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李广或许没有后裔

时间: 2021-11-30 16:01: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如何评价李广或许没有后裔

李广应该没后裔了吧?

大汉飞将军李广那是赫赫有名,唐朝皇室甚至大诗人李白都自称是李广的多少代多少代后裔。可据我所知,在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李广一家被满门抄斩了(当然早前李广已死),而李陵在匈奴的后代也已融入匈奴,不再以李为姓,变成胡人了,那在中原大地上,李广何来的姓李的后人?所以我觉得唐朝皇室以及李白是冒称李广的后裔,好提高自己的身份。

李广死后留有一孙,其子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公元648年 ,一支来自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

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

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中国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就是黠戛斯人的后代。 

扩展资料:

李广三子:

李当户:李广长子,在汉武帝时做过郎官。有一次,韩嫣与汉武帝玩耍时,韩嫣的行为有些放肆不敬,李当户看了很愤怒,上前打跑了韩嫣,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李当户死的比李广早,有一个遗腹子,即李陵。

李椒:李广次子,汉武帝时当过郎官,曾任代郡太守,在李广死之前去世了。

李敢:李广之幼子。元狩四年李广死时,李敢以校尉身份随霍去病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李广死第二年,广弟李蔡因罪自杀。不久后李敢代李广为郎中令。因怀恨父亲之死而击伤大将军卫青,但卫青没有声张。后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宫狩猎,被骠骑将军霍去病射杀。

李广死第二年,李蔡因罪自杀。李敢以校尉身份随霍去病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李广为郎中令。

李陵:李当户的遗腹子。年少时任侍中、建章监,后又被任命为骑都尉。天汉二年,领五千步兵进攻匈奴,以此协助李广利的西路作战。

在浚稽山遭遇单于三万骑兵主力,李陵率军力克单于。单于不甘失败,又召集左贤王等八万骑兵接连围攻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力战八日,由于箭尽粮绝,后无援军,又遭遇军侯管敢的叛变而泄密军情,于是突围失败,投降匈奴。

天汉四年汉武帝命令公孙敖迎还李陵,公孙敖没能完成任务,便谎称李陵帮匈奴训练军队。汉武帝大怒,族灭李陵家。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者皆用为耻。元平元年,李陵病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广

1、你说的不对,李广是秦国大将李信的孙子,这支李姓人属河北赵郡房(朝鲜半岛李姓同样出自河北赵郡),而李白与唐朝皇室属甘肃陇西房。李姓有两个望郡,即陇西郡与河北赵郡,所以李姓主要出自于赵郡和陇西郡。唐代以前赵郡李姓威名远大于陇西李氏。赵郡主要出将,如李牧、李左车、李信、李广、李陵。自唐朝始陇西李氏的名望开始超过赵郡李氏,主要是唐朝皇室出自陇西房,故陇西李氏所修祠堂通称为“陇西堂”,祠堂都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浮雕或壁画,而赵郡李氏不会供奉唐太宗李世民的。2、李广全家并没抄斩,全家抄斩的是李陵一家。李广儿子李敢死于霍去病之手。但李广还是有儿子和孙子的,只不过是汉武帝有意打击飞将军李广,使得李广不能立功不能封候。“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是此典故,于是李广年老立功无望而绝望自杀。其侄儿李陵也不是真心投降匈奴的,那只不过是缓兵之计,后李陵无法归国,也就绝望而心灰意冷,故其子孙留落西域,也就是现在的克尔克孜族。3、由于汉武帝薄等李氏一族,所以引起司马迁许多人的不满。此后,赵郡李氏少有人为汉朝出力了,其实赵郡李姓能人挺多,特别是每一代都有名将辈出,但不敢出来效力了,怕落得象李广、李陵、李敢一样的不好下场,于是又埋没了一大批名将,最后就成就了其它如卫青、霍去病、班超等人。这历史悲剧是汉武帝自已造成的后果,使得匈奴民族几百年后在三国曹操时还不断骚扰中原。4、随着赵郡李姓的衰退,陇西李氏才开始走上中国历史舞台,陇西李氏人才渐渐多于赵郡李氏。主要是大唐皇帝的直接后果,帝王将相,才子诗人开始大量搬上历史舞台,从此,陇西李氏代表了李姓的中坚力量。才有了“天下李氏出陇西,遍我中华十三州”,中国本有九州,但九州之外,八个不同方向又多出了四个方向,于是变成了十三州,这四个方向是指延伸到了海外各国(如东南亚,欧美各国)
李广有子三人,长子李当户早死,有遗腹子李陵。次子李椒为代郡太守,也先于李广而死。幼子李敢常随军出征,李广死时,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李广死第二年,李蔡因罪自杀。李敢以校尉身份随霍去病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李广为郎中令。不久,怀恨其父李广之死而击伤大将军卫青,卫青却没有声张。后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宫狩猎,被骠骑将军霍去病射杀。当时霍去病正被武帝所宠,武帝辨说:“鹿触杀之”, 据史籍记载,北魏在全国定四海望族时,汉李广十八世孙、凉武昭王李暠之孙李宝家庭被定为首冠,足见成纪李氏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极其著盛。历史上所说的陇西李氏,就是指李广的后裔,以成纪为本贯、以陇西为郡望的李氏,所以,成纪李氏的后裔和称为“陇西李氏”的后裔所指是相同的。因为李广的后裔有一支是居于陇西成纪,后为唐代著名郡望中的陇西李氏。李唐王室也自称系出陇西李氏,则说明李白与唐王室有同宗的关系。
李广后裔中有名的有儿子李敢(封了侯)、孙子李陵(投降了匈奴,还连累司马迁受了宫刑)。

【释 义】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同“李广未封”。
【出 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典故】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藤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我认为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结果李广此局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有的,他儿子做了蒙古王,后代建立了四个李氏政权。按照家谱看,现在后代有几十万。

评价一下李广

个性,精辟,独到,请勿复制粘贴,谢谢合作
李广是汉朝时期的名将,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汉文帝十四年李广因从军攻打匈奴有功拜为中郎,景帝时任北部边疆七郡太守,武帝时期曾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与匈奴作战。
唐德宗时将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史称武成王庙六十四将,飞将军李广就位列其中。李广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战功显赫,威武一世,却一直未被封侯。后人感叹:“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一,政治觉悟低
汉景帝三年,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减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由此引发了七国之乱。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率兵平乱,在平乱中李广表现神勇,斩将夺旗,立下赫赫战功,还解救了被叛军围城的梁王刘武。
梁王为了感谢李广的解救之恩,授予李广“梁王将军印”,梁王授印一是感谢李广的解救之恩,二是有拉拢李广之意。而李广却莫名其妙接受了梁王的封赏授印。
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在母后窦太后的支持下曾想争夺储君之位,在面对七国之乱时,景帝和梁王还可以合作平叛,但是平叛之后,汉朝形式变化,汉景帝首要防范的就是梁王刘武,而李广缺接受了梁王的将军授印,在景帝眼里相当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的招揽,政治上站在了景帝的对立面。
二,功勋不显著
李广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但是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同时汉朝军功体制仿秦朝军制,军功要考虑斩敌首和自身损失的平衡,李广在这方面并不出色。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四路大将各领兵一万出击匈奴,这是汉武帝时期首次向匈奴腹地发动进攻。四路大将,轻车将军公孙贺兵出云中无功而返;骑将军公孙敖兵出代郡损兵七千而归。骁骑将军李广兵出雁门全军覆灭,并且自己被俘,后来侥幸逃脱;只有车骑将军卫青兵出上谷,直捣龙城,斩首七百余人,取得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场胜利。由此可见在四路出战的大将中,李广损失最为惨重。
关注公众号《历史的烛光》,每天的历史故事,丰富你我彼此的生活
至于李广是不是大英雄,是不是能力出众,看看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说的,灌夫在田蚡的宴席上闹事时,田蚡就对灌夫说,你辱骂程不识,李老将军与程不识一同掌管宫廷禁军,你就不给你最敬重的李老将军一点颜面。当时灌夫是说平时骂程不识不值一钱的,可见当时将领对李广的看法,评价(他们可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而且都是行家)
  
  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耳语!”
  
  武安谓灌夫曰:“程李俱东西宫卫尉,今众辱程将军,仲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
  
  如果卫青,霍去病,程不识带4千骑兵与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相遇,是怎样的情形呢?李广与匈奴激战一天一夜后,时广军几没,杀伤匈奴多少?汉法以首级论军功,只以取得的首级多少论杀敌多少,“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战场主动权在匈奴一方,而且是弓箭战,匈奴人在博望侯军过来前,已经将阵亡士卒带走,李广每次出击几乎都是这样的情况(不然就是寡不敌众被打败),杀敌再多也没军功。 楼上的,抄那么多有什么用啊!希望您能满意谢谢采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能成为传奇诗句的主人公当然也是传奇的人物。坊间流传李广是一个豁达大气之人,打我不以为然,从他赋闲在家的表现和他万年市场自怨自艾来看,他应该是那种自信,孤芳自赏但却长期不得志的人。李广飞将的名字是胡人给的,可见他在边关威望之高,声势之隆,但他在几次大阵仗前却慌了手脚,我想他给是个善于游记精于计谋但却缺乏大规模指挥能力的人。我个人还是很敬佩他的,他被俘虏之后明知回转讲难得知仍然逃回汉朝,且他能射箭穿石从个人勇力和节操来时我觉得他还是很值得欣赏的要是一句话概括他的话,我觉得是一个传奇色彩浓重的悲情人物~~~
只能说生不逢时...
莽夫,呆子,墨守成规,谢谢为你回答

李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李广是个忠心耿耿,气势不凡,保卫边疆,匈奴甚俱之。个性刚烈正直,作战勇猛。骑射与弓术更显高明。
李广,中国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
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塞,受命迂回匈奴单于侧翼,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在汉匈战争史上,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被誉称为“帝国双璧”,他们共同完成了武帝讨伐匈奴的主要战役,基本消灭了匈奴军队的主力,实现了“漠南无王庭”的伟业,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千古英名。但是,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些将军,一生与匈奴作战,却终未封侯。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里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
李广是汉文帝以及汉武帝时期最优秀的武将,汉武帝北伐匈奴,完成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这其中有着李广的很大功劳;李广一生戎马,在与匈奴的大小七十多场战役中,李广连连告捷,军事方面的天赋很好的表现出来,多次在不利的情况下获取胜利,因此即使是对手,李广也赢得了匈奴的尊重,被北方的游牧民族称作“飞将军”;李广是哪里人?李广少年从军,从一个简单的护卫军到最后的边关太守,虽然杀敌万千,但最终还是没有获得王侯的封赏;年少轻狂的李广凭借着出色的身手在部队中十分抢眼,李广是哪里人?这是很多朋友关注的问题。
飞将军李广
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哪里人?根据史书记载,李广是陇西成纪人,这是当时汉王朝的领土区域,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区域;李广一生征战沙场,期间多次辗转,但是在中年时期,当上御林军统帅之后,李广确实身披战甲,回到故乡;为了表示对李广的爱戴,当时附近的乡绅集体出资为李广打造雕像,威武的石像确实展现出飞将军的威武气势。
中年之后李广一直定居长安,这也是因为李广此时在朝廷中已经担任重要职位,后来多次领命北伐匈奴,虽然在五次大决战中,李广都没有发挥出最大作用,但是与匈奴交战七十多场,匈奴对于这个汉王朝大将军还是十分认可;晚年担任边关太守的李广更是保一方安定。
李广是个什么样的人
  后人通过王昌龄所写《出塞二首其一》一诗中,知道了“飞将军”李广。但是李到底广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引起了很多读者的思考。那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广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李广是个骁勇善战,智谋双全的人 
飞将军李广:竟是一个心胸狭隘小气的男人
飞将军李广:竟是一个心胸狭隘小气的男人
  李广曾在汉文帝年间、汉景帝年间、汉武帝年间任职,先后率领士兵平定过吴楚七国之乱,在雁门、代郡等地打击匈奴。据不完全统计,李广曾率兵征战七十多回,并立下多次战功。李广曾率领数百个骑兵用智谋蒙骗了上千匈奴大军,并且全身而退。匈奴人一听到李广的名字,都十分害怕,连匈奴单于都很敬佩李广的才智与谋略。
  其次,李广还是位持之永恒,敢于追求梦想的人。李广的祖先是秦朝名将李信,所以李广在小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即要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士,为保卫国家而努力。因此,李广从很小时候起便练习射箭,无论严寒酷暑,李广总能坚持不懈的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广精湛的射箭技术终于练成,并成为西汉时期著名的神箭手。
除去上述的优点,李广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事实上,李广还是位心胸狭隘,锱铢必较的人。李广为人比较小气,如果别人得罪了他,李广一定会想办法报复回来。比如,李广杀霸陵尉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李广报复心比较强。李广在贬谪期间遭到了霸陵尉的奚落,等他再次受到重用时,毫不犹豫地便杀掉了霸陵尉,足以看出李广是位心胸狭隘的人。
对李广的评价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李广将军列传》一文。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得知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司马迁和王勃在看待李广事迹时,持有相同态度,那就是为李广感到愤懑不平。 
李广除了是飞将军,还创造了一个民族
李广除了是飞将军,还创造了一个民族
李广一生征战南北高达七十多回,但是统治者并没有给李广封侯拜相,这对李广着实很不公平。那么,世人对李广的评价又是什么?
  汉文帝曾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从这句话中,可以得知汉文帝非常欣赏李广,他认为李广生不逢时,如果李广生在汉高祖刘邦年间,给李广封万户侯,他都承担得起。首先,李广是位智勇双全的将士,他遇事冷静有策谋,在攻打匈奴时总能临危不惧,看清大局势后沉着发兵摧毁匈奴主力。其次,李广非常爱惜自己的士兵,并且和下属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汉景帝和汉武帝年间,李广立下很多战功,但是李广不骄不躁,对待士兵和蔼谦虚。匈奴单于十分敬佩李广,一心想让李广去他的阵营。司马迁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总结世人对李广的评价。
正所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看似完美的李广也有缺点。后人对李广的评价还有一点便是,李广言而无信。他镇守陇西时,恰逢羌人起义,李广诱骗八百多羌人投降,并承诺不会伤害他们。但是,李广最终将他们坑杀,因此成为了一个言而无信地人。

1、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

2、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向他人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

3、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闲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

4、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

5、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

6、李广军中缺乏归化汉朝的匈奴向导和通边情地理晓匈奴语言的边疆汉人向导,导致大军无法在预定时间和地点与各领兵将领之间配合与协调捣巢,最后因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拓展资料: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前将军北平太守李广”。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广。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广亦位列其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李广

汉代李广是一个非常有军事才能的人。他打了很多胜仗。 驱除匈奴。但是他又是一个运气不好的人,至死都没有封候。
李广配用16个字形容百发百中、睚眦必报,百花穿杨,小心谨慎,的人

李广这种悲剧英雄,后人应该如何去解读?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但这样一位赤胆忠心、能征惯战的名将,最后不仅没能封侯,还落得个自杀的凄惨下场,让人唏嘘不已,后世也往往将责任推给卫青和汉武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但实际上李广自己也是要为此负责任的,并不完全是他人之过。

李广

我们先从李广自身在战场上的表现说起。记载中李广第一次征战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这场战役中“广以良家子从军,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也就是说这是李广第一次从军征战,就因为擅长骑射杀敌众多而担任中郎,这是当时皇帝的近侍官。

此后他又跟随周亚夫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并且作战勇敢有夺旗之功。李广擅长骑射的本领也堪称举世无双,最有名的一次战例当属汉景帝时匈奴入侵上郡,李广率领百余骑撞见了匈奴数千骑兵,亲自射杀两名、俘虏一名敌方的“射雕者”,后又“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得以安然撤退。

元光六年(公元前137年)李广出雁门与匈奴作战结果兵败被擒,他瞅准机会抢夺了匈奴人的战马向南奔逃,途中又射杀了许多追击的匈奴人;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被匈奴左贤王围困时,使用强弓大黄射杀多名匈奴裨将。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李广十分骁勇善战,尤其擅长骑射,而这正是中原军队的短板。

然而李广是一个军事指挥官,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个人武艺的表现,而是沉着冷静的心态、优秀的指挥能力和丰富的战场经验,可惜在这些方面李广的表现真的是乏善可言。例如刚才提到的三场战例,在景帝时期那场战役中,李广为了追击这几个匈奴“射雕者”,仅率小部分军士在外独行一昼夜,“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将领在外一天一夜与大部队丧失联系,不仅自己身陷险境,也让军队群龙无首,无法组织有效的行动,一旦遇到敌人,后果不堪设想。

元光六年那场战役李广之所以被俘,是因为他率领的一万骑兵全军覆没,逃回后论罪当斩,后来赎为庶人,而在元狩二年遭受围困的那场战役中,李广所率领的军队也几乎全军覆没。此外李广还在两次对匈奴的出征中打了酱油,一次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李广随卫青出定襄,但是没有任何功绩,而卫青则获得了斩首一万五千的战绩;另一次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七次出征,霍去病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封狼居胥的功业,而李广由于失道没能配合卫青完成擒杀匈奴单于的任务,后因不愿面对刀笔吏而自杀。

第七次远征(漠北大战)

总的来看,李广个人的表现十分英勇,可是指挥作战的结果却十分难看,要么是全军覆没,要么是没有功绩,不能获得封赏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有人会说了,李广这是因为运气差,他本人不应该负责任。但实际上,这个锅还真得李广背,因为他没有选择正确的对匈作战打开方式。


西汉初年白登之围后,西汉王朝由于找不到对付匈奴骑兵的作战方式只能采取和亲政策,而武帝时发动的多次对匈奴大规模作战,大多都取得了巨大胜利和丰硕战果,其原因正在于西汉骑兵战术的革新。这种革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文帝时期,晁错曾经对汉文帝建言:“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即用骑兵和战车与匈奴人肉搏,发挥汉军优势,当时汉文帝也采纳了这一提议。

汉太宗,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_图

其实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就已经采用这种方法对付匈奴人,效果很好,但毕竟是被动的防御,很难根除匈奴的威胁。而武帝时期已经有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和充足的马匹储备,因此卫青和霍去病做的就是主动出击,将这种战术发挥到极致。

例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指挥汉军骑兵万余人出陇西发动进攻,史载“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明显是采取近战肉搏的战术;此外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带五万骑兵搜寻匈奴主力,匈奴单于发现后指挥军队率先攻击,亮军交战后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中双方都难以看清敌人,卫青趁此机会又派遣骑兵包抄了匈奴军队两翼,两军展开了近距离厮杀,最后汉军斩首一万余级,而另外一支霍去病部斩首更是多达七万余级。

可见在近战肉搏中汉军优势十分明显。东汉时期那位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对于两军肉搏战的水平也有过阐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也就是说,凭借装备上的优势,汉朝军队可以依靠肉搏战碾压匈奴骑兵。

孝堂山画像石,左侧的匈奴战士被右侧的汉军碾压

然而李广却没有采取这种战术,我们看李广指挥的几次战役,都是在发挥自己的骑射本领,或者率领军队与匈奴军队互射,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损兵折将也是很自然的了。而且李广治军方面也有很大不足,司马迁也说他的部队行军时“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习刁斗,莫府省约文书籍事”,李广治军主要依靠个人魅力,军队缺乏应有的纪律又不擅长近战,真正打起仗来确实是会吃大亏的,所以李广离一个合格的将领还是差的远啊。

军事之外,李广也犯了许多大忌。司马迁说李广“悛悛如鄙人”,这话确实中肯,因为李广在战场之外也是一错再错。比如他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立下战功,当时梁孝王特意授予他将军印,李广竟然接受了,但这实际上犯了大忌。因为汉朝为了防止地方藩国威胁中央,明令不许中央朝臣与诸侯交往,而李广竟然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印,就算他不想反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好在景帝开明,只是取消了对李广的封赏,但这样缺乏政治敏感性,想必李广在朝廷里混的也不怎么样。

政治不敏感也罢了,李广还轻视法度。元光六年兵败后,李广被废为庶人,因此在家与朋友射猎游玩,晚上才返回,被霸凌尉阻止,李广随从说这是原来的李将军啊,估计这个霸陵尉也是一根筋,说了句“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强行把李广拦了一夜,结果李广就记了仇,后来复出以后让霸陵尉跟随自己出战,“至军而斩之”,人家前脚刚到就把人砍了,私自杀害国家公职人员,确实够不讲理了,但这还不是最狠的。

李广曾经与以擅长相面著称的王朔私下交谈,感慨自己不得志,王朔问他有没有后悔不安的事情,李广说自己曾经诱降羌人八百余人,但是使了诈一日之内就将这些人全部杀死。王朔说,没有比杀降更能带来灾祸的了,将军不能封侯都是因为这件事。看来李广自己也为杀了这800多投降的羌人而不安,但是毕竟事情已经做了,无法挽回;司马迁记载这件事,似乎也是认同王朔的见解的,当时汉朝其实大量需要边疆少数民族补充兵员与匈奴对抗,李广这么办事不仅有损自己声誉,也不利于汉朝的建军大业,当然要被记上一笔了。

有些人可能认为是汉武帝跟卫青故意跟李广过不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李广自杀后卫青也很自责,李广之子李敢因为这件事曾经打了卫青,卫青也不声张,以他当时的权势将这件事往上一报李敢的命就没了,而且名正言顺,也不需要唆使霍去病去暗杀,霍去病射死李敢其实就是自己擅作主张的跋扈表现,与卫青没有关系。汉武帝对李广也一向不错,前线失利后还不顾李广之罪重新启用他,李广自杀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此前的战场表现也实在拿不出手,武帝不让他当先锋也在情理之中。

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正面刻画李广,当然与二人命运相似,感同身受有关,但其实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现在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司马迁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朝廷中担任郎中,而这一年担任郎中令的正是李广之子李敢,因此司马迁不仅与李广感同身受,还是李广之子的下级,这两层关系加起来,司马迁难免对李广有所偏颇。

后世也有许多人从司马迁的观点出发同情李广,但也有一些比较尖刻的声音。比如明末黄淳耀就曾经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总体上来看,不管犯下多少错误,李广确实是一位英雄人物,对大汉忠心耿耿,作战勇猛,也因此获得了时人的认可。可惜他的失误实在是太多,以至于人人都为他感到惋惜,因此也很难将他视作一个合格的将领,这可能正是他难以封侯的原因。

李广的功劳并不算汉将之最,为什么后人如此歌颂他?

他虽然没有功劳但是有苦劳,几乎一生都在边关抵御匈奴,所以受到后人的歌颂。
因为他很辛苦,他非常的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却无法成功,让人产生了共鸣。
因为他的功劳虽然不是最大的,但他是最具有将军气概和家国情怀的,所以后人才歌颂他。
李广的功劳确实很大,但并不是汉将之最,不过也名列前茅,汉代攻击匈奴,他功不可没,可惜却不受君王待见,实在令人心酸,生前得不到赏识,死后却被后人赞扬以及歌颂,算是对他生前的补偿吧。
立这个题目的人长了一个象猪一样的脑袋,看来立此题目的人不仅把李敢当愣子,更把那些千百年来尊颂李广的陇西李氏先贤当傻冒,仿佛李广这个老祖宗是李唐皇室吹捧岀来的…殊不知自称李广后裔的人在北魏时便…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李广或许没有后裔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9524.html
文章标签:后裔  李广  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