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1-30 16:02: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朱棣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是他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嘉靖皇帝干的,嘉靖皇帝干这事儿其实不地道,又实在没有办法,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大礼仪事件。
在嘉靖皇帝以前,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明太宗,这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礼制,比如朱棣庙号为太宗,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本来首当其冲的是太宗朱棣,但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在群臣眼中是开创盛世功绩的一位皇帝,对于嘉靖来说,这也是一位小宗入主大宗的皇帝,跟自己的情况何其相似。所以,朱厚熜就只能耍一个小花招,将朱棣的庙号改为了明成祖。被称之为祖的皇帝,是不用搬出去的。所以,朱棣被改称为明成祖之后,就不用被搬到偏殿。然后往下顺次移动一个,将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给移到偏殿。朱高炽在历史上只做了几个月的皇帝,贡献相对较小。就算把他给移出去,问题也不算太大。
于是上下一拍即合,将朱棣原本的“宗”升格为“祖”,与朱元璋一样,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就这样明太宗在历史上就消失了,新的明成祖诞生了。
其实朱厚熜在把朱棣升格为成祖的时候,也在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朱棣开创了燕王系入继大统的局面,自己也开创了自己这兴王系接棒的未来,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成为“祖”,在太庙里面不被移走呢?
可惜啊,明王朝还没有延续到讨论他是不是要被移走的时候就已经灭亡了,而且他的儿子也没有他这么有想法和聪明,很听文官和老师的话,对他也没啥好感,他想当祖还差太远,混了个“世宗”已经是给面子了。
还不是为了给太庙正殿的皇帝牌位移位子给闹得,按照惯例,原本庙号明太宗的朱棣是与现任皇帝亲疏关系最远,理应将他的牌位移出太庙,可谁让朱棣的功勋太大,上到皇帝,下到百官,没人敢将他的牌位请入偏殿祧庙。于是聪明无比的嘉靖帝就灵机一动,给朱棣的庙号,又上了一层,直接给他改成明成祖,这样朱棣就稳稳地在太庙里,安详后世子孙的供奉。
庙号自古皇帝就有庙号,一般来说庙号是皇帝死后,下任皇帝与臣子们共同商定而来,基本上都是按照皇帝生前的功绩所定,也就是说这个庙号是比较客观的,如果皇帝功绩卓越,自然庙号就比较好,要是平庸无能,庙号自然就好不到哪去。所以庙号的含金量很高,也很真实。
因此历代君王,但凡有点上进心的,都希望生前好好干工作,死后得到一个不错的庙号,这样就可以受到后世子孙的爱戴与敬仰。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惯例,庙号能够用上祖的皇帝只有开国之君,比如朱元璋的庙号就是明太祖。而朱棣只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所以最初朱棣的庙号是明太宗。
但别小看了这个太宗庙号,可以说在历代帝王庙号中,太宗的含金量是很高的,比如唐朝大名鼎鼎的明君李世民,他的庙号就是唐太宗,一般来说都是王朝的第二位君王才可以得到这样的庙号。朱棣可以用太宗这个庙号,可见他的功绩以及能力,在世人心中,就与李世民一样,是个丰功伟绩的君王,因此朱棣这个皇帝威望很高。
入祧
按理说朱棣功绩不错,又威望很高,他的牌位理应在太庙里好好享受后世子孙的供奉,可惜一场小变故,让太庙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差点就让朱棣的牌位移出了太庙。
这就得从嘉靖帝说起了,嘉靖帝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他十四岁继承帝位,属于典型少年得志型的皇帝,不过嘉靖帝不是正统帝位继承人,他是藩王之身入主大宝的,因为正德帝,也就是嘉靖帝的堂兄没有儿子,还没有兄弟,于是嘉靖帝才捡漏,成了大明帝国的皇帝。
刚坐上帝位的嘉靖帝,就想着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考封号,其实就是追封为皇帝,但臣子们是万般不愿意,于是嘉靖帝就与臣子们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大礼议,最后还是嘉靖帝胜利了,于是他将自己的生父追封为皇考,可之后问题又来了,既然都追封皇帝了,是不是该请入太庙供奉了?
可按照天子九庙的规矩,在嘉靖帝之前,已经有八位帝王的牌位请入太庙,也就是说把嘉靖帝生父的牌位请入太庙供奉,等到嘉靖帝死后,太庙可就没他的位置了,嘉靖帝很是苦恼,没道理他与他的父亲不能享受太庙的供奉。于是他就想着干脆移出一个皇帝牌位到偏殿,一般这种事就被称为入祧。
按照惯例一般被请走的皇帝牌位,都是与现任皇帝亲疏关系比较远的,其实问题很容易解决,只要将太庙里与嘉靖帝关系最远的先祖请出太庙就好。从关系上来看,朱元璋肯定是亲疏关系上最远的皇帝,可朱元璋是开国之君,按照入祧的规矩,封祖者,万世不祧,也就是开国之君的功绩卓越,永享太庙供奉。
那就只能是请出建文帝的牌位,可建文帝是被赶下帝位的,又因为下落不明,他的牌位就压根没进太庙,所以只能请出朱棣的牌位,这样才能腾出位置。可是嘉靖帝不敢这么做呀,朱棣在位期间武可安邦,文则定国,再加上如果没有朱棣的兵变登上帝位,大明的江山轮不到朱棣一脉继承,嘉靖帝也是朱棣的后代,他怎么敢请出朱棣的牌位。
而且就算他敢,臣子们也不愿意,毕竟朱棣对明帝国贡献太大,威望太高。这就让嘉靖帝头疼不已,太庙的位置就那么多,不请走朱棣的牌位,他的生父可就进不来太庙了。所以最后嘉靖帝想了个曲线救国的方法,那就是直接给朱棣封祖,改他的庙号为明成祖,这样朱棣就成了跟朱元璋一样的钉子户,谁都请不出太庙。
之后嘉靖帝就按照入祧的规矩,将朱棣之后的皇帝明仁宗请出了太庙,高高兴兴地将生父牌位请入太庙。就这样朱棣用了115年的庙号明太宗,就被嘉靖帝给改成了明成祖。
都知道朱棣被称为明成祖,“成祖”就是朱棣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在庙中被子孙后代供奉时的称呼。皇帝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因此在祭祀时,把庙号与谥号加在一起,就成为皇帝的完整称呼。
比如朱棣在庙中被祭祀的全称是:明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是在皇帝去世后,由下一任皇帝或者下几任皇帝与朝廷大臣根据皇帝生前的事迹,做出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与谥号一起评定。
起初,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比如西汉共有12个皇帝,有庙号的只有4个,分别是:汉高帝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还有3位皇帝有庙号,但被废除,不计入。
从唐朝开始,几乎每位皇帝都有庙号, 但是庙号多了也麻烦,唐朝有21位皇帝,前面几代还没有关系,从第9代皇帝开始,唐朝皇帝的家庙中就摆不下牌位了,因为唐朝太庙中最多只能祭祀9位皇帝,其他放不下的皇帝怎么办?
没别的办法,只能由皇帝和大臣商议拿掉,一般根据皇帝的功绩和当时议政时活着皇帝的亲疏关系来选择,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是拿不掉,每个时代最有名的皇帝也是拿不掉,比如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然后就是当时议政时活着皇帝的父辈与祖辈皇帝也是拿不掉,因为与活着的皇帝关系亲近。
到了明朝时期,也基本上沿用了唐朝的祭祀制度,但明朝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由嫡孙朱允炆即皇帝位,由于朱允炆削藩,导致了靖难之役,最终由燕王朱棣打败了朱允炆,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朝后来的所有皇帝都是朱棣的后代。
朱棣去世之后,最初上的庙号是太宗,与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一样,太宗这个庙号仅次于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是指守成之君中最杰出的皇帝,一般是开国皇帝的儿子来担当这个庙号,比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都是这样,而朱棣及其子孙自认是接朱元璋的班,而不是朱允炆,所以被上太宗的庙号。
朱棣之后的皇帝分别是: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
因此到了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初期,明朝皇帝的太庙有8个人了,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这些皇帝名字前面的称呼就是他们的庙号。
明代宗朱祁钰是趁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才当上皇帝的,虽然当了8年皇帝,但是没有儿子,并且比明英宗死得早,明英宗后来复辟了,明英宗之后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孙,明英宗还取消了明代宗的帝号,所以明代宗朱祁钰不能入太庙。
接下来的故事就发生在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期,明世宗朱厚熜也叫嘉靖皇帝,明太宗朱棣的庙号,就是明世宗朱厚熜改的,算起来朱厚熜是朱棣的6世孙,那朱厚熜为什么敢改祖先的庙号呢?
朱厚熜身份特殊,他是明朝第2个以藩王身份入主成为皇帝的人,第一个是燕王朱棣,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出生在湖北省钟祥市,朱厚熜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他们家族是被封到承天府(湖北钟祥)的藩王,因为前一任皇帝朱厚照没有儿子,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原则,朱厚熜因为与朱厚照血缘关系最近,所以被选为皇帝继承人。
这一年朱厚熜才14岁,然后明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争议不断开始出现,别看朱厚熜年纪小,但他非常聪明,处事老成,当朱厚熜随朝廷使者准备进入北京城时,就发生了争执,朱厚熜不愿意以太子身份从东华门进入文华殿,文华殿是太子居住的宫殿,朱厚熜与大臣吵起来了,最终朝廷做了退让,以群臣劝进的方式,在郊外拥立朱厚熜为帝,然后再进入皇宫。
第一次较量,朱厚熜赢了,紧接着又有第二次较量,朱厚熜继承的是堂兄朱厚照的帝位,他一即皇帝位,就想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追封为献皇帝,把母亲追封为兴国皇太后,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大臣不同意,双方争执长达三年半时间。
朱厚熜以软硬兼施的手段,强行追封,并把反对此事的一百多个大臣投入监狱,就连内阁首辅杨廷和也被迫辞官,这事就是明朝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事件,最终大臣妥协了,朱厚熜又赢了,他成功地把自己曾经是藩王的父亲称封为皇帝。
之后,朱厚熜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专门建了个世庙,用来单独祭祀,而他的生父虽然被追封为皇帝,但根据明朝的祖训,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是不能称宗入太庙的,所以暂时不能进入太庙祭祀,后来扬州府同知丰坊为了巴结嘉靖皇帝,上了一封奏书,请皇帝以孝道为由,恢复古礼,建明堂,把生父抬入太庙配上帝。
这事一出,朱厚熜当然愿意了,于是朱厚熜下旨让大臣开始议论,如何操作?最终搞了一个方案出来:就是启用明堂祭祀。明堂是天子之庙,是祭祀的神圣场所,代表着君权神授,最早在周朝史书中大量出现,武则天时期曾经修建过,后被烧毁,又重建。
明堂祭祀需要一个神主,也就是主祭,需要祖先中很有威望的人来担当,周朝时期的明堂祭祀是以周文王来配祭的,如果要启用明堂祭祀,就得先找一个主祭,那么在这么多祖先中找谁呢?
嘉靖皇帝朱厚熜最终选择了朱棣作为主祭,但是朱棣的庙号是太宗,如果要成为明堂主祭必须要改庙号,改成后缀为祖的庙号,于是朱厚熜就自作主张把明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这样就能重启明堂祭祀,然后再给自己的生父献皇帝朱祐杬上了一个睿宗的庙号,这样就能入明堂祭祀了。
明堂的本质也是祭祀的庙,明朝的祭祀礼仪繁杂,有太庙祭祀,有郊祭,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明堂祭祀,献皇帝朱祐杬之前不能入太庙,一是因为没有当过皇帝,二是没有庙号,现在有了庙号,又能进朝堂祭祀了,然后朱厚熜再把生父献皇帝朱祐杬转入太庙就容易了。
换句话说,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把自己生父请进太庙,用了一个曲线的办法,他不是直接给生父立庙号,请入太庙,而是先弄了一个明堂祭祀,把朱棣作为成祖,先把献皇帝朱祐杬请入明堂,最后再入太庙,不得不佩服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执着、忠孝与聪明,他给朱棣改庙名的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解决自己生父进太庙的问题,这就是朱棣庙号由太宗更改为成祖的原因,之后明朝的史书都不再称朱棣为明太宗,而是改称为明成祖了。
皇帝庙号中带“祖”字的基本上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因为开国皇帝只有一个,因此历朝历代庙号为“祖”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一个。在中国古代,庙号是一个特别讲规矩的东西。
祖和宗的区别,那是相当大的。正常来说,只有奠定一个王朝基础的君王,才能称之为祖。后世继位之君,都称之为宗。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庙号为太祖自然是理所应当,朱棣又不是开国皇帝,为何也敢当成祖?
其实朱棣原本的庙号是太宗,是人家儿子朱高炽给上的庙号。 可是到了嘉靖帝,他给朱棣上了个“成祖”的庙号,那么嘉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就和他的人生有关了。
朱厚熜的即位,同样十分传奇。原本朱厚熜只是一个藩王世子,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但在他之前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因为自己一系列骚操作导致自己英年早逝。而朱厚照死的时候,并没有子嗣。非但如此,朱厚照他爹朱佑樘,更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所以,在朱厚照去世之后,大臣们想要再立一个皇帝,就得从朱佑樘的兄弟的儿子当中找。最终,当时的明朝首辅杨廷和,选中了兴王的儿子朱厚熜。嘉靖皇帝要把“明睿宗”的牌位送入太庙,这9个牌位都满了。按照常理,嘉靖就得把一个祖宗皇帝的牌位移出太庙。
按照移除的顺序,朱元璋曾祖、祖父和父亲的牌位都移走了,这搬移牌位得要搬走朱元璋本人的牌位,但朱元璋是事实上的明朝开国皇帝,移除他的牌位肯定是不可能的。明太祖牌位无法移出,朱棣牌位能移出去吗?也不行。“永乐盛世”太深入民心了。
即便嘉靖再怎么肆无忌惮,在朱棣面前他还是很怂的,如果嘉靖把朱棣的牌位移出太庙,九泉之下朱棣见到他,朱棣会打死他。借给嘉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这样做,因此朱棣只能跳过了。
如果直接跳过也不符合礼法,因此嘉靖就给朱棣上庙号“成祖”,这样他就不用离开太庙了。朱棣后面是朱高炽,嘉靖于是就把朱高炽的牌位移了出去,以后放自己的牌位,就这样在嘉靖的不懈努力下,他们父子终于如愿以偿的进入太庙。
我们都知道明朝历史上的明成祖是朱棣,也有人称他为永乐大帝,但是实际上他死后最开始的庙号是明太宗,为什么后来要把庙号改了呢?
实际上在古代社会一般都是开国皇帝死后庙号才被称为“祖”其他的皇帝一般都为“宗”,因为庙号是古代的帝王在死后放在太庙里追封的名号,而且庙号一般要放在谥号之前,像太祖和高祖都是代表开国立业,世祖代表会发扬光大这个国家,而太宗指的是在开国皇帝之后的比较德行高尚的帝王,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
但是朱棣死后最开始庙号是太宗,等到嘉靖皇帝继位改成了太祖,这个还要源于当时的明武宗,他死后因为没有子嗣,按照古代的继承原则,兄终弟及,所以就让当时的嘉靖皇帝继位,他非常想让自己的父亲能够入太庙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但是古代太庙中一般只能供奉九位皇帝,所以只能移出来一位才能让自己的父亲进去。
嘉靖皇帝当时想了一个办法,把朱棣的庙号由原来的太宗改成了成祖,享受和朱元璋一样的地位,这样嘉靖皇帝的父亲也就成功被移入太庙,之后明太祖和明成祖就称为“明朝二祖”后来清朝的时候雍正也参照这样的礼法,将康熙称为清圣祖,显示康熙的文治武功。所以总的来说嘉靖为了朱棣改庙号一开始是出于自己的私心考虑,但是后来却成为了之后人们参照的一个标准。
嘉靖要将父亲放入太庙,除了朱元璋的皇位不能动,就得将时间距离最远的明太宗朱棣请出太庙。明太宗朱棣如果不能请出太庙,这个时候嘉靖皇帝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成明成祖。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