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波兰在鲍莱斯瓦夫三世死后的长期分裂时期中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封建制度

时间: 2021-06-13 13:05:2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波兰在鲍莱斯瓦夫三世死后的长期分裂时期中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封建制度

波兰是什么国家?

波兰是什么国家?

民主共和制国家。

波兰共和国简称波兰,是一个位于中欧,由16个省组成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东与乌克兰及白罗斯相连,东北与立陶宛及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西与德国接壤,南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北面濒临波罗的海。

波兰在10世纪末建立波兰王国,1569年与立陶宛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后国力衰退,并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中亡国。拿破仑战争期间在法国的扶持下短暂复国,建立华沙大公国,拿破仑·波拿巴战败后,再次被俄普奥瓜分。

一战后恢复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在二战中被苏联和德国瓜分,战后建立波兰人民共和国,1980年爆发团结工会大罢工,1989年实行总统和议会制,同年改名为波兰共和国,后加入欧盟和北约。

扩展资料:

民主共和制的政体制度:

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因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这种制度又可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的国家,立法权归议会,行政权归政府,政府以总理为首脑并对议会负责,所设总统的职责是礼仪性和象征性的。

在总统共和制的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集外交、内政大权于一身。总统定期选举产生,政府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要向议会报告工作,无权解散议会,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总统可行使否决权。美国、法国等国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德国、印度等国实行的是议会共和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兰

是波兰共和国,简称波兰,是一个位于中欧,由16个省组成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东与乌克兰及白罗斯相连,东北与立陶宛及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西与德国接壤,南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北面濒临波罗的海。

近年来波兰无论在欧盟,还是国际舞台的地位都与日俱增,自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以来,经过90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波兰已经成为西方阵营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扩展资料:

1、波兰国家概况:

波兰是东欧的一个国家,也是目前北约体系中较为强大的国家。事实上,他拥有比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欧洲老国更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此同时,波兰现在也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是反对西方和俄罗斯的第一线国家。

2、中波外交

波兰成为中美接触的桥梁和纽带,得到了中方的信任。这种信任十分宝贵,值得珍惜。新的历史时期,希望中波之间能够保持和弘扬这样的相互信任。中波关系是开放包容的,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影响第三方,完全可以与其他伙伴关系并行不悖,相互补充。

希望波兰继续成为中国同西方国家之间、亚洲和欧洲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兰

波兰是民主共和制国家、欧盟国家。

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英语:The Republic Of Poland),简称波兰,是一个位于中欧,由16个省组成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东与乌克兰及白罗斯相连,东北与立陶宛及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西与德国接壤,南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北面濒临波罗的海。

扩展资料

一、波兰的语言

波兰语(Polski)是波兰人的语言。使用人口约4800万,其中约3800万在波兰,约1000万在国外各地。波兰早期通行拉丁文及捷克文,至十四世纪时才正式产生书面文字。

二、波兰的法律体系

大陆法系

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 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

1896 年,德国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制定了《德国民法典》,该法典以后为一些国家所仿效,故大陆法系又称为罗马一德意志法系。属于这个法系的除法国、德国两国外,还有奥地利、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以及亚、非、拉部分法语国家或地区的法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兰

  波兰,全称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是一个中欧国家,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接壤,北面濒临波罗的海。早在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Piastów)家族的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us I,992~1025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吉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1333~1370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
  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比得哥什建筑物:过河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1弗罗茨瓦夫歌剧院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
  波兰被三次瓜分
  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于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史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年。
  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ę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ę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后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ładysł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ł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华沙犹太人英雄纪念碑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
  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ładysław Gomuł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
  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ść)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łę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ągłego Stoł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二战中被苏联和纳粹联手灭亡之后的波兰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12月,现在的波兰政府继承的是伦敦流亡政府的法统。
  1990年12月,在华沙皇宫举行的新任波兰总统就职仪式上,伦敦流亡政府总统将波兰第一共和国国旗、宪法原件和总统印信交给了瓦文萨。
  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前欧洲前共产主义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3年6月波兰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加入欧洲联盟。波兰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21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途中,其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坠毁,包括总统在内的96人遇难
1997年5月,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10月17日,新宪法生效,它取代了1952年的宪法。新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以社会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总统和政府拥有执法权,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权;波经济体制的基础为经济自由化、私有制等原则;波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治事务中保持中立。新宪法保证公民权和经济自由权,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削弱了总统的权力,议会得到下院3/5的票数就能推翻总统的否决,赋予宪法法院强有力的权力,议会不再有权否决宪法法院的裁决。总统选举法规定,如某一候选人在第一轮选举中的得票率超过有效选票的50%,即可当选;如无一人达到50%,则由获选票最多的前两名进入第二轮继续竞选,得票较多者当选。总统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总统府——贝尔维德宫。
2021年4月10日 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乘坐的图-154飞机在斯摩棱斯克州的北方军用机场降落时坠毁。机上97人遇难,其中包括卡钦斯基夫妇。救援人员在现场展开救援工作。俄紧急情况部称,没有生还者。

求波兰历史的详细资料

特别是关于15-18世纪的贵族共和国和1648年的哥萨克起义,最好还有波兰历代国王的年表。
  波兰是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西斯拉夫人国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700年石器时代的斯拉夫人,不过, 根据考古发掘, 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已经有人类在波兰活动, 后来, 其后斯拉夫人的一支——西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活动,在原始部族的农耕和游牧中度过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10世纪,波兰人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其后的11~15世纪,波兰国势都非常的强盛,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成为抵御金帐汗国入侵的欧洲之盾、并且成为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16世纪是波兰的黄金时代,波兰身兼是欧洲大国和世界贸易大国的双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从17世纪中期开始,因为俄罗斯和普鲁士的崛起是波兰走向衰弱、大国地位明显被削去。到18世纪时、古老的贵族民主制已经衰败不堪,深受自由否决权迫害的波兰最终被邻国蚕食和瓜分。
  19世纪,波兰在欧洲地图上消失了1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才得以复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纳粹德国两个强大邻国夹缝中生存的波兰很快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亡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开始了共产主义建设;不过,波兰的共产主义道路并不平坦、政局动荡。
  1989年,波兰的团结工会获得了政权,抛弃了共产主义制度,开始转向西方的自由和民主,融入西方社会,经济的剧烈转型带来了阵痛,1999年和2004年,波兰分别加入北约和欧盟。
波兰历史
波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10个世纪,她的疆土版图在这期间几经沧桑。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皮亚斯特王朝(966-1370)时,当时的波兰是个中等国家,而后,例如根据波兰-立陶宛联盟(1385)建立起来的贵族共和国,则在15-16世纪之交时成为大陆欧洲的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是,18世纪末,波兰被奥地利,普鲁士德国和沙皇俄国瓜分后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00多年之久。

1918年波兰复国,版图扩大到布格河以东,有一狭窄的通道入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在西部和北部重新获得历史上属于皮亚斯特第一王朝的领土以及波罗的海南部长达500公里的沿海地带。波兰人民共和国(1945-1989)的疆土面积与皮亚斯特王朝时大小相似。

波兰在1989年社会体系民主变革后,边界没有改变,但是,其所有的邻国都不一样。在东部,苏联解体后波兰同俄罗斯联邦和独立的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接壤;在南部,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散后同两个单独的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在西部则同统一的德国交界。

疆土版图在历史上的变迁锻造了民族意识。19世纪,正当现代的欧洲国家和民族形成的时候,波兰人民没有自己的独立国家。然而,在这整个时期内波兰人民并没有放弃争取重新独立的斗争,曾多次组织武装起义,可惜,十一月起义(1830-1831)以及一月起义(1863-1864)均以失败告终,这加深了民族灾难,但另一方面却促进许多激励爱国主义的文学和音乐巨著产生,密茨凯维奇,肖邦和斯沃瓦茨基等的作品就是其例。
996年,波兰通过国王梅什科接受洗礼而皈依天主教,随后的年代里,特别是从同立陶宛结盟之后,波兰成为信教自由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19世纪,在为争取独立而同东正教的俄罗斯和信奉基督教的普鲁士德国斗争的年代里,波兰天主教成为波兰人民爱国主义态度的象征并对保持波兰民族的特性起着重要作用。在困难的时刻,教堂是人民的精神支柱,此外,天主教教会未曾脱离群众,还给来自农村的从未有过社会前程的人员提供机会,培养他们成为神父。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吉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1333~1370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编辑]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

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

[编辑]波兰的三次被瓜分

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余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

[编辑]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ę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ę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编辑]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后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 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 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ładysł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ł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 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

[编辑]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ładysław Gomuł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

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ść)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łę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编辑]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ągłego Stoł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波兰和其他10个欧洲国家一道加入了欧洲联盟。
德,奥,俄瓜分波兰

波兰是哪个国家的

波兰是哪个国家的
波兰,全称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是一个中欧国家,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接壤,北面濒临波罗的海。早在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Piastów)家族的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us I,992~1025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吉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1333~1370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
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比得哥什建筑物:过河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1弗罗茨瓦夫歌剧院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
波兰被三次瓜分
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于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史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年。
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ę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ę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后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ładysł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ł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华沙犹太人英雄纪念碑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
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ładysław Gomuł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
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ść)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łę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ągłego Stoł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二战中被苏联和纳粹联手灭亡之后的波兰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12月,现在的波兰政府继承的是伦敦流亡政府的法统。
1990年12月,在华沙皇宫举行的新任波兰总统就职仪式上,伦敦流亡政府总统将波兰第一共和国国旗、宪法原件和总统印信交给了瓦文萨。
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前欧洲前共产主义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3年6月波兰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加入欧洲联盟。波兰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21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途中,其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坠毁,包括总统在内的96人遇难
波兰,全称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是一个中欧国家,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接壤,北面濒临波罗的海。
波兰一直是一个独立国家。二战曾被德国占领,但是也是独立国家。

苏联解体前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华沙条约协约国之一。
波兰就是一个国家。具体位置、大小、风~情、人口、产值什么的上百科上看看。
波兰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过在1939年,曾被德国占领,现在是一个独立国家。

刚看了个叫苏联故事的纪录片非常震惊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看了这部叫做 苏联故事的纪录片,本来只知道苏联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想不到关系好到这种程度。有看过的吗?想知道一下可信度
这是扯淡,因为他是拉脱维亚和欧洲议会资助拍摄···
试想一下,让古巴和中国拍一下美国中情局的纪录片,肯定也是屠杀了无数国内无辜平民、对外侵略云云···
里面说到1935年到1941年屠杀1000多万平民,试想苏联70年代也才2亿多,杀这么多人可信吗?还有影像资料哪来的,不会是苏联领导人要求记录下来欣赏吧,那个年代又没有摄影机普及,苏联档案也算严密,这个搞不准是纳粹的拿来当苏联,反正也看不出来···有不少评论说这部片剪辑历史影像资料不够严谨,也不是空穴来风吧。
苏联与德国合作是真,否则刚经历国家重建的苏联哪有如此强大的重工业实力,但他 也没有办法,难道要去跟刚搞出白军打自己的法国、英国合作吗?
这部片一定要一半一半地看,可信度——《辛普森一家》还说毛泽东屠杀了5000万人民,你信吗?热比娅还说广场上一次搞死100000多新疆人(这样算新疆没有这么大的广场),你信吗?
苏联是做错了很多事,但没有他说的那么耸人听闻···
这个欧洲议会加拉脱维亚,就知道是什么货色了,我看过了这部片,以上全部手打····
俄国侵波事件
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
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
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
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
1809年 拿破仑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失败后被瓜分
1918年 重新独立
1939年 苏联占据波兰东部
1945年 波兰割让东部部分土地给苏联
....

波兰历史
概述
波兰,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也是一个西斯拉夫人国家,她的历史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其中包括无数的光荣、骄傲和血泪。

早在6世纪~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王朝(Piastów)的大公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年~992年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勇敢者)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w I Chrobry,992年~1025年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历史分期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西米尔三世大帝(Kazimierz III Wielki,1333年~1370年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
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

波兰的三次被瓜分

19世纪被瓜分的波兰领土示意图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余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

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ę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ę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ę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ę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军赶出了国境,并将战火烧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最后在华沙战役中苏俄军队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二战后波兰的领土变更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波兰侵略战爆发,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ładysł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波兰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波兰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屠杀,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ł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 (奥德河—尼斯河线) 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

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ładysław Gomuł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

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ść)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łę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ągłego Stoł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波兰和其他10个欧洲国家一道加入了欧洲联盟。
我非常的震撼,曾对中国有帮助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国际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维护了和平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国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为指导的苏联居然能做出这样的事,种族灭绝,支持希特勒,我更震撼的是发现了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有时我不得不怀疑马克思的一些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论断,按需分配,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就像《兵临城下》里那个政委所说,即使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贪婪、嫉妒总会存在的,那么我经常在思考,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世界,利益至上,国家如此,我们个人又何曾不是呢?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多方面的思考,确实承认对人的认识是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感觉:世界上本源是物质,那么作为人的嫉妒,善良,美,恶,这些也是在世界上就原本存在的,可是说从某方面将我是个客观唯心者,说跑偏了,回到现实,只有踏踏实实的搞发展,从个人上讲不断发展自己,从国家上讲踏踏实实的搞经济(这也是钓鱼岛我们并不采用战争的手段的原因,我们并不惧怕战争),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去奉献关心家人、朋友,这才是在现实社会能做到的。

(楼上的,还包括乌克兰人呢) ,还有我怎么没找到关于毛主席的电影呢?
纪录片不是影片,纪录片出示的是证据,如果俄罗斯否认自然应该出示证据去说明没有这事捏造的,而不是说句没有啊就行了,因为不敢对质,就想现在日本也说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没发生一样。只会说没有这回事而不会去提供证据说我们捏造。而且苏联还屠杀了很多华人,2021年在海参崴挖到的万人坑,还有啥狡辩的。
  既然是纪录片。
  一般都是以一定的背景故事为主,然后加上一定的艺术手段,进行修饰。
  然后演出的。
  所以里面可能有部分感觉是真的,但是还有许多虚构的。
文章标题: 波兰在鲍莱斯瓦夫三世死后的长期分裂时期中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封建制度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9441.html
文章标签:波兰  建立起  死后  封建  分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