱上了这块土地,对其有着十分特殊的感情。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落叶归根几乎深入人心,正是这种思想,让中国对外扩张的并不太感兴趣。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