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10 06:58: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两弹一星元勋中,有钱三强,但没有张蕴钰和李觉。
1、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强调的是他们都是科学家。
2、23位“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其他大学依次为西南联大、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 。
3、23位元勋中有21位有留学经历,美、英、法、德、苏是他们的主要留学地。从21位元勋所获的学位看,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
4、“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外语水平普遍较高。除了较长的国外留学经历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5、张蕴钰将军是共和国第一任核司令,领导了我国核试验基地的建设。他把战争年代积累的指挥经验灵活地运用于核试验的组织工作上,为我国核试验基地的创新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张蕴钰将军不是科学家。
6、李觉将军是国民党起义将领,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中南军区高级参谋。中南行政委员会参事,民革第三、四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委员。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但李觉将军不是科学家。
扩展资料:
1、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
2、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后来随着中子弹等核武器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3、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
4、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弹一星元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蕴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觉 (国民党起义将领)
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中华文化更有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学巨匠、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鲁迅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这样一段论述: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历朝历代,每当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都有无数仁人志士奋发图强,挽救中华民族与水火之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到来自西方帝国主义世界的联合绞杀,他们生怕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存强大起来,对新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极限打压。在伟大的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隐姓埋名,不计个人得失,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万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研发出大国利器--“两弹一星″。他们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他们是真正的国之重器。
邓稼先、郭永怀、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黄伟禄等……一个个金光闪闪的名字,让人生出无限钦佩之情。他们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无数让人感动的故事,可每当我看到这黄伟禄的这段故事,我都会止不住泪流满面。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21年11月23日),出生于安徽芜湖,毕业于伦敦大学,中国“航天四老”之一,“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成功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成功研制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
黄老在长期的艰苦工作中,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可他不忍停下手里的工作到医院进行治疗 ,也没有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任何人,每当胃病发作心口疼痛难忍时,他就悄悄自己揉一揉,时间长了就把胸口的衣服揉麻花了。有一次,黄老到他的姐姐家里去,他细心的姐姐发现了这个问题, 在姐姐再三的追问下,他说:心口痛,揉久了就破了!从此人们才知道了黄老的病情。
像黄老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的所作所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
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后来随着氢弹、中子弹等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两弹元勋包括: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最多。
其他大学依次为西南联大、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
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1975年,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理论部领导决定重建中子物理研究室,该室的任务之一是发展核试验诊断理论,这块硬骨头该怎么啃,于先生到组里来给大家作了分析:第一代武器的核试验测量分析“只能给出四个半数据”,这对第二代武器的研究远远不够。他分析了第二代武器复杂得多的物理过程,为深入系统地发展核试验诊断理论指明了方向。这个室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武器中子学计算的精确化研究,他提出,对中子时间常数的计算精度必须达到±1,为此,他对这个物理量的简明表达式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这些真知灼见,对我们这个研究室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于敏先生是一位在我国具体的历史环境下脱颖而出的物理学家,他对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强激光高技术事业的突出贡献已有一些记述,虽然由于保密的需要,有些话讲得不透彻,但人们已可意识到,那是一种应该以浓重的笔墨载入史册的贡献。
于先生曾长期领导和指导我们从事武器物理的研究,我感受最多的是关于核试验诊断理论、核武器中子学理论和强激光高技术的研究。这些领域的研究都不可能走“引进、消化”的路子,是形势和需求逼着我们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这里,真正需要的是学术上的深入钻研和实践,需要像于敏这样的开拓者和带路人。这类“破解难题”的工作,也正是发挥于敏之所长的用武之地。
在1998年5月的一次院、所领导座谈会上,他建议要“经常研究全局性问题”,他从核武器讲到高技术,他说“高技术难度很大,是难度很高的新课题”,要“有紧迫感”,拿出“站得住脚的物理成果”。他建议“抓好抓细规划、计划,高瞻远瞩,条理分明”,要“照顾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具体提出“关键是进一步发挥高级研究人员的力量”。“第一,贯彻技术岗位责任,现在国家搞职称,实质是为了加强岗位技术责任,每项技术问题都有专人负责。要求明确、职责分明、奖罚公正,使技术负责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第二,加强全所学术领导。我们是搞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是集体性很强的工作,离了哪个方面都不行,诸多课题必须形成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全所有坚强的学术领导”。这些意见,至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