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19 21:01: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11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长江三角洲研究院院长杨志峰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这是在全球发现的首艘‘长江口二号’沉船,也是在长江口海域最早的考古发现。” 上海交通大学长江三角洲研究院院长杨志峰 11月13日是长江口二号沉船(以下简称“长江口二号”)考古发掘的第五天。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这艘被称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第一人”、中国最早发现于长江入海口的沉船,正在以怎样崭新的面貌出现? 澎湃新闻专访了杨志峰。
杨志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件大事。 长江入海口在世界上并不少见,但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它的范围更小,但却有更大的价值。 从沉船年代来说,因为这个区域的年代比较晚(可能在明清时期),所以很少能发现沉船,也不太会引起大家注意; 从船体本身来看,这艘船应该属于海船或者是渔船。 它的保存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从船体本身也可以看出它的年代、结构、制作工艺等。
首先,对于中国来讲,意味着在海洋的开发上我们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做得更多更好——我们不仅要和东南亚诸国竞争而且还要和欧美强国竞争。 其次就是它有可能成为一个海洋强国——我们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建立起来了一个强大的海军部队,在海洋方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力量。 再次就是它有可能成为亚洲的一个经济中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这一次发掘,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我们在全球发现了首艘“长江口二号”沉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其次,它是首次发现的宋代海船,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一艘宋代海船,意义极其重大,就是打破了学界对宋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模式的认识。 第三点也很重要,这一次考古发现,让我们可以知道元代以前长江三角洲有哪些地方、经济活动很发达。 第四点也非常重要,这是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次在海上发现南宋沉船遗址。同时对考古发掘工作有推动作用。
意味着之前的历史将会重见天日,这期间间隔了150多年。长江口2号古船将重建天日,具备着很好的考古价值,这也是一段历史性的突破。这个古代沉船将意味着有很多历史都会被发现,接近两个小时之后最终完成了打捞,精准的落位到平台之上顺利的进入到码头上。这艘古船在长江口惊艳出水,这可是间隔了150余年。
之前的历史将会重见天日,和崇明渊源很深
这个在水中沉睡了150年的沉船,再一次重新见了光。这次考古的最大记录就是发现了这个木质的沉船,也就是长江口2号古船。在精准的打捞之下,终于打捞出现在的舞台之上,那么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同治时期的商船,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面前。这段历史将会被我们重新挖掘,我们真的很喜欢这样的。
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具备着很好的考古价值
长江口2号古船将会重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这个古船具备着很好的价值,这也是一段历史性的突破吧。在这个船距离我们已经有了150多年的历史,这个应该是一个清代时期的船,在下面沉睡了这么多年,终于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面。具备着很好的考古价值,同样这也是一个新的历史突破。
在长江口惊艳出现,这可是隔了150年
这个古船上面会带着很多古代的历史,这些历史全部都会被我们发现。他们的挖掘接近了两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打捞,目前这个祖传也落在了准备好的平台之上,顺利的进入到了船舶中。这个打捞保护的还是很好的,而且是整体打捞出来的,在打捞现场很多人都非常的激动,这可是隔了150年的东西。古船就像是一个矩形一样,终于在怀抱当中重见天日。
沉船的英文wreck。
世界六大沉船,是指玛丽·罗斯号、泰坦尼克号、路西塔尼亚号、俾斯麦号、贝尔格拉诺号、阿托卡夫人号沉船。那些曾经的水上“霸主”,但因为不同的原因,都已经长眠水下。然而它们身上都有着不曾消逝的历史印记。
我国南海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分别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时代比较明确。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
早在2007年,5500吨的“南海Ⅰ号”南宋沉船被整体打捞上来,引发世界轰动。“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南海Ⅰ号沉没处水深只有24米。一般来说,超过30米的水下考古工作就非常艰难。而此次公布的沉船位于1500米以下的深海,由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发现。深海考古是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
沉船的发现能说明:
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3家单位联合组成深海考古队,分3阶段进行考古调查工作。
2021年1月29日,沧州市的某一施工单位在对京杭大运河进行清淤河道时,在大运河的河北泊头处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沉船被淤泥覆盖,估测船体大约长十米,宽三米。目前,挖掘船体的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之中,考古专家也待沉船挖掘出来后,再做进一步的鉴定。沧州市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沉船上也清理了出一些瓷片和陶片,根据这些,初步判断是明代的沉船。
目前,沧州市准备将沉船整体用集装箱吊上岸。经过现场的初步勘察,沉船的一部分船体已经暴露了出来,但是整体面貌仍然无法看见。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的工程,并且直至今天,仍在使用之中。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贯穿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对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沿线的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京杭大运河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为了方便国家的军队征战其他国家而建立起来的。而在隋朝时,便将南北的运河进行贯通。由于隋朝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便于管理,因此要求贯通京杭大运河。并且隋朝以后的各朝各代,也通过运河,将各地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运输到都城。京杭大运河也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使其重新发挥灌溉、防洪等多种作用,并且新建了许多的码头,改善航运条件。
随着近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兴起,政府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清理河道等整改工作,来促进南水北调工程的展开。明代的沉船。有着非常丰富的可供考古的价值。从船体的结构、船上的器具以及船上的文物等多方面,对沉船进行考察和研究,从而确定明代的社会发展。并且明朝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中西交往非常频繁。明朝的船体的构造,也借鉴了西方船帆的设计。但是由于缺考相关的实体资料,现代科学家对明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细节的认识还不深。从沉船的器物商品中,也可以看出明代中外交易往来的繁荣程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