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我该怎么反驳那些说“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人

时间: 2021-09-03 02:59: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我该怎么反驳那些说“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人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之所以北伐失败,总结最重要的三点原因:其一,国力差距,曹魏地处北方,农业发达,军民身体素质好。其二,北伐路途遥远,蜀军粮草不济。其三,诸葛亮手下人才不济。

刘备逝世于白帝城后,丞相诸葛亮受托孤重任辅佐后主刘禅。经过一番休养生息,蜀国国力逐渐恢复,诸葛亮说服吴国孙权,吴蜀结盟为他北伐中原做准备。 诸葛亮北伐一是为了完成先帝遗愿,二是为了先发制人,曹魏日益强大,蜀国不能坐以待毙。但北伐的结局并没有取得成功,诸葛亮也没等到北伐结束,陨落五丈原。

北伐失败我们总结了几点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国力,刘备死前在与吴国的交战中把诸葛亮积攒的家底都打光了,丞相费心费力平定了南蛮,储备了北伐的物资,但这个过程中曹魏却是凭借自己广阔的北方领土,大力发展农业国力日渐昌盛。

二是,蜀国北伐路途遥远,且蜀道难行运送粮草困难,没有军粮补给,诸葛亮只能退军。

三是蜀国在关羽、张飞等人死后,人才不济。诸葛亮提拔的马谡失守街亭,搭档李严在后方撺掇后主刘禅让他退兵。

本来北伐已经步履维艰,身边没有能帮忙的,还尽是些拖后腿的人,最后诸葛亮心力交瘁死于五丈原,接任的姜维也没能力挽狂澜,北伐以失败告终。
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国力的不足。

蜀汉政权在夷陵之战后已达不到隆中对的设想。仅有的成都平原,已经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小的。

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被杀。陆逊火烧连营。使得蜀汉失去大量人才。才有了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接连的战败使得武将断代,丧失国土,也让经济发展收制。这也是后来诸葛亮北伐必须与东吴约定同时出兵的原因。也就是诸葛亮自己心里明白,刘备死后,蜀国已无力面对北方强敌。所以在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后感叹,大汉气数尽已!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防御。以攻为守。吴蜀联合,消耗曹魏国力,待北方混乱,就能趁机,夺取长安,获得阶段性的胜利。

诸葛亮的这一战略性部署,从后来费祎,蒋琬的治政效果来看,是正确的。
在诸葛亮死后,魏蜀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大的战事,双方皆休养生息。但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蜀汉是拼不过的。曹魏依靠北方强大的农业经济,在经过几年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后,国力完全碾压吴蜀联盟。这就给司马昭有了踏平成都平原的实力。
所以,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的根本上还是国力的匮乏!!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是国力,蜀国太小,经济是比不上中原的,即使四川叫“天府之国”,有成都平原,但怎么样也赶不上中原的生产力,要知道当时的经济中心还在北方。

第二,蜀国人才不是很多,特别是刘备杀了刘巴(一蜀国狂才)迫不及待的登上皇位,这使的蜀国后来很少突出人才来投奔,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嘛: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自然是一重因

第三,蜀国的军队在伐魏上不占优势,军队数量和战斗力是比不上中原王朝的。同样蜀国人和魏国人的身体素质是有一定差别的。按照历史的现象,从来是控制北方的人可能统一国家,南北的战争,北方赢的多和这个也一样。在中国古代王朝历史上,南方唯一一次彻底取下北方是明朝,因为元朝统治者已经逃跑了,北方是空虚的,可以说给朱元彰捡了个便宜。

第四,没有一个明君。就是阿斗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你去看《三国》你就知道,蜀国后期大小事都诸葛亮来处理。自然也要分散他的精力。不可能全身心去北伐。

还有就是他有个十分了解自己的对手——司马懿。可以说司马懿把诸葛亮拖死在五丈原。

有一个社会因素,就是连年征战,蜀国国力不行了,好象我在书上看到当时蜀国也有反战情绪。他个人的原因就是他也不是神。他也是能力 有限,决策失误是难免的。再说蜀国资源也赶不上魏国。也在客观上制约他北伐成功。
为中兴刘氏、再造炎汉,诸葛亮连续五次北伐。可惜大势在魏,即使诸葛亮是天下英才也没有办法扭转大局。只能用主动进攻代替消极防守,借此延续国祚。

北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战略、战术都有问题。

荆州,东汉十三州里人口最多,有六百多万。其中,南阳一郡就有二百四十万,几乎等于关中加洛阳。南阳郡治宛城商业发达,王莽时期就已经闻名天下。除此之外,荆州控遏巴蜀、联系吴越,是南方第一等要地。

河北地区临海靠山、土地广阔、人烟密集,发展潜力极大。刘秀起家于河北、定都在洛阳,使得这里得到充分开发。即便汉末屡遭战乱,河北地区的恢复速度依然比其他地方快。河北以冀州为核心,是整个天下土地最肥沃的地方。袁氏集团以这里为大本营,曹操更是把自己的封国放在这里。

关中,内有秦川沃土,外有四塞险要,加上对华北高屋建瓴。因此,一直都是帝王基业。周天子借此成为天下共主,秦国以此对抗东方六国,刘邦凭借这里统一天下。

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失误就是为了“联吴抗魏”而放弃荆州。这意味着北伐远离曹魏腹心,意味着战争变成拉锯。

从荆州出兵,能对曹魏腹心构成直接威胁。荆州与中原之间只隔着一个南阳盆地。而且物资转运方便,不仅一路平原,还可以利用汉水。此外,还可以掌握战争主动权,既可以进攻洛阳,也可以威胁关中。

出汉中远不如出荆州方便。东汉末年,关西总人口不足百万,粮食物资需要关东转运。所以,即使占领这里,也只能取得地利,支撑不了诸葛亮统一。为什么曹操宁可死磕孙刘,也不愿完全统一北方,就是不想把资源浪费在这里。
诸葛亮,姜维北伐失败以及蜀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按照小说来看,诸葛亮前后6次北伐,姜维一共9伐中原。其中,诸葛亮没有成功的原因:
1,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大军逼近长安。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达反叛计谋被司马看破,反叛失败,诸葛亮又错派马谡守街厅,最后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计”。诸葛亮的第一次失败,主要就是自己错用人,和孟达举事不利。这两个问题。
2,第二次失利,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后来,李严被废为庶人。
3,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粮草的问题。
4,第五次北伐,此时,属国内部开始动摇,宦官开始酿祸,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几次用计谋都战胜司马懿,后来蜀国大军,逼近渭水(今天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直捣长安。可是,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回大军。诸葛亮因为内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机会。
5,第六次,火烧上方谷,计谋都已经实施的很顺利,眼看就要把司马懿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浇灭,救了司马父子。(后人说,是老天要灭魏国,所以要留下司马昭)。又加上,东线诸葛谨不敌曹睿,东吴兵败,不能和蜀国夹击魏国。诸葛亮气上心头,旧病复发,郁郁而终。病势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别羞先人,提诸葛亮那种垃圾人物,别被三国演义那种垃圾数糊弄。诸葛亮除了是个杰出政治家,一无是处。

连司马懿都这么评价他,他的军事一塌糊涂,除了会打正规战,还会干什么。另外他掌权时候,玩弄幼主于鼓掌之间,一个人大权独揽,这才累死!(活该)
诸葛亮根本就不是垃圾人物。他草船借箭,体现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体现了他识人心。他在政治方面十分优秀。曾经舌战群儒,说明他口才很好。而且舌战群儒的起因是因为别人挑衅,不是诸葛亮先开的口。而且诸葛亮是看别人对他的语气说的话。别人说的客气他也说得客气,别人说的没有礼貌的而且诸葛亮是看别人对他的一切说的,别人说的客气,他也说的客气,别人说的没有礼貌,那么他也是礼貌的回答了这个人,让这个人十分羞愧。这个人之所以感到羞愧,是因为他做错了事情,被诸葛被诸葛亮抓住了把柄罢了。而且在《三国演义》中提到了他的气质飘飘欲仙,那么就说明他饱读诗书,十分聪慧,智商肯定比我们高。曹操火烧赤壁之后,被诸葛亮的几番伏兵追杀,最后只因为关羽放过了曹操,而没有杀死曹操罢了。说明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还有很多很多例子。所以你没有资格说诸葛亮是垃圾人物。
诸葛亮虽然只用不到七年时间打的魏军惨败司马懿退军二百里,杀了张郃,平取二郡,夺上邽麦,击败费曜郭淮,一伐把曹真当猴耍,之后把曹真大军堵山谷里。打的魏国前线坚壁清野,后线民有饥色。——居然没灭掉魏国!真是无能!
虽然为人官至丞相,录尚书事,还是相父,并且刘备都说君可自取了。——居然不篡位!这人做的太失败了。
蜀道运粮困难,诸葛亮北伐时居然行不寇,如在国中,与魏国老百姓秋亳无犯。——看看人家曹老板,不仅要钱要物还要命,屠城多的两只手数不过来。诸葛亮呀,你就不会抢劫一下魏国百姓么!
战争时代,魏国大肆屯田,剥削百姓六成以上收入,东吴也跟着学。结果诸葛亮居然不去穷兵黩武,搞什么蜀锦,弄什么火井,又是炼铁,还开发南中,弄的水利工程现在还在用。——充实国库这么简单的方法被诸葛亮弄得这么复杂,真是白痴!
看人家曹老板多会用人!连肉票将军,不对,是魏之元勋夏侯惇都可以指挥张辽他们,还有曹仁真爽等一向在五子之上。再看诸葛亮呢?亲弟弟诸葛均只是一个长水校尉!——诸葛亮用人垃圾。
还有刘备知人善任,要杀了蒋琬。诸葛亮阻止刘备杀蒋琬也罢了,还让蒋琬当接班人。——诸葛亮不仅用人垃圾而且还不忠!
诸葛亮那么大权力,居然妾无副服,一定是妻妾太多了。——诸葛亮是个大色鬼,什么将苑上见美不淫肯定是瞎编的,可见诸葛亮多么虚伪。
诸葛亮死的时侯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还不如我奶奶呢!——总之诸葛亮是个白痴,连过日子都不会。
诸葛亮本来就垃圾,正史上无非就一个玩政治的,那些神机妙算的情节都是罗贯中瞎编的。四大名著?呸!拿正史开玩笑?误导了多少人?只是因为无知人们喜欢看,只是因为人气,三国演义这种垃圾作品就能被捧为名著?罗贯中要是在现代就应该以诽谤诬陷之名绳之以法,ok?
2021.01
分割————————————————2021.06.03
哎,自己评论一下吧,当时说这些话实在有点偏激了。也许到了长大之后,笃然回首的发现事实的真相而有一种被一家之言玩弄是非的感觉,实在不好受。但即便如此,这笔下虚构的生动仍然是我们心中所追求的真实。卷中那些熠熠生辉的英雄形象如同群星闪耀,深刻(入)人心,是不应该被抹灭的。为此,我想,我应该收回先前的话。
历史里面诸葛亮不怎么样,历史里面的鲁肃比诸葛亮强多了,历史记载鲁肃文武全才,弓术很厉害,还记载了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早七年的隆中对,就是孙权没采纳,因为孙权位子还没坐稳。诸葛亮哪里忠心了,独揽大权,垃圾一个,还写什么兵法,诸葛亮的兵法是史上最难看的的兵法,最恶心的,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什么蜀汉五虎将,全是扯淡 在下只知道魏五子吴十二虎。而且我也知道历史里面讨伐董卓是怎么样的,什么刘关张,去他妹的,来都没来,公孙瓒都没来,他们三个会来么,历史记载华雄是孙坚杀的,华雄看见孙坚就跑,被追上杀死,还有吕布,在演义里都成神了,这个吕布历史里面败给孙坚别太惨,没赤兔早死了 ,还有楼上那位,空城计赵云摆的,真恶心,文盲啊,空城计是曹操跟吕布的时候发生的,草船借箭是孙权想出来的。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三国志的诸葛亮完全是两个人,可事实上因为打仗基本靠单挑的三国演义格局实在有限对诸葛亮只有抹黑没有夸大。诸葛亮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先主在时干的活是经营巩固后方,和多方调度,这一点不比前线指挥容易,演义完全不提。诸葛亮是个优秀的外交家,外交需有礼有节,晓以利害,知进退。可到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外交,舌战群儒,骂死王朗,骂过瘾了?有用吗?活生生把一个优秀外交家变成了喷子,更把张昭步骘等一干能臣变成了智障抖M。再说军事,“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寥寥数人”,这是同样配祀武庙的名将李卫公的评价。配祀武庙也是从唐朝就开始了,和演义一点关系没有,这怎么不说?到了三国演义,打仗不是靠激将就是靠做法,事先还不告诉你安排,到了地方在打开,这是个不停挑拨离间自己人的神棍啊。最后小说还把杨仪的屎盆子还硬是扣在诸葛亮头上,非说是诸葛亮遗计。
仔细想想,被演义尤其是被毛氏父子黑得最惨的难道不是蜀汉吗?明明一代枭雄,愣是被写成用几滴眼泪邀买人心的废物,而那些名将能臣,更是变成了被如此低劣手段玩弄的智障

诸葛亮为什么失败

诸葛亮后期北伐兴无名之师,必败。
刘备一个编草鞋的,为什么能当蜀王?
因为刘备能笼络人心,刘备德望高于刘表,得蜀汉是实至名归,更是轻而易举。
历史向来是眷顾强者,诸葛亮后期北伐完全是为一己权利之欲。后期曹魏没有进兵蜀汉的想法,诸葛亮守住蜀汉没有任何问题。魏国占据坚守城池,岂是那么好拿下的。诸葛亮北伐明面上对手是司马懿,可即使没有司马懿,以魏国的兵力和人才,肯定会推举出第二个司马懿,举全国之力抵挡蜀汉,依旧挡住诸葛亮北伐。
所以诸葛亮失败在于以一己之私劳民伤财,不顾客观规律,逆势而为,是自取灭亡,注定失败。
具体的原因后人多是放空炮 毛泽东曾在军事上评论其分兵之失 身经百战的毛主席对其军事上失误的分析总比我们这些赵括要准确吧 但个人觉得应该还有策略上和西川政治上的原因 首先荆州虽然得地利 但这是借东吴的 既然当时已经定下联吴攻曹 那就应该放弃荆州这个南北夹击地点以曹吴直接面对而制造两家矛盾 刘备既然已经把触角伸到汉中 那占据襄樊一带或靠近西川汉中一带的好处可能会大于占领荆州 后期关羽的军事活动也证明了这一点 可惜先期对东吴的策略有不足.......
但这一切猜测都可能是事后诸葛亮 具体的真实的情况只有当时的诸葛亮才能了解 诸葛亮的失误到底因为什么我们只能马后炮多方面猜测可能的可能 人不是神 但是诸葛亮一出而三分天下 已经足够说明谋略了 难道真的那么容易失误? 难道就真的如后人说的只有战略而不知军事?不知军事还能把南方给平了?
战争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比拼,兵力来自人口,人才是主要因素。蜀国180万,东吴360万,魏国940万。蜀国地势也比不了东吴跟魏国,国民生产总值较低。诸葛亮出师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第二原因就是练兵。这两个原因梁宏达老师在故事会说过,这里我就不细说了。就当时的情况诸葛亮如果不借助国外势力是必败的,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谋略必须要有实力,拳术再精力量不够也是枉然。
其实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有很多,其一就是赤壁之战后刘关张都膨胀了,其二就是关羽膨胀丢了荆州,刘备膨胀一意孤行,张飞膨胀复仇心切只顾兄弟情没管手下士卒,导致了乱七八糟最后被刘备被算计那时候四大将军都死了,其三刘禅算是个明主,看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决定把命运交给了诸葛亮,其实蜀汉的统治者不是刘禅而是诸葛亮!最终诸葛亮明知道会失败还得打原因就是为了让刘备那群过来的外人能立得住位置!诸葛亮这原因很多,其次,诸葛亮属于战略家,但不是军事家!战略布阵可以,但打仗诸葛亮太外行了!再加上先天刘备把家底都败光了!自然注定会失败!
  六次北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神话,但是仍然有一些失败的地方,首先是不该留关羽守荆州,因为关羽高傲而失去荆州。接下来不应该不跟随刘备讨伐东吴,导致刘备被火烧连营,使蜀国一直到灭亡都没能恢复元气。接着又不该拒绝魏延的进兵子午谷的建议,失去了攻占长安的好机会。还不该任命马谡守卫街亭(刘备早在托孤的时候就和诸葛亮说马谡“空有其名,而无其实也”)。
  在生活上,诸葛亮犯的最大错误是凡事都亲力亲为,不培养下属,除了让自己过早积劳成疾外,还导致他死后蜀国后继无人。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算准司马懿必取街亭,于是派马谡前驱守街亭,但是他没有算计到马谡会很轻易的就把街亭丢了。用人不明,是自己马虎还是疏漏?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派姜维诈降,结果大破曹军,就在众将士以为他会一鼓作气继续乘胜追击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所带的随军粮草不够用了,只好撤退。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用计谋把司马懿杀得大败,但忽听有人报告张苞身亡,于是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厥于地,他从此得病卧床不起,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摆出八卦阵重创司马懿,未曾料到司马懿买通蜀军粮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布谣言,说诸葛亮早晚必将篡位。刘禅大惊,急传诸葛亮回师。诸葛亮不得不传令退军。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杀得落花流水,忽报永安李严有书告急,说东吴与魏谋和,欲联合进攻蜀国。诸葛亮只好撤军,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李严是怕军粮置办不及,编造假消息来哄骗诸葛亮。
  第六次北伐,诸葛亮屡败司马懿,司马懿不敢出战,据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来戏弄司马懿,谁知司马懿并没有被激怒,反而从诸葛亮派去的人那里得到了诸葛亮病重的重要信息,并得出诸葛亮不久于人世的推断。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屡次失败,我想他到死也不会想到机关算尽的自己为何总是难以成功,唯有对天高呼,时也,运也,命也。
  又不能辅佐幼主

  看了水煮三国,以及且听风吟“管理学曹操还是学诸葛亮”,似乎把蜀之不能成功归咎于诸葛亮,本人认为以上论点有待探讨!

  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悲情人物,他的一出场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悲剧在于其选择的行业不对。
  他未出草庐已谋三分天下,何以不说一统,则在于他知道汉朝气数已倾,不能再复!他本不欲出山,情不得已而出。所以出者,原因有二。一者,他面子薄,受了刘备三顾之礼,又被刘备一拜一哭,却不过面子,只得接受。这也是当时知识界普遍认同的“士为知已者死”的意识所然!二者,孔明自负,自认为才比管、乐,敢逆天而行,所以即使气数已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悲剧之源,这正如中国的珠算,现在计算器几个数字一点,就可以计算出准确结果,并且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几位均可,但如果仍死抱住珠算以为瑰宝,非要去搞一个珠算培训班, 请问能有几人响应?再举一个行业问题,现在生产家电已经明显挣钱不多,利润不大,如果我们强要拿长虹去与微软比,微软潜在多少用户,多少人需要电脑,而长虹呢?就是长虹把其它公司全部打垮,也是没法与微软去比了!为什么,要挣钱可以,但挣大钱,应选定潜在用户多,而处于开始或者上升期的行业。而以当时汉朝情况来说,老百姓多半已经对大汉失去信心,张松献川图,首选对象也是曹操,破袁绍之后有老人自发给曹操献酒!所以当时已是民心已失,再挂大汉旗号,安得不败乎?所以诸多人俱骂诸葛亮是不识天时,而诸葛亮也多次自承逆天而行!所以他烧不死司马氏也无足为奇,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尽在理中!所以,他也只能自担悲情的苦角!就如长虹老倪复出,又岂能有所作为?所以择业不对,应为从业者戒!

  诸葛亮未能成功,汉朝气数是一个方面,另外以川中为根据地,毕竟基础有限,岂能与全中国抗衡!但他出山之时,也只能如此,所以重点还是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选择!于企业投资而言,正犹如以二百万之资本,偏投资一个夕阳行业,定下目标却要集团上市,安能成功?

  作为投资者,只要赚钱,行业只要目前流行即可,如要赚取大钱,为长久之计,行业应当慎选也!

  且说管理,诸葛亮的管理,重在执行。战略是上层人物处理的事情,做为执行者能教则教之,不能教者只说明职责分工即可。凡事清楚,如失衔亭,明白告知马谡当道扎营,但马谡偏偏不听,这又岂是他能控制?而他斩马谡、斩陈式,都是为了制度之执行,所以说他是在真正地以制度管理。正是由于他的制度化建设,即使他死后,蜀兵由姜维所领,魏人仍不敢小觑。再说曹操,在火烧赤壁的前夕,他在喝酒赋诗,搞一些企业方化的东东,又醉酒杀人,结果如何,还不是大败而归!三国鼎立,曹操几次亲征,都以失败告终!占尽天时地利,曹操亦未能一统天下!又岂有管理之功?反过来说,也就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公司,投资一个新兴行业公司,和一个夕阳行业且底子很薄的小工厂相比,也没多挣钱,管理谈得得上吗?

  当然不是说企业文化不重要,但任何企业文化,失去执行的根本,都是无用之物!

  再看管人,曹操梦中杀人,杨修之死,庞德临行,授先锋而取回先锋印,逼得其抬棺以战,实则逼其死耳,此皆曹操疑人之故。魏灭谁手,非对手,乃曹睿托孤大臣耳!曹睿之所以疑司马,乃曹操早有言防司马,是其管理的延续哦!整日防人,防来防去,还不免为其所算矣!司马懿本无叛逆之心,乃逼出来的效果啊!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也是其使用卑鄙手段、未用心结纳之故!反观诸葛,除了一见面便欲杀之的魏延,荐庞统、收姜维,此等人均为蜀尽职尽忠,鞠躬尽瘁,且都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勋!魏延为马岱所斩,马岱亦为降将,为何能承担其责,这都是孔明真正关心下属,以心待人,从而使这些人均怀感激,誓报孔明之故。诸葛死后尚能令人佩服,不惟手下,即敌人也都佩服!而曹操呢,司马篡权,还有其原手下多少大将之助啊!可见两者管理之功,一个管理了人,一个管理了心!谁说诸葛不如曹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心结纳,方能收取管理之效!

  再说诸葛之事必恭亲,做为一个重于执行之管理者,大都有此共性!不如此不足以带动士气,不如此不足以达成效果。以历代帝王观之,但有成就者,无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改革家雍正,每天也不过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哦!(见二月河《雍正大帝》)皇帝尚且如此,诸葛又何能免!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勤劳,自言“受先帝托孤之重,敢不夙夜尽心”。以刘禅的素质,岂能成事,手下将领当然俱知,所以诸葛亮打出刘备这张牌来,要大家念刘备的好处,齐心协力完成一统大业,并且时时以身示范,否则,恐人心早散也!(这才是俘虏人心的企业文化)既如此,劳累又何能免?

历史的诸葛亮和他的真实能力是什么样的,真的和演义中的一样吗?

他内政强

----------------

(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评析

一、魏国关陇与蜀国汉中地区的基本军事地理
魏国的关陇地区指关中和陇右(陇西——陇山以西)地区,关中为雍州,陇西为凉州;
魏蜀两国在此地区隔秦岭相持。虽然关陇和汉中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但由于中间相隔的秦岭山脉山高水险,道路崎岖,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使双方在没有完全优势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发动军事进攻。
1、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
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当时有六条,它们是:
a、子午道:谷长300多公里,为秦岭最东部的通道,山高路险;
b、谠骆道:谷长210多公里,为秦岭中部的通道,道路非常崎岖;
c、褒斜道:谷长230多公里,为秦岭西部的通道,道路沿褒水、斜水河谷而建,部队行动困难;
d、秦岭西大散关:为绕过秦岭西入关中的主要道路,道路较平坦,约530公里;
e、秦岭东武关: 为绕过秦岭东入关中的通道,道路遥远,约600多公里;
f、秦岭西的祁山:为西线迂回线路,路程较远,但比较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和补给运输;但是必须先到陇右再由陇右进入关中。
2、关中地区(长安)通向陇右天水的主要通道当时有五条,它们是:
a、北线:自关中沿泾河河谷可到达陇北的高平第一城,再迂回向南可到天水,是通向陇右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但是路途较远,约600公里。
b、北中线:自关中向西北沿古丝绸之路沿穿越关山的山间小路,可到达陇右的广魏郡,再折向南可到天水。此路当时为小路较平坦,但不是主要道路,约400公里。
c、中线:自关中向西北到汧再直接向西,穿过陇山北部再向南到达天水郡。在当时是关中与陇右间最主要的大道,虽为山地,但较利于大部队行动。约330公里。
d、中南线:自关中直接沿渭河河谷和古丝绸之路(小路)可穿过陇山而到达天水郡,此路地形极为险峻,道路非常难行,完全不适合大部队行动。约250公里。
e、南线:自关中向西南出大散关,绕道武都,再折向北可达天水。此路道路较平坦,但路途最远,而且距离蜀国的汉中过近。约700公里。
(注:以上距离均为从地图上直接量取,可能与古代实际路途有所差异)
关中为四塞之地,人口较多、经济发达,自古即为军事割据集团的起家之地,占领关中,东可以威胁魏国的中原,南可下宛城与荆州,北上则可以进攻并州,因此魏国是必须死保关中的。陇右处于关中的上游,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有守关中必守陇右的说法。故关陇地区为魏国必须确保的地区。 二、战役开始前两国的基本战略和兵力部署
当时,魏国已经占据整个北方地区,拥有全国13个州中的11个(其中2个为占有一半)外加一个司隶部,而蜀国仅有益州一个州。在人口上,由于连年混战,到三国末期,魏国有人口443万,蜀国仅有94万,全国共767万人。比汉朝桓帝时期的5648万减少了近5000万,特别是汉中与陇右地区,人口本就不多,到此时就更少了。
魏国全国的总兵力约35~40万,其分布情况大约是:
南方:扬州:8万,荆州:8万,徐州和豫州各3万,用于对抗吴国;
北方:幽州2万和并州1万,用于防备北方少数民族骑兵;
西北:雍州:1万,凉州: 2万,用于防御蜀国和西北少数民族;
其他州郡的常备军(青州、兖州、冀州):2万
中央的战略预备队:5~8万(包括禁卫军)。
蜀国由于战线很短,其总兵力估计为12~13万:
北方的汉中地区:10万,用于防备和进攻魏国;
南方地区:2万多,用于防备吴国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叛乱;
中央:没有战略预备队,只有数千人的禁卫军。
魏国的总兵力要远远多于蜀国,但由于是两线作战,加之魏国的总体战略是东攻西守,故在关陇战区,魏军的兵力在防守时基本是少于蜀军的。例如: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蜀军数万人,魏军估计不超过万人(陈仓守军1000人);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军诸葛亮、陈式军数万人,魏军为郭淮军数千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8万多人,魏军7~8万人;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自从公元219年刘备军占领汉中,曹操军退回关中地区后,三国并立的局面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形势。随后虽然在荆州连续进行了关羽进攻曹军、孙权偷袭关羽以及刘备进攻孙权的战争,但在关陇地区一直比较平静,双方没有发生很大的战争。
魏国自曹操由汉中撤退后,接受了谋臣的建议,采取修养生息、积蓄力量的国策,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同时针对吴国实力强于蜀国的情况,确定了东攻西守的战略,在东线的扬州和荆州前线一直保持着各8万人以上的两个方面军,而在西线的关陇前线仅留有2~3万人以下的军团,对蜀国进行监视和防御。
蜀国自刘备死后(公元223年),又重修了与吴国的关系,并加紧养精蓄锐,囤积兵马、粮草,并平定了南方地区,5年后的公元228年才突然开始了进攻魏国的战争。
蜀国的基本战略是:先取距离魏国较远的陇右,扩大地盘,再以陇右为根据地,配合汉中两面夹击关中地区,以后再视形势发展与吴国夹击魏国,达到消灭魏国,与吴国平分天下的目的,以至最终统一全国。

三、战役的真实进程
1、双方的目标
蜀军的战役企图:趁魏军没有防备,关陇兵力空虚的时机,集中主力快速攻占整个陇右地区,随后巩固防御,守住陇右。
远期目标:占领陇右可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切断了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下一步占领整个河西地区打下基础;第二,自陇右进攻关中,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而魏军自关中进攻陇右则很困难,将为今后攻占关中及整个中原占领一个重要的进攻基地;第三,陇右、河西历来出大将,占领此地可使蜀国补充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第四,占有陇右可以屏蔽汉中的上游,保证蜀国的基本安全;第五,此地地广人稀,可以取得不少的粮草,以减少益州的经济负担。
魏军的战役企图:陇右守军必须坚守重要城镇,关中部队应尽快以主力增援,以击退蜀军的突然进攻,收复陇右失地。
远期目标:魏军必须保持陇右的安全,才能保证关中的安全、与河西的联系,并为以后时机成熟时进攻蜀国留下前进基地。
2、战前双方兵力
蜀军:总兵力:10万人
东线:赵云、邓芝近1万人为疑兵出斜谷,企图吸引魏军主力于秦岭一带;
西线:诸葛亮、魏延、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9万多人出阳平关过祁山直插天水等地。
魏军:总兵力:6~7万人
防守部队:陇右各城(冀城、上邽、西县等地)数千人(天水太守马遵等),
长安等关中地区近1万人(安西将军夏侯茂、后改派大将军曹真;雍州刺史郭淮等);
中央增援部队:战略预备队5万人(右将军张郃等)
防御部队死守各战略据点,增援的精锐兵团快速自关中进兵陇右,救援被包围攻击的各郡县。
3、战役详细过程
a、第一阶段:蜀军进攻:228年1月下旬,蜀军开始从汉中出兵,2月进到祁山和西县一带。由于魏军没有防备,这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兵力进行抵抗。因此蜀军很快就进到天水郡。当时陇右震动,安定、南安和天水三郡的部分城镇响应蜀军。
b、第二阶段:魏军防御和增援:蜀军刚开始行动时,魏国立即更换了关陇战区指挥官:由原来的安西将军、驸马夏侯茂(文官,无作战和领兵经验)改为大将军曹真。随后由荆州前线调右将军张郃回洛阳,魏明帝亲自派5万精兵由其统帅前往增援关陇战区。曹真守住秦岭的各个隘口,陇右各郡太守死守冀城、上邽、西县等未响应诸葛亮的重要城镇。
c、蜀军分兵作战:诸葛亮为尽快占领陇右,进行以下部署:前军魏延、吴壹等将统兵3万立即分别包围攻击冀城、上邽、西县等城,务必在魏军增援部队到来前攻占各城;马谡、高详等将统兵3万立即前出街亭、列柳城一线,死守陇山要隘,一定要坚守到攻城部队胜利后;诸葛亮自领中军3万人,坐镇西县,接应粮草,并作为战役预备队准备增援危险的方向。
d、魏军的进攻:曹真根据战场形势,判明了蜀军的战役企图,马上果断决定,5万主力野战精锐兵团全部投入进攻陇右的蜀军,由经验丰富的大将张郃与郭淮率领;自己仅留下不到1万人对抗赵云的部队并坚守关中。张郃发现蜀军正处于分兵作战的时期,立即火速进兵,企图在蜀军没有集中兵力之前将其各个击破。张郃自统4.5万精兵由陇山大路仰攻街亭,命郭淮领兵5000绕道列柳城包抄蜀军的侧翼。
e、蜀军的攻城行动:陇右的城镇是小而坚固,短时间内很难攻克,加上蜀军远道而来,缺少重型攻城装备,急切间无法攻占陇右的各战略据点。魏延、吴壹等昼夜猛攻,还是毫无办法,白白损失了一些人马。
f、阻援与增援部队的决战:2月下旬左右,魏军的增援兵团与蜀军的阻援部队于街亭和列柳城一线展开了激战。首先马谡的部队被张郃的优势精锐兵团彻底击败,2.5万人最后仅1000多人在王平率领下逃了回来,马谡和其他将领均弃军而逃。北面街亭的主力失利造成南面的列柳城高详部军心大乱也被郭淮击败。
g、诸葛亮的撤退:转眼间大军损失了三分之一,这样一来,魏军与蜀军在陇右的兵力基本相等了,由于魏军自街亭南下就可以威胁到蜀军攻城部队的侧背安全,而诸葛亮估计在天水的平川上蜀军不是魏军的对手,加上军心已经动摇,于是决定趁魏军主力距离较远的时机,马上撤退,并从容带走西县的千余家百姓回汉中。
h、魏军的下一步行动:张郃胜利后,没有继续进攻和追击撤退的蜀军,而是转向收复了原先叛变的各郡县。这是因为张郃考虑到自己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加上刚与马谡军进行了激战还未休整,没有击败蜀军主力的把握,同时魏军的战役目标就是收复陇右和防守陇右,没有必要去追击蜀军。
i、于是整个战役在3月底全部结束。整个战役自蜀军开始进兵共进行了2个月左右,结果是:蜀军损失3万人以上和大量的辎重、粮草,丢掉了陇右三郡的已占领的所有郡县,最关键的是错失了最好的攻占陇右的时机,战役企图完全没有实现。魏军损失数千人,收复了陇右地区,击退了蜀军的突然进攻,达到了战役企图。
整个战役自228年1月开始到4月全部结束。蜀军损失3万以上的军队和大量军事物资,丢失了已经占领(或部分占领)的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魏军在作战中损失数千人,但是收复了陇右的所有失地,击退了蜀军的进攻。

四、关键环节评述
此战的关键环节在魏、蜀方面各有3点:
蜀军: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2.马谡的迅速溃败,3.蜀军的攻城不力
魏军:1.增援非常迅速,2.曹真的判断准确,部署得当,3. 张郃军有力的突击
下面逐点进行分析讨论;
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估计大部分人不同意此观点,因为表面上看诸葛亮的部署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
第一、诸葛亮对双方实力判断错误,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他认为马谡的兵团能够顶住张郃军很长的时间,而魏延等人能够在此期间攻占各战略要地。到时候再集中兵力居高临下击败魏军。他又判断魏军兵力少于蜀军,因此其增援行动应是谨慎而缓慢的。
第二、关键时刻分兵作战,导致被魏军各个击破。本来在对双方实力判断准确的情况下,可以分兵作战,但判断失误,则分兵就是完全错误的了。如果蜀军集中在一起,估计魏军也不敢发动如此的进攻,或者派少数兵力监视魏军守城部队,集中主力先击败魏军增援兵团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第三、过于谨慎,中军距离交战前线太远,使战役预备队不能及时投入增援,也是此战失败的关键之一。我一直不明白:在以后各次战役中均亲临第一线的诸葛亮此战中为何总在西县,注意;西县距街亭350里,距攻城部队也有150里,难道接应粮草的任务也需要3万人加上主将来完成吗?估计:是诸葛亮过于小心,怕魏军突然出大散关,包抄蜀军的退路,因此留守在此地,以便随时回撤阻击魏军的这一可能的进攻。
第四、是大家公认的一点:用人不当,错用马谡为阻援军团的司令。历史记载,马谡不按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将兵马部署在南山上,结果被魏军包围在山上断了水源,向山下冲击又没有效果,最后军心涣散,被魏军一举击败。本文对此有疑问:街亭附近的南山,不论是庄浪的街亭还是陇城的街亭,其附近的南山实际上是一座不大的小山(面积约0.5平方公里),山势也比较平缓,根本无法供2万多兵马屯扎,要知道2万多人屯扎下来需要多少面积的地方吗,至少要3~5平方公里,2万多兵马不会都向电线杆一样站在山上吧。而且也不能从山下一直排到山顶吧。所以见过南山的人都能明白:马谡不仅占领了南山,还占领了街亭西的小城(即街泉亭,但是不是古略阳)以及附近的其它小山,总之是按诸葛亮的部署占领了防御阵地。不过马谡确实不是魏国名将张郃的对手,魏军也不是陇右的普通守备军,而是皇帝亲点的中央预备队。而马谡等将领也实在是不争气,一战失利就丢下部队逃跑了(除王平外,但包括后来与马谡一起被斩首的将军李盛等),其实马上收拢部队还是能够继续作战的(王平就是例子)。马谡被斩,可能有些冤枉,这也是后来10万蜀军均流泪以及蒋琬反对杀马谡的原因。
第五、阻击阵地选择错误。我们都知道(看实地地形或者街亭的照片),街亭一带地势平坦,唯一的山还是无水源的死山,那么为何蜀军要在这种地方阻击强大的敌军呢?从东汉时期战役情况看,依托陇山阻击关中进攻,多在陇坻,而陇坻位于街亭东面60里,那里地势险要,只要堵住山口要道,敌军就难以攻破。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分析:蜀军本来是计划赶到陇坻阻击的,但是由于对敌人增援速度的判断失误,导致蜀军没有来得及抢先占据陇坻,而只能在街亭就地阻击。虽然这个失误的原因还要归结到对敌军增援的速度判断上,但是街亭地形不利,是本次作战失利的重大导火索。
2、马谡的迅速溃败。此点是本次战役失败的最直接原因。马谡犯了什么错误呢?
第一,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在首战失利后,可能就惊慌失措,没有及时掌握整个部队,而自己狼狈逃窜了。其实,当时蜀军应还有许多部队仍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如王平军)。假如马谡经验丰富,他应立即撤向蜀军的其他坚固阵地,收拢部队继续抵抗魏军的进攻。
第二,马谡没有采纳王平的意见,也没有派给王平较多的军队。在失利后能稳定局势的力量太小了。实际上,马谡的部队中,只有王平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其他人估计都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而由于王平文化水平很低(只认识几个字),熟读兵书的儒将马谡怎能重视王平呢。他重用的应当是与其差不多的熟读兵书的人。其实这一点与诸葛亮也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也一直没有认识到王平的水平,直到此战后才明白过来,大大重用他(原只是一个偏将军,本部兵1000人,在25000人的马谡兵团中只能排在后面)。
第三,马谡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作战能力,以为居高临下一冲,魏军就被冲溃了。谁成想魏军乃训练有素、军法严明的精锐部队,连冲多次魏军根本就不动。其实魏军历来就训练有素,当年在定军山主将夏侯渊被黄忠伏击而死,其部队自动与张郃部合并在一起继续抵抗刘备的猛攻就是例子。
3、魏延的攻城不力。
客观的说,要魏延在短期内攻克如此坚固的城市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这里应没有魏延很大的责任,而是诸葛亮的决策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34年,也就是194年前,当时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率领他几乎所有的精兵猛将第二次进攻隗嚣集团,在消灭了隗嚣的主力和占领了差不多所有陇右的城镇后,只剩下上邽和西城两个小城市没有攻占,此两城一直坚守了半年的时间,最后被隗嚣借来5000蜀军一战将数万刘秀大军全部击溃。
4、魏军增援非常迅速。这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前提条件。
从蜀军1月开始进兵,2月7日张郃所统领的主力就已经到了长安(要知道张郃是从荆州前线赶回洛阳,再统兵开往长安的)。估计2月下旬就在街亭与马谡开战了。而蜀军2月初才到达西县一带,马谡军再行军300里到达街亭,估计比张郃早不了几天时间。结果马谡没有时间进行从容的部署,比较仓促地迎战魏军。
5、魏军西线总司令曹真形势判断准确、部署得当,是本次战役魏军胜利的基本条件。
曹真根据得到的情报,很快判明了蜀军的真实企图和兵力分布,果断决定:5万精锐野战兵团全部由张郃带领去陇右迎战诸葛亮的主力,自己仅留下很少的部队监视蜀军的疑兵和守卫关中地区(估计兵力少于赵云的疑兵,约数千人,因为《汉晋春秋》记载战后诸葛亮的谈话内容证明在两个战场蜀军兵力均多于魏军)。如果曹真被诸葛亮所欺骗,为了保护关中而留下大量的部队,那么张郃的西进兵团就会兵力不足,恐怕能否迅速击败马谡的阻援部队就要打上问号了。
6、张郃军的强力突击。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必要条件。
面对总体上兵力占优势的诸葛亮军,张郃抓住其分兵作战的时机,迅速接敌并随后发起果断而迅猛的攻击,以5万兵力一举击败依山固守的3万蜀军,使得陇右战场的形势立即改变:
魏蜀双方的兵力对比基本相同了;
蜀军分散屯兵坚城之下,将遭到魏军的两面夹击;
原本因胜利进军而士气高涨的蜀军,遭此重击而军心动摇。
马谡和高翔的3万军队在被张郃击溃后,“兵将不相复录”,(资治通鉴语)除王平部外,其他将领均丢弃部队向南逃回,相信大部分的军队由于身处敌后数百里,逃回去的可能是很小的(将领有马骑,逃的比较快)。

总结以上的史料和分析,我认为:
1、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其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不仅葬送了当时最好的偷袭魏国的机会,又损失了3万以上的精兵,外加马谡、李盛等军事将领(自己杀的);
2、重用马谡是本次战役最大的败笔,相信以魏延、或吴懿统军都不会遭到如此惨重的失败。或许他们也顶不住张郃的猛攻,但是不会发生大溃败;
3、马谡不是诸葛亮的先锋军,先锋军是魏延军。因为诸葛亮的战役目标是夺占陇右各郡,而不是进军关中。马谡军是非常明确的阻援部队——街亭当时是关中通陇右的必经大道。至于说马谡统兵在前,是指马谡的部队位置确实在前面,阻援自然要在那个位置。
4、街亭的实际位置,既不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镶主编)中所标明的庄浪东,也不在《中国通史地图册》(郭沫若主编)中所标明的天水东南,而是在今甘肃陇城镇东5里,也就是古略阳的东面。(另有一文专门讨论此问题)
5、诸葛亮缺乏率领大兵团作战经验和应变能力的缺点,在此战中得到了证实。虽然他的基本用兵和部署没有什么大问题,作战计划也比较合理,但是缺乏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导致蜀军遭此惨败的重要原因。
6、关于姜维投奔蜀国,相信《三国志姜维传》中的记载比较准确,而《魏略》中的记载有明显的错误——郭淮当时在长安,后随张郃进攻高翔军(见《三国志郭淮传》),而不可能在天水郡与马遵、姜维在一起。

五、几个问题的探讨
1、关于本次战役蜀军与魏军兵力。
目前有记载的资料很少,大体上是:
——《魏书》记载: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明帝纪》注引)
——《汉晋春秋》记载: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
——《诸葛亮集》载刘禅三月下诏:“……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后主传》注引)
——《襄阳记》记载: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三国志马谡传》注引)
虽然后主诏书说诸葛亮有20万人马,但是根据蜀汉国力,应为夸大之词。但是,另两个记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由于魏军仅从洛阳增援的就有5万兵力,加上原先陇右和关中的兵力,当接近7万人。而诸葛亮自己承认在两个战场上(指诸葛亮主力所在的陇右战场,以祁山代表和赵云疑兵所在的秦岭战场,以箕谷代表)的兵力均多于对手,那么至少在8~9万左右,否则只能是基本相当。再考虑到沿途留守、押运粮草人马等,诸葛亮的参战兵力当在10万左右。
2、关于街亭城能否据守
我们首先要清楚街亭城是怎样一个城镇。有人认为街亭就是古略阳,而提出该城易守难攻。但是实际并非如此。
《三国志辞典》:街亭——地名,亦称街泉亭。以在古街泉县得名。故址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三国志辞典》:略阳——地名,西汉置。后为县,故址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约45公里。
《三国演义辞典》:街亭——地名,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后汉书列传第八盖延传》:延西击街泉、略阳、清水诸屯聚,皆定。
由此可知,街泉不是略阳,当然更不可能是东汉来歙曾经坚守半年的那个略阳成了。由于街泉城此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坚守作战,因此,很可能街泉城不仅城小、而且残破不堪。对于马谡的大军而言,这样的城不仅不可能驻扎大军,也难以坚守,因为马谡没有时间加固城防。如果有时间,马谡完全可以赶到陇坻利用险要阻击。
街泉大致位于略阳东面5公里,由于古街泉城早已被后来的略阳城替代,因此,马谡只有退回略阳才能守城(当然略阳也不是什么大城,当年来歙凭2000人抵抗半年,可知此城不大)。
3、关于蜀军的作战损失
具体的数目史书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失败的情况有详细记载。因此,我们结合战场位置和失败的情况,可以分析一下蜀军的损失。
——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明帝纪记载: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曹真传记载: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张郃传记载: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王平传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
由以上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以下结论:
a、马谡大军在街亭作战的结果是大败(大破),不是一般的战败,损失很大;
b、不见得作战中有多少人被斩杀,因为马谡很快就失去对部队的指挥逃命了;
c、部队失去指挥后,是众尽星散的场面,也就是说,除了王平本军千人外,其他均四散逃跑了(当然王平在回撤途中还收容了若干遇见的散兵,但是数量不会太多,因为王平以千人面对敌军5万,不可能长时间留在战场附近收容散兵)。
d、街亭地处魏国内地,距离祁山前沿有400汉里(175千米),距离诸葛亮大本营汉中(到西边阳平关口)更是有1160汉里(175+335=510千米)。这些散兵游勇,希望他们穿越魏国敌境,逃回千里之外的汉中,基本没有可能。而且陇右各地刚刚被魏军收复,必然四处搜捕敌人逃兵。
因此,分析的结论是:虽然战场上作战并没有很大的杀伤,但是由于马谡兵团在作战失利之后失去控制,士兵基本都四散奔逃,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魏国各地被俘。
如果马谡的阻援兵团确实有25000左右,那么其损失当在23000人。再加上高翔在列柳城战败的损失,赵云在箕谷的不戒之失,蜀军本次战役的损失约3万人。
4、关于马谡阻援兵团的兵力
首先我们要知道魏军增援陇右,在街亭与马谡交战的兵力。我们注意到了一个魏军兵力分布记载的变化,请看:
——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张郃传: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魏军一开始得到诸葛亮大举进攻的报告时,是决策曹真督诸军到关中郿县一带抵抗的,但是后来又有变化,变成了加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去街亭。结合汉晋春秋记载说曹真的兵力还不如赵云的疑兵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一开始,由于赵云大张声势出箕谷(关中方向),因此,魏国决定曹真都督各军集结关中郿县一带,准备反击蜀军的进攻。但是曹真赶到郿县以后,很快发现,这路蜀军是雷声大雨点小,喊了半天就是不出箕谷,因此很快识破了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
随后,张郃也从荆州前线赶到,曹真当机立断(自然也报告给魏帝),让张郃带走各军直接快速上陇,打击诸葛亮的主力,自己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赵云的疑兵。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张郃的上陇兵团基本就是魏国从洛阳派来的精锐援军主力:5万人。如果雍州刺史郭淮带领的还是本地部队的话,那么上陇兵力还要多一些。
这时,我们再来看马谡的阻援兵力。如果诸葛亮得到了魏军大举上陇的情报,必然要派给马谡相应的兵力,要对抗5万精锐敌人,自己一方在没有提前进行防御准备的情况下,至少应有1/2的兵力才能有希望阻击成功。因此,马谡的兵力在25000人比较合理。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诸葛亮错误估计了敌军的增援兵力,以为自己的声东击西之计可以成功,这样敌人援军就大致只有万余人,因而只派给马谡不到万人。
但是,如果第二种情况成立,那么战败的责任就完全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了。
应该和演义中写的差不多,演义基本是符合史实的,有少许夸张的成分。易中天教授就说历史上没有“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是罗贯中夸张的。
可以参考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我个人认为演义中的诸葛亮青年和老年的差距太大了,青年的诸葛亮“火烧博望”“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何等的智慧。可自从让关羽守荆州开始,就是他错误的开始,如果让赵云守荆州,中国的历史可能要改写了。再有,刘备托孤时说:“阿斗能扶则扶,扶不了就费了吧。”他太忠了。让马谡守街亭,是他心软的表现。晚年的诸葛亮智力好象差了好多。
当水敬先生得知徐庶把诸葛亮介绍给了刘备时,感叹的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啊,可惜,可惜。”
如果赵云当年把阿斗干死,也许又是一种结局吧。唉,历史就是这一个个瞬间串联起来的。
他内政强

----------------

(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评析

一、魏国关陇与蜀国汉中地区的基本军事地理
魏国的关陇地区指关中和陇右(陇西——陇山以西)地区,关中为雍州,陇西为凉州;
魏蜀两国在此地区隔秦岭相持。虽然关陇和汉中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但由于中间相隔的秦岭山脉山高水险,道路崎岖,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使双方在没有完全优势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发动军事进攻。
1、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
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当时有六条,它们是:
a、子午道:谷长300多公里,为秦岭最东部的通道,山高路险;
b、谠骆道:谷长210多公里,为秦岭中部的通道,道路非常崎岖;
c、褒斜道:谷长230多公里,为秦岭西部的通道,道路沿褒水、斜水河谷而建,部队行动困难;
d、秦岭西大散关:为绕过秦岭西入关中的主要道路,道路较平坦,约530公里;
e、秦岭东武关: 为绕过秦岭东入关中的通道,道路遥远,约600多公里;
f、秦岭西的祁山:为西线迂回线路,路程较远,但比较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和补给运输;但是必须先到陇右再由陇右进入关中。
2、关中地区(长安)通向陇右天水的主要通道当时有五条,它们是:
a、北线:自关中沿泾河河谷可到达陇北的高平第一城,再迂回向南可到天水,是通向陇右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但是路途较远,约600公里。
b、北中线:自关中向西北沿古丝绸之路沿穿越关山的山间小路,可到达陇右的广魏郡,再折向南可到天水。此路当时为小路较平坦,但不是主要道路,约400公里。
c、中线:自关中向西北到汧再直接向西,穿过陇山北部再向南到达天水郡。在当时是关中与陇右间最主要的大道,虽为山地,但较利于大部队行动。约330公里。
d、中南线:自关中直接沿渭河河谷和古丝绸之路(小路)可穿过陇山而到达天水郡,此路地形极为险峻,道路非常难行,完全不适合大部队行动。约250公里。
e、南线:自关中向西南出大散关,绕道武都,再折向北可达天水。此路道路较平坦,但路途最远,而且距离蜀国的汉中过近。约700公里。
(注:以上距离均为从地图上直接量取,可能与古代实际路途有所差异)
关中为四塞之地,人口较多、经济发达,自古即为军事割据集团的起家之地,占领关中,东可以威胁魏国的中原,南可下宛城与荆州,北上则可以进攻并州,因此魏国是必须死保关中的。陇右处于关中的上游,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有守关中必守陇右的说法。故关陇地区为魏国必须确保的地区。 二、战役开始前两国的基本战略和兵力部署
当时,魏国已经占据整个北方地区,拥有全国13个州中的11个(其中2个为占有一半)外加一个司隶部,而蜀国仅有益州一个州。在人口上,由于连年混战,到三国末期,魏国有人口443万,蜀国仅有94万,全国共767万人。比汉朝桓帝时期的5648万减少了近5000万,特别是汉中与陇右地区,人口本就不多,到此时就更少了。
魏国全国的总兵力约35~40万,其分布情况大约是:
南方:扬州:8万,荆州:8万,徐州和豫州各3万,用于对抗吴国;
北方:幽州2万和并州1万,用于防备北方少数民族骑兵;
西北:雍州:1万,凉州: 2万,用于防御蜀国和西北少数民族;
其他州郡的常备军(青州、兖州、冀州):2万
中央的战略预备队:5~8万(包括禁卫军)。
蜀国由于战线很短,其总兵力估计为12~13万:
北方的汉中地区:10万,用于防备和进攻魏国;
南方地区:2万多,用于防备吴国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叛乱;
中央:没有战略预备队,只有数千人的禁卫军。
魏国的总兵力要远远多于蜀国,但由于是两线作战,加之魏国的总体战略是东攻西守,故在关陇战区,魏军的兵力在防守时基本是少于蜀军的。例如: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蜀军数万人,魏军估计不超过万人(陈仓守军1000人);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军诸葛亮、陈式军数万人,魏军为郭淮军数千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8万多人,魏军7~8万人;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自从公元219年刘备军占领汉中,曹操军退回关中地区后,三国并立的局面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形势。随后虽然在荆州连续进行了关羽进攻曹军、孙权偷袭关羽以及刘备进攻孙权的战争,但在关陇地区一直比较平静,双方没有发生很大的战争。
魏国自曹操由汉中撤退后,接受了谋臣的建议,采取修养生息、积蓄力量的国策,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同时针对吴国实力强于蜀国的情况,确定了东攻西守的战略,在东线的扬州和荆州前线一直保持着各8万人以上的两个方面军,而在西线的关陇前线仅留有2~3万人以下的军团,对蜀国进行监视和防御。
蜀国自刘备死后(公元223年),又重修了与吴国的关系,并加紧养精蓄锐,囤积兵马、粮草,并平定了南方地区,5年后的公元228年才突然开始了进攻魏国的战争。
蜀国的基本战略是:先取距离魏国较远的陇右,扩大地盘,再以陇右为根据地,配合汉中两面夹击关中地区,以后再视形势发展与吴国夹击魏国,达到消灭魏国,与吴国平分天下的目的,以至最终统一全国。

三、战役的真实进程
1、双方的目标
蜀军的战役企图:趁魏军没有防备,关陇兵力空虚的时机,集中主力快速攻占整个陇右地区,随后巩固防御,守住陇右。
远期目标:占领陇右可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切断了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下一步占领整个河西地区打下基础;第二,自陇右进攻关中,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而魏军自关中进攻陇右则很困难,将为今后攻占关中及整个中原占领一个重要的进攻基地;第三,陇右、河西历来出大将,占领此地可使蜀国补充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第四,占有陇右可以屏蔽汉中的上游,保证蜀国的基本安全;第五,此地地广人稀,可以取得不少的粮草,以减少益州的经济负担。
魏军的战役企图:陇右守军必须坚守重要城镇,关中部队应尽快以主力增援,以击退蜀军的突然进攻,收复陇右失地。
远期目标:魏军必须保持陇右的安全,才能保证关中的安全、与河西的联系,并为以后时机成熟时进攻蜀国留下前进基地。
2、战前双方兵力
蜀军:总兵力:10万人
东线:赵云、邓芝近1万人为疑兵出斜谷,企图吸引魏军主力于秦岭一带;
西线:诸葛亮、魏延、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9万多人出阳平关过祁山直插天水等地。
魏军:总兵力:6~7万人
防守部队:陇右各城(冀城、上邽、西县等地)数千人(天水太守马遵等),
长安等关中地区近1万人(安西将军夏侯茂、后改派大将军曹真;雍州刺史郭淮等);
中央增援部队:战略预备队5万人(右将军张郃等)
防御部队死守各战略据点,增援的精锐兵团快速自关中进兵陇右,救援被包围攻击的各郡县。
3、战役详细过程
a、第一阶段:蜀军进攻:228年1月下旬,蜀军开始从汉中出兵,2月进到祁山和西县一带。由于魏军没有防备,这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兵力进行抵抗。因此蜀军很快就进到天水郡。当时陇右震动,安定、南安和天水三郡的部分城镇响应蜀军。
b、第二阶段:魏军防御和增援:蜀军刚开始行动时,魏国立即更换了关陇战区指挥官:由原来的安西将军、驸马夏侯茂(文官,无作战和领兵经验)改为大将军曹真。随后由荆州前线调右将军张郃回洛阳,魏明帝亲自派5万精兵由其统帅前往增援关陇战区。曹真守住秦岭的各个隘口,陇右各郡太守死守冀城、上邽、西县等未响应诸葛亮的重要城镇。
c、蜀军分兵作战:诸葛亮为尽快占领陇右,进行以下部署:前军魏延、吴壹等将统兵3万立即分别包围攻击冀城、上邽、西县等城,务必在魏军增援部队到来前攻占各城;马谡、高详等将统兵3万立即前出街亭、列柳城一线,死守陇山要隘,一定要坚守到攻城部队胜利后;诸葛亮自领中军3万人,坐镇西县,接应粮草,并作为战役预备队准备增援危险的方向。
d、魏军的进攻:曹真根据战场形势,判明了蜀军的战役企图,马上果断决定,5万主力野战精锐兵团全部投入进攻陇右的蜀军,由经验丰富的大将张郃与郭淮率领;自己仅留下不到1万人对抗赵云的部队并坚守关中。张郃发现蜀军正处于分兵作战的时期,立即火速进兵,企图在蜀军没有集中兵力之前将其各个击破。张郃自统4.5万精兵由陇山大路仰攻街亭,命郭淮领兵5000绕道列柳城包抄蜀军的侧翼。
e、蜀军的攻城行动:陇右的城镇是小而坚固,短时间内很难攻克,加上蜀军远道而来,缺少重型攻城装备,急切间无法攻占陇右的各战略据点。魏延、吴壹等昼夜猛攻,还是毫无办法,白白损失了一些人马。
f、阻援与增援部队的决战:2月下旬左右,魏军的增援兵团与蜀军的阻援部队于街亭和列柳城一线展开了激战。首先马谡的部队被张郃的优势精锐兵团彻底击败,2.5万人最后仅1000多人在王平率领下逃了回来,马谡和其他将领均弃军而逃。北面街亭的主力失利造成南面的列柳城高详部军心大乱也被郭淮击败。
g、诸葛亮的撤退:转眼间大军损失了三分之一,这样一来,魏军与蜀军在陇右的兵力基本相等了,由于魏军自街亭南下就可以威胁到蜀军攻城部队的侧背安全,而诸葛亮估计在天水的平川上蜀军不是魏军的对手,加上军心已经动摇,于是决定趁魏军主力距离较远的时机,马上撤退,并从容带走西县的千余家百姓回汉中。
h、魏军的下一步行动:张郃胜利后,没有继续进攻和追击撤退的蜀军,而是转向收复了原先叛变的各郡县。这是因为张郃考虑到自己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加上刚与马谡军进行了激战还未休整,没有击败蜀军主力的把握,同时魏军的战役目标就是收复陇右和防守陇右,没有必要去追击蜀军。
i、于是整个战役在3月底全部结束。整个战役自蜀军开始进兵共进行了2个月左右,结果是:蜀军损失3万人以上和大量的辎重、粮草,丢掉了陇右三郡的已占领的所有郡县,最关键的是错失了最好的攻占陇右的时机,战役企图完全没有实现。魏军损失数千人,收复了陇右地区,击退了蜀军的突然进攻,达到了战役企图。
整个战役自228年1月开始到4月全部结束。蜀军损失3万以上的军队和大量军事物资,丢失了已经占领(或部分占领)的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魏军在作战中损失数千人,但是收复了陇右的所有失地,击退了蜀军的进攻。

四、关键环节评述
此战的关键环节在魏、蜀方面各有3点:
蜀军: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2.马谡的迅速溃败,3.蜀军的攻城不力
魏军:1.增援非常迅速,2.曹真的判断准确,部署得当,3. 张郃军有力的突击
下面逐点进行分析讨论;
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估计大部分人不同意此观点,因为表面上看诸葛亮的部署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
第一、诸葛亮对双方实力判断错误,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他认为马谡的兵团能够顶住张郃军很长的时间,而魏延等人能够在此期间攻占各战略要地。到时候再集中兵力居高临下击败魏军。他又判断魏军兵力少于蜀军,因此其增援行动应是谨慎而缓慢的。
第二、关键时刻分兵作战,导致被魏军各个击破。本来在对双方实力判断准确的情况下,可以分兵作战,但判断失误,则分兵就是完全错误的了。如果蜀军集中在一起,估计魏军也不敢发动如此的进攻,或者派少数兵力监视魏军守城部队,集中主力先击败魏军增援兵团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第三、过于谨慎,中军距离交战前线太远,使战役预备队不能及时投入增援,也是此战失败的关键之一。我一直不明白:在以后各次战役中均亲临第一线的诸葛亮此战中为何总在西县,注意;西县距街亭350里,距攻城部队也有150里,难道接应粮草的任务也需要3万人加上主将来完成吗?估计:是诸葛亮过于小心,怕魏军突然出大散关,包抄蜀军的退路,因此留守在此地,以便随时回撤阻击魏军的这一可能的进攻。
第四、是大家公认的一点:用人不当,错用马谡为阻援军团的司令。历史记载,马谡不按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将兵马部署在南山上,结果被魏军包围在山上断了水源,向山下冲击又没有效果,最后军心涣散,被魏军一举击败。本文对此有疑问:街亭附近的南山,不论是庄浪的街亭还是陇城的街亭,其附近的南山实际上是一座不大的小山(面积约0.5平方公里),山势也比较平缓,根本无法供2万多兵马屯扎,要知道2万多人屯扎下来需要多少面积的地方吗,至少要3~5平方公里,2万多兵马不会都向电线杆一样站在山上吧。而且也不能从山下一直排到山顶吧。所以见过南山的人都能明白:马谡不仅占领了南山,还占领了街亭西的小城(即街泉亭,但是不是古略阳)以及附近的其它小山,总之是按诸葛亮的部署占领了防御阵地。不过马谡确实不是魏国名将张郃的对手,魏军也不是陇右的普通守备军,而是皇帝亲点的中央预备队。而马谡等将领也实在是不争气,一战失利就丢下部队逃跑了(除王平外,但包括后来与马谡一起被斩首的将军李盛等),其实马上收拢部队还是能够继续作战的(王平就是例子)。马谡被斩,可能有些冤枉,这也是后来10万蜀军均流泪以及蒋琬反对杀马谡的原因。
第五、阻击阵地选择错误。我们都知道(看实地地形或者街亭的照片),街亭一带地势平坦,唯一的山还是无水源的死山,那么为何蜀军要在这种地方阻击强大的敌军呢?从东汉时期战役情况看,依托陇山阻击关中进攻,多在陇坻,而陇坻位于街亭东面60里,那里地势险要,只要堵住山口要道,敌军就难以攻破。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分析:蜀军本来是计划赶到陇坻阻击的,但是由于对敌人增援速度的判断失误,导致蜀军没有来得及抢先占据陇坻,而只能在街亭就地阻击。虽然这个失误的原因还要归结到对敌军增援的速度判断上,但是街亭地形不利,是本次作战失利的重大导火索。
2、马谡的迅速溃败。此点是本次战役失败的最直接原因。马谡犯了什么错误呢?
第一,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在首战失利后,可能就惊慌失措,没有及时掌握整个部队,而自己狼狈逃窜了。其实,当时蜀军应还有许多部队仍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如王平军)。假如马谡经验丰富,他应立即撤向蜀军的其他坚固阵地,收拢部队继续抵抗魏军的进攻。
第二,马谡没有采纳王平的意见,也没有派给王平较多的军队。在失利后能稳定局势的力量太小了。实际上,马谡的部队中,只有王平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其他人估计都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而由于王平文化水平很低(只认识几个字),熟读兵书的儒将马谡怎能重视王平呢。他重用的应当是与其差不多的熟读兵书的人。其实这一点与诸葛亮也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也一直没有认识到王平的水平,直到此战后才明白过来,大大重用他(原只是一个偏将军,本部兵1000人,在25000人的马谡兵团中只能排在后面)。
第三,马谡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作战能力,以为居高临下一冲,魏军就被冲溃了。谁成想魏军乃训练有素、军法严明的精锐部队,连冲多次魏军根本就不动。其实魏军历来就训练有素,当年在定军山主将夏侯渊被黄忠伏击而死,其部队自动与张郃部合并在一起继续抵抗刘备的猛攻就是例子。
3、魏延的攻城不力。
客观的说,要魏延在短期内攻克如此坚固的城市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这里应没有魏延很大的责任,而是诸葛亮的决策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34年,也就是194年前,当时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率领他几乎所有的精兵猛将第二次进攻隗嚣集团,在消灭了隗嚣的主力和占领了差不多所有陇右的城镇后,只剩下上邽和西城两个小城市没有攻占,此两城一直坚守了半年的时间,最后被隗嚣借来5000蜀军一战将数万刘秀大军全部击溃。
4、魏军增援非常迅速。这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前提条件。
从蜀军1月开始进兵,2月7日张郃所统领的主力就已经到了长安(要知道张郃是从荆州前线赶回洛阳,再统兵开往长安的)。估计2月下旬就在街亭与马谡开战了。而蜀军2月初才到达西县一带,马谡军再行军300里到达街亭,估计比张郃早不了几天时间。结果马谡没有时间进行从容的部署,比较仓促地迎战魏军。
5、魏军西线总司令曹真形势判断准确、部署得当,是本次战役魏军胜利的基本条件。
曹真根据得到的情报,很快判明了蜀军的真实企图和兵力分布,果断决定:5万精锐野战兵团全部由张郃带领去陇右迎战诸葛亮的主力,自己仅留下很少的部队监视蜀军的疑兵和守卫关中地区(估计兵力少于赵云的疑兵,约数千人,因为《汉晋春秋》记载战后诸葛亮的谈话内容证明在两个战场蜀军兵力均多于魏军)。如果曹真被诸葛亮所欺骗,为了保护关中而留下大量的部队,那么张郃的西进兵团就会兵力不足,恐怕能否迅速击败马谡的阻援部队就要打上问号了。
6、张郃军的强力突击。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必要条件。
面对总体上兵力占优势的诸葛亮军,张郃抓住其分兵作战的时机,迅速接敌并随后发起果断而迅猛的攻击,以5万兵力一举击败依山固守的3万蜀军,使得陇右战场的形势立即改变:
魏蜀双方的兵力对比基本相同了;
蜀军分散屯兵坚城之下,将遭到魏军的两面夹击;
原本因胜利进军而士气高涨的蜀军,遭此重击而军心动摇。
马谡和高翔的3万军队在被张郃击溃后,“兵将不相复录”,(资治通鉴语)除王平部外,其他将领均丢弃部队向南逃回,相信大部分的军队由于身处敌后数百里,逃回去的可能是很小的(将领有马骑,逃的比较快)。

总结以上的史料和分析,我认为:
1、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其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不仅葬送了当时最好的偷袭魏国的机会,又损失了3万以上的精兵,外加马谡、李盛等军事将领(自己杀的);
2、重用马谡是本次战役最大的败笔,相信以魏延、或吴懿统军都不会遭到如此惨重的失败。或许他们也顶不住张郃的猛攻,但是不会发生大溃败;
3、马谡不是诸葛亮的先锋军,先锋军是魏延军。因为诸葛亮的战役目标是夺占陇右各郡,而不是进军关中。马谡军是非常明确的阻援部队——街亭当时是关中通陇右的必经大道。至于说马谡统兵在前,是指马谡的部队位置确实在前面,阻援自然要在那个位置。
4、街亭的实际位置,既不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镶主编)中所标明的庄浪东,也不在《中国通史地图册》(郭沫若主编)中所标明的天水东南,而是在今甘肃陇城镇东5里,也就是古略阳的东面。(另有一文专门讨论此问题)
5、诸葛亮缺乏率领大兵团作战经验和应变能力的缺点,在此战中得到了证实。虽然他的基本用兵和部署没有什么大问题,作战计划也比较合理,但是缺乏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导致蜀军遭此惨败的重要原因。
6、关于姜维投奔蜀国,相信《三国志姜维传》中的记载比较准确,而《魏略》中的记载有明显的错误——郭淮当时在长安,后随张郃进攻高翔军(见《三国志郭淮传》),而不可能在天水郡与马遵、姜维在一起。

五、几个问题的探讨
1、关于本次战役蜀军与魏军兵力。
目前有记载的资料很少,大体上是:
——《魏书》记载: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明帝纪》注引)
——《汉晋春秋》记载: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
——《诸葛亮集》载刘禅三月下诏:“……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后主传》注引)
——《襄阳记》记载: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三国志马谡传》注引)
虽然后主诏书说诸葛亮有20万人马,但是根据蜀汉国力,应为夸大之词。但是,另两个记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由于魏军仅从洛阳增援的就有5万兵力,加上原先陇右和关中的兵力,当接近7万人。而诸葛亮自己承认在两个战场上(指诸葛亮主力所在的陇右战场,以祁山代表和赵云疑兵所在的秦岭战场,以箕谷代表)的兵力均多于对手,那么至少在8~9万左右,否则只能是基本相当。再考虑到沿途留守、押运粮草人马等,诸葛亮的参战兵力当在10万左右。
2、关于街亭城能否据守
我们首先要清楚街亭城是怎样一个城镇。有人认为街亭就是古略阳,而提出该城易守难攻。但是实际并非如此。
《三国志辞典》:街亭——地名,亦称街泉亭。以在古街泉县得名。故址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三国志辞典》:略阳——地名,西汉置。后为县,故址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约45公里。
《三国演义辞典》:街亭——地名,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后汉书列传第八盖延传》:延西击街泉、略阳、清水诸屯聚,皆定。
由此可知,街泉不是略阳,当然更不可能是东汉来歙曾经坚守半年的那个略阳成了。由于街泉城此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坚守作战,因此,很可能街泉城不仅城小、而且残破不堪。对于马谡的大军而言,这样的城不仅不可能驻扎大军,也难以坚守,因为马谡没有时间加固城防。如果有时间,马谡完全可以赶到陇坻利用险要阻击。
街泉大致位于略阳东面5公里,由于古街泉城早已被后来的略阳城替代,因此,马谡只有退回略阳才能守城(当然略阳也不是什么大城,当年来歙凭2000人抵抗半年,可知此城不大)。
3、关于蜀军的作战损失
具体的数目史书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失败的情况有详细记载。因此,我们结合战场位置和失败的情况,可以分析一下蜀军的损失。
——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明帝纪记载: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曹真传记载: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张郃传记载: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王平传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
由以上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以下结论:
a、马谡大军在街亭作战的结果是大败(大破),不是一般的战败,损失很大;
b、不见得作战中有多少人被斩杀,因为马谡很快就失去对部队的指挥逃命了;
c、部队失去指挥后,是众尽星散的场面,也就是说,除了王平本军千人外,其他均四散逃跑了(当然王平在回撤途中还收容了若干遇见的散兵,但是数量不会太多,因为王平以千人面对敌军5万,不可能长时间留在战场附近收容散兵)。
d、街亭地处魏国内地,距离祁山前沿有400汉里(175千米),距离诸葛亮大本营汉中(到西边阳平关口)更是有1160汉里(175+335=510千米)。这些散兵游勇,希望他们穿越魏国敌境,逃回千里之外的汉中,基本没有可能。而且陇右各地刚刚被魏军收复,必然四处搜捕敌人逃兵。
因此,分析的结论是:虽然战场上作战并没有很大的杀伤,但是由于马谡兵团在作战失利之后失去控制,士兵基本都四散奔逃,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魏国各地被俘。
如果马谡的阻援兵团确实有25000左右,那么其损失当在23000人。再加上高翔在列柳城战败的损失,赵云在箕谷的不戒之失,蜀军本次战役的损失约3万人。
4、关于马谡阻援兵团的兵力
首先我们要知道魏军增援陇右,在街亭与马谡交战的兵力。我们注意到了一个魏军兵力分布记载的变化,请看:
——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张郃传: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魏军一开始得到诸葛亮大举进攻的报告时,是决策曹真督诸军到关中郿县一带抵抗的,但是后来又有变化,变成了加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去街亭。结合汉晋春秋记载说曹真的兵力还不如赵云的疑兵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一开始,由于赵云大张声势出箕谷(关中方向),因此,魏国决定曹真都督各军集结关中郿县一带,准备反击蜀军的进攻。但是曹真赶到郿县以后,很快发现,这路蜀军是雷声大雨点小,喊了半天就是不出箕谷,因此很快识破了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
随后,张郃也从荆州前线赶到,曹真当机立断(自然也报告给魏帝),让张郃带走各军直接快速上陇,打击诸葛亮的主力,自己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赵云的疑兵。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张郃的上陇兵团基本就是魏国从洛阳派来的精锐援军主力:5万人。如果雍州刺史郭淮带领的还是本地部队的话,那么上陇兵力还要多一些。
这时,我们再来看马谡的阻援兵力。如果诸葛亮得到了魏军大举上陇的情报,必然要派给马谡相应的兵力,要对抗5万精锐敌人,自己一方在没有提前进行防御准备的情况下,至少应有1/2的兵力才能有希望阻击成功。因此,马谡的兵力在25000人比较合理。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诸葛亮错误估计了敌军的增援兵力,以为自己的声东击西之计可以成功,这样敌人援军就大致只有万余人,因而只派给马谡不到万人。
但是,如果第二种情况成立,那么战败的责任就完全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了。 他内政强

----------------

(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评析

一、魏国关陇与蜀国汉中地区的基本军事地理
魏国的关陇地区指关中和陇右(陇西——陇山以西)地区,关中为雍州,陇西为凉州;
魏蜀两国在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他的这种人品和气质,对诸葛氏家族影响很大。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珪,字君贡,在东汉末做过泰山郡丞。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可以看看易先生的品三国,听说下也出来了。
你很强...楼上的...

三国中,诸葛亮把谁骂死了?怎么骂的是都骂了些什么?

王朗被诸葛亮骂死真相,为何《三国演义》这样安排

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七十六岁高龄,与大都督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然而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

诸葛亮骂王朗的对白:

王: 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正是。 

王: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诸葛: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命所归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  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 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清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

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王: 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我、我、我…… 

诸葛: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 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

扩展资料

诸葛亮曾隔空痛骂王朗

在历史上,诸葛亮曾隔空痛骂王朗。刘备死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等人写书信给诸葛亮,称魏国取代汉室江山是顺理成章的,蜀国应该向魏国称臣。自然,诸葛亮不会答应并大骂王朗。大意如下:

过去,西楚霸王项羽对民不施仁德,力量再强大,再有帝王威势,最终身败名裂,被汉室取代。如今魏国不吸取教训,效仿项羽,即使曹操有幸不死,其后代也必然灭亡。你们这些家伙,如同苏秦、张仪一样凭三寸烂舌,颠倒是非,诋毁圣君,枉费心力,这也会被君子所不齿。

《军志》说:“如果万名战士,以必死决心面对一切,就可以天下无敌。想当年轩辕皇帝率数万勇士,击败四位帝王,一统天下。何况蜀国有几十万勇士在替天行道,你们这些有罪之人怎么能是我们的对手?

诸葛亮骂王朗的要点:

1、王朗本是汉室朝臣,但是却依附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还说出了天下本应该是有德者居之,成为了反贼的朝臣。

2、当时汉室衰落,宦官朝野,民不聊生,之后又是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而在这个时候,王朗身为王司徒却没有任何作为。

3、王朗是出身文艺世家,初举孝廉坐上了官,本来应该辅佐汉室,但是却做了反贼的走狗,帮助反贼谋权篡位。

在家天下的专制主义一手遮天的时代里,权力完全掌控在腐败糜烂的统治集团手中,而统治者却借助自己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力,无端而又肆意地败坏民族,败坏文化,败坏社会,败坏国家,败坏风俗,败坏人心。

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面对极度黑暗同时又“山险水恶”的政治社会,怨愤得不到正常的渠道发泄,就只能借助小说的形式以屈求伸了。

诸葛亮也一样,痛骂王朗,就算使用的词汇,比“皓首匹夫! 苍髯老贼”再严重一些,也不过就是快快自己的心志。除此之外,或许还有警醒人心的效用,倘使人心还可以警醒的话。

王朗起初说了一番话想来说服孔明,孔明不以为然,称王朗的这番话是“粗鄙之语”——其意是王朗身居要职,却说出这等无水平的话,实在是名不副实。此时,王朗的怒气已略有所动。

接下来,孔明指出“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显然将王朗归于狼心狗肺之辈和奴颜婢膝之徒。再往后,孔明直接指出王朗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思报国,反而助逆贼篡位。

凡人听到这番言语,胸中怒气,一般都会爆发;更何况在众人面前死要面子的王朗。王朗此时已然气的浑身哆嗦,几乎说不出话。

再往后,孔明骂王朗的言辞,可谓字字见血。“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说明天下之人,都痛恨王朗。“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意为王朗的所作所为皆为见不得光的下流之事。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此番言语,想来使王朗既愧且惧。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此话一出,王朗所有的尊严顷刻扫尽!于是乎在这番如此有威力的骂词面前,王朗被活活气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骂王朗

诸葛亮骂死的是王朗

精彩之处是:“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

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孔明知王朗不能容物,若激之,必乱方寸;于是在两军阵前,用一番如利刃的言语,刺向王朗。王朗年迈,因怒气过大,气机一时极度紊乱,竟活活气死了。孔明骂死王朗的这段话,为何有如此力量。

王朗起初说了一番话想来说服孔明,孔明不以为然,称王朗的这番话是“粗鄙之语”——其意是王朗身居要职,却说出这等无水平的话,实在是名不副实。此时,王朗的怒气已略有所动。

接下来,孔明指出“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显然将王朗归于狼心狗肺之辈和奴颜婢膝之徒。

再往后,孔明直接指出王朗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思报国,反而助逆贼篡位。 凡人听到这番言语,胸中怒气,一般都会爆发;更何况在众人面前死要面子的王朗。王朗此时已然气的浑身哆嗦,几乎说不出话。

再往后,孔明骂王朗的言辞,可谓字字见血。“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说明天下之人,都痛恨王朗。“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意为王朗的所作所为皆为见不得光的下流之事。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此番言语,想来使王朗既愧且惧。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此话一出,王朗所有的尊严顷刻扫尽!于是乎在这番如此有威力的骂词面前,王朗被活活气死了。

扩展资料

前人对骂王朗一篇评价颇高,毛宗岗曾点评:“骂曹操者,有陈琳之檄文矣,有衣带之诏也,有汉中王进位之疏矣,独于(骂)曹丕而缺焉。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

(毛宗岗:《<三国演义>回评》)毛宗岗将“骂王朗一篇”提到了与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同等的高度。

诸葛亮生逢乱世,汉王朝已然走向衰亡。改朝换代之际,各割据势力问鼎中原,武装斗争之外,话语权的争夺也极为关键。

诸葛亮与王朗的交锋,根本上是曹魏与蜀汉话语权的碰撞,是“天”(历史发展规律)与 “汉”(道德标准)的碰撞。在“天”与“汉”之间,诸葛亮毫不犹豫地拥抱了后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粗鄙之语

诸葛亮骂死王朗 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对垒,曹真领大军来到长安,过渭河之西下寨。曹真与王朗、郭淮共议退兵之策。王朗说:“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第二天,两军相迎,列阵势于祁山之前。孔明举目见魏阵前三个麾盖,旗上大书姓名:中央白髯老者,乃军师司徒王朗。王朗对孔明说:“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王朗首先说出一大套理论,甚至劝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 诸葛亮听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世;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馅谀之人,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后人有诗赞孔明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辱骂也能致人于死? 以上就是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诸葛亮唇枪舌剑,义正辞严,抓住要害,一顿羞辱,竟使王朗命归黄泉。仅仅辱骂一通,就能致人于死地吗? 从医学科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可能的。王朗的死亡在医学上属于猝死,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后在6个小时以内突然死亡的为猝死;而心脏病专家则主张在1小时以内的死亡为猝死。不管怎么说,王朗的死亡是猝死。 猝死的原因很多,如缢死、溺水、电击、窒息、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大动脉瘤破裂、休克等。根据王朗的情况,可以推测为以下两种可能:一是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源性休克;二是脑出血。以上可以概括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王朗是“汉朝大老元臣”,后又任魏国司徒,属于“三公”之列,一生高官厚禄,饮食自然也是膏粱厚味,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饮食,这恰恰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条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久而久之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饮食结构不发生改变,那么动脉硬化会越来越严重。当时王朗已经76岁,估计冠状动脉硬化和脑动脉硬化的程度决不会轻。这就埋下了猝死的祸根。 言语刺激使宿疾发作 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若有强烈的精神刺激,则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首先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亢进。继之使冠状动脉急剧收缩,心跳加速,心肌供血严重不足。同时又使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这样就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室颤动,造成心源性休克而猝死。 王朗猝死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脑出血。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据统计,造成脑出血的原因,85%以上是高血压病。高血压病人往往有动脉硬化,在硬化时血管的韧性减退,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同时,长期高血压的血管壁,由于受高压力的影响,内膜和肌层逐渐发生退行性变或坏死,有时形成微动脉瘤。这种动脉瘤的壁很薄,如果遇到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便会破裂出血。 由于《三国演义》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料,只能从书中简单的几句话进行分析。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推测(不是诊断,因为诊断需要许多客观依据),尽管发生猝死的原因很多,但王朗的死因是急性心肌梗死或者脑出血。基本原因是长期的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直接原因是严重的精神刺激——诸葛亮的一番羞辱。 王朗本来是想游说诸葛亮,幻想不费一兵一卒,使诸葛亮拱手而降,使蜀兵不战而退。但王朗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对王朗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他义正词严,句句都击在要害上,使王朗羞愧有加,无地自容,血压骤然升高,造成脑出血;或者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突发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而致猝死。
名字叫王朗,说他的一生苟且偷生
文章标题: 我该怎么反驳那些说“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1263.html
文章标签:魏国  的人  罪人  全国统一  反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