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美化或者丑化了哪些人物

时间: 2021-11-01 17:06: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明朝那些事儿》美化或者丑化了哪些人物

《明朝那些事儿1》人物评论

如题..请各位写5个人物评论..要绝对原创..不能抄袭.要根据《明朝那些事儿1》写..200字左右..不能百度一下..绝对绝对原创..
你别装了啊,你才是污蔑呢,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怎么地,我好心好意的回答问题,还被你这等人说成污蔑,是,你确实污蔑我了,不要讨好楼主,谢谢,按要求答题

看好了,5个人物!!你够吗!我辛辛苦苦打了怎么多字,就落下了一个憨居。你要学会审题。
朱元璋 有勇有谋,出身贫寒却能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将元赶出它的地盘,他办事果断,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他虽从未上过学,但智勇双全。他是幸运的,他拥有徐达、李文忠、常遇春这样的大将,也有像马皇后这样的妻子,若不是马皇后,他在当皇帝后会杀害更多的人。他也是倒霉的,出身贫寒,父母早早便死去,为求生去当和尚、乞丐,只好投奔郭子兴。徐 达 朱元璋从濠州出来后抓到的一个壮丁,后来却成了朱元璋麾下的一员猛将,善于谋略,打仗的时候身先士卒,足见其勇猛,我认为他是朱元璋最爱的将领,至于朱元璋送他鹅让他死的是事情只不过是传说罢了。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常遇春 我认为他这个天下第一先锋当知无愧,投奔朱元璋后便让朱元璋交予先封印给他,他绝对是个天才将领,他一生所有的表现都足见其勇。李文忠 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朱元璋将领中可以排行老三。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刘 基 隐士,被别人推荐,到朱元璋那里当了谋士,忠心耿耿,智谋过人。 我说得很清楚了,答题归答题,不要侮辱别人好不好。 望楼主明鉴啊!
遵命!绝对原创!这本书我也看过,蛮好的。1、朱元璋 (这本书里的主角)明朝开国皇帝,庙号明太祖,年号洪武,在位35年,农民出身。家人都死于元朝的黑暗统治下,被迫参军,后与大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刘基等推翻了元朝。朱元璋是个不错的军事家,不错的父亲,可惜不是也个好皇帝(当年明月也这样说过),杀害了徐达(传说)、李文忠、刘基(借胡惟庸之手)、冯(国)胜、李善长等。没给下一位皇帝(朱允文 文火字旁,输入法没有这个字)留下什么将领,造成永乐靖难(有他的责任)2、徐 达 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将领,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此人善于谋略。打仗也很厉害,其子徐辉祖继承了他的优良传统,可惜建文帝不重用……3、常遇春 朱元璋手下第一先锋,但好杀戮,英年早逝(40多,应该不算吧......)。可惜,看到他死那页,我一晚上没睡好觉。4、李文忠 仅次于前两位,打仗也是一等,明成立后被朱元璋杀害,此将最号好奔袭。5、刘 基 明第一谋士,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应该不逊色于诸葛亮。
朱元璋是政治家、好父亲、不好的皇帝。徐达是忠臣、功臣。常遇春是杀人狂。李文忠是大将之才。刘基是忠臣、谋臣。
二楼到底看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啊?你简直是污蔑啊朱元璋在乱世之中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的王朝,并且废除了中国封建王朝延续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并且在中央设立六部,在地方设立三司(这都是初中历史学过的和看书看到的。。)常遇春是冷兵器时代的十大名将之一,外号天下奇男子。 他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却有一个不祥的嗜好——杀降。后在外出征战时暴病而死,年四十。 楼主我这些都是自己写的,望采纳

明朝那些事儿人物大全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便要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明朝的那些事儿》人物统计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9
郭子兴 徐寿辉 陈友谅 张士诚 常遇春 徐 达 冯国胜 朱文正 李文忠 傅友德 蓝玉 刘基叶琛 章溢 李善长 汤和 韩山童 刘福通 李贞 赵普胜丁普郎 胡大海 孙炎 邓愈 赵德胜 薛显 张定边 王保保 胡惟庸 宋濂 马皇后朱亮祖 道同 郑士利 方克勤 郭桓 袁凯 朱标 纳哈出 郭英 耿炳文 沐英
2 明惠帝
朱允文
建文
1399~1402
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 李景隆 道衍(姚广孝) 张玉 朱权 平安 铁铉 高巍 盛庸
3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1403~1424
纪纲 解缙 郑和(马三保)陈祖义 瓦剌马哈木 鞑靼阿鲁台 邱福 王聪 霍亲 王忠 李远 朱瞻基李谦 张辅 张玉
4 明仁宗
朱高炽
洪熙
1424~1425
杨士奇 杨荣 杨溥 ……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杨士奇 杨荣 杨溥 张辅 夏原吉 胡濙瓦剌脱欢
6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1436~1449
杨士奇 杨荣 杨溥 王振 张太皇太后 张辅 胡濙 瓦剌也先 王直 邝茔 于谦 钱皇后伯颜沾木尔
7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1450~1457
于谦 喜宁 罗通 刘定之 石亨 王直 胡淡 李实 杨善 陈循江渊 徐理 曹吉祥 张轨 徐有贞
8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1457~1464
徐有贞 石亨 曹吉祥 张轨 李贤 王翱 曹钦 孙镗 吴瑾 冯益 汤序
9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1465~1487
万妃 韩雍 汪直 纪妃 张敏 吴皇后 梁芳 尚铭 万安怀恩
10明孝宗
朱祐樘
弘治
1488~1505
万安 怀恩 刘吉 王恕 马文升 邱浚 刘健 李东阳 谢迁李梦阳 唐伯虎 (唐寅) 祝枝山 文徵明 徐祯卿 程敏政徐经 华泉 刘大夏 杨一清
11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刘健 李东阳 谢迁 刘瑾 焦芳 韩文 王岳 王华王守仁(王阳明) 方奎 张彩 张永 钱宁 杨廷和 梁储 蒋冕张钦 孙玺 小王子 王勋 魏彬 张忠江彬 朱宸濠 王琼 孙燧 刘养正李士实 戴德孺 伍文定许泰 刘晖 王冕 刘姬 蒋瑶 乔宇 谷大用 钱德洪 王畿
12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杨廷和 张璁 桂萼 杨慎 蒋冕 毛纪 郭勋 杨一清 夏言杨金英(宫女)
严嵩 严世蕃 杨博 陆炳 徐阶 赵时春 唐顺之 曾铣 仇鸾 高拱张居正 鞑靼俺答 丁汝夔 王邦瑞 沈錬 赵贞吉 李春芳 殷士詹 王世贞 杨继盛张经 李天宠 赵文华 胡宗宪 俞大猷 戚继光 徐渭 汪直 徐海王翠翘 毛海峰 王本固
谭伦 李成梁 李默 鄢懋卿蓝道行 罗龙文 袁炜 海瑞王用汲 李士翱 顾磷 胡应嘉 李登云
13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1567~1572
高拱 张居正 欧阳一敬 齐康 李春芳 陈以勤 赵贞吉 潘季驯 殷正茂 王崇古 杨博 谭伦李成梁(1526-1615) 张溶 朱衡 殷士詹 冯保 高仪 程文 邵大侠 何心隐
14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1573~1619
张居正 李太后 申时行 王锡爵 冯保 赵用贤 吴中行 张四维 海瑞 丰臣秀吉 德川家康李如松 李如柏李如梅 祖承训 宋应昌 沈惟敬 李宁 杨元 杨镐 张世爵 查大受 骆尚志 赵志皋 董一元 麻贵 石星 刘艇 刘綎 陈璘邓子龙 李舜臣 王皇后 郑贵妃 王家屏于慎行 汤显祖 许国 张位 顾宪成 沈一贯 朱赓朱常洛 沈鲤 李三才 王时敏赵南星 叶向高 王日乾 王之寀 郑国泰 胡士相 张问达 李成梁王杲 阿台 觉昌安 塔克世努尔哈赤(1559-1626) 杜松 马林 熊廷弼
15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郑贵妃 崔文升 刘一璟 周嘉谟 邹元标 孙如游 杨涟 王安 方从哲 李选侍 李可灼 李进忠(魏忠贤)
16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1621~1627
杨涟 左光斗 赵南星 高攀龙 邹元标 孙慎行 叶向高 熊廷弼 袁应泰 王化贞 罗一贯 孙得功李永芳 张鹤鸣 王在晋 毛文龙 赵率教 满桂 吴襄汪文言 于玉立 梅之焕官应震 魏忠贤 孙暹 卢受因 王安 客氏 顾秉谦 魏广微 冯铨 施风来 崔呈秀 许显纯 史可法李养正 顾大章 魏大中 袁化中 周朝瑞 周顺昌 颜佩韦 杨念如沈杨 周文元 马杰 黄尊素高第 张嫣
17明思宗
朱由检
崇祯
1628~1644
魏忠贤 皇太极 袁崇焕 赵率教 满桂 祖大寿 陆澄源 徐应元 李永贞 刘若愚 李朝钦 黄宗羲孙承宗 毛文龙 范文程 李永芳 黑云龙 梁廷栋 余大成 周延儒 温体仁 钱龙锡 钱谦益 王永光韩一良 刘懋 何可纲 张春 孙元化徐光启 孔有德 谢涟耿仲明 李成九 毛成禄 朱大典 黄龙 尚可喜 杨鹤神一魁 王左桂 高迎祥李自成 张献忠 吴三桂 洪承畴 曹文诏 左良玉 陈奇瑜 卢象升 孙传庭 贺人龙 祖宽 张凤翼 杨嗣昌 刘泽清 高起潜 熊文灿 王朴夏承德 黄道周 徐宏祖(徐霞客)

望采纳~~~~

《明朝那些事儿》里说过一个连中三元的人,但是因为长得太难看了,所以皇帝把状元给了另一人,谁啊

还有,让给谁了,是哪个皇帝干的
是永乐大帝朱棣的时候的故事,名字我忘了,你说的那两个人都是解缙(永乐大典的主编)的老乡,那个因为丑而被建文帝把状元给了他的老乡,最后朱棣叛乱达到南京城的时候因为丑的那个自杀殉国,那一个得到他状元的和解缙一起投降了朱棣。
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将第一名改为韩克忠,所以并没有黄观的名字。
黄观,因反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反抗,被朱棣抹去他连中三元的事!
王艮,建文二年殿试第一,但长得难看,建文帝把第一名的位置给了胡广。
强调一下,不是连中三元。明朝连中三元的只有黄观和商辂。
黄观,因朱槺谋反成功,他不屈服,被朱槺抹去他连中三元这件事
黄观 商辂明朝连中三元的人
http://tieba.baidu.com/f?kz=637254355黄观
商辂http://baike.baidu.com/view/310914.htm

《明朝那些事儿》好看么

挺好看,类似与白话文的方式向你讲述那段历史,款款道来,相比一些正史要有意思的多
如果说易中天的历史研究是学者草根化的话,那么《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部纯粹草根的作品,它的走红使得对历史的评说回到草根自己的手中。
作为一本说历史的书,当年明月所用的笔法,却完全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这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笔法,正如作者说的那样:“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

《明朝那些事儿》里,丑化了哪个明君,美化了哪个昏君?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科普明朝历史的好读物,在年轻一代网民中有巨大的影响力。然而也确实有一桩明显的白璧之瑕,便是对将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祸国害贤的昏君尽可能美化,对真正一代明君明宪宗朱见深,却又过分丑化,实为一大缺憾。

而“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辟,并杀害于谦一事,该书的描述亦大体依据《明实录》中,由明朝官方种种涂脂抹粉后的说法。还有一颠倒黑白的地方,便是竭力美化朱祁镇天顺复辟后的首辅李贤,甚至吹嘘他是如何「忍辱负重,为于谦报仇」的大功臣,亦与真实史实颇多不合。

朱祁镇不止是杀害于谦的真凶罪魁,更大规模清洗朝堂,杀害众多京师保卫战的有功朝臣。包括内阁辅臣王文和于谦被一同杀害,曾于德胜门之战击退瓦剌首领也先的将领范广更被凌迟处死。

内阁辅臣陈循、工部尚书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被发配流放,内阁辅臣萧镃、内阁辅臣商辂、吏部尚书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谦等罢职。其下尚有众多景泰年间的文武要员被杀害、流放、罢黜。他们大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却被一心党同伐异的朱祁镇清洗。

明英宗:朱祁镇

除此之外,在朱祁镇复辟后的天顺年间,更有以下种种恶行弊政:

平反王振,建庙祭葬招魂,甚至给瓦剌首领也先在京城建庙,感激他放自己回国的“大恩”。对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夺门功臣”委以重任。后来石亨石彪叔侄骄纵不法,图谋变乱;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至于《明事》定要将平定石、曹一党,也当做朱祁镇的所谓“功绩”,未免过于无稽。被君主宠信的太监举兵造反,唐朝之后历朝努力限制宦权,整整五百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例。重用锦衣卫逯杲、门达等,推行特务统治,放纵他们纳贿弄权,制造多起冤案。各地按察使、参政、巡按等大员因此被罢免和下狱无数,甚至连皇族宗亲也不幸免。如他的堂叔弋阳王朱奠壏,得罪锦衣卫,竟被诬陷与其母乱伦,朱祁镇明知此事荒诞不经,为维护其佞幸的权威,也定要颠倒黑白,草菅人命,下令冤杀朱奠壏母子,并焚其尸。甚至就连朱祁镇在瓦剌时和他相依为命的护驾功臣袁彬,只因不愿违心枉法,助纣为虐,便也被拷打下狱,流放闲置。处置荆襄流民问题,举措不当,在他死后当年,便爆发上百万人参与的荆襄流民大乱。明朝政府历时七年,出动二十五万大军,耗费钱粮无数,才将这场民变镇压下去。轻信蒙古鞑靼部首领的孛来“换道入贡”的谎言,河套地区就此丢失,并导致为祸大明百年的“套寇”。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开抚顺关马市,养虎为患,遗祸后世千秋。

总而言之,朱祁镇不但可说是明朝从人品到政绩最差劲的皇帝,也更加不是《明事》吹嘘的什么“好人”。

至于朱祁镇复辟后的首辅李贤,也绝不是如《明事》美化吹嘘的那样,什么「忍辱负重,为于谦报仇」的正直大臣。

明朝首辅:李贤

而事实上,这个李贤在复辟之初和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甚为亲厚,为他们出谋划策甚多,极可能一起谋害于谦的凶手之一。当时著名大臣,”刚直有节、以忠谏名天下“的御史杨瑄做《复辟录》,根据李贤自己撰写的《天顺日录》,便如此认为。

【(曹吉祥)凡事与二学士商议而行。时徐有贞、李贤已为吉祥所引,入阁办事,故除于谦等皆用徐有贞策,而(李)贤阴助之。】

【贤自言助有贞展尽底蕴,又言有贞素行持公者少,予乃持公助之,遂改前辙。观此,则有贞害谦之事谓贤不与谋,可乎?】

【初,亨每来阁议事,则欲以己意令内阁行之,有贞等得无厌乎?又亨欲荐吴与弼,贤乃代草附亨奏之,则吉祥、亨初与有贞、贤相亲厚可见矣。】——明·杨瑄《复辟录》

原来景泰年间,李贤为吏部郎中,当吏部侍郎出缺时,他想直升此职,却被调去兵部作了侍郎;吏部侍郎职位由原兵部侍郎项文曜担任。

明朝体制,向来是吏部为六部之首,高于其他各部。(于谦这个兵部尚书为实际首相的情形,非常特殊,全因为他的社稷功高,威望盖世,明代宗景泰帝对他也异常信重。)

所以吏部官员很少能直接升职,而要先调任其他部去迁转;吏部侍郎、尚书也需由其他部的侍郎、尚书调任,类似情形一直十分普遍。

李贤却认为项文曜这个兵部侍郎是于谦的私党,挡了自己青云之路,因此嫉恨二人不止。他在自己的《天顺日录》「屡言文曜党谦」,甚至污蔑于项两人有同性暧昧关系,说项文曜是”于谦妾“。

【当时以项文曜为于谦妾,士林非笑之。每朝待漏时,文曜必附谦耳言,不顾左右相视,及退朝亦然,行坐不离,既在吏部亦如是。】——李贤《天顺日录》

夺门之变后,李贤便趁机唆使自己亲信的给事中王镇,弹劾项文曜为“于谦奸党”的一员,给项文曜加上一条「知于谦谋反故纵者,律斩」的罪名,以此报却私仇。项文曜上疏求饶称「谦逆谋,臣实不知,乞宥臣罪」,果断和于谦划清界限,朱祁镇便饶他一命,从轻判为流放。

李贤本因明代宗朱祁钰知遇之恩,才超擢提拔为朝廷要员,然而他在《天顺日录》却一边吹嘘朱祁镇是「正统十四年间,上在位未尝有失德事,时王振擅权,致有土木之变,上既回銮,入南城,天下人心向慕不衰」,一边大泼朱祁钰的污水,把他写成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谈及“夺门之变”,则是「景泰淫荡载度,臣民失望,一闻上皇复位,无不欢忭鼓舞」。

连史官都忍不住在李贤的传纪中,讥刺他对明代宗的忘恩负义,以及「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排斥异己迫害忠良的种种劣迹。李贤连对叶盛、岳正、罗伦等人尚且如此,何况是皇帝朱祁镇必欲杀之,而他自己也切齿痛恨,大肆诬蔑的于谦呢?

【然自郎署结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书顾谓景帝为荒淫,其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

铁一般的历史事实,真正豁出大好前程,要为于谦辩冤的贤臣,绝非这个在朱祁镇复辟后春风得意的李贤,而是因此得罪朱祁镇被他下狱,然后从宽免职回家的内阁大臣商辂。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数年,召还商辂为内阁首辅,给于谦平反昭雪,赦免其亲族并加恩,并在商辂力主下,追复景泰帝朱祁钰帝号,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朱见深身为人子,又不能在诏书中明白说自己父亲的不是,如何恩将仇报,如何冤杀忠良,所以才假称「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于谦之冤岂只朱祁镇父子知晓,天下人何人不知?若当真按《明事》所言,以为这是“朱祁镇交待儿子替于谦平反”,实则滑天下之大稽了。

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不但为人敦厚明智,平反于谦,追复明代宗帝号,论政绩和文治武功也远非朱祁镇可比:

是他平定了朱祁镇酿成的荆襄百万流民大动乱;是他征讨建州女真,犁庭扫穴,擒斩包括努尔哈赤之六世祖、建州酋长董山在内的1700余人,并焚毁屯寨四百座,释放被其掠夺的汉人奴隶“包衣”千人;是他重用名臣王越,多次出塞打击蒙古,连中兴蒙古的传奇摄政皇后满海都,也是死在明军的突袭中;是他召回被朱祁镇流放的护驾功臣袁彬,执掌锦衣卫,结束了朱祁镇复辟期间的特务统治……

然而在《明事》中,这些均没有提及,只大肆批判朱见深如何昏庸无道,如何痴恋比自己年长一辈的万贵妃,因此真实历史中明明是中兴大明的一代明君,竟成了许多读者印象中那个宠信奸妃、宦官和奸臣,搞得朝堂和后宫都乌烟瘴气的大昏君了

文章标题: 《明朝那些事儿》美化或者丑化了哪些人物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7517.html
文章标签:明朝  丑化  美化  事儿  人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