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1-03 10:44:07 | 作者:JELLY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文章是《写作与沟通》课程的作业,也是费了我较多功夫完成的,拿来发在知乎上也算是物尽其用(?bushi)。文章当中可能会有不太准确的地方,恳请指正,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引用的几篇论文(写的比我好就是了),之后也会抽空补充一些图片上来。
摘要:大航海时代西欧人民对香料的渴求促使了欧洲通往东亚新航线的开辟。不难发现,香料在中世纪的欧洲具备极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一度成为社会上的奢侈品。这不仅仅是由于欧洲不产香料和传统香料贸易线路的弊端导致的“物以稀为贵”,更是因为香料在饮食中的调味作用、在医疗上的治疗保健作用和在宗教上的神圣意义造成香料需求量大。正是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西欧人在大航海时代开辟出了从东亚到欧洲的新香料贸易线路。
关键词:香料;大航海;西欧
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对香料极度渴求,他们开辟了从欧洲到东方大陆的新航线,从而发展起横跨亚欧大陆的香料贸易。[1]在国际史学界当中,有关香料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中世纪西欧香料贸易是如何开辟的这一问题上,[2]鲜有学者专门研究为什么香料会成为欧洲人追求的“宝物”。香料的英文词语“spice”来源于拉丁文词语“品质species”,意为“具有特殊的价值或者十分精美的物品”,[3]由此可见香料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本文将从其他学者已有的一些研究资料入手,探究香料为何能够成为中世纪欧洲人民追捧的贵重品。
日常生活中人们说的香料一般是指能够散发令人愉悦气味的熏香制品等,但在中世纪的欧洲,香料还包括胡椒、肉桂、丁香、肉豆蔻等调味品,番红花、樟脑、麝香等药用品以及一些染料。[4][5]在当时,香料的价格十分昂贵,人们狂热地追捧香料,使香料成为社会中的奢侈品,甚至一度和黄金等价,其中,胡椒就被称为“黑色黄金”。据记载,在12世纪,一名在英国国王葡萄园中工作的工人的一周工资大概相当于一磅胡椒的价格。在13世纪,用三只羊仅能够换来一磅肉豆蔻皮,半头牛也不过相当于一磅肉豆蔻。[6]虽然随着香料的输入量增加,其价格略有下降,但在15世纪,一磅胡椒依旧可以换来一头猪。[7]
香料极高的价值使它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种替代性的货币:勃艮第的农奴可以向修道院院长支付一磅胡椒来获得自由;法国南部犹太人用生姜等缴纳土地税。[8]英国利用胡椒缴纳耕地租金的传统甚至保留至今。[9]
香料的经济价值还赋予它极高的社会价值,它是西欧中世纪社会当中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早期,教皇每月第一天会在圣彼得大教堂外发放物资以彰显上帝的慈爱,其中穷人们领到的不过是普通的食物,而贵族们则可以被分到香料,这一规定如同当时西欧社会中严格的等级制一般,足见香料是高贵的,是上层社会才能够享有的。[10]后来,香料与宝石、毛皮等一样,成为人们区分社会阶层的重要外在标志。[11]
香料在宴会上的应用最能显现出它是地位的象征:香料成为宴会上被最先送上桌的精品,越多的香料则意味着宴会的规格、主人家的地位越高。1476年乔治公爵与雅德维加公主的婚宴上,花费的香料高达1200磅之多。[12]
香料还成为外交礼品被统治者们相互赠送,1294-1303年间教皇就会定期收到各国统治者赠送的香料。[13]
由此而见,香料在中世纪欧洲被称为奢侈品一点也不为过。那么在现在人们看来普通且廉价的香料,为什么在当时会具有如此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呢?
像胡椒、丁香、肉桂、肉蔻、生姜等香料,主要产地都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东亚国家,这是因为这些农产品大多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生长温度在20-30度之间。而西欧国家大多数纬度偏高,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之中,即便大西洋暖流使得土地可以耕种,但最高温度通常不超过20度,这就限制了大部分的香料无法在西欧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种植。因此,欧洲国家想要获得香料,势必需要从东方亚洲国家来进口。[14]
同时,即便欧洲本地也有类似香菜、漆树等含有芳香气味的农产品,但因为欧洲人民对它们太过于熟悉,缺少像其他稀有香料一般的梦幻色彩,导致它们在欧洲社会中甚至“不能够叫做“香料”,[15]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西欧人民追捧的香料只是从东方运输而来的“宝物”。
中世纪欧洲的香料贸易链十分漫长,在通过大航海开辟新的香料贸易航线之前,香料从原产地印度或东南亚抵达欧洲大致要经过以下几步:
首先,中国或者马来西亚的商人先将产自东南亚地区的香料运输至印度,穆斯林商人再通过三条主要的航线将香料运送至地中海地区:北线从印度出发,沿陆路前行,经过中亚各国到达黑海沿岸地区,最终到达君士坦丁堡;中线从印度洋出发,经过波斯湾,两河流域到达叙利亚沙漠,最终抵达利凡特;南线从印度洋沿海路出发,绕过香料角抵达红海之后,一部分送至利凡特,另一部分则经陆路抵达尼罗河,再送往亚历山大里亚。这样,香料抵达地中海地区后,再由威尼斯商人贩卖到西欧各地。[16]
中世纪西欧香料贸易链漫长且复杂,其间经由多段贸易组合而成,各方参与者只能了解到自己所接触的一部分贸易,而无法了解到整个香料贸易体系的全貌。这样的香料贸易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极富不稳定性,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一条贸易链中断。旅行家Martin Behaim发现,15世纪香料在亚洲收货后,需要经过12个环节才能抵达欧洲进行出售,这其中运输距离长、沿途关卡众多、缴纳税费高昂,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中世纪的西欧,香料可以价比黄金了。[17]
综上,中世纪香料在西欧各国非常稀缺,“物以稀为贵”,据调查,从东亚到西欧,香料的价值会翻20多倍。[18]当然,香料具备如此高昂价值不止是因为它的稀缺,还源于它在欧洲人民生活中起到的各种重要作用。
香料在饮食上的作用最大且最广泛,它满足了西欧人民的口腹之欲,许多厨师都有自己运用香料的绝技。在现存的13-15世纪的欧洲食谱中,有超过75%都使用了香料。[19]总体上来说,香料在饮食上具备以下四种用法:
(1)制作肉食
西欧人民喜欢食肉是众所周知的,不仅因为人们认为香料有利于刺激胃部蠕动以加快对肉制品的吸收,[20]而且由于冬季鲜肉难得,且宗教斋戒等缘故使得食物口味很单调,香料的运用就在所难免。普通民众会选择将猪肉、鱼肉等用香料进行腌制,不仅有防止肉制品腐烂的作用,在食用时还别有一番风味。贵族们不喜腌制的味道,他们会将肉类进行简单的烹制,比如煮或烤,在食用时再加入香料进行调味。当时的贵族们每一顿饭基本上都离不开香料,他们会在几乎所有的肉、菜中加入香料,这已经不仅仅是烹制食物的需要了,更多的是他们享受从食用香料中获得的快感。[21]在《巴黎持家书》中介绍过烤猪肉的做法:先将生猪蒸煮,再在腹中填充生姜等香料以及煮熟的奶酪等,最后进行烘烤,食用时还要搭配用其他香料制作的调味酱。[22]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不难发现香料在制作肉食上的重要作用。
(2)制作沙司
沙司是中世纪西欧的一种极具特色的饮食,它其实是其他食物尤其是肉类食物的佐餐,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开胃菜。沙司的做法是以一种香料为主材,添加上别的食材进行蒸煮,最终辅以辣椒或醋进行调味。香料在其中还具有调色的作用,例如可以用生姜和番红花沙司将沙司染成黄色。[23]沙司的品种繁多,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口味多变,在当时饱受西欧人民喜爱。当时比较著名的沙司有黑胡椒沙司、“公猪尾”沙司、骆驼酱等。
(3)制作甜品
蔗糖虽然不是调味品,但在当时也是很贵重的一种香料,能够与肉桂、生姜等调味品并列。当时由于技术手段有限,人们保存水果的唯一方法就是用大量香料以及蔗糖熬成的糖浆水将水果制成12“糖果”,这些“糖果”最后逐渐演变成了现今的果脯。也有使用蔗糖与生姜等香料制作而成的蜜饯,饱受人们追捧。还有一种甜点是利用糖水与其他食材进行混合,冷却凝固形成各式各样的糖雕。这样的糖雕,不仅有食用价值,还兼具很高的观赏价值。由于糖的价格高昂,这些甜品也被贵族用作展示自身财富与地位的工具。[24]
(4)制作调味酒
中世纪欧洲,单纯的葡萄酒的口感非常不好,不仅苦涩,而且没有办法做到很好的密封保存,葡萄酒在存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酸。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通常都会在酒酿好之后加入一些香料,这些香料能够很大程度的遮盖葡萄酒的苦涩与酸味,从而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同时,香料所携带的防腐作用能够大大延长酒的保存期限,让酒在长期发酵中变得更美味。在酒中添加香料的做法也使得酒的味道有了多一重的变化,受到西欧人民的喜爱,这种习惯甚至延续到近代。[25]
(5)用作调料
以上几种用法中,香料都是在烹饪时就直接添加进去了,但它还能单独被用作调味品。香料会被放入小盘或小碟中,根据个人喜好添加进食物中,或者用奶酪等蘸着享用。不过,这样的用法容易造成香料的浪费,一般只有富贵人家才会使用。
(1)“体液理论”的应用
由于基督教会的规定,基督教徒没有办法对尸体进行解剖研究,因此中世纪以前的医生无法通过研究人体内在来探寻疾病的起因,医疗手段颇受制约。当时的人们有一套被奉为“圣经”的医学理论——体液理论。
体液理论起源于古希腊,体液指在肝内各种营养物质产生的液体,分为血液质、粘液质、胆液质和黑胆质四种,这四种体液与土、水、火、风(构成世界的四大物质)联系,而这四种物质又与温暖和湿润程度(物质的两大基本性质)相关。总的来说,血液质温暖湿润,属风;粘液质寒冷湿润,属水;胆液质温暖干燥,属火;黑胆质寒冷干燥,属土。在这一理论的下,所有的食物也具备冷热干湿的特性,香料也不例外,人们就将冷热干湿的程度分为4个等级。[26]
体液理论的核心是平衡,因此,人们保健与治疗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体液平衡。大多数的肉类特质都是冷且湿的,而香料热且干的特质恰恰能够与之平衡,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制作肉制品的时候要加入香料。
人们利用香料医治的主要是胃病,这是因为胃是人体最容易受到冷气与湿气影响的地方,香料能够恰到好处的解决冷湿两气的危害。除此之外,按照中世纪的消化观念,人体大忌是消化缓慢,而香料本身的刺激性会加速肠胃蠕动,从而促进人体消化。[27]
(2)作为药品
香料作为药品使用在西欧由来已久,很多中世纪的医药记录中都有使用香料来为人治病的记录。5世纪的一本《Syriac Book of Medicines》中就有详细地列出多种香料的医疗用途,例如,胡椒就可以治疗关节痛、失眠、打嗝、疝气等多种疾病。除此之外,龙涎香还可以助产、治疗癫痫等;[28]胡椒、蜂蜜、白酒、白屈菜制成的眼药膏可以帮助眼睛排出其中的有害液体,从而治疗眼病。[29]
(3)防治瘟疫
在中世纪,由于无法解释瘟疫爆发的原因,人们将其快速传播的原因归结在气味上。1315年巴伦西亚的一位医生在信中说腐朽的气体比腐败的食物更能传播有毒物质。既然腐朽的气体能传播疾病,那么芳香的气体就能预防疾病。[30]当时的人们认为,干热的物质可以促使人体排汗,而体内的有害物质也会随着汗液一起排出体外,食用香料刚好可以起到这个效果。
1348年黑死病在欧洲爆发,当时最流行的防御手段就是随身携带香盒。而根据家庭经济条件,里面盛装的香料可以是安息香、沉香木、檀香、龙涎香,也可以是桂皮、番红花、肉豆蔻皮等等;贫穷的人们也会使用大蒜来抵御毒气。在一些重灾区的幸存者宣称是香料让他存活下来时,人们对香料防治瘟疫的作用更是深信不疑。[31]
(4)激发情欲
香料具备一定的催情作用,它能够刺激人的神经,使身体发热,促进体液分泌。但过度使用香料显然有害,最终会导致人神经失常或者体液干涸而死,因此,对性欲旺盛者应当慎用香料,而需要特定节欲的人例如修道士应禁止使用香料。[32]对于修士们,他们可以使用牡荆来代替香料却不会产生情欲,故而牡荆又被称作“修士的胡椒”。[33]
(1)对死亡的意义
利用香料来为尸体防腐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尸体的鼻腔中放有胡椒;拜占庭的查士丁尼大帝用没药、蜂蜜和香油涂在尸体的身上。[34]
基督教时期,由于罗马人的葬法通常是火化,而使用香料涂满全身再进行火化会使火化后的烟尘具备浓烈的香味,这在罗马基督徒们看来是圣洁的行为。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桂皮的味道圣洁,与桂皮一起火化是借助神圣之物洗涤自身的罪孽,让自己更有机会在死后进入天堂。对早期其他的基督徒而言,他们相信人死能够复生,香料可以防腐、更好的保存尸体,有助于复活后重新承载其灵魂;即便后期基督教已经认为肉体与灵魂可分离,尸体不再有价值,利用香料掩盖腐败气味的方法仍旧实用。[35]对于很多基督教徒而言,香料带给他们一种来自仙境、来自来世的气息。[36]
(2)作为宗教仪式用品
古希腊罗马地区的宗教信仰中提到,神具有芳香之气,或者说,神就是芳香之气的化身,因而,尘世中的芳香之气被教徒们看作是神的礼物,是超越俗世之物。[37]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徒在教堂举行宗教仪式时,都要使用大量熏香。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曾经对教徒说,祷告者在熏香旁进行祷告,会附带上熏香的气息,熏香是可以直通天堂的圣洁之物,这也就象征着祷告者进入了天堂。[38]
在对教徒进行圣职的授予仪式上,会用香料制成的油膏涂抹全身,象征身躯变得圣洁,就连教皇就位时也要进行涂油礼。教皇权力的象征之一就是一个装有麝香和十二个石头的袋子。[39]圣保罗也曾说:“我们的身上具有基督的馨香气息。”[40]在举行施洗礼等圣化时,也会用香料。
综上,香料在西欧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既是饮食上用来调味的必需品,又是当时人们眼中能够“包治百病”的药物,还是宗教信仰中的圣洁之物。其中,香料的很多作用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起,更印证了香料是当时社会中的奢侈品这一事实。因而,在中世纪,西欧对香料的需求量大,但其却极为稀缺,就造成了香料价高的现象,迫使人们开展更大范围的香料贸易。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多少都受到了西欧人民前往东方寻找宝物的驱动,而其中香料更是这些开拓者眼中的“黄金”。在现代人看来普通廉价的香料,能在西欧社会中成为奢侈品,原因一在其稀少,二在其功用众多导致人们必须要使用它,了解了这些相关的原因之后再看香料贸易的开拓,我们就更容易理解香料贸易在整个大航海时代占据的重要地位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