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什么是汉代经学

时间: 2021-07-06 09:58: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什么是汉代经学

汉代经学为什么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欲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

先秦儒学和汉代经学的区别是什么

个人认为,先秦儒学,是一种治国理念,属于一个学说,而且没人愿意采纳。倒是道墨法兵纵横等,颇受欢迎。
汉代独尊儒术以后,为了更好应用儒家的理念来治国,就得知道先秦的儒家人都说了啥,而恰恰时间过去很久,秦代又焚书坑儒,所以儒家的典籍很少传下来,而且即使有传下来的,也是版本不同,差异很大。而汉代专门考据文章的这帮人,叫做经学家。这个事情最大的贡献,是发展出了文字学,这个意义远高于儒学的研究本身。
首先两者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因而两者所表达的也不大相同。再者先秦儒学到汉代已大部分失传(经历了焚书坑儒能找到一些残卷已经不错了),可以说汉代经学与先秦儒学在内容形式上大不相同了。汉代经学是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汉代董仲舒融合其他各家的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学是儒学的发展。
先秦重哲学,探索社会发展规律,重在研究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寻求政策上的平衡点。

汉代之后重政治学领域,讲求教化与制度礼节,追求将经卷的思想变成相对稳定的制度。
汉代经学:http://wenku.baidu.com/view/30be031cc5da50e2524d7fef.html
儒学起源
  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周礼所述
  周礼曰:儒家得道以民。所谓得道,一曰礼乐,二曰仁义。先得礼乐者,乃儒家元圣周公(?—约前1095)姬旦也。周公摄政,五年营建洛邑,六年制作礼乐,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管制、禄制、乐制、法制、溢制、畿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典章制度,世称周礼或曰周公之典。周公曾作大诰、康诰、酒诰、周官、立政诸篇,倡导天命不僭、天命靡常之思想,张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孝养父母、以德辅天之言行。孔子于周礼向往不已,曾有吾从周之誓言。孔子于周公膜拜顶礼,为久矣,曾曰,吾不复梦见周公而长叹。为阅周公之典,访元圣之迹,孔子于周景王年间,携弟子南宫敬叔入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春秋时代乃中国文化之轴心时代,原初儒学应运而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乃儒家之道统。修己安人,内圣而外王乃儒家之正统。设坛授徒,有教无类乃儒家之学统。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孔子思想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究其根底,仁字唯一。故孔门之学,可称之为仁学。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无论老幼贵贱,凡属人类,皆有可爱之处。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之忠。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之恕。二曰克己复礼为仁。礼为周礼,尊亲为本。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会之秩序。尊卑贵贱亲疏长幼乃爱人社会之规则。三曰君子之仁。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世传《论语》二十篇。
孟子思想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孟子以心释仁,断言心仁必性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四端出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

孟子
以义行仁。笃信,仁为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王道仁政之论,颇具民主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人共性之说,亦为百代哲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著《孟子七篇》。
荀子思想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赵国人。性伪之分乃荀子理论之支柱。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起伪,积善不息,可以通于神明,参于天地。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以礼释仁,隆礼重法。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矣。法者,治之端也。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不乱。与天人合一相违异,荀子主张天人相分,人可制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著《荀子三十二篇》。
中华传统文化引论,挂科小天王韩杰的课,倒霉催的期末考复习题啊!!!!!!

汉代经学是什么?

何谓经学?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作为国家思想的儒学。它起源于西汉,流传于魏晋隋唐,变革于两宋元明,复兴于清,直至五四前后,方始消亡,可以说它与中国的中世纪相伴始终。因此要了解中国历史,则对经学不可不深察之。
经学不同于孔学,也不同于孟、荀之学,倘若我们把孔、孟、荀之学称之为原始儒学的话,那么经学就是儒学经过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结果。
  经学产生于西汉。秦代即设有博士官,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的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於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它几未能幸免于难。汉代起初高祖刘邦并不重视这些儒家经典,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上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兴建王府,坏孔子宅,从旧宅墙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图书馆);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几篇《尚书》。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博士原有制度,增设弟子员,有五经博士之说。从此儒学独尊,由於《乐》已无书,《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汉代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自此经学正式宣告诞生,可以将经学视为先秦原初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文章标题: 什么是汉代经学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3241.html
文章标签:经学  汉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