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两千多年了,孔子的后人却无任何建树 立功立德立言

时间: 2021-12-07 05:01: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为什么两千多年了,孔子的后人却无任何建树 立功立德立言

孔子那么厉害,为什么他的儿子却一事无成?

孔鲤的父亲是”圣人“--孔子,孔鲤的儿子是”述圣“--孔伋,孔伋的再传弟子是”亚圣“--孟子。孔伋,字子思,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述圣”。

夹在三圣中间,孔鲤儒家文章做不过三圣,这是事实。前一稿还想夸孔鲤培养出了孔伋这个”述圣“,后来考虑到孔鲤死时50岁,孔子69岁,孔伋才两三岁,如果说孔鲤在儒家事业上一事无成,那基本也算是事实

儿子比老爸强,这是个美好愿望。无疑苏轼比苏洵更有才华,但苏迈有没有超过苏轼呢?那些李白、陆游、辛弃疾的儿子又得几回闻呢?

那么,孔鲤莫非一无是处? 我们先看一则《论语》故事: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孔子弟子陈亢,就是和子贡关系很密切的子禽,曾经问孔鲤:令尊对您有什么 专门教导吗? 孔鲤说:没有啊……(想了阵子,想起来了)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房前走廊下 立着,我从院子里小步快走过去(“趋”,是下人在尊长面前的礼节,显得恭敬和紧张),父亲叫住我说:“你学过《诗》吗?”我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没法上场面说话。”从那以后,我就开始自己学诗。还有一次,他老人家 又一个人在那儿站着,我又小步快走过去,父亲叫住问我:“你学过《礼》了 吗?”我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不知道怎么做人。”我就又开始学礼。 从父亲那儿听教导,就这两次。 陈亢事后很得意,说:我问一句,居然知道了三个道理——诗和礼的用处,还有就是,君子一定要跟儿子保持距离!

孔鲤描述的这个场景,后世叫“鲤对”,就是孔子对孔鲤训话。《滕王阁序》里面的“他日趋庭,叼陪鲤对”,就是这个典故。

在”鲤对“里,孔子是一个对学生负责任、开明、公平的老师。孔鲤之前没读《诗经》、《礼记》这些必读课本,很可能他天性就不大喜欢学习。孔子没有呵斥他,孔鲤举止也恭敬有礼,可见孔子的家庭教育是相对宽松的。


除了天性不好学之外,孔鲤学术成就不高,可能还与下面因素相关:

(1)家事所扰。“伯鱼之母,出而死”,孔夫人没死在孔子家里。“出”是被赶出家门——孔子已经和夫人离婚了;”子思之母死于卫“,孔伋(子思)的母亲是妾,死于卫国。孔鲤的正房夫人没生儿子,有个妾生了儿子孔伋(字子思)。然后这个妾就被赶出家门,到卫国去了,很可能是被正房 夫人卖掉了。当时,正房夫人是有权卖掉妾的。孔鲤这个正房夫人好像很凶悍,孔 子爷俩也拿她没辙,孔子晚年不爱在家里待着,不知是否也有和儿媳妇难相处的因 素。这两桩家事应该对孔鲤造成了困扰;

(2) 孔鲤恋家。孔子15岁获得了士的身份,晚年当了二十多年有名无实的大夫,死时又回归了士。孔鲤从未与孔子周游列国,社会经验比起孔子差不少,而且与孔子看重的士身份不符,只能安慰自己说:士人应当心忧天下,恋家的人不配做士人。

(3)父子关系。学生从孔子这儿学到的,只能是“君子远其子”。中国传统社会,合格的父亲是“严父”,得保持距离,让孩子们怕才行。

孔子不是十全十美的圣人,他的家庭生活算不得成功。虽然儒家文章一般,孔鲤在相对宽松氛围里成长起来,想必过得还算开心,和师兄弟相处也愉快,能够坦诚以待,也没有什么恶劣言行传之于世,可算是个不错的”星二代“。

孔鲤,字伯鱼。东汉名臣第五伦,也仿效,取字伯鱼。后世已将”伯鱼“看作对别人家孩子的美称,以及正直之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应算是对孔鲤的肯定。

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 唐 李白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露幕拥簪裾,台庭饯伯鱼 。----唐 卢纶 《送浑鍊归觐却赴阙庭》

据说有一次孔鲤见到孔子,十分得意地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优秀。又一次,他见到孔伋,还是十分得意地说,我的老爸比你优秀。考虑到孔鲤去世时孔伋尚在幼年,这则故事很可能就是讹传,但也不妨聊以解脱。

孔鲤早于孔子而亡葬于孔林。孔鲤墓,位于孔子墓南5米处高土台上。墓前石碑2通。前碑明代立,正书"泗水侯墓"。后碑小,公元1244年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篆书"二世祖墓"。

2021年12月3日,《咬文嚼字》公布为2021十大流行语,其中”锦鲤“上榜,代指一切跟好运相关的事物:如有好运的人,或可带来好运的事情。

孔鲤的名字看来起得也很不错,算得上人生赢家。

因为孔子把精力都放在了他的弟子身上,周游列国时,也没有带儿子出门,所以他儿子也没有什么见识。
因为孔子经常列国周游,还经常带着核心弟子,没有带孔鲤,对儿子孔鲤的陪伴较少。
自古以来老师的孩子要么非常厉害,要么一事无成,自然孔子也不例外,他的儿子在孔子那么多弟子的比较下,越来越自卑,然后就没有什么成就。
成龙和张国立也很厉害😄

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有两个半,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为何曾国藩是半个?

之所以说曾国藩算半个,是因为他毁誉参半,争议很多。

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功(完成大事业)、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一直是中国儒者的追求。纵观中国历史,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

曾国藩(1811年—19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1838年,曾国藩在会试中第38名贡士。

1854年,曾国藩组织湘军攻打太平天国暴民(不是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进步的,比如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组织,迹近邪教),发表了《讨粤匪檄》,声讨洪秀全“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动员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1864年,曾国藩攻陷太平天国总部南京。

对于曾国藩的军事才能,石达开评价道:“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曾国藩的争议之处在于,用刑苛酷,因杀人过多,被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

另外的争议之处在于天津教案的处理,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事件是天津群众与法国领事馆、教会之间的冲突。

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处决杀人者、惩办官员、赔款方面做了全面妥协。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

纵观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的一生,都律己甚严,对下、对民宽仁。但是,在成就事业、事功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很冷峻的一面。

诸葛亮亦秉严刑峻法,挥泪斩马谡;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的作战中下令斩杀后退之人;而曾国藩因杀人过多,而被成为“曾剃头”。

所以,真正有作为的儒家,并非只秉持孔孟之仁义礼,也兼筑法家的做法。

扩展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国藩

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功(完成大事业)、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一直是中国儒者的追求。纵观中国历史,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之所以说曾国藩算半个,是因为他毁誉参半,争议很多。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从写作水平而论,不似孔明作品)、《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诸葛亮26岁时经经刘备三顾茅庐,以隆中对定策,出山辅佐刘备。28岁出使东吴,说服吴王孙权对抗曹操,然后有赤壁大胜曹军。35岁,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卓有建树。41岁,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43岁,刘备兵败白帝城,于永安托孤给诸葛亮。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以攻心为上,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孟获之乱。47岁至逝世的54岁,诸葛亮6次用兵(其中5次为主动出兵),出师北伐。由于当时蜀魏的经济、军事、人才力量对比悬殊(魏土地四倍于蜀、人口五倍于蜀),此前荆州的失守和关羽的被杀,使得平定中原只剩下北出一条通道,孔明未能毕其功于一役,最后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对手盛赞,五丈原撤退后,司马懿察看蜀军营地的各项工事,叹道:“天下奇才也。”纵然未能最终北伐成功,作为蜀汉十多年间的最高军事指挥和前线决策者,除平定南方的叛乱以外,诸葛亮以不足曹魏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兵力,不但长期进攻曹魏使其基本不敢入侵本国,反而占得了魏国阴平、武都两个郡,其军事才能还是毋庸置疑的。

《三国志》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西南山区,龙场万山绵延,寂静空灵,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阳明是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阳明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阳明将去福建剿匪时,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王阳明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阳明谋略精通,调度妥当,利用假情报、反间计,使宁王没敢攻打南京;在敌军进逼之际,反攻敌方老巢南昌,然后在鄱阳湖设伏,火烧宁王,最后生擒宁王朱宸濠。

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

曾国藩(1811年—19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1838年,曾国藩在会试中第38名贡士。1854年,曾国藩组织湘军攻打太平天国暴民(不是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进步的,比如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组织,迹近邪教),发表了《讨粤匪檄》,声讨洪秀全“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动员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1864年,曾国藩攻陷太平天国总部南京。对于曾国藩的军事才能,石达开评价道:“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曾国藩的争议之处在于,用刑苛酷,因杀人过多,被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另外的争议之处在于天津教案的处理,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事件是天津群众与法国领事馆、教会之间的冲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处决杀人者、惩办官员、赔款方面做了全面妥协。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

纵观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的一生,都律己甚严,对下、对民宽仁。但是,在成就事业、事功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很冷峻的一面。诸葛亮亦秉严刑峻法,挥泪斩马谡;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的作战中下令斩杀后退之人;而曾国藩因杀人过多,而被成为“曾剃头”。所以,真正有作为的儒家,并非只秉持孔孟之仁义礼,也兼筑法家的做法。
那是后人对前人的崇拜而已。。。诸葛亮当时不也就说要跟管仲学习么。。一个道理。。。
诸葛亮算个毛,没他
是孔子
孔子 王阳明 曾国藩

孔子没什么贡献,为什么他家世受国恩?

孔子于民是没有什么功效,他本人主张的治国思想也没有机会在现实中实践,他一生关心政治,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的这一目标没有实现,没有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他的后世子孙也没什么作为,他们家是地地道道的啃老族,啃了两千多年,很多孔子后人不学无术胡作非为,有的妄论朝政差点被杀了,只是因为是孔子的后人杀了他影响不好。孔子学派在后世被推崇也只是打着孔子的名号断章取义推崇所谓的封建礼法制度来束缚百姓,加强皇权,成为古代阶级统治的工具。这种落后思想在现在来看是中国文化中的糟粕。而孔子的真正治国理念其实从未被古代统治者真正实施过,因为不切实际。所以说孔子虽然是一个极大的失败者因为他本人的理想从未实现反而成为被别人利用的工具。但是对他的后世子孙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无论如何改朝换代孔家始终是中国第一大家。官赐的土地不断的给。皇帝不断的换,孔家两千多年屹立不倒。所以说孔子毫无贡献只是封建统治者利用他的名义打的一个旗号而已。
孔子怎么能没有什么贡献呢?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及代表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办四处学校的人,也是一个教育大家,在他那个年代他的思想高度已经代表了当时的精华,而且他周游列国传及了他的知识积累,这种贡献是莫大的。
1、儒家只不过是利于统*治*者,所以才被“独尊”。
但是儒家的入世、追求名利地位,却是成了罪恶根源之一。
不仅仅五四打倒“孔家店”,早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就批判、认定儒家是【五蠹】之最!
远远比不上佛家的出世!多少高僧在境界远远超越了孟子、甚至孔子。
儒家,别说远远无法比佛家;儒家,都远不如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
当然,我现在这样说,不是为了区隔分别;相反,是为了指点迷津。
2、文明需要往前看,才能发展。过去、历史……可以学习、借鉴,这没有问题。
关键是:不能只是看着过去!孔子“克己复礼”成么?!鲁迅的《日记》道出“仁义”是啥。
别指望中国什么几千年的文*明,还是想继续那样“有吃有喝”就是太平盛世之自欺欺人!
现在连社会、媒体,都已经确定生态恶化、地球资源逐渐枯竭!人类还剩下多少时间?
他是有贡献的,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贡献是一种评价标准,好比现在的各种国标渗透到国家的方方面面,因为有这些标准存在,各行各业才能稳定发展。而孔子提供的,是对当时生产力而言的对国家最有利的一种人才的评价标准,对国家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它看起来不是很适应现代社会,但现在的很多思想和理论又有多少能传到2000年以后呢?你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批评2000年前孔子的思想,而不考虑过去的社会基础条件,就好像高高在上的皇帝问难民为什么不喝肉粥一样。

同为衍圣公,却在网友心中十分不堪的孔子嫡系后人是谁?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封孔夫子八孙孔腾为供奉太子。从那以后,孔子的直孙就有了世袭的头衔。然而,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因孔子及其直系子孙称谓混乱,将孔子的第45代孙宗祥封为衍圣公。

虽然有一个小小的巴宾官被封为衍圣公爵,但无论是哪个朝代,只有孔子的直系子孙才能继承衍圣公爵的头衔。它持续了880年,直到民国24年。(从1055年到1935年)

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衍圣公都没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衍圣公爵的人们的目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网友甚至称衍圣公爵为“七十二代奴隶,二十五代朝臣”,为什么衍圣公爵如此让网友难以忍受?这一点也应该从衍圣公爵的后代说起。

孟子在《孟子·李娄》中曾说:“民心者胜天下”。在古代帝王社会,无论谁成为皇帝,都要赢得士人的心。也就是说,要博取学者的芳心。由于衍圣公爵的特殊历史地位,衍圣公爵与朝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了巩固政权,皇帝需要衍圣公爵来招揽学者。衍圣公可以通过皇权获得优待。

衍圣公爵在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宋朝相当于八个官员。元朝直接升为三代。明代官阶也一路提升。明初是一个官阶。后来,它被命名为“班上第一官阶”。清朝给予了更好的优待。它可以在紫禁城骑马,在皇家道路上行走。

在朝代更迭中,为了保住自己的头衔,衍圣公爵让很多人觉得他没有德行和正气。面对外来入侵,衍圣公总是出人意料地投降。而他的书名与文学领袖这样的书名,完全不符,这可能是让现代人批判的原因。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毁于金。建言二年(1128年),康王昭建立南宋。在扬州,赵沟举行了统一后的第一次祭拜仪式。孔端友收到父亲孔传峰的一封信,要他陪同。孔端友成为新的衍圣公爵。孔端友回到曲阜后不久,晋军攻占北京,以压倒性的力量占领兖州。


留在曲阜雁生府的孔子后裔,都被晋军逮捕。这些孔子的后代没有抵抗侵略者,而是向金朝投降。孔端佑以来,由于宋、金、元三代的纷争,孔子的后代被封为南北派。

南派以孔端友为代表,其次是孔杰、孔谦、孔文源、孔万春、孔朱等。刘禹建立伪齐国以后,孔端佑的兄弟孔端曹的儿子孔英,是衍圣公和北方宗师。以下是孔正、孔朔和孔源的措施。

后来,蒙古人开始向南进军,孔元错随金政权迁往汴京。孔庙由孔元永主持。蒙古占领曲阜后,孔元永和孔志全成为炎生公爵。就这样,宋、金、元三代齐聚一堂,各有一位燕生公。后来,元朝统一天下后,有南北两派的衍圣公为争取正统地位而奋战。

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解除了衍圣公爵的爵位。元承宗元贞元年间(公元1295年),孔志权服刑30多年,收到封信攻封衍圣公。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认了明朝衍圣公的一切特权。六十四代时,衍圣孔炎之仍为炎生公和贾王爷之师。

孔子可以说是无数学者的榜样。儒家思想影响了世界两千多年。然而,作为孔子的后代,他虽然继承了衍圣公爵的称号,但在面对选择时却表现出软弱无能。他没有民族气节,也没有学者的“骄傲”。难怪现代人说燕生公是如此悲惨。这种表现,真不敢让人恭维。

应该是孔胤直,在清朝入关打败明朝之后,他就向清朝俯首称臣了。
文章标题: 为什么两千多年了,孔子的后人却无任何建树 立功立德立言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9940.html
文章标签:孔子  立言  立功  建树  年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