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何近代的湖南出了许多英杰 是巧合还是必然

时间: 2021-07-07 21:00: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为何近代的湖南出了许多英杰 是巧合还是必然

为什么近代湖南人才辈出

一个地方人才辈出,跟教育的兴盛,百姓对教育的重视关系很大。
宋代,湖南形成了以胡安国、胡宏等人为代表的湖湘学派。湖湘学派形成于南宋建炎以后。当时著名学者胡安国与儿子胡寅、胡宏等,因不满南宋朝廷的黑暗政治和投降政策,由福建迁往湖南衡山附近定居,潜心研究理学并授徒讲学,创建碧泉书院、文定书堂,积极从事传播理学的工作,开创了湖湘学派。
北宋湖南道州人周敦颐,创立了理学基础,大大发展了孔子的理论。他的 湖湘学派理论,成为湖湘文化的的思想起源。但他生前影响不大,未能形成独立的学派。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大学士胡安国及其子胡宏,于南宋建炎年间来到潭州湘潭创立碧泉书院,并在衡山山麓办文定书院,吸引了众多湖南才子来求学,如胡寅、胡宪、谭知礼和黎明等。他们创立了湖湘学派。后来朱熹和张栻在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主持讲学,使湖湘学派更加成熟。
湖湘学派分化
  宋淳熙七年(1180),张栻去世后,湖湘学派出现了分化,大部分学者转投其他名师,如张栻弟子胡大时改从陈傅良、朱熹问学,后来又师事陆九渊;蒋元夫也求学于陆九渊。因此,湖湘学派作为独立的地域性学派已不复存在。后来虽有明代学使陈凤梧作《湖南道学渊源录》 ,表彰湖南学者,但也只是流风余韵,其影响在元、明两代并不显著。
继承思想传统和作风
  直到清代,康熙《岳麓书院志》专辟“湖南道统”一节,为胡安国、胡宏、张栻及其他湖南学者列传。乾隆时,乾隆皇帝又为长沙岳麓书院亲书“道南正脉”匾额,以表彰湖南学者传播理学之功。特别是在晚清,湖湘学者更为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如唐鉴、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罗泽南等人都认为“苟通义理之学,而经济该乎其中”,是晚清著名理学经世派的代表。又如魏源、陶澍、贺长龄、贺熙龄等人虽然潜心于学术,通贯经史,但他们“以经术为治术”,主张经世致用。他们的这些思想特性,都继承了湖湘学派的思想传统和作风。
影响深远
  后世湖湘文化的影响深远,孕育了湖南在近代现代史上一大片人才。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运动发起者,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变革人士;再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等开国元勋。同时齐白石、沈从文、周立波、田汉等人,也为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思想起蒙早,文人风气好,湖南人不屈时势,敢于拼搏反抗的精神!
因为我们湖南本就是一好地方呀
一定是湖南的社会风俗造就了社会学习风气比较浓,还有就是风水可能比较好吧。
曾国藩
以及湘军系统的重要领导人,书生带兵,成就功业,影响了后辈。如同军阀,何以分为奉系 直系 皖系 其实就是提携同乡 共同进步

近代史上湖南出了哪些伟人?

近代主要是曾国藩和毛泽东,曾国藩作为清末大臣、湘军首领。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1853年为对抗太平天国,奉命在湖南办团练,1月在长沙编练陆师,9月至衡阳创立水师,后称为“湘军”。兵员由将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结。这种“兵为将有”的格局,使“湘军”具有强战斗力。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十余年。1864年派曾国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有《曾文正公全集》

毛泽东作为中国开国元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可以看看这两位伟人的自传,会很有好处

下载地址: 提取码:3iry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地方影响力最大。一是广粤地区,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二是长江三角洲,这是中国近代经济的火车头;三是湖南,这里为中国近现代史输送了大量经纶治世之才。

曾国藩-------- 清末大臣、湘军首领。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1853年为对抗太平天国,奉命在湖南办团练,1月在长沙编练陆师,9月至衡阳创立水师,后称为“湘军”。兵员由将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结。这种“兵为将有”的格局,使“湘军”具有强战斗力。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十余年。1864年派曾国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有《曾文正公全集》。

齐白石-------- 书画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习绘画、诗文、书法、篆刻,以卖画、刻印为生。60岁后画风遽变,重视创作,融合了传统写意画与民间绘画的技法,形成独特艺术风格。擅画花鸟鱼虾,亦画人物山水。论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篆刻单刀直下,苍劲有力。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曾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

谭嗣同-------- 中国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早年为新疆巡抚幕宾。中日甲午战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后遍游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设立财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救国之道。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9月政变遇害,为史称“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谭嗣同全集》。  黄兴-------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长沙人。1902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赴日留学,回国后和宋教仁等组织华兴会,被推为会长。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未成。次年在日本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任庶务长。1907年起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对清军作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黄兴任江苏讨袁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6年回上海后病逝。有《黄兴集》。

毛泽东--------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湖南湘潭人。早期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为13名代表之一。1923年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主持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任中共中央农民

刘少奇---------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湖南宁乡人。1921年加入中共产党。1922年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1925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931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中共临时中央职工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4年参加长征,先后任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43年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1945年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八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第二届(1959年)、第三届(1965年)全国人代会上均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1969年在河南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其恢复名誉。主要著作有《刘少奇选集》。

彭德怀--------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湖南湘潭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领导平江起义,任红军第五军军长。开辟了湘鄂赣苏区,参与指挥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率部长征。后任八路军副总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开辟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指挥了“百团大战”。1947年起任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指挥了“延安保卫战”。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中共第六届至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庐山会议”上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意见,遭错误批判。1974年11月在北京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恢复名誉。

田汉---------- 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湖南长沙人。1916年赴日留学,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大学、上海艺术大学。1927年创办“南国社”,致力于以话剧创作、演出为主的新艺术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写有话剧、歌剧、戏曲、电影剧本一百余部以及大量诗歌和歌词。建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主要作品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乱钟》、《扬子江暴风雨》、《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等。其中经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采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田汉文集》。

曾昭抡---------- 化学家、教育家。湖南湘乡人。清华大学毕业,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建国前后历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教授。教育部副部长、高教部副部长,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对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硼及其他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化合物。对我国化学和教育事业均有贡献。编著有《元素有机化学》等。

沈从文---------- 文学家。湖南凤凰人。1926年起陆续发表作品。曾参与编辑《红与黑》杂志,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先后在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以乡土小说著称,讴歌下层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性美、风俗美。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西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等研究工作。有《沈从文文集》。

丁玲----------- 女作家。湖南临澧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左联”党团书记、苏区中央文艺协会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先后主编过左联机关刊物《北斗》、《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人民文学》、《文艺报》和《中国》文学杂志。重要作品有《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水》、《母亲》、《彭德怀速写》《我在霞村的时候》、《在严寒的日子里》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有《丁玲文集》。  周立波---------- 作家。湖南益阳人。1928年开始写作。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救亡日报》编辑、《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55年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三等奖。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被评为1978年全国优秀小说之一。还有《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小说,《苏联札记》、《亭子间里》、《思想.文学短论》等报告文学、散文、论文等作品传世。

朱熔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湖南长沙人。贺国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43年10月生,湖南湘乡人, 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无机物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1961年至1967年在北京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学习(1966年9月后待分配)。1967年至1980年任山东鲁南化肥厂技术员、车间主任、车间党支部书记、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1980年至1986年任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厅调度室主任、副厅长、厅长。1986年至1991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兼济南市委副书记、书记。1991年至1996年任国家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96年至1999年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省长。1999年6月至2002年10月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2002年10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是中共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中央委员。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出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现为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被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世界公认他是赝矢量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成思危: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湖南湘乡人。

宋文汉:广州军区副司令。湖南湘乡人。

宋楚瑜,台湾省省长。湖南湘潭人,1942年生,其父为宋达。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1966年赴美深造,先后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政治学硕士、天主教大学图书管理学硕士及乔治城大学政治系哲学博士学位。1974年任“行政院“蒋经国英文侍从秘书,并担任蒋经国的英文翻译。1979年任代理“新闻局长“,1981年被选为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4年10月任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室主任,1987年3月任中央党部副秘书长。1989年升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1993年出任台湾“省主席“,1994年当选为台湾“民选省长“。1999年,与国民党决裂,以独立参选人身份参加2000年“总统“选举。失败后,成立亲民党,任该党主席。

马英九:台北市市长。(1950-)湖南衡山人。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为台大学生团体“健言社“负责人,校代联会秘书长,曾应美国服务中心邀请,参与“亚太学生领袖访美计划“。在七十年代初“保钓运动“中风头最健。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留美期间参加“反共爱国联盟“,主持“波士顿通讯“,投身国民党海外文宣活动。曾任波士顿第一银行法律顾问,纽约华尔街柯士迪兹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后入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台湾的国际地位问题。1981年应召回台,任蒋经国英文秘书兼“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并任政治大学法学研究所副教授。1984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推展“政党外交“,成为国民党新生代政客骨干人物。1988年7月调任“行院政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暨“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执行秘书,1990年10月改为“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从事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设计、执行工作。曾任“国是会议“筹备委员会秘书长。二届“国代“。1993年3月升任“法务部长“。国民党十三届中央委员。

[B] 现代
[贺龙](1896~1969)原名文常,字云卿。桑植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55年授元帅军衔。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于1974年逝世。

[李立三](1899~1967)原名隆邦。醴陵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领袖,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任弼时](1901-1950)原名二南,学名培国。汨罗人。中共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

[李富春](1900~1975)长沙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为中共第一至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第二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xxx](1915-1989)浏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林伯渠](1886~1960)名祖涵,号邃园。临澧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罗荣桓](1902~1963)原名慎镇。衡东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55年授元帅军衔。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谭震林](1902~1983)攸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黄克成](1902~1986)永兴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大将军衔。曾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

[肖劲光](1903~1989)长沙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大将军衔。曾任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粟裕](1907~1984)会同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大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

[谭政](1907~1988)原名谭世铭。湘乡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大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邓华](1910~1980)原名多华,字实秋。郴县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代司令员兼政委、沈阳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左权](1905~1942)又名纪权。醴陵人。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曾任八路军副参谋长,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甘泗淇](1984-1964)原名姜凤威。宁乡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朱良才](1900~1989)汝城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

[许光达](1908~1969)原名德华,又名泛舟、洛华。长沙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1955年授大将军衔。

[李涛](1905~1970)原名湘舲。汝城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

[李明灏](1897~1980)字仲坚。醴陵人。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维汉](1896~1984)又名罗迈。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杨勇](1912一1983)原名世竣。浏阳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中共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杨立三](1900~1954)字咏南,号名世。长沙人。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曾任任军委总后勤部部长。

[苏振华](1912-1979)原名七生。平江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

[何长工](1900~1987)华容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顾委常委。

[何叔衡](1876-1935)字玉衡,学名瞻岵。宁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新民学会骨干,曾任中央苏区执行委员。

[陈赓](1903-1961)原名庶康。湘乡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1955年授大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陈明仁](1903~1974)字子良。醴陵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1949年与程潜等在长沙起义,和平解放湖南。

[蔡和森](1895~1931)原复姓蔡林,名和仙,字润寰,号泽膺。双峰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新民学会创始人。

[陶铸](1908~1969)原名剑寒。祁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长。

[陶峙岳](1892~1988)宁乡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程潜](1881~1968)字颂云。醴陵人。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谢觉哉](1884~1971)又名焕南。宁乡人。曾任内务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副主席。

[张际春](1900~1968)字晓岗。宜章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张启龙](1900~1987)曾用名张复生、佐平。浏阳人。曾任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委员。

[彭绍辉](1906~1978)湘潭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李志民](1906~1987)浏阳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

[傅秋涛](1907~1981)平江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

[唐亮](1910~1986)原名唐昌贤,别名唐昌明。浏阳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

[邓中夏](1894-1933)原名隆勃,字仲懈。宜章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之一。1933年10月在南京雨花台遭杀害。

[向警予](1895-1928)女。土家族。原名俊贤。淑浦人。妇女运动领袖。

[夏民翰](1900~1928)字桂根。衡阳人。无产阶级革命烈士。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民翰,还有后来人。”的壮烈诗篇。

[徐特立](1877~1968)原名懋恂,又名立华,字师陶。长沙人。著名教育家。

[李达](1890~1966)字永锡,号鹤鸣。零陵人。哲学家。

[杨开慧](1901~1930)又名霞,字云锦。长沙人。女。毛泽东夫人。革命烈士。

[毛泽覃](1905~1935)字润菊。湘潭人。毛泽东弟。革命活动家,烈士。

[刘揆一](1878~1950)字霖生。衡山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

[罗盛教](1931~1952)字雨人。新化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光荣牺牲。

[雷锋](1940~1962)望城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章士钊](1882~1973)字行严。长沙人。革命宣传家、学者。先后创办了《国民日报》、《独立周报》。

近代

[魏源](1794~1875)字默深。邵阳(今隆回县)人。思想家,史学家,近代洋务思想和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前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辑成《海国图志》。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湘阴人。清湘军领袖,民族英雄。曾任军纪大臣,两江总督。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在福州开设马尾造船厂。抗击了沙俄和法国的入侵。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又字过庭,别号思黄。新化人。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著有《猛回头》、《警世钟》等名篇。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邵阳人。军事家。曾组织护国军声讨袁世凯复辟。后任四川都督。

[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号渔父。桃源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代理理事长。1913年被人刺杀于上海火车站。

希望能帮到你
满意请采纳 O(∩_∩)O~

湖南长沙近代史上,到底有哪些名人?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湖南名人如云,以伟人陈友华老师和伟人陈中华老师等等后来者击败古今风流人物,独立橘子洲头。
太多了,数不过来,自从清末,湖南人就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近代湖南出了很多英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

这是非常必然的,因为湖南是一个雨水之乡,在那里会出现很多的音节,这与当时的情况非常接近。
现在的湖南的确是出了很多的人才,但是这其实只是一种巧合罢了。毕竟全国各地都有非常多的人才,这不能说是一种必然吧。
是必然,这源于160多年前的一群书生。他们功成名就之后衣锦回乡,带回了见识、精神。他们用金银修筑了大量书院,为后世留下了孕育人才的摇篮。他们的眼界、勇气,在言传身教中影响了后代。

近代湖南为何出了这么多杰出人才?

包括毛泽东,十大元帅,十大将军在内,湖南人最多!这是为何,湖南当时的经济文化都不是中国最发达的啊!

湖南最出名的是其湘军的作战能力。

从湖南的地理分布上来看,雪峰山将湖南分为两半,湘江、资江流域位于雪峰山以西;资江、湘江流域位于雪峰山以东,湘军人物,多出于此。

十年砍柴认为,作为湘江西岸最大的支流,涟水是水运时代资江流域通向湘江流域最重要的孔道,涟水流域,也是儒家为根底的湖湘文化西渐,与资江流域推崇神秘巫道的梅山文化碰撞、交融最重要的区域。

“胡林翼是资水领域代表,左宗棠是湘江人物的代表,曾国藩是资江、湘江之间涟水人物的代表。”十年砍柴认为,曾、左、胡等湘军代表人物组成的“资湘朋友圈”之间的相互提携,是湘中地区多名将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三公都有着“公而忘私,心系国运民生,为澄清天下死而后已”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这样的情怀和价值观正是因为深植在湖湘的文化土壤之中,才得以养成。“同心若金,攻错若石”,这是十年砍柴对于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之间关系的总结。

扩展资料: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二者融贯,构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湖南精神:忠诚、担当、求是、图强。

参考资料:凤凰网-“近代魂·湖湘人物志”在长沙举办 十年砍柴解读湘军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湖南

湖南当代也出名人:易中天:唯一一个结合了学术和明星双重身份的人;易烊千玺,唯一一个结合了流量与演技的95后男艺人(虽然他只是00后)……
直接这个说吧,当时湘军攻入太平天国南京,将南京一洗而空,抢了大量财务,运回湖南,使得湖南一下子变富了,同时在湖南办了很多学校,崇尚教育, 这就是根本原因, 所以湖南出的这些人物,都是读书读出来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自古楚地就是人杰辈出之地。
晚清事情,张之洞主管两湖,当时的文化在国内还是很活跃的。
 近代湖南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众多的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这一直是学术界长期来追寻探索的热点。我认为,近代湖南人才辈出的原因,要之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特定的地域环境,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创造了客观条件。地域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土壤。一定的地域环境决定了本土居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决定了所产生的人才的素质、性格及其人才所赖以依存的物质基础。湖南地处内陆,三面环山,一面临湖。自古以来湖南便有"四塞之国"之称,因而民性倔犟,风气不开。然自宋元以来,经过几次大的移民之后,到了近代,湖南人在族源、血缘方面已经同清代以前的居民基本上没有联系,人口素质实现了全面更新,带来了移民所特有的开拓性与进取性;又因与苗、瑶、侗、土家等族联姻,吸收了这些民族犷悍、强韧和刻苦耐劳的习性,从而在近代湖南便渐次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他省的朴实勤奋、劲直勇悍、好胜尚气、不信邪、甚至流于偏狭任性的乡俗民气。这种乡俗民气必然渗透到近代湖南人的一般社会心理意识中,衍化为一种湖南人所独具的质朴笃实、勇于任事、锐意进取、刚劲尚气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使得湖南人不甘寂寞、勇于实践而成才。此其一。其二,湖南的农业经济,经过这些移民数代的垦殖耕种,特别是对洞庭湖区的开发利用,自康熙以后,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把湖南变成了全国的粮仓。所谓"湖广熟、天下足",真实地反映了湖南农业在国内的重要地位。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康熙末年以来湖南境内的湘潭、岳阳等地便已是闻名全国的商业重镇。经济的繁荣又会使得湖南的文教昌盛。清代以来湖南的教育一直发达。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发展是成正比的。没有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就成为空话。故湖南农业经济的发展,乃是湖南人才蔚起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与保障。此其二。其三,古代湖南"四塞之国"的格局,到了交通逐渐发达的近代,随着洞庭水系的畅通与粤汉铁路的修筑,已经打破。昔日偏远封闭的湖南,一跃成为南来北往的走廊,这一方面促进了地方经济贸易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得湖南人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新的文化、思想和观念也因此得以传入,从而冲击湖南古老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也更新湖南人的观念,促使湖南人走出封闭,走出湖南,走上改造中国与社会的成才之路。
  二是湖湘文化的历史传承、氤氲相继,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养料。湖湘文化源自楚文化,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与时俱变,但其通经致用,经国济世的传统依然不变,经世致用的传统概而言之,就是强调积极的面世态度,树立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研究有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即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学风从宋代的湖湘学派起开始提倡。胡宏说:"务圣人之道者,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之"。(胡宏:《知言》第1卷。)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崇尚实学,隐居40年,著书立说,博采众家之长,将经世致用之学推向极至。但王夫之在世时其学不彰。他的卷帙浩繁的著作被尘封了将近百年,直到道光年间,始由新化学者邓显鹤等先后汇刻24种,共157卷,称《船山遗书》。到太平天国时期,复经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广泛收集,在原有基础上扩充汇刻为62种,计298卷,仍称《船山遗书》,从此王夫之的学说与影响方日渐扩大。嘉、道年间贺长龄、魏源编辑刊行的《皇朝经世文编》也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士人注重经世的作用。人称"三湘学人,诵习成风,士皆有用世之志。"(《花随人圣庵摭忆》第200页。转引自陶用舒:《论湖南近代人才群产生和形成的原因,《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如左宗棠自幼便胸怀大志,自谓"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他18岁时就已将《皇朝经世文编》"丹黄殆遍"。曾国藩早年也以匡时救国为己任,将经济、义理、考据、词章相提并论,认为治学要四者并重。戊戌时期,谭嗣同师从笃信船山之学的欧阳中鹄,而谭在推崇王夫之方面比其师有过之而无不及。谭不仅服膺王夫之"道随器变"的唯物论和"天地之化日新"的发展观,而且发挥王夫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一人私天下"的思想,以"冲决网罗"的气概猛烈抨击封建伦理纲常。辛亥时期,革命党人也深受船山之学的影响。杨毓麟在《新湖南》中对王夫之的学术影响做了如下评论:"王船山氏平生所著书,自经义史论以至稗官小说,于种族之戚,家国之痛,呻吟呜咽,举笔不忘,如盲者之思视也,如痿者之思起也,如喑者之思言也,如饮食男女之欲一日不能离于其侧,朝愁暮思,梦寐以之。"(杨毓麟:《新湖南》,《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3期。)章士钊在《国民日日报》上发表的《王船山史说申义》也称:"船山史学宏论精义,可以振起吾国之国魂者极多,故发愿申说,以告世之不善读船山之书、深辜船山之意者"。(转引自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初探》,《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由上可见,湖湘文化的历史传承、氤氲相继,实际上是以经世致用与船山学说作为内容。近代湖湘人才的成长崛起,似与此种精神养料的滋润哺育不无关系。
  三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与动荡的社会局势,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提供了机遇。时势造英雄。人才的成长,需要环境,更需要机遇。近代湖南,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始终是全国阶级斗争最为激烈的省份。动荡的社会局势,始终聚集着世人的目光。先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从广西进军湖南,使湖南成为战场。曾国藩组织湘军与太平军相抗,因此受到清朝的重用,也因此为湘军人物的崛起创造了机遇。湘军功成,不只是在中国增添了一大批湘籍官吏,而且也改变了湖南人的职业观念。湖南历来是农业大省,人们安土重迁,封闭保守,群视入伍当兵为不肖者所为。社会上流行"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的谚语。但湘军集团的出现,特别是文人也能治军,这就改变了昔日一些人的职业价值观念:一部分人愿意离开故土外出闯荡,许多青年学子也乐于投笔从戎。可以说,湘军的示范作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直激励着湖南的有志者发奋进取。
  但湖南人醉心于湘军的荣耀和影响也不过三十余年。到了甲午战争爆发,辽东战场上,昔日不可一世的湘军,居然也不堪一击,这就使得湖南人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部分有识之士隐约感悟到湘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救亡,湖南人需要重新奋起,寻求新的出路。故甲午一役成为了湖南求变的契机,也可以看作是为湖南的第二批人才的兴起创造了机遇。然而第二批人才要从第一批人才所建立的旧秩序和所营造的旧氛围中走出是比较艰难的,故甲午战后湖南的新旧之争最为激烈。但应当承认,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湖南新政运动,尽管这场运动最终流产了,但湖南人的思想观念却普遍地比过去大大前进了一步。从此以后,湖南人以追求新思想为目标,不能说不是湖南维新派的功绩。
  20世纪初年,清廷实施新政,可以说为湖南第三批人才的兴起创造了机遇。这主要是留学热潮的出现。湖南是内陆农业大省,商业贸易比不上沿海省份。因此湖南人所看重的出路多为读书与当兵两途。但读书,因为科举已废,通往仕途的路已被切断;而当兵,到新式的军队中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故20世纪初年湖南的青年学子多选择了出国留学一途。据载湖南的留日学生曾经居各省之冠。正是从这批湖南的留日学生中,产生出了后来在国内推倒清朝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
  民国建立后,政局依然动荡不安。从"二次革命"中经护国、护法、"五四"新文化运动、大革命运动,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湖南一直是南北交锋的战场。连年的战乱与兵燹,给湖南人民以难以生存的感受。然而也是这种难以生存的环境,又为湖南第四批人才的兴起创造了机遇。这第四批人才中的许多英雄人物,经过了比他们的乡先贤更加长和更加艰苦卓绝的磨砺,终于创造了比先辈们更加辉煌的业绩。他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四是湘籍人才之间的相互帮带、扶植和举荐形成人才链,是造成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出现的重要手段。近代湖南人才之所以出现群体现象,即一出现就是一大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帮带、扶植和举荐的关系。人才需要发现和爱护,更需要培养、扶植和举荐。而所有这些往往都是先从人才各自周围和所熟悉的人中开始的。在这方面,曾国藩最为典型。他拔举彭玉麟、杨载福于微末之时,重用罗泽南、李续宾于军旅之中。对于优秀人才,他会通过各种形式向朝廷举荐。经他提拔举荐的人才几乎遍于海内,不可胜数。他特别重视从同乡中选拔人才,认为"同县之人,易于合心"。(《曾文正全集》,书札,卷四。)故湘军将帅多由湘乡等县的人为主构成。萧一山《清代通史》统计的87名湖南中兴人物中,湘乡的有36人,占总数的41.4%。此外,他也重视联姻和从学生、亲属中选拔人才。如曾国藩与罗泽南、郭嵩焘、李续宜、李元度都是儿女亲家;罗泽南与胡林翼也是儿女亲家;江忠源、彭玉麟师事曾国藩;李续宾、李续宜、曾国华、曾国荃、王鑫、蒋益澧、刘腾鸿、杨昌浚等,都是罗泽南的学生。曾国藩、曾国葆、曾国华、曾国荃、曾贞干、曾纪泽都是一家人,系兄弟父子关系。江忠源、李续宾、刘蓉、罗泽南各自的同胞兄弟,都在湘军中担任要职。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援引、推荐、庇护、提携,利益攸关,结成一体,走向社会,发挥才智,形成影响全国的人才群体。(参见陶用舒:《论湖南近代人才群产生和形成的原因》,《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湘军如此,湘军以后的湖南其他每个人才群体,大抵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的情形。近代湖南人才成群成批地出现,且前后少有间断,这的确是令人感到惊讶的独特的历史现象。然而我们倘要对湖南的各个人才群体作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还同样存在着一个会让人感到惊讶的现象,这就是:近代湖南的人才格局是以政治、军事方面的为主,而经济、实业方面的杰出人才几乎未见。
  其实,近代湖南人才格局不合理的状况,杨度和杨昌济二人早有论及。杨度说:"湘军以百战之余,遍布全国,出湖南之境而适他者,几无一处官场、军队,不有湖南人之足迹。盖至此时,湖南人亦几于除农业之外,惟以做官与当兵二者为生活之途。为农则劳,为工商则不谙熟,而做官以剥民财,当兵以糜国饷,斯其事至易。儒以做官为出路,农以当兵为遁薮,此种风气,深入人心,绝未见有谋于实业界立足者,且或以此为耻,而鄙夷不屑。其结果也,影响于湖南人生计至大。十余年来,闻朝廷欲用一非湘人为两江总督,则江南之官场与军队皆哗矣。此处撤兵,被处遣勇,而湖南人之恐慌时至。游勇归乡,斯会匪滋蔓,自食其力
已非所能,不盗不止也。呜乎!此以做官与当兵为生活之结果也。……今日世界,为经济战争之世界,湖南人不竞争于工商,而惟做官与当兵之竞争,必对于国外而为外人所压,对于国内而为闽、粤、江、浙之人所压,其以淘汰而劣败必矣"。(《杨度集》第432页。)杨昌济也说:"以广东之人与湖南之人比较,广东人则从事于海外贸易,湖南人则多从事于政治、军事。今广东人之海外贸易方发达,而吾湘人军事上之势力扫地尽矣。此亦生利与分利之辨,吾湘人所宜深长思者也。又以湖南之人较江西之人,亦得有同一之结论。人之谚曰:‘无江西人不成口岸,无湖南人不成衙门'。若以此自矜者,其实窟穴于衙门固非最上之业,且非长久之计也。"(《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36页。)
  近代湖南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合理的人才格局,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找原因。客观上的原因包括两层内容:一是地理环境的。即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境内山多田少,经济落后,没有经济实业发展可以凭借的舞台,因此也就难以造就经济实业的杰出人物;二是社会经济上的。即湖南因明清两代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到了近代人口成倍增长,耕地已经不足,而湘军功成后,将领们衣锦还乡,将手中的钱财大量购置田产,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加剧了社会矛盾,造成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因而也就难于进行较为长期稳定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自然也就无从产生大实业家与大商人了。主观上的原因也有两层:一是政治参与的激励作用。即湘军功成,湘军人物因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显赫的军事功绩而官居要职、名利双收,便给后世湖南人树立了榜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湖南学子从军参政的热情,造成了一种"士乃嚣然喜言兵事,家颇牧而人孙吴"的特殊社会风气,其时曾国藩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等一类格言,几乎成了所有湖南士子的座右铭,使诸多优秀学人都只求走向"内圣外王"、"济世安民"、"兼善天下"的从政之路,而不屑于去从事那锱铢必争的经商活动;二是思想观念的导向作用。即湖南的先贤们都崇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国藩与左宗棠等人都提倡安贫乐道,艰苦奋斗,勤俭廉洁,力戒奢华,并且以身作则,严于自守,这种思想观念的导向性,虽然有教育人们追求道德完美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抑制了人们经商求富的积极性,它与前面的政治激励配合,从而更加强有力地把湖南第一流的人才一代又一代地吸引到从政之路,致使从事"实业救国"、"经商富国"、科学救国"的人才寥苦晨星。(参见彭大成:《近代湖南政治军事人才辈出缘何未见经济实业巨子》,见本书。)

湖南近代史上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这是什么原因啊?能说是历史的机缘巧合吗?

  一、不怕死、勇敢、剽悍。湖南人的性格的剽悍,在各地的方志和其他地方来湘的名人信札、日记中记载的非常多。湘军起家时就是以不怕死、勇敢、剽悍而著称,曾国藩“扎硬寨,打死战”。此处列举一些例子。
  二、不怕难、坚韧。湖南人比较倔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曾经有这么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三大种群的人最为倔强,英国的爱尔兰人、德国的普鲁士人,再就是中国的湖南人。曾国藩在和太平军的战争中前十年基本上以失败居多,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典故,“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同盟会的革命同仁都整天唉声叹气,黄兴一人默默的独自一人擦枪不已,我们看一看黄兴的革命经历也是屡仆屡起,非常坚韧。
  四、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那一群人具有普遍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在中国近代史上,当国难当头的时候,全国多少仁人志士志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绝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但是,湖南人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谭嗣同在戊戌维新失败后,他本来可以不死,日本大使馆愿意救援,但是他认为“不有生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不足以昭后起。”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英国海滨城市利物浦的公共墓地里,一座外形状如利剑欲刺苍穹的陵墓中,长眠着一位中国人。杨毓麟平素不主张自杀,认为“厌世派之拔刀自刎,投江自杀,亦是放弃责任,亏损人道者。吾人当以公道正义,完全享受正义;不然,则当以苦战奋斗,完全恢复自由。舍此二事以外,皆非正当行为。”但是当他在英国听到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忧愤不已,毅然蹈海自尽。此外还有陈天华,当时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对中国留学生的言行进行屈辱性的限制,本来日本“上野樱花浪漫的时节,望去却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志极了。”但是陈天华蹈海自尽,表示抗议。当然会有人会说,人死了有什么用,但是,此种因为爱国连命都可以不要的精神,又岂是一般的人可以做得到。更何况就是在当时,当两位烈士以身殉国的消息传到国内的时候,又激发了多少人为国慷慨赴死的豪情,他们的死也并没有白死。
  五、不信邪,爱憎非常分明,侠义情怀浓重。湖南人的个性基本上都非常鲜明,爱憎分明,敢说、敢做。当太平军势如破竹,满清政府豢养了多年的八旗和绿营一击即溃,甚至不击即溃时,曾国藩带着湘乡一群农民和其转战十余年。沙俄在西北进行讹诈,天山南北即将成为其口中之食时,左宗棠毅然以将近七十古稀之年,带着一副棺材千里远征,曾纪泽据理力争于前,左宗棠带棺远征于后,终于在沙俄虎口索食,收回伊犁。辛亥革命之后,装备精良的北洋军兵临城下,其他军队或作壁上观,或游离反复时,黄兴领一旅湖南兵与其相持数日。在袁世凯称帝之后,复辟之逆流全国滚滚,蔡鄂手中仅三千兵,以西北边陲之地,为四万万人争人格。建国之后,抗美援朝战争,毛主席提出:“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强大的美国人第一次尝试了失败的滋味。文革之后,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胡耀邦主持了拨乱反正的工作,当时他提出:“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90年代,中国经济出现严重问题,政治领域腐败非常严重,朱镕基准备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当日本人进犯湖南时,很少出现那种几个日本兵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占领一个村庄的情形,当地的农民都拿起锄头,鸟铳来抗日。日寇占领湖南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种一触即溃和不触即溃的情形在湖南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湖南近代史上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这是由于湖南民间普遍注重文化教育,湖南社会基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湖南近代史上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的最根本的原因。
不知道~~!!
文章标题: 为何近代的湖南出了许多英杰 是巧合还是必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3525.html
文章标签:出了  湖南  英杰  近代  巧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