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同一个朝代的皇帝庙号能与先帝的谥号相重吗

时间: 2022-02-19 22:00: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古代同一个朝代的皇帝庙号能与先帝的谥号相重吗

古代皇帝的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的???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html/080503/20016/2001615_614.html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刘知几《史通/称谓》:"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有宗有德, 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据其生前业迹评定的 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郑玄注云:"谥者,行之迹也"。 《五经通义》:"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故虽君臣可同。" 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汉复其旧,历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依据生平业绩,根据 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

http://sanyuker.blogchina.com/2515401.html
谥(亦作谥) 号,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 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比庙号要早八百年,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

如果你要关于谥号的详细介绍,请看看:
http://sanyuker.blogchina.com/2515401.html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2.庙号: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在汉的是时候,庙号比谥号的地位高,也并不是没个皇帝都谥号有的
而庙号也是分等级的,祖比宗的等级高

古代称呼帝王一般用谥号,为什么在唐朝之后改用庙号?

谥号和庙号有啥区别?

可能因为唐朝之后的皇上谥号都太长了,叫起来太麻烦了,所以就用庙号来称呼这些皇上。而谥号和庙号的区别就是:谥号是皇上去世后,朝堂讨论得出的称呼,取谥号的标准就是能够准确地概括前任皇上的功绩,而且谥号也不是皇上的专属称呼,有的王公大臣也有。而庙号则是皇上独有的称呼,是用于皇上去世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谥号大概是从西周时期就有了,等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制度,可以很好地概括一个皇上生前的所作所为。但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可能因为秦始皇不喜欢这个制度,于是谥号被废除。到了西汉时期,这个制度重新被使用,可能皇上们发现自己的行为还是需要被评价一下的。

庙号跟谥号不一样,而且起始时间也不同。它的使用起源于商朝,而且西周时期的皇上们并没有使用庙号。春秋战国时期倒是有人用,但是秦始皇后来把庙号和谥号一块儿给废除了,跟废除谥号的理由一样,秦始皇不喜欢自己去世后被子孙和朝廷评判自己的一辈子,所以废除了这个制度。一直到西汉时期,重新恢复了庙号的使用。

而唐朝之后用庙号就是因为自武则天之后,皇上的谥号越来越长,皇上们只怕修饰自己的词语不够霸气,所以拼命的往里面加字,导致谥号越来越长,有的谥号就有二十多个字,这让人咋叫!所以后来就用庙号来称呼皇上。

唐朝之前皇帝称谥号,唐朝之后皇帝称庙号,而这两者的转折点是一个人——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而要想搞清楚这里面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弄清楚谥号跟庙号的含义跟区别。
谥号,是指皇帝皇后,妃子和身份显赫的大臣,在生前的评价,起于西周。而庙号,是指皇帝在宗庙祭祀中所称的称号,起于商。
庙号是太庙里的称呼,谥号是官方文件的的称呼,谥号往往很长不便使用。所以有所更改。
谥号是指地位较高的人去世后,王朝给予这个人的一个有意义的称号,而庙号只能皇帝使用,在唐朝的时候,武则天为了凸显先帝的伟大,改用了庙号。

皇帝的帝号、庙号、谥号怎样区别?

“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就是死后后人对他的称呼。往往带个“祖”或者“宗”字。明成祖,唐太宗。这就是庙号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一般是很多个字,后人只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两个字。如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帝,“武”意思是“威强睿德”更符合他的历史表现,后人称汉武帝。

“帝号”,即年号如康熙十五年,万历十五年。这里的康熙和万历就是帝号。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了。
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

有没有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同朝皇帝的庙号(谥号)重复的情况?

汉朝时期有两个孝元皇帝,一个是西汉的高宗孝元皇帝刘奭 ,另一个是东汉被追封的一位王,刘淑,死后被追封为孝元皇帝;东西两汉被视为同宗,列为本朝,怎么可能有两位孝元皇帝呢?
庙号题:
晋朝时期有两个太宗皇帝,一个是西晋时期被追封的司马昭,他的庙号是太宗,帝号是文帝;另一个庙号也出现在同宗的东晋时期,是晋简文帝司马昱,庙号也是太宗;同为一脉相承的朝代,怎么会有两个太宗皇帝呢?

在下查读史书也未找到其中的解释,请历史学家给在下一个满意的答复,谢谢!
问题补充:备注:解渎亭侯刘淑,阳嘉年间(132年-135年)以河间王刘开庶子受封,刘淑死后传位给儿子刘苌,刘苌传位给儿子刘宏。刘宏成为汉灵帝后,刘淑被追尊为孝元皇帝。
春秋战国时有两个齐桓公
没有!
文章标题: 古代同一个朝代的皇帝庙号能与先帝的谥号相重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3534.html
文章标签:先帝  庙号  谥号  朝代  能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