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11 21:00: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明朝奉行以文臣治国的政策,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体制,以文臣统领武将。以宦官来监控武将,对武将严加防范,使武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地被边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武将的强烈不满。 明朝末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内有农民大起义,外有满清的军事威胁,军事上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在这种情况下,武将的重要性空前突出,激烈的军事斗争为武将势力的崛起提供了舞台。
左良玉是崇祯朝崛起的军阀。他自崇祯十二年玛山战役之后长期拥兵自重,朝廷无可奈何。陕西、河南、河北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左良玉被调往镇压农民运动的前线。左良玉奉命围剿农民军,积极作战,屡次取得胜利,形成了一支著名的左家军。在陕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屡次交战中各有胜负,督军杨嗣昌荐左良玉有大将之才,遂拜“平贼”将军。
明末文臣和武将多方掣肘,文武矛盾日益突出。在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左良玉因不愿受文臣节制,与文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而对朝廷的不满倾向日增,开始积极扩充自己的军队,消极作战,不听指挥,不仅摆脱了文臣的控制,甚至使朝廷也无可奈何,最终形成了专制一方,不听节制的军事集团,而其它武将也纷纷效仿,朝廷逐渐失去了对武将的绝对控制权,使明军在战场上一再溃败,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的步伐。
南明弘光朝廷成立后,左良玉坐镇武昌,位处南京上流,扼据战略要地,部下实力又比较强大。弘光帝登极诏书颁发到武昌时,他开初不愿承认,在湖广巡抚何腾蛟、巡按黄澍等人的劝说下,才同意开读,表示拥戴。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皇权衰落,政治腐败,党争激烈,武将则获得了空前的政治、军事权力,甚至公然干预朝政。
然而,左良玉的跋扈自雄却比在崇祯时期更加明显了。由于弘光帝主要是依靠马士英会同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四镇拥立的,左良玉没有参预,算不上定策功臣 。朝廷对马士英的信赖,视四镇如骄子,都引起了他的反感。湖广巡按御史黄澍本是个小人,在左良玉同弘光朝廷之间猜忌日深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居中调停,反而以左良玉的兵力为后盾,企图在弘光朝廷中提高自己的地位。甲申六月十八日,黄澍在弘光朝廷上痛斥马士英,不过是有恃无恐地借题发挥而已。
到1645年三月,李自成部在清阿济格军的追击下经陕西商洛、河南西部邓州一带进入湖北襄阳地区时,左良玉不敢同大顺军主力作战,又故伎重演,率部顺江东窜。而左良玉在政治上倾向于东林党,左良玉与弘光朝权臣马士英的矛盾,其实也可以追索到“党争”的源头。 而他也受到马士英、阮大铖集团的打压,再加上“太子案” 的影响,给左良玉东下称兵造成口实,左良玉以奉太子密昭以“清君侧”、解救太子为旗号率兵向南京进攻,率领军队东下讨伐马、阮集团。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顺军”残部到达荆襄地区,与原本驻扎在这一地区的大顺军大将白旺及其手下七万大军会合。不过,此时的李自成已经被清军打得丧失了对抗信心,他不听白旺固守襄阳、承天、德安、荆州的建议,而是决定率军东下,打算先灭掉相对较弱的南明弘光朝,占领江南富庶之地再作打算。
李自成率军东下,把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架到了火山口上。面对李自成的大军,他陷入了极度矛盾之中。左良玉和李自成也算是熟人了,打了很多年的仗,互有胜负。应该说,左良玉因为与李自成积怨很深,加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在李自成东下之初还是尽守土之责的。
他一面连续派人上疏弘光朝廷告急,一面调兵遣将抵御大顺军。
但左良玉与弘光朝廷的矛盾也很深,因为左良玉多与东林党人,得罪了弘光朝内阁首辅马士英,而且像左良玉这样的军阀,怎么可能愿意牺牲自己,为这个朝廷当炮灰呢?
弘光朝廷忌惮于左良玉的实力,对左良玉的态度不好也不坏,弘光朝高层以内阁首辅马士英为首的官员希望这个军阀头目能与李自成打个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对左良玉的求援反应极其冷淡。
左良玉为之交好的众多东林党人中,有一位关系很是密切,那就是黄澍。这个黄澍搞出了"打马案”,在南京城与内阁首辅马士英交恶之后,对弘光朝廷更是怨毒满腹。
弘光朝抓到一个自称是“明朝太子”的人,这让黄澍等东林党人找到了借口。他们到处散发叫嚷所谓的“明朝太子”是真的崇祯帝儿子,弘光帝朱由崧是不合法的登基,内阁首辅马士英等人为了自己的权势一直在迫害“明朝太子”和东林党所谓的“正人君子”们,黄澍等东林党人为此甚至煽动左良玉起兵造反。
左良玉一个军阀,本来就对“江北四镇”四位藩镇没有自己的名字极为不满,加上弘光朝不待见自己,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在煽动下逐渐开始走上造反之路。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假称接到“明朝太子”密旨,要自己率大军前往南京城救“太子”,并讨伐内阁首辅马士英等“奸臣”,即所谓的“清君侧”。
假传旨意之后,左良玉立即率大军乘船东下,杀向南京城。更令人为之气愤的是,临走之前,左良玉下令军队在武昌地区进行烧杀劫掠,让武昌百姓深受其害,也让武昌百姓对其恨之入骨。
其实,此时的左良玉垂垂老矣,重病缠身。此次出师虽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但自古以来,提出这三个字的基本上都被贴上“造反”的标签。
左良玉的军队虽然庞大,但是极其鱼龙混杂,属于典型的“兵匪”,让他们打家劫舍,他们在行,让他们去造反,为左良玉去拼命,那就根本不可能。因此当左良玉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他们就已经惶惶不可终日,军心涣散,毫无战心。
不过,左良玉的大军唬住弘光朝那些无能的官员还是足够了。
当左良玉东下的消息传到南京城,南京城顿时陷入了一片恐慌与混乱之中,官员无论大小,无论高低,一个个都原形毕露,吓得屁滚尿流,不少官员直接弃官,收拾金银细软,带着家人跑路了。
不少平日里与左良玉关系密切的官员此时也开始反对左良玉的做法。
湖广巡抚何腾较被左良玉劫持到军队中,但他坚决反对左良玉的“清君侧”的做法,趁着看守的士兵松懈的时候,跳水逃走。
左良玉军队一路上烧杀劫掠,到达九江后,江西总督袁继也被左良玉“请”到军中,左良玉自然是通着袁继咸跟着自己一起“清君侧”。袁继咸坚决不从,不仅苦劝左良玉放弃“清君侧”,还苦口婆心地跟左良玉手下的将士们反复讲道理、希望他们停止祸国殃民的行为。
身在重病中的左良玉开始犹豫,一些左军将领也本来对造反就没有信心,这下更为动摇,袁继咸被允许回到九江城。袁继成回城之后,下达命令手下将土严防死守九江城,坚决不能让左良玉军队进城。
但袁继咸的部将张世勋已经被左良玉收买,于夜晚在九江城内纵火开城门,左良玉军队趁机攻占九江城,袁继成又一次被“请”到了左良玉军中。此时的袁继咸万念俱灰,投水自尽。左良玉下令将他救起后,再三表示:自己对弘光帝“忠心耿耿”,此举只不过是讨伐马士英等“奸臣”。
弘光,隆武,永历三位皇帝在位时分别进行了弘光政权、隆武政权和永历政权。隆武帝本人可以说是南明诸帝中最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势力,才使得他无所建树,最终隆武朝廷的复国计划称为了泡影。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