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江户时代,公卿的俸禄有多少,相比战国时代应该好不少吧

时间: 2022-01-19 14:00: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江户时代,公卿的俸禄有多少,相比战国时代应该好不少吧

日本战国时代的“知行”的具体概念是什么?

我们知道日本战国时代的“知行”代表了俸禄的意思,但貌似俸禄一词也是同时存在的,那么是否“知行”用于表示“石高制”,而俸禄用于表示“贯高制”呢?还是在战国的前期和后期“知行”的意思已经发生了细微了变化?
“知行”与“俸禄”

知行
平安、镰仓、室町时代指直接支配土地和财产。庄园制崩溃过程中土地利权关系还为以百姓的收益权和耕种权为中心的占有权和大名与当地领主的支配权两种权利。江户时代,知行用以表示领主对领地的支配权。江户时代的知行或知行制,分地方知行制和俸禄制两种。地方知行制是家臣从主君领受土地作为知行地,有决定和征收年贡权,使役或处罚农民权,直接支配领地。江户初期,幕府领地和藩的领地一般都实行地方知行制。随着幕藩体制的确立,地方知行制仅限于大名和高级家臣,权力也受很大限制。成为名义上的制度。俸禄制只有知行量而无具体的知行地,代之由主君从年贡收入中分给一些禄米,是一种没有直接支配的农民和土地,仅保证年贡收入的知行制。十七世纪中期,许多藩进行初期的藩政改革,把地方知行制改为俸禄制,集中并加强大名的权力,整顿统治农民的一元化机构。俸禄制下的家臣也作为藏米取或切米取。与此相对,地方知行制的家臣则称知行取,但随着知行地的授予流于形式,也逐渐变为藏米取。
都是一样的,知行常用于官职后。

日本江户时代大名藩主名单及其俸禄石数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废藩之前的总数共有276藩,具体的藩主我不清楚。石数的话,以德川家康为例,德川转封关八州之前领有5州,而收成远大于转封后。但德川看出了关八州发展潜力,避开喧闹,在荒芜的小田原励精图治,实际收入远远超过了划分俸禄时的260万石。成就了今天的东京地区。

日本战国时 一石是多少贯?

RT

1石=10斗=100升=1000合,一石折合大米约30千克;石是重量单位。

一石不能与贯换算,“贯”是货币单位,古代将若干钱币(大概是一千铜钱)串在绳索上,称为一贯。

一石的重量,日本古代使用秦汉旧制,铜与米的价值在狭小的时空里,没有任何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比价非常稳定。

所以1石的重量基本是在30kg上下浮动(直到明治维新)。

太阁检地时期,(日本)一反稻米产量,公元1594年上等水田平均为1石3斗,到1686年则为1石5斗了。”1反(段) = 10亩(日本亩) ≈991.7平方米。

991.7平方米水田的产量,不可能只有1石3斗,所以太阁检地的石高应该是根据田地质量制定的税基,而不是田地的总产量。

一反水田的总产量正常情况下至少在6、7石以上,年产10石以上的水田应该普遍存在。

扩展资料:

江户时代大名的石高:

1、加贺藩前田家外样领地:加贺国 能登国以及越中国大半 134万石,

2、萨摩藩岛津家外样领地:萨摩国 大隅国以及日向国部分 75万石,

3、仙台藩伊达家外样领地:陆奥国部分 99万石,

4、尾张藩德川家亲藩领地:尾张国 美浓国和信浓国部分 88万石,

5、纪州藩德川家亲藩领地:纪伊国以及伊势国南部 大和国部分 58万石,

6、熊本藩细川家外样领地:肥后国大部分 69万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高制

首先在古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度量衡”即使明令统一也很难做到精准,现实的情况是非常的粗犷。研究这样的问题只能做到大略即可,如果细究就能够写一本书出来。
其次“日本战国时,一石是多少贯?”这个问题提的就很不规范。
你是想问“一石米值多少贯钱?”还是“一石米是多少贯?”

如果是一石米值多少贯钱?
当时正常的情况下:
金小判一两 = 豆板银60匁 = 铜钱5贯
大米一石收购价15朱金,出售价1两1朱金
由此可见 大米一石约值5贯铜钱左右

如果是一石米是多少贯?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这和问一头牛是多少匹一样让人无语。

最后反驳一下那些说:一日本石只有30千克左右的人。
同样引用“太阁检地一反产量1.5石”这个论据。日本面积单位一“反”等于1.487中国市亩。如果一日本石30千克那么亩产才30千克左右,这样的产量是在浪费种子,会饿死人的。事实上在古代水稻的亩产一般在130-150千克左右。
论据2“根据《杂兵物语》记载:士兵每人每日需要供给军粮6合”如果一日本石只有30千克,那么一个士兵每天只有180克大米供给,这样弄非让士兵哗变不可。对于食物来源多样性的现代人也许3两6钱米/天可能够了。但是对于把大米作为身体绝对主要营养来源的人来说塞牙缝都不够。上世纪90年代粮本时代普通人的粮食定量:士兵45市斤/月等于1.5市斤/天;重体力劳动者38~45市斤/月;普通市民28~32市斤/月就算这样粮食定量多少人家饭不够吃知道吗!
论据3根据日本战国当时“每百石出兵5~7人”“亩产公民各半”的情况。生产一百石大米武士能够拿到50石,如果30千克/石那么50石1500公斤大米要养活5-7个武士和士兵,平均每个武士一年仅有215~300公斤大米的军费支出。这些米吃饭倒是够了,可是武器、盔甲、马匹……从哪里来?大名们是不会给你配备的,但是你不装备齐全,大名会没收你的封、砍了你的头。
“石”,计量单位,一日石相当于1.80中国石,或者折合大米约17—20千克(学者们仍在争论中);“高”,意指数量。 对大名和武士而言,“石高”是授受封地(或禄米)以及承担军役的基准,即《石高知行制》(知行,原义为行政管理,后转为封地制或与之相当的俸禄)或《石高知行军役制》(如每百石出军役5人),即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或逆算)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对农民而言,“石高”则是农民持有(不是私有、无所有权)份地(不是封地哦)数量以及承担赋税的基准。
“贯”是货币单位。古代将若干钱币(大概是一千铜钱)串在绳索上,称为一贯。
据说日本丰臣秀吉攻打后北条氏,向所占领地区各属下征兵是按照1万石500人计算。
日本古代武士的收入主要有两种:主家给予知行,即分给土地若干,用土地的出产养活自己。主家给予贯钱,就是给钞票了,即小说或历史资料里的俸禄30贯、100贯。

所以你问一石等于多少贯,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石是多少贯就应该是个浮动的价格,要看当年的粮食价格了,如果丰收的话,一石价值低,有饥荒、战争的时候一石价值就高。曾经听说日本战国时期,一贯换算成粮食,有2石,5石,10石等不同的答案,但有资料显示江户时期一贯约等于2石米。江户时期是和平时期,前推的话,日本战国时,经常是战争与饥荒,粮食价格应该比较高才对。
参考日本文学的描写,战国时低级武士的俸禄也就十几贯,而当时的军役大概是1万石500人,也就是说一家人的口粮大概是20石左右,那么战国时一贯大概就相当于1~2石吧。
日本战国1石米=现在17~20公斤左右,1石稻谷=13~15公斤左右

每个士兵耗粮=1.8石/月,21.6石/年

领地的粮食产量称为石高,是通有“检地“得来的,在战国以前就已经测量过了,只是数据不太准确,由于石高的准确度关系大名的收入,因此每一代新领主继任家督后通常又会重新检地

检地:

中世后期至近世时代,领主对于农民的保有地所进行的测量调查,称为检地。其性质很类似古代庄园制下的检注,丰臣.德川两政权时代,为了强化农村支配的基础,乃实施检地法。一五八二年(天正十年)在全国统一的背景下,乃彻底施行检地法,史称太阁检地。透过检地的实施,重新清算原有庄园制的支配关系,并制定一套新的租税体系、以及确立对农村的支配体制。到了江户幕府时代,修正了部份的太阁方式,订定检地条目。从庆长~元和年间(一五九六~一六二三年)至幕末为止,这套检地条目被适用于幕府与诸藩领内。检地的方法,首先将传统一反=360步改为300步制,并将1间=6尺3寸(但江户时代的石见检地、备前检地则定为6尺1分)、1间四方=1步、30步=1亩、10亩=1反,的计算法统一起来。派遣检地役人以村为单位,将每一笔土地依照其所在(小字)、地目(农田房舍等)、面积、等级(上、中、下、下下)、生产高(分米)事先公定,在一地一作人的原则下,确认纳贡责任者(名请人),登录于检地帐,称为绳打。这种做法在实施过程中,曾经引起农民激烈的反抗。

国名 州名 石高量
北陆奥 奥州 九十万七千石

南陆奥 奥州 八十二万二千石

出羽 羽州 八十七万石

能登 能州 二十一万石

加贺 加州 四十四万五千石

越后 越州 四十万六千石

越中 越州 五十三万六千石

越前 越州 六十八万六千石

若狭 若州 九万八千石

佐渡 渡州 二万石

下野 野州 四十六万四千石

上野 上州 四十六万八千石

常陆 常州 七十五万六千石

武蔵 武州 八十四万石

下总 二十九万六千石

上总 三十七石八千石

安房 房州 九万一千石

甲斐 甲州 二十四万二千石

相模 相州 十九万四千石

伊豆 豆州 七万二千石

骏河 骏州 十七万二千石

远江 远州 二十八万石

三河 参州 三十五万石

尾张 尾州 五十二万石

信浓 信州 五十四万七千石

飞騨 飞州 八万三千石

美浓 浓州 五十八万一千石

近江 江州 八十三万二千石

山城 雍州 二十一万六千石

伊势 势州 五十七万二千石

伊贺 贺州 九万五千石

志摩 志州 一万七千石

大和 倭州 四十四万四千石

河内 河州 二十万八千石

和泉 泉州 十三万三千石

摂津 津州 二十九万九千石

纪伊 纪州 三十九万五千石

丹波 丹州 二十八万五千石

丹后 丹州 十二万三千石

但马 但州 十二万三千石

因幡 因州 十三万一千石

伯耆 伯州 十三万一千石

出云 云州 二十二万三千石

石见 石州 十三万七千石

隠岐 隠州 四万一千石

播磨 播州 五十二万一千石

备前 备州 二十八万九千石

备中 备州 二十万七千石

备后 备州 二十三万八千石

美作 作州 二十二万七千石

安芸 芸州 二十五万九千石

周防 防州 十六万四千石

长门 长州 十三万四千石

淡路 淡州 六万三千石

阿波 波州 十八万六千石

讃岐 讃州 十七万一千石

伊豫 豫州 三十八万一千石

土佐 土州 二十万二千石

筑前 筑州 五十二万二千石

筑后 筑州 二十六万二千石

豊前 豊州 三十二万一千石

豊后 豊州 二十七万四千石

肥前 肥州 五十六万一千石

肥后 肥州 五十七万四千石

日向 日州 十二万石

萨摩 萨州 二十一万五千石

大隅 隅州 十七万石

壱岐 壱州 一万五千石

対马 対州 二万石

虾夷 三万九千石
石,读音dan,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
1.容量单位。10斗为1石。
2.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作为容量单位,1石是现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来计量粮食,稻谷、粟等等。一石多少斤,有个比重问题。

以下摘自《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日本古代的各个时代即及其年份(如战国时代,幕府时代等),谢谢。

1、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日文: あすかじだい),约始于593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 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

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分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为593年—645年,苏我专权时代,646年—672年,为曲折发展时代,在位的天皇受到了左右两方势力的压力,在先进与反动的方向中进退维谷。673年—710年,日本朝着盛世前进,最终到达了盛世——奈良时代。

2、奈良时代

710年,日本天皇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开始日本历史上知名的“奈良时代”(ならじだい710—794)。

此期间历代天皇注重农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社会经济得到大为发展,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

此时的日本社会俨然处于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但此时对后世的积弊也在形成,班田制难以形成,天皇专职国家的经济发生动摇,中央集权体制因内讧逐渐削弱。于794年,天皇迁都于平安京标志“奈良时代”结束,开始“平安时代” 。

3、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Heian Period)是日本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日本官方称呼也可称做平安京时代,平安京时期,平安时期。

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奈良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

在奈良朝末期,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桓武天皇于784年决定从长冈迁都到山城国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在那里筹建新都,命名为平安京,希望借此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

由于平安京在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也有许多国际上和日本国内的权威的历史学家把784年决定迁都的时间作为平安朝的正式开始时间)。平安时代的称呼来自其国都的名字。

4、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

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

但酷爱中国兵法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战国名称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

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

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两次大阪之阵中逐步消灭丰臣氏,战国时代结束。

5、安土桃山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又称织丰时代,是1573年(或1568年)至1603年之间,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始于织田信长驱逐最后一个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终于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

以织田信长的本城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本城桃山城(又称“伏见城”)为名。时代特征是由战国时代的分裂走向丰臣、德川时代的统一,伴随着现代化趋势。

这个时代三个主要人物相继成为这个时期的主导者:织田信长(1573年至1582年)、丰臣秀吉(1582年至1598年)、德川家康(1598年至1615年)。

织田平定了大半个日本,秀吉继之统一天下,后丰臣氏被德川氏取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进行了许多先进的为政举措,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历史

平安时代 794~1192
江户时代 1603~1867
绳文时代 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
弥生时代 前3世纪~3世纪
飞鸟时代 6世纪末~710
奈良时代 710~794
平安时代 794~1192
室町时代 1333~1467
战国时代 1467~1573
安土桃山时代 1573~1603
江户时代 1603~1867
明治时代 1868~1912
大正时代 1912~1926
昭和时代 1926~1989
平成时代 1989~现在。
弥生时代相当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
古坟时代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相当于隋唐
平安时代相当于唐中期到宋中期
镰仓时代相当于宋中期到元朝
南北朝时代相当于元末明初
室町时代相当于明朝前中期
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相当于明朝后期
江户时代相当于明末到清朝中后期(同治年间)
明治时代相当于清朝后期
大正时代相当于民国初期
昭和时代相当于民国到80年代末
平成时代,89年至今

由于多数日本书籍在网上被禁,只能和中国对比一下,大概时间段可以查其相应的中国时段
这是什么游戏啊
一、早期历史
1、旧石器时代
【きゅうせっきじだい】
日本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才得到较大发展,在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即距今十万年前发展缓慢。

2、绳文时代
【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距今约1万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全岛进入下个时代,绳文时代。

3、弥生时代
【やよいじだい】
公元前3世纪前后至公元3世纪前后的期间被称为弥生时代。这个时代的命名是由在这个时期被视为有代表性特征的弥生式陶器而来,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耕社会,从北部九州向日本列岛各地快速蔓延开。

4、古坟时代
【こふんじだい】
古坟时代即盛行修筑古坟的时代(公元300年至公元600年)。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之后出现了群集坟,以奈良县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5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古坟起初只埋葬部族首领,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

二、封建时期

5、飞鸟时代
【あすかじだい】
飞鸟时代,始于约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此期以政治中心,奈良县的飞鸟地方(明日香村,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6、奈良时代
【ならじだい】
公元710年至公元794年,因以奈良(平城京)为都得名。此时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多方面。

7、平安时代
【へいあんじだい】
平安时代,大致8世纪末至大致12世纪末。大致上分为三个时期:前期(794-967年)为律令制松懈但继续运用时期。中期(968-1068年)为摄关政治确立与全盛时期。后期(1069-1190)为院政与平氏政权时期。

8、镰仓时代
(かまくらじだい)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9、南北朝时代
(1334年至1392年)
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县)的吉野,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史书还称为“一天二帝南北京”。
经过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势力衰退,终于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给北朝的天皇,结束了南北朝时代。

10、室町时代
(むろまちじだい)
指公元1392年至公元1573年。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开设幕府,是为室町幕府。

11、战国时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年至公元1603年)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但人们一般把北条早云的发迹看做是战国时代的开始,直到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永禄三年(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
天正元年(1573年),织田信长灭了足利幕府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首领,并开始积极拓展统治版图。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部将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事变,没有设防的织田信长遭到这场突然的袭击不敌退于内室剖腹自杀,长子兼织田家家督织田信忠在二条城败给明智光秀后自杀,整个织田氏顿时陷入混乱。此时,织田氏部将羽柴秀吉匆忙从于毛利氏战斗中撤回,在部下黑田官兵卫的帮助下经过大回返后在山崎之战中打败明智光秀,并在后来的清州会议中取得优势,而于隔年的贱岳之战打败织田家首席重臣柴田胜家,成功整合织田氏的版图。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由于丰臣秀吉打算把伏见城改造为超越大阪城的天下第一巨城,并在城下山上种满桃树(但尚未完工),故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12、江户时代
1603年(庆长8年)至1867年(庆应3年)间被称为江户时代,于江户设置了江户幕府。
庆长八年(1603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関ヶ原の戦い)中获得胜利并被委任为征夷大将军,于大坂之战中灭了丰臣氏,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
政治一安定经济也跟着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景气良好,商人与町人盛行元禄文化(元禄文化)昌盛。

三、近代时期
13、明治时代
重掌朝政的明治天皇,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决心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4] 新政府积极引入欧美各种制度及废藩置县等等,这些改革被统称为明治维新。一方面,新政府确立国家制度,如设立帝国议会及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一方面,又以培植产业及加强军力(富国强兵)为国策推进,急速地发展成近代国家。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之后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这些重大变革,在日本国内迅速推开,成效显著。

14、大正时代
大正年间(1912年-1926年)称为大正时代。
与明治时代取得社会发展成就相比,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绩还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

四、战后时期
15、战后初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实君立宪制为虚君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6、昭和时代后期
田中角荣最重要政绩,也是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同时田中被指责的是金权政治。自此自民党走入一连串的弊案之中。昭和四十九年(1974)十月,文艺春秋刊出“田中角荣研究他的金脉及人脉问题”,引来党内及国会的追究。田中在同年十一月宣布辞职。

17、平成时代
昭和天皇于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驾崩,子明仁继位,驾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公元1989年至今)。

江户时代民俗文化

我想知道江户时代的民俗节日,比较平民化,越详细越好。尤其是同围棋相关的节日
女孩节

日本称“雏祭”,亦称“桃花节”。每年3月3日,家长为女孩过节,届时为女孩穿上鲜艳的和服,在家里摆上人偶,祝其摆脱恶运、灾难,幸福成长,并带女孩走亲戚,外出游玩。关西带还有“流雏”习俗,将“小人偶”放入河中,让其随流而下,冲走恶运。日本的风俗习惯与重要节目

(一)风俗习惯

日本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究礼节是日本人民的习俗。平时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再见”,“请多关照”,等等。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用双手递接名片。接到对方名片后,要认真看阅,看清对方身份、职务、公司,用点头动作表示已清楚对方的身份。日本人认为名片是一个人的代表,对待名片就像对待他们本人一样。如果接过名片后,不加看阅就随手放入口袋,便被视为失礼。如果你是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会,你就必须向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递送名片,并接受他们的名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尽管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是表示相互间友好和尊敬的一种方式。

到日本人家去作客,要预先和主人约定时间,进门前先按电铃通报姓名。如果这家住宅未安装门铃,绝不要敲门,而是打开门上的拉门,问一声:“借光,里面有人吗?”进门后要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但即使天气炎热,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脚,否则是失礼的行为),穿上备用的拖鞋,并把带来的礼品送给主人。当你在屋内就坐时,背对着门坐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在主人的劝说下,才可以移向尊贵位置(尊贵的位置是指摆着各种艺术品和装饰品的壁龛前的座位,这是专为贵宾准备的)。日本人不习惯让客人参观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处看看的请求。日本特别忌讳男子闯入厨房。上厕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进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请教,夹菜时要把自己的筷子掉过头来使用。告别时,要客人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电话告诉对方,表示已安全返回,并再次感谢。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主人时,仍不要忘记表达感激之情。

日本人设宴敬酒时,往往要在桌子中间放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人面前放一块干净的白纱布。斟酒前,主人先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纱布吸干,再斟满酒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完后,也同样做,以示主宾之间的友谊和亲密。这是传统的敬酒方式。

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的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给日本人送礼要掌握好“价值分寸”,礼品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若过重,他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从而推断你的商品或服务不好;若过轻,则会认为你轻视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访,带上些包装食品是比较合适的,但不要赠花,因为有些花是人们求爱时或办丧事时使用的。日本人对礼品讲究装潢,礼品要包上好几层,再系上一条漂亮的缎带或纸绳。日本人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标志着送礼人的诚意。接受礼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赠礼品。日本人不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礼品的不适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礼品可以转赠给别人,日本人对此并不介意。日本人送礼一般不用偶数,这是因为偶数中的“四”在日语中与死同音,为了避开晦气,诸多场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干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数了。他们爱送单数,尤其是三、五、七这三个单数。但“九”也要避免,因为“九”与苦在日语中发音相同。

日本有许多传统的送礼时节,而不同的送礼时节,礼品价值和种类也不同。岁暮是最大的送礼时节,中元、岁暮礼品以食品为主,其它节日,非食品比例相当高。遇到送礼时节,往往是某些商品促销的好时机。各送礼时节礼品价值和礼品种类举例如下:

(l)中元节(7月15日)。礼品价值3000~10000日元,平均5120日元,礼品种类有糖果、酒、奶制品、食用油、咖啡、茶叶、衬衫、围巾、礼券等。

(2)岁暮。礼品价值5000~10000日元,平均5520日元。种类有食品、酒、茶叶、咖啡、食用油、衬衫、羊毛毯等。

(3)结婚。礼品价值2~10万日元(受邀参加婚礼)或价值3000~10000日元(不参加婚礼)。礼品种类有电壶、烤面包机、微波炉、拖鞋、睡衣、手提袋等。

(4)成年(20岁)。

礼品价值l~2万日元。种类有皮带、袖扣。领带夹、化妆品、衣服及配件、皮包、鞋子等。

(5)情人节。礼品价值400~1000日元。种类有糖果和饼干,女人送男人巧克力。

(6)母亲节。礼品价值3000~5000日元。种类有化妆品、花、衣服等。

(7)父亲节。礼品价值5000~10000日元。种类有衣服、配件如领带、领夹、袜子、打火机等。

(8)圣诞节。礼品价值5000~20000日元。种类有玩具、衣服配件、游乐器、贵金属、体育用品、激光唱片等。

(二)重要节日

日本的国定节假日共有14个,另有5个重要节日,简介如下:

元旦:1月1日。按照日本一般风俗,除夕前要大扫除,并在门口挂草绳,插上桔子(称“注连绳”),门前摆松、竹、梅(称“门松”,现已改用画片代替),取意吉利。除夕晚上阖家团聚吃过年面,半夜听“除夕钟声”守岁。元旦早上吃年糕汤(称“杂煮”)。

成人节:1月15日。凡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这一天要身穿节日盛装参加各级政府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和庆祝活动。

建国纪念日:2月11日。据日本神话,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

女孩节

日本称“雏祭”,亦称“桃花节”。每年3月3日,家长为女孩过节,届时为女孩穿上鲜艳的和服,在家里摆上人偶,祝其摆脱恶运、灾难,幸福成长,并带女孩走亲戚,外出游玩。关西带还有“流雏”习俗,将“小人偶”放入河中,让其随流而下,冲走恶运。

春分:3月21日。是天皇祭祀祖宗、老百姓祭祀祖先的日子。

植树节:4月29日。

宪法纪念日:5月3日。纪念1947年5月3日日本国宪法的实施。

国民节:5月4日。

男孩节(又称“儿童节”和“端午节”):5月5日。这天有儿子的家庭房前均悬挂布制大鲤鱼(称“鲤帜”)。日本以阳历5月5日作为端午节。端午节与男孩节同日,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门上还摆菖蒲叶,屋内挂钟馗驱鬼图,吃糕团(称“柏饼”)或粽子。

盂兰盆节

7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675年齐明天皇供奉父母,始成为宫廷节日活动,后广为流传民间,类似中国阴历7月15日的鬼节。日本原为每年阴历7月15日举行活动,后改为阳历7月15日,祈悼亲友亡灵、供奉祖灵、上坟扫墓,有时举办“盆舞”等悼念活动。这是日本较为普及的主要民俗节日之一,目前又成为城里人返回家乡会见亲友的节日。

中元节

亦在7月15日,古时是祀农业地神的节日,现与盂兰盆节合在一起,成为供奉祭祖之日。每至此时,即向亲友、长者、施惠之人赠送礼品,目前甚至发展为单位与单位或个人之间也相赠礼品。这种礼品被称为“中元”,成为一种新式礼俗。

敬老节:9月15日。各市、町、村纷纷集会庆祝,并向老人赠送纪念品。

秋分:9月23日。是天皇秋季祭祖的日子。

体育节:10月10日。纪念1964年第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东京开幕。

文化节:11月3日。对文化事业有卓越贡献者在这一天被授予“文化勋章”。

七五三

是每年11月15日日本社会及各家庭为7、5、3岁儿童祝岁的习俗节日。始于平安时代,当时贵族家庭为5岁男孩举行祝贺仪式。到了镰仓、室町时代,发展为公卿大臣为二、三岁男孩举行穿和服的仪式。江户中期以后,形成目前的习俗。每至此日,家长为男女儿童进行祝福,祝神灵保佑其健康成长,并为其穿上漂亮的和服,带其到神社参拜,为他们登记注册,领取氏子牌,以示可以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勤劳感谢节:11月23日。

如果去日本作商务旅行,一年中应避开的时间是12月中至次年1月中(岁暮欢度新年时节)、4月29日至5月5日(黄金周假日,日本人一般外出旅游,许多商店都停止营业)、7~8月(这期间商人们要去度假)。
在江户时代,封建领主把居住在领地内的土地所有者作为百姓身份,以此来广泛统治农民。百姓不仅参加村落的集会和神祗祭祀等村落活动,农业经营基本上以户籍的户主和配偶者为核心组成的家庭,家庭在地域社会中以地缘和血缘的连接点,近代日本的地域社会的基本单位就是村落。历博展示了江户时代爱媛县的头上顶着装有鱼的木桶叫卖的女子、爱媛县祈雨时使用的面具。第3展室最具特色和震撼力的是近代以来日本大都市的繁荣,展示了京都四条室町的街道,将都市的建筑、街道、商业、风情按一定的比例,一一展示于一个硕大的展台,非常直观地让人了解到江户时代京都地区的俗世繁华景象。
时间宝贵不能浪费
权威回答:
团扇系中国的发明,而后传入日本。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日中两国人民的共同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在日中交流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有趣的事。 团扇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团扇的是宫廷贵族。到平安时代末期,才允许一般庶民百姓使用。当时无论中国或日本,就团扇形状而言,只有圆形和方形,圆形使用量大,所以称其为团扇。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团扇扇风取凉日益见多。随着日本夏季祭祀、盂兰盆节的兴盛,团扇大为普及。日本东北三大祭祀之一“随猪祭”就是扇形灯笼。据说来自中国的三国志,扇面上绘有勇士图像。
元禄时代,团扇成了日本女子晚间乘凉时不可缺少的配带物。团扇与居民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商人开始以团扇为商品在市场出售。这就更加促进了团扇的发展,相继出现了银制团扇,用丝绸制的团扇,团扇变得极为讲究。从而团扇从实用又发展到鉴赏和装饰用。团扇的种类也因此增多。如出现大型灭火团扇、涂漆防水团扇,也又送风调节火势的团扇。
和人们信仰有关的团扇也应运而生。最先在中国南部和日本冲绳,有一种蒲葵叶子做的团扇,主要供巫婆使用。还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贵扇和天狗团扇。众所周知,“江户之华”有火灾一项,为避免火灾的发生,过去人们迷信,在门口挂起一把团扇,便可免除火灾。
如前所述,折扇系日本发明。第一把折扇是用桧树薄片缝制而成,所以称为桧扇,后来改为纸扇面。平安时代初期便有了折扇。据《西宫记》记载,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宫廷贵族赐予侍臣折扇,折扇成为宫中活动时侍臣携带的物品之一。后来宫廷女子也受其影响,经常拿把折扇,作为身边的装饰品。

和服及其附属品

1和服
和服的穿法并非千篇一律,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我曾担心和服太热,不适宜夏季穿着。其实不然,穿的方法不同,可以做到使和服冬暖夏凉。和服腋下有八个通气孔,再加上袖子宽,可以通风,散发体温。日本是个美丽的岛国,拥有青山碧水,而且冬夏温差不太大,所以和服很适合日本的风土,它是合理且科学的日本民族服装。
2角隐
一般情况下,穿和服是不戴帽子的,而结婚时穿和服,则必须要戴蒙头帽。日文称其为“角隐”。意为把棱角隐藏起来,即少女时在娘家养成的任性、娇骄 二气,争强好胜、好吃、懒惰、嫉妒而无忍让等恶习统统收藏起来,克服干净,开始一个新的人生。出嫁后要上敬公婆、下睦姑嫂,夫妻恩爱,做一个贤妻良母。
角隐用生丝织成,共分内外两层,白表红里。白色代表纯洁,红色则象征吉庆。角隐的长度一般为70厘米宽,12至15厘米长,戴在高高的岛田式发髻上面,从前额顶分两边向脑后缠绕,在头顶上打结。
角隐最初并非结婚用具,在江户时代是武家和上流人物游山玩水时的防尘帽。到明治时代,婚丧嫁娶时,为模仿上流社会的作法,用于婚礼,并赋予它上述内容。
3腰带
穿和服必须系和服腰带,它是和服极为重要的部分。有了它才能完成和服的整体美,所以日本人对和服腰带的制作是相当下功夫的。
最初的和服腰带窄而细,打结在腰前。桃山时代后,日本女子不再穿裙子,腰带露在外面,看起来不顺眼,而且破坏体型美。后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开始系筒装腰带,并改在前方打结。这样看起来时髦、大方。后来为美上加美,腰带要缠数层。到元禄年间,日本人的生活富裕起来了,腰带加宽到五六寸,并给腰带加上了里子。由于腰带加宽加厚,打出来的结也相应大,如仍在腰前打结,不仅妨碍劳动,而且在走路时影响视线,从此富于智慧的日本人便把腰带结打在腰后,成为今天和服的样子。
日本人为把自己打扮得更加美丽、漂亮,对腰带的种类及其打结的方法,都有不断的创新,仅结法就有287种。如:文库结、大鼓结、岛原结等。
据日本朋友介绍,外国人看到日本妇女腰带束得那么紧,曾提醒日本人注意健康,担心日本妇女会患难产症和高血压。据日本医学界报道,腰间束数层宽大的腰带,不仅不影响健康,而且对健康有益,尚可防止腰痛病。日本妇女的平均寿命已居世界之首,恐怕这也是众多原因之一。
4草屐和木屐
草屐是与和服配套的一种鞋子。眼见身穿和服,足登草屐,迈着急速的里八字,方能领略出日本民族的情趣。
草屐呈椭圆足形,使用草、皮革、布制作而成的。草屐发明与古代中国,在《后汉书》中已有记载。嗣后传入日本,日文中“草屐”与中文发音极为近似。日本平安时代出版的《西宫记》中出现过草屐两个汉字。进入镰仓时代穿草屐者增多,特别是武士阶层中更加明显。待到近代,草屐成为穿和服所需的鞋子。日本女子走亲串户,出席各种隆重的仪式,穿上和服配上草屐,才能显示出婀娜多姿,越加充盈了日本色彩和气氛。
木屐也是日本独特的一种鞋子,穿浴衣时,脚着木屐,男子特别喜欢穿木屐。木屐不仅作为鞋子出现在日本人生活中,而且也是很好的馈赠品,尤其是正月和夏季的盂兰盆节时,更喜欢赠送木屐。比较讲究的日本餐馆,常常把寿司放在似木屐底样子的木板上,据说意为祝旅行者一路平安,祈愿店铺顾客盈门。
木屐是东南亚种稻文化的产物,诞生时间大约在弥生时代。最初是为了水田中作业方便,用木板或竹板为底,捆在脚上,使脚不至陷于泥中,提高劳动效率。木屐传入日本后,很快被日本人接受,因为日本潮湿,脚气病多,所以木屐在日本得到发展和改良,比东南亚用的广泛,因此,不少人误认为木屐系日本人发明的。

和歌

和歌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的用汉字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为此现在人们虽仍称和歌,但主要指短歌。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
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它始于六七世纪,根据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首和歌作于公元757年。和歌是受中国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非句,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只有十七个字。
除短歌、非句外,日本也有一种非定型自由体诗歌,被称为现代诗。定型诗的缺陷是不容易充分表现一个人的复杂心理。所以出现部分歌人打破定型诗而从事现代诗的创作。由于定型诗的这一缺陷,世界各国都出现定型诗趋于消亡的倾向。与世界性倾向相比,日本算是不易打破陈规旧俗的国家。如非句,现今有一千多万人从事非句创作,非句有字数少,来的快的特点,灵机一动,霎时间就能写出来。
日本人很喜欢做诗,仅和歌爱好者就有一百多万。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除军人外,工农商学、家庭妇女等各界人士都有。专业歌人只不过二十几人。和歌是一种富贵型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逐日增多,人们需要丰富的脑体操。估计从事和歌创作的人还会增加。

日本人与七福神

正月初,日本有祭七福神,参拜七福神的习俗。七福神一般指惠比寿神、大黑天、毗沙门天、辩财天、福禄寿神、寿老神、布袋神。也有人说福禄寿神和寿老神是同神异名,因而也有把吉祥天或猩猩加进七福神行列的。
七福神起源于佛教用语“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七贤人之说,晋代也有竹林七贤等。人们都认为七是个圣数。后来画家把七贤人的形象绘成画轴悬挂。画轴流传到日本,受中国上述文化的影响,经过演变,日本室町时代首先在古城京都出现七福神,当时祭七福神风行一时,专门为其建筑神社、寺院,并把七福神的发祥地定为京都。以后日本各地绘七福神增加了地方色彩,也有所区别,日本称具有京都特点的七福神为“都七福神”。下边就介绍日本有关七福神的传说。
惠比寿神:被尊为商业之神。是日本的本地神。传说,惠比寿神教给人们用鱼和农作物进行物物交换,因而被日本人崇为买卖兴隆的守护神。也有人说它留有“旅行美须”可保护人们旅途平安、交通顺利。惠比寿神满面笑容,身着猎衣,右手持钓竿,左手抱表示吉祥的大头鱼,倍受庶民百姓欢迎。在东京都内惠比寿车站有其塑像。海女潜水、渔民撒网时,有的地方有大喊“惠比寿”的习俗。
大黑天:开运招福之神。俗称僧侣之妻,身在厨房,不入世间。传说大黑天是“慈眼视众生,福寿海无量”,可使用战术驱除厄神等五种邪气,使人平安而健壮的度日。日本民间流传它头戴黑头巾,左肩背布袋,右手持木槌,脚踩米袋,是尊日本本地神。
毗沙门天:无量智慧神。听说是弘法大师到唐朝由灵感而悟出的一个神。据传菅原道真祈求毗沙门天,从而开辟了“文章博士”之道,拥有取之不尽的聪明才智。毗沙门天系武神,身披盔甲,一手捧宝塔,一手持宝棍。也有称其为多闻天的(即四天王之一)。
辩财天:俗称福德自在神,是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传说她精通音乐,是善于雄辩的天女,是印度最先尊崇的女神。她身边总有琵琶。有说她拥有八臂,能运用弓、刀、斧、卷、索、箭、戟、杵、轮八种武器。
福禄寿神:是幸福、高禄、长寿三德之神。也有说是南极星的化身。是从中国传入日本之神。塔头并留有美须。手持拐杖,常与仙鹤在一起。
寿老神:不老长寿神。起源于中国道教。室町时代传入日本。日本人在希望长寿、子孙满堂、家庭福寿吉运时,崇奉寿老神。此神手持宝杖,常有鹿跟随在身。
布袋神:表示褚缘吉祥。也称弥勒菩萨。中国明末高僧隐元禅师赴日创建黄檗宗万福寺。他去各地化缘,助人为乐,并把建筑、佛像、书画、茶、菜肴带到了日本。布袋神大肚、体胖,因身旁总有布袋而得名。
七福神的出现为何多在宝船之上呢?据说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古代与他国交往、从事贸易极为不便,所以非常重视船的作用,把与外国通商、希望生意兴隆的心愿寄托给七福神和宝船,从而七福神就和宝船联系在一起了。
七福神在日本民俗中占有一定地位,室町时代末期,有谋求新春吉利的“七福神盗贼”的风俗,在新春之际,有的贫民百姓穿上七福神的服装,悄悄溜倒他人家中,那家人会高兴的高喊“福神来了,福神来了”。并将某些财务送给装扮七福神者。散财者图吉利,得财者高兴。

庭园的自然性

进入江户初期,天下太平。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大名小名,他们遍布各地。为表示他们喜欢艺术,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势力,各个大名争相建造大型而豪华的庭园。现今仍能看到的水户偕乐园、冈山的后乐园,均是当时的产物。
到江户中末期,庭园业已定型化,但缺乏创造性。
时至现代,即明治年代到今天,日本人称这一时期建造的庭园为现代庭园。初期受江户中末期的影响,无杰作出现。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间,日清、日俄战争中,日本大发横财,建造不少规模很大的庭园,多属借景,表现了浓厚的自然主义的色彩。它具有江户初期的综合性庭园的特点,如有池、有溪流、有瀑布、有草坪、有茶室、有茶庭等。加上借景效果,看起来比实际的庭园要显得宏伟壮观。但这种庭园多是依据拥有者的要求建造,缺乏造园艺术家的气质。
大正末年,大学开设营造庭园科,出现庭园专业学校,成立了关于庭园的研究会,并陆续出版各种有关庭园的专门杂志,促进了庭园建筑艺术向纵深发展。
进入昭和年代后,日本庭园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艺术性和实用性兼顾的新发展。 中国人去日本庭园参观时,易使人驻足的是枯山水,因为中国的庭园内很少见到,感到新鲜。不过日本最初称枯山水为唐山水。据字面解释,唐山水应指从中国传来的山水,古时不知中国是否也有过此类庭园。不过连日本人也搞不清楚,日本何时将唐山水改写成枯山水了。
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料表示瀑布,用白砂象征流水,即不用一草一木,用石砂示意水,以追求抽象美。枯山水庭园源于京都,保存于京都,其他城市极少。如京都大德寺大仙院,是座典型的枯山水庭园。
日本之所以保存、发展了枯山水庭园,是因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发明创造出寓海于石、砂,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之感,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庭园。
围棋

日本是喜欢围棋,也是围棋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围棋交往上,中日两国历史悠久。
据《俗事百工起源》介绍,围棋的黑白子象征日月,表示阴阳。棋盘四角表示地象。棋盘横竖十二条,构成三百六十个格子,表示一年的日数;棋盘横竖一尺二寸,表示一年中有十二个月。围棋起源于中国,传说夏朝末期就有了围棋。也有的说是尧帝时代产生的。在古代中国,围棋是占卜或计算的工具,在其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演变成游戏和智力比赛的工具。
围棋很早就传入了日本,在推古天皇以前,围棋通过三韩时代的朝鲜进入日本。日本出版的《怀风藻》是日本第一部汉诗集,公元751年成书。此诗集和《万叶集》一样,在了解古代人的精神生活上,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如吉备真备于灵龟二年(716)渡唐学习,天平七年(735)回国时带回围棋、尺子 、经文、日历等中国新鲜的礼品。日本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也促进了围棋的发展。如日本棋手称围棋为“乌鹭”,由于围棋子是黑白两色,乌鸦的羽毛是黑色的,代表黑子,鹭的羽毛是白色的,代表白子。所以不说围棋,谈到乌鹭,中日棋手都知道是指围棋。
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后,宫廷已有不少人会玩围棋。平安时代,围棋在妇女中甚为流行。镰仓时代以后,开始在武家及僧侣中流行。室町时代末期,日本的围棋水平已追上中国。进入安土桃山时代,织田信长酷爱围棋,常让围棋爱好者陪他消遣。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也学会了围棋,后来为方便玩围棋,索性给奉陪的围棋手发俸禄,养于宫中,随叫随到。
1677年,本因坊四世道策被推举为名人棋所。道策的围棋造诣颇深,是公认的棋圣,所以他的就任是平稳的,谁也提不出反对意见。道策常引导棋手们不要只偏重于棋艺的比赛,要求棋手全面发展。1682年,日本人与琉球人亲云上浜比贺对局,有力的推动了日本的围棋发展。
继道策之后,井上道节四世、本因坊知道五世任过名人棋所,直至离开人世。嗣后,棋所因无名人,空缺数年。1766年,由于本因坊察元九世和井上春硕六世展开争夺战,为日本围棋带来了朝气,出现了众多围棋名人,明治文化到弘化阶段(1804-1844)为日本围棋的全盛时期。
到德川幕府末期,由于风云变幻,围棋界走向衰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一蹶不振。到1879年村濑秀甫联络中川龟三郎,组成日本第一个围棋团体方月社,着手围棋复兴。另一支本因坊秀和元子作了林家的养子,与方月社抗衡。对立虽非好事,但客观上促进了围棋界的繁荣。不久,继续出现了一些围棋组织,如稗圣会、中央棋院、六华会等。
1924年,大仓喜士郎男爵把各组织统一起来,创立了日本棋院。棋院诞生不久,以雁金准一为盟主的几名棋手宣布告退,结成棋正社,说服读卖新闻社与日本棋院挑战,这就是院社对抗赛。本因坊秀哉与雁金准一比赛,吸引了全国的围棋迷,结果本因坊秀哉取胜,棋正社惨败,棋院年轻棋手反倒士气大振,活跃起来。1927年,读卖新闻报率先登载了围棋界的情况,其他报刊也相继开辟围棋栏,使围棋在群众中扎下了根子,迎来了围棋的黄金时代。
标志围棋水平高低的是“段”,在江户时代就有了棋所制度,根据其实力定围棋名人、准名人、上手的地位。到本因坊道策四世时代(1645-1702)设围棋九段名人、八段准名人、七段上手、五段以上高手。日本现有专业棋手三百多人,有段业余围棋爱好者十万多人。
中日两国围棋交流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七世纪遣唐僧、遣唐使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日两国棋手也有不少交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后,开始了真正的围棋交流。两国举办围棋赛,每年轮换在中国日本比赛。通过黑白棋子的对局,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所以两国人民说:“围棋是中日两国人民友情的一枝花。”

木偶人

木偶人日本人称“考凯喜”是日本传统工艺品之一。日本人很喜欢木偶人,所以经常把它作为礼品互相赠送。中国朋友也有人收到过木偶人,但有人不知其经历,不解日本朋友为何赠送一个“木头疙瘩”。
日本木偶人的发祥地于宫城县鸣子町。在鸣子町的街道两旁的很多商店里摆满了木偶人,专门出售木偶人的商店门口矗立着巨大的、有两层楼房那么高的木偶人。商店本身就是木偶人作坊,里面有工匠正在创作,所以不少商店前高挂着“请看制作木偶人的实地表演”的宣传标语。听说鸣子町有木偶人制作师傅70多人,每年能制作15000多个木偶人。在鸣子町的木偶人馆里的木偶人琳琅满目,有大有小,有粗有细,神色服饰,各不相同。共有三个展室,一个木偶人文献室。据介绍,展品多是木偶人收藏家奉献的。其中部分展品是由木偶派生来的玩具。展览室中央有几名妇女出售木偶人,购买者不少,这说明木偶人在日本是受人欢迎的工艺品之一。为进一步发展木偶人工艺,鸣子町每年9月7-8日举办“全国木偶人祭”,届时交流经验,各地木偶人师傅向展馆奉献自己的得意作品。据介绍,木偶人是用枫树、齐椁果树的木材制作的。先选好制作木偶人的材料。每年十月末把树砍倒,在山上放置月余,让水分蒸发掉,后切成180公分长的木材,嗣后运到厂房,到第二年三月,便可使用。制作木偶人时,在根据要制作的木偶人的大小,把木材锯成小段。先做圆头或圆筒,后用铇子和磨具磨光、上彩、描绘,几乎都是手工操作。制作木偶人最难的是画脸部五官,特别是木偶人的眼睛,必须一笔画出。眼睛赋予木偶人生命,也表现出师傅的个性。
关东尚武,关西从商.当时围棋似乎不太盛行,倒是将棋普遍些吧
文章标题: 江户时代,公卿的俸禄有多少,相比战国时代应该好不少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2003.html
文章标签:俸禄  公卿  有多少  战国时代  相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