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人们是怎么知道太阳处于健壮时期的

时间: 2022-04-19 13:00: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人们是怎么知道太阳处于健壮时期的

在18世纪以前人们是怎么认为太阳系的?

在18世纪以前,人们只知道太阳系的六大行星,金星、水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那时的人们认为土星是太阳系的边缘,土星是离太阳最远的行星。

太阳是怎么运动的?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但它并不像哥白尼说的那样是静止不动的。太阳除了围绕银河系的中心公转以外,还不停地自转。但是,由于太阳是个气态球,它的自转不像固态的地球那样整体旋转。人们通过观测太阳黑子的移动,知道太阳在赤道附近转得快,越接近两极转得越慢。

可见,太阳表面各处的自转周期是不一样的。在赤道上,太阳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5天,在纬度45度处则大约需要28天,在纬度80度处需要34天。

我们知道,太阳表面的温度很高,人类的任何探测器都无法靠近它。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只是通过光谱分析所得。所以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还没有完全揭开太阳的真面目。

太阳运动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据了整个星系99.85%的质量,在这里,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它不停运转,周而复始,看起来十分和谐,而太阳就好像站在中间,停止不动一样

现在的太阳处于什么阶段?

太阳正处于壮年期,太阳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著的一个理想球体。其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6)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质量大约是2×1030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同时也是27,173,913.04347826(约2697.3万)倍的月球质量。 从化学组成来看,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

扩展资料:



太阳生命周期

太阳是在大约45.7亿年前在一个坍缩的氢分子云内形成。太阳形成的时间以两种方法测量:太阳目前在主序带上的年龄,使用恒星演化和太初核合成的电脑模型确认,大约就是45.7亿年。这与放射性定年法得到的太阳最古老的物质是45.67亿年非常的吻合。

太阳在其主序的演化阶段已经到了中年期,在这个阶段的核聚变是在核心将氢聚变成氦。每秒中有超过400万吨的物质在太阳的核心转化成能量,产生中微子和太阳辐射。以这个速率,到目前为止,太阳大约转化了100个地球质量的物质成为能量,太阳在主序带上耗费的时间总共大约为100亿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

太阳正处于壮年期,要再过50亿年它才会燃尽自己的核燃料。那时,它可能膨胀成为一个巨大的红色星体。
恒星的壮年期,还可以稳定燃烧50亿年
中年期
到来中期50亿年最热地球人该怎么办?

人们如何测知太阳表面的温度?

太阳家族的家谱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由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天体组成,
并形成一个“家族”似的系统——在这个家族中太阳是一位“至高无上”的
家长,用她那巨大的“引力之手”指挥着它周围的无数个大小不一的家族成
员。咱们居住着的地球也是太阳系家族的一个普通成员,与其他8 个大行星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好像一母
所生的九个子女,一同围绕太阳母亲运行。比九大行星小一辈的天体是卫星,
它们像是行星的子女,围绕各自的行星运行。与大行星同辈的小行星,算是
大行星的小弟弟,形体虽小,但它们“人丁”兴旺,被发现(正式编号)的
已有3000 多颗。还有为数众多、形态奇特的彗星,它们也都是绕太阳运行的
天体。
太阳系家族还有数量极多的流星体,它们有的像一座小山,有的像一颗
砂粒。当它们闯入大气时,便与大气摩擦而燃烧,形成流星现象。有些大流
星体来不及烧完撞到地面成为陨星。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有些品种数量很大。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
质量的99.8%,它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
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恒星,带领它们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如果把我们的太阳系比作一个家庭,那么太阳就是一家之主了。
威严的“家长”
清晨,当你站在茫茫大海的岸边或登上五岳之首的泰山,眺望东方冉冉
升起的一轮红日时,一种蓬勃向上的激情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人们热爱太阳,
崇拜太阳,赞美太阳,把太阳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
太阳的身份证
光芒万丈的太阳是自己发光发热的炽热的气体星球。它表面的温度约
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 万摄氏度。太阳的半径是696000 公里,是地球
半径约109 倍。它庞大的身躯里可以容纳130 万个地球。太阳的质量为1.989
×1027 吨,是地球质量的332000 倍,是九大行星总质量的745 倍。知道了太
阳的体积和质量,你能不能知道太阳的密度呢?先想一想。太阳的平均密度
是每立方厘米1.4 克,约为地球密度的1/4。
太阳与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 亿公里。这是一段多么遥远的空间距
离啊!光的速度每秒约30 万公里,从太阳上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 分多钟。
这段距离在天文学家们的眼里,认为并不遥远,他们常常把这段距离当作测
量太阳系内空间的一把尺子,给它一个名称叫“天文单位’”。拿这把尺子

去衡量水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0.387 个天文单位。木星与太阳的距离是5.2
个天文单位。你看,这是多么大的一把尺子啊!正因为如此,我们从地球上
看到的太阳才好似“圆盘”大小。它在天空中对我们的张角大约半度。然而,
我们已充分感受到了太阳强烈的光芒和酷热的照射。你可以静静地想一想,
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都是靠太阳来维持生命吗?埋在地下的煤、
石油和水,不也是太阳能量的转换产物吗?地球大气和海洋的活动现象不也
是太阳能量的作用吗?地球上除原子能以外,太阳是一切能量的总源泉。“万
物生长靠太阳”确有它深刻的内涵。
说到这里,不知你有没有想到这样的问题:太阳慷慨无私,向我们免费
提供如此巨大的能量,整个地球接收的太阳能有多少呢?太阳发射出的能量
有多大呢?科学家们设想在地球大气层外放一个测量太阳总辐射能量的仪
器,使它垂直太阳的光束,这样测得的辐射不受地球大气影响,在每平方厘
米的面积上,每分钟接收的太阳总辐射能量是1.97 卡。这个数值叫太阳常
数。这个能量足以使1 立方厘米的水温升高约2℃。如果将太阳常数乘上以
日地平均距离作半径的球面面积,这就得到太阳在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这
个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 焦耳。如果再把这个热辐射能换算成机械功
率,约为3.68×1023 千瓦。然而,太阳虽然作出如此惊人的奉献,但是地球
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 亿分之一。可是,就是这微乎其微的能量,足以使
地球上享受到温暖和充足的阳光。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约相当于100 亿
亿度电的能量。比全世界总发电量要大几十万倍,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又无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必将在利用太阳能方面再创
辉煌。
太阳的“内脏”
太阳内部结构可以分三层:太阳中心为热核反应区;核心之外是辐射层;
辐射区之外为对流层;对流层之外是太阳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
光球、色球和日冕。
(1)热核反应的中心区
太阳中心是热核反应区。它的范围约占整个太阳半径的1/4,约为整个
太阳体积的 1/64。然而它所包含的太阳质量加足足占整个太阳质量的一半
以上。这表明太阳中心区的物质密度大得惊人,每立方厘米可达160 克。水
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4 克。太阳在自身强大重力吸引下。太阳中心区处于
高密度、高温和高压状态。核物理学理论指出,在这种条件下是物质的热核
反应。太阳能量的99%都是从这里产生。关于太阳能的产生方式,我们在下
面还有专门介绍。因此,人阳中心区是太阳的热核反应区,是太阳巨大能量
的发祥地、是太阳充满活力的心脏。
(2)辐射层

太阳中心产生的能量要不停地向外传输出去,这样它才能维持自身结构
的平衡。太阳中心产生的能量是如何传播到外层空间去的呢?我们知道,热
的传播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生活中使用的保温瓶的制造原理
是断绝这三种热的传播,保持瓶内外的热量不能交换传递。太阳中心产生的
能量要不断地传递出去,主要是靠辐射形式。太阳中心区之外就是辐射层。
辐射层的温度、密度和压力都是从内向外递减。辐射层的范围是从热核中心
区顶部的0.25 个太阳半径向外到0.86 个太阳半径处。从体积上说,辐射层
占整个太阳体积绝大部分。从太阳内部传出能量,主要是通过辐射形式,但
是这不是唯一的途径,还有对流的过程。对流现象主要发生在辐射层之外,
即从0.86 个太阳半径向外处,到达太阳大气的底部,这一区间叫对流层。这
一层气体性质变化很大,温度、密度和压力都比辐射层减少,变化很不稳定,
形成明显的上下对流运动。这是太阳内部结构的最外层,起着输通内部、主
导外部的重要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谈的太阳内部结构是理论上的推导。但是这个模式是否
科学?是否可靠?这个模式是科学的,不是随意臆造的。是以现代核物理学
理论作为基础,是经得起检验的。理论的认识虽然抽象,但它的认识比直观
感觉更深刻。当然,理论认识又必须由实际观测来检验。天文学从某种意义
上说,它的试验手段就是观测。
(3)光球
我们看到耀眼的太阳就是太阳大气层中的光球发出的强烈的可见光。光
球层位于对流层之外,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最低层或最里层。若把整个太阳
大气层比作一座楼房,那么光球层就是第一层楼。光球发出的光子向外传播
的阻力很小,所以可见光很强,因此而得名光球。我们说太阳表面平均温度
是6000℃,指的就是这一层。太阳光球层是太阳上温度最低的一层,从光球
层向里,温度逐渐增加;到太阳中心达1500 万度。从光球向外,大气层的温
度又逐渐升高到百万度。这一层的厚度约500 公里。这与约70 万公里的太阳
半径相比,好似人的皮肤和肌肉之比。但是,不可小看太阳这层“皮肤”,
我们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基本上是从光球发出的;我们进行一系列的白光观
测,是观测光球层的活动,得到的太阳光谱,也是光球层的光谱。
太阳光谱是连续光谱。这是1666 年年仅24 岁的牛顿最早发现的。他用
三棱镜将日光分解为七色光带,并对七种彩色的光带给予正确的解释。他认
为这是白光中各色光线通过玻璃时产生不同的折射形成的。这一发现成为光
谱学的分析基础,也开辟了研究太阳的新途径。研究太阳连续光谱的主要目
的是测量连续光谱的能量分布和上面介绍过的太阳常数。同时,在太阳连续
光谱背景上又出现许多暗线,已知有数万条暗线。这些暗线是怎么产生的呢?
它们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知道,从太阳光球辐射出的光要经过太阳大气层和
行星际空间才能到达地球。天文学家们对这数万条暗线要一一进行证认,分
析出哪些是来自太阳,哪些是存在于行星际空间,哪些是属于地球大气层。

从太阳来说,太阳大气可能吸收某些特定能量的光子,从而被激发和电离,
使得太阳光谱出现对应的吸收线,即暗线。天文学家们从这些吸收线中了解
太阳光球层的许多信息。如温度、密度、压力、化学成分,磁场和速度场等。
现在已知太阳上有94 种稳定和放射性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氢的含量最
高。
光球层中的气体电离程度不高,主要是中性原子。光球层以内的气体几
乎是不透明的,光球层以外的气体则几乎是透明的。我们对光球层的了解远
比对其他层了解得更具体、更详细。
临边昏暗。太阳光球的万丈光芒虽然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但是,
如果通过天文望远镜给太阳光球照相,就会发现日面中心最亮,越往日面边
缘越暗。这是什么缘故呢?首先,这不是照相技术的问题,也不是感光材料
的毛病,更不是光球自身有什么“缺憾”,而是观测者看到光球整体的投影
现象。我们看到日面中央的光和热是来自光球最深层,这里的温度高、辐射
强。相反,日面边缘的光和热是反应光球层的辐射,这里温度低,辐射能量
也少,所以显得比中央要暗些。日面的这种现象叫临边昏暗。这是我们通过
天文望远镜观测太阳光球时的一大特征。
太阳黑子。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太阳光球的时候,在光球上经常可以看
到许多黑色的斑点,叫太阳黑子。当太阳上出现大黑子群时,在太阳位于东
西方地平附近,有时用眼睛也能直接看到。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
位置和形态等,每日都不一样。黑子是光球层活动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有
世界上最早的黑子纪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史书中有100 多次太阳黑
子记载。其中在《汉书·五行志》中载有: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己未,
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指公元前28 年5 月10 日见到
的大黑子群。我们祖先用不足20 个汉字记载了黑子出现的年、月、日和时刻,
天气状况、黑子的形态和在日面上的位置,真是非常珍贵的科学史料。美国
著名太阳物理学家海耳在著作中称赞中国古代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他说:
“中国古人测天之精勤,至可惊人,黑子之观测,远在西方人之前约2000
年。历史记载不绝,且相传颇确,自可徵信。独怪欧西学者,在此长期中,
何以竟无一人注意及之。直至十七世纪应用天文望远镜之后,方得发见,不
亦奇哉。”古代的太阳黑子记录对我们今日研究太阳活动规律和日地关系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太阳黑子是怎样形成的呢?前面已经介绍,光球的高温气体处于
剧烈的运动之中。太阳黑子是光球上物质剧烈运动形成局部强磁场的区域。
黑子表面的温度在4500℃左右,大多数黑子是成群出现的,成双出现的较
多,靠日面西边的叫前导黑子,在东边的叫后随黑子。地球不停地从西往东
自转着,那么太阳有没有自转呢?太阳有自转,自转运动的方向也是由西往
东。我们观测太阳黑子时就会发现、日面上的黑子每天都有规律地从东向西
移动大约13 度,它们好像列队齐步走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是黑子在日面

上移动吗?不是,这是太阳自转造成的。既然太阳和地球都有自转运动,那
么太阳和地球自转的形态完全一样吗?前面已经讲过,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
体星球、地球是固态的球。太阳这个气体星球,在自转的过程中,日面上不
同的纬度自转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太阳赤道区域自转一周约27 个地球日,两
极区自转一周约31 个地球日。地球自转时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长期观测太阳黑子就会发现,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的
甚至几天、几十天日面上连一个小黑子也找不到。可以说日面上干干净净。
我国对太阳黑子的联合观测,从60 年代到70 年代,连续每日定时观测太阳
黑子14 年之久,对黑子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深有体会、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什么呢?天文学家们早已统计得很清楚。太阳黑子从最多(或最少)的年份
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约相隔11 年。也就是说,太阳黑子有平
均11 年的活动周期。黑子是光球上的一种活动现象。这11 年的活动周期正
是整个太阳的活动周期。从而使我们步入到认识太阳的物理本质。天文学家
们把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也就是太阳活动最剧烈的年份定名为“太阳活动
峰年”。而把太阳黑子最少的年份,也就是太阳活动最平静的年份定为“太
阳活动宁静年”。
米粒组织。当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黑子时,常常会发现日面上有许许多多
似隐似现的米粒状的组织。它们不像黑子那么明显,但是数目多得惊人,几
乎是覆盖整个日面,是观测黑子时的“副产品”。特别是在地球大气透明度
好的情况下,米粒组织更清晰可辨。米粒组织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知道,
光球底部的温度很高,上部温度低,而且低很多。光球上下温差大,极容易
产生上下对流。这种对流形式便把太阳内部的热量传递到太阳表面。类似我
们烧开水时,壶底部的水被加热后,通过上下对流将热传到水的上部。米粒
组织正是这种炽热的气浪迅速上升和冷的部分下沉的运动。米粒组织的形态
很不规则。每个米粒组织直径一般在1000 公里左右。这是多么大的沸腾气流
啊!它们的温度比光球温度要高一点。每个米粒组织存在的寿命约为几分钟
到十几分钟。
光斑。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黑子时,经常会发现在日面边缘的黑子群周
围伴生着比光球还要明亮的呈纤维状结构的光斑。它们大约比光球的亮度要
高出10%。光谱观测表明,光斑的温度比光球温度平均高约100℃。它们和
黑子形成鲜明的亮度对比。光斑和米粒组织绝然不一样。光斑出现的数量远
比米粒组织少,比米粒组织亮。存在的时间一般在几天到十几天。那么,光
斑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们很可能是光球层顶部的炽热气团。光斑一般长约
50000 公里,宽约5000~10000 公里。
(4)色球
如果把太阳大气层比作一座楼房,那么色球就是光球之上的二楼,也就
是太阳大气中的第二层。平时由于地球大气把强烈的光球的光散射开,色球
被淹没在蓝天之中,我们是看不到这一层的。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才有机

会直接饱览它的姿彩。当然,天文工作者每天可以通过色球望远镜观测这一
层。我国古代记录的日全食特征时,载有“三焰食日”。“三焰”就指日全
食的时候,在日面周围看到三个红色的“火焰”状的现象。这红色的火焰就
是色球层的喷发物,叫日珥。古人还以为就是这三个火焰把太阳吃掉了,从
而发生日全食。直到18 世纪,欧洲的天文学家还在探讨日全食见到太阳周围
薄薄一层玫瑰色的光辉到底是何物。因为只有当月亮把日面全遮住时才能见
到它。有人认为它可能是月亮上的大气层,有人认为可能是太阳上的大气层,
还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特殊现象等。1842 年7 月8 日,在欧洲发生日全食,
天文学家们事先就决定把观测的注意力都放在这红色的光辉上,企图找出合
理的解释。但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只是观察到了这种昙花一现式的天象,
没能给予正确的科学解释。1851 年7 月28 日,在欧洲又发生一次日全食。
天文学家们经过仔细的观测研究,确认这红色光芒不是月亮上的现象,而是
来自太阳。经历10 年得出这个结论是多么艰辛,又是多大的进步啊。1860
年7 月18 日,在欧洲再一次发生日全食时,照相术已经发明,天文学家们使
用这种新技术观测日全食,其结果确凿地证明这红色的光辉是太阳外层大
气。这个结论为探索太阳物理结构铺平了道路,从而诞生了太阳物理学。自
从1892 年,美国著名的太阳物理学家海耳发明太阳单色光相技术和1933 年
法国杰出的天文学家李约发明双折射滤光器后,科学家们成功地制造出色球
望远镜,天文工作者随时可观测太阳色球的活动。
太阳色球是充满磁场的等离子体层,厚度约2500 公里。其温度,在与光
球层顶衔接的部分为4500℃,到外层达几万摄氏度,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
小,整个色球层的结构不均匀,也没有明显的边界。由于磁场的不稳定性,
色球层经常产生爆发活动。等离子体是什么物态?大家都知道物质有三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这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物质所处的相对稳
定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接触的物质三态,从物理学角度说,主要是
分子原于和原子集团三种聚集状态。当气体中的分子运动加剧,形成高度电
离,则由离子和电子的混合集团组成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等离子体物态,
属于物质的第四态。闪电和极光就是地球的天然等离子体的辐射现象。天然
的等离子体在地球上虽然不多见,但是在广阔的宇宙间却是物质存在的主要
形式。因此,我们在认识太阳、恒星和恒星际空间的时候,必须要知道这物
质的第四态。
耀斑。原子弹和氢弹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威力?主要是因为它们可以在短
时间内,大量地释放能量。这里要介绍的是在太阳高层大气活动中,在短短
的时间内日面局部有大规模的能量释放现象,几分种内释放的总能量可达到
烫1023~1026 焦耳,接近太阳平时1 秒钟辐射出的总能量。通过色球望远镜
观测这种现象时这种突然发亮的辐射强度和面积迅速增大,达到最大时,能
维持几分钟、几小时甚至1 天,然后缓慢减小至消失。这种现象就叫耀斑。
在日面上增亮的面积超过3 亿平方公里的叫耀斑。小于3 亿平方公里的叫亚

耀斑。我们整个地球的表面积为5.1 亿平方公里。你可以想一想耀斑的区域
和它释放的能量有多大了。有人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说明:一个耀斑从产生到
消失,它释放的总能量约相当于100 亿个百万吨级氢弹爆炸的能量。
日珥与暗条。色球的结构是不均匀的,从色球中不停地向外喷射许多细
而明亮的流焰状的火舌,看上去色球边缘成锯齿状。这些火舌是色球层上升
的气流。天文学家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针状物。这种针状物在
太阳的色球层上经常可见。前面已经介绍过,在日全食的时候见到色球上有
巨大的红色喷发物,叫日珥。平时它们也被强烈的光球光芒所淹没,我们是
看不到的。同样,天文工作者通过色球望远镜每天都跟踪监视太阳色球上的
活动,其中就包括日珥活动。日珥的形态是多姿多彩的。有的如色球外的浮
云有的像喷泉,有的似环形拱桥。有的日珥可以高达几万到几十万公里。它
们的底部在色球,而活动已深入到日冕广阔的空间。日珥的精细结构十分复
杂,主要由气流组成。日珥出现的次数和抛射的高度都与太阳活动的11 年周
期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一次日珥活动要经历几小时到几十天。根据日珥
的形态和运动特征,把日珥分成三种类型:爆发日珥、宁静日珥和不规则日
珥。最为壮观剧烈的是爆发日珥。它的物质以每秒几百公里的速度向外抛射。
1995 年10 月24 日,我国学者赴泰国观测日全食,北京大学附中的同学就观
测到这种爆发日珥。与爆发日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静日珥。它们犹如色球
层的浮云,几天之内都没有多大变化。当代天文学对太阳认识的最大成果之
一,就是揭示出太阳的磁场性质。日珥的形态和运动都取决于贯穿日珥;也
因外界扰动使等离子体瞬间被激活,从而加强运动或被完全瓦解。
如果你有机会通过色球望远镜来观察太阳的话,你也许一眼就认出日面
边缘的日珥,但是会被色球上的一些暗条所迷惑。其实,这些暗条就是日珥,
只不过不是处于日面边缘的日珥,而是位于日面上的日珥,它们与观测者的
视线平行,投影在日面上。由于日珥的温度比色球层的温度低,才呈现出各
种姿态的暗条状。
(5)日冕
日冕是太阳大气中最外的一层。同样,平时我们是看不到日冕的。然而
在日全食时见到日冕蔚为壮观,银白色光芒呈羽毛状,远比色球和日珥更引
人注目,向外延伸长达几个太阳半径。一个太阳半径就是约70 万公里,几个
太阳半径是多么遥远的空间!也就是说,太阳最外层的大气可延伸到几百万
公里。同样,日冕的形态也是随太阳整体活动强弱而变化的。日冕中的物质
也是等离子体。它的密度比色球层更小,而它的温度反而比色球高,高达上
百万度。为什么?现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自从1931 年,法国大文学家李约
瑟发明了日冕仪以后,大文学家们也可以在没有日全食的时候进行日冕观
测。
冕洞和太阳风。日全食的时候,我们看到美丽柔和而亮度均匀的日冕。
这只是从可见光观测到大尺度的宏观日冕。如果通过X 射线或远紫外线波段

测日冕,就会看到日冕的辐射和亮度不均匀的细节,并存在黑暗区域。在日
冕中存在密度小、亮度比周围暗很多的弱辐射区域,叫冕洞。太阳极区常年
可以见到冕洞,并向南北方向延伸。日面低纬度区也可见到小的冕洞。冕洞
是太阳上一种比较稳定的物质活动现象。一个冕洞可维持几十天至几个月,
甚至1 年。为什么会出现冕洞呢?我们知道,日冕中的等离子体以高速不断
地向外膨胀扩散,发射出稳定的粒子流,吹向行星际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太
阳风。在地球附近,太阳风的风速达每秒450 多公里。它们吹遍整个行星际
空间。“污染着”整个行星际环境,使所有太阳家族的成员都遭受污染。冕
洞就是吹出太阳风的风源。
恒星的代表
每本天文书上都会明白不过地告诉你,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是
银河系里的一颗普普通通的恒星。在难以计数的那么多恒星当中,太阳是离
我们最近的一颗,因此,天文学家们往往这样叙述太阳与恒星之间的对比关
系:恒星的类型各式各样,但它们都是非常遥远的太阳,毫无例外;近在“咫
尺”的太阳则是最普通的恒星,是遥远的恒星的代表。
质量、直径、温度等,是恒星最重要的部分物理要素。由于质量等的不
同,恒星的物理特性也就不同,它们的内部结构、演化途径等也都会有很大
差异。这些基本要素在恒星物理学的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太阳情况来看,无论是它的直径、质量、光度、温
度以及光谱类型等各个方面,可说是基本上都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的中等位置上。从太阳在赫罗图上所占位置来看,它是在所谓“主星序”的
中段,表明它是颗“黄矮星”,正处在一生中“精力”比较充沛的壮年时期。
太阳的直径约139.2 万公里,质量是2000 亿亿亿吨,在表达其他恒星的
直径和质量等的时候,为简便和便于比较起见,往往说它的直径和质量是多
少个太阳直径和质量。
我们且来看看,太阳的一些主要物理要素在恒星中间是怎么个情况。
直径:当前已知的最大恒星,其直径大体上是太阳直径的2000 倍,如果
这么个庞然大物占据着我们太阳位置的话,不但地球、火星都会被它“吞掉”,
就连木星在它“肚子”里转动起来也是绰绰有余;中子星是已知直径最小的
恒星,直径约10 公里,为太阳的10 多万分之一。
质量:恒星的质量大体上都在百分之几个太阳质量到120 个太阳质量之
间,而多数恒星则在0.1~10 个太阳质量之间。以太阳为代表的黄矮星的质
量在0.1~20 个太阳质量之间。
光度:恒星的真正亮度——光度(而不是看起来的亮度)相差甚大,约
在 1/300 万到 50 万倍太阳光度之间;黄矮星的光度约在太阳光度的万分之
一到10000 倍之间。

正是从这些物理要素等出发,太阳都在毫不显眼、毫无特殊可言的中等
地位,称它为普普通通的恒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近些年来,观测工具和手段的日益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更加深入,使得
天文学家们感到一向被认为是普通恒星、黄矮星型恒星中的典型星——太
阳,似乎并不普通,也不典型,而是存在着某些与众不同的特色。
黄矮星的质量一般都比较小,而其代表——太阳却不像与它同类型的多
数黄矮星那么小。这使人怀疑太阳是否能算是黄矮星的最恰当代表,它代表
得了吗?由于质量上的差异,太阳的好些物理性质就会与以它为代表的太阳
型恒星存在好多差别,甚至重大差别。除了我们将要在下面讲到的一些差别
外,也许还有些更有说服力的特征尚未被发现。有人估计,也许会有那么一
天,太阳的太阳型恒量代表的资格将正式被取消。
恒星的亮度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变化,对于太阳型恒星来说,这种变化大
致是1%~2%,变化周期为几个小时。太阳的情况怎么样呢?精确的观测证
实,太阳亮度的变化幅度比o.15%还小,只及应有的1/10,而变化的周期
却长了好几十倍。太阳的表现显然与其他太阳型恒星有点格格不入。
恒星的自转速度是个重要的物理量,科学家们实测了好些黄矮星的自转
速度,所得到的结果与理论预测是一致的,即:处于“青壮年”时期的恒星,
比起“老年”恒星来,其自转速度要大得多。太阳的年龄约50 亿年,这类恒
星的表面自转速度应该是5 公里/秒上下,而太阳只有约2 公里/秒,显然
是低了不少。
一般情况是这样的:恒星的活动性与其自转速度有着密切关系,自转速
度越快,其活动性就越强。所谓恒星的活动性,自然包括星冕、色球、耀斑、
黑子以及星风等。太阳在其同类型恒星中,是一颗比较稳定和极其宁静的星
球,这与它的自转速度特别低有关。
太阳类型的恒星大气中,都有一层被称为色球层的特殊区域。色球层一
般都比较活跃,许多活动现象都与它有关系,因此,天文学家们很重视对它
的研究。色球层的活动与太阳活动一样,有周期性。对太阳来说,活动周期
平均是1
不是知道太阳的辐射功率吗,用黑体辐射公式就可以算出温度
根据光谱分析的
光谱分析
猜的呗!!!!!!
因为现在的科技还没有这么发达的啦!!!!!!
所以应该是猜的吧。。。。。

古代人们如何测量太阳的运动速度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文章标题: 人们是怎么知道太阳处于健壮时期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6760.html
文章标签:是怎么  健壮  处于  时期  太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