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时间: 2022-04-15 03:59: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百科名片
孔子像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中文名: 孔丘
外文名: Confucius
别名: 孔子,仲尼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
出生日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 教师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 《春秋》

目录

孔子简介孔子
历史记载
成就
政治生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孔子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
经济思想
教育思想
美学思想
近世发展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家世家谱孔子家世
孔子家谱
生平年表
高足弟子
孔子作品
关于论语
孔子谥号
孔子身高
孔子饮食
孔子学院
个人影响
文化遗产孔庙介绍
孔子名言
孔子文化旅游图片欣赏孔子简介 孔子
历史记载
成就
政治生涯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孔子的思想体系 政治思想
经济思想
教育思想
美学思想
近世发展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家世家谱 孔子家世
孔子家谱
生平年表
高足弟子
孔子作品
关于论语孔子谥号孔子身高孔子饮食孔子学院个人影响文化遗产孔庙介绍孔子名言孔子文化旅游图片欣赏展开 编辑本段孔子简介
孔子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历史记载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 孔子全身画像
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成就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他有众多弟子,如孟子、曾子、庄子、颜子、子思、墨子。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像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孔子的思想体系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孔子还认为,种田的人就免不了饿肚子,而读书的人就能做官而享受俸禄。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 美学中的孔子
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编辑本段近世发展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举行。它是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它的召开是世界儒学界的一大盛事。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武村正义与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72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共襄盛举。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围绕儒学的历史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现代阐释、儒学的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曾几何时,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有识之士指出,它的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在五大洲进一步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加“薪助火传”。   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新世纪的儒学又一次发出了合乎历史发展、合乎人类利益的时代声音。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   9月28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对全球各地的祭孔仪式展开了讨论。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庙遍布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有文庙,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公用:崇德、报本、教化。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这类文化设施对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通过考察比较中国曲阜、台北和韩国成均馆孔庙释奠礼,认为孔庙释奠礼应当按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加强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体事宜。在条件具备时,有关方面应向联合国“申遗”。   台湾地区的董金裕介绍,古代的祭孔分为“秋祭”和“春祭”,台湾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礼”,即在礼仪、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规程,并根据时代特点压缩仪式的时间、接纳女性参加祭孔;“春祭”则融进了更多的时代特点,采用年轻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轻人走近孔子、接触儒学。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编辑本段家世家谱
孔子家世
   孔子标准铜像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是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这是孔子身教的核心思想。温和而严厉是孔子的圣人之态,后来子夏说孔子是“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你看他很严肃的样子,你靠近他就觉得很温和,你听他说话觉得他很严厉,这是真正的君子。孔子是在温和中透着严厉,威严但并不凶猛,谦恭而且安详。这一段最能展现孔子的德行,孔子的圣人气象,也是通过圣人的德行来教育人。
有人说孔子是圣人,是中华礼仪的创始人。也有人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理论,禁锢人民的思维。。
不管功过是非都是后人的评断,至少有一点是不得不承认的:

孔子是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一个人!!!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子思想的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阶段;第二阶段宣传体现自己人生价值阶段。第一阶段,他从一个不见经传的破落的贵族子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从最底层的“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做起,一步步做到中都宰、大司寇、并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代国相,按照《易经》乾卦的说法,已经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九五之尊”,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孔子心理明白在往上就是天命“上九,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所以55岁的孔子退出政坛,转为人生发展第二阶段宣传仁德思想来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存在,他要做一个人类精神上的领袖——圣人。孔子回答说:“就周朝礼义而言,奢侈不如节俭,就丧礼而言,仪式周全不如内心哀伤。”这表明他简化从礼,积极改革的态度。也不能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评价孔子,说孔子的一生是寂寞的。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来说,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成功的!按照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的说法,人生有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孔子所追求的就是人类的道德境界;一生都在推广“仁德”教育思想,要整个人类进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把这种社会理想和自己的教育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才决定放弃只治理一国的政治主张,他一边教学,一边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把自己的仁德思想推广到天下各国。如果孔子只为了从政做官,当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们来到卫国时,也正是卫灵公爱妾南子把持朝政的时候,南子使劲浑身解数想要孔子留在卫国,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按现代人的说法,孔子身边又有大批学生拥戴,又有美人,又能得到卫国政权,何乐而不为呢?可见,孔子理想不在这里。在周游列国的教育宣传中,一些学生学成后离开了到各国做了官,又一批批学生加入进来,当然也带来了生活必用的学费,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各种实践,国殇、祭天、祭山、祭祖、神会、庙会、以及贵族邀请他们组织的婚、丧、嫁、娶各种礼仪活动等等,这些都给孔子师徒带来了丰厚收入。有的学者不是认为孔子实际办的就是丧葬学校吗,这话虽然说得有点过火,但实际上也是孔子养活这帮弟子,以致后来孔子穿衣吃饭都很挑剔,“食不厌精”甚至市场买来的肉干和酒都不用(《论语》乡党)。试想,现代哪个老师教育的学生能达到三千多人?就是教再多的学生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而孔子一个人负责教育每个学生整个成才过程的,不是阶段性的教育。又试想,世界上又有哪个教育家,敢带着一帮学生,一边周游列国、社会实践、游山玩水、了解各国风土人情,各国思想政治;一边宣传自己的仁德思想,还一边教育学生,而且生源滚滚不断,学资不断的。其实孔子一生既有艰辛一面,又有幸福一面!既有普通的一面,又有神圣的一面!幸福大于艰辛;神圣大于普通这才是完整的孔子,可以说孔子的人生是成功的,即证明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又体现了自己人生价值,留给后人传颂,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使孔子的思想历代传诵不衰。

从论语中看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

孔子也不过是个不得志的普通人

上学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讲《论语》,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圣人,是特别厉害的教育家。所以孔子在我心里,就是圣人。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很特别,他一定有过人之处。

如今,我读了《史记·孔子世家》,又再次读了《论语》才真正感受到原来孔子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他的伟大更多的是后人给他加上去的。他本人其实也挺普通的,可能和我们很多人一样,一生不得志,想做点什么,结果都做不成。

不过他这个人活着非常真实,也可以说他跟很多人的区别在于,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样的事,他不在乎人家认不认同,他只想做他自己。

这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要做自己其实很难。



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小地方,他的父亲叫做叔梁纥,叔梁纥有一回外出碰到了一位女子,两个人好上了,结果就有了孔子。孔子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鲁国是周公之后,所以当时很多周朝遗留下来的文物典章等保存得比较多。

“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左传》

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先人是宋国人,原本当过官,所以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周礼制度充满了敬仰。他年少的时候,就喜欢拿着豆子摆弄,陈列礼乐的典礼。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一生其实很坎坷,他想当官,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到五十六岁的时候才当上鲁国的大司寇,但不久以后,因为国内局势的不稳定,加上诸侯之间的战乱纠纷,他就被排挤下去了。

由此,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浪。



那时,几乎没有人认同孔子的主张,甚至在很多人看来,孔子的学说一文不值。

他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可就是没有落脚的地方,直到他耗尽一生,精疲力尽,他才终于停下来,回到鲁国,度过余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颠沛流离的一生成就了他自己。

因为即使没有人认可他,他也从不放弃他自己的理想。

一个人面对他所谓的目标,从不放弃,从不怀疑,相信就这一点,这个世界上也很少有几个人做到。

二、

孔子选择了另一条路,来成就自己的理想

那么,既然当官当不了,那就不做了,教书也是挺好的,如果能把学生教育出来,让他们去当官,那也算是实现我的理想了。

所以,这也是孔子自己的选择,他不是个固执和死板的人。

如果要说伟大的话,那么从当时的环境看,他是第一个大规模办私学把贵族的这一套制度文化传授给平民阶层的人。

因为周朝的礼乐文化制度,其实是一套贵族制度,而当官的人呢,其实每天也挺忙的,很多事要做,哪有时间给普通人讲学,就算给普通老百姓讲,也不一定用的上。而且,大伙都忙着干活,种田,谁有空听这个。

另一方面,那时,周朝的整个统治开始瓦解了,人心开始涣散了,诸侯之间尔虞我诈。



毕竟从周朝开始,到孔子这个时代,也过去好几百年了,很多东西也改变了。所以,因为社会的动荡,很多的贵族阶级就沦落成了普通人,于是,他们就靠讲这些知识和文化来谋生。

也就是说,当时肯定有不少像孔子一样讲学的人,比如柳下惠。但是孔子应该是最有影响力的,跟随他学习的人是最多的,教出来的学生走上仕途的应该也是最多的,所以他的名气最大。

那么,这就要说到孔子到底讲什么呢?

是讲语文,讲数学,还是讲考试怎么考?哪门课差几分?不是的,他讲的其实就是做人,他自己都说了,咱先把自己做好,自己做好了,你当官,教书,干啥都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咱就先不论他的学说目的是啥,咱就说说《论语》里面的谈话,你就知道,他活得很实在,不搞虚的,是啥就是啥。

说实话,人在江湖混,哪个人不需要伪装,今天吹吹牛逼,明天讲讲大道理,大家都多少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一部分。

可是,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他不喜欢伪装,我自己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他是这样做自己的,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

我想这也可能是他跟很多教书人的区别,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千年,《论语》还那么经典有价值的原因之一。



就不说其他人了,你就说说其他的诸子百家著作,哪个人像孔子这样幽默风趣,你读《老子》,他老是故作高深,“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让你搞不清楚他的意思,庄子也是如此,唠唠叨叨,一大堆,读着读着你就被绕进去了。

只有《论语》,就是很简单的言行记录,哪怕不懂文言文,你稍微思考一下,也能理解他的意思,因为孔子说的就是大白话,我们在生活中,实际工作中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论语》讲得就是最实在的,你要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你活得最自在,然后你再能够遵守一定的社会规章制度,这样就离孔子的标准“仁”不远了。

三、

《论语》中真实的孔子

也就是说,孔子的“仁”说有两个核心内容,第一就是“忠”,注重个人的性情修养。第二,是“恕”,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章制度。对于那时的社会来说,孔子认为,就是周朝的礼乐制度。

不过呢,周朝的礼乐制度,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肯定是不适合当代的,毕竟时代不一样了,但是孔子对于修养自我的概念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咱来举个简单例子说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必要说不懂装懂,你这样做,自己累,人家也累,不懂就问,不然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就麻烦了,对吧。

还有,孔子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

就是你说话花里胡哨的,这样的人孔子不喜欢,特别虚伪。说实话,我们自己也不喜欢跟这样的人交往,因为你压根不知道他说的靠不靠谱。

再比如说,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就是说《诗经》里面的句子,抒发的都是人们真实的情感,这样的内容才是真实的,纯正的,那我们做人也是这样的。



还有,孔子教育学生,他知道的,他就会回答,不知道的,他也不会乱说,他不会随随便便给你个许诺。比如,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人乎?””

孔子有个学生叫做司马牛,他有一天就问孔子,老师,到底怎么做才能达到你说的这个“人”的境界啊。

孔子说,“仁”人嘛,说话要谨慎一点。

大概是司马牛这个学生说话老是口无遮拦的,所以孔子在趁机教育他。

结果,这个司马牛就很沾沾自喜,是不是说我说话谨慎就能做个“认”人了?

孔子也不正面回答他,只对他说,哪有那么简单啊,你能保证自己不说错话?你能做到吗?

你看,这个跟社会上某些现象是不是特别像,你去网上报一些课,那些所谓的老师就跟你承诺,包你学会,如何如何,但是他们真的能做到吗?



未必吧,所以孔子就不会随随便便说,你跟我做你就一定能学会,你就一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的。

还有一回,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就是说有一位政客,他叫叶公,他很得意地去跟孔子说,我们乡里有一个人的父亲偷了羊,结果这个人就把他父亲给举报了,你看,我们这里的人多么正直,多么遵纪守法。

孔子听了,有点疑惑,第一,叶公可能说的是假话,是来向孔子炫耀的,第二,他也可能说的是真的,但是这样的情况,不符合人之常情。

你想想,一般情况下,比方说你的孩子做了犯了什么错,你会真的当面跟人家说我孩子犯错了,随你们处罚。

肯定不是这样的,你肯定会说这孩子还小不懂事,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们回去教育他。对吧。人都是有感情的,怎么能说不讲情面就不讲情面了。

所以,孔子就说了,哦,是吗,但是我们这里的人好像跟你们不太一样啊,如果说父亲偷了羊,他儿子肯定会隐瞒的,如果他儿子偷了羊,他父亲肯定也会隐瞒的。



孔子对人性的洞悉非常深刻,所以他不会随便去回答,或者认同这个问题。他就是根据事实情况说话,他不知道的,他就不会乱说。

当然,也不是说孔子就非常完美,不会犯错误,而是说,比如,他犯错误了,他也会承认,毕竟人无完人嘛,就是因为如此,他才对世人那么包容。

这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因为他知道,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是一种追求,但是这是很难达到的。

人多多少少都会犯错误,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但有错误也不要紧,只要我们经常反省自己,然后改正就可以了,对吧。

如果有时间呢,建议大家也可以读读《论语》,其实它没有我们想得那么枯燥,还是挺有趣的,说不定,也会给你带来很多新的感触!
1,孔子是一个很现实而又底线的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之财如浮云)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富贵可以得到,苦力活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通过正道得到,就随我的本心吧。)——对于现代依然很实用择业观。君子爱财,不避讳,但需取之有道。
2,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品德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孔子是一个真诚的人

孔子的治国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严格的等级观念,被后人弊病。乍看起来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相比简直差太远。但现实是孟子的这个理论只是鸡汤。阶级、等级始终存在,孔子的理论真诚太多。
4,孔子是一个好老师

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门下三千弟子,丝毫不因弟子的身份而区别对待。以材施教,注重德育,注重全面发展。并总结出很多实用的教育理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等等。

孔子是个什么什么样的人?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的名叫丘,孔子的字是仲尼。他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是一位圣人,我们现在说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春秋时期天子失去了权利、也没有了权力。各诸侯国为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互相征伐,人民失去了安全富庶的生活状态。所谓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即以“爱人”为核心,以“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为内容,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方法,以“克己复礼”为目的的道德范畴,被后世儒者采用为核心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在汉武帝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在历朝历代治国安邦大业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思想并不是以孔子为源头,而是自远古而有之,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传承者。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他的优点成就就不说了,都知道,说说不一样的吧。
可能时代不同他比较瞧不起女人,也可能是因为嫉妒,他对南子肯定有非分之想如果他是个正常的男人,只是道德约束了他罢了
一个小孩子尿尿的故事:孔子有天在树下乘凉;突然天空中飞来一泡尿,这时孔子发现了一个小孩。原来是那个小孩在树上往孔子尿;孔子很生气,但是他微笑的拿出来钱,给那个小孩。又有一天,孔子不小心在那颗树下乘凉,又被尿了。孔子这次还是微笑了下,给了那个小孩双倍的钱。有一天,一个将军也在那颗树下乘凉---将军也不例外,接受到了小孩的洗礼;于是,将军把那个小孩一刀砍死。。。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为什么要明明很生气,却要赏糖给那个小孩?最后孔子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吾不杀儿,自有人杀之”.这个故事无从考证,但所有的东西不是空穴来风的必然有他的出发点,要不也不会出现这个故事,我想说的是孔子很聪明,既然他主张仁爱但又为什么去害一个不懂事小孩,他完全可以去训斥这个孩子让他走向正规,但他并没有用仁爱来对这个孩子,我有时就在思考他心胸是不是真的那么宽广,如果他不心胸狭隘那又为什么会对一个孩子痛下杀手,他以此来教育他的弟子却不去仁爱一个孩子。
还有很多不想打了,嫌麻烦,个人观点人无完人,孔子有他的好,但不见得全好,说他是圣人未免太牵强,只能说他在某些方面成就很大,但作为他个人的品行我觉得他思想品德和情操并没有说的那么高尚,相反阴暗面肯定会有
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很率先的提出了世界大同,因材施教的先进理念
念孔子
仁政魁首,而立之年写“春秋”,一部论语,撑起多少王侯。开门立宗列国游,中庸六艺传神州,上古灯一盏,光照在千秋。不曾有金衣玉食,也不是将相王侯,不是王侯胜似王侯,铸就中华魂魄,万代留。
对中国有卓越贡献的人
文章标题: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6482.html
文章标签:的人  孔子  是个什么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