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爪兽杀虎的传说甚至有点可笑这件事情,并且为何爪兽的形象会经过如此大的改变,对此大家都有何看法

时间: 2022-03-29 02: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如何看待爪兽杀虎的传说甚至有点可笑这件事情,并且为何爪兽的形象会经过如此大的改变,对此大家都有何看法

科学世界 上为什么说狮子杀死老虎

首先在自然界中,老虎和狮子是不会相遇的,狮子在非洲,老虎在亚洲。狮子和老虎的打斗是人为造成的。
关于狮子和老虎谁更强,这个争论很多人都不是站在科学的角度看的,具有偏见性,就好像狮子代表西方,老虎代表东方,西方不经常把老虎当成反派吗。但是事实在下面

一直以来老虎和狮子,这两种大型猫科动物到底谁厉害,一直困扰着很多不明真相的人。
但是现在科学界,通过权威的国家地理等,普查资料数据显示:虎强于狮的观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下面通过虎狮的详细数据来进行说明,所列数据均为平均计。
1、体型比对
老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目前已经没有任何异议。

2、生理数据
(1)头颅比较
狮子因为鬃毛的原因,在视觉上感觉相当大,其实除掉鬃毛后和老虎相差无几,剥皮后的狮虎也很难分辨,因此颅骨差别不悬殊。老虎的头骨体积略大于狮子。
鬃毛是雄狮的象征,以至往往被无限夸大,甚至成了决胜武器。生物学上将雄狮鬃毛的作用定义为:雄狮之间实力的显示、雌狮择偶的标准,
鬃毛对雄狮有一定的防守作用但同时会消弱它的攻击能力。

2)心脏容量
在解剖学中,老虎心脏容量大于非洲狮,这一条相当重要。在同等生理素质的对手中,它反映了一个物种具有更大的爆发力、耐力和体能恢复能力。
(3)嘴
虎狮嘴的张合度都约110度。
老虎颚部球型肌在猫科中最发达的,狮虎的咬合力差别不大,虎略强,虎约450kg,雄狮400kg(附:鳄后端约1000kg(合2200磅),前端770kg,大白鲨约770kg,人约80kg)。
虎犬齿长约6cm,雄狮约5cm,虎的咬合深度约为11cm,雄狮约9cm。咬合深度深1cm往往就能决定对方是生还是死,这也使狮子使猎物的致死率比老虎要小的多。

(4)前肢
老虎前掌是猫科中最大的,雄虎的掌宽约10.5-11.5cm,雌虎约8.5-9.5cm,雄狮约7.5cm。
年龄基本相等的小老虎小狮子 脚掌对比:

掌击是虎的常用手法,其掌力居猫科之冠,可达1吨,老虎掌力比狮子大一倍左右。身体力量比雄狮大20%,而狮子不论是博杀还是捕食,掌击都不是它的特点。

猫科都有磨爪的习惯,但成年后的狮子磨爪的频率有所减少,这和生活环境有关,因此爪子不如老虎锋利。
虎的爪子在猫科中最长,西虎约10cm,孟虎约9.2cm,狮约8cm。
狮子常被大型猎物从其身上甩落下来,可见其前肢力量不够、爪子嵌入不深,而老虎极难被野牛甩落。
(5)后肢

狮子只能半直立。

老虎可以完全直立。

老虎还会只用两条腿走路。

老虎更会只用两条腿蹦。还会大跳呢。这些动作狮子都完成不了,为什么老虎狮子外表相差不大,动作差距会这么大呢?
因为: 这是物种的差异。狮子各项指标都不如老虎,然而,大自然也有善良的一面,让狮子群居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狮子群居方式是成功的,也是它们成功的抉择。

后肢力量直接影响了跳跃能力。老虎可跳上2-3m的高度,雌狮约1.8m,老虎摸高可达6.5m,雌狮为4.5m,而雄狮几乎不会跳跃。
综合四肢老虎的更为粗壮,而狮子四肢相对纤细瘦弱的多。
从右至左依次为西伯利亚雄虎,孟加拉雄虎,非洲雄狮。

6)肌肉
孟虎和狮子都属热带、亚热带,两者肌肉相差不多。虎的肩部力量强大,雄狮的力量集中在颈部。
东北虎的脂肪主要在皮下,而不是附着在肌肉上,其肌肉重量可占全身重量的80%左右。据中国生物学家对东北虎解剖报道:西虎肌纤维极为粗壮,几乎找不到脂肪,比最好的健美运动员的肌肉还要结实。

雌东北虎 与 非洲雄狮、雌狮在一起
7)骨骼
老虎有更加完美的骨骼,其骨骼平均密度比狮子高约1.2%,这意味着老虎更加强壮,抗击打力更强。 所以常常看到狮子被斑马野牛踢碎头骨,却很少看到老虎被野牛踢碎头骨。

说明:右侧最上方为狮子的头骨,中间为老虎的头骨,明显老虎的头骨更加宽阔,而狮子的比较狭长,从这两个头骨可以反映老虎的视野更加好,狮子的嘴比较长,比较粗(相对),这主要是因为狮子鼻腔比较大,也可能嗅觉更好。从颅顶到下巴的距离老虎比狮子略短,从头骨两侧的距离老虎明显比狮子宽大,而后方大脑部分则占据了接近一半的空间,而且脑部相对容量明显比较大,这为智商的提高给予很大的帮助。总体上看老虎的头骨体积比狮子的略大,结构上给人一种平衡感,美感强烈。
左边从上到下为:猎豹、美洲狮、雪豹、美洲虎、远东豹。
下面从左到右为:家猫、山猫、加拿大猞猁、狞猫、云豹。8)速度
老虎冲刺速度约为80km/h,雌狮介于两者之间为64km/h,雄狮为56m/h。
权威的国家地理数据图。

老虎在雪地上时速50英里。1英里= 1 609.344 米 ,换算成公里是80.465公里。
9)柔韧性
老虎的体型修长,而狮子体型粗短,这意味着老虎可以做更大范围、更灵巧的转身。
10)其它
平衡力方面,老虎可以走体操比赛中的平衡木,而狮子则不行。
老虎尾巴虽然没有传说中的强大,但依然是其攻击武器,狮子尾巴没有攻击作用。
猫科观察家认为:老虎习性狡猾、狮子则相对憨直。
上面是生理上的硬件对比,以下是狮虎在生活实践中的比对,其实就是技巧性的软件对比。
技巧对猛兽相当重要,之前曾经有人模拟出猛兽对决,但马上被引为笑话,因为他们只输入了硬件数据,却忘了输入技巧数据,因为按照这种模拟,那么猎豹将捕不到斑羚,而花豹也捕不到斑马,因为这些猎物比捕猎者更加强壮,斑马可一脚将花豹踢翻,而数据显示花豹不会躲避,100%会被踢死,因此该模拟认为地球上不可能出现能捕杀比自身大的猎物的猛兽,而实际上呢...
其实上面的生理数据已经说明了孰优孰劣。技巧性更多的是些人为观察的主观概念,但实践往往就是生理在生活中应用,我们姑且把它作为一个参考。
3、生活习性
(1)有的人因为狮子是群居而说其群体战斗力强,即狮群强于虎群。其实这种人是根据狮子的实际生活,即狮子的整体意识强来说的,但他们却把另一个事实忽略不计,即狮群在同类打斗中只有最强的雄狮才能决定胜负。
那么狮群会不会把老虎看成同类呢,答案是可能的,因为虎狮之间会发生自然交配的情况,这在野生动物中只有把对方看成同类才会发生。
(2)同样有人说雄狮是靠打斗为生,因此认为雄狮的战斗欲望更强,但殊不知老虎的领地性极强,体型小的老虎对闯入它领地的大老虎同样会不惜一战,有主场之利的老虎战斗力更强(因为这是饭碗问题)。相反雄狮在多数情况下只要摆摆鬃毛就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在动物园中老虎咬死狮子的情况大多都是老虎以为狮子闯入了它的领地,而在野外领地之争是常事,尤其是在老虎数量曾经繁盛的时候。
也就是说雄狮更多的是为配偶而战,而老虎更多的是为领地而战,它们的打斗频率本不相上下。
(3)雌虎不但要为领地还要为幼崽而战,雄性猫科都有杀死非亲幼崽的习性,单只雌虎为了保护幼崽而和体型大的雄虎时常都有打斗,而一群雌狮遇到这种情况直接就是缴械投降。虎为独居,由雌虎独立抚养幼崽,说明虎的生存能力相当强大,而雌狮根本就无法独立抚养幼崽。
(4)有的说雄狮不会衡量对手实力而勇往直前,其实这是严重误会,雄狮衡量对手的标准是鬃毛,鬃毛差的雄狮会选择自动退却,而老虎在雄狮眼里就是鬃毛差的狮子,因为雄虎就没有长的鬃毛,因此雄狮往往会认为老虎不如自己可以一战。
老虎和其它猫科一样因独居而谨慎,也会慎重评估对手的实力,因为评估失误会带来重伤而无法捕食,也就是说老虎不会打无把握之战,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和老虎打架的狮子在老虎眼里是可以战而胜之的猛兽,而这种评估肯定比人类的评估还要准确。
4、打斗技巧
猫科的咬合力在猛兽中不算最大,但爪子却是最强,敏捷度也是最高,因此爪子是致胜武器,而牙齿只是至死武器。爪子加上技巧,这使猫科成了猛兽中唯一的能独立战胜比自身更强大猛兽的哺乳类(其它只能依靠群体力量)。
(1)老虎打斗采用掌击方式,实际就是一套组合拳,更多的是凭借其技巧,极少把脑袋早早的凑上去。
(2)雄狮是猫科的例外,他们之间的打斗其实就是在比谁的嘴大,由于四肢力量和技巧的不足,几乎抛弃了猫科爪子加技巧的优势。雄狮更多的是凭借身体和力量,是一种推搡的手法,但我们知道无论是体型还是力量狮子相对于老虎都不会占有优势。
老虎可以双掌齐用,而雄狮因后腿力量问题而无法完全支撑全身重量,要想完全发挥掌力,必须一只前掌撑地。
(3)鬃毛对雄狮咽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老虎往往都是先通过前肢的打斗,在取得了相当优势之后才会锁喉,因为在没有取得优势之前就冒然锁喉,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咽喉不负责任。
5、捕猎技巧
捕猎技巧可以从侧面反映猛兽所具有的技能。
(1)老虎捕食通常是偷袭,然后是短距离的冲刺,它要求具备更强的爆发力,因为如果反映迟钝容易使猎物逃脱,而长距离追赶不是老虎的长处,老虎对付野牛是跳上牛背后紧紧的抓住,乃至更大的成年亚洲母象也是如此,而狮子只能扑到野牛的后臀且很容易被甩落下来,而亚洲野牛比非洲野牛并小不到哪里去。狮子捕食通常是群体合围,主要靠群体力量的托拽将其扑到。
(2)狮子对较小的猎物采用咬颈,对较大的如野牛是咬鼻,而咬鼻窒息方式往往显得拖泥带水,狮群常常有到手的猎物逃脱的可能,电视中有5只狮子(包括有雄狮)捕杀一头野牛而最终被逃脱,其实这反映了狮子不能有效的快速杀死猎物,还有居然会使几乎没有博杀力的猎豹负重伤后逃脱,这反映了狮子的杀伤率。
老虎的击杀成功率相当高,击杀手法也更丰富,有拍断颈椎、咬喉、咬颈等,对较小的几乎直接就是拍断颈椎,对大于200kg如野牛是咬颈,这和狮子对付野牛的手法完全不同,但致命效率更高,往往是一击致命,到手的猎物极少有逃脱的可能,因为老虎承担不起这样的失误,特别是东北虎。
(3)狮群的捕食成功率根据猎物不同在10-20%之间,老虎成功率在5%左右,狮群成功率虽大于老虎,但平均下来就很低了。食物利用率也不及老虎,只能管一顿,而老虎捕食一次往往会管很久。
狮子是唯一吃腐食的猫科是单只狮子捕食成功率的一种体现。
(4)狮群和老虎都有能力在非常情况下捕杀超大型的猎物,如狮群之对于母象、长颈鹿等,老虎之对于母象、野牛等,但单只狮子无力捕杀比自身大的猎物,这在猫科动物中其实是很少见的,估计只有薮猫才是这样,但薮猫身手毕竟可算猫科之冠,象猎豹一样为了敏捷负出嘴小的代价情有可原。
6、生存竞争
狮群的生存环境主要竞争对手是鬣狗群、花豹,而孟虎是豺狗群、金钱豹,西虎是棕熊、远东豹。
(1)落单的狮子生活极为困难,被狮群驱逐的落单雄狮一般只有3种结局,即饿死、被鬣狗群追杀、被三色豺群谋杀。
(2)单只豺狗的实力不如鬣狗,但豺群的规模和韧性远大于鬣狗群,不同群的豺狗甚至可以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孟虎,曾经发生的先后近60余只豺狗以惨重代价搞定一只雌孟虎的著名战例就是不同的3群豺狗组成的。
(3)棕熊是比西虎大得多的猛兽,远东豹在西虎的打压下生存得极其艰难,但和远东豹同种的花豹在狮群的打压下则生活得相当滋润,可见狮群扼杀豹子发展的能力远不如老虎,花豹由此被称为生存得最为成功的大猫。
因此老虎和狮子竞争环境可以说同样凶险,但即便这样,排除人为因素,老虎独居得依然十分成功,而狮子的独居就意味者死亡。

7、博杀战例
现在所看到的狮虎斗都是圈养的,准确的说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但可以得出参考结论。
(1)圈养猛兽在能力上相比野生的都有所退化,但有一个重要事实,这就是圈养猛兽中其技巧性越强的损失越大。
如将趋向于力量的熊科和趋向于技巧的猫科都从小圈养,明显猫科的损失要大。同样人类也是一样,将一个刚出生的小孩从小就关起来,其具有的人类特有技能的损失是最大的,而这种人只能从生物学上讲还算是人,但实际上和白痴无异。雄狮在于力量,而老虎在于技巧,其损失无疑比狮子会更大。
但即使这样,圈养老虎的胜率也远高于狮子,更不要说野生狮虎了。
(2)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现在所有狮虎斗的记录或视频中,体型小的老虎战胜大狮子的事件并不奇怪,而从无体型小的狮子战胜大老虎的战例。
(3)在选择虎狮斗的战例中,一般更多的是选用雄狮,而对老虎,几乎都是不管公的母的一起选,而事实上雌虎比雄虎体格上还是有不小差距,只是没有狮子的差别大而已。但如果真的这样选,不妨拿一拿雌狮和雄美洲豹来斗斗。
但即便如此,雌虎同样有战胜雄狮的战例,而雄虎对雌狮就是屠杀,雌狮对雌虎也可以说没有什么胜算可言。
8、进化
狮虎出自同一祖先。目前野生的狮虎不可能相遇,但在历史上狮子和老虎的领域曾有过重叠,最后退让到印度西北一隅(称亚洲狮),而孟虎遍布南亚、东南亚是最终结果。
在没有人类干扰之前,虎的足迹曾经遍布欧亚大陆,从极寒到极热显示了其顽强的适应力,而狮子只能局限于热带亚热带。
从生物、地理学上讲热带雨林是地球最富饶的土地,而这就是孟虎的生存地带。其实也可以通过美洲豹和美洲狮的竞争来作为对比,美洲豹强于美洲狮是不争的事实,美洲豹占据了南美热带雨林的中心地位,而美洲狮则只能偏隅一方。
将所有数据列出之后,才发现狮子几乎是全方位的落后于老虎,不占任何生理优势的野生狮子对野生老虎可以说几乎就是完败!
狮杀虎有理有据有媒体报道,有媒体承认,有图片可看,有新闻可公布,有古人的说法,难道这些人不比一群虎迷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强?虎杀狮有什么新闻有什么证据?除了去截取狮虎斗一两分钟短时间占上风的视频而已,就是去编一些头尾不合的新闻或是去改一些狮比虎强的片段,拿不出一点有理有据的证据来,除了沉醉在意淫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本色了,你也不想想以前的新闻,六只东北虎去干一只母狮,当游客看见6只东北虎围攻1只母狮的时候,游客就跑去找管理员,管理员迟来了十几分钟,当管理员到的时候这只母狮才倒地,管理员把6只东北虎赶走,用冷水泼一下母狮,母狮缓缓在起来,你不想一下6只东北虎围攻这只母狮接近20分钟,这只母狮撑了接近20分钟,换句话来说如果这6只东北虎的其中一只来单挑这只母狮,确定不会被这只母狮秒杀?所以说虎迷一般都只会意淫,拿不出任何证据的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自然界中老虎,狮子这两种动物一般是遇不到的,老虎生活在森林,而狮子生活在草原,老虎是独居动物,而狮子是群居动物,单个的老虎一般来说要比狮子体形更大,更凶猛。
成年雄狮PK成年雄虎,总体上来讲还是雄狮胜利多。其实这跟每只狮子、老虎的个性差异相关,有的强壮一点,有的身体弱一点。
就好比狼与豹子相比,98%是豹子胜利,但也有少数强壮的狼也可以单独搞死一只豹子。
男人和女人,也不代表男人100%可以打得过女人,有些女汉子确实很牛的,呵。。是同一个道理。
因为大多数真实视频都是狮子杀死老虎,老虎畏惧狮子,说老虎各方面数据都强于狮子大多都纯属编造和吹嘘的,只有视频才能证明

上古人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号之曰有巢氏。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上古,远古的时候,人民少而禽兽多,有一个叫有巢氏的人,这是中国最早建房子的人。为了躲避野兽,大家开始造房子。

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bai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

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扩展资料:

在中华大地上,丛林猛兽之中主要是虎、豹、狼和熊四种。毒蛇虽然非常恐怖,但毒蛇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不以人类为食,只要不去招惹它,毒蛇也不会乱杀无辜。人吃饱喝足之后,不过寻个安全处所休息而已,也不招惹是非。

所以,对于毒蛇之类大可不必考虑。熊是一种猛兽,其体力大于人,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但熊是杂食性动物,一般也不以与人类体型差不多的动物为食。所以,只有虎、豹、狼三种猛兽有可能捕杀人类为食,虎以体型巨大而捕食,狼则以群体战术求胜,豹子主要捕食比自己体型的动物为食。

其中虎和狼是不能上树的,至于豹子,其体形比人要小一些,一只豹子很不容易杀死一个成年人,所以尽管豹子能够上树,但对人的威胁比虎和狼要小得多。因此,人在休息入睡时也不必太考虑豹子的威胁。

这样以来,人只要避到树上,要中华这片大地上,还是有一定安全保障的。所以用木材在树上建造巢穴,或说原始房屋,基本上可以有效防止毒蛇猛兽的偷袭,人在其中能安然入睡,能得到更好地休息,生存能力提高了一大步。

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庄子》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时代。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庄周说:“古者禽兽 多而入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子·盗跖》)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五矗》)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遁甲开山图》说: “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琅玡山在山东省诸城市,所谓有巢氏治于此,实不足为信。项峻《始学编》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林邑记》也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 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周去 非说; “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岭外代答》卷四)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发明巢居具体故事及作用】

史书上说:上古时人类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类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安全了许多。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危险的南方,也不肯往北迁移。这时候有巢氏出现了。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
传说有巢氏执政后,迁都于北方圣地石楼山。石楼山就在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当时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他就居住在山洞里处理政务。所以后世人便把石楼山称作有巢氏的皇都。其实有巢氏时期连一座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哪里会有都城呢?
有巢氏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当时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男子打猎和捕鱼,女子采集野菜和挖掘块根。此时人类的婚姻形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不仅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同一族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女子为“妻”,女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男子为“夫”。就是说甲族团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可以和乙族团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为夫妻,这便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族外群婚。族外群婚只准许甲(乙)族团的一群男子夜里到乙(甲)族团和那里的一群女子过性生活,第二天早晨这些男子就得回到本族团去,不准许留在女子所在的族团。而女人一生都不准许离开本族团。这种族外群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有巢氏故事新解】

“构木为巢”就是在树上建造巢穴,从“构”字的古体字形来看,构木为巢其实是在树上将木材交叠架构而成的住所。
在中华大地上,丛林猛兽之中主要是虎、豹、狼和熊四种。毒蛇虽然非常恐怖,但毒蛇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不以人类为食,只要不去招惹它,毒蛇也不会乱杀无辜。人吃饱喝足之后,不过寻个安全处所休息而已,也不招惹是非。所以,对于毒蛇之类大可不必考虑。熊是一种猛兽,其体力大于人,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但熊是杂食性动物,一般也不以与人类体型差不多的动物为食。所以,只有虎、豹、狼三种猛兽有可能捕杀人类为食,虎以体型巨大而捕食,狼则以群体战术求胜,豹子主要捕食比自己体型的动物为食。其中虎和狼是不能上树的,至于豹子,其体形比人要小一些,一只豹子很不容易杀死一个成年人,所以尽管豹子能够上树,但对人的威胁比虎和狼要小得多。因此,人在休息入睡时也不必太考虑豹子的威胁。这样以来,人只要避到树上,要中华这片大地上,还是有一定安全保障的。所以用木材在树上建造巢穴,或说原始房屋,基本上可以有效防止毒蛇猛兽的偷袭,人在其中能安然入睡,能得到更好地休息,生存能力提高了一大步。“有巢氏”这个名字本身恰恰自述了这一伟大发明。
除个别大型食肉动物外,所有动物睡眠都处于不安全状态,因而要寻找藏身场所安睡。小型动物可藏身于自己隐秘的巢穴里酣睡,无法藏身的动物只有通过减少睡眠保持警醒状态来躲避危险。大象每晚睡三四个小时,其中两小时站着睡,进入梦乡时由于肌肉过于松驰便不得不躺下。长颈鹿每晚一般只睡两小时,短睡时常将脖子和脑袋靠在树枝上以免脖子疲劳,进入睡梦阶段便躺下,一般只能持续二十分钟。长颈鹿从地上站起要用时一分钟,使得其逃生能力大打折扣,所以躺下睡眠十分危险。马每天睡三小时,可以一直站着睡,其四足能牢牢固定在原地,随时准备逃跑。羚羊一出生就时刻警惕着,以善奔求生。人类早期的生活与这些大型动物相似,睡眠是件很伤脑筋的事情。美国科学家发现睡眠不足可能造成大脑突然出现短路,表现为大脑不稳定,在清醒和睡眠两种状态之间频繁地快速转换,在转换状态的过程中,大脑会出现瞬间功能丧失现象。可以设想,在远古时期,睡眠不足对人类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有了房屋,才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由此可见,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正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解决生存之道的一次伟大革命。
英国女学者珍妮·古多尔在《黑猩猩在召唤》一书中介绍说,黑猩猩有在树上建巢穴入睡的习性。其方法非常之简陋,无非是把树枝折弯交叠成为一个能撑托人体的巢,以便躺在上面入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过一次就废弃,每天晚上睡觉前重新做一个。尽管如此,这也是哺乳动物中除人类之外唯一建巢而睡的动物,其它动物则至多是打洞(地洞、山洞、树洞)而睡。从有巢氏的最古老传说中可以看出,构木为巢已不仅仅是做个可以躺下的巢,而且具有了一定的遮蔽风雨的功能,“构”字表示构巢者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设计,这与黑猩猩折木为巢有着本质的飞跃。可以说,这是人类第一次尝试用智慧(设计)改变生存质量的壮举,是人猿揖别的拐点所在。
三国时的吴国人项峻在《始学编》中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所谓巢居就是在树上建巢,穴处则是在地下挖穴而居。这其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巢居习俗一直流传到有文字的历史时期,并不是古代学者们的凭空想象。有学者研究认为,巢居习俗至少在夏末时还存在着,淮南子说:“汤败桀於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个南巢就是与夏桀友善并且巢居的一个部落。春秋时期,晋楚交战,楚共王“登巢车以望晋军”。这里的“巢车”,是在八轮车上树立一根高竿,竿上安辘轳,然后将一个方四尺、高五尺的板屋拉上高竿,用于窥探敌军动向,如同鸟巢一样。显然,这种“巢车”与楚地盛行的巢居文化不无联系,古人先在树上巢居,尔后才有了创造巢车的灵感。也就是说,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巢居习俗,使得当时的学者们对远巢居历史的猜测有了一定的事实根据。由此出发,我们还可以猜想,目前在南方仍然存在的干栏式建筑(用立柱将房屋支撑起来离开地面的一种建筑形式),与巢居也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这些作法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远古时期由类人猿的折木为巢向构木为巢转变过程中的设计思想。
从现在一些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来看,由折木为巢转向构木为巢并不一定是某一个圣贤的灵机一动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的,而是经过多代断断续续地的探索,逐步积累中实现的。也就是说有巢氏不是一个伟人,而是前赴后继的英雄群体,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性人物。
[编辑本段]
【有巢氏名称及其来历】
1.有巢氏,又叫“大巢氏”
《始学篇》记载:“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通志·三皇纪》记载:“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
《中国远古和原始社会的传说及近代考古学的发现》说:“有巢氏,又名‘大巢氏’,因教民巢居而得号。”
2.有巢氏,简称“有巢”
鲁迅曾取用过这种简称,其《自文字至文章》云:“至于上古实状,则荒漠不可考,君长之名,且难审知,世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有巢、燧人、伏羲、神农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降及轩辕,遂多传说,逮于虞夏,乃有箸于简策之文传于今。”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徐旭生在其历史专著中,直接以这种简称命题,其曰《有巢、燧人、伏羲、女娲、神农各氏的来源》。
历史学家尚秉和所著《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其卷一亦以《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为标题。
3.有巢氏,简称“巢”
《汉语大词典》解:“巢,有巢氏的省称。南朝宋鲍照《河清颂》:‘窥刊崩石,捃逸残竹,巢风寂寥,羲埃绵邈。”
《六月六日登洞庭西山缥渺峰放歌》云:“叟童鸡犬寂无喧,别有天地疑巢轩。世人不信桃源记,谁知此是真桃源。” 按:此诗为明代诗人黄周星所作。“巢轩”,是指远古时期的两个帝王、中华民族两个功德显赫的祖先——有巢氏、轩辕氏(黄帝)。这里以“巢轩”代指远古之世。《汉语大词典》此条注解是将“巢”释为尧时的高士巢父。
《大辞典》解:“巢燧:指古代的‘有巢氏’和‘燧人氏’。唐张九龄《龙池圣德颂》:‘巢燧之前,寂寥无纪;书契而后,焕炳可观。’”
《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中国民族史》云:“巢、燧、羲、农,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事迹较可凭信者,必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也。”
4.“有巢氏”是称号,这个称号是后人追赠的
“有巢氏”称号是后世之人,根据传说而给“首创巢居”的人追赠的荣誉性称号。
《韩非子》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按:上列文字摘自“诸子集成”本《韩非子》。《太平御览》卷七十八皇王部“有巢氏”条引录此文,略见异同。“禽兽众”作“禽兽多”,“虫蛇”作“蛇虺 ”,“民悦之”作“人悦之”。
唐著名诗人陆龟蒙歌颂说:“词云太古万万古,民性甚野无风期。夜栖止与禽兽杂,独自构架纵横枝。因而称曰有巢氏,民共敬贵如君师。”
文化学者林河说:“在燧人氏之前,人类都是无名的,所谓‘有巢氏’、‘燧人氏’并不是他们的‘自称’,而是后人的‘他称’。”
历史学家王桐龄则从旧时给先王定谥号的法则思考进去,因时代文化和祖先业绩而立号:“太古理想之帝名,往往与文化之发生,有接近之联络,有巢氏、燧人氏等古帝王之称号皆然。此自特别取义也,凡人类初开化之时,莫不欲知其本国文化之所自出,而其时尚无文字记载,乃一依故老之口碑以为凭,中国开之开化始于何人?此初民所急欲知之者也。于是,古之学者,乃造为传说,以解释国民之疑惑。曰:上古之时,诸事不备,有圣帝出,教民构木为巢,以避爪牙角毒之害,故曰‘有巢氏’。”
5.“有巢氏”既是个人称号,也是氏族代号
“有巢氏”是那个发明巢居的人的称号,也是这个人所在的氏族的代号。“有巢氏” 因为功德和地位,自然成为他所在氏族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的称号便渐成为氏族的代号。
《庄子·盗跖》记载:“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宁业高、宁业龙考证说:“‘有巢氏’不是神而是个圣人(或者是一个英明的人类群体)……‘有巢氏’不仅代表着一个原始氏族,也代表着一个历史时代,代表着中国文明史肇端的典型标识。” (《论有巢氏功德与古巢国演延》)
文史学者徐志齐说:“所谓‘仓颉’就是后人对创造文字者的追称,犹如‘有巢氏’指发明造房屋的最早祖先、‘燧人氏’指钻隧取火的发明者、‘神农氏’指最早开创农业的民族等一样,其人是无法考定的。”
6.“有巢氏”既是个人称号,也是时代名称
“有巢氏”是那个发明巢居的人的称号,也是这个人所生息的时代名称。“有巢氏” 因为功德和地位,自然成为他所在氏族的领袖人物,领袖人物的称号便渐成为他所生息的时代的名称。
历史学家徐旭生曾立《有巢、燧人、伏羲、女娲、神农各氏的来源》专题,对关于有巢氏的史料及历代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和探讨,并明确指出:“就现在所能得到的材料去研讨,我们可以推断神农与有巢、燧人为同类,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从社会进步的阶段而想出来的指示时代的名词。”
国学大师钱穆从人类历史文化演进视角分析得很有道理:“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极富理性,切近事实,与并世其它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满神话气味者大不相同。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时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时期,庖牺氏代表畜牧时期,神农氏代表耕稼时期。此等名号,本非古所本有,乃属后人想象称述,乃与人类历史文化演进阶段,先后符合。此见我中华民族之先民,早于人文演进,有其清明之观点与合理的想法。”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据我们的考察,有巢氏时代的原始人群并不是生存在这样的一个乐园;反之,而是生存在一个冰雪皑皑的蒙古高原之原野。”
7.称“大巢氏”,跟古代尊称习惯相关
称“大”,“大”者,尊也,敬也。古代用“大”于人称,往往体现德高、位重、辈长之类。王棕材《世本集览通论》论:“古人名号与国,多以‘大’称者,‘循蜚纪’有大騩氏、大敦氏,‘因提纪’有大巢氏,‘禅通纪’有大庭氏,又黄帝师大填,颛顼师大款,黄帝臣大挠、大隗、大丙……伏羲后有大风,少昊后有大费,诸书称舜曰‘大舜’,禹曰‘大禹’。”
称“巢”,与有巢氏其人筑巢之事迹功德有关。
称“氏”,这是古代的一种名称样式。古文献中,有关传说式记载的远古时代帝王,几乎一律地都享受这样的称谓,如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等,之所以如此,大凡此等称谓兼有氏族意义、时代意义,还多少包含着对他们的尊敬意味。
[编辑本段]
【有巢氏在何处建国】
远古时期,继“三皇”之后的,是五位赫赫有名的英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传说燧人氏教百姓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计数,发明乐器;女娲氏炼七彩石补天,并创造了人类;神农氏遍尝百草,区分出作物、药材,使人类有药可医。而有巢氏最大的功绩,则是率领古人筑巢为室,古人得以安居一处,家园的梦想终成现实。最早的巢居又称为“树上居”,顾名思义,是建在树上的,后来才延伸到了平地上。
在历史学家看来,有巢氏更像一首流传至今的创世史诗。上古之世,古人居无定所,饱受禽兽蛇虺(hui 三声,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荼毒。后来,有位圣人发现,在树上建筑房屋,既可挡风遮雨,又能躲避禽兽,古人欣喜无比,纷纷效仿,尔后拥立这位圣人为王,号 “有巢氏”。从这个朴素的名号看来,有巢氏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祗,而是一位创造了历史的平民英雄。
古史的年代越久,给后人留下的谜团也就越多,有巢氏便是如此:他率领子民在哪里筑巢为室?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度?在流传至今的史籍的缝隙中,后人只能捕捉一点关于他的流光碎影。《遁甲开山图》记载,山东琅邪过去有座石楼山,有巢氏曾占据此山,王天下百余代。这里似乎是有巢氏王国的政治中心。
无独有偶,荆楚之地也流传着有巢氏的传说。春秋时期,晋楚交战,楚共王“登巢车以望晋军”。这里的“巢车”,是在八轮车上树立一根高竿,竿上安辘轳,然后将一个方四尺、高五尺的板屋拉上高竿,用于窥探敌军动向,如同鸟巢一样。显然,这种“巢车”与楚地盛行的巢居文化不无联系,古人先在树上巢居,尔后才有了创造巢车的灵感。扬雄《荆州箴》曾有“南巢茫茫,包荆与楚”之句,这里的“南巢”即是荆楚之地,夏代末年,这里生活着一个叫南巢氏的部落,是夏的同盟部族,夏桀还曾来此避难;后来,南巢逐渐成为荆楚之地巢居民族的通称,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可能正是来自于荆楚之地众多的巢居民族。
再或者,有巢氏是来自于巴蜀之地的一个古老部落。宋人罗泌的《路史》有过这样一条记载:“有巢氏居于 ”。清人张澍在《蜀典》一书中认为,这个“ ”,不是西南夷昆明族,便是一个叫弥牟镇的地方,而弥牟镇就在今天的新都县。透过甲骨文,我们似乎能找到另一条线索。历史上,周人对一个叫“巢”的小国并不友好,不远千里派兵征讨,似乎有什么深仇大恨,蜀人与周人也有过节,怪不得在周王朝的青铜器上,巢、蜀连在了一起。学者谭继和认为,巢、蜀两国可能相距不远,巢国与蜀国相连,它的得名,或许源于部落巢居的传统。昆明族,弥牟镇,靠近蜀地的巢国,无不彰显着有巢氏与巴蜀之地的神秘联系。
上古,远古的时候,人民少而禽兽多,有一个叫有巢氏的人,这是中国最早建房子的人。为了躲避野兽,大家开始造房子嘛
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庄子》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时代。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原始社会人类开始建造房屋以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老虎有锋利的爪子,但是它为什么不会爬树呢?

老虎是会爬树的,特别是小老虎,更是爬树高手,因为当还是小老虎时,母老虎会训练其爬树、追踪、扑杀、搏击等,这是小老虎日后生存下去的必备技能!成年后就很少爬树,因为成年老虎的体重太重,没有太多大树能支撑它们四五百斤的重量!





老虎不怎么爬树,一是因为对老虎的观察不够多,了解少。二是因为成年后老虎就太重了不方便爬树,而且自然界也没有那么多粗壮的树让老虎去爬,不过老虎愿意,爬个六七米还是可以的。




三是因为老虎没必要一定得爬树,花豹他们经常爬树是为了保护食物和躲避更强大的对手,而作为森林之王的老虎只有竞争者没有天敌。







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保住自己的猎物和保护自己,不需要像花豹那样直接把爬树当成了一种回避手段,偶尔心情不爽就把花豹赶到树上去。






老虎处于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没有什么动物是竞争对手,因此不必像花豹那样为了防止狮子和鬣狗等动物抢夺食物,而把食物放在树上;老虎生活的区域大多在森林地带,植被丰富,所以也不必像非洲狮那样为了避暑而爬到树上。







对于老虎的生活而言,不爬树既不会饿死也不会热死,所以爬树是可有可无的,有时仅供消遣,磨一下爪子,活动一下筋骨。





老虎爬树技能确实不如花豹,因为老虎的爪子结构不如花豹那样的爪子善于攀爬!所以老虎的爬树技能一般,但老虎作为猫科,所有猫科都会爬树的,老虎也是会爬树的!

老虎会爬树,一是因为对老虎的观察不够多,了解少。二是因为成年后老虎就太重了不方便爬树,而且自然界也没有那么多粗壮的树让老虎去爬,不过老虎愿意,爬个六七米还是可以的
不想爬,光是在路上跑来跑去就很消耗体力了,还想让我爬树。?我看你是在刁难我胖虎。
这太有损形象了,老虎这么威严的,可不是用来爬树的。
老虎这么重,它一爬上去树就会倒下来,所以老虎不会爬树。

关于虎的典故有哪些?

关于虎的成语故事: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的成语故事说的是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
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
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1、为虎作伥
出自《正字通·听雨记谈》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
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
2、狐假虎威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指不敢进入虎穴,就不能捉到老虎的崽子。比喻人不冒大的风险,就不能取得大的胜利。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4、放虎归山
出自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国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被晋军军师先轸俘虏,准备将这三人献于太庙以表战功。晋襄公的后母文羸听说娘家的大将被俘,她找晋襄公极力劝说,最后终于把这三人放走了。先轸听到这个消息的时侯正在吃饭,气愤得把刚吃到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他怒不可遏地找到晋襄公问道:“秦国的囚犯呢?”晋襄公回答说:“遵照母亲之命把他们放走了。”先轸愤怒地吐了晋襄公一脸口水说道:“他竟然如此不懂事,我们费尽心思才把他们捉住,你却听信妇人之言轻而易举的把他们放了,这叫放虎归山,到时侯你后悔都来不及。”晋襄公这时才醒悟过来,再叫人去捉的时侯人早就不见了。孟明视等人跑回国后,并没有受到责怪,仍然掌握着兵权,三年过后孟明视等人带兵把晋国打败了,秦国终于成了新的霸主。

历史上关于虎的典故还是挺多的,作为力量和权力的象征,虎的形象曾经被用到了很多地方。我来讲两个个大家不太熟悉的,为虎作伥、十二生肖之寅虎。

【为虎作伥】

相传,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的鬼叫做伥。这些伥没有了人的思想,会以老虎为尊,一致维护老虎的利益。

相传曾经有一个读书人游玩时差点儿掉到猎人的陷阱里,然后猎人让他上树和自己一起待着,并告诉他这个地方老虎为患,这个陷阱就是为了抓老虎的。

半夜时来了一群人,发现了猎人的陷阱,然后特别生气地破坏掉陷阱走了,说是要维护他们大王的安全。这个读书人非常奇怪,就问猎人这些人怎么回事,怎么破坏陷阱,他们不知道是为了捕捉老虎的吗?

猎人说这些不是人,而是伥,它们生前都是被老虎吃掉。这些伥为老虎服务,死心塌地向着老虎。猎人重新把陷阱搭好,过了不久老虎就来了,然后掉到陷阱死了。结果这些伥发现老虎死了哭得特别伤心,一直都在说是谁害死了他们的大王。

后世用为虎作伥来形容一个人善恶不分,专门替坏人做事。

【十二生肖之寅虎】

很早的时候十二生肖中有狮子没有老虎,但是狮子太凶残了,它常常危害其他动物,弄得其他动物们怨气很大。玉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想把狮子从十二生肖中踢出去,然后换一个既有震慑力又有威望的动物。可是这样的动物也不好找啊,既有凡间管理的能力,同时还得有威望,而且还得要对玉帝足够忠心,一时之间玉帝也是犯了愁。

后来,偶尔之间,玉帝发现了殿前的虎卫士。在成仙上天之前虎卫士可是在凡间很有威望的,而且他作为卫士曾经立过不少功劳。玉帝越看越觉得虎卫士合适,派他到凡间代替狮子的位置简直不能再好了,他比狮子在动物中的威望高,然后他对动物的管理也很有经验,最重要的是虎卫士对天庭足够忠心。

玉帝越想越觉得满意,就这样老虎从玉帝的殿前卫士变成了凡间的守护者,下凡之后永保下界的安宁。因为老虎本身是天上的神仙,所以它也就具有了辟邪、震慑的作用,世人们开始用老虎的形象来祈求平安,一些镇邪的物品纷纷刻上了老虎的形象。

关于虎的典故有非常的多,比如:为虎作伥、虎守杏林、武松打虎、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虎狼之师、谈虎色变等等。这里讲两个关于虎的典故吧,分别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和调虎离山。

虎落平阳被犬欺

老虎是独居动物,存环境是山林,这样便于隐蔽自己,对猎物发动突然袭击。犬科类动物是群居,耐力出色而爆发力相对较弱,所以它们的生存环境是平原,便于对猎物进行围捕和长距离追击。因此,单打独斗的老虎到了平原地区(“平阳”就是“平原”的意思),没有了丛林的掩护,它自身的爆发力和突击优势就不复存在,只能被群居的“犬”欺负了。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世态炎凉,失势的人连平常的小人物都敢欺凌。有一个故事发生在太熙元年(290年),晋惠帝继位,可他生性愚弱,皇后贾南风得以专权擅政,而这却激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因此越演越烈,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得统治集团的的力量消耗殆尽,国力衰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兵攻陷京师洛阳,洛阳失守,建兴四年(316年),又围攻长安,断绝了长安城内外的联系。由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司马邺最终递交了降书,自己乘坐羊车,口衔玉璧,侍从抬着棺材,肉坦而出,西晋王朝自此灭亡。

此后,司马邺被押送至平阳,对于年幼的亡国之君,匈奴人极尽羞辱之能。匈奴人一方面享受着折磨晋帝的快感,另一方面又担心长久下去会激起汉人的反抗,为了杜绝后患最终还是派人杀害了他。司马邺死时年仅十八岁。司马邺被匈奴虏至平阳受尽屈辱的这段国破君亡的史实,后来被如实的记载入史册,以至形成了谚语:虎落平阳被犬欺。

调虎离山

此典故又被称为彭德怀智取蟠龙镇,1947年3月,蒋介石命胡宗南以34个旅共23万人进攻延安,连连吃败仗,战争打到了夏天,彭德怀因我军还穿着棉袄不方便行进考虑解决办法,后决定向胡宗南领衣服。蟠龙镇是胡宗南的军需补给地,可对方的主要军力在镇守,且军力众多,于是就决定掉董钊、刘战“两只老虎”离山后再打,遂利用胡宗南急于找到我军主力决战的心理。

我军就特意部署摆出主力阵势,这支主力口语南腔北调、服装五花八门,给人是西北野战军主力的感觉,吸引对方把主力掉到绥德去,然后再趁虚夺取蟠龙。出色的演戏成功得吸引”老虎“出山,董、刘两个兵团带上7天粮食就从蟠龙向绥德挺进,没想到我军的主力会袭击蟠龙就为物资,后缴获山炮六门、子弹万余发、医药品无数、军衣四万套、面粉1.2万多袋、骡马一千多匹。

中国民间,与老虎有关的典故、谚语、民间故事是十分丰富的,从中也表现了老虎在中国民间生活中的地位。

比如,“坐山观虎斗”的故事。庄子旁观两虎相斗,待到小虎亡,大虎伤,再刺大虎,一举而获双虎。后来这个故事被孙子写进《孙子兵法》,“坐山观虎斗”成为中国兵法之一计。

再如,表现老虎的民间谚语有:老虎嘴边的胡须——谁敢去摸; 老虎下山——来势凶猛;老虎拧尾巴——发威; 老虎跳舞——张牙舞爪;老虎长了翅膀——神了;老虎打哈欠——口气真大;老虎不吃素——专啃硬骨头,等等。当然,也有讽刺老虎的谚语,比如,表现老虎人面兽凡,假装人相的,老虎戴玛尼珠——假充活佛;老虎当和尚——人面兽心;老虎披着皮——装样(羊),等等,讽刺的谚语,表现了人们对老虎的畏惧。

民间传说中有许多虎的故事,如母虎乳人、老虎报恩、义虎送亲、虎守杏林、老虎听经、虎媒、孙思邈为虎治病、老虎拜猫为师、狐假虎威等等,都很脍炙人口。

有什么和「虎」有关的历史事件?

三人成虎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难以相信。”庞葱说:“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有些怀疑了。”庞恭又说:“有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道:“您这样不行,我怕日后议论我的还不止三个人啊!”魏王说:“我心留有数,你去吧!”
(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1、昆仑守卫。《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有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形象怪异,它是神山昆仑山的守卫者。



2、卞庄子刺虎。《史记•张仪列传》载:卞庄子想刺杀两只食牛之虎,有人劝他说:“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听从了建议,先是“坐山观虎斗”,小虎死

1/8

了,大虎受了重伤,卞庄子杀死受伤的大虎,一个举动获得刺杀两只老虎的功劳。



3、李广射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头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杆露在外面。李广多次重复,但是箭没再能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尝试射杀了它。





4、扼虎救父。 郭居敬《二十四孝》载:“杨香,年十四,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杨香是晋代的山东人,杨丰的女儿。杨香十四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杨丰去田间收获粟谷。其父被老虎拖咬了去。杨香手无寸铁,一心里只想着父亲,奋不顾身,死死地卡着老虎的脖子。老虎磨着牙离去。其父因此得免于害。

          虎,百兽之王,威严立世。2022年恰逢虎年,国家、个人值此虎年之际更要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生龙活虎。

           国是人的家,有国才有家;国家利益千金重,个人荣辱万般轻,下面,就用三个与“虎”有关的历史事件来分享那一段段虎虎生威之事。

            1、窃符救赵。符代表着虎符,是一个国家兵权的象征和调兵的凭信,据《史记·魏公子传》记载:魏公子信陵君礼贤下士,门客众多,各国诸侯因其贤能不敢出兵讨伐,但魏安僖王二十年,秦昭王加兵围攻赵国邯郸。公子的姐姐向魏王求救,魏王害怕秦王威胁仅派兵驻扎邺城坐观局势变化。

              公子在门客侯嬴的计策下,请求魏王宠妾如姬成功窃得虎符,公子遂持符到邺城命令发兵进击秦军,秦军退去,赵国之围即破。这就是战国时期虎符出现后得以实际运用的历史事件,史称“窃符救赵”。历史学家郭沫若1942年的五幕话剧《虎符》就取材于此。

虎符

          

              2、虎门销烟。提起虎门,想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林则徐虎门销烟了。在殖民国英国贸易入侵中国之时,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清道光十九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受清政府委派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

                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历时23天的时间内,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一万九千多箱及二千多袋,总重量共有237万余斤,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和鸦片荼毒在国内的蔓延,掀开了中华民族光荣史册的一页。他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发人深省,鼓舞后人当自强。

虎门销烟


               3、飞虎抗战。过去的2021年11月,其实是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来华抗战八十周年,我们熟悉的称他们为“飞虎队”。在1942年至1945年期间,就是这支与中国民众患难与共的飞虎队,在牺牲二千多名飞虎队员的情况下,通过驼峰航线空运了80%以上援华物资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作为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是,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飞虎队”,那就是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他们是以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为主要成员组成的一支抗日武装,他们在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的八年抗战中,英勇机智的完成了一次次特殊任务和护送任务,以不到百人的队伍,接受了一千多名日军的投降,被敌人称为“飞虎队”。

飞虎队


                  从“窃符救赵”到“虎门销烟”到“飞虎抗战”,无不彰显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革命之路和坚定之心,国是所有人的家,虎是所有人的年,有了国家,所有人才能虎年大运,虎虎生威。

在中国历史上老虎相关的故事特别的多,在中国的古代四大名著当中就有不少,比如在《水浒传》中就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武松打虎,以及后来李逵为母报仇的怒杀四虎的故事都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其实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与虎有关的比喻也相关的脍炙人口,而且其中蕴含的含义也是发人深省的。下面就举两个例子:

一、三人成虎
相传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大街上怎么会无缘无故的出现老虎呢,这绝对不可能的。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真的吗,有道是无风不起浪,我现在心中存着一点怀疑,但是不能确定."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这回我信了,一二个人说谎有可能,但是这么多人不太可能说假话的,我当然会相信他们."
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远隔千里万里,两国的街道市井又何止千万,只怕我和我太子远离大王之后,议论我们的何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你说的道理我明白了,我心时有数,你们放心地去吧," 但是等太子一行走了之后,果然如庞葱料想的一样,诽谤太子和庞葱的人太多了。等到数年之后,当庞葱陪太子回赵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们。太子也彻底失宠,丧失了王位的继承权。

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谣言看似简单,经不起任何的推敲,但是经过人不断的重复,也很多程度个会迷惑一个人的正常思维。而且就算你再小心的防范,有时也难免中招。

二、虎落平阳被犬欺

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现在的不如意,但是这句话也是有出处的。相传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之后,他感觉之前曹家王朝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亲属子弟,所以他就大加封赏自己的亲朋,导致他们手中掌握了太多的权力,最终爆发了八国之乱,晋朝衰亡,最后被匈奴所灭。匈奴人抓到了晋朝最后一个皇帝司马邺。司马邺被押送到了平阳,也就是瑞的山西临汾,受尽了匈奴人的侮辱,他要身穿仆人的青衣给宴会上每个人的倒酒,宴会后还要负责清理碗碟等杂伇。之前晋朝的旧臣和子民看到自己过去的国君现在已经落魄到此,无不伤心流泪。但是匈奴人还是担心司马邺会以后组织人反抗他们,最终把年仅18岁的他杀掉了。

后来人们常用“龙游浅底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这句话来形容之前大富大贵的人由于一招不慎,而导致的时运不济,而备受小人们的欺凌。

《水浒传》的"武松打虎"。
武松(绰号:行者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过景阳冈。在冈下酒店喝了很多酒,踉跄着向冈上走去。兴不多事,只见一棵树上被刮了树皮,还写着:"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冈客商,应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武松认为,这是酒家写来吓人的,为的是让过客住他的店,竟不理它,继续往前走。
太阳快落山时,武松来到一破庙前,见庙门贴了一张官府告示,上面还有官府的印章。武松读后,方知山上真有虎,待要回去住店,怕店家笑话,于是又继续向前走。
由于酒力发作,便找了一块光滑的大青石,仰身躺下,刚要入睡,忽听一阵狂风呼啸,一只吊睛白额大虎朝武松扑了过来,武松急忙一闪身,躲在老虎背后。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
老虎急了,大吼一声,用尾巴向武松打来,武松又急忙跳开,并趁猛虎转身的那一霎间,举起哨棒,运足力气,朝虎头猛打下去。
只听"咔嚓"一声,哨棒打在树枝上。老虎兽性大发,又向武松扑过来,武松扔掉半截棒,顺势骑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头上的皮,右手猛击虎头,没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处流血,趴在地上不能动弹。
武松怕老虎装死,举起半截哨棒又打了一阵,见那老虎确实没气了,才住手。从此武松威名大震,被人们称为“打虎英雄”。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爪兽杀虎的传说甚至有点可笑这件事情,并且为何爪兽的形象会经过如此大的改变,对此大家都有何看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5513.html
文章标签:大家都  有何  如何看待  可笑  对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