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国内有哪些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专家 能否推荐一下他们的著作

时间: 2023-11-15 17:00: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国内有哪些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专家 能否推荐一下他们的著作

吴小宝的论著获奖


1996年9月,论文《学习理论 指导实践 有效治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获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新时期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三等奖;
1997年12月,论文《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领导第二条战线的斗争》获江苏省中国现代史优秀成果奖;
1999年10月,论文《周恩来1946年国共谈判期间的谈判斗争艺术》(第一作者)获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中国革命史中青年学术奖二等奖;
1999年12月,论文《周恩来为祖国和平统一所作的重要贡献》获南京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1年3月,论文《周恩来领导国统区的抗战文艺工作》(第一作者)获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第三次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1年4月,论文《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关于文博单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获1999年——2000年南京市文化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会二等奖;
2001年6月,论文《浅论周恩来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第二作者)获全国周恩来党建思想与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2001年8月,论文《周恩来与1946年国共谈判研究综述》获江苏省现代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1年11月,论文《论刘少奇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及其对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贡献》获南京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3年3月,参与南京政协主持的研究课题《关于我市革命文化名称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获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政研室)、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研究室)颁发的2001—2002年度南京市优秀调研成果奖三等奖(集体奖);
2003年6月,论文《浅析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哲学思维》获南京市党史学会1997─2002年度优秀党史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2004年5月,论文《周恩来与1946年国共谈判研究综述》获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第四次会员优秀作品论文二等奖;
2005年12月,论文《简论国共两党在南京谈判期间周恩来的重要贡献》获南京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
2007年12月,专著《月下读史——关于领袖人物和中共党史的研究与思考》获南京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8年3月,专著《月下读史——关于领袖人物和中共党史的研究与思考》获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第五次会员优秀作品著作优秀奖。
兼职情况
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理事;
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
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员;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
江苏省近现代史学会理事;
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会员;
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理事;
南京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南京周恩来研究会理事;
南京市社科联科普讲师团成员;
南京市玄武区党建研究会讲师团成员;
2007年专著《月下读史——关于领袖人物和中共党史的研究与思考》入编《2006年南京年鉴》;
2009年专著“《周恩来1946年在南京》出版”《2009年南京年鉴》;
2007年入编中国文物学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
获《中国当代文博专家证书》(编号:ZHW200700565)。

王学典的著作一览

一、著作
1.《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33.7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月出版,1995年 8月重印;《读书》杂志1994年9期刊登何祚榕的长篇书评文章;《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2期刊登丁守和的长篇书评文章,此篇书评《新华文摘》1995年9期作为要文转载;《文史哲》1994年4期刊登孟祥才的书评文章;《历史学年鉴·1995》专门介绍、评价此书;《文汇读书周报》刊登本书出版消息。
2.《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33.1万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1998年6月重印,2000年第二版第三次重印;《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2期刊登长篇书评;《20世纪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在正文中三处介绍评价此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载文认为此书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极为精湛”;中山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将此书列为论述20世纪学术史的五本必读书之一;《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在封二介绍此书;《学术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新书集锦”栏目介绍此书;《历史学年鉴·1997》专门介绍、评价此书;众多学者在他们的专著、论文中称引此书。
3.《史学概论教学大纲》(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主要撰稿人之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4.《〈隋书〉选译》(20万字)
济南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5.《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31.4万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6.《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5.4万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2000年9月重印。中华书局2021年1月出增订本;《全国新书目》杂志2000年10期在“特别推荐”栏目中推荐此书,并给予高度评价;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16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10月1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书摘》杂志2000年12期对此书作了长篇摘录;《作家文摘》杂志2001年1月19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汇报》2001年4月2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摘报》2001年4月6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两本关于顾颉刚的新书》,《书品》2001年第3期对此书作了评介;《好书告诉你》(罗志田),《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1日向读者推荐此书;《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2期刊发长篇书评;《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刊发长篇书评。
7.《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32万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此篇书评又被人民网、学术批评网等各大学术网站转载;《中国学术》2003年3期发表专门评论文章。
8.《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30万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9.《史学引论》(主编,41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此书出版后立即被全国20多家大学历史系采用为史学理论课教材。
1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
12.《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
13、《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14.《新史学与新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15、《良史的命运》,三联书店,2021年
16.《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商务印书馆,2021
二、论文
1. Jian Bozan’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China’Historic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June 1991.
2. Historiography Trends in New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1996.
3.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2004.
4.《新时期史学思潮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2期;
《新华文摘》1994年6期全文转载;
《历史学》1994年6期转载;
《历史学年鉴·1995》摘要评价;
《文摘报》1994年4月10日摘要报道。
5.《翦伯赞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
《历史研究》1990年3期。
《中国现代史》1990年7期转载。
6.《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
《历史研究》2004年1期(纪念《历史研究》创刊50周年专号);
《新华文摘》2004年8期主体转载;
《历史研究》2004年4期发表《对〈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一文的几点看法》的文章,回应此文;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3期节要转载此文。
7.《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
《文史哲》1988年1期《人民日报》1988年2月22日摘要介绍;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2月26日摘要介绍;
《解放军报》1988年3月18日摘要介绍;
《文汇报》1988年3月6日摘要介绍;
《文摘报》1988年2月11日摘要介绍;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3期摘要介绍;
《历史学》1988年3期转载;
《文史哲》1988年 3期发表黎澍的回应文章;
《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黎澍著)一书收录此文。
《世纪回望》(20世纪重要论文选编,张岱年主编)一书收录此文。
8.《阶级观点再认识》
《史学理论》1988年2期。
《文摘报》1998年8月3日摘要介绍;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10期摘要介绍;
《中国历史学年鉴·1989》摘要介绍;
《新华文摘》1988年10期作为要文转载;
《历史学》1988年8期转载;
《史学理论》1988年4期发表学者沈立邦的回应文章;
《东岳论丛》1990年1期发表学者孟庆仁的回应文章;
《中国改革备忘录》一书认为此文的基本论点“是1988年史学界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
9.《实证追求与阐释取向之间的百年史学》
《文史哲》1997年6期;
《新华文摘》1998年3期作为要文转载。
10.《翦伯赞:整合两大学术谱系的史坛巨子》
《北京大学学报·北大百年校庆纪念特刊》1998年2期。
11.《从偏重方法到史论并重——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
《文史哲》1991年3期;
《历史学》1991年9期转载。
12.《历史研究的致用寓于求真之中》
《文史哲》1993年6期;
《历史学》1994年3期转载。
13.《关于建立“史学社会学”的初步设想》
《文史哲》1995年3期;
《新华文摘》1995年9期摘要刊载。
14.《中国当代史学思想基本走向:就〈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答客问》
《文史哲》》1996年6期。
15.《德才学识兼具的一代良史翦伯赞》
《文史哲》1997年1期。
16.《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在天津召开》
《文史哲》1986年6期。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17.《“历史”与“科学”》
《文史哲》2000年3期;
《新华文摘》2000年9期全文转载。
18.《80年代的“新启蒙”与黎澍》
《文史哲》2002年2期。
19.《探索中国当代史学思潮的变迁——王学典教授访谈录》(邓京力采访)
《文史哲》2001年3期。
20.《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
《文史哲》2004年4期。
21.《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
《文史哲》2004年6期。
22.《放逐“现实” 回避“问题”:90年代学风的致命伤》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
《新华文摘》2004年21期作为要文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5期转载。
23.《〈“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的再检讨(笔谈)〉编者按》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
《新华文摘》2004年21期转载。
24.《“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史学月刊》2003年11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1期转载;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一书收录此文。
25.《历史科学的基本观念在变动》
《近代史研究》1993年1期。
26.《翦伯赞与中国当代史学界的历史主义思潮》
《史学理论》1987年2期。
《史学情报》l988年1期摘要介绍;
《历史学》1987年5期转载。
27.《史学,危机何在》
《史学理论》1988年3期。
28.《从强调一般到注重特殊——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4期;
《历史学》1993年2期转载。
2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一部“掘井”之作》
《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2期。
30.《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值得倡导》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3期
《史学新书评·1999年》一书收录此文;
《1997——1999年史学评论状况评析》(《史学月刊》2001年2期)重点评析了此文。
31.《向内转:市场经济背景下历史的应有选择》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2期
32.《从追求致用到向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动向之一》
《史学月刊》1999年1期。
33.《史学界的思想解放应向纵深发展》(合作)
《回顾与展望》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34.《新时期十年史学思潮演变》
(香港)《法言》1989年3期。
35.《五十年代初期的史界传统学人》
《读书》1995年5期。
《流年岁影》(张中行著)一书充分肯定此文的学术价值;
《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随笔》一书收录此文;
《重读大师》一书收录此文。
何兆武在《读书》1995年10期著《若干回忆》回应此文。
36.《良史的命运:翦伯赞之死的文化意味》
《读书》1998年12期;
美国《华夏文摘》(“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全文转载;
《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历史》一书收录此文。
37.《斯大林地理环境观评析》
《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4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3期转载。
38.《发掘乡村:21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知识的增长点》
《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3期。
《历史学》1999年11期转载。
39.《征服与同化是既定历史条件下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
《东岳论丛》1989年1期;
《文摘报》1989年2月25日摘要介绍;
《历史学》1990年3期转载。
40.《偶然性、可能性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东岳论丛》1992年4期;
《历史学》1992年11期转载。
41.《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论略》
《东岳论丛》1995年1期;
《新华文摘》1995年5期摘要刊载;
《历史学》1995年3期转载。
42.《〈中国历史学反思专栏〉编者按》
《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
43.《建国后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反思》
《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
《光明日报》1988年8月报道。
44.《在反封建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入地研究胡适》
《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 1期。
45.《新时期十年的历史学评估》(合作)
《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 1期;
《历史学》1989年3期转载。
46.《〈毛泽东的历史理论再认识专栏〉编者按》
《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3期。
47.《毛泽东关于农民战争论述的理论意义》
《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2期。
48.《评〈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撰〉》(合作)
《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1期;
《历史学》1992年3期转载。
49.《史学的新世纪:走学科整合之路》
《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
50.《论翦伯赞关于历史学社会作用的理论》
《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5期;
《历史学》1989年 12期转载。
51.《为创造历史而研究历史》
《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1期。
5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评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
《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总7期)。
53.《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合法性危机及其克服》
《山东大学报》1999年1月6日。
54.《从“五四”到“抗战”:唯物史观派历史观念的重要变动》
《齐鲁学刊》2000年3期。
55.《“假问题”与“真学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讨论的一点思考》
《东岳论丛》2000年4期。
56.《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
《史学月刊》2001年3期;
《中国近代史》2001年7期转载;
《义和团研究一百年》一书收录此文。
57.《历史是怎样被叙述的——论历史知识的人文主义属性》
《我的人文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学者心目中的科学与人文(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8.《五朵金花: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战》
《文史知识》2002年1期;
《北京日报》理论版2002年6月3日转载;
《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1月25日摘要推荐此文。
59.《思想史上的“80年代”:新时期黎澍侧记》
《学术界》2002年1期。
60.《近20年间中国大陆史学的几种主要趋势》
《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1期。
61.《20世纪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史意义》(合作)
《东岳论丛》2002年2期;
《新华文摘》2002年8期摘要刊载。
62.《华岗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传统的形成》,《光明日报》2003年6月3日A3版。
63.《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东岳论丛》2004年1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2004年2期转载。
64.《〈名家主持: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编者按》
《东岳论丛》2004年1期
65.《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与历史学:塑造、同化与区别》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
《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4期转载。
66.《现代学术史上的唯物史观——论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67.《中国智慧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是可能的——卫礼贤〈中国心灵〉及其〈中国经济心理〉读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
《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一书收录此文;
《卫礼贤:两个世界的使者》(德文版,2003年,主编克劳斯·黑尔舍)收录此文。
68.《从排斥政治到兼容政治——评〈中国政治通史〉》
《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期。
69.《大学校史与学术史的关联——读〈青岛海洋大学大事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6期。
70.《一份正在崛起的学术期刊:评〈山东社会科学〉》
《光明日报》2004年10月28日C1版。
71、《学术著作是活历史》
《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9日《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少年读书周特刊》。
72、《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5年4期
73、《从“历史理论”到“史学理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6期
陈启能等主编《消解历史的秩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收录此文
74、《意识形态与历史:近50年来农战史研究之检讨》,《史学月刊》2005年7期
75、《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6年2期
76、《从“战士”到“学者”——访老辈史学家赵俪生先生》,《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3期
77、《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4期
78、《选择一种更符合学术本性的论文注释体例》,《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6期
79、《欧洲汉学与美国中国学对峙下的民国史学界》,《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 5期
80、《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2007年 1期
81、《治学的功力与见识》,《文史知识》2007年6期
82、《“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年2期。
83、《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史学月刊》2008年6期
84.《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85.《“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
86.《六十年来中国史学之变迁》,《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87.《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写在《顾颉刚全集》出版之际》,《光明日报》2021年1月11日第13版
88.《华岗: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的构建者》,《文史哲》2021年第5期
89.《“红楼梦研究”大批判缘起揭秘——两个“小人物”致函〈文艺报〉的事是否存在?》,《中华读书报》2021年9月21日第5版
90.《学术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绾合——山东大学1950年代文科辉煌的由来》,《山东大学报》“110周年校庆特刊”2021年10月11日。
91.《〈尚书〉学:从顾颉刚到刘起釪》,《文汇报》2021年4月4日第7版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的生平

季羡林(1919年8月31日-2009年2月15日),字钟南,号濂溪,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古籍研究专家、教育家、作家、诗人。他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学术泰斗”。

季羡林的父亲是一名教育家,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7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文科预科,后来转入历史系。194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46年,他赴美留学,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师从于著名的东方学家威廉·波特。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

季羡林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古籍研究专家。他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代文化研究

季羡林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曾经撰写了《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史》等多本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古籍研究

季羡林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他曾经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等多部古籍,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教育事业

季羡林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曾经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子。他还曾经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务,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季羡林的思想

季羡林的思想非常深邃,他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自信

季羡林非常强调中国文化的自信,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扬光大。

2.历史意识

季羡林认为历史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该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

3.教育改革

季羡林非常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认为应该进行深入的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文章标题: 国内有哪些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专家 能否推荐一下他们的著作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940.html
文章标签:他们的  现代史  中国  著作  专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