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万历朝鲜战争中,为什么没有著名大名阵亡

时间: 2021-05-12 12:50: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万历朝鲜战争中,为什么没有著名大名阵亡

万历援朝战争大明死了多少人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南、北韩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庆长年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明神宗派军援朝,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国的行动受阻,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他死后不久,倭军队全部从朝鲜撤退。
为了侵略朝鲜,丰臣秀吉早在1591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19年、明神宗万历19年、朝鲜宣祖24年)开始进行准备,正月时就已经对各大名下达水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
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国,临海各国诸大名领地,每十万石准备大船两艘。各海港每百户出水手十人,乘各国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余,则集中至大阪。秀吉本军所用船只,各国大名每十万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费用,由秀吉拨给;各国大名将所需建造费用,以预算表呈报,先拨给一半,迨船建造完毕后,再行付清。水手每人给予两人俸米,其妻子食粮另外给付。军阵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给予食粮。以上所述及之各船舶、水手,皆须于天正20年(1592年)春季时,集中至摄津、播磨、和泉三国各港口。到了同年3月时,亦决定了陆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各国诸大名每万石应征召人数各地不同:
四国、九州600人。中国、纪州500人。畿内五国400人。骏河、远江、三河、伊豆四国300人,由此以东,200人。尾张、美浓、伊势、近江四国350人。若狭、越前、加贺、能登四国300人。越后、出羽200人
1592年(明神宗万历20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20年《同时于同一年改年号为【文禄】》、朝鲜王朝宣祖25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了军队30万6250人,以15万8700人之陆军部队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
另外为了补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将他们的旗下军队集结在肥前名护屋(佐贺县)作为预备队,共10万5千人。
在战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
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
1592年4月12日其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七百人渡海至对马岛待命。4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天后的5月2日克朝鲜王京汉城,1592年6月15日陷平壤。
折叠朝鲜初期抗战
朝鲜由于朋党之争,对侵略者无力组织抵抗。数量不多的政府军接连失利。日本人击溃了朝鲜的一支8000人的部队的抗击,夺取了全宁山口,在忠州城又击溃了另一支朝鲜部队,迅速逼近汉城。
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朝鲜各地的有力乡士自组义军,如庆尚道星州的郭再祐于1592年4月21日组织义兵,屡次令安国寺惠琼败战使其无法顺利进入全罗道,甚至在1592年10月10日的第一次晋州城之战中击退细川忠兴和长谷川秀一的大军,人称“天降红衣将军”,还有郑仁弘、孙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辉元无法顺利占领庆尚道。
全罗道光州的金千镒、全州高敬命也于1592年6月1日组织义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赵宪、僧人灵圭则于1592年7月3日整顿兵力,联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军第六军团,其中经历清洲城之战、梁丹山之战、两次锦山之战。另外还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馣对抗黑田长政,以上皆妨碍了日军的前进。但是朝鲜武备废弛,仅仅一个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6万人。
关于日军人数与明军数目的讨论。9月,朝鲜宣祖召见尹根寿与韩应寅讨论,沈惟敬只看到平壤的敌军人少,咸镜道的敌军更数倍于平壤,尹根寿转述说沈游击表示平壤光是看到的敌军就有1000人,其他分驻的人应当更多,尹根寿说侦探回报平壤军队只有900人,沈惟敬则说,此侦探所言不实应该斩首,预估需要7万人才可以攻陷平壤…。事后以此观之,7万人的确是首次出兵的估计人数。至于朝鲜全境的日军人数讨论,可以见实录再10月庚寅,宣祖召见多位备边司官员讨论,其中有问说“…贼数几何?尹斗寿曰:“…贼自言32万云矣…”,这时尹根寿接着说,贼自己这样说,如果有8万人就可以迅速攻陷朝鲜,因为只有5万人,所以无法迅速战胜。李恒福回答,“我军杀死倭军几乎有10万人矣,如果倭军只剩下40万人,为何到处都有倭军呢?…”所以,虽然已经经过4个多月,朝鲜还是无法确定日本军到底是登陆了多少人,这也为后来的明军所需要派出的兵力估算增加了不少的困扰。
建州卫的女真人对朝鲜提出援助,9月辛未,建州卫的女真人努尔哈赤在向明朝朝贡马匹的贸易后,听说日本军入侵朝鲜之事,派使臣马三非来朝鲜说:称建州卫部下有马军三、四万,步军四、五万人,皆精勇惯战,听说倭军入侵朝鲜,因为跟朝鲜唇齿相依,愿意出兵援助朝鲜。经过朝鲜国王宣祖与大臣讨论后,礼貌性的拒绝了(实际上朝鲜探知了努尔哈赤支援朝鲜为假,借路联盟日军,消灭海西女真为真。而日军此时已在北部拔海西女真二十营有余,其余女真部落纷纷溃散。)。
明军的军略。在10月庚辰,朝鲜礼曹判书尹根寿等见明朝葛总兵,葛总兵私底下告诉他们说:“这次动员有关内蓟州、宣府、大同等处镇兵及南兵10万人共7万人,广宁、辽东等地镇兵60万人共70万人,……圣旨以为直杀到王京,如果让倭军今年逃走,则明年必当再次入侵,当使倭军片甲不还。”
这就是明军一开始的用兵规划,希望能集结大军一次歼灭入侵的日本军,只是事后才发现计划与实际有所出入。朝鲜大臣又问粮饷,葛总兵说:“鸭绿江以西车运,以东马运,并不需要使用贵国的钱粮。使臣又问说,那么沈游击的和谈之说,如何?如果真的和谈,小邦的痛就没有办法申张了。葛总兵回答:如果倭军束手哀求请降,那我们也只能默默接受。如果顽强抵抗,就将倭军一次杀光。”
明军首波渡江入援人数的朝鲜官方纪载,10月壬子,朝鲜的备边司启曰:“天兵共计48005人,将领中军千把总还没有算在里面,一日粮每一名是1升5合,马匹26700匹,将领等官之马不在数内,每一匹日给料豆3升。以此计算,则48585人的粮食一天是720石,2个月则需要米843730石;马一日用豆801石,2个月需要豆48060余石。……目前估计自义州至平壤,留谷之数大约有51488石,豆33127石……,抽西补东军粮可以支应50余日,马豆则似乎不足……。”

刘秀和他的云台二十八骑为何不怎么出名?还有万历朝鲜战争怎么在今天也不出名?

东汉作为一个统一全国的伟大朝代,其开国皇帝居然不如人家一个亡国之君出名.rn万历朝鲜战争是中国在过程和结果上都打败日本的伟大战争,居然没有任何影视作品以此为背景!rn希望大家客观地说说自己的看法.
看到楼主说的,才觉得好像真的是这样!因为一向比较喜欢历史,没有太在意这方面.现在想来好像,这些内容真的连历史教科书中,都没有提到过!更别说小说演义了!!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战昆阳,巡河北,平江南,定巴蜀,运筹帷幄,出将入相,让人景仰,麾下人才众多,各尽所能,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开国史歌.的确是一个值得后辈称颂的皇帝!但是,为什么历史很少演义他的故事,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的性格比较中规中矩,编故事不太容易出彩吧!而亡国之君一般都是非常有个性的君主,可以让编剧和导演尽情的发挥!!(讲故事嘛,越精彩越好!!)

至于万历帝争朝鲜,我觉得可能是万历帝的二十年怠政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让后世之人已难想像的出,这样一位怠政的帝王,还能有那么辉煌的时刻!(中国自古编故事,人物的性格就极少发生变化,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没有中间性格的!楼主想想是不是?)

现在的历史剧中,一味地把神宗万历帝描写成一个荒唐、好色、昏庸、懒散的君主。其实,历史上的神宗并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也曾知道清算张居正,亲握朝政;也曾有过三大征的辉煌功绩。而且,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对于指挥失误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神宗的胆略与气魄。

借此之机,我想多说一下万历年的援朝之战(鄙人更喜欢明清史):

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小西行长等人领兵20万从釜山登陆。沉湎于享乐的朝鲜国王根本无法抵御,只会频频遣使向明朝求援。消息传来,神宗立即做了三项准备:一,命兵部向朝鲜派遣援军;二,命辽东、山东沿海整顿军备,小心戒备;三,如果朝鲜国王进入明朝境内,择地居之。但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是个无能之辈,只派了一个游击史儒率少量兵马去援助朝鲜。这无异于羊入虎口,史儒战死;随后赶到的总兵祖承训只有3000兵马,也仅仅是只身逃脱。两仗大败,激怒了神宗。于是,神宗命宋应星为经略,从西北前线调回李如松,一齐东征。宋应星贪生怕死,说自己带兵要讲究什么“一字兵法”:用兵一万,要造车360辆,火炮72000门,弓驽27000副,毡牌2000面,驽箭数百万枝,以及火药、火枪之类,要兵部先给他准备齐全,方肯出征。御史郭实于是弹劾宋应星担任经略不恰当。宋应星干脆顺水推舟,要求辞职。神宗当即申斥宋应星,使其不得不出征。幸好,担任前线指挥的是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能征善战。明军前几战打得都很成功,直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在碧蹄馆附近遭到日军伏击,损失惨重。双方最后决定议和。日本撤兵南下,朝鲜汉城以南的大片国土被恢复。日本以与明朝通贡为和谈条件。神宗一面敦促朝鲜国王练兵自守,一面与群臣商议是否与日本通贡。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明朝和日本互遣使节。明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丰臣秀吉身着明朝冠服,迎接明使。事情似乎得到了圆满解决。然而,两年后的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丰臣秀吉不遵守当初议和条款,发动了第二次朝鲜战争。明朝遂于次年正月以邢蚧为总督,杨镐为经略,再次出援朝鲜。但是这次明军在岛山附近惨败。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明军退守到平壤南部的王京,与日军进入相持阶段。但是,七月九日丰臣秀吉死去的消息,让日军士气低落,阵脚大乱。明军趁机发动攻击,日军无心恋战,纷纷登船东渡而归。中朝联军与撤退日军在东南露梁海面发生激战,明将邓子龙,朝鲜将领李舜臣指挥军队奋勇杀敌,将日军杀得大败。邓、李二人也战死海上。这此援朝之战,明军损耗巨大,但确保了明朝海防与东北边疆的安全,意义非常重大!
历史文学作品少 ~~~
其实这段历史我是非常感兴趣的
但是 你看多什么三国演义 隋唐演义 可惜好像这段时间的优秀作品太少了
其实刘秀是个很伟大的皇帝~~人品好 有智谋 孝顺 仁义 勇敢 关键他和刘邦等开国皇帝最大的区别是 他不滥杀功臣 这在历史上是很难做到的~!~~`
一段历史,一个历史人物是否能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艺作品的传播与影响!刘秀打天下的故事十分精彩,情节曲折出不亚于三国、隋末!可惜无大家着磨,未能流传千古,只悄然尘封于史书~~可惜啊!!
不过传统戏剧对那段历史倒是颇有照顾,他座下云台二十八骑据说就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这些古老的神话传又给那段历史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无限神往!
哈哈
有个游戏
叫七年战争
讲的就是这个背景
云台二十八将以邓禹为首,其次为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刹、冯异、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藏宫、马武、刘隆等28人,(后又加上王常、李通、窦融、卓茂 、马援)是东汉初期追随刘秀立功最大的28人 刘秀之评点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个个都是一世豪杰,刘秀却都能笼络麾下,让他们各尽其才,可以说是更不简单。刘秀在对部属的言语之中就充分展露出了他知人、重人、用人的杰出才能,也可从中领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风度气质,对云台诸将也可以从侧面做一番了解。 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强的,像“得陇望蜀”、“有志者、事竟成”等名言都成了现在的广为人知的成语。 从列传中综合整理了这篇东西,眼都花了... 1、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 邓禹少年时代和刘秀一块在长安学习,他小刘秀几岁,两个人年龄相仿,又是同乡,而且邓禹善于辨识人物,判断刘秀非常人可比,因此十分亲近。后来起兵,邓禹前往军中投奔,献计献策,引荐英豪,更是大受推崇。刘秀做皇帝登基的时候,邓禹统率汉兵正在河东前线,光武便派使者到军中封拜官职,这年邓禹才24岁,刘秀31岁。 “制诏前将军禹: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亲。’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敬之哉!” 此时,邓禹在关中进展不利,因此长时间按兵不动,刘秀催促进兵。“司徒,尧也;亡贼,桀也。长安吏人,遑遑无所依归。宜以时进讨,镇慰西京,系百姓之心。” 2、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 刘秀要专心平定河北,选择寇恂保守后方、支援前线。 “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 寇恂在河内经营有利,刘秀十分高兴。 “吾知寇子翼可任也!” 后来刘秀派寇恂前去治理颖川。 “颍川迫近京师,当以时定。惟念独卿能平之耳,从九卿复出,以忧国可也。” 3、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 刘秀在经营河北的初期十分狼狈,被邯郸的王郎追杀,一路上不敢走大道,连吃的都成问题。君臣落难荒郊之际,冯异想办法搞到一些粮食,煮成豆粥给刘秀吃。 “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邓禹在关中不利,冯异受命前去助战,刘秀亲自送行勉励。 “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邓禹不听冯异的正确意见,导致惨败,冯异坚持苦心经营,终于取得重大胜利。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冯异在关中大获成功,连续数年镇抚西方,人称“咸阳王”,朝中有人非议。冯异十分不安,刘秀安慰他说: “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后来冯异入朝觐见,刘秀向满朝文武做介绍。 “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并且还回忆几年前的困难时期,大概豆粥吃得很香,仍然念念不忘。 “仓卒无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 这是在冯异和诸将军讨伐陇右隗嚣的时候打了一个大胜仗,本来他的功劳最多,但是其他将军想从中分功,刘秀掌握前线的情况,下诏书协调。 “制诏大司马,虎牙、建威、汉忠、捕虏、武威将军:虏兵猥下,三辅惊恐。旬邑危亡,在于旦夕。北地营保,按兵观望。今偏城获全,虏兵挫折,使耿定之属,复念君臣之义。征西功若丘山,犹自以为不足。孟之反奔而殿,亦何异哉?今遣太中大夫赐征西吏士死伤者医药、棺敛,大司马已下亲吊死问疾,以崇谦让。” 4、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人也。 岑彭正在陇右作战,很快就可以取得胜利,刘秀布置方略,其中也提到自己指挥军事的操劳,像唠家常一样感慨了一把。 “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汉军开始向割据蜀地的公孙述开战,刘秀倚重岑彭。 “大司马习用步骑,不晓水战,荆门之事,一由征南公为重而已。” 5、贾复字君文,南阳冠军人也。 贾复这个人十分勇猛,作战不顾危险,置生死于度外,刘秀表示了担心。 “我所以不令贾复别将者,为其轻敌也。果然,失吾名将。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 当时刘秀准备发兵攻打两地,跟将军们说郾城最强,不易攻打,贾复主动请战,刘秀很高兴,说了鼓励壮行的话。 “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大司马当击宛”。 由于刘秀有意不让贾复出征,使他具体战功不多,每当诸将谈论自己立下的诸多战功的时候,刘秀都要替贾复说上一句。 “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6、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以下都是吴汉攻蜀的时候在后方的刘秀给前线的吴汉布置机宜,而吴汉几乎没有一次理会过,都是我行我素,做到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事实证明刘秀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吴汉没有听从指令往往导致不利,恐怕令刘秀也十分郁闷。但吴汉毕竟是懂军事的,经历了一次次的失利之后,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诸郡甲卒但坐费粮食,若有逃亡,则沮败众心,宜悉罢之。” “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它者,急引兵还广都。” “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 吴汉在成都又放纵军士,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刘秀严厉地谴责批评他和另一位将领刘尚。 “城降三日,吏民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斩将吊民之义也!” 吴汉在平时没有战事的时候也不休闲,只是在军中整顿军备,尽心尽力,刘秀为此感叹。 “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7、盖延字巨卿,渔阳要阳人也。 刘秀的军事才能是经过事实验证的,经常在后方指导前方将领。 “可直往捣郯,则兰陵必自解。” 盖延也不大听话,刘秀表示了不满。 “间欲先赴郯者,以其不意故耳。今既奔走,贼计已立,围岂可解乎!” 8、陈俊字子昭,南阳西鄂人也。 陈俊追随刘秀左右,勇敢善战。 “战将尽如是,岂有忧哉!” “困此虏者,将军策也。” 陈俊受命平定江东一带地面,后来果然很快控制了局面。 “东州新平,大将军之功也。负海猾夏,盗贼之处,国家以为重忧,且勉镇抚之。” 9、臧宫字君翁,颍川郏人也。 臧宫也是一员勇将,天下统一之后,常想再立功勋。一次在朝堂之上,谈到匈奴,臧宫表示愿意率领五千骑兵扫荡大漠,比樊哙还猛。刘秀考虑的更为深远,对此一笑。 “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吾方自思之。” 10、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 耿弇在二十八将之中年纪最小,刘秀到河北的时候才二十出头,但是人小志气大,刘秀也颇为欣赏。 “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耿弇的父亲耿况是上谷太守,而上谷、渔阳是刘秀在河北所倚重的最重要的力量,而耿弇的战略眼光非凡。刘秀因此对他格外重视,说他: “是我北道主人也。” 并且说这句话笼络人心。 “当与渔阳、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 耿弇在河北乱战的时候救过刘秀的命,左右保护,并肩作战,刘秀对他很信任。 诏报曰:“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 河北平定之后,耿弇献平齐之策,刘秀同意他率兵前去,结果真就大功告成。 “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劲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亨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11、铫期字次况,颍川郏人也。 这说的是一次刘秀在蓟城中,城中兵马响应王郎,刘秀要出城的时候很多百姓在大街上看热闹,人马不能通过。急切中,铫期暴喝“跸!”就是叫人回避让路的意思,但是这个字是皇帝出行时候专用的,而刘秀此时还不是皇帝,铫期提前就用上了。后来铫期建议刘秀称帝的时候,刘秀想起了往事。 “卿欲遂前跸邪?” 12、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也。 王霸在刘秀刚起兵不久的时候投奔,刘秀接纳。 “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 王霸始终追随,刘秀表示肯定。 “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这还是刘秀在河北逃避王郎追兵的时候,前面大河拦路,王霸前面探路,本来看见河水甚急难渡。王霸怕人心不稳,回来报信说河水已经结冰,等众人感到河边的时候果真河水就结冰了。一众人渡过之后,河冰碎裂。 “安吾众得济免者,卿之力也。” 刘秀也是感到很幸运的。 “王霸权以济事,殆天瑞也。” 13、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也。 祭遵为人铁面无私,连刘秀喜欢的人犯法也不放过,刘秀本来很生气,但是觉得这么做是对的,并且借此警告诸位臣属。 “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祭遵去世后,仍然被怀念。 “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14、任光字伯卿,南阳宛人也。 在一次商议军事的时候,刘秀称呼任光的方式是很亲切的。 “伯卿,今势力虚弱,欲俱入城头子路、力子都兵中,何如邪?” 15、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也。 诸将战胜之后,往往掳掠,看情形还是很普遍的,具体操作起来也难以全部禁止。李忠约束军士很严格,军纪严明,很受刘秀的赞赏。 “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 李忠从军之后,不能照顾家属,往往失散。刘秀表示关切。 “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属者,赐钱千万,来从我取。” 16、万修字君游,扶风茂陵人也。 17、邳彤字伟君,信都人也。 18、刘植字伯先,巨鹿昌城人也。 19、耿纯字伯山,巨鹿宋子人也。 耿纯连日作战,刘秀到营中看望慰问。 “昨夜困乎?” 耿纯的亲属一直被安排在军中,刘秀认为不够安全妥当。 “大兵不可夜动,故不相救耳。军营进退无常,卿宗族不可悉居军中。” 天下平定之后,耿纯毛遂自荐,认为自己是官吏子孙,有能力做一名地方行政官员。刘秀开了个玩笑。 “卿既治武,复欲修文邪?” 耿纯在东郡治绩显著,深得民心,百姓爱戴。刘秀很欣慰感慨。 “纯年少被甲胄为军吏耳,治郡乃能见思若是乎?” 在功臣封侯之后,耿纯知道刘秀不愿意让功臣参政,因此主动请求到自己的封地上过日子去。刘秀当然赞同。 “文帝谓周勃‘丞相吾所重,君为我率诸侯就国’,今亦然也。” 20、朱佑字仲先,南阳宛人也。 朱佑在劝谏刘秀称帝,刘秀当时还没有拿定主意,这种话原则上属于大逆不道一类。刘秀没有决定,不想再听他继续说下去,也算是开个玩笑。 “召刺奸收护军!” 朱佑和刘秀兄弟在民间的时候就是好朋友,并且他也在长安进修过。一次刘秀到他的宿舍去看望的时候,朱佑没有先搭理刘秀,而是径自先去听讲,刘秀称帝之后一次和他开玩笑。 “主人得无舍我讲乎?” 21、景丹字孙卿,冯翊栎阳人也。 景丹和耿弇、寇恂都在上谷,也是河北要员。 “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卿应言然,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 上谷、渔阳骑兵闻名天下,支持刘秀作战,十分有力。 “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 以下都是对景丹的赞扬肯定。 “景将军北州大将,是其人也。然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诛苗幽州、谢尚书,其功大。旧制骠骑将军官与大司马相兼也。” “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 “贼迫近京师,但得将军威重,卧以镇之足矣。” 22、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也。 王梁作战有功,但是在地方兴修水利显然没有经验。刘秀仍然安慰。 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讟,谈者讙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 23、杜茂字诸公,南阳冠军人也。 24、马成字君迁,南阳棘阳人也。 25、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 26、傅俊字子卫,颍川襄城人也。 27、坚镡字子伋,颍川襄城人也。 28、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也。在河北的时候,刘秀单独和马武在一起的谈到上谷、渔阳的骑兵,有意令马武统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马武是自己的老乡。 “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 马武谦虚了一下,刘秀认为他是可以胜任的。 “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这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刘秀和诸位功臣、将军们在一起饮酒作乐的时候,问道:“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轮到马武说的时候,自己认为可以做守尉捕捉盗贼。刘秀开了他一个玩笑,因为马武嗜酒,喝醉了什么话都敢说,甚至对其他将军说长道短,刘秀经常故意放纵他看热闹,也时常看他的笑话,其乐融融。 “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 东汉另一有名将军马援(前14—49),字文渊。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王莽末年,马援曾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避难于凉州。受隗嚣器重,任绥德将军,参与决策定计。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马援为陇西太守。夏,先零羌攻临洮,马援发步骑三千击破之,降者八千余人。马援把他们“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继而马援与马成进攻浩亹羌,浩亹羌逃奔允吾谷。马援潜行,袭击其营寨,浩亹羌大惊恐,徙居唐翼谷中。马援继续追击,浩亹羌引精兵占据北山,马援陈兵山下。夜令数百骑偷袭其后,放火烧山,一时锣鼓齐鸣,浩亹羌大惊,率众溃逃。马援以兵少,不便穷追,收粮畜而归。这次战斗中,马援受伤,光武帝以玺书慰劳之。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族,攻杀长吏。马援率四千亲人征讨,至氐道县,羌占据山头固守,马援据便地断绝其水草,不与战,迫使羌豪率数十万户,逃出塞外,余者万余人皆降,“于是陇右清静”。 马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又善兵策,常谋划,为光武帝所用。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贰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徵侧自立为王。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征讨二徵。大军行至合浦,段志病故,诏马援并将段志兵。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每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马援受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犒劳军士。 马援率楼船二千余艘,战士两万余人,追击二徵余部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余众散亡,岭南悉定。马援以西于县有户三万二千,地远,奏请分成封溪、望海二县,得到许可。马援所过之处,皆“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还条奏越律与汉律乖舛者十余事,加以整顿,“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马援返京,大受奖赏。友人孟冀相贺。马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他想到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请求击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称许其为“烈士”之志。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 汉明帝时,图画东汉初年的名臣列将于云台,因外戚之故(援女时为皇后),唯独没有列上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汉章帝才追策,谥马援为忠成侯。
唐的苏定方就已经打得倭人汪洋血海了。

万历时期的朝鲜战争,三败俱伤,为何赢得和平?

在我国历史上,对日战争其实并不多,而且还主要集中在明清时代;但是明朝对日战争胜多败少,而清朝对日战争则是胜少败多;不光光是这样,明朝对日战争还是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明朝和日本最大的战争——朝鲜战争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明朝发展到了万历年间,因为一代名辅张居正的病逝,这时候的明朝就陷入了朝政斗争的漩涡中,再加上万历皇帝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就不上朝了,每天就呆在寝宫里修道和玩乐;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开始瞥见危机隐患了。

丰田秀吉统一日本,殃及邻国

而这时候的东方岛国日本完成了统一,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全岛,但是这个统一是建立在个人权势鼎盛的基础上,事实上国内的各大名都还是口服心不服;丰臣秀吉这个人因为完成统一后,就有些得意忘形,再加上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国内形势类似我国古代周朝,丰臣秀吉是关白,但是事实上对下面的大名控制力并不强)。

丰臣秀吉就想着开疆辟土,想要打败朝鲜、女真和明朝,然后再打到东南亚地区,完成东亚地区霸主地位;而邻国朝鲜也和明朝一样,国内朝政斗争十分的剧烈,并且常年的和平导致了武备极其的松弛,朝鲜军队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可以说朝鲜士兵就是为了拿份俸禄才当兵,大多数时间都是没事到处乱逛。

借道朝鲜攻明被拒,日本占领朝鲜

明朝,朝鲜,日本,三国的国家现状也预示着三国必有一场战争;丰臣秀吉开始派使者告诫朝鲜国王,日本想去攻打大明,希望朝鲜能够让个道;朝鲜当然不同意,大家可能不知道朝鲜和大明的关系,朝鲜王国还是大明皇帝朱元璋册封的王国,一直以来朝鲜都是大明的附属国身份,那么自己的宗主国要被别人打,谁会愿意?

再加上朝鲜国王也不是愚蠢之人,大明这么大的国家,我跟你一样去反抗他,那这不是自己找死吗?于是朝鲜直接拒绝了,这下日本就有理由征伐朝鲜了,丰臣秀吉直接派人以拒绝借道攻明的名义,对朝鲜国王发了战帖。

朝鲜国王最初还觉得一个日本就想欺负自己,就也没当回事;但是朝鲜还是低估了日本的实力,日本直接带了15万人杀到了朝鲜,更是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朝鲜的王城汉城,这直接给朝鲜国王吓尿了,他们仓皇逃到了平壤。

后来在平壤的朝鲜国王,依旧把希望寄托给剩下的军队,就派人收拢残兵准备决战,甚至还专门亲临现场鼓舞士气;于是二十多万的朝鲜士兵,被几万人的日本士兵给击败,这下平壤都待不下去了,朝鲜国王只能逃到了和大明交界的义州地区。

朝鲜国王求援明朝

在逃难的过程中,这时候的朝鲜国王就慌了,派了一波又一波的使者去请求大明增援。而大明王朝的态度是什么?最开始朝鲜使者到了顺天说明情况后,大明的官员们根本不信日本有这么强悍,不到几个月就占领了朝鲜大部分土地。

朝鲜使者甚至哭哭啼啼地讲述日本的凶恶,但大明从皇帝到臣子对出兵没啥想法;不过这也不是大明不愿意出兵,而是有没有必要出兵,大明从朝鲜使者到来的时候,就派了锦衣卫到处收集日本的情况,他们也知道日本目前丰臣秀吉一统,并且开始对外扩张。不过大明有个顾虑,就是日本会不会和朝鲜联合一起,当自己军队到达朝鲜,然后,两国直接把大明军队给歼灭了,也是这个顾虑大明才一直不愿意出兵。

是否出兵援朝,明朝犹豫不决

而当时驻守大明东北地区的精锐部队,是大明帝国大名鼎鼎的辽东铁骑,这支部队人数不多,但是实力非常的凶悍,辽东铁骑一半兵员都是由女真人和蒙古人组成,可以说组成了大明东北边防的顶梁柱;假设大明要出兵,那么辽东铁骑势必也要出动一半,假如被日本朝鲜坑了,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朝鲜国王得到了大明皇帝模棱两可的回答就慌了,他知道如果大明不出兵,那么朝鲜根本不可能复国;于是就想亲自去大明顺天请求援助,后来还是在群臣的建议下,留守义州。后来,朝鲜国王直接让使者把日本的书信交给大明,大明官员们看到了日本的书信如此嚣张,再加上锦衣卫的调查,大明的兵部尚书就打算亲自去一趟朝鲜。

当朝鲜国王看到了大明的“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类似国防部长),就感激得老泪盈眶,这让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很不好意思;但是石星虽然确定了朝鲜王国如今的窘况,但他还是不信朝鲜士兵有这么弱?当他视察了一下朝鲜的士兵,一个个都耸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样子,毫无战斗力,甚至朝鲜的武器好多都还没开封。

明朝决定出兵援朝鲜,取得统帅权

石星回国后汇报了情况,当万历皇帝听完后,就下令让内阁筹划援朝战争,于是大明正式开始出兵援朝,最初朝鲜和大明两军汇合的时候,朝鲜将领们和大明将领们还爆发争吵,争吵的原因就是统帅权究竟是朝鲜还是大明,后来大明直接要军饷、军粮,朝鲜将领们没辙,就把统帅权给了大明。

统帅权给了大明,但是大明迟迟不见出兵,这又把朝鲜大臣们给急疯了,就亲自来到大明的辽东巡抚这里询问,其实两军交战最忌讳的就是贸然出兵,大明这边的部队都还没集结完毕,根本不能够随意出兵;但是朝鲜的官员们哭哭啼啼实在没辙,这个巡抚就派了两千人先去出兵。

首次交锋,明军落败

不过虽然大明的辽东军队强悍,但刚开始时,朝鲜刚好连日的大雨,导致了辽东军队手中的火器用不上,再加上日本的作战方式实在从未见过,于是第一批军队就遭到了打败,2000多人被打散,第一次交锋让大明对日本有了最初的了解,大明了解到的日本作战方式新颖,并且非常灵活。

而日本了解到了大明军队作战个人实力强悍,团队联合稍弱,不过大明的火器是极大的威胁,好在下雨让火器失灵。而这次战役其实是2000人对战上万人,朝鲜给的情报完全是错误的,于是大明就开始全方位的派出锦衣卫收集日本情报。

李如松采用新战法战胜日本

最初援朝战争的统治权是归辽东地区军务长官负责,因为失利,统帅权开始被朝廷的兵部掌控;大明陆续派出援军入朝,后来等到了军队集结,大明的反击战正式拉响;李如松主导这次大战,李如松是大明的名将,并且大明还抽出了一万的辽东铁骑归入管辖,李如松的军队有近4万多人,而日本军队有十几万人,不过李如松并不认为兵少就会输。

在平壤收复战中,李如松直接和日本的小西行长部队开战,而这次收复之战没有下雨,大明的火器开始派上了用场,这也是日本倭兵第一次看到大明正规军火器,各类大炮火铳轮番射来,平壤的日本军队直接被打懵了,李如松就很轻易的收复了平壤,事实证明,大明的炮火攻击后结合步兵冲击是很有效的战法。

日本所预定的陆上战略彻底告吹,后来的汉城之战,明军就阵亡不到1000人,日本却折损了近万人,于是大明直接收复了一大半的朝鲜土地;朝鲜国王听到连续的捷报后十分的兴奋。虽说明朝和日本的作战,在前中期是一直保持优势,不过后期李如松因为一些战术判断错误,导致了大明军队丧失了强悍的一面,也让日本有了可乘之机,日本也取得了连日失败之后的胜利,不过两军阵亡都很大。

水上战役,大明以惨胜而告终

随着战役的进行,日本已经发现陆战的优势完全丧失,日本根本无力应对大明的火器,于是日本的水军部队开始进发,水军之战最初是有朝鲜和日本开战,朝鲜名将李舜臣击败了日本的战舰,取得了水战的大捷,史称“鸣梁海战”。

不过后来李舜臣再也创造不了奇迹,大明水师开始进入战场,然而,不管是大明,还是朝鲜都低估了日本水师的厉害,大明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下,彻底的击败了日本;而日本也无奈地接受了和谈,朝鲜光复。

结尾

虽然说,万历时期的朝鲜战争第二次同样燃起,不过明朝数次派出军队两次击败日本,终于丰臣秀吉扛不住压力,被德川家康给钻了空子,于是日本权力异主,不过这两次战役也导致了日本多年都不敢招惹明朝和朝鲜,并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大明在这两场战争中直接使得朝廷国库财政陷入赤字状态,原本张居正苦心经营的改革让国库丰盈的成果毁于一旦,经历两场战争后,国库直接陷入赤字;并且大明辽东地区大量的精锐丧失,女真最大的威胁辽东铁骑直接锐减一半,导致了后来的大明辽东危机。

而朝鲜也经过这两次战争,彻底国力不振,根本无力对付女真和日本;日本则国力大损,也没有实力在对外战争,这场战争可谓是三败俱伤,但却重新整合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赢得了朝鲜,日本,中国三国之间将近300年的和平。

文章标题: 万历朝鲜战争中,为什么没有著名大名阵亡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6452.html
文章标签:朝鲜  阵亡  万历  大名  著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