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给120年前的李鸿章写一封信

时间: 2022-03-23 11:01: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给120年前的李鸿章写一封信

初二学生作文<给李鸿章的一封信>求急

各位,初二学生命题作文(1)<给李鸿章的一封信>(2)心中有阳光,世界就光明如何写,求急!谢谢!
上百度贴吧里看看对李鸿章的评价吧,可能你会得个很低的分,但应该对你有好处的.
1.不用写了!他死了好久了,收不到的。
2.真是的!阳光都到心了,离西天还有多远?如何有心思看光明?

写一写李鸿章这个人

具体引据的史料给出处。rn写得好,能给出中肯评价的给采纳。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训名章铜,字少荃、子黻、渐甫,号仪叟、省心,谥文忠,人称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尽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讨伐太平军、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家世渊源

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燕都,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人,会试落第,在曾国藩府中补习受教;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创建淮军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广西塾师洪秀全自称“耶和华之次子、耶稣之弟”,利用一些基督教教义与《四福音》文句,以传播拜上帝教为途径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聚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从广西一隅经湖南攻克武昌,直入长江流域,奠都江宁(今江苏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当时清朝武装八旗绿营腐朽不堪,于是咸丰帝一面用严刑重赏来阻止文武百官溃逃,驱使他们继续为国效力;另一面努力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动员他们凭藉自己在本乡本地的的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结寨团练”,“搜查土匪”,配合清军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籍办团练。同年年底太平军攻破舒城,吕贤基自害殉国。次年一月,安徽巡抚江忠源因庐州城破自尽,李鸿章投入新任巡抚福济幕下,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官封道台。

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鸿章生活颇无规律,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龢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龢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龢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怨,日后翁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乃至甲午战争,一败涂地。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为“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以中立国名义通过太平军控制的江宁长江江面抵达上海,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两年内由六千多人增至六万多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乃以此为基础)。李鸿章及淮军五虎将、援军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与湘军一起包围太平天国。

李鸿章率领淮军和英国籍的外聘军官查理·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协同,1863年1月,太平军常熟守将骆国忠投降后,清军接连攻陷太仓、昆山,包围了苏州。12月,劝服太平军郜永宽叛变,杀谭绍光投降,清兵攻克苏州。1864年5月,淮军在常州与陈坤书率领的太平军激战,11日攻克常州。后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因功加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李鸿章自我评价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正面评价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孙文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一个”指周恩来,“半个”则为顾维钧)。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梁启超则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1896年,美国《纽约时报》认为美国民众对李访美反响热烈是因为“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们所辖子民的总和还多”。国宾礼遇“不仅表明了他个人的崇高尊严,同时也表明了大清帝国的伟大。”1896年,李鸿章访俄,俄罗斯帝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评论对李鸿章的印象时说:“我认为李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当然他是中国人,没受过一点欧洲教育,但受过高深的中国教育,而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头脑,善于清晰地思考。正因为如此,他在中国历史上,在治理中国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这就不足为奇了。当时治理中华帝国的实际上就是李鸿章。”李鸿章负面评价

李鸿章与守旧的清流派翁同龢长期不和。翁同龢曾出上联“宰相合肥天下瘦”讥讽李鸿章,被李以下联“司农常熟世间荒”回击。

1895年因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籍的士绅打算拥清抗日,爆发了乙未战争,随即败于日本。台湾客家大老丘逢甲在乙未战争后写下一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其中前两句意在讽刺李鸿章。

张伯驹曾著有《红毹纪梦诗注》一书,回忆自7岁以来,70年间所经历过的菊坛史料,吟哦成诗199首收录其内。诗中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招致民间物议沸腾。当年在北京唱苏昆曲的,有一个饰演丑角的名演员刘赶三,一日在舞台上演戏时,就敢公开嘲骂李鸿章,冒出一句另加的台词:“拔去三眼花翎!”恰遇李鸿章的侄子也在场看戏,听后大怒,立即上台打了刘赶三好几个耳光,经人劝阻方罢。刘赶三遭此侮辱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抑郁在心,不久竟因而弃世。时人就此事而作联嘲讽曰:“赶三一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由于“赶三一死”和“李二先生”有些对不上,经过辗转相传后,就变成了杨三。另有说法曰,刘赶三小名“羊三儿”,故讹传为“杨三”。也有说法是“杨三”指的是,苏州籍的名丑杨鸣玉。

清朝和法国的战争结束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主权,左宗棠评价李鸿章是:“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访问德国,会见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问他:“你当了一辈子的中国宰相,告诉我,你有什么足以自傲的政绩?”李鸿章就说,他怎样领导军队剿灭了太平天国和造反的捻匪。据梁启超记述,俾斯麦听了通过翻译告诉李鸿章:“真的是很崇高啊!不过,我们欧洲人却认为,打仗要战胜外族人才是功劳;国内自相残杀来保持一国的稳定,我们欧洲人不拿出来谈。”虽然俾斯麦的威望始于以武力统一德意志。俾斯麦又听李鸿章说自己被称为“东方俾斯麦”后,说“我却难以被称为‘欧洲的李鸿章’”;这话其实是在讽刺李鸿章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等其耻大辱,俾斯麦岂敢以“欧洲李鸿章”自居。

最有名的就是家教。

有关写李鸿章的散文

经常跟爸爸妈妈去淮河路,抬眼低眼就会见到那所独特的房子。父母说,那就是合肥名人李鸿章的故居。暑假的时候,爸爸带着我走进了李鸿章故居纪念馆。
李鸿章故居今天绻缩在繁华的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上。四周都是高楼大厦,拥挤的人流在它门前来来往往。黑色的砖瓦结构,前后三厢三进房屋,两层楼式结构,显得它与众不同。从外面看,黑色的古拙与周围色彩斑斓的楼房上镶嵌的广告相依,显得很不合拍。也许是天热的缘故,踏进纪念馆的人不多。一张门票要15元,显得有些贵了。很早的时候,爸爸给我介绍过李鸿章的故事。李鸿章生于1823年,死于1901年,从小就受到封建正统教育,立下了逐取功名的决心,深受“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思想上较为务实。幼年的李鸿章活泼好动,天资聪颖,胸怀大志。6岁便随师学习,能诗善对,成绩不凡。在京城的时候,曾拜一代名将名宿曾国藩为师,很受器重。李鸿章的一生有功有过,在历史上,对他的过总是看得远远大于功。可是我读过他的一生后,觉得他的功劳还是不小的呢。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掌握了清庭经济、军事、外交实权,更是取得了不凡的业绩。通过与外国人交往和洋务运动实践,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顶住各种巨大压力,三十年如一日,推行洋务,力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以增强中国实力。他建立了一批军工民企,推动清朝海陆军近代化,建成北洋水师,兴办铁路,电报,轮船招商局等。创立新式学堂,培育新式人才,倡导科举改制,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纪念馆中的许多图片都记载了这一切,也许他的这些“功”无论如何也抵不上他的“卖国”骂名。一个罪人,他的影响力,特别是正面影响力总是不能与岳飞、文天祥这些爱国将领相比。会不会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这个纪念馆门可罗雀呢?
令我震撼的还有他的军功。他的军功,可能更大于他在政治上的建树。在军事上,李鸿章充分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他建立了淮军。19世纪60年代,淮军大显神威,相继击败太平军,捻军,成为清朝维护朝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军事力量。他仿效西方建立兵工厂,制造西式枪炮弹药,促进了清军武器装备的近代化。他为清朝建设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把海防提到重要的位置。在1875年至1885年的十年时间中,中国的海军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并且建成了旅顺、大连、威海卫军港等重要军事设施。他有这样的能耐,能不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么。不过,在那样的时代,李鸿章就是有天大的能耐,也不能不唯慈禧太后的脸色行事。腐朽的王朝,纵然有如何杰出的才能,最终也不能使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
李鸿章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其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他多次代表满清朝廷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出卖中华民族利益的代名词,成了千古罪人。这也成为近代以来人们批评、攻击他的主要依据。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了。我依然感觉到,合肥出了如此巨人,是合肥的幸事,也是合肥的悲哀。
在李鸿章纪念馆中,我看到了一个牌匾上写着李鸿章开创的中国近代史上众多的第一,我抄了几个,大家看看,李鸿章是不是值得今天的人们重新给予他客观的评价啊?
他建立了第一支完全由洋枪装备的部队;
他建立了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队;
他建立了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
他第一次设立工兵制度;
他设立了第一个译书机构;
他第一次实行官费委派留学生;
他建立了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
他建设了第一条自建铁路……
无聊、、、

写李鸿章的文化作文1000字

 天津,一位老人注视着宫殿的金色飞檐,看着那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的红色大门,两行老泪不禁从眼眶流下,在皱纹密布的脸颊上凝结成了冰。他赶紧拭干了眼泪,向那湛蓝的大海走去。
  在大清帝国这伦东方的太阳快要落下时,李鸿章站在海边的岩石上,双手交叉在身后,爎望者大海,看着北洋水师沉落的大海,看着那一网打下去,可以捞起半个中国屈辱历史的大海,他心如刀割,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啊!就这样沉伦了。他就向大清的泥瓦匠,拆了东墙补西墙。进士出身的他有者满腹经纶,他初在乡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屡败。后投曾国藩为幕僚,1861年编练淮军,调上海,攻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进入的黑暗内政让他背上了千古的骂名,当所有人还在对那把金灿灿的椅子上座着的废物皇帝喊“万岁万万岁:时,只有李鸿章放亮了眼睛他开始了洋物运动,他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津榆铁路、开平煤。建立北洋舰队。他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然而他所提倡的自强求富,他所建立的北洋水师却渐渐的被列强的枪炮和昏庸的王朝所粉碎。当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看着自己半生心血所营造的梦想被如同泡漠般静静的破裂,也许这份惆怅会成为这位老人后半生挥之不去的阴影。当日本人的炮火狰狞着将北洋水师的旗舰送入大海:当腐朽的清王朝指派他去于弹丸倭寇签定耻辱的和约,也许这位老人的心象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一样在低声的抽泣,然而历史却依然无情的给这位老人开了他命运中最大的玩笑,当他用颤抖的手在《马关条约》上缓缓的签下自己的名字,也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穿过历史厚厚的云层我也许能看到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横流着几滴沧桑的浊泪,我真的希望,可以握住他那骨瘦嶙峋的手,悄悄的告诉他,这一切也许不是您的过错,然而我不能。时间的线性令每一个瞬间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他那破碎的灵魂已然被历史浩浩的长河所淹没。 我只能静静的拾起被命运击碎而散落人间的只言片语,默默的读出属于他自己的无可奈何。
  也许当邓世昌的旗舰沉没在黄海的怒淘之中,当无数男儿的热血染红了烟波浩渺的沧海。我想他的心里一定如同看着自己的儿孙被人肆意欺凌一般无助而绝望,我真想穿越历史厚厚的阻隔,紧紧的握住他的手说,也许这一切不是您的过错。
  也许当日本人虚伪的笑容再也掩饰不住大和民族勃发的野心时,近乎以被逼迫的形式签定下那令国人为之愤慨的条约时,他的心里一定明白自己将永远被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从此在后人的唾弃中身败名裂,我真想跨越时间的长河,再一次握住他的手说,也许这一切不是您的过错。
  合上厚厚的书本,一位凄楚的老人,在命运的捉弄下奋力的挣扎,然而命运的旋涡却依旧无情的将他推向历史的深渊,他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他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当我再一次站在窗前,雨停了。我只想为这位孤独而失意的老人飘荡在风中的灵魂默默的祈祷……
  他实在搞不懂,如果他都是卖国贼了,那这个国家谁是爱国者呢?
1894年冬。
  天津,一位老人注视着宫殿的金色飞檐,看着那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的红色大门,两行老泪不禁从眼眶流下,在皱纹密布的脸颊上凝结成了冰。他赶紧拭干了眼泪,向那湛蓝的大海走去。
  在大清帝国这伦东方的太阳快要落下时,李鸿章站在海边的岩石上,双手交叉在身后,爎望者大海,看着北洋水师沉落的大海,看着那一网打下去,可以捞起半个中国屈辱历史的大海,他心如刀割,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啊!就这样沉伦了。他就向大清的泥瓦匠,拆了东墙补西墙。进士出身的他有者满腹经纶,他初在乡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屡败。后投曾国藩为幕僚,1861年编练淮军,调上海,攻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进入的黑暗内政让他背上了千古的骂名,当所有人还在对那把金灿灿的椅子上座着的废物皇帝喊“万岁万万岁:时,只有李鸿章放亮了眼睛他开始了洋物运动,他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津榆铁路、开平煤。建立北洋舰队。他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然而他所提倡的自强求富,他所建立的北洋水师却渐渐的被列强的枪炮和昏庸的王朝所粉碎。当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看着自己半生心血所营造的梦想被如同泡漠般静静的破裂,也许这份惆怅会成为这位老人后半生挥之不去的阴影。当日本人的炮火狰狞着将北洋水师的旗舰送入大海:当腐朽的清王朝指派他去于弹丸倭寇签定耻辱的和约,也许这位老人的心象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一样在低声的抽泣,然而历史却依然无情的给这位老人开了他命运中最大的玩笑,当他用颤抖的手在《马关条约》上缓缓的签下自己的名字,也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穿过历史厚厚的云层我也许能看到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横流着几滴沧桑的浊泪,我真的希望,可以握住他那骨瘦嶙峋的手,悄悄的告诉他,这一切也许不是您的过错,然而我不能。时间的线性令每一个瞬间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他那破碎的灵魂已然被历史浩浩的长河所淹没。 我只能静静的拾起被命运击碎而散落人间的只言片语,默默的读出属于他自己的无可奈何。
  也许当邓世昌的旗舰沉没在黄海的怒淘之中,当无数男儿的热血染红了烟波浩渺的沧海。我想他的心里一定如同看着自己的儿孙被人肆意欺凌一般无助而绝望,我真想穿越历史厚厚的阻隔,紧紧的握住他的手说,也许这一切不是您的过错。
  也许当日本人虚伪的笑容再也掩饰不住大和民族勃发的野心时,近乎以被逼迫的形式签定下那令国人为之愤慨的条约时,他的心里一定明白自己将永远被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从此在后人的唾弃中身败名裂,我真想跨越时间的长河,再一次握住他的手说,也许这一切不是您的过错。
  合上厚厚的书本,一位凄楚的老人,在命运的捉弄下奋力的挣扎,然而命运的旋涡却依旧无情的将他推向历史的深渊,他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他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当我再一次站在窗前,雨停了。我只想为这位孤独而失意的老人飘荡在风中的灵魂默默的祈祷……
  他实在搞不懂,如果他都是卖国贼了,那这个国家谁是爱国者呢?
文章标题: 给120年前的李鸿章写一封信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5194.html
文章标签:年前  写一封信  李鸿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