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敦煌都有些什么在文化上极有价值的东西,有多么有价值

时间: 2022-04-05 03:01: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敦煌都有些什么在文化上极有价值的东西,有多么有价值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敦煌莫高窟蕴藏着中国大量的文化积淀,可是我现在并不太了解它的艺术价值,诸如文学、艺术、书法等。现在我们考试需要写一篇关于人文景观的价值,我选种了莫高窟,有谁帮帮忙,多告诉我一些。

艺术价值

1、敦煌石窟艺术

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2、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3、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4、壁画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这些壁画既有反映宗教题材的,也有反映当时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的,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学者都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5、敦煌艺术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

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扩展资料:

莫高窟的建设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

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敦煌莫高窟

1、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敦煌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使是描绘同样经变内容的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

2、莫高窟的洞窟按功能划分,主要有两类:一是禅窟,主室平面呈方形或竖条形。二是礼拜窟,由于礼拜窟数目众多,又可按形状分为两式,一是塔柱窟,洞窟平面呈方形;二是殿堂窟,洞窟平面呈现方形,这类洞窟数目最多,绵延10个朝代。此外,还有大佛窟,涅槃窟等特殊形式。

扩展资料:

社会价值:

敦煌艺术在社会价值方面也有充分体现。首先,壁画中以描写人物为主,因此,其中有大量的服饰及纺织物的图形,不但历史风格各异,而且有许多少数民族和国外的服饰纹样。

这充分体现敦煌这颗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昔日的辉煌,这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服饰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在敦煌壁画中,还表现了历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如: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商贸;军事和体育方面的珍贵画面和史料;也是中国古代生活的写照;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记录等等。另外,敦煌也可以说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馆。

1000年间的中国古代民俗概貌活现于壁画之上,不仅包括现今已看不到的事象,还包括流传到今天的民俗民风。由于纸绢绘画作品不易保存,宋代以前的民俗画真迹已绝无仅有,敦煌壁画堪称珍贵记录。

佛教价值:

敦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萨的容貌姿态是最优美、最丰富、最动人的,菩萨像展示了东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称为“东方维纳斯”,她的画像被世人称为“东方圣母”。  

敦煌石窟中,几乎窟窟都有说法图,经变画。这些说法图和经变画中都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绘小菩萨,还有许多单幅的菩萨画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说法图和经变画,仅经变画中的菩萨像,就会数在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敦煌莫高窟

2021-04-27聊聊
艺术价值
1、敦煌石窟艺术
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2、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3、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
艺术价值

1、敦煌石窟艺术

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2、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3、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4、壁画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这些壁画既有反映宗教题材的,也有反映当时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的,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学者都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5、敦煌艺术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

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扩展资料:

莫高窟的建设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

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2]    石窟内部佛像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 莫高窟内佛像
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敦煌莫高窟壁画有什么重要的价值

敦煌的藏经洞被神话了,其实价值并不大,因为绝大部分是佛经,只有少部分是历史价值的书籍,最有价值的是壁画和雕塑,中国隋唐及南北朝壁画和彩塑,莫高窟是保留数量最多最完整的,价值无可比拟,学中国画的绕不开敦煌。。从这点上说,藏经洞就是垃圾
敦煌百年
1900年5月21日早晨,一个名叫王圆录的道士挖开了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16号窟的积沙。从这一刻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辉煌的文化宝库便现世于中华大地。
从前天开始,由文物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百年纪念活动”拉开帷幕。这个活动7月份将在敦煌莫高窟的现场进行。一台特别编排的四幕大型古典舞剧《大梦敦煌》以史诗般的气势4月24日起将在北京上演。而7月份,这台舞剧在敦煌现场的演出,将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同时,大型展览、庆典、研讨活动穿插其间。回溯敦煌百年,将使世人再次感悟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敦煌是中国的,也是人类的。

敦煌百年祭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汉代起敦煌是辖六县之郡。东汉大家应劭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一“繁盛大地”以其拥有的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藏经文物而成为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今年5月21日,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世一百周年的日子。如果把敦煌的百年比作一道万世经传的长诗的话,那么它的第一句是令人落泪的。重述那段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文化价值的存续。
敦煌莫高窟起建的年代大约在公元364至366年间。1600年间,这里先后开岩凿洞,最盛时,曾有石窟千余,号称千佛崖、千佛洞,至今保存在编的洞窟仍有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
汉代起,敦煌作为西陲重镇一直是兵家互争之地。每次兵灾之际,管理莫高窟的和尚就要逃一次难。
宋景佑二年(1035年),西夏之乱祸及敦煌莫高窟。和尚照例要避祸他乡,遂把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等,都封闭在一个洞窟的秘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并绘上壁画。然而,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这个秘室便盛着5万余件“宝藏”静静地安息了七八百年。
清朝末年,出生在湖北麻城的王圆 ,结束了在军队当小兵的生涯,因无所事事,便做了道士,迢迢千里来到敦煌。当时的莫高窟寺院,多为红教喇嘛,只有王圆 能用中文诵道经,倒有些香火,生涯不错。于是他就雇了个姓杨的为他打下手,写经文。杨某抄经之暇爱吸旱烟。用芨芨草点火,并把剩下的草插在洞窟墙壁的裂缝中保存。一天,他在插草的时候,发现墙缝深不可止,便用旱烟袋头敲了敲墙,感到里面是空的!于是他赶紧叫王道士,两人夜半破壁,发现里面有一个泥封着的小门。此时天已渐亮,去掉泥块,出现一条通道,进入通道后,一个黝黑的高1.6米,宽约2.7米的复室出现了。室内堆满了数不清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等。王道士当时对这批5至11世纪文物的价值几乎一无所知,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就这样无意中回到了人间。
接着,一系列不幸就在这片繁盛大地上发生了。
王道士虽然不知道这批宝藏价值连城,可他毕竟明白用它们换点钱是没问题的。于是,他取出几卷给当时的县长汪宗瀚去鉴别。汪是识货的,依他的权势向王道士索要了一批画像和写本。三年后,甘肃学台叶昌炽闻听此事,便让汪为他搜求。叶对古物的学养颇深,对藏经价值心知肚明,便向甘肃的藩台衙门建议将这批古物运到省城来保存。但因运费需五六千两银子,清政府觉得银子比这批“废纸”更有价值,没有采纳这项建议,只是发了一道旨令,让县长汪宗瀚“检点经卷画像,仍为保存”。汪责令王道士经办此事,王道士一下子就成了经卷的看守人。王道士便将这批古物重新封起来,成了古物的实际拥有者。
当时在新疆一带,有一位受英国政府派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他在1879年曾来过敦煌。闻知洞窟存有宝物后,便于1907年5月第三次来到敦煌,他是历史上盗劫藏经洞文物的第一人。他来敦煌,通过一位师爷与王道士接触,得知王道士已将秘密通道砌死,斯坦因便在莫高窟安营扎寨,软磨硬泡。终于,他从洞窟壁画上看到了王道士请人绘的《唐僧取经图》,遂生一计,称自己是印度的佛教徒和唐僧的崇奉者,来敦煌是受印度政府的委托,把印度已不存在的佛经再取回去等等。这番话竟然说动了这位“司库大人”。王道士第二天就拆开封墙,让斯坦因进入秘室。斯坦因在其所著《西域考古记》中写道:“从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灯光中,我的眼前忽然为之开朗,卷子紧紧地一层一层地乱堆在地上,高达十尺左右。”其中“用无色坚韧的画布作包袱的一个大包裹,打开后全是古画”,“颜色调和,鲜艳如新”。斯坦因以捐一笔钱给庙里的方式,得到了装满写本的24只箱子。另外还有五只,仔细装满了画绣品及其他美术品遗物。
1914年后,他又从王道士手里得到五只大箱。1930年再来时,因中国学术界的一致反对而未得逞。据英国目前公布的数字,斯坦因劫去的文物达9000余件。
继斯坦因之后,法国的伯希和于1908年7月来到这里,凭他渊博的汉学知识,劫走了比斯坦因更有价值的文物6000余卷。
接踵而来的是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国的奥登堡也于1914年至1915年间从藏经洞和其他一些洞窟中盗走1万余件文物资料及壁画。美国的华尔纳1924年到莫高窟后,由于无经卷可窃,便用特制的胶布剥走了第139、141、144、145号洞窟中精美的唐代壁画26方……
莫高窟的文物精品被斯坦因大量盗走的消息被清政府知道后,命令将剩下的经卷装成两只木桶,封钉坚固,施以彩绘,制成“转经桶”置于佛殿之中,又责成王道士看管,并且还赏给他300两银子作为他看守经卷的补偿。而这两只“转经桶”今日仍竖在第17号窟中,桶中一无所有。王道士变本加厉地“私卖”,几乎使藏经洞内的古物为之一空。经过有良心的学者一次次上书呼吁,才迫使清政府下令把所有残存的经卷写本悉数运回北京。然而,起运时清理在数的8600余卷,经沿途大小官员强取豪夺,所剩下的就是现保存在北京图书馆的那四五千卷。
百年前洞开的一幕,至今回溯起来仍令人心颤。一个巨大的中华文明的宝库竟由屈屈一个假道士据为己有,写下了令世代垂泪的一笔。今天,敦煌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已是全世界文明价值中的重要部分。敦煌的保护得到了全世界和全中国人民的重视。没有人可以回到百年前,再行掠劫盗贩之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百年前的历史今天没有重演的可能。
这段历史在提醒人们,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仍然存在着对历史价值认识上的盲点,尊重历史就是一句空话。再者,百年前敦煌文物的流失与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王道士的个人所为已经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今天的问题可能在于另一个方面,即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与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大到敦煌这样珍稀遗产,小到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如果不以人类精神财富的高度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们有可能失去第二个、第三个敦煌。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涉及到每一位今天的共和国公民。保护文物,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不仅仅是国家、政府单方面的事,而是人人有责。我们应该睁开眼睛看看自己的身边是否存在着新的“王道士”、“李道士”,但首先,我们自己不作任何一个“道士”。
参考资料:http://www.guxiang.com/zhuanti/dunhuang/index.html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价值

  敦煌莫高窟的人文价值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平方米壁画。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财富。
  自从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五万多卷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敦煌艺术震惊了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莫高窟地处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风景名胜区境内的鸣沙山东麓岩泉河崖壁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相比,石窟南北长1600米,石窟大小不一,小的37窟,刚能把头伸入进去;大的16窟,面积为268平方米,高的96窟,从山脚到山顶,高50米。石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即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连续营造达千年之久。现存壁画和彩塑的洞窟500多个,其中珍存北凉至元各朝代制作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这些壁画和彩塑技艺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的伟大宝库,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画廊之一。

  敦煌石窟位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植被稀少的温带干旱气候区域内,周围是一片连绵起伏的茫茫荒漠景观,分布着温带荒漠植被类型。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敦煌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敦煌石窟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敦煌艺术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莫高窟是中国从十六国至元代开凿的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莫高窟开凿在南北长l680米的三危山上。在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现存洞窟有750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构窟檐5座。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东方文化艺术的灿烂明珠。l96l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悠久的开凿历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张霉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亚洲大陆、勾通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丝绸之路”。敦煌,地处“丝绸之路”交通枢纽,东来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汇,极大地促进了它的繁华。“教”意为“大”,“煌”意为“盛”。
  佛教,就是通过敦煌从西域传人内地的。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开凿进人鼎盛时期。到宋时,西北的西夏仍有兴造修聋,但这时,由于经济萧条和陆上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经衰落。元代以后就停止了开凿,逐渐冷落荒废,鲜为人知。

  莫高窟的发现

  清代康熙年间,莫高窟逐惭被人注意。光绪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完好保存着历代文书、写经、文物4万余件。这一发现被称为本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它轰动了世界。于是,英、法、日、俄、美等国的冒险家陆续前来,窃取莫高窟的珍宝和文物。l943年,莫高窟被收归国有,在该地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

  珍贵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彩塑共有3000余身,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彩塑仅有十几厘米高。壁画如果按自身高度连接起来,长达30干米,其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经变、尊像、供养人像和装饰图案等。其历沿革自十六国至元代,长达l000多年。其中,隋唐时期的作品数量约占一半以上。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是佛艺术。佛教传播的必然产物是佛教造像和壁画。遗憾的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佛教艺术品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了。敦煌地处气候干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后人迹罕至,所以彩塑、壁画保存完好,使我们可以一睹在别处已很难见到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杰作。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艺术史上占有极其显要地位的原因。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平方米壁画。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财富。
自从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五万多卷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敦煌艺术震惊了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莫高窟地处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风景名胜区境内的鸣沙山东麓岩泉河崖壁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相比,石窟南北长1600米,石窟大小不一,小的37窟,刚能把头伸入进去;大的16窟,面积为268平方米,高的96窟,从山脚到山顶,高50米。石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即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连续营造达千年之久。现存壁画和彩塑的洞窟500多个,其中珍存北凉至元各朝代制作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这些壁画和彩塑技艺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的伟大宝库,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画廊之一。
敦煌石窟位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植被稀少的温带干旱气候区域内,周围是一片连绵起伏的茫茫荒漠景观,分布着温带荒漠植被类型。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敦煌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敦煌石窟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敦煌艺术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莫高窟是中国从十六国至元代开凿的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莫高窟开凿在南北长l680米的三危山上。在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现存洞窟有750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构窟檐5座。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东方文化艺术的灿烂明珠。l96l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悠久的开凿历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张霉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亚洲大陆、勾通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丝绸之路”。敦煌,地处“丝绸之路”交通枢纽,东来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汇,极大地促进了它的繁华。“教”意为“大”,“煌”意为“盛”。
佛教,就是通过敦煌从西域传人内地的。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开凿进人鼎盛时期。到宋时,西北的西夏仍有兴造修聋,但这时,由于经济萧条和陆上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经衰落。元代以后就停止了开凿,逐渐冷落荒废,鲜为人知。
莫高窟的发现
清代康熙年间,莫高窟逐惭被人注意。光绪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完好保存着历代文书、写经、文物4万余件。这一发现被称为本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它轰动了世界。于是,英、法、日、俄、美等国的冒险家陆续前来,窃取莫高窟的珍宝和文物。l943年,莫高窟被收归国有,在该地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
珍贵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彩塑共有3000余身,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彩塑仅有十几厘米高。壁画如果按自身高度连接起来,长达30干米,其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经变、尊像、供养人像和装饰图案等。其历沿革自十六国至元代,长达l000多年。其中,隋唐时期的作品数量约占一半以上。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是佛艺术。佛教传播的必然产物是佛教造像和壁画。遗憾的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佛教艺术品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了。敦煌地处气候干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后人迹罕至,所以彩塑、壁画保存完好,使我们可以一睹在别处已很难见到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杰作。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艺术史上占有极其显要地位的原因。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平方米壁画。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财富。
自从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五万多卷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敦煌艺术震惊了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莫高窟地处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风景名胜区境内的鸣沙山东麓岩泉河崖壁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相比,石窟南北长1600米,石窟大小不一,小的37窟,刚能把头伸入进去;大的16窟,面积为268平方米,高的96窟,从山脚到山顶,高50米。石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即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连续营造达千年之久。现存壁画和彩塑的洞窟500多个,其中珍存北凉至元各朝代制作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这些壁画和彩塑技艺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的伟大宝库,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画廊之一。
敦煌石窟位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植被稀少的温带干旱气候区域内,周围是一片连绵起伏的茫茫荒漠景观,分布着温带荒漠植被类型。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敦煌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敦煌石窟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敦煌艺术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莫高窟是中国从十六国至元代开凿的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莫高窟开凿在南北长l680米的三危山上。在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现存洞窟有750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构窟檐5座。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东方文化艺术的灿烂明珠。l96l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悠久的开凿历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张霉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亚洲大陆、勾通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丝绸之路”。敦煌,地处“丝绸之路”交通枢纽,东来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汇,极大地促进了它的繁华。“教”意为“大”,“煌”意为“盛”。
佛教,就是通过敦煌从西域传人内地的。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开凿进人鼎盛时期。到宋时,西北的西夏仍有兴造修聋,但这时,由于经济萧条和陆上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经衰落。元代以后就停止了开凿,逐渐冷落荒废,鲜为人知。
莫高窟的发现
清代康熙年间,莫高窟逐惭被人注意。光绪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完好保存着历代文书、写经、文物4万余件。这一发现被称为本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它轰动了世界。于是,英、法、日、俄、美等国的冒险家陆续前来,窃取莫高窟的珍宝和文物。l943年,莫高窟被收归国有,在该地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
珍贵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彩塑共有3000余身,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彩塑仅有十几厘米高。壁画如果按自身高度连接起来,长达30干米,其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经变、尊像、供养人像和装饰图案等。其历沿革自十六国至元代,长达l000多年。其中,隋唐时期的作品数量约占一半以上。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是佛艺术。佛教传播的必然产物是佛教造像和壁画。遗憾的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佛教艺术品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了。敦煌地处气候干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后人迹罕至,所以彩塑、壁画保存完好,使我们可以一睹在别处已很难见到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杰作。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艺术史上占有极其显要地位的原因。
对我国的宗教信仰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

莫高窟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鸣沙山东麓,在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满了洞,迄今保存了 2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 多身彩塑。敦煌莫高窟,给人以心灵震撼。它是建筑、彩塑、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典范,而且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

莫高窟真实地记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敦煌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古代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藏经洞汇聚了多种中外宗教典籍和文献,主体是佛教。佛教传进中国是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敦煌是中国最早受到佛教影响的地区之一。刚传入时,主要依靠写经、诵经、转经来传播佛教思想,但由于佛经内容浩繁、博大精深,难以为社会所接受。六世祖慧能创立禅宗,倡导“顿悟成佛”。这时,诸多佛教经典中都强调,除了写经、诵经、转经之外,造窟、造佛堂、造兰若、造像、造塔、施舍、设斋等,都是做“功德”, 都可以为自己带来福报或免除灾难。这种“功德”思想,就使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中国佛教思想,也创造出多彩多姿的中国佛教艺术,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种“功德”思想,唐宋时期还通过疑伪经、佛教灵验记、俗讲及其他方式传播,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从而产生了“人间佛教”。在敦煌石窟的发愿文、造窟功德记、写经题记等壁画中都能看到,无论是世家大族、地方精英,还是普通民众,无论是大德高僧,还是一般僧侣,都信奉、遵从这一功德思想,成为他们的精神信仰并付诸社会实践。敦煌石窟的大量壁画,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以及中国化的过程,对今天研究中国佛教史有极高的价值。

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莫高窟,可以管见西北民族的生动融合。古代敦煌是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有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诸多民族在这个地区生产、生活。能看到的许多壁画都留下他们活动的影子。在这里,各民族融洽共处,曾是一片繁荣的景象。莫高窟第220窟东壁门南有一幅依据《维摩诘经·方便品》所绘的《王子官属问疾图》,画面描绘了一组外国王子、使臣群像,共11人,面貌、神采各有特点,肤色、服饰也不相同。这幅画绘于唐贞观年间,画面所表现的是初唐时期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和使臣往来于丝绸之路的情景。《土蕃赞普问疾图》就是土蕃统治敦煌的写照。还有,东壁门北回鹘公主供养像、东壁面南于阗国王供养像、南壁西夏武官像、东壁门东西夏僧国师像、前室西壁的蒙古贵族像等壁画,都是唐中期以来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史的形象反映。敦煌石窟壁画是展示中古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画卷,为今人研究民族关系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莫高窟形象地描述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敦煌壁画中有许多本生故事画和佛传故事画,这些画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北壁西侧的《耕稼图》,表现的是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生阎浮提,于龙华树下成佛,大地一片净土的情景。“雨泽随时,奋稼滋茂,不生草秽,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获甚多”,这一《一种七收图》是反映唐代北方农业生产生活的代表作。《胡人驯马图》则向我们展示古代敦煌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又是古代边境商业贸易中心,丝绸之路商贸繁盛的景象在敦煌石窟壁画中也得到充分反映。此外,壁画中还出现了商贸、酿酒、粮油加工、皮草制作、兵器制造等手工业方面的画面。所有这些画面,都再现了敦煌地区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真实资料。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宝库。虽然主要以佛教内容为题材,但若揭去宗教的面纱,我们不难发现,研究历史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在这里找出所需的图像资料。因此,把敦煌莫高窟称作“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一点也不过分。壁画所展示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
文章标题: 敦煌都有些什么在文化上极有价值的东西,有多么有价值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5896.html
文章标签:有价值  敦煌  都有  些什么  东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