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1-30 08:01: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要知道于谦在夺门之变当晚在做什么,先要明白于谦在景泰病重时,夺门之前在干什么,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不阻止这场政变了。
夺门之变的根源其实不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个人意愿,而是一群为了谋取自己个人政治利益重臣的政变行为,明英宗只是一颗棋子,虽然受了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裹挟,但是朱祁镇最终得到的是皇位。
景泰帝病重了,看这个病情,估计是好不起来了,朝中众臣都很清楚,包括皇室最有威望的孙太后也明白,是时候讨论继任者的问题了,因为景泰帝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了。
景泰帝上位后,废了原太子朱见深,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死得比景泰帝还早,关键是他又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景泰帝朱祁钰可以没有儿子,大明朝不能没有皇帝,立谁为皇帝,这是个大问题。
此时给朝中决策者们的选择只有三个:原明英宗朱祁镇、原太子朱见深、异地藩王襄王朱瞻墡。
这三个选择其实最不靠谱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连他自己都没有那个打算和心思,毕竟脸丢大发了,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不但折损了大明的大部分精英,而且还当了俘虏,这太有损皇家尊严了,虽然后来回来了,深居南宫,但是他完全没有了重新登基的勇气,朝中的大臣基本也不会支持一个丧国辱格的被俘之君做皇帝。
他不这么想,不代表某些人不这么想。朝中有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投机机会,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再次登基,等于给予了朱祁镇第二次帝王生命,立的就是再世之功,朱祁镇登基后给予他们的回报肯定不是一般的少。
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一拍即合,打算这么干。
于谦在干什么呢,他正在极力的劝说景泰帝朱祁钰留遗命,立原太子朱见深为储君,接皇帝位。于谦知道景泰帝肯定不会重新让自己的哥哥复位的,于谦也不愿意,毕竟一朝一君,明英宗的时代已经在土木堡画上了句号,但是此时能接任皇帝位的,最好的选择就是朱见深。
异地藩王入京登基的政治风险很大,这相当于给明朝开了一个先例,保不齐后世朝代会如此选择,而且迎立藩王为帝给了各地的藩王有了当皇帝的心思,说不定未来会有造反的行为发生,重要的是迎立藩王于祖制、礼法不合。
于谦正在劝说景泰帝的时候,夺门之变发生了,于谦其实是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个消息,毕竟锦衣卫指挥使是他的女婿,当于谦的儿子向他汇报此事的时候,于谦的回答真正的体现了一个忠贞大臣的节操。
自有天命,汝第去。
于谦静坐家中,等待第二天上朝面君。其实,按照当时候于谦的权势,兵部尚书,总领军务太子太保等衔,他是完全有能力镇压此次政变的。于谦选择了静观其变,虽然他很清楚自己未来的遭遇。
于谦于国尽忠,如果他出手干预政变,而又没得景泰帝的授权的情况下,他的行为是不合适的,甚至会被贴上谋逆的标签,更重要的是,夺门之变的徐有贞得到了当时孙太后的支持,从这一点来看,于谦就更没有理由进行阻止了,夺门之变从政变性质已经成了皇室家事。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第二天下于谦入狱,没多久在徐有贞和石亨的蛊惑下,杀了明朝最大的忠臣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土木堡之役,明朝兵败,明英宗被俘虏。大明危难之时,民族英雄于谦主持大局,扶持朱祁钰为帝,击败也先,迎回朱祁镇。然而朱祁钰不甘心退位让贤,将哥哥朱祁镇囚禁于南宫之中,于谦也只能默许。
七年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迎立朱祁镇为帝,朱祁钰被废,于谦被杀。让人惊奇的是,夺门之变整个过程简单粗暴。石亨、徐有贞等人带着自己的家兵,打开南宫之门,迎朱祁镇到奉天殿宝座。朝中群臣上朝时发现宝座上坐的是太上皇,徐有贞此时宣布太上皇复位,群臣惊讶之余也只能跪拜,朱祁镇复位成功。整个过程没有兵戎相见,几乎没有流血事件,这是政权的和平演变。当时把控朝廷大权的于谦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更让人惊讶的是,于谦可能是知道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密谋的。此前于谦的儿子于勉曾听闻石亨、徐有贞两人在密谋,并告之于谦,结果于谦大骂自己的儿子:“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明史》也记载于谦确实知道石亨、徐有贞密谋之事。可问题是,于谦只是知道石亨、徐有贞在密谋让朱祁镇复位,却不知道复位的手段是什么?是不是要发动政变?关于政变的方式、时间、具体事宜等,于谦可能一无所知。
《明史》: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即便如此,如果于谦对此采取一定的措施,他一定能阻止夺门之变。那么问题来了,于谦为何没有任何行动呢?
1.石亨、徐有贞的密谋并没有违法,于谦没有理由干涉。石亨、徐有贞等人的谋划只是想让朱祁镇复位,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们是决定发动政变,迎立朱祁镇复位。必须明确的是,支持朱祁镇复位只是一个意见,不犯法,发动政变才是犯法的。
朱祁钰病危,立太子之事被提上来。当时朝中分为三派:1)于谦与朝中部分大臣支持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2.吏部尚书王文和朝中部分大臣支持立襄王之世子为太子;3)石亨、徐有贞等人支持朱祁镇复位。这三派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于谦不能因为政见不同就去捉拿石亨、徐有贞吧?那他是不是也应该把吏部尚书王文给抓了?他是不是把朝中不支持立朱见深的人全都抓了?
石亨、徐有贞等人决定发动夺门之变前曾取得孙太后的同意,但孙太后也可能只是同意他们迎立朱祁镇复位,却不一定知道他们要发动政变,更不会知道政变的时间、方式等。石亨、徐有贞等人应该是在发动夺门之变的一两天内才做出发动政变的决定。
2.某种意义上讲,于谦和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政见是一致的,都是希望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因为朱祁镇是嫡长子,是大明正统。
不同的是,石亨、徐有贞是希望朱祁镇复位,于谦却希望立朱见深为太子。请试想,如果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驾崩的话,朱见深就会继位,那么朱见深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把父亲朱祁镇给放了。朱祁钰病得时日不多了,朱见深继位年纪很小,就需要有人监国,那么监国的人显然朱祁镇最合适。所以,一旦确实朱见深为太子,则等于变相地把皇位还给朱祁镇,名义上他还是太上皇。
3.于谦是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忠臣,不是权臣。于谦已是百官之首,不管他是否应该打击石亨、徐有贞等人,他理应采取措施密切跟踪此事,比如调查石亨、徐有贞等人,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臣子,于谦如果利用权势私下做这些事情,那就越权了,这不是为臣之道。如果于谦是个权臣,他一定会密切跟踪朝局动向。当时明朝锦衣卫指挥使朱骥就是于谦的女婿,于谦只要跟自己的女婿打个招呼,朱骥自然会派人调查。恐怕为了避嫌,于谦和朱骥也很少来往吧?由此可见,于谦不想做什么权臣,对于石亨、徐有贞等人,于谦也只能通过堂堂正正的方式去击败他们。
所以,于谦明明知道石亨、徐有贞在密谋让朱祁镇复位,却没有阻止。那么,于谦堂堂正正地击败石亨、徐有贞等的方式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拥立朱见深为太子。拥立朱见深为太子符合大明的皇位传承规定,也符合于谦的道义。一旦朱见深继位,则由朱祁镇监国,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于谦在土木堡之役后虽然做了些让朱祁镇不高兴的事情,但毕竟有功于大明,况且又有拥立太子之功,想来朱祁镇也不可能杀他。另外,石亨、徐有贞的谋划则化无乌有。朱见深太子名义一定,石亨、徐有贞再迎回朱祁镇意义就不大了,那不就成了父亲抢儿子的皇位吗?
可见,于谦并不是在坐视夺门之变的发生,而是采取他认为是正确的、光明正大的手段去对付石亨、徐有贞。所以于谦和石亨、徐有贞比的是时间,如果于谦先拥立朱见深为太子,石亨、徐有贞的谋划失败。如果石亨、徐有贞先迎回朱祁镇复位,于谦则失败。
于谦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于群臣商讨于次日奏请朱祁钰立朱见深为太子,但在正月十六日晚,石亨、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石亨、徐有贞把时间卡得那么准,显然是知道正月十六日白天群臣的讨论,明白晚上就是最后的机会,一旦错过,拥立之功擦肩而过。此前他们可能早有准备,才临时决定晚上正式发动。既然是临时决定的,于谦和朝中群臣都不可能事先得到消息,这是夺门之变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吧?
正月十六日这一晚,于谦什么都没干,他只是疏忽了一晚上而已,结果却截然不同。作为失败者,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于谦最终也没能保全性命。
“夺门之变”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等人趁明代宗并重,不能理朝政时发动的一场武装政变,这场政变后,被在南宫软禁了七年之久的明英宗复位,改写了明朝的历史走向。
奇怪的是,“夺门之变”进行得非常顺利,就连手握重兵的于谦也没有进行反击。
那么,当时身为明代宗心腹的兵部尚书于谦在干什么呢?为什么宫内发生了这么大的动静,他却没有现身呢?
然而对于政变当晚于谦的行踪,在历史上并无记载。后来在清人谈迁的《国榷》里有提到“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根据谈迁的说法,于谦其实当晚是已经知道会发生政变的。
正如谈迁所说“夺门之变”时,于谦是知道的。以当时于谦的身份地位他要召集人马来镇压叛乱其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于谦并没有这么做,甚至都没有这么想。
原因其实很简单,于谦是大名的臣子,他受到的教育是“以社稷安危为己任”。他是始终怀揣一颗公正之心,一心报效朝廷,对于自己的处境或者是站队这类的事情关心甚少,他只要社稷安定。所以他并不在意谁来做这个帝王。只要这个帝王能把朝廷上上下下治理好,让天下安定、人民幸福就好了。根据当时的情况,明代宗已经时日不多,并且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担任帝王,况且明代宗后继无人,这时候明英宗出来主持大局,统领大家,相当于挽救了王朝,这对于朝廷来说是好事,为什么要横加阻拦呢?这一点从他说过的“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话就不难判断了。
政变后的第二天,于谦还是像往常一样整装从容上朝,被明英宗逮捕关押,五天后被处死。
于谦明明知道他的处境尴尬,英宗重新掌权会对他不利,但是他为了大明王朝,舍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值得称颂。
土木堡之役,明朝兵败,明英宗被俘虏。大明危难之时,民族英雄于谦主持大局,扶持朱祁钰为帝,击败也先,迎回朱祁镇。然而朱祁钰不甘心退位让贤,将哥哥朱祁镇囚禁于南宫之中,于谦也只能默许。
打猎的朱祁镇
七年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迎立朱祁镇为帝,朱祁钰被废,于谦被杀。让人惊奇的是,夺门之变整个过程简单粗暴。石亨、徐有贞等人带着自己的家兵,打开南宫之门,迎朱祁镇到奉天殿宝座。朝中群臣上朝时发现宝座上坐的是太上皇,徐有贞此时宣布太上皇复位,群臣惊讶之余也只能跪拜,朱祁镇复位成功。整个过程没有兵戎相见,几乎没有流血事件,这是政权的和平演变。当时把控朝廷大权的于谦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朱祁镇和也先
更让人惊讶的是,于谦可能是知道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密谋的。此前于谦的儿子于勉曾听闻石亨、徐有贞两人在密谋,并告之于谦,结果于谦大骂自己的儿子:“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明史》也记载于谦确实知道石亨、徐有贞密谋之事。可问题是,于谦只是知道石亨、徐有贞在密谋让朱祁镇复位,却不知道复位的手段是什么?是不是要发动政变?关于政变的方式、时间、具体事宜等,于谦可能一无所知。
《明史》: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于谦
即便如此,如果于谦对此采取一定的措施,他一定能阻止夺门之变。那么问题来了,于谦为何没有任何行动呢?
1.石亨、徐有贞的密谋并没有违法,于谦没有理由干涉。石亨、徐有贞等人的谋划只是想让朱祁镇复位,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们是决定发动政变,迎立朱祁镇复位。必须明确的是,支持朱祁镇复位只是一个意见,不犯法,发动政变才是犯法的。
于谦
朱祁钰病危,立太子之事被提上来。当时朝中分为三派:1)于谦与朝中部分大臣支持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2.吏部尚书王文和朝中部分大臣支持立襄王之世子为太子;3)石亨、徐有贞等人支持朱祁镇复位。这三派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于谦不能因为政见不同就去捉拿石亨、徐有贞吧?那他是不是也应该把吏部尚书王文给抓了?他是不是把朝中不支持立朱见深的人全都抓了?
石亨、徐有贞等人决定发动夺门之变前曾取得孙太后的同意,但孙太后也可能只是同意他们迎立朱祁镇复位,却不一定知道他们要发动政变,更不会知道政变的时间、方式等。石亨、徐有贞等人应该是在发动夺门之变的一两天内才做出发动政变的决定。
朱祁钰
2.某种意义上讲,于谦和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政见是一致的,都是希望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因为朱祁镇是嫡长子,是大明正统。
不同的是,石亨、徐有贞是希望朱祁镇复位,于谦却希望立朱见深为太子。请试想,如果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驾崩的话,朱见深就会继位,那么朱见深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把父亲朱祁镇给放了。朱祁钰病得时日不多了,朱见深继位年纪很小,就需要有人监国,那么监国的人显然朱祁镇最合适。所以,一旦确实朱见深为太子,则等于变相地把皇位还给朱祁镇,名义上他还是太上皇。
夺门之变
3.于谦是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忠臣,不是权臣。于谦已是百官之首,不管他是否应该打击石亨、徐有贞等人,他理应采取措施密切跟踪此事,比如调查石亨、徐有贞等人,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臣子,于谦如果利用权势私下做这些事情,那就越权了,这不是为臣之道。如果于谦是个权臣,他一定会密切跟踪朝局动向。当时明朝锦衣卫指挥使朱骥就是于谦的女婿,于谦只要跟自己的女婿打个招呼,朱骥自然会派人调查。恐怕为了避嫌,于谦和朱骥也很少来往吧?由此可见,于谦不想做什么权臣,对于石亨、徐有贞等人,于谦也只能通过堂堂正正的方式去击败他们。
所以,于谦明明知道石亨、徐有贞在密谋让朱祁镇复位,却没有阻止。那么,于谦堂堂正正地击败石亨、徐有贞等的方式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拥立朱见深为太子。拥立朱见深为太子符合大明的皇位传承规定,也符合于谦的道义。一旦朱见深继位,则由朱祁镇监国,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于谦在土木堡之役后虽然做了些让朱祁镇不高兴的事情,但毕竟有功于大明,况且又有拥立太子之功,想来朱祁镇也不可能杀他。另外,石亨、徐有贞的谋划则化无乌有。朱见深太子名义一定,石亨、徐有贞再迎回朱祁镇意义就不大了,那不就成了父亲抢儿子的皇位吗?
可见,于谦并不是在坐视夺门之变的发生,而是采取他认为是正确的、光明正大的手段去对付石亨、徐有贞。所以于谦和石亨、徐有贞比的是时间,如果于谦先拥立朱见深为太子,石亨、徐有贞的谋划失败。如果石亨、徐有贞先迎回朱祁镇复位,于谦则失败。
明朝
于谦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于群臣商讨于次日奏请朱祁钰立朱见深为太子,但在正月十六日晚,石亨、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石亨、徐有贞把时间卡得那么准,显然是知道正月十六日白天群臣的讨论,明白晚上就是最后的机会,一旦错过,拥立之功擦肩而过。此前他们可能早有准备,才临时决定晚上正式发动。既然是临时决定的,于谦和朝中群臣都不可能事先得到消息,这是夺门之变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吧?
正月十六日这一晚,于谦什么都没干,他只是疏忽了一晚上而已,结果却截然不同。作为失败者,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于谦最终也没能保全性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