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列举一些朱元璋时期的大将.
多列举与一些,如果能够详细一些更好.1、徐达(1332—1385)
徐达 (1332年—1385年),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2、常遇春(1330—1369)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3、李文忠(1339—1384)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很受重用,文武全才,且有勇有谋,很得老舅的真传。他的的确确是有几次还算得意之笔的,比如1365年诸全新城之战以少胜多,1369年大同附近破元将脱列伯,以及1370年袭破应昌。
4、傅友德(约1330-1394)
明朝开国名将。汉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迁居砀山(今属安徽)。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
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
5、廖永忠(1323—1375)
廖永忠早年与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后俘陈友定,平定福建;与朱亮祖攻克广州,平定广东;攻克象州,平定广西;明灭夏之战中,充南路军右副将军职,取得夔州之战胜利,为最终消灭夏政权铺平道路
徐达、常遇春、刘基、傅友德、邓愈、汤和、李文忠、朱能、郭兴、郭英、耿再成、常茂、李善长、李文忠、冯胜、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 德、郭 兴、王 志、郑遇春、费 聚、吴 良、吴 祯、赵 庸、廖永忠、俞通源、华 高、杨 璟、康茂才、康 铎、朱亮祖、胡 美、韩 政、黄 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汪广洋、薛 显、沐 英、仇 成、蓝 玉、谢 成、张 龙、吴 复、金朝兴、曹 兴、叶 升、曹 震、张 温、周 武、王 弼、李 新、陈 桓、张 翼、张 赫、朱寿、纳哈出、何 真、孙 恪、濮 英、桑 敬、俞 渊、湖大海、耿再成、张德胜、赵德胜、丁普郎、俞廷玉、廖永安、茅成、俞通海、丁德兴、严德、公陶安、侯花云侯王鼎、侯许瑗、王道同、叶琛、张子明、韩成、陈兆先、余昶、陈弼、徐公辅、宋贵、昌文贵、李信、王胜、李志高、李继先、刘齐、赵国旺、桑世杰、孙兴祖、蔡仙、汪兴祖、何 德、王 简、王 真、高 显、苏 世、陈 清、陈 文、于 显、丘 广、赵天麟、牛海龙、程国胜、王咬住、胡深、孙虎、戴 德、王清、王凤显、姜润、石明、王德丁、宇汪泽、陈 冲、王喜仙、逯德山、裴轸、王恺、孙炎、徐明、王理 、王仁、史德胜、常惟德、曹信、郑 兴、罗世荣、许圭、朱潜、张德山、夏茂成、叶思诚、张志雄、刘义、朱鼎、袁华、陈理、明升、买的里八刺
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代将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此后连克宁国(今属安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与徐达率军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汤和
(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
李文忠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
冯国用
冯国用(1323-1358),明初大将。濠州定远(属今安徽)人,汉族。元末与弟冯胜组织武装,继投朱元璋,典亲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丹阳、宁国等地,累建军功。后从征金华、绍兴。擢升亲军都指挥使。不久死于军中。追封郢国公。
元末时,天下大乱,各地农民义军蜂起,反抗元朝政权族的压迫,冯国用与其弟冯国胜也组织农民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率军至定远妙山时,冯国用兄弟二人率部归顺。朱元璋留之于幕府。从克滁(今安徽省滁州市)、和(今安徽省和县)。寻渡江南下,克太平(今安徽省太平县)。
朱元璋将冯国用视为心腹,后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市);下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征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攻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皆有功,擢亲军都指挥。卒于军。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次第八。
朱文正
朱文正是明初一名开国大将,是朱元璋的侄儿.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中给了朱文正很高的评价,将朱文正誉为元末明初“天下第五名将”.
蓝玉
蓝玉(?~1393),定远(今属安徽)人,开平王常遇春内弟。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为大将军,屯蓟州。
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之战,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
徐达、常遇春、刘基、傅友德、邓愈、汤和、李文忠、郭兴、耿再成、郭英、冯国用、朱棣、朱文正、蓝玉
徐达
常遇春
刘基
傅友德
邓愈
汤和
李文忠
郭兴
朱元璋的开国功臣
1、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
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2、常茂
常茂( ?-1393),常遇春长子,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中说道:妻定远蓝氏,封开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赐名。
因为常茂与冯胜为子婿关系,在军营常茂多不受约束。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3、冯胜
冯胜(?—1395),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的弟弟,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结寨自保。
洪武五年(1372年),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战不利,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所以没有进入功臣庙。
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4、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5(明洪武十七年),巡视海防。1388(明洪武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5、徐达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初功臣表
1、徐达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3、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4、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今安徽明光) [1] ,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5、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5(明洪武十七年),巡视海防。1388(明洪武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 [1] 。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初功臣表
1.徐达:朱元璋时代武将中的第一名,若要说为明朝建国立下功劳最多的武将,那答案只能是徐达。说来也是碰巧,徐达其实是朱元璋在濠州时抓得壮丁,善于谋略、指挥骑兵,智勇双全,沉着冷静,帮助朱元璋打张士诚、陈友谅和元朝军队。明建国后被封为魏国公。死因嘛,说法倒是不少,不太好说。他还有一个争气但是没被重用的儿子-徐辉祖。
2.刘基:原为一名隐士,后被朱元璋请出山。朱元璋手下谋臣中的第一名,其智慧谋略不低于诸葛亮。朱元璋好几次战役的胜利都要归功于刘基,明建国后被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被杀。
3.常遇春:毛遂自荐来到朱元璋帐下当先锋,明代第一先锋就是他,他在朱元璋帐下的第一场战役就痛击陈友谅,在后面打北元时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打北元时暴死,享年40左右(我真的忘了)。开国后被奉为开平王。
4.李善长:明开国第一大臣,被朱元璋杀死。
5.李文忠:仅次常、徐两位大将,打仗善于奔袭,常暴死后,李文忠替常遇春连续打击北元,终大获全胜,后被朱元璋杀害。
6.冯胜 邓愈 善于使用火铳(chong第四声)。互相配合打仗,名副其实的强人,后被朱元璋所杀。
1.徐达:朱元璋时代武将中的第一名,若要说为明朝建国立下功劳最多的武将,那答案只能是徐达。说来也是碰巧,徐达其实是朱元璋在濠州时抓得壮丁,善于谋略、指挥骑兵,智勇双全,沉着冷静,帮助朱元璋打张士诚、陈友谅和元朝军队。明建国后被封为魏国公。死因嘛,说法倒是不少,不太好说。他还有一个争气但是没被重用的儿子-徐辉祖。2.刘基:原为一名隐士,后被朱元璋请出山。朱元璋手下谋臣中的第一名,其智慧谋略不低于诸葛亮。朱元璋好几次战役的胜利都要归功于刘基,明建国后被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被杀。3.常遇春:毛遂自荐来到朱元璋帐下当先锋,明代第一先锋就是他,他在朱元璋帐下的第一场战役就痛击陈友谅,在后面打北元时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打北元时暴死,享年40左右(我真的忘了)。开国后被奉为开平王。4.李善长:明开国第一大臣,被朱元璋杀死。5.李文忠:仅次常、徐两位大将,打仗善于奔袭,常暴死后,李文忠替常遇春连续打击北元,终大获全胜,后被朱元璋杀害。 6.冯胜 邓愈 善于使用火铳(chong第四声)。互相配合打仗,名副其实的强人,后被朱元璋所杀。
1、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洪武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长子辉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
注:看似善终,但有赐蒸鹅,病疽毒发死之说。
2、太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常遇春(拔开平,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长子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后因过而安置茂于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儿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兼领国子监事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长子景隆袭爵,至永乐末乃卒。)
注:毒死
4、同参军国事右御史大夫领台事兼太子谕德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讨吐番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宁河王,谥武顺。长子镇嗣,改封申国公,其妻,李善长外孙也,善长败,坐奸党诛。)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5、议军国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旯示杉氨
5. 元末明初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著名武将有许多,请问以下哪两位都是那时代的将领
徐达,常遇春。
徐达常、遇春
冯胜、李文忠、
傅友德、蓝玉 汤和、沐英、胡大海
你可以看 一下下面的参考资料:
uhezvmpwoi10453787562021-9-28 12:32:44基本不变 但装备要卸下 重新加点
徐达 常遇春 冯胜 李文忠
徐达和常遇春
徐达常遇春 冯胜 李文忠 蓝玉
朱元璋打天下时文臣武将都有谁啊
1、韩国公李善长
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2、魏国公徐达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3、郑国公常遇春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4、曹国公李文忠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5、宋国公冯胜
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朱元璋打天下时文臣武将主要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等。
这些文臣武将,都是在不同时期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夺江山的。都是朱元璋的亲如兄弟的得力干将,都曾为扫除陈友谅张士诚等造反力量、推翻蒙元,建立大明立下过赫赫战功,基本都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扩展资料:
朱元璋打天下时期的文臣武将最后结局:
徐达:朱元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因病而死,但也另有说法是,徐达有严重背痈,但不能不吃朱元璋所赐蒸鹅,食后不久病发而死。
常遇春:更是一员猛将,因病死于北伐途中。也即刚刚打下江山次年,尚未坐享天下几天即病亡。
汤和:朱元璋是发小,功成名就,位极人臣,蒸蒸日上之际,悄然选择了归隐,使得他成为朱元璋手下得到善终的开国将领少数之一。
李善长:智勇双全,一路鞍前马后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后位极人臣,后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70余人一并处死。
刘伯温:被喻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病亡。但有胡惟庸奉旨探望重病的刘伯温令医生下毒后不久而亡之说。
胡惟庸:李善长的忠实门徒,一路高升至左丞相。被朱元璋以“擅权植党”、“枉法诬贤”的罪名处死,遭受牵连者多达3万余人。朱元璋甚至在胡死后十年,还给他安插了一个“通倭谋反”的十恶不赦罪名,这便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建国后病死。
邓愈:16岁领兵抗元,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邓愈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朱文正:朱元璋的亲侄儿,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曾任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战功卓越。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后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被囚禁,病死于监狱;
朱亮祖:明朝开国将领,永嘉侯。他在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勾结,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最终被朱元璋察觉。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朱亮祖被召回京师,与长子朱暹一同被鞭死。
胡大海:元朝末年,从朱元璋起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七日,部将蒋英邀请胡大海前往八咏楼,视察士卒演习,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马时,有苗将钟矮子跪于马前称“蒋英欲杀我!”
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蒋英以铁锤打死,次子胡关住同时被杀,耿再成亦死。
周德兴:朱元璋同乡,少年时期便已是朋友。随军攻克滁州、和州。功劳显赫,被封为江夏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儿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周德兴受株连被杀,公田被收。
廖永忠:早年与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后俘陈友定……因鄱阳湖之战战功卓著,朱元璋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给他。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终年五十三岁。
傅友德:元末参加刘福通军,随李喜喜入蜀,旋率部归朱元璋,七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朱元璋盛赞傅友德功勋第一。
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大宴文武,忽然提起说对傅友德的二儿子有些不满,傅起身告罪,上责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儿子首级,顷之,友德提二儿子首至。朱元璋说:“何忍也。”,傅友德说:“不过欲吾父子头耳”,最后在朱面前自刎死。
冯国用:元朝末年,他与冯胜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劝其先取金陵以为根本,颇受信任。渡江后,冯国用受命掌管亲兵,被委以心腹之任。他多立战功,累官至亲军都指挥使。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十五日,在参与绍兴之役时,冯国用因暴病死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
冯胜: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
冯胜功劳最多,多次因小事违背了朱元璋的心意。蓝玉被杀当月,冯胜应召回京。两年之后,被赐死。
沐英:朱元璋养子,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沐英12岁起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1376年(明洪武九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5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蓝玉: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勇敢善战,功绩显赫。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将军,二十年封凉国公。朱元璋比之为汉代卫青、唐代李靖。但蓝玉却恃功骄横,夺占民田,多行不法行为。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告其谋反,结果被族诛,牵连致死者达15000余人。
郭英:他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1384年(洪武17年)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死于永乐元年(1403年),死年六十七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明初大将:徐达、常遇春、蓝玉、冯胜、朱沐英、邓禹、李文忠、汤和、胡大海等。明初的著名文臣:刘伯温,李善长等。
1、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洪武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长子辉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
注:看似善终,但有赐蒸鹅,病疽毒发死之说。
2、太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常遇春(拔开平,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长子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后因过而安置茂于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儿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兼领国子监事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长子景隆袭爵,至永乐末乃卒
注:毒死
4、同参军国事右御史大夫领台事兼太子谕德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讨吐番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宁河王,谥武顺。长子镇嗣,改封申国公,其妻,李善长外孙也,善长败,坐奸party诛。)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5、议军国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诸子皆早世,不得嗣。)
注;善终
6、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沫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长子春嗣爵,世镇云南。)
注:病薨
7、太师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师韩国公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谓善长元勋国戚,知胡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注:满门抄斩
8、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状。帝问之,对曰:"无有。"帝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赐敕诛之。)
注:诛死
9、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诚意伯刘基(洪武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孙畾,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正德八年加赠基太师,谥文成。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达。下廷臣议,制曰:"可。")
注:失宠后被政敌下蛊死
10、翰林学士承旨宋濂(洪武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party,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家属悉徙茂州。正德中,追谥文宪。)
注:流配
11、洪都知府叶琛(祝宗、康泰叛,愈脱走,琛被执,不屈,大骂,死之。追封南阳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后祀功臣庙。)
注解:烈士
12、御史中丞章溢(溢遭母丧,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长子存道,战死。)
注:病逝
13、同参军国事加太子太师宋国公冯胜(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洪武二十七,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注:赐死
14、同知大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师颖国公傅友德(洪武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不悦。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偕召还。又明年赐死。子忠不得嗣。嘉靖元年,云南巡抚都御史何孟春请立祠祀友德。诏可,名曰"报功"。)
注: 赐死
15、中书平章政事德庆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子权,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爵除。)
注:赐死
16、参知政事兼太子副詹事南雄侯赵庸(洪武二十三年,以左副将军从燕王出古北口,降乃儿不花。还,坐胡惟庸party死。爵除。)
注:族诛
17、湖广行省平章营阳侯杨璟(镇北平,练兵辽东。洪武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子通嗣,二十年帅降军戍云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挥使。二十三年,诏书坐璟胡惟庸party。)
注:死后追罪
18、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临川侯胡美(洪武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长败,帝手诏条列奸party,言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入乱宫禁,事觉,子婿刑死,美赐自尽云。)
注:赐死
19、苏州卫指挥使都督同知江阴侯吴良(洪武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子高嗣侯。)
注:病薨
20、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康茂才(洪武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子铎以父功封蕲春侯。)
注:病薨
21、凤翔卫指挥使丁德兴(卒于军。赠都指挥使。洪武元年追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子忠世袭。)
注:战死
22、秦王左相都督佥事长兴侯耿炳文(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子璇,永东初,杜门称疾,坐罪死)
注:自杀
23、前军都督府佥事武定侯郭英(永乐元年卒,年六十七。赠营国公,谥威襄。孙玹得嗣侯。)
注:善终
24、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淮安侯华云龙(洪武七年,有言云龙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召还,命何文辉往代。未至京,道卒。子中袭。子中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进药,坐贬死。二十三年追论中胡party,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25、山东行省平章政事东平侯韩政(洪武十一年二月卒,帝亲临其丧。追封郓国公。子勋袭。二十六年坐蓝party诛,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26、佥大都督府事安襄侯仇成(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有疾。赐内昷,手诏存问。卒,赠皖国公,谥庄襄。子正袭爵。)
注:病薨
27、佥大都督府事凤翔侯张龙(以老疾请告,洪武三十年卒。孙杰,永乐初,失侯。)
注:善终
28、大都督府佥事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六年十月,金疮发,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子杰嗣。)
注:病薨
29、都督佥事东川侯胡海(洪武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子观未嗣,卒。)
注:病薨
30、大都督府佥事督海运事航海侯张赫(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子荣为水军右卫指挥使。
注:病薨
31、行省平章政事广德侯华高(初,有言高殖利者,故岁禄独薄。至是贫不能葬。帝怜之,命补支禄三百石。以无子,纳诰券墓中。赠巢国公,谥武庄。)
朱元璋打天下时文臣武将很有多,刘基、徐达是典型代表,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是数得上号的。以下介绍几个典型的。
文臣:
1、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后追谥襄愍
2、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3、朱升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
武将:
1、徐达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3、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徐达
文章标题: 谁是朱元璋时代的第一武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