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6-22 12:59: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虽然,历史书上只是简单的说了说汉武帝刘彻颁布的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个政策却十分高明,成功推行了。
在汉武帝任位期间,原本实行的是郡县制,国势虽然已经很强大,但是,诸王国的势力,还有诸侯王对王位的虎视眈眈,已经影响到了皇帝的统治,这个问题一直是汉武帝心头大患,因此,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主父偃便向汉武帝提出颁布推恩令,为的就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范围,从而稳定政权的统治。
其实,所谓的推恩令,名义上实际是施恩惠,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分土地,在汉武帝初期,诸侯王的爵位都是只能让嫡长子继承的,而推恩令的颁布,让诸侯王将诸侯国的土地除了嫡长子不可继承外,其他的诸侯的子孙都可继承,这样诸侯国就会越来越少,让其不再受诸侯王的统治,而如果诸侯王要反抗推恩令,第一个反抗的则是他的子孙们,这样的话,可能还没等诸侯王起兵,就已经死在他的子孙们手下了,所以,汉武由主父宴提出了这一项“推恩令”政策,不仅解决了君皇们的心头大患,而且还很明智的让诸侯们无反抗的理由,并且其封地都是由其子孙掌管,这也并非落入他人之手,诸侯们只能接受这一项皇令,无人反抗。
“推恩令”的提出,更加巩固了中央集权。为大一统的完善增添了新的元素,削弱了诸侯们的势力,加强了汉武帝的政权,试问哪一个君王会不接受这样一个一举两得的政令?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尽管是变相削潘,诸侯王们无人反抗是必然的。
诸侯国问题一直是西汉时期一个让诸位皇帝头疼的大问题。从刘邦分封异姓王开始,诸侯势力就开始尾大不掉。刘邦在灭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诸侯之后,又分封大量的刘氏诸侯。刘邦认为刘氏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无离心背德之虞,因此杀白马为盟,黎氏“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然这些异姓王在羽翼丰满之后,就开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礼。因而从汉文帝开始,汉朝中央就开始实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推恩令这个政策也就是通过分封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诸侯国不断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实行是在汉武帝时期,不过实际上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称并未形成。而提出相关措施的便是西汉的著名的政治家贾谊。
贾谊
贾谊所在的年代正是诸侯国势力急剧膨胀的时代。由于汉文帝上台之初,根基未稳,因此也大量分封诸侯,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经有了将近20个同姓诸侯,是刘邦时代的两倍多。这些诸侯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甚至不遵从中央号令,“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汉文帝时期还出现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叛乱事件。
汉代前期的诸侯
前174年,济北王的叛乱被平定,作为梁王太傅的贾谊便向汉文帝上疏了《治安策》。在这篇文章中,他指点江山,陈述天下局势,认为诸侯国势力已经到了不得不削的程度。贾谊向汉文帝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主要措施是规定之后的诸侯王子孙依次瓜分封国土地,直到地尽而止。这样会导致诸侯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势力却越来越小。最终让“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射并进,而归命天子”。
影视作品中的汉文帝
汉文帝听从了贾谊的建议,不久就将齐国一分为六,将淮南国一分为三。不过由于当时诸侯国很强,仅采取这样的措施不仅不能抑制诸侯国的膨胀,反而会加快其叛乱步伐。汉景帝时,晁错强行推行了“削藩策”,引发了“七国之乱”。
前154年,叛乱被平定,诸侯国的势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汉景帝因此开始推行更大规模的削藩,其措施依然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他在吴、楚、赵、齐四国之地又分封了13个皇子为诸侯,并且规定诸侯王侯不得干预封国政务,剥削诸侯对封国官员的任免权,使他们仅能享受相应的“衣食租税”。这些措施使得诸侯王再也无法和中央对抗了。
七国之乱地图
二,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正式推行汉武帝上台之时,诸侯王已经无力抗衡中央,然而他们依然破坏者正常的统治秩序。其主要的表现有:一,企图谋反,如淮南王、衡山王等;二,企图摆脱中央控制,诸侯王会经常谋杀中央派来的相,如胶西王“杀伤两千石甚众”;第三,骄奢淫逸,败坏伦理纲常,违法乱纪等,甚至杀人掠货。因此在武帝继位不久,大臣们就不断建议采取强硬的政策来削藩。其中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汉武帝像
“推恩令”之名来源于“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从这句话来看,推恩令的政策原本并非是强制推行,而是让诸侯王自己决定是否将土地分给子弟为侯。
按照传统,应当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位。但个别诸侯王对子弟有怜爱之心,不愿他们沦为庶民,因而也愿意实行推恩令。而诸侯王的子弟也十分支持推恩令,“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因此推恩令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鲁王、梁王、城阳王等主动要求分封子弟为侯。自元朔二年到元鼎五年的15年间 大约有12个诸侯王国先后执行了推恩令,推恩分封列侯达150多位。
推恩令示意图
汉武帝后期,推恩令的推行却放缓了。其原因在于汉武帝实行了“酎金案”的残酷手段。汉文帝曾,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酎饮酎时,诸侯王侯都要献黄金助祭,由少府验收。汉武帝便借口诸侯王侯所献黄金成色不足为由大肆进行削藩。
仅元鼎五年就剥夺了 1 06位列侯的爵位,其中城阳国的支系3 4侯中有1 9人在“酎金案”中被夺爵。汉武帝如此强行的手段必然又会引发诸侯国的怀疑,大大降低了诸侯王侯推行推恩令的热情。因此从自元鼎五年到武帝驾崩的2 5 年间,实行推恩分封为列侯仅有7位。
三,“王位更迭分封”的实行武帝之后,推恩令继续推进,“自昭宣迄于哀平 ,代有封建”。 而这时候的推恩令和汉武帝时期又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推恩令主要集中在诸侯王位更迭之际进行了分封,我们就将这种分封叫做“王位更迭分封”。根据《汉书• 王子侯表》的记载 ,“酎金案”发生后,西汉共推恩分封列侯181 位 ,而其中“王位更迭分封”就有78 位,约占43%。而在“酎金案”之前,“王位更迭分封”的列侯仅有1 0位 ,只占分封总数的7. 2 % 。可见“王位更迭分封”在西汉后期在推行推恩令中的作用巨大。
“王位更迭分封”和诸侯王继承制度的改变有着重大的关系。严格的传统上来说,诸侯国的王位必须由嫡长子来继承。但是汉代的法律对此作了一些规定,也就是嫡长子犯法了就无法继承王位。由此,这个规定给庶子带来了继承王位的希望。
在诸侯王去世的时候,封国内部的矛盾就会爆发,嫡长子和庶子之间就会为了争夺王位而斗争。其嫡长子为了拉拢各位庶子,必然会奉行推恩令来获得支持。而庶子们为了争取王位,也会尽力揭发长子的犯罪行为。同时,为了获得王位,子弟们往往答应将部分土地给予郡县,以讨好皇帝、刺史等。因此,在这个王位更替的时期,正是推恩令大规模推行的时期。
海昏侯墓
汉武帝“酎金案”后,以“王位更迭分封”为主流的推恩令得意大规模的实行,使得诸侯国的势力基本被消除。同时,通过诸侯国内部的矛盾来推行推恩令,化解了由“酎金案” 加剧的捍卫王国利益与执行推恩分封之间的矛盾性。借助王国支庶子弟的觊觎之心,将矛盾成功转向王国内部,假借推恩之名,行分裂王国之实。这样的措施既避免了中央和王国和对抗,还增强了中央的仁德之名,可谓一举两得。
先给大家解释下啥叫推恩令,以前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诸侯死了,他的第一个妻子的第一个儿子来继承全部的封地,推恩令的意思是,你得把你所有的封地给你所有的儿子分了,不能让一家独大,这汉武帝小算盘打的挺好,这分了一次诸侯的封地都缩了水,你还怎么跟我大汉抗衡。
古代都能生,一个诸侯娶了很多老婆生了很多儿子,这个推恩令可乐坏了除了长子的儿子,诸侯王如果要反叛,要抵制推恩令,第一个跳出来反抗的就是这些幼子和庶子,他们人数众多,如果联手对付老爹,想必诸侯王还没等起兵,早已被亲儿子砍杀在家中了。
汉高祖开国初期,实施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统治方式,为确保刘家天下永世不绝,刘邦大封同姓王,结果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诸侯国实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统治。
汉景帝时期,为了彻底解决藩国问题,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削藩。结果,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立即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国家迅速陷入动乱,史称“七国之乱”。虽然在大将周亚夫的镇压下,“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息,但仍让大汉王朝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诸侯国问题一直是汉武帝的心头大患,武力削藩必将再酿动乱,听之任之又唯恐夜长梦多,正当汉武帝左右为难时, 朝臣主父偃提出了一个“万全之策”。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主父偃上书建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用以安全有效解决诸侯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我们知道,由于生活安逸,妻妾众多,古代的王爷比皇帝还能生,儿孙数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比如,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之兄),《汉书》记载,他仅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
损害的只是诸侯王以及他的嫡长子的利益,但对于其他一百二十多个幼子和庶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恩惠。原本,他们得不到分毫爵位和土地,但有了推恩令后,他们大小也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侯国,所以,他们无疑会成为推恩令最直接的受益者,以及最忠实的拥护者。
所以,诸侯王们纵然知道推恩令是糖衣炮弹,也不得不叩头谢恩,欣然领旨。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