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统治阶级执政为什么都选择了儒家思想?
因为儒家思想讲究仁爱,这个策略符合当时的历史文化,有利于帝王统治国家、稳定政治。
更符合当时的“三观”,当时的孔子知名度比较高,用儒家思想统治更容易让人信服。
简单的来说选择儒家会更方便统治,核心思想就是让人民更加听话,稳固政权。
人人皆孔子,人人无劳作,人人怕战争,人人死读书,人人皆乞讨。
忠孝仁义,没哪个皇帝不喜欢
在古代,儒家思想为什么被统治阶级选择了?
在古代的时候君王想要更好的掌控整个中原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除了士兵、官员之外,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就是“道德约束”,儒家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这种道德约束简单来说就是让当时的民众的内心觉得“服从”才是最好的美德,而且儒家特别提倡“礼乐制度”,这也是统治阶级所推崇的。
从夏朝开始一直到最后的清朝,期间跨越时间将近四千多年,在这四千多年里面基本上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统治者想要统治整个中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如果选择使用武力的方式统一不仅达不到很好的成效,而且还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个时候“道德约束”就被发明出来了,统治阶级把这种道德约束当作是一种统治百姓思想的工具,好让百姓们知道“服从”才是最正确的事情。
就比如说儒家的“天授皇权”这种思想就能帮助统治者很好的约束百姓的思想,而儒学所提倡的“三纲五常”同样也作为统治者教化百姓的工具。在“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分别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后两者先不提,把“君为臣纲”放在最首要的位置就能够看出儒学所传播的思想是怎么样的,在三纲五常中要求臣子要对君王十分的忠臣,不能有丝毫的隐瞒,这样不正是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么。
除此之外儒学还十分的推崇礼乐制度,而礼乐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划分等级的文化制度,就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计而创建的制度,如果推崇礼乐制度不就是变相的说明“天子就是大于黎民百姓”。正是因为儒学有很多对于统治者有利的思想,所以统治阶级才会选择把儒学当作是最主要的传播思想,这样可以固话、稳定人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认为不是统治阶级选择了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除了核心思想,儒家的学说在不同的时期都会阐发新的概念,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义”,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魏晋的“玄谈”,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从王阳明到王夫之,表面上是一脉相承,实际各自开花结果。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的杰出代表是孔子。而孔子思想 一直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的三基德或三母德,此外不提出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的首先规范。
仁爱孝悌是中华美德最具特色的的,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是一个人的做人准则。所以帝王也不例外。
儒家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追求,即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谷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来表示的。君子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素养。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再加上,古代阶级统治者都是打完仗,民、财皆伤的情况下,只好选择花费较小,成效较快的方式治国,于是,儒术便随之出台。且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维护统治秩序,注重人伦物理,迎合了古代统治阶级,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正是因为儒家的"仁政"适合统治者的使用,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都会选择儒家思想。
我认为所有说采用儒家思想只是为了减少农民起义、只是为了奴役人民的人,都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是世界上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烈度最高的国家,没有之一!说儒家思想是简单的要减少农民起义,就跟指着至今依然分裂的欧洲说欧洲人“会团结”,指着大一统了几千年的中国说中国人“只会内斗”一样可笑。
我觉得真正能显著减少农民起义的意识形态,其实是农奴制、是种姓制、是一神教,是让人民向往来世报而不是现世报的各种宗教,而绝对不可能是儒家这种不语怪力乱神的玩意。
像当年英国殖民印度的时候,受工业品冲击,手工业者大量失业,加尔各答15万纺织业手工业者,饿死了11万,用英国人自己的话说,“这种悲惨的境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可是人家可没有爆发什么起义,反而是乖乖饿死了。这种程度才有资格叫“对于因经济冲击而起的农民暴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儒家思想的传播反而显著促进人们“清君侧”、“杀人防火求招安”、“均贫富,等贵贱”、“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只有像山东孔庙地区那种非常大力洗脑后才会抑制(相对与儒家传播水平一般的地区)农民起义水平,但基准线依然显著远高于宗教、农奴制、种姓制等意识形态。得票最多的杨阳的回答中引用的研究不能说不对,但那研究要么是盲人摸象,要么是别有用心,只挑选了山东做了纵向比较,其实跟非儒家地区横向比较一下结论就得马上反过来了……比方说,清朝西藏、满洲地区农民起义数就显著少于山东。
因为儒家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并提倡他们入仕,这对统治者来说是有利的,能为统治阶级提供可以选拔的人才。
因为儒家思想讲究顺从君王报效国家,是古代封建统治者最需要的传播思想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为什么选择了儒家思想?
儒家宣传的天人感应思想,符合大一统国家的专治集权制度,顺应了时代潮流,虽然最初儒家只是作为统治者的一块招牌,因为自汉至隋唐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里面统治者都是打着儒家的旗号做着法家和道家的事情。
呃,这个题我见过诶。。中华书局版的七年级上册历史书上有问哦。
儒家思想立足点是统治阶级,强调君君臣臣,有利于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为什么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
儒学本身的作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董仲舒的作用:提出春秋大一统,将儒学与法家、阴阳五行家结合。
历史的必然趋势:春秋争霸、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混乱。
汉武帝的作用: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想做一番事业。
首先我们看一下,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儒、墨、道、法、名、农、兵、杂、纵横等。
墨家有非乐一说,这与执政者贪享乐不合;
道家有无为而治,所谓人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与统治者征伐不符;
至于兵、纵横、名家都是为帝王服务的,帝王学不能轻传。
那就是只有儒家了,而恰恰儒家的伦理纲常学术符合统治者需要,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符合一般人的需求,故——如题!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为什么选择了儒家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董仲舒传》中,在汉武帝开始推行。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窦婴、丞相田蚡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并非单方面的统治阶级选择了儒家,并且更关键的是,中国历朝历代都并非只是用儒家,而是儒家为表,法家为里。
夏朝太早,几乎无史料。
殷商是部落联盟制,尚鬼神。
西周废弃了殷商的一些政策,周公旦等建立了礼乐制度,儒家思想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进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分析一下儒墨道法四家则可以找到后世朝代到底用的谁的思想。
先说墨家。
墨家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对比其他三家,墨家在对人的平等性认识上是做的最超前的。然而墨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想法和方法是矛盾的。墨家希望以君主统治的方式实现人的平等,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墨家的组织就像个国家,首领叫巨子,然而墨子去世后很快便分崩离析了。另外,墨家太在意士人的务实需要而忽略了将来。
再说道家。
道家主张无为,认为当时社会混乱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做的太多。道家认为消除人的欲望,甚至消除人的成就感,釜底抽薪,就可以解决当时的问题。同时道家首先提出了愚民,不过道家的愚民包括了统治阶级,即全民皆愚,法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欲望越少,做的越少,就越不会产生错误和混乱。虽然道家有真假无为之别,然而无为的思想,不仅统治阶级不会接受,哪怕是普通的民众也很难认可。欲望或成就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一大动力。回到上古就真的好?
再说法家。
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是:其他三家的最终目的皆是为了服务天下,而法家则关注于服务统治者。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来说,其主要的思想特点,比如奖罚制度,比如权谋之术,比如愚民政策,难道后世没有实施吗?是尤有甚之。所以,后世的统治阶级同样采用了法家的思想,而且进一步的发展。
最后说儒家。
开始说儒家继承了礼乐制度。那什么是礼乐制度?礼是等级,是秩序,君臣之礼,父子之礼等,乐是调节不同等级的方法。所以儒家讲的仁爱,最不同于墨家的是:儒家是有差别的爱。另外,儒家给当时的社会中坚力量--士人阶层提供了一个看得见的方向:学而优则仕。这给以后的文人提供了学习与生存的意义,同时奠定了几千年中国文人阶层人生价值的方向。自然也更会被士人所接受。不过,儒家希望恢复礼乐制度,以仁爱,以道德治理天下,虽然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然而却很难实现。即儒家虽然治本,但只是看起来很美;法家虽然只能治标,但至少在当时可以实现。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少有国家采纳儒家的思想,倒是法家大行其道。比如商鞅,比如魏无忌,比如李斯。
秦就不用说了,焚书坑儒,用的是法家。
汉初用了一段时间的道家,到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算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了,然而实际呢?统治阶级用的还是法家那一套。那为什么要尊儒术呢?
维稳。
通过儒家的思想稳定文人阶层(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前锋,同时也是思想层面不稳定的源头),通过儒家的仁爱礼乐制度维系社会的阶级和稳定性。然而,统治阶级内部还是用的法家那一套。
所以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表、以法家为里的方式。
为什么说古代儒家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儒家思想立足点是统治阶级,强调君君臣臣,有利于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为什么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儒家的伦理纲常学术符合统治者需要,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符合一般人的需求。
儒家宣传的天人感应思想,符合大一统国家的专治集权制度,顺应了时代潮流,虽然最初儒家只是作为统治者的一块招牌,因为自汉至隋唐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里面统治者都是打着儒家的旗号做着法家和道家的事情。
文章标题: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为什么选择了儒家思想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9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