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1-19 21:03: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1、焦裕禄的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留下的家风非常赞赏。2021年他到兰考考察的时候,连焦裕禄家过去的家风小故事都能娓娓道来。
焦裕禄一向反对不劳而获。所以,他留给后代的家风主要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每一个孩子都靠自己的能力活着,有力气就靠力气活着,有才艺就靠才艺活着,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裕禄家风的影响下,他的子女都力争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老大焦守凤从开封市总工会退休,老二焦国庆从开封市地税局退休,老三焦守云从郑州科技情报研究所退休,老四焦守军从成都军区档案馆退休,老五焦跃进现任开封市政协主席,老六焦保钢于2021年病逝。
焦裕禄去世50多年来,所有普通人家遇到的生活难题,他的子女都遇到了。但是,无论过得好与不好,他的子女都一直守护好父亲的英名这是焦家儿女必须恪守的底线。
2、钱学森的家风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其父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学,1911年回国,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
上小学前,母亲在自己家中教钱学森读书、识字。母亲还常常教育他学习要勤力,不能懒惰。这让钱学森养成了一个每天早起的好习惯,他不用母亲催促,自己按时起床。早饭后,就开始跟母亲背诵古诗文。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母亲还常常教给钱学森传统的中国文化。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都聚精汇神,心里对那些英雄崇敬不已。古人的高风亮节在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说母亲给钱学森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那么父亲钱均夫对钱学森思想品格的养成则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钱学森自己就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在父亲的教育下,钱学森很小就立下了很大的志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自己向往的大英雄。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善于思考,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把它做到极致。
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决定赴美学习,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母亲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母亲嘱咐他:“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母亲和父亲一样,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
告别在即,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寥寥数言,即成训导,让钱学森铭记一生。
在美国留学后,虽然美国方面为钱学森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远在国内的母亲每次在给钱学森写信时,都提醒努力学习,好早日回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头。多年后,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在有了儿子钱永刚后,也像父亲对待自己那样严格要求儿子。虽然钱家家境优渥,但儿子小的时候,还常常穿着带补丁的裤子,儿子七八岁时,钱学森还要求儿子每天每天早晚扫两遍楼前过道。这个习惯,钱永刚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在儿子钱永刚的记忆里,父母从来没有给自己上过政治课,也从来不会跟他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孩子。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长大一些的时候,钱刚曾经问过母亲:“你和爸爸好像从来都没有管过我们兄妹。”妈妈很温和地说“你不是很聪明吗,你不是会看吗?”钱永刚一直铭记着此话,也是看着父亲母亲如何去做,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检讨自己。
1957年,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三年,他因撰写《工程控制论》,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钱学森为此拿到了1万元奖金。钱学森没有拿这些钱来改善条件,而是购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5年后,他连本带息拿到约11000元。彼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创办,钱学森是近代力学系主任,他把钱捐给学校,希望用于购买教学用品。钱财身外之物,把它运用到有用的地方,这是钱刚对自己父亲最直观的记忆。
钱学森在家时,有空就看书。受家庭影响,钱永刚自幼也很爱读书。小学二年级时,识得几百个汉字的他,天天抱着字典读小说。家长会上,老师夸钱永刚好读书。蒋英听了很高兴,回头给儿子零花钱的时候,总是很痛快,有时甚至还多给一些。“她知道我不会乱花,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书了。”
钱学森平日工作繁忙,并不检查钱永刚的读书情况。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闲,晚饭后,他往沙发一坐,问钱永刚书看得如何。“我赶快让他看我做的标记。一个暑假读下来,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这就是他对我读书的推动。”钱永刚说。
时间一久,钱永刚发现,父亲给他解答问题时,不像上课老师那样事无巨细。“每个问题,他就几句话,把关键讲好,你自己再去思考。”这让钱永刚也养成了善于思索的好习惯。
江南钱氏人才济济,代有名人。他们的老祖先吴越王钱镠留下的《钱氏家训》,传颂至今。其中一条写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永刚认为,《钱氏家训》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要有为”,二是“守底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家的家训,那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了。”
“一个好的家风就像春风、春雨,你不觉得它在一件事上对你有多大影响,但随着时光流去,影响积累,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钱永刚说。
《钱氏家训》摘选: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3、袁隆平的家风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2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2021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21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袁隆平有三个孩子。一个学金融,一个学管理,小儿子学农,按说是遗传了他的事业。袁隆平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所谓”,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他们的奋斗。如今他们都是事业有成。在家风家教方面,袁隆平似乎选择“身教”大于“言传”的方式,用自己的奋斗的一生,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使他们在“于无声处”得到最好的教育。从某中意义上说,这是最好的家风,更是永恒的家训。
袁隆平名言:追名求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有些老实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没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认为,把名利看淡泊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
4、曾国潘的家风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风家训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5、陶渊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一个著名家族——浔阳陶氏,也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陶侃的曾孙陶渊明。
世人皆知陶渊明洒脱豁达,以“隐逸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和诗歌“篇篇有酒”等扬名,鲜为人知的是,陶渊明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孙。
当年,陶渊明到彭泽当县令,家里劳动力缺乏。为此,他请了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请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家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
另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陶渊明这么重视兄弟和睦,同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陶渊明与两个堂弟仲德和敬远,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即程氏妹,从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后,他不仅立刻辞官奔丧,还写下了一篇感情真挚的《祭程氏妹文》,寄托自己的哀思。
陶母、陶侃、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响着陶氏后裔,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正伦纪等内容。
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昔侃公为刺史时,尚惜分阴,则游惰辈,实不肖之尤”,则把陶侃珍惜光阴、勤勉努力的人生实践转化为对后世子孙的明确规劝。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岁月倏忽而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已然找寻不见,但浔阳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经久流传。
现在有一词是坑爹,就是自己的孩子坑了自己的亲爹,还有一个词是坑娃,就是亲爹坑自己的亲生孩子。现在的这两个词其实是一种开玩笑的性质的,没有什么恶意。但是在历史却真的有这种坑爹坑娃的事,而且性质还非常的恶劣,可以说被坑的人真的是下场非常的惨了。
1、汉王朱高煦被坑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他和他的哥哥不一样,他是一个英雄善战的人,从小就特别的调皮,什么上墙爬树,抓鸟抓虫,总之是调皮捣蛋的坏事没少做,因此也很不得他爷爷的宠爱。
从小他爷爷就一直挑他的刺,总是指责他。后来朱允炆继伟,就开始对自己的亲戚下手,这个时候朱高煦的爹忍不住了,就开始带着他造反,没想到还成功了。立下大功的朱高煦得到了赞赏,以为皇位能给自己了,没想到转眼就被父亲坑了,把皇位给了自己的哥哥,真的是气死人了。
2、杨广坑爹
我们都知道杨广的父亲是杨坚,杨坚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也是一个很好的领导者。他凭借自己的胆识和勇气建立了隋朝,他也很明智,是一个体贴民心的好的领导者。
在他在位的期间他颁布了很多的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对农民的生活也很关心。然而这一切都让他的儿子杨广毁了,杨广在位的时候是这里去招惹一下,那里去招惹一下,结果招惹完又打不过,只能后退。农民过得不好,最后他也没得个好结局。
意思是:天地形成时没有出现万物,是后来天地生育了万物,所以天地是天下万物的父母。已经有了天地这个父母,也知道了万物这个子女的由来;已经知道万物这个子女,反过来观察这个天地父母。
出自《道德经》第52章,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
天地形成时没有出现万物,是后来天地生育了万物,所以天地是天下万物的父母。已经有了天地这个父母,也知道了万物这个子女的由来;已经知道万物这个子女,反过来观察这个天地父母,天地没有死亡之身,会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不会消亡。
如果塞住了道的“进口”,关闭了道的“出口”,天下万物将永远不能繁衍生息(四季停止)。道的“进口”和“出口”畅通无阻,四季运转周而复始,万物才能生生不息,万物永远不会灭绝。能观察到事物微小的变化,从而明白事物的发展趋势。
保持柔和宁静的心态和作风,能提高事物的辨别能力,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借用天上的光芒,照亮所要观察的事物,明白了事物其中的道理,就不会有祸害殃及到自己;这些对事物的见解知识,是可以永远传承的。
扩展资料:
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在这里,“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本和末等关系的代名词。张松如认为“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论证明,当作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方法了。西周以来,中国已经产生了例如五行说那样原始、自发的唯物论。当老子第一次试图把那种元素化的‘物理性形式’推进到更高阶段的理论性的形式时,他的理论形式的唯物主义思想。
也因受到了历史与科学条件的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性,反映到更为复杂的认识论领域中来,就很容易带上一种以‘道’观物的特点。这是老子在认识上失足落水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又认为老子的确是强调抽象思维,对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的关系讲得不够清楚。
这是我们从本章内容中所得知的,不过不能把这一点加以夸大,相反,我们感到,老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引用了辩证的方法,他的“知母”、“知子”的观点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不仅在春秋末年甚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思想水平是许多哲学家所不及的。
本章的言外之意在于,世人都好逞聪明,不知收敛内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他恳切地希望人们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内蓄、收敛,就不会给自身带来灾祸。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