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婴救孤和赵氏孤儿,是同一个故事吗?
是一个故事。
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杀掉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全家老小。惟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怀着孩子,躲在宫中藏起来。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偷生?”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雪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不久,赵妻就分娩了,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母子俩逃脱这次劫难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公孙杵臼:“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程婴无奈只好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答应了。程婴领路,终于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 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他一边骂一边伴装乞求:“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下他一条活命吧!”众人当然不允。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就是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就是这片与世隔绝的沟谷中,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复仇力量。赵氏孤儿,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
李树建的《程婴救孤》
我认为其中有许多借鉴的地方,但是不相同
是同一个故事,但侧重点不同。
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称法
在历史上,是同一个故事。
请问朝鲜的李氏王朝是怎么灭亡的,为什么会灭亡?
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首先发生党争。 燕山君被废黜后,士林派取得了胜利。士林派随后又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包括明宗时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时的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东人党在政治斗争中得势后又分裂为以李滉(李退溪)为首领的南人派和姚荥植为首领的北人派。北人派由于拥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后来的 一段时间内得势。朝廷中的北人党又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姚雍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则分裂为清南和浊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的政变中得势,又在显宗时期分裂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南人派在肃宗时因依附张禧嫔而得势。总之,李朝的中期和后期,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 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称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 由于朝鲜是中国明清两朝的附属(接受中国册封)国,所以在1896年终止册封关系之前,其国王不能称皇帝而只能称大王。其配偶只能称为王妃。皇太子称为王世子,皇太后称为王大妃,太皇太后称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还有嫔、贵人、昭仪、淑仪、昭容、淑容、昭媛、淑媛这些等级。按照李朝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睿宗、成宗、明宗、纯祖、宪宗、高宗时的王大妃或大王大妃都曾经垂帘。此外,中宗时的敬嫔朴氏、文定王后、肃宗时的张禧嫔、高宗时的闵妃都曾经用自身的影响干预朝政。 随着女人掌握政权而来的,是王朝后期的外戚门阀势道政治。开京姚氏、清州韩氏、坡平尹氏、青松沈氏、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骊兴闵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势的家族。 在对外政策方面,朝鲜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对于日本则采取敌视的态度。1592年,发生了壬辰倭乱,朝鲜遭到日本入侵,明朝出兵援救朝鲜,驱逐了日本势力。1627年和1636年,朝鲜又先后两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后金政权入侵,已经失去辽东领土的明朝无力支援朝鲜,朝鲜承认后金为兄朝鲜为弟的两国关系。1636年后金随着更名为清朝对朝鲜要求来朝贡而打明朝,朝鲜不接受清朝的要求而发表不承认皇太极为皇帝。皇太极亲率12万军队入侵朝鲜,朝鲜投降而接受清朝的册封。 1876年,日本与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朝鲜开国。1894年,为了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清朝与日本进行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成为近代国家。1897年,朝鲜高宗大王李熙登基称帝,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成为第一位皇帝。但是日本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和外交,并在朝鲜设立了“韩国统监”一职,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韩国统监”。 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会派遣秘使,寻求国家独立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与所谓的“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朝鲜王朝灭亡。
1897年,当年的李氏朝鲜国王改了国名(大韩帝国),不久之后被日本拿下了国都。因为日本厉害
老大,狗屁腾迅限制字数啊,你还是自己搬运吧
1592年发生了壬辰倭乱,朝鲜遭到日本入侵,并引至光海君被废。1627年和1636年,朝鲜又先后两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后金政权入侵。在第二次入侵后,后金(1636年更名为清朝)确立了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1876年,日本与朝鲜签订了《江华岛条约》,朝鲜开国。1894年,为了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清朝与日本进行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朝鲜宣布废除中国的宗主权,成为享有外交独立地位的主权国家。1896年,朝鲜国王高宗称帝宣告独立,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但是日本设立了朝鲜统监一职,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和外交。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会派遣秘使,寻求国家独立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与韩国签订《韩日合邦条约》》,韩国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李朝灭亡。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与之一水相隔的朝鲜首被其难。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朝宗藩关系结束,日本毫无忌惮地入侵朝鲜。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将朝鲜降为其保护国,1910年则进而吞并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败亡,朝鲜亡国36年。
在这段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一般朝鲜民众所遭受的苦难自不堪言,即使是朝鲜李氏王室,其遭遇之悲惨,也令人不忍卒读而掩卷。如今,这个古老的家族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如果我们花些时间拂去历史尘埃,追寻一下这个家族的成员们亡国前后的人生经历,也许会感悟到比怀古者几声唏嘘更多的东西。
高宗李熙:战栗中度日的国王
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朝鲜朝(因王族姓李,故俗称李朝)于1392年建立,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时止,传王27代,有国519年。也许是“汉阳地脉”已尽,李朝晚期同我国清末爱新觉罗氏一样,王室虚弱到连儿子也生不出的地步。
1863年32岁的哲宗突然死去,仍无后,正当金氏戚族集团为接班人问题动脑筋时,一直与之处于争权状态的丰壤赵氏戚族势力抢先把传国玉玺抢到手,同王族旁支兴宣君李昰应合谋,把兴宣君的次子12岁的李熙扶上王位,这便是李朝第26代王高宗。
为了确保权位,防止戚族再次弄权,在高宗15岁时,大院君有意为他选了一位出身于败落家庭、家族人丁稀疏的闵氏女为妃。不意这位闵妃却非同小可,其城府与心计一点也不亚于大院君。她很快便组织一支政治力量同乃翁展开角逐,大院君的十年政权最后竟被这位23岁的小女子闵妃颠覆了。
就在朝鲜王室内翁媳之间展开恶斗的时候,外部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大变局。在这个背景下,朝鲜开始从“隐遁亡国”变为大国势力的接合部和撞击点。1868年日本实现明治维新。1875年日本势力登陆朝鲜,中国作为宗主国在朝鲜同日本进行了20年的激烈对抗,最终败北。从此,朝鲜兵连祸接、国无宁日,朝鲜王室也如同风前残烛,开始了胆战心惊的岁月。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军士哗变,乱军进攻王宫,数大臣被杀,掌握国家实权的闵妃化装逃往京外。动乱中高宗国王惊慌失措,后来还是闵妃依制呼请宗主国出兵靖难,清政府派吴长庆带兵入朝,这才平息了兵乱。但日本以动乱中有日本人被杀为由亦派军队入朝。从此朝鲜的一切动乱和流血事件中,日本人便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1883年法国用武力把中国的另一藩属越南变为其“保护国”,中国不得不用兵南方。日本趁机在朝鲜策划“开化党”发动政变。1884年12月4日夜,政变发难,日本驻朝公使率日军包围朝鲜王宫,政变分子进入王宫挟持高宗国王。闻变赶来晋见国王或被政变分子矫命召来的六重臣被惨杀于王宫,高宗被这一空前变局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政变分子随即宣布成立新政府。大臣沈相熏、金允植等设法同高宗和闵妃取得联系后向驻朝清军哭诉事件经过,恳请救援。袁世凯率清军同包围王宫的日军展开激战。政变势力溃逃时欲劫高宗国王去仁川,高宗决不出京,后赴袁世凯兵营避难。日本公使及其随从伙同政变分子后经仁川逃往日本。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6月清政府再次应朝吁请遣军助剿,不久起义军与官方达成协议和平解决。但日本却不请自来强行派兵进入汉城,并自行拟定“改革方案”令朝鲜政府执行,同时要朝鲜“逐华兵,废华约”,被拒后日本人决定采取“断然处置”。7月23日拂晓,千余名日军突然包围景福宫,翻越宫墙,一路斩杀,直扑高宗国王居住的缉敬堂。高宗面对持刀日人战栗不止。这时日本公使大鸟挥舞着日本刀厉声叫道:“非国太公无从主今日事。”他说的“国太公”就是的指大院君。因为另一队日本兵此时已把大院君从其云岘宫居所的床上拖了来,日本人想把他推向前台组织亲日政府,取代闵妃集团。高宗国王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听从日本人的安排。就这样,闵妃势力被排除殆尽,日本人控制的朝鲜新政府成立,高宗被强迫下“罪己诏”承认“失政”。日本公使大鸟担当起权力比高宗国王和朝鲜政府还大的“顾问”。在这一变乱过程中,日本兵除去开枪开炮杀人以外,还大肆掠夺王宫。
如果说王宫五百年来积聚的珍宝被抢掠一空使高宗国王惊恐和痛心的话, 一年以后闵妃被惨杀事件,则使他魂飞魄散。
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并战胜中国后,迫使中国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承认朝鲜“独立”。此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北的俄国开始向东扩张,进入朝鲜,于是日俄之间在朝鲜展开角逐,日本扶植的朝鲜亲日政府垮台。闵妃集团看到俄国能联合德、法逼迫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便欲结交俄国以抗拒日本,于是日本便对闵妃动了杀机。
1895年1月,日本任命纠纠武夫三浦梧楼为驻朝公使。他到任后立即着手策划杀人计划。这年10月8日拂晓3时,百余名日本浪人、军人突然对朝鲜王宫卫队发动袭击,冲进王宫,逢人便砍。闵妃即在暴乱中被杀。此事史称“乙未事变”。目睹王妃大臣被惨杀、王宫被抢劫,高宗只有惊恐战栗,别无他法。
最使高宗感受侮辱的是发布“断发令”一事。日本出于吞并朝鲜的长远计划,在杀掉闵妃之后,便强迫朝鲜人民改变习俗,易服断发。原来,以儒学为国教的朝鲜习俗,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蓄发一事极为重视,所谓“养发存髻”乃民族的传统。特别是在日本势力侵入朝鲜以后,“断发”和洋服便成了投靠日本的一种标记,朝鲜人对之十分反感。但是,为了促进朝鲜“日本化”,1895年12月30日,日本驻朝公使公然令日本兵包围王宫,架好大炮,然后武力逼迫高宗下达“断发令”,并要求国王“率先断发”。高宗愤恨不已,但又不敢反抗,便以闵妃葬仪在即为由请求延缓几天,日本公使不允。包围王宫的日本军队高声叫喊“留发不留头”,高宗无奈,只好向站在一边的亲日大臣郑秉夏低下了头,郑便乘势揪起高宗的头发一刀剪下。同日,世子也被剪了发。
备受惊吓和侮辱的高宗感到王宫实在呆不下去了。这时,俄国人便乘机活动,诱使国王于1896年2月21日潜逃出宫,到了俄国驻朝公使馆,从而成了俄国手中的一张牌。此即所谓高宗“俄馆播迁”。俄国人禁止朝鲜大臣接近国王,一切事情均由来自海参崴的俄语译员金鸿睦和亲俄派首领李范晋办理。新组成的朝鲜政府当然是清一色的亲俄派。俄国人挟持国王,引起朝鲜人民的愤怒,朝鲜人士呼请国王摆脱俄人掌握,甚至出现武力劫持国王的动向。这样,高宗才于翌年2月20日返回王宫。但此后又发生“茶毒事件”。1898年9月12日高宗诞辰这天,他同太子一起在宫中接见大臣。这时,宫人奉上咖啡茶,高宗感到茶味怪异未喝,太子接过杯子略饮少许,便突然昏厥在地。高宗大惊,急命侍医抢救。最后判明,茶中已被放置毒品。高宗惊怒不已,便把膳房厨师金钟浩和大膳头孔洪植下狱待审,谁知当天晚上这两个家伙便被杀人灭口。事后查明,所有这一切都是俄语译员金鸿睦策划的,背后有俄国公使馆操纵。因证据确凿,金鸿睦终于被砍头。
高宗此人虽然懦弱,但仍不失为一个爱国的朝鲜人。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俄国,将之赶出朝鲜,朝鲜遂为日本独占。1905年11月,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将朝鲜降为日本“保护国”,日本在朝鲜设立“统监府”。高宗为自己的国家命运痛心疾首。1907年6月,高宗趁第二次“万国和平会议”在荷兰海牙举行之机,派李相卨、李隽、李玮钟三人为密使前往海牙,向西方陈述朝鲜悲惨处境、呼请西方列强干预。三密使到达海牙后立即向大会出示高宗国王委任状,要求以朝鲜全权代表名义与会。他们声明,《乙巳保护条约》是在日本武力逼迫下签订的,并未得到国王批准,此约理当无效,要求大会将此列为议题。
但朝鲜的呼请并未得到列强理睬,他们按照日本与会代表的要求拒绝密使与会。为此三密使悲愤至极,李隽暴逝于海牙,长眠异邦。
高宗此举使日本统监伊藤博文暴跳不止,他决心赶高宗下台。在日本人和亲日分子李完用交相逼迫下,高宗无奈地于1907年7月18日宣布让位于太子。7月22日,在日本军队机枪大炮包围下,高宗在庆云宫(即今德寿宫)举行让位仪式。此后,高宗隐居德寿宫,称号被改为“李太王”。
后来其子李垠被日本作为人质带往东京,第一次回国时曾去拜见父王。高宗默然地给他写了一个“忍”字,意强盗夺国,无力反抗,只能咬碎牙齿咽下肚去,以待时机。高宗的确默忍了十多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举行和会。他认为时机难得,决定再次派密使前往。但此时高宗处境已非昔比,日本人严格控制他的费用开支,并在其身边广布密探监视其动静。高宗无奈,便指示其最信任的侍从金磺镇去想办法。不意日本人已嗅到异味,便把金磺镇抓起来严刑拷问。金虽然誓死严守机密,但他还是被日本逐出德寿宫,高宗第二次密使计划夭折。
日本人决定除去高宗。他们利诱和挟迫兼施,令一位安姓宫廷医生寻机投毒。1919年1月20日夜,高宗在吃过一种甜点后突然腹疼难忍,不久后便不治身亡。入殓时人们见到他全身异常,全然中毒景象。
日本人的暴行激起朝鲜民众极大愤怒,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反日示威。3月1日高宗葬礼这天,愤怒的洪流终于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日斗争大起义,成为朝鲜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高宗被毒杀这年67岁。他被葬于京畿道杨州郡金谷里洪陵。
纯宗李坧:“无辜”的亡国之君
1907年海牙密使事件后高宗被迫退位,其子李坧被扶上王位,是为纯宗。他是李氏王朝第27代王,也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位国王。
李坧, 1874年2月8日生,其母闵妃。他一降生便被卷入血腥政治漩涡中,这似乎预示着他的一生。其父高宗15岁时大婚,王妃即长其一岁的闵妃。但高宗对闵妃敬而远之,而迷恋另一女人李尚宫,使李尚宫于1868年4月首先生子。王宫中素有母以子贵的传统,闵妃深感不安。1871年闵妃得一子,但在服用大院君送来的山参后即告夭折,从此闵妃与大院君结怨,并展开激烈的争权倾轧,最后大院君被以高宗亲政为名赶下台,闵妃掌握实权。这是1873年的事,闵妃时年23岁。翌年,闵妃又得一子,即李坧。
闵妃为了使李坧被册封为储君,排除长其6岁的李尚宫之子完和君被册封的可能,费尽了心机。按当时定制,朝鲜册封世子必须得宗主国中国皇帝恩旨,于是闵妃派重臣赴北京运动李鸿章等清廷重臣,用时一年多,糜费百万金,终于达到目的。这是1875年的事,李坧2岁。就在这年发生了日本军舰“云扬号”入侵朝鲜事件,朝鲜国门被轰开,这似乎又是一种凶谶。
李坧21岁时,生母闵妃被日本暴徒残杀。一连数月他都难以从这一惨变中清醒过来,他的眼前总是重复那一血腥画面,以至于经常毫无缘由地像孩子一样大哭起来,并不停地呼喊着妈妈。每逢此时,身边的宫女侍从无不泪流满面。从此他性情大变。
1896年2月,饱受日本欺侮的高宗躲入俄国驻朝公使馆,22岁的李坧作为世子随行。在俄馆一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朝鲜亲日派、亲俄派两股势力和你死我活的角斗,各派大臣像走马灯似地“你方唱罢我登场”。此时的李坧虽然寡言少语,对政务鲜有介入,但他的地位和身份决定了他极难摆脱政治阴谋和伤害。就在高宗还宫后不久发生“茶毒事件”,李坧被亲俄分子金鸿睦毒杀倒地。虽经大力抢救活了过来,但在中毒倒地时摔断了两颗门牙,并且毒药永久地损害了他的脑神经和身体,以至于他一生身体虚弱,而且不能生育。因此,在他即位后只好把弟弟英亲王李垠立为王世子。
1897年10月,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并即皇帝位,李坧也从王世子升格为皇太子。1905年11月,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国家的沦落,对李坧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1907年6月海牙密使事件后,日本统监伊藤博文与韩奸李完用等压高宗国王退位,高宗无奈于7月18日颁布诏书,宣布令“皇太子”李坧摄政。但是,日本统监府执意篡改诏书,将“摄政”说成是让位,结果李坧稀里糊涂,连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摄政还是皇帝。不过以后在这个天大的差异面前李坧并没有遇到难题,反正日本人只是把他当成傀儡,任何具有实质性的事都不会让他去做,他只是深居王宫空有其名而已。
李坧即位后第六天,即1907年7月24日,日本将《日韩协约》强加于朝鲜,协约规定日本统监在朝鲜握有至上权力,在他指导下对朝鲜官制进行改革,规定每位朝鲜官员身边必须安插一位日本人次官,实行“次官政治”。这样,一年多以后,到1909年1月,在朝鲜各级政府重要职位的日本人就达2480人。这时,被驾空的便不仅仅是昌德宫的李坧,还有各级朝鲜官员。
朝鲜王国军队一直是日本的心病。伊藤博文决心彻底解决之。1907年8月,他以“军制刷新”为名,正式宣布解散朝鲜军队(其实,在日本种种借口裁撤下,此时朝鲜军队仅有9000人)。这样朝鲜便成为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对此,李坧毫无办法。
1910年5月,日本任命其陆军大臣寺内正毅为新任日本统监。他办的第一件事是调两个师日本兵驻扎朝鲜,并成立由22000名日本人组成的宪兵队,把朝鲜置于严密的军警控制之下。寺内正毅此举是执行日本政府早在1909年7月就已正式决定的一项大计划,即在“适宜时机”正式吞并朝鲜。
1910年8月,日本认为时机“适宜”了。16日,寺内正毅召亲日分子李完用、赵重应到其办公室,讨论“日韩合并”具体方案。其实用不着讨论,李完用从寺内手里接过这个方案即可。两天后,李完用作为朝鲜总理大臣向自己的政府提交了这份结束政府生命的方案。为了使事情看上去更具合法性,22日举行了有纯宗李坧参加的“御前会议”。当然,这种会议也是有会无议,日本人定下的条文是不能修改的。因此,一份名叫“韩日合并条约”的亡国文件“顺利通过”。
李完用签署这个亡国条约后于23日通知有关外国,但由于害怕激起民变,一周以后即8月29日才正式公布,即时生效。
这样,由李成桂建立的朝鲜王朝,在有国519年,传王27代以后宣告终结,王朝与国家同时灭亡。纯宗李坧,这个懦弱而多灾多难的国王,多少有点无辜地被永远地钉在了亡国之君的牌位上。
亡国之后,李坧和他的家族,以及在这次空前的卖国行为中出过力的勋贵重臣,总数达76名,都得到了日本的奖赏,获得了爵位、奖金和岁费,成为新贵族。李坧的称号从“皇帝陛下”降为“李王”,每年从日本人那里支取一笔尚算可观的生活费用,在表面上继续维持着其帝王生活。但是,他已没有任何权力,甚至于连他的寝宫家具布置他说了也不算数。按照日本人的规定,那是新设的朝鲜王室事务管理机构“李王职”的权力,而“李王职”的负责人是日本人任命的。
这时的纯宗虽然仍居住在昌德宫,但他像笼中鸟一样被严格限制了活动范围。除去他的寝宫大造殿以外,别处都是禁区。日本禁止他和他旧臣们到过去上朝议事的外殿去,因为此时“议”有关朝鲜的事时根本无须他们参加了。
李坧可以彻底休息了。他无国可治、无政可理, 躲在深宫秘苑里默默背诵着“小楼昨夜又东风”。1917年昌德宫一场大火,把他的“小楼”大部分烧毁,而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则借修复昌德宫需要木料为由大肆拆毁景福宫,先后拆毁多达4000余间。原来,日本人听信了某些风水先生的主意,有意毁弃朝鲜王宫,断其“龙脉”,破其“王气”,以期永久统治朝鲜。对此,李坧明知日本的险恶用心,但他无力保护祖上留下的宫殿,惟有叹息而已。
1919年高宗去逝后,李坧想起母亲被日本人凶杀、父亲又被日本人毒死,他与日本人有着算不清的血海深仇。但他无力也无法去报仇雪恨,只把它作为永久的痛苦压在心底。这时,他变得异常迷信。他开始深信人死后是有魂灵的,人们是可以向死去的亲人倾诉心声的。他经常到高宗生前的寝宫和高宗死后归葬的陵地,面对空明长诵不已。后来王宫里有了电话,他便命人架设了通往高宗昔日居所和陵区的专线电话,每逢他因身体不适不能前往时,他便令侍从接通电话,令对方接听者把话筒对着被认为是高宗魂灵寄居之所,然后着素衣,正襟危坐对着话筒轻声诉说起来。凡看到这种场景的侍者无不动容。他这一习惯坚持数年,直到他病重不起。
李坧本性是个善良而懦弱的人。他的身心皆受到难以治愈的创伤。1926年3月,李坧病重。当时已被王室立为储君的其弟李垠闻讯从日本东京赶回汉城。见李坧病到如此程度,仍是医疗不周,李垠曾指令有关部门调配专职护士照料,广请良医,而且要中西医兼用。但李垠走后一条也未能落实。
1926年4月25日拂晓,李坧逝世于昌德宫大造殿,得年52岁,“御国”19年。
6月10日这天为纯宗李坧举行葬礼。陵墓被选定在其父王高宗的金谷里洪陵旁,命名为裕陵。早上8时大舆驶出敦化门,由宗室、贵族臣下和各界民众组成的送葬队伍长达20余里。亡国后的李王此时成了国家独立的象征,市民百姓用对已故国王的悼念来表达亡国的悲痛。激动的人流渐渐失控。这时,一位名叫宋学先的青年见一日本人乘着汽车从昌德宫驶出,他认定此人必是日本总督斋藤,便冲上去把短刀刺进了他的胸膛。可惜的是,死者不是日本总督,而只是一个日本商会的头目。后来宋学先被捕遭严刑拷打,终于被杀害。但他的壮举激励了全国青年人,他们展开罢课反日斗争。日本军警到处抓人,进一步激起民众反抗,终于演变成全国性的“六一零”反日运动。
在高宗长大成人的三个儿子李坧、李堈、李垠中,排行次位的李堈天资最高,但也最无所事事,以致于人们在记述他的一生时,竟找不到多少值得一写的故事。
李堈生于1877年,母亲为张姓宫女。据说,张氏同当时王宫里所有其他女性一样对闵妃十分畏惧,在她怀孕以后为躲避闵妃暗算曾出宫住进其叔父家,李堈即出生在那里。后来闵妃还是知道了,令人把张氏叫来痛痛快快地斥责一番,正式赶出宫去。不久后,张氏悄然别世。
从小失去母亲的李堈被托付给乳母照看喂养,从此王宫里再无人关心他,似乎忘记了有这样一个小王子的存在。与其他王子相比境遇的差异以及宫中冷漠的人际关系对他幼小心灵是一个刺激,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1891年他14岁时被授封号“义和君”。两年后,在王室安排下他同一名叫金淑的姑娘结婚。金小姐出身于官宦名门,但不幸的是不能生育。在王室来说,女人不生孩子是天大的事。于是,从小就有些放荡不羁的义和君李堈似乎就有了寻花问柳的正当理由,他从此一放难收,一生周旋在朝鲜和日本贱业女人之间,一鼓作气地制造出30多个子女,这对子息不蕃的李氏王族来说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贡献。
1894年在他17岁时获得了一次难得的介入王室事务的机会。这年9月,正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海上陆上皆有败绩的时候,他在日本的压迫下被任命为特命大使去日本走了一趟,算是对日本不久前派使节来访的回访。翌年高宗曾打算派他以特使名义去欧洲各国访问,但在日本与其他国家反对下未能成行,从此他便极少涉足国家政务了。
1900年他被晋封为义亲王。
1907年高宗被日本人逼迫退位,其子李坧继位成国王,即纯宗。因纯宗不能生育,按成例位序排在李坧之后的义亲王李堈应被立为储君,但高宗偏爱严尚宫所生的李垠,于是小李堈20岁,年方11岁的异母弟英亲王李垠被立为“皇太子”。这件事对李堈又是一个打击,从此他更加沉缅于犬马声色。对于这件事,成年后的李垠始终对李堈抱有愧疚之心。
在李堈一生中,惟一值得一提的有意义的事是1920年出逃上海未遂事件。
古代世家大族联姻,嫡女可以嫁庶子吗?
自从周朝宗法社会建立并且稳固以后,即使某家妻妾臣妾,但是在家里妻妾地位差别悬殊,妾更多的时候和奴隶差不多,而结发妻子和丈夫地位差不多平等,在家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除了宗法规定的妻子权力,妻妾的子女也因为出身不一样而地位悬殊,尤其在周王室嫡长子继承制度影响下,普通人家的嫡长子也有着极大的优势,即使这个长子是各半傻之人,在所有的场合都享有优先权。
抛开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古代时候,男女有别,在继承和培养的时候更多的选择嫡长子,如果某人选择庶子,肯定多半会招来祸乱,譬如赵武灵王、晋献公、袁绍、刘表等都是因为子嗣争权夺势而导致前功尽弃。
当然,皇位继承制度在太平时代,嫡庶之分不是很明确,全看皇帝个人喜好和继承人自身的能力。
如果在平常人家,当然,能够取得去妻妾的人家也是非富即贵,最少也是个大户,不可能是平民,大多数时候嫡庶之间也会和平相处,他们享受的待遇即使有差别也不会差很多。
有儿子就有女儿,在待遇方面子女之间差别也不一样,俗话说的女生向外,主要原因就是一开始女人会长大之后嫁出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儿子则会留下了守家门,一生的家业也会给儿子来继承,而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最多有时候给她一些财产。
当然,嫁出去的女儿也不负责赡养义务,她最多也就常回家看看,聊表心意。这种情况在世家大族中,最为常见,儿子成为家族的希望和扩展权势的功绩,所谓的多子多福,儿孙满堂是一个人最成功的展示。
至于女儿,嫁出去了是别人家的人,她从出生开始就是维护家族的工具,要么门当户对的嫁给同等世族,要么嫁给官宦人家、皇亲贵族来增加自己家族的声望和权势。在子女的婚配方面,父母很用心。
魏晋六朝六朝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度的确立,世族的权利被固定,和同等的世族结为姻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无论娶媳嫁女,都先看门第,再看才能。
娶媳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嫡女,当然,如果嫡女没办法,庶女也一样的,反正只要是对方的女儿,都没啥差别,而嫁女也是先看对方的嫡庶,再看才能。如果不能嫁给嫡子,庶子也是无所谓的,反正嫁谁都是嫁。
因为在古代时候,主要看重的是父系的血统,至于母系的肯定无所谓,毕竟世家大族当时娶妻还是纳妾都是看门第的,不会完全默默无闻,即使是妾,没准起身份来源也不错,所以是不重要的。
古代世家大族联姻,嫡女可以嫁庶子吗?按照中国古代婚嫁讲究门当户对的原则,这个显然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两家的地位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皇帝的女儿嫁给大臣的儿子,或者上国和附属国之间就可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否则皇帝的嫡出女儿不是没有办法出嫁了么?
我们古代人讲究嫡出和庶出,其实就是妻生和妾生的区别,皇帝家也是如此,一般只有皇后生的大儿子才配继承皇位,比一定是皇帝家的长子,当然如果是长子,那么就更要板上钉钉,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世袭的习俗,普通百姓家也是如此,长子和嫡出有着先天的优势和地位,婚嫁时也最为显赫,具有家族的继承权和管理权,这其实是有很大的弊端,通过出生就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非常不公平,无法体现后天的努力作用。
我们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古代不仅子女有这种地位的差别,其实连丫鬟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宝玉的丫鬟袭人就要高贵很多,如果谁家的公子哥能够娶到,也会趋之若鹜的,应为贾府的原因,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主要也是这个原因,当然大家都愿意娶庶出的,如果没有办法,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我们知道王昭君,其实她嫁给单于就是以皇帝的女儿名誉出嫁的,其实她本身是一个宫女,公元前54年农历八月十五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之家,最后被以皇帝的干女儿的名誉嫁给了单于,虽然连庶出都算不上,但是考虑到匈奴跟汉朝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没有提出过异议,而且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虽然出身平民家庭,却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喜爱,为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然有很多关于她的故事流传在内蒙古的草原上。
再有,我们比较了解的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曾经下嫁到今呼和浩特,公主府至今犹在,她的生母是郭络罗氏,与皇八子是一奶同胞,在当时是北方的实际统治者,虽然是政治联姻,其实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但是属于下嫁,她不属于嫡出,但是因为身份高贵,所以可以嫁给蒙古王爷。
其实古代还有很多秀才,为了攀附当朝的大官,不仅争相娶他们家的庶出女,有的甚至连家里的丫鬟也是抢手货,毕竟能够跟当朝大员扯上关系,对自己的前途有好处,其中最为有趣的当属宋朝的一个秀才,居然娶了蔡京家厨房做包子组的一个女子,回来后本想品尝一下蔡京家的包子味道,结果发现她是这个组负责切葱花的,看来大户人家的讲究真是太大了。
现在看来,不止现在有人把婚姻当做翻身的筹码,古代也有,但是真正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跟出身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对于古代的了解大多是关于史书,不过史书一般更多的还是记载皇家事情,至于嫡女嫁庶子这种婚事,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从哪本史书上得到确切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从电视剧里面猜测,就比如说知否这部电视剧中,王大娘子就是他们家的嫡女,但是盛纮是盛家的庶子,而且此时的盛家已经落魄,我们都知道古代比较在乎阶级,嫡庶尊卑有别,但是也要看家庭层面 。
一、盛家落魄是暂时的
盛家即使落魄也依然是豪门 从盛老太太就可以知道,盛老太太自小在宫中长大,跟太后都是交好的,宫里的很多德高望重的嬷嬷都是盛老太太的手帕之交,光是这样的身份,就已经超越了很多人,所以其实很多方面他们都是看着盛老太太的面子,而且盛家的老太爷是探花郎,盛纮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是他们家在官场还是有影响力的,所以王老太太才会同意。
二、王家早晚会衰败
一个家族将来是否昌盛,主要还是要看子女,比如说盛纮的子女们都很有潜能,王家此时已经衰败,古代家族之间都是相互依靠,所以也需要靠着盛家才能坚持下去。
其实在古代,嫡子庶女倒是没有明确的要求,比如说小门小户的嫡女和王公贵族里的庶子,彼此之间很难在规划谁的身份高低。
三、庶子和庶子不一样
知否里面盛纮虽然是庶子,不过他们家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所以代表着盛纮是家族的唯一继承人,这个时候倒不用看庶子卑微,而且他比一些出身比较好的嫡子还要尊贵,有时候还是要看自身才能,比如明兰虽是庶女,但因为性格谦卑,比起同样是庶女的墨兰更加得长辈的喜欢。
其实我觉得嫡女一般是嫁给嫡子 ,除了那个庶子是他们家族唯一的儿子 ,还有古代他不光看父系血脉,同样也看着母系血脉,就比如说你自己的亲妈是皇帝的同母姊妹 ,那么你就有皇族血脉,你本人也是皇帝的亲外甥 ,这种时候母系往往比父系更强大 。那往往这个时候你自己的婚配有可能就是皇帝做主 。添加了更多的政治元素 。
雍正娶的乌拉那拉氏不就是嫡女
薄姬一生高洁,为什么生前会立下遗嘱不和刘邦合葬呢?
看过电视剧《美人心计》的朋友们,可能会认为薄姬是一个非常有城府,并且善于隐忍、揣测人心的人,毕竟她为了保护儿子不惜自毁容貌,甘愿前往远离都城的代国生活。而薄姬也确实如愿以偿远离了纷争,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给自己的儿子刘恒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等他长大后再谋求皇位,根据后面的剧情,薄姬的儿子刘恒最终成为了皇帝,那么历史上的薄姬真的是这样的吗?实际上历史上的薄姬品性高洁,不争名逐利,去世的时候还立遗嘱将自己葬在南陵,不与刘邦合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薄姬的父亲只是普通老百姓,母亲是魏国宗室之女魏媪,两人在战乱的时候相识,后来没多久就生下来薄姬,还生下来一个儿子。
但是好景不长,薄姬的父亲早早的就去世了,所以魏媪将薄姬送到了魏国的皇宫中,此时皇宫中有一善于看面相的妇人,魏媪也将自己的女儿送去相面,结果得知薄姬日后会诞下天子。
于是魏媪将此事告知了当时自立为魏王的魏豹,魏豹得知此事之后,便把薄姬纳入后宫中百般宠幸。在军事上对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斗保持了中立的态度。后来项羽得势便趋炎附势,但是谁知最后竟然是刘邦夺得了天下。
刘邦还攻打并俘虏了魏豹,废除了魏豹自立的魏国,改为郡,薄姬也被送到了宫中的织房。民间的织房都是给平民老百姓制作布料,而皇宫中的织房是给皇帝和妃子制造布料,所以在管理和要求上都非常严格,可想而知薄姬在这里吃了很多苦头。
幸运的是,刘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薄姬,瞬间就被薄姬的美貌吸引,立马将她召入到了宫中,但是薄姬在入宫的一年时间里,都没有见到刘邦,反而在后宫结识了两个好姐妹:赵子儿和管夫人。
三人约定不管谁先富贵都不要忘记对方,然而正是这个约定让薄姬得宠,赵子儿和管夫人都得到了刘邦的宠幸,两人在和刘邦谈笑间提到了这件事情,刘邦想到自己将她召入宫中却从来没见过她,心有不忍便召见了薄姬,正是这次召见让薄姬怀上了一生中唯一的孩子:刘恒。
虽然刘邦召见了薄姬,但也只是一时的临幸,此后薄姬几乎没有和刘邦见过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薄姬品性高洁,不愿争名逐利。
众所周知历代皇帝后宫佳丽无数,想要得到皇帝的垂青必定需要一些心计和手段,而薄姬不屑使用这些,所以诞下刘恒之后一直专心教导他,将自己的后半生活成了刘恒的母亲而不是薄姬。
薄姬虽然将自己的后半生时间全部都给了刘恒,事实也证明她的付出没有错。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就有亲尝汤药的记载,故事说薄姬卧病在床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刘恒一直衣不解带的照顾薄姬,宫女太监每次端上来的汤药都要亲自尝一下,确保没问题之后再给薄姬服用,足以说明薄姬对刘恒的教育是非常成功。
古时候讲究合葬,尤其是皇室,会将皇帝和妃嫔合葬,按照正常的思路,薄姬此时作为太皇太后,去世后应该葬在刘邦所在的长陵,为什么会在南陵呢?
首先和他们当时去世的顺序有关,刘恒无法决定薄姬去世后的所葬之处。刘邦在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修建长陵,死后自然被葬在了长陵,刘邦去世十几年后,吕后也神秘死去,随后和刘邦合葬于长陵。
其次刘恒不幸先行于薄姬,去世后葬在霸陵,刘恒去世后将皇位交给了刘启,刘启继位两年后薄姬去世,所以刘恒没有办法确定薄姬葬在何处。此时拥有决定权的是刘恒的儿子刘启,刘启继位两年后薄姬就去世了,所以真正决定薄姬葬在何处的是刘启。
其次和薄姬的位份有关,薄姬不是正妻,所以不能与刘邦合葬。古时候非常讲究嫡庶之分,甚至一直有立长不立贤的说法,也就是皇位会传给长子,而不是有才能的皇子。
对于皇位这样重大的事情都讲究位次,更何况是妃嫔的位份,所以古时候只有正嫡的妃嫔才能和皇帝合葬。既然这样,刘恒当时并不是刘邦的长子,为什么会被立为皇帝呢?
实际上刘邦去世后是长子刘盈继承了皇位,奈何刘盈羸弱,仅仅在位七年就不幸去世,在位时间很短,所以被很多人忽略了。
后来吕后专权,朝臣不满女子走上朝堂,又因薄姬仁厚,那么他的儿子刘恒自然也不会差,所以众朝臣们才拥立刘恒为帝。
最后还和薄姬的品性有关,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薄姬品性高洁,在做妃嫔的时候都不愿意争宠,更何况是死后呢?上文就提到过,薄姬入宫是因为刘邦看重了她的美貌,如果薄姬稍微用心去争宠,那么在当时的后宫,或许会成为能够和吕后抗衡的人,而她的子女或许就不止刘恒一人。
正是薄姬高洁的品性,所以在生前就立有遗嘱,希望自己死后不要葬在长陵,而是南陵。南陵地理位置特殊,据《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记载:“薄太后後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吕后会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所以在长陵和霸陵之间,即左望刘邦的长陵,右望儿子刘恒的霸陵,也就是所谓的能够远远的看着他们就好。
南陵的规模并不大,长宽只有百余米,实际上薄姬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完全可以自己单独修建规模可观的陵墓,或者葬在刘恒的霸陵,她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已经看淡了这一切,再加上性格如此,自然不会在意所葬之处的规模。虽然刘邦、薄姬、刘恒并没有葬在一起,但是从远处看三座陵墓紧挨着,不正是一家三口都在一起吗?
文章标题: 中国古代是从父的,朝鲜才是从母的,所以嫡庶神教不可取,但可否判断一下,下面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