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2-19 20:59: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汉朝建立的所有制度,几乎都是在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上制定出来的。因为秦朝的法令严明,所以汉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因为秦朝法家治国,所以汉初崇尚黄老治国。同样,因为秦朝推行郡县制度,当皇家受到威胁的时候,没有宗族前来救援,所以汉在继承了秦郡县的基础上,将富饶地区分封给了宗室人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障天下属于刘氏。
刘邦这样做,是有战略眼光的,而且历史也证明了这样做,对于统治非常有利。事物的发展都是慢慢积累,量变产生质变,如果操之过急,就会导致统治的瓦解。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封建宗法制度和郡县制度相互调和的结果,郡县制度是趋势,但是毕竟产生的时间不久,没有良好的基础,而封建宗法制度虽然已经过时,让他离开历史舞台也还需要一点一点来。
刘邦以及他的继承者们都是不断强化郡县制度,削弱封建宗法制度。
刘邦能够当上皇帝,是诸侯联名上表的结果,即使是刘邦当上了皇帝,对于其他诸侯来说,刘邦是盟主,并不具有统治他们的权力。所以刘邦不断地讨伐异性诸侯王,一直到没有威胁为止。
从异性诸侯王到同姓诸侯王,权力已经收缩在了刘氏的手中。等到汉景帝开始将同姓王手中的权力收回到皇帝或者中央政府手中的时候,已经说明宗法制度走到了尽头。武帝的推恩令彻底将封建宗法制度消灭。
虽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之中,又有封建制度的死灰复燃,始终都不成气候,在强大的历史进程面前,任何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一切都会被淘汰掉。
其实汉朝初年推行的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分封制,而是郡国并行制。汉初的封国由于具有较大的独立性经常和中央王朝分庭抗礼,直到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从制度方面彻底瓦解了分封制,所以之后的刘备虽是帝胄之后也不过织席贩履罢了。
但汉初为何又推行分封制呢?一般说来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迫于当时的形式刘邦不得不分封异姓王,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之后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在接下来长达4年的和项羽交战过程中刘邦基本上处于弱势,经常被项羽打的落荒而逃,但刘邦的统战工作做的非常好,也很会笼络人心,知道凭自己一人的力量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他开始分封一些有能力的异姓王,比如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这些都是灭亡项羽的主力。所以此时分封诸异姓王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些人在当时算是中间派,谁能拉拢到这些人就能打败对方,所幸项羽刚愎自用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不舍得赏赐有才能的人,因而逐渐被刘邦孤立最终垓下自刎。不过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就开始裁剪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逐渐被消灭,“白马盟誓”非刘氏而封王者天下共戮之。这也可以看出刘邦并不是真正想推行分封制,只不过形势所迫罢了。
二是汉朝建立之后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之所以突然覆灭就是因为没有诸侯王的拱卫,所以又开始分封同姓王。但是历史表明同姓王也靠不住,七国之乱后刘姓诸王也一再被削弱,直到后来虽有皇室之名却也和普通人一样了。
所以任何社会制度都应该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所适应,明显汉初施行“分封制”有利于当时国家的统一。
三点原因:第一,秦朝时间太短暂,人们仍习惯于周代的分封制传统;第二,六国后人反秦,自然对秦朝制度有所抵触;第三,刘邦得天下靠的是六国后人和手握兵权的功臣,不予分封无法让他们满足。
所以,刘邦封王也是必须的。当然他也明白异姓王靠不住,所以之后慢慢的一个个都给除掉了换成自己的子侄。但是他其实也没有看出同姓王也有弊端,亲戚关系越远越不服中央管制,故而为后来同姓诸侯王造反留下了隐患。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