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玛丽亚·特蕾莎与腓特烈二世还活着,他们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时间: 2021-05-12 11:11: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如果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玛丽亚·特蕾莎与腓特烈二世还活着,他们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腓特烈二世为什么会发动战争?

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其中有一个人不能不说,他就是18世纪普鲁士著名君主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译腓特烈二世,史称腓特烈大帝。

弗里德里希二世是著名的“士兵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次子,1712年1月生在柏林,由于长兄早逝,被立为王储。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在他身上,狂热与理性、粗鲁与文雅矛盾地并存着,研究腓特烈大帝必须从普鲁士的崛起说起。

17世纪的德意志是弱小的、四分五裂的国家,由大大小小的邦国组成,三十年战争中成为西欧各主要国家角逐的主战场。17世纪末,在诸多邦国中,普鲁士和奥地利强大起来。这时普鲁士的统治者就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他是德国历史上最能干的统治者之一,尽管他的儿子腓特烈的光辉使他显得暗淡。威廉一世身材短小,结实粗壮,如果他换上平民衣服,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以铁的手腕对人民横征暴敛,但他一点也不挥霍,用钱修公路,整治农村,特别用来建设军队。他事必躬亲,勤奋工作,亲自审查国家的预算,多花一文钱,他都不批准。他在全国推行军事化教育,开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先河。他一生中只相信他的军官和军队,被称为“士兵王”。1740年,他去世时,为儿子留下大量的金钱和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可笑的是,“士兵王”天天舞刀弄枪,却从来未打过仗。

“士兵王”执意要把儿子培养成军人,竭力向他灌输军事和国家行政管理知识,而少年时代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机敏、聪颖,富有音乐才能,爱好吟诗作赋。而对儿子的文学和音乐抱负,威廉一世却不以为然,讽刺地把儿子叫做“吹横笛者”。

年轻的弗里德里希受其母亲的影响更深,他母亲索菲娅长期受法国文化的熏陶,并把她的这种禀赋留给了弗里德里希。他一生都是法国文化的崇拜者,特别是法国的巴洛克文化和启蒙文化,他在宫廷中接受法国的教育,他最信任的老师和大臣都是法国人,他完全瞧不起德意志文化,他的德语讲得不好,几乎不能用德语行文,他的文章几乎全是用法语写的。

他讨厌军装和训练士兵,他称其是“该死的义务和责任”。为此,父子感情发生了尖锐的对立,1730年8月,18岁的弗里德里希偕同挚友、近卫团少尉卡特企图逃往英国,但在过境时被截获。

满腔怒火的“士兵王”决定杀一儆百。按当时惯例,他和支持他逃跑的朋友都要被处以死刑。但处理这件事的大臣违背了“士兵王”的意志,只下令处死他的朋友,而将他监禁了起来,并且强迫他隔着窗户观看极刑。

弗里德里希在他父亲的重压下,在宫中“闭门思过”。一年后,父子各作让步,相互见面。1732年,他屈从父皇的旨意,与他所不爱的贝弗恩侯国公主伊丽莎白·克里斯提娜订婚。可悲的是弗里德里希一生都冷淡这位对他钦佩和友好的王后。1736年,他同妻子分居。他把自己幽居在柏林北部的莱茵斯贝格宫,宫中建有一座中国式的别墅,一座中国式渔夫小屋,还有一座中国式四合院,深得弗里德里希的喜爱。

从这一年到他28岁,他有一半时间在父亲的军队中工作,另一半时间用于学习哲学、历史、文学,听音乐和参加社交活动。26岁那年,他写信给自己狂热崇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欣然接受他的致意。此后,两人常以散文和诗的形式保持书信往来,伏尔泰还帮助他修改和润色法文文稿。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确实有点像父王经常责备他的那样“太任性”,他好动,不听话,顽固地反对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事情。早年他借债,追逐女人,爱好音乐,厌恶军队生活。他的性格更像法国人,与普鲁士人的迟钝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早年体弱多病,遭到父亲公开的辱骂和鞭责。这一切形成他敏感多变的性格。他痛恨父亲,蔑视人生,历经坎坷,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愤世嫉俗者。他与俾斯麦、希特勒以及其他的厌世主义者一样,婚姻不幸福,后来逐渐淡漠与女人的来往。他把自己的感情都投在狗身上,在他的一生中,不论在床上或椅子上,总是与狗为伴。当这些狗死后,他为狗在墓里树碑纪念,并且希望自己死后也埋葬在这些狗群之中,但他的这种厌世情绪最后又被一种荣誉感冲淡,使他又回到人世间。

就像一切追求权力的人一样,他宣称他从不爱争权夺利,甚至在和法国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通信中也按照当时的风尚,以标榜自己有着法国式美德。但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对荣誉的渴望。他在给自己的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正处于血气方刚之年,我追求荣誉,真的,我对你是无所不言的!我好奇,一句话,一种潜在的本能折磨得我昼夜不宁,我希望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出现在历史上,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满足啊!它引诱我去做一切。”众所周知,他已与妻子分居多年,而且对别的女人也没有兴趣。现在他要把所有的精力投到获得荣誉上了。

当时的历史背景恰好给予了他追求功名的契机。一盘散沙式的德意志需要统一,能承担这一使命的只有为数不多、强大的邦国。而普鲁士经历了几代皇帝盛世后,传到这位继承人手中,已是殷实富足的国家。他可以利用这个珍贵的时机冒险。此时此刻,他如果充分表现自己在政治上的聪明才智,无疑会取得巨大的成功。这样,他开始思考战争。他写道:“我喜欢战争,因为它能带来荣誉。”

扣动扳机的机会来了。1740年10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死后无子嗣,由长女玛丽亚·特蕾西亚袭位。弗里德里希从心里鄙视女皇,也许是出于内心的自卑,弗里德里希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对女王继承权表示反对。

1740年12月,弗里德里希二世率军2.5万人侵入奥属西里西亚,战争就这样开始了。特蕾西亚临危不惧,她说:“虽然我是一个可怜的女皇,但是有一颗男人的心。”稳定内部后,迅速组织一支精锐军队进行抵抗。次年5月,普鲁士与巴伐利亚、萨克森、法国、西班牙等国签订《尼芬堡条约》,结成以瓜分奥地利为目的的军事同盟。而英国、俄国和荷兰则支持奥地利。战争在欧洲大陆展开,并波及英、法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1741年4月,女王的军队在莫尔维茨被弗里德里希的普军打败,奥地利处境险恶。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迫使女皇同意和谈,弗里德里希得到他早已垂涎的富饶的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

自从弗里德里希在战争中打响第一枪以后,他发现了战争的魅力,它可以带来荣誉,带来财富,他决心一直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他的名言是“强权即公理”。他看到军队是获取土地、荣誉的工具,于是,他开始经常出入军营,兴味盎然地观看士兵操练演习,慢慢地在重复着他父亲的道路。

他在政治上显得更加深谋远虑,聪明过人,但自私自利,为他的目的服务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他不爱他的人民,对生活也缺乏热情,他对下属做些事完全是为自己的统治。他公开宣布说:“如果决心做老实人,我一定能做到。如果要骗人的话,那就干脆做骗子。”1744年夏,他担心奥地利乘势收复西里西亚,再次入侵奥地利,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爆发。1745年,普军取得霍恩弗里德贝格、亨讷斯多夫和凯瑟尔斯多夫之战的胜利。12月,双方签订《德累斯顿条约》,普鲁士夺得整个西里西亚,但承认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

腓特烈二世(普鲁士)的相关资料即背景资料

首先申明:剑桥百科或者世界通史之类常见书目的鄙人已经有了,请不要再推荐rn在百度上很容易就搜出来的百度或维基百科也不要拿出来唬弄,我是宁愿浪费掉分也不愿乱给分的人,谢谢rnrn具体就是想看腓烈特二世(是普鲁士的那个,不是神圣罗马)的相关资料rn最好能有传记之类的,关于他本人、他的父亲或者当时的欧洲各国(特别是法、普、俄)的历史介绍也可以rn希望要专业一些的书、文章、视频,下载得到、在线或者能买到都好rn希望真正了解的人能来回答,感激不尽
菲特烈十一岁的时候菲特烈二世(Frederick the Great)1740-1786可能是霍亨索伦家族中最为杰出的君主,也被叫做菲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虽然他从小都是喜爱音乐哲学,但是君主的位置不得不把他推向了战场。他戎马一生,给普鲁士军队注入了一种不朽的精神。他的进攻性可能是自古以来最强,哪怕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对手也不会退缩,所谓的“斜行序列”的战术更是被他发扬光大。经过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他获得了西里西亚,在七年战争中四面楚歌几乎败亡,但最终奇迹般地获得胜利,从而稳固了对西里西亚的统治。通过一系列战争,使普鲁士崛起成为了德意志内最强大的一个邦国,让这个不起眼的日耳曼小邦成为了在欧洲与奥法俄平起平坐的列强之一。日后,拿破仑瞻仰菲特烈二世墓地时,很有感慨他的将军说:“如果他活着,我们就绝不会能站在这儿。”内政方面,菲特烈大力兴办教育,不仅要求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同时也开始普遍推广全民义务教育。同时他也亲自参与制定和颁布了一部全国通用的法典--《普鲁士邦法》,从而废止了各式各样的地方上老旧的封建法规以及了很多传统的陋习,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法律必须反映人类本性”。同时菲特烈二世开始鼓励兴建工厂和现代科学的发展,柏林科学院在他亲自的操办下成立。而菲特烈也开放言论自由,打破出版报纸的禁锢,甚至允许柏林的书店里公开摆出丑化他的漫画。在菲特烈二世的经营下,普鲁士正式崛起成为欧洲强国这不仅是在军事上,同样也包括了经济和文化,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菲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 1786-1797由于菲特烈二世没有儿女,而以侄子的身份继位。在位期间积极干预法国大革命,并和奥地利联合派兵干涉,不过效果并不显著。最后由于心脏病猝死。行吗?
腓特烈二世 Friedrich Ⅱ(1712—1786年),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
即使遇到狂风暴雨,随时有颠覆的危机,我仍要想得,活得,死得像个国王的样子。头衔只是傻瓜的装饰品,伟人不需要什么,名字就够了;一个君主真正的信仰是他的兴趣和光荣;在我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获得灵魂的安慰——腓特烈二世
(作者:阿澈)普鲁士精神,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敬畏的名词,但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它的军国主义体制的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整个国家机构就是一部军事机器,全力支持着一支的代表国家荣誉的庞大军队。“普鲁士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时代发展到了它的极点,这个国王也以“战神”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
腓特烈二世无疑是个幸运儿,祖先留给他的资本是丰厚的。霍亨索伦家族从一个瑞士山区的城邦主发展到北德意志广阔土地的统治者,爵位又从伯爵到选侯再到国王。更重要的是,留给了他一支强大且效率很高的军队。但腓特烈少年时代却是一个酷爱自由,喜欢文学艺术,反感专制和服从,充满叛逆性格的人。他偏偏有一个古板固执的“军人国王”父亲,于是父子间展开了一场人间常见的管制与反管制的较量,只是当这种较量发生在王家时,就变得更加残酷了。少年腓特烈经常遭到父亲的棍棒殴打和言语刺激。18岁时为抗拒父亲为他安排的婚姻,计划同几个同伴出逃,结果被关进监狱,还被安排了观看同伴被砍头的血腥场面。
在狱中的日子使他度过了青春期的躁动,他开始变得深沉理智,霍亨索伦家族的传统在他身上开始显现。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找到了对政治和军事的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军事理论。1740年他继承了王位同时也继承了一支8万多人训练有素的军队,并继续扩充这支军队,使之达到20多万人,成为实践他的理论“政府的基本法则都是扩张领土”的工具。
腓特烈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而且是一个睿智的军事理论家。他创立了著名的“斜进战斗队列”的理论,其要点是将本方作战队的一翼缩回,加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优势而攻击敌方的侧翼,适用于以少打多的情况,在敌方大部队未投入战争之前就取得一个决定点上的胜利。他还确立了许多著名的作战原则,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标等。
腓特烈即位第一年就遇到了实践的大好机会。1740年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父位,因为女性继位在德意志史无前例,腓特烈便以此为借口同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结盟,发动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地利一方则有英国支持,史称“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腓特烈对奥地利的皇位不感兴趣,他要的是德意志人集中的发达工业基地西里西亚。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普军很快就占领了整个西里西亚,并先后在莫尔维茨会战和霍图西斯会战中击败奥军。腓特烈聪明地利用奥地利同法国、巴伐利亚的矛盾,节节胜利,最后通过《德累斯顿和约》割占了整个西里西亚,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
但倔强的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不肯善罢甘休,扬言:“为了奥地利的强大,我不惜卖掉最后一条裙子!”她决心夺回西里西亚,通过外交手段将法国、俄国、瑞典都拉拢到自己一方,而腓特烈则同英国结盟。1756年狼烟再起,这场战争更加惨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战,而欧洲大陆则是普鲁士独自跟奥、法、俄等国较量。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导致自己以寡敌众,但在军事上却取得一系列经典之作。1757年的罗斯巴赫一役是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杰作,洛伊滕战役是“斜进战斗队列”的完美实践、“动机和决心的杰作”。但尽管如此,面对力量远大于己的各大敌国军队的步步进逼,普鲁士的国力消耗几尽,柏林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度亲临前线,携带烈性毒药随时准备自杀,幸亏俄国政权更迭使他得到了喘息之机,最后体面地结束了“七年战争”,保住了西里西亚。“七年战争”不但影响了欧洲,也影响了美洲和亚洲。由于腓特烈最大限度地牵制了法国的军力,使法国无法顾及其在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的控制权由此落于英国人之手。
在领土扩张方面,腓特烈还在1772年以武力为后盾,伙同俄、奥两国第一次瓜分波兰,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将东普鲁士同国家本部连在一起。
腓特烈为后人景仰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军事上获得的声誉,但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个高手。他为自己的统治冠上当时欧洲最流行的标签“开明专制”,实际上专制有余,而开明不足。他改组了“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管理处”,使权力更加集中在国王本人手里。他要求臣下高效廉洁,但不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国王是唯一的头脑,官僚机构只是他的手脚”,他让每个臣下都专注于自身负责的领域,而只有自己才掌握全面情况。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国王本人十分勤政,从早到晚批阅公文来信从不倦怠,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然,作为一个受过18世纪启蒙思想影响的帝王,腓特烈的“开明”也并非只是粉饰之词。他领导了在当时欧洲属于领先水平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鲁士公布了统一的宪法草案,表达了法治精神和国王完全放弃干预司法的司法独立精神,秉承罗马法“众人之事,应由众人决定”的精神,下令让臣民对法律条文广泛讨论,广泛征集意见。18世纪的政治家哲学家对“开明”的注解,如宗教宽容、鼓励科学文化、放宽书报检查等方面,在宪法中都有所体现。腓特烈还积极设立学校,将其父开创的义务教育制度发展完善,1763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普鲁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强制性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腓特烈称自己“论禀性是个哲学家”,与执启蒙运动之牛耳的伏尔泰有过密切交往,但最终还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扬镳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专制”的成分还是越来越重。
腓特烈致力于改善农民状况,兴修水利,并推行重商主义。他在位40多年时间,尽管饱受战火摧残,但普鲁士的经济仍取得迅猛发展,人口从220万增加到543万,年税收收入翻了近两翻,国库储备从800万塔勒增加到5000万塔勒。他给他的后继者留下的,是一个强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鲁士。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一个公认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文笔优美的作家,留下了《战争原理》、《政治典范》、《军事典范》、《布阵法与战术纲要》等诸多著作。他终身热爱文学艺术,擅长吹奏长笛。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实践和理论上承古斯塔夫二世、杜伦尼、欧根等,下启拿破仑、毛奇等,在欧洲军事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后来普鲁士能累积到统一德意志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时代是一个关键。但也有人认为,腓特烈时代军国主义气息越来越浓的普鲁士,已经可以找到后来纳粹德国的影子。腓特烈大帝是个十分复杂的人物,看来是一篇文章所难以概括的。本文主要关注他对历史的影响,将他排在第41位,居于苏莱曼大帝之后,古斯塔夫二世之前,也许是比较恰当的。
小提示:制度上的优势是普鲁士的强国之本,包括在军事、司法、教育等方面比邻国领先一步的制度优势。令人生畏的“普鲁士精神”其实正是由执行制度的毅力和不可抗拒性所表现出来。相比之下,腓特烈大帝在军事指挥上的艺术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称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领土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取得霸权。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而且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青年时代

年轻时代的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在他的父亲"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严格,强硬和军事式的教育下长大。1730年他尝试和朋友汉斯·赫尔曼·冯·卡特通往到英格兰。但以失败告终。他们被囚禁在现在德波边境的小镇昆斯特林(德语:Küstrin),在那,卡特被处决。究竟腓特烈是看到还是只听到行刑,目前还有争议。腓特烈同时和Peter Karl Christoph von Keith和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有著亲密的友谊。

他的父亲一再受到亲奥势力(Friedrich Wilhelm von Grumbkow, Jacob Paul von Gundling等人)的压力,腓特烈在其影响下,不情愿的和伊丽莎白·克裏斯丁娜·冯·布赖恩施怀克—贝芬(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成婚。伊丽莎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并未旦下一子。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节庆场合一同出现。但腓特烈在其父临终前答应了,誓不会对伊丽莎白不忠。在莱茵斯堡(Rheinsberg)的四年(1736–1740)可能是两位在一起最幸福的日子了,但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只是做给他那多疑的父亲的一出戏,目前尚没有定论。

究竟腓特烈二世按当代的标准是否有同性恋倾向,目前尚有争论。但确凿无疑的是,他对女性比较疏远。他希望在女性身上也看到他在男性那看到的勃勃生机。在他身后作的尸检并未发现他患有性病或畸形。因为他的医生Johann Georg Zimmermann透露,腓特烈大婚之前曾感染性病。而难得的几位受腓特烈青睐的女性,都是些所谓的“女大地主”卡罗琳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他还向她们写过诗,保持著书信来往。
外交与战争
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登基,年方28岁。受法国启蒙哲学思想薰陶的腓特烈二世继位被当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善於思考的开明国王,甚至可能偏於文弱。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亲的巨人掷弹兵团(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但是腓特烈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就曾赴当时欧洲第一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很难说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能从欧根亲王那裏学到些什麼本领,但是欧根确实曾经盛赞腓特烈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而年轻的腓特烈倒是对老迈年高的欧根亲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现了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奥地利1739年方才结束的对土耳其战争所产生的破绽,刚好为普鲁士所利用通过这场战争,他为四分五裂,自然资源匮乏的普鲁士赢得了一块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同时为普鲁士赚得了一条易守难攻的边界线。在这次战争,腓特烈二世和陆军元帅什未林的库特·克裏斯多夫伯爵为普鲁士赢得了西里西亚。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成功保卫了这一地区。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裏西亚省,对於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西裏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裏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同时在这场战争中,腓特烈初次亲身领军,在几次战役中尽显了他的军事才华。

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腓特烈的普鲁士王国却是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作壁上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赢得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西裏西亚是纺织工业中心,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岁入的1/4。在这十年裏,腓特烈不但整军经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七年战争作好准备。

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腓特烈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他的首相柯尼次(Kaunitz)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莉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裏西亚。腓特烈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在七年战争中他的部队打进了萨克森王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三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国在奥地利外相柯尼次的发起下组成了联盟)。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3,人口数之比更达1:20。经过7年大战,几次面临亡国边缘,腓特烈终於保住了西裏西亚,他个人也获得军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赢得了「大帝」的称号,更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其馀四国为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之一。在伏尔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见证下,他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创建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国家。

在他的倡导下(1772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176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於武装冲突边缘。为了自身利益,腓特烈二世用波兰的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二世,普鲁士之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裏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的这个计划导致了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内政与改革
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农业改革(土豆)、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实施排水工程,废除了刑讯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 另外,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国王求助。腓特烈二世在他的准则“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对此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级观念会作祟。

“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特雷赫,他因为一单诉讼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腓特烈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长的信)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同时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裏德裏克花园(Forum Fridericianum)那裏,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腓特烈后来还说:“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意为:纵然行事方式各异,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腓特烈二世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 1763年犹太瓷器规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在这位国王的统治下,同性恋者并不会受到迫害。

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腓特烈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裏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於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

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

腓特烈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在波茨坦会面过。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批评,进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治观点。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腓特烈二世对法律的一次较量。但经证实,这个逸谈是假的。

[编辑] 逝世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于无忧宫中在他的沙发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这时距离法国大革命仅有3年。他的意愿是在无忧宫露台他的爱犬旁下葬,但他的继任,也是他的侄子却将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底下墓室裏。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马堡的伊丽莎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斐迪南的发起下被迁到霍亨索伦城堡 。但直到德国统一后1991年8月17日,这位国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话“Quand je suis là, 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处,方能无忧)。这位思想自由的共济会员在教堂裏寻不得安灵。他愿意自己的爱犬离他更近一些。

人们在英灵殿(Walhalla)为他塑半身像以作纪念。在他过身后人们树立很多纪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椴树下大道(Unter den Linde)腓特烈大帝骑马像。二战时塑像幸存,并在民德时期重建。

(1785年)。
军事天才

即使忽略他作为政治家的作为和他对立法所做的贡献,单凭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历代名将中的的地位,可能仅次於亚历山大、凯撒、汉尼拔、拿破仑这四大伟人。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腓特烈初次绽放光芒。索尔战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战后腓特烈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原理》(有译为军事教令,德语: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这本书集中体现腓特烈对自己早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不仅仅是行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贴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腓特烈其实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外传。但是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腓特烈本人驾驭部下的经验,当然不愿意让部下看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裏得到这本书,这才流传於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裏公开刻印出版。

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其疯狂程度,可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罗斯巴赫会战更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军事史家亦把此战与洛伊滕会战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裏茨会战一样。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为古今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普鲁士的一个永远的军事神话,从此诞生。 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於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1785年西裏西亚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习中,英国王弟弗雷德裏克王子 (约克公爵),美国独立战争中出名的康沃裏斯将军(Cornwallis),拉法叶特侯爵都来参观,并向腓特烈致敬。当时腓特烈指挥的普鲁士军队的操演方法,成为全欧洲军界竞相模仿的样板,老国王在训练场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在战术层次,腓特烈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第一战术家,比拿破仑毫不逊色。尤其是在战役层次上:当时欧洲在战略和战术之间,没有战役学这个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战术的创始人,德国人口中的「大战术」,就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役学。欧洲军事学从古斯塔夫开始走入近代化,经过杜伦尼、马尔巴勒、欧根、萨克斯等历代名将的探索与尝试,到腓特烈手中,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给以总结。他所确立的作战原则,例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我们注意力的目标,应该是敌人的军队」等等,直接指导了拿破仑。可以说在战役指挥上,腓特烈是拿破仑的启蒙老师。
腓特烈二世 Friedrich II(1194年12月26日—1250年12月13日)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德意志国王(1211年—125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20年加冕)。他也是西西里国王(称费德里科一世,1198年起),耶路撒冷国王(1225年—1228年),意大利国王和勃艮第国王。

腓特烈二世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母为西西里的康斯坦丝(由诺曼人统治的西西里王国唯一的女继承人)。他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边防区(马克)的耶西(Jesi Mark Ancona),是亨利六世夫妇唯一的孩子。

腓特烈二世异常注重皇帝的威严,留下了大量以罗马皇帝为造型的雕塑,让现代人能猜测他的容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容貌相当地清秀富丽,看上去个性很沉静。但随着年龄地增长,他越来越清瘦,表情越来越严厉,在他老年的雕塑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位相当严厉的君主,皱着双眉,似乎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不满和怨恨。

目录
[隐藏]
• 1 离奇的身世和教皇庇护下的童年
• 2 西西里和奇妙的十字军东征
• 3 与教皇的争斗
• 4多才多艺的腓特烈二世
• 5 腓特烈二世的私生活
• 6 腓特烈二世的去世和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悲惨结局

离奇的身世和教皇庇护下的童年

关于康斯坦丝皇后的故事薄伽丘在《名女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有预言称她的婚姻将毁灭西西里,所以威廉二世强迫童年的她发誓永远守住处女之身,发誓不婚。她就这样在修道院里一直呆到三十多岁,在中世纪的人看来她已经是个老太婆了,所以也就慢慢淡忘了一个不幸的预言,但是她还是在34岁的时候嫁给了年轻的亨利六世。

康斯坦丝皇后在婚后一直没有孩子,直到40岁才令人吃惊地怀上了孩子,有些不怀好意的人宣称一个屠夫的儿子将被调换成皇子,这对靠血缘世袭的西西里王室而言是十分危险的流言。1194年12月26日皇后在赶往西西里(皇帝已经于圣诞节加冕成为西西里国王)的途中感到了分娩的阵痛,她在耶西的市集上搭起了帐篷,为了维护孩子正统的继承权力,她允许镇上的女公民观看皇后的分娩,并把赤裸的正滴着乳汁的胸脯给众人看。

一开始他的母亲康斯坦丝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康斯坦丁”,但是在洗礼的时候,他被冠上祖父和外祖父的名字,取名为“腓特烈•罗杰”,以表示帝国和诺曼王国的联合。

腓特烈二世父母的婚姻使他自然成为西西里的继承人。而德意志的王冠他也在例行的“选举”中得到。亨利六世让诸侯在1196年12月选举年幼的腓特烈为德国国王,但同时皇帝企图实现的皇位世袭制度却因教廷的强烈反对而失败了。但当亨利六世患疟疾突然去世时,腓特烈二世还是个孩子,皇帝的遗嘱(有可能是伪造的)为他规划 了“理想的未来”。以帝国对教廷的让步保证小腓特烈得到巨大的帝国。然而皇帝一死,托孤大臣安魏勒的马克瓦尔特就被康斯坦丝皇太后赶出了西西里。

在康斯坦丝皇太后授意下,年幼的腓特烈二世放弃了德国的王位,她让自己的儿子于1198年5月17日加冕为西西里国王。在丈夫去世一年后,44岁的康斯坦丝太后也走到生命的尽头,她于1198年11月28日去世,她在去世前请求强大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保护这个年幼的国王。因而这位年轻的国王是在教皇的监护下成长起来的,被称做“神父哺育的国王”,德国人则喜欢称他为“阿普利亚的孩子”。

当然作为帝国的敌人,英诺森三世并没有成为这个可怜皇室遗孤的负责的监护人,幼年的腓特烈二世是在不受重视甚至是歧视和虐待中度过的,他在西西里的首府巴勒莫度过了整个童年,在一个充满阴谋和冷漠的宫廷中,这个儿童虽然戴着王冠其实却是个时时被监视的囚徒。有传说,6岁的他穿着国王的华服用尖利的手指甲不停地划破绸衣和自己幼嫩的皮肤。没有人关心他,有时候连吃饭都成为问题,这个孩子在巴勒莫的街头流浪,依靠富有爱心支持皇帝的家庭的接济。这样的童年是个皇帝不可想象的,但正是这样悲惨坎坷的童年的经历影响了腓特烈二世的一生。他待人平等,可以同马夫平等地交谈问题,他只相信自己,极端地自我,相当地世故。他见多识广,对知识孜孜不倦也是从他童年在市井间的生活开始的。
可能有帮助吧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称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领土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取得霸权。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而且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青年时代

 

年轻时代的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在他的父亲“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严格,强硬和军事式的教育下长大。1730年他尝试和朋友汉斯·赫尔曼·冯·卡特通往到英格兰。但以失败告终。他们被囚禁在现在德波边境的小镇昆斯特林(德语:Küstrin),在那,卡特被处决。究竟腓特烈是看到还是只听到行刑,目前还有争议。腓特烈同时和Peter Karl Christoph von Keith和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有着亲密的友谊。

他的父亲一再受到亲奥势力(Friedrich Wilhelm von Grumbkow, Jacob Paul von Gundling等人)的压力,腓特烈在其影响下,不情愿的和伊丽莎白·克里斯丁娜·冯·布赖恩施怀克—贝芬(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成婚。伊丽莎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并未诞下一子。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节日场合一同出现。但腓特烈在其父临终前答应了,誓不会对伊丽莎白不忠。在莱茵斯堡(Rheinsberg)的四年(1736–1740)可能是两位在一起最幸福的日子了,但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只是做给他那多疑的父亲的一出戏,目前尚没有定论。

究竟腓特烈二世按当代的标准是否有同性恋倾向,目前尚有争论。但确凿无疑的是,他对女性比较疏远。他希望在女性身上也看到他在男性那看到的勃勃生机。在他身后作的尸检并未发现他患有性病或畸形。因为他的医生Johann Georg Zimmermann透露,腓特烈大婚之前曾感染性病。而难得的几位受腓特烈青睐的女性,都是些所谓的“女大地主”卡罗琳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他还向她们写过诗,保持著书信来往。

[编辑] 国王

 

腓特烈二世塑像

[编辑] 外交与战争

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登基,年方28岁。受法国启蒙哲学思想薰陶的腓特烈二世继位被当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开明国王,甚至可能偏于文弱。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亲的巨人掷弹兵团(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但是腓特烈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就曾赴当时欧洲第一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很难说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能从欧根亲王那里学到些什么本领,但是欧根确实曾经盛赞腓特烈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而年轻的腓特烈倒是对老迈年高的欧根亲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现了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奥地利1739年方才结束对土耳其的战争,所产生的破绽,刚好为普鲁士所利用。通过这场战争,他为四分五裂,自然资源匮乏的普鲁士赢得了一块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同时为普鲁士赚得了一条易守难攻的边界线。在这次战争,腓特烈二世和陆军元帅什未林的库特·克里斯多夫伯爵为普鲁士赢得了西里西亚。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成功保卫了这一地区。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对于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同时在这场战争中,腓特烈初次亲身领军,在几次战役中尽显了他的军事才华。

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腓特烈的普鲁士王国却是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作壁上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赢得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西里西亚是纺织工业中心,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岁入的1/4。在这十年里,腓特烈不但整军经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七年战争作好准备。

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腓特烈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他的首相柯尼次(Kaunitz)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腓特烈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在七年战争中他的部队打进了萨克森王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三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国在奥地利外相柯尼次的发起下组成了联盟)。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3,人口数之比更达1:20。经过7年大战,几次面临亡国边缘,腓特烈终于保住了西里西亚,他个人也获得军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赢得了“大帝”的称号,更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其余四国为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之一。在伏尔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见证下,他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创建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国家。

在他的倡导下(1772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176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于武装冲突边缘。为了自身利益,腓特烈二世用波兰的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二世,普鲁士之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里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的这个计划导致了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1785年)。

[编辑] 内政与改革

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农业改革(花生)、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实施排水工程,废除了刑讯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 另外,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国王求助。腓特烈二世在他的准则“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对此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级观念会作祟。

“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特雷赫,他因为一单诉讼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腓特烈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长的信)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同时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克花园(Forum Fridericianum)那里,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腓特烈后来还说:“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意为:纵然行事方式各异,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腓特烈二世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 1763年犹太瓷器规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在这位国王的统治下,同性恋者并不会受到迫害。

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腓特烈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里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于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

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

腓特烈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在波茨坦会面过。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批评,进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治观点。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腓特烈二世对法律的一次较量。但经证实,这个逸谈是假的。

[编辑] 逝世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于无忧宫中在他的沙发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这时距离法国大革命仅有3年。他的意愿是在无忧宫露台他的爱犬旁下葬,但他的继任,也是他的侄子却将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地下墓室里。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马堡的伊丽莎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斐迪南的发起下被迁到霍亨索伦城堡 。但直到德国统一后1991年8月17日,这位国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话“Quand je suis là, 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处,方能无忧)。这位思想自由的共济会员在教堂里寻不得安灵。他愿意自己的爱犬离他更近一些。

人们在英灵殿(Walhalla)为他塑半身像以作纪念。在他过身后人们树立很多纪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腓特烈大帝骑马像。二战时塑像幸存,并在民德时期重建。

[编辑] 军事天才

 

即使忽略他作为政治家的作为和他对立法所做的贡献,单凭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历代名将中的的地位,可能仅次于亚历山大、凯撒、汉尼拔、拿破仑这四大伟人。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腓特烈初次绽放光芒。索尔战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战后腓特烈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原理》(有译为军事教令,德语: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这本书集中体现腓特烈对自己早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不仅仅是行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贴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腓特烈其实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外传。但是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腓特烈本人驾驭部下的经验,当然不愿意让部下看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里得到这本书,这才流传于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里公开刻印出版。

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其疯狂程度,可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罗斯巴赫会战更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军事史家亦把此战与洛伊滕会战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一样。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为古今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普鲁士的一个永远的军事神话,从此诞生。 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1785年西里西亚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习中,英国王弟弗雷德里克王子 (约克公爵),美国独立战争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将军(Cornwallis),拉法叶特侯爵都来参观,并向腓特烈致敬。当时腓特烈指挥的普鲁士军队的操演方法,成为全欧洲军界竞相模仿的样板,老国王在训练场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在战术层次,腓特烈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第一战术家,比拿破仑毫不逊色。尤其是在战役层次上:当时欧洲在战略和战术之间,没有战役学这个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战术的创始人,德国人口中的“大战术”,就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役学。欧洲军事学从古斯塔夫开始走入近代化,经过杜伦尼、马尔巴勒、欧根、萨克斯等历代名将的探索与尝试,到腓特烈手中,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给以总结。他所确立的作战原则,例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我们注意力的目标,应该是敌人的军队”等等,直接指导了拿破仑。可以说在战役指挥上,腓特烈是拿破仑的启蒙老师。

[编辑] 琐事

 

腓特烈二世在无忧宫演奏长笛他对所有艺术都感兴趣,他自己起草设计了波茨坦的无忧宫,并聘请建筑师克诺伯斯多夫兴建。他收有很多名画,吹得一口好长笛(长笛教师 Johann Joachim Quantz)还作曲。他于1747年在无忧宫与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会面。

除了母语德语,腓特烈二世还能说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他能听得明白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希腊语,还有希伯来语。他晚年的时候,还去学习了斯拉夫语、巴斯克语和中文。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之后各诸侯国处于什么状态?直到1815德意志邦联成立之前的这9年德意志诸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之后各诸侯国处于什么状态?直到1815德意志邦联成立之前的这9年德意志诸侯们是否相当于独立了?还有据说原神圣罗马帝国共有三百一十五诸侯国 那在千年时光中有哪些分离出去了?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束和近代历史的开始。根据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与旧教(天主教)地位平等;帝国内各诸侯拥有内政、外交的一切权力,帝国完全徒有虚名,分裂状况比战前更严重,计有300多个诸侯国、1000多个骑士领地,只有皇帝和帝国议会表明帝国的存在。战争的破坏、劳动力缺乏以及战后的分裂状态,使德国的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使德国失去了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为了保证农业劳动力,地主加快了16世纪末以来的农奴制再版进程,尤其是在东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

在德意志各诸侯国中,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最为强大。普鲁士是在17世纪迅速崛起的,统治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在1415年获得勃兰登堡选帝侯国,面积仅2万平方公里。17世纪初先后获得克列夫兹、马尔克、拉文斯堡及东普鲁士,三十年战争后获得波美拉尼亚东部大部分地区,1701年升格为普鲁士王国。奥地利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世袭领地,除奥地利本土外,还占有捷克、匈牙利、南尼德兰及意大利北部的部分领土。

18世纪德意志境内的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普鲁士最为明显,使之有实力与奥地利争夺中欧的霸权,经过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获得了工商业发达的西里西亚地区。1772—1795年,普、奥先后与俄国3次瓜分波兰(奥地利参加了两次),普鲁士获得了西普鲁士等地,奥地利获得克拉科夫等地。普鲁士的扩张政策得到了国内容克贵族的支持,并逐步形成了好战的军国主义传统。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农奴制度发生了矛盾。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译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的玛丽亚·特丽萨和约瑟夫二世都曾标榜“开明专制”,实行有限的改革。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奥两国纠集德意志各邦及欧洲封建势力联合进行干涉。19世纪初,拿破仑的军队横扫欧洲,普鲁士、奥地利屡屡败北。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被迫放弃帝国皇帝称号,改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灭亡。1806年耶拿战役后普鲁士被一分为三,在其领土上新建了华沙大公国和威斯特伐里亚王国。同时,德意志各邦按拿破仑的意志组成了“莱茵联盟”。各国也仿照法国进行自由主义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度。

1815年拿破仑战败,根据《维也纳和约》,成立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德意志邦联,共有34个诸侯国及4个自由市组成。邦联议会没有中央政府的权力,各邦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上都独立自主。被拿破仑打破的封建秩序虽然表面上恢复,但农奴制度等封建制的根本已经无法彻底恢复,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在20、3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要求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与此同时,普鲁士与奥地利的角逐也继续发展。1834年普鲁士建立了“关税同盟”,德意志邦联的大多数成员都参加,但遭到了奥地利的反对和抵制。

1848年3月柏林、维也纳都爆发了起义。资产阶级自由派获得了革命的领导权,企图通过和平、妥协的手段统一德国。5月,德意志各邦的代表在法兰克福召开国民议会,商讨统一问题。议会形成了“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前者主张以奥地利为中心统一德国,后者主张以普鲁士为中心统一。1849年欧洲反动势力转入反攻,革命时期的立法被纷纷取消。但政治上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斗争并没有结束。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推行现实主义的政治,着手以武力统一德国的计划。经过对丹麦战争(1864)、普奥战争(1866)和普法战争(1870—1871),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奥地利被排除在外。1867年,多民族的奥地利,实行改革,采取联邦制,允许匈牙利有自己的议会和宪法,但由奥地利的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是为奥匈二元帝国。 1871年1月18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帝国由4个王国、5个大公国、12个公国、侯国及4个自由市和帝国行省阿尔萨斯、洛林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在帝国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分别兼任帝国皇帝和宰相。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因此德国各邦号名义上保留,但已失去了以前的独立和权力。

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推行俾斯麦的现实主义政治达30年之久。对内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70年代初发动“文化斗争”,打击天主教势力,取消了教会的相对独立权。1878年颁布镇压社会民主党的“非常法”,德国社会民主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人运动受到压制。对外推行“大陆政策”,力图孤立法国并使英、法、俄、奥、意等欧洲大国互相牵制,确保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1873年促成了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签订德、奥、意三国军事同盟。

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其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扩大世界市场,参加瓜分世界的竞争。1888年年轻的威廉二世即位,推行与俾斯麦不同的“世界政策”,力图在世界舞台上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争高低。1914年德、奥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法、俄争夺世界霸权与殖民地。1918年11月德国最终战败,国内发生“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求法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王室女性及她们的故事!越全越好!

法国大概有50多位皇后(王后) 你要故事这里是贴不下这么多字的 给你几个名字 你上网找找吧 需要哪个了 可以PM我

基夫之安妮〔法语:Anne de Kiev〕,1060年-1066年,于其子菲利普一世未成年期间。
尚帕涅之阿代勒〔法语:Adèle de Champagne〕,1190年-1192年,于其子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
卡斯蒂耶之布朗谢〔法语:Blanche de Castille〕:
1226年-1234年:于其子路易九世未成年期间。
1248年-1252年:于其子路易九世在十字军东征期间.
跛子让娜〔法语:Jeanne la Boiteuse〕,常于其夫菲利普六世在战役期间摄政。
巴维埃之伊萨博(1393年-1420年期间不定),由于其夫夏尔六世是疯子,与其夫之叔伯们争夺摄政权。
卡特琳·德梅迪西:
1552年:于其夫亨利二世离开英国一段时间。
1560年-1563年:于其第二子夏尔九世未成年期间。
1574年:于其第三子亨利三世在波兰期间。
玛丽·德梅迪西,1610年-1614年,于其子路易十三未成年期间。
奥特里谢之安妮,1643年-1651年,于其子路易十四未成年期间。
欧亨尼娅皇后〔法语:Eugénie〕,于其夫拿破仑三世三次缺席情况下。
  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年),原奥地利帝国公主,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与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又译:玛丽亚·特蕾莎)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亚·约瑟芬·约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 安托瓦内特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约瑟芬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 一位大臣是这样描述这个新生儿的:“一个娇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1766年,为政治上的需求,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公主求婚。奥地利宫廷欣然应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婚礼被拖了数年。直到1770年,玛丽·安托瓦内特快15岁时,才终于踏上法国国土,成为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1774年,路易十五驾崩,路易十六即位。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为法国王后,母仪法兰西。但很可惜,她本人并没有作为一名王后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进入法国宫廷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每天只是热衷于舞会、时装、玩乐和庆宴,修饰花园,奢侈无度,有“赤字夫人”之称。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她身上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顽固。 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玛丽·安托瓦内特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了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仍有很多人站在王后的一边,比如法国的雨果,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都对王后抱有同情。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保王派人物。 1789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宫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但他们不但没有帮忙,还落井下石,每个人都想用国王的头来换一笔赎金。这批贵族中包括国王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即日后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图瓦伯爵(即日后的查理十世)。国王夫妇苦于左右无援,迫于形式,他们不得不自行谋划一次又一次的逃亡。 于179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外逃未遂。 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她继续勾结奥地利,并把作战计划提供给外国干涉军,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此时奥地利女皇玛利亚·泰丽沙(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母亲)和约瑟夫二世皇帝(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兄长)相继去世,奥地利王权掌握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侄子,弗兰茨·约瑟夫手中。 叛国的事情败露后激怒了法国人民,导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彻底推翻了君主制。随后,她和国王一起被囚禁在当普尔堡。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送上断头台。享年38岁。死后尸体一度被扔在万人坑埋葬,直到22年之后,普罗旺斯伯爵复辟成为路易十八,才将她的白骨重新挖出,并妥善安葬。

  法国王后:
  玛丽娅·安托瓦内特
  1755——1792

  法国王后(1778——1792)。她的名字也译为“玛丽·安托瓦内特”或“玛丽·安东尼特”。

  玛丽娅·安托瓦内特1755年出生在奥地利霍夫堡宫,她是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和弗朗茨一世最小的女儿,也是母亲最昂贵的政治赌注。

  童年

  玛丽娅的童年是幸福的,这恰好跟她不幸的“晚年”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刚出生时,法国大使就这样形容她“一个小小的,但完全健康的皇女”。玛丽娅,作为一个孩子,是乖巧可人的,她只愿说德语,对法语有一种抗拒。但正如俾斯麦形容他的妹妹时所说的,“她愿说法语或是德语,随她的便”。

  约瑟芬皇后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西嘉。9岁进入里恩王家军校读书。1796年初,年轻的拿破仑由于参加了粉碎保皇党的叛乱,在巴黎颇有名气。这时,一个女人向他求婚,她的名字叫约瑟芬。

  约瑟芬比拿破仑大6岁,当时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寡妇。一次她听一个朋友讲起拿破仑的事迹,十分敬佩,很想认识这位年轻有为的军官。但他自己又不好冒昧前往,托人介绍也不合适,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

  约瑟芬十二岁的儿子遵照母亲的吩咐,来到拿破仑住的地方,小家伙请求拿破仑发还父亲的佩剑,他父亲是在恐怖时期被罗伯斯庇尔处死的一名共和党将官。拿破仑允准了孩子的请求,那孩子含泪接过佩剑并亲吻了这件遗物。第二天,约瑟芬前来向他致谢,并倾吐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他的美貌和坦诚深深地打动了他。拿破仑相信,同这位年轻寡妇结合对于他的幸福有重大关系;对于他实现壮志将是强有力的支持。认识仅三个月,他们便举行了婚礼。新婚后两天,拿破仑重返意大利前线,指挥缺乏训练、武器很差的法国军队打败了强大的奥地利军队,威震全欧,名传世界。

  约瑟芬娇柔、纯洁、善良,深得拿破仑喜爱。他在一封她的信中写道:我收到你的来信,你似乎在信中责备我说女人的坏话。事情是这样,我最讨厌的是女阴谋家。我看得惯仁慈、文雅、温柔的女性,我喜爱她们。如果说她们娇纵了我,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你的。不过你会看到我已经宽大对待了一位通情达理的值得尊重的女性。我把她丈夫出卖我的信拿给她看时,她哭起来了,以万分痛心的悲伤和诚实口吻喊道:“这的确是他的笔迹!”这就够多了,打动了我的心,我说:“好吧夫人,把信投到火里,我就没有证据可以针对您丈夫了。”她烧掉了信件,转悲为喜。现在她丈夫得救了,如果迟两小时,他已被处死了。所以,你看,我喜欢娇柔、纯洁、善良的女性,因为只有她们才象你。

  约瑟芬与拿破仑结合的最大不幸是没有孩子,拿破仑一心想的是称霸欧洲,并有儿子继承他的基业,1804年他被参议院敕令尊为皇帝后,这一想法更明显化了。1809年11月30日,刚过40岁的拿破仑终于提出了要和约瑟芬离婚。那天当约瑟芬同拿破仑一如往常共进午餐的时候,拿破仑一喝完咖啡就令左右退下。他走近她,拿起她的手按在他心上,凝视了片刻说:“约瑟芬,我亲爱的约瑟芬!你知道我爱过你,我在人世得到的仅有的幸福时刻都是你一人赐给的。但是,约瑟芬,我的命运要高过我的意志;我最珍贵的爱情必须让位给法国的利益。”1809年12月16日,拿破仑与约瑟芬正式离婚。

  1810年4月1日,拿破仑与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一路易莎成婚。次年3月得子。

  离婚后,约瑟芬一直居住在马尔梅松寝宫,拿破仑经常看望她,但她的精神一直处在抑郁中。约瑟芬死后,拿破仑曾到她坟前去痛哭。

  1814年拿破仑兵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时,玛丽一路易莎带着她的儿子回维也纳老家去了,她离开时没能获准去见拿破仑一面。

  1815年,拿破仑复位再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年仅51岁的拿破仑病死在圣赫勒拿岛。拿破仑临终时还在喊着“约瑟芬!”

  由于篡夺王位、遭到人们痛恨的拿破仑遗弃了她,由于她也是拿破

  仑狂妄野心的牺牲品,复辟王朝和联军终于宽恕了她。出于敬重,大概也出于好奇,因为二

  十五年来欧洲经历了一场噩梦,而这个女人同这项令人不可思议的冒险事业是紧密相连的,

  俄国沙皇还特意去马尔麦松拜访了她。紧接着,普鲁士国王也带着儿子来登门拜访了。这之

  后,普鲁士、英国、俄国和德国的皇亲国戚也都纷至沓来,冷落多年的门庭,顿时出现了一

  番热闹景象。连不共戴天的波旁家族如今也显得雍容大度了,他们叫人转告她,她可以在余

  生之年继续占用纳瓦尔城堡。这样,她总算在马尔麦松城堡平安无事地呆了下来。后来,路

  易十八的弟弟也来向她表示他的敬意了。这些保皇党人当年狼狈地逃往国外时,曾得到过她

  的有力帮助,他们对此至今记忆犹新。再说她本来不就是他们的人吗?她不是也同许多从国

  外归来的人一样,在恐怖年代遭受过牢狱之灾吗?对于这意外的情况,她很快便适应了下

  来。她一如既往,毫不吝啬地招待着各方慕名而来的人士。其中有皇帝、国王、王子和流亡

  归来的贵族。她的沙龙成了当时上层社会最热闹的场所。那种盛况实在是古往今来所绝无仅

  有,仅俄国沙皇每星期就要光临两次。即使在她最得意的时期,也没有受到过这样大的殊

  荣。更有甚者,国王路易十八也表示要见她一面。因此,她应邀将于5月26日回到阔别四

  年半之久的土伊勒利宫去拜见他。

  但终未如愿。25日,她忽然感到喉间不适,四天后,她离开人间。

  谁也没有想到把她的死讯告诉拿破仑。他是从报纸上得悉,他青年时代曾经为之丧魂失

  魄的约瑟芬已经撒手尘寰了。

  玛丽·安东尼特 (Marie Antoinette)(1755年-1793年),法国王后。生于维也纳。是玛丽亚·特里萨(Marie Theresa, 1717-1780)与弗朗茨一世之女,利奥波德二世之妹。 1770年与路易十六结婚,以加强法奥联盟。她对路易十六的影响很大。 她任性轻浮,不遵守习俗,倍受非议。 她维护奥地利的利益,反对革命。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有拒绝君主立宪派的劝告,使得君主制脱离人民。1791年6月企图同路易十六一起逃离土伊勒里宫回奥地利,但在维洛那被捕,押回巴黎囚禁。在国王被处斩后,她被交付审判并被送上断头台。

  孩童时代

  玛丽·安东尼特是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里萨和弗朗茨一世的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1755年11月2日她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特·约瑟芬·约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 ''安东尼特''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约瑟芬''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 一位大臣是这样描述这个新生儿的:“一个小小的但完全健康的皇女。”

  玛丽·安东尼特在比她大两岁的姐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和比她大一岁的哥哥马克斯陪伴下长大。她其它的哥哥约瑟夫二世, 利奥波德二世和Ferdinand-Karl - 已经在哈布斯堡帝国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有个关于她孩童时期的传说:玛丽·安东尼特遇见了还是幼儿的天才莫扎特。 他为皇家表演了一个短的音乐会。 当女皇问他想要什么作为奖励时, 莫扎特这样回答,他希望能在婚礼上与女皇最小女儿牵手(更多的是对女皇的调侃。)

  玛丽·安东尼特的姐姐们很快与欧洲各个皇族联姻。 大女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嫁给了荷兰摄政王, 玛丽亚·阿玛丽亚与帕尔马王子结婚,玛丽·安东尼特最喜爱的姐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和那不勒斯国王Ferdinand结婚。

  作为孩子,她是迷人和守规矩的,玛丽·安东尼特几乎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 她反复无常,在艺术和阅读方面几乎什么也不懂。 她的法语很差,而且只愿意说德语。但是 当她的姐姐Johanna-Gabriella1762年死于天花后,玛丽·安东尼特成为了下个介入在她的母亲的政治游戏中的孩子。

  奥地利和法国签订了一个新的和平条约,这使从1494年开始的间歇性的战争有希望结束。路易十五的继承人是他的孙子Louis-Auguste,计划中, 他应该与玛丽亚·特里萨的女儿之一结婚。由于Johanna-Gabriella的死亡, 就决定了玛丽·安东尼特会送到法国与王储结婚。

  当玛丽亚·特里萨问预言家她的女儿在法国是否会幸福,他回答:“有十字架来保证。” 1770年4月玛丽·安东尼特离开维也纳,此时她十四岁。女皇对她呜咽的女儿的告别词是:“别了, 我最亲爱的孩子。 要对法国人民非常好,让他们能说我为他们送来一个天使。”

  玛丽·路易丝
  奥地利公主,法国王后(1810——1814)。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之女,出生在维也纳。1810年奥地利和法国交战失败,弗朗茨二世被迫将女儿下嫁给拿破仑一世,为此,拿破仑与约色芬皇后离婚(皇后无嗣)。

  作为奥地利公主,玛丽娅受到的一直是反对法国、憎恶拿破仑的教育。1810年她被迫嫁给法皇,据说当时她痛不欲生。事实证明她后来的生活并不像料想的那么坏。皇帝视她为掌上明珠,1813年她还为皇帝生下了独子“罗马王”拿破仑二世(来西斯塔特公爵)。据皇帝本人说,皇后是个“贤妻良母”,天真单纯,“她想要什么都会直言不讳的说出来,但她很少有需要”。

  1814年,拿破仑退位,玛丽·路易丝被掳到奥地利,从此再没见过丈夫,她的儿子在奥地利宫廷长大,并染上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遗传病。1832年,莱希斯塔特公爵英年早逝。图为玛丽王后及其子

  法国王后:
  玛丽娅·安托瓦内特
  1755——1792

  玛丽娅·安托瓦内特1755年出生在奥地利霍夫堡宫,她是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和弗朗茨一世最小的女儿,也是母亲最昂贵的政治赌注。

  童年

  玛丽娅的童年是幸福的,这恰好跟她不幸的“晚年”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刚出生时,法国大使就这样形容她“一个小小的,但完全健康的皇女”。玛丽娅,作为一个孩子,是乖巧可人的,她只愿说德语,对法语有一种抗拒。但正如俾斯麦形容他的妹妹时所说的,“她愿说法语或是德语,随她的便”。

  约瑟芬皇后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西嘉。9岁进入里恩王家军校读书。1796年初,年轻的拿破仑由于参加了粉碎保皇党的叛乱,在巴黎颇有名气。这时,一个女人向他求婚,她的名字叫约瑟芬。

  约瑟芬比拿破仑大6岁,当时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寡妇。一次她听一个朋友讲起拿破仑的事迹,十分敬佩,很想认识这位年轻有为的军官。但他自己又不好冒昧前往,托人介绍也不合适,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

  约瑟芬十二岁的儿子遵照母亲的吩咐,来到拿破仑住的地方,小家伙请求拿破仑发还父亲的佩剑,他父亲是在恐怖时期被罗伯斯庇尔处死的一名共和党将官。拿破仑允准了孩子的请求,那孩子含泪接过佩剑并亲吻了这件遗物。第二天,约瑟芬前来向他致谢,并倾吐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他的美貌和坦诚深深地打动了他。拿破仑相信,同这位年轻寡妇结合对于他的幸福有重大关系;对于他实现壮志将是强有力的支持。认识仅三个月,他们便举行了婚礼。新婚后两天,拿破仑重返意大利前线,指挥缺乏训练、武器很差的法国军队打败了强大的奥地利军队,威震全欧,名传世界。

  约瑟芬娇柔、纯洁、善良,深得拿破仑喜爱。他在一封她的信中写道:我收到你的来信,你似乎在信中责备我说女人的坏话。事情是这样,我最讨厌的是女阴谋家。我看得惯仁慈、文雅、温柔的女性,我喜爱她们。如果说她们娇纵了我,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你的。不过你会看到我已经宽大对待了一位通情达理的值得尊重的女性。我把她丈夫出卖我的信拿给她看时,她哭起来了,以万分痛心的悲伤和诚实口吻喊道:“这的确是他的笔迹!”这就够多了,打动了我的心,我说:“好吧夫人,把信投到火里,我就没有证据可以针对您丈夫了。”她烧掉了信件,转悲为喜。现在她丈夫得救了,如果迟两小时,他已被处死了。所以,你看,我喜欢娇柔、纯洁、善良的女性,因为只有她们才象你。

  约瑟芬与拿破仑结合的最大不幸是没有孩子,拿破仑一心想的是称霸欧洲,并有儿子继承他的基业,1804年他被参议院敕令尊为皇帝后,这一想法更明显化了。1809年11月30日,刚过40岁的拿破仑终于提出了要和约瑟芬离婚。那天当约瑟芬同拿破仑一如往常共进午餐的时候,拿破仑一喝完咖啡就令左右退下。他走近她,拿起她的手按在他心上,凝视了片刻说:“约瑟芬,我亲爱的约瑟芬!你知道我爱过你,我在人世得到的仅有的幸福时刻都是你一人赐给的。但是,约瑟芬,我的命运要高过我的意志;我最珍贵的爱情必须让位给法国的利益。”1809年12月16日,拿破仑与约瑟芬正式离婚。

  1810年4月1日,拿破仑与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一路易莎成婚。次年3月得子。

  离婚后,约瑟芬一直居住在马尔梅松寝宫,拿破仑经常看望她,但她的精神一直处在抑郁中。约瑟芬死后,拿破仑曾到她坟前去痛哭。

  1814年拿破仑兵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时,玛丽一路易莎带着她的儿子回维也纳老家去了,她离开时没能获准去见拿破仑一面。

  1815年,拿破仑复位再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年仅51岁的拿破仑病死在圣赫勒拿岛。拿破仑临终时还在喊着“约瑟芬!”

  由于篡夺王位、遭到人们痛恨的拿破仑遗弃了她,由于她也是拿破

  仑狂妄野心的牺牲品,复辟王朝和联军终于宽恕了她。出于敬重,大概也出于好奇,因为二

  十五年来欧洲经历了一场噩梦,而这个女人同这项令人不可思议的冒险事业是紧密相连的,

  俄国沙皇还特意去马尔麦松拜访了她。紧接着,普鲁士国王也带着儿子来登门拜访了。这之

  后,普鲁士、英国、俄国和德国的皇亲国戚也都纷至沓来,冷落多年的门庭,顿时出现了一

  番热闹景象。连不共戴天的波旁家族如今也显得雍容大度了,他们叫人转告她,她可以在余

  生之年继续占用纳瓦尔城堡。这样,她总算在马尔麦松城堡平安无事地呆了下来。后来,路

  易十八的弟弟也来向她表示他的敬意了。这些保皇党人当年狼狈地逃往国外时,曾得到过她

  的有力帮助,他们对此至今记忆犹新。再说她本来不就是他们的人吗?她不是也同许多从国

  外归来的人一样,在恐怖年代遭受过牢狱之灾吗?对于这意外的情况,她很快便适应了下

  来。她一如既往,毫不吝啬地招待着各方慕名而来的人士。其中有皇帝、国王、王子和流亡

  归来的贵族。她的沙龙成了当时上层社会最热闹的场所。那种盛况实在是古往今来所绝无仅

  有,仅俄国沙皇每星期就要光临两次。即使在她最得意的时期,也没有受到过这样大的殊

  荣。更有甚者,国王路易十八也表示要见她一面。因此,她应邀将于5月26日回到阔别四

  年半之久的土伊勒利宫去拜见他。

  但终未如愿。25日,她忽然感到喉间不适,四天后,她离开人间。

  谁也没有想到把她的死讯告诉拿破仑。他是从报纸上得悉,他青年时代曾经为之丧魂失

  魄的约瑟芬已经撒手尘寰了。

  玛丽·安东尼特 (Marie Antoinette)(1755年-1793年),法国王后。生于维也纳。是玛丽亚·特里萨(Marie Theresa, 1717-1780)与弗朗茨一世之女,利奥波德二世之妹。 1770年与路易十六结婚,以加强法奥联盟。她对路易十六的影响很大。 她任性轻浮,不遵守习俗,倍受非议。 她维护奥地利的利益,反对革命。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有拒绝君主立宪派的劝告,使得君主制脱离人民。1791年6月企图同路易十六一起逃离土伊勒里宫回奥地利,但在维洛那被捕,押回巴黎囚禁。在国王被处斩后,她被交付审判并被送上断头台。

  孩童时代

  玛丽·安东尼特是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里萨和弗朗茨一世的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1755年11月2日她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特·约瑟芬·约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 ''安东尼特''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约瑟芬''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 一位大臣是这样描述这个新生儿的:“一个小小的但完全健康的皇女。”

  玛丽·安东尼特在比她大两岁的姐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和比她大一岁的哥哥马克斯陪伴下长大。她其它的哥哥约瑟夫二世, 利奥波德二世和Ferdinand-Karl - 已经在哈布斯堡帝国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有个关于她孩童时期的传说:玛丽·安东尼特遇见了还是幼儿的天才莫扎特。 他为皇家表演了一个短的音乐会。 当女皇问他想要什么作为奖励时, 莫扎特这样回答,他希望能在婚礼上与女皇最小女儿牵手(更多的是对女皇的调侃。)

  玛丽·安东尼特的姐姐们很快与欧洲各个皇族联姻。 大女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嫁给了荷兰摄政王, 玛丽亚·阿玛丽亚与帕尔马王子结婚,玛丽·安东尼特最喜爱的姐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和那不勒斯国王Ferdinand结婚。

  作为孩子,她是迷人和守规矩的,玛丽·安东尼特几乎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 她反复无常,在艺术和阅读方面几乎什么也不懂。 她的法语很差,而且只愿意说德语。但是 当她的姐姐Johanna-Gabriella1762年死于天花后,玛丽·安东尼特成为了下个介入在她的母亲的政治游戏中的孩子。

  奥地利和法国签订了一个新的和平条约,这使从1494年开始的间歇性的战争有希望结束。路易十五的继承人是他的孙子Louis-Auguste,计划中, 他应该与玛丽亚·特里萨的女儿之一结婚。由于Johanna-Gabriella的死亡, 就决定了玛丽·安东尼特会送到法国与王储结婚。

  当玛丽亚·特里萨问预言家她的女儿在法国是否会幸福,他回答:“有十字架来保证。” 1770年4月玛丽·安东尼特离开维也纳,此时她十四岁。女皇对她呜咽的女儿的告别词是:“别了, 我最亲爱的孩子。 要对法国人民非常好,让他们能说我为他们送来一个天使。”

  玛丽·路易丝
  奥地利公主,法国王后(1810——1814)。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之女,出生在维也纳。1810年奥地利和法国交战失败,弗朗茨二世被迫将女儿下嫁给拿破仑一世,为此,拿破仑与约色芬皇后离婚(皇后无嗣)。

  作为奥地利公主,玛丽娅受到的一直是反对法国、憎恶拿破仑的教育。1810年她被迫嫁给法皇,据说当时她痛不欲生。事实证明她后来的生活并不像料想的那么坏。皇帝视她为掌上明珠,1813年她还为皇帝生下了独子“罗马王”拿破仑二世(来西斯塔特公爵)。据皇帝本人说,皇后是个“贤妻良母”,天真单纯,“她想要什么都会直言不讳的说出来,但她很少有需要”。

  1814年,拿破仑退位,玛丽·路易丝被掳到奥地利,从此再没见过丈夫,她的儿子在奥地利宫廷长大,并染上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遗传病。1832年,莱希斯塔特公爵英年早逝。图为玛丽王后及其子
法国王后:
玛丽娅·安托瓦内特
1755——1792

法国王后(1778——1792)。她的名字也译为“玛丽·安托瓦内特”或“玛丽·安东尼特”。

玛丽娅·安托瓦内特1755年出生在奥地利霍夫堡宫,她是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和弗朗茨一世最小的女儿,也是母亲最昂贵的政治赌注。

童年

玛丽娅的童年是幸福的,这恰好跟她不幸的“晚年”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刚出生时,法国大使就这样形容她“一个小小的,但完全健康的皇女”。玛丽娅,作为一个孩子,是乖巧可人的,她只愿说德语,对法语有一种抗拒。但正如俾斯麦形容他的妹妹时所说的,“她愿说法语或是德语,随她的便”。

约瑟芬皇后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西嘉。9岁进入里恩王家军校读书。1796年初,年轻的拿破仑由于参加了粉碎保皇党的叛乱,在巴黎颇有名气。这时,一个女人向他求婚,她的名字叫约瑟芬。

约瑟芬比拿破仑大6岁,当时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寡妇。一次她听一个朋友讲起拿破仑的事迹,十分敬佩,很想认识这位年轻有为的军官。但他自己又不好冒昧前往,托人介绍也不合适,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

约瑟芬十二岁的儿子遵照母亲的吩咐,来到拿破仑住的地方,小家伙请求拿破仑发还父亲的佩剑,他父亲是在恐怖时期被罗伯斯庇尔处死的一名共和党将官。拿破仑允准了孩子的请求,那孩子含泪接过佩剑并亲吻了这件遗物。第二天,约瑟芬前来向他致谢,并倾吐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他的美貌和坦诚深深地打动了他。拿破仑相信,同这位年轻寡妇结合对于他的幸福有重大关系;对于他实现壮志将是强有力的支持。认识仅三个月,他们便举行了婚礼。新婚后两天,拿破仑重返意大利前线,指挥缺乏训练、武器很差的法国军队打败了强大的奥地利军队,威震全欧,名传世界。

约瑟芬娇柔、纯洁、善良,深得拿破仑喜爱。他在一封她的信中写道:我收到你的来信,你似乎在信中责备我说女人的坏话。事情是这样,我最讨厌的是女阴谋家。我看得惯仁慈、文雅、温柔的女性,我喜爱她们。如果说她们娇纵了我,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你的。不过你会看到我已经宽大对待了一位通情达理的值得尊重的女性。我把她丈夫出卖我的信拿给她看时,她哭起来了,以万分痛心的悲伤和诚实口吻喊道:“这的确是他的笔迹!”这就够多了,打动了我的心,我说:“好吧夫人,把信投到火里,我就没有证据可以针对您丈夫了。”她烧掉了信件,转悲为喜。现在她丈夫得救了,如果迟两小时,他已被处死了。所以,你看,我喜欢娇柔、纯洁、善良的女性,因为只有她们才象你。

约瑟芬与拿破仑结合的最大不幸是没有孩子,拿破仑一心想的是称霸欧洲,并有儿子继承他的基业,1804年他被参议院敕令尊为皇帝后,这一想法更明显化了。1809年11月30日,刚过40岁的拿破仑终于提出了要和约瑟芬离婚。那天当约瑟芬同拿破仑一如往常共进午餐的时候,拿破仑一喝完咖啡就令左右退下。他走近她,拿起她的手按在他心上,凝视了片刻说:“约瑟芬,我亲爱的约瑟芬!你知道我爱过你,我在人世得到的仅有的幸福时刻都是你一人赐给的。但是,约瑟芬,我的命运要高过我的意志;我最珍贵的爱情必须让位给法国的利益。”1809年12月16日,拿破仑与约瑟芬正式离婚。

1810年4月1日,拿破仑与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一路易莎成婚。次年3月得子。

离婚后,约瑟芬一直居住在马尔梅松寝宫,拿破仑经常看望她,但她的精神一直处在抑郁中。约瑟芬死后,拿破仑曾到她坟前去痛哭。

1814年拿破仑兵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时,玛丽一路易莎带着她的儿子回维也纳老家去了,她离开时没能获准去见拿破仑一面。

1815年,拿破仑复位再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年仅51岁的拿破仑病死在圣赫勒拿岛。拿破仑临终时还在喊着“约瑟芬!”

由于篡夺王位、遭到人们痛恨的拿破仑遗弃了她,由于她也是拿破

仑狂妄野心的牺牲品,复辟王朝和联军终于宽恕了她。出于敬重,大概也出于好奇,因为二

十五年来欧洲经历了一场噩梦,而这个女人同这项令人不可思议的冒险事业是紧密相连的,

俄国沙皇还特意去马尔麦松拜访了她。紧接着,普鲁士国王也带着儿子来登门拜访了。这之

后,普鲁士、英国、俄国和德国的皇亲国戚也都纷至沓来,冷落多年的门庭,顿时出现了一

番热闹景象。连不共戴天的波旁家族如今也显得雍容大度了,他们叫人转告她,她可以在余

生之年继续占用纳瓦尔城堡。这样,她总算在马尔麦松城堡平安无事地呆了下来。后来,路

易十八的弟弟也来向她表示他的敬意了。这些保皇党人当年狼狈地逃往国外时,曾得到过她

的有力帮助,他们对此至今记忆犹新。再说她本来不就是他们的人吗?她不是也同许多从国

外归来的人一样,在恐怖年代遭受过牢狱之灾吗?对于这意外的情况,她很快便适应了下

来。她一如既往,毫不吝啬地招待着各方慕名而来的人士。其中有皇帝、国王、王子和流亡

归来的贵族。她的沙龙成了当时上层社会最热闹的场所。那种盛况实在是古往今来所绝无仅

有,仅俄国沙皇每星期就要光临两次。即使在她最得意的时期,也没有受到过这样大的殊

荣。更有甚者,国王路易十八也表示要见她一面。因此,她应邀将于5月26日回到阔别四

年半之久的土伊勒利宫去拜见他。

但终未如愿。25日,她忽然感到喉间不适,四天后,她离开人间。

谁也没有想到把她的死讯告诉拿破仑。他是从报纸上得悉,他青年时代曾经为之丧魂失

魄的约瑟芬已经撒手尘寰了。

玛丽·安东尼特 (Marie Antoinette)(1755年-1793年),法国王后。生于维也纳。是玛丽亚·特里萨(Marie Theresa, 1717-1780)与弗朗茨一世之女,利奥波德二世之妹。 1770年与路易十六结婚,以加强法奥联盟。她对路易十六的影响很大。 她任性轻浮,不遵守习俗,倍受非议。 她维护奥地利的利益,反对革命。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有拒绝君主立宪派的劝告,使得君主制脱离人民。1791年6月企图同路易十六一起逃离土伊勒里宫回奥地利,但在维洛那被捕,押回巴黎囚禁。在国王被处斩后,她被交付审判并被送上断头台。

孩童时代

玛丽·安东尼特是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里萨和弗朗茨一世的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1755年11月2日她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特·约瑟芬·约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 ''安东尼特''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约瑟芬''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 一位大臣是这样描述这个新生儿的:“一个小小的但完全健康的皇女。”

玛丽·安东尼特在比她大两岁的姐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和比她大一岁的哥哥马克斯陪伴下长大。她其它的哥哥约瑟夫二世, 利奥波德二世和Ferdinand-Karl - 已经在哈布斯堡帝国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有个关于她孩童时期的传说:玛丽·安东尼特遇见了还是幼儿的天才莫扎特。 他为皇家表演了一个短的音乐会。 当女皇问他想要什么作为奖励时, 莫扎特这样回答,他希望能在婚礼上与女皇最小女儿牵手(更多的是对女皇的调侃。)

玛丽·安东尼特的姐姐们很快与欧洲各个皇族联姻。 大女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嫁给了荷兰摄政王, 玛丽亚·阿玛丽亚与帕尔马王子结婚,玛丽·安东尼特最喜爱的姐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和那不勒斯国王Ferdinand结婚。

作为孩子,她是迷人和守规矩的,玛丽·安东尼特几乎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 她反复无常,在艺术和阅读方面几乎什么也不懂。 她的法语很差,而且只愿意说德语。但是 当她的姐姐Johanna-Gabriella1762年死于天花后,玛丽·安东尼特成为了下个介入在她的母亲的政治游戏中的孩子。

奥地利和法国签订了一个新的和平条约,这使从1494年开始的间歇性的战争有希望结束。路易十五的继承人是他的孙子Louis-Auguste,计划中, 他应该与玛丽亚·特里萨的女儿之一结婚。由于Johanna-Gabriella的死亡, 就决定了玛丽·安东尼特会送到法国与王储结婚。

当玛丽亚·特里萨问预言家她的女儿在法国是否会幸福,他回答:“有十字架来保证。” 1770年4月玛丽·安东尼特离开维也纳,此时她十四岁。女皇对她呜咽的女儿的告别词是:“别了, 我最亲爱的孩子。 要对法国人民非常好,让他们能说我为他们送来一个天使。”

玛丽·路易丝
奥地利公主,法国王后(1810——1814)。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之女,出生在维也纳。1810年奥地利和法国交战失败,弗朗茨二世被迫将女儿下嫁给拿破仑一世,为此,拿破仑与约色芬皇后离婚(皇后无嗣)。

作为奥地利公主,玛丽娅受到的一直是反对法国、憎恶拿破仑的教育。1810年她被迫嫁给法皇,据说当时她痛不欲生。事实证明她后来的生活并不像料想的那么坏。皇帝视她为掌上明珠,1813年她还为皇帝生下了独子“罗马王”拿破仑二世(来西斯塔特公爵)。据皇帝本人说,皇后是个“贤妻良母”,天真单纯,“她想要什么都会直言不讳的说出来,但她很少有需要”。

1814年,拿破仑退位,玛丽·路易丝被掳到奥地利,从此再没见过丈夫,她的儿子在奥地利宫廷长大,并染上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遗传病。1832年,莱希斯塔特公爵英年早逝。图为玛丽王后及其子
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年),原奥地利帝国公主,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与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又译:玛丽亚·特蕾莎)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亚·约瑟芬·约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 安托瓦内特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约瑟芬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 一位大臣是这样描述这个新生儿的:“一个娇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1766年,为政治上的需求,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公主求婚。奥地利宫廷欣然应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婚礼被拖了数年。直到1770年,玛丽·安托瓦内特快15岁时,才终于踏上法国国土,成为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1774年,路易十五驾崩,路易十六即位。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为法国王后,母仪法兰西。但很可惜,她本人并没有作为一名王后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进入法国宫廷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每天只是热衷于舞会、时装、玩乐和庆宴,修饰花园,奢侈无度,有“赤字夫人”之称。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她身上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顽固。 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玛丽·安托瓦内特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了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仍有很多人站在王后的一边,比如法国的雨果,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都对王后抱有同情。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保王派人物。 1789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宫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但他们不但没有帮忙,还落井下石,每个人都想用国王的头来换一笔赎金。这批贵族中包括国王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即日后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图瓦伯爵(即日后的查理十世)。国王夫妇苦于左右无援,迫于形式,他们不得不自行谋划一次又一次的逃亡。 于179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外逃未遂。 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她继续勾结奥地利,并把作战计划提供给外国干涉军,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此时奥地利女皇玛利亚·泰丽沙(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母亲)和约瑟夫二世皇帝(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兄长)相继去世,奥地利王权掌握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侄子,弗兰茨·约瑟夫手中。 叛国的事情败露后激怒了法国人民,导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彻底推翻了君主制。随后,她和国王一起被囚禁在当普尔堡。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送上断头台。享年38岁。死后尸体一度被扔在万人坑埋葬,直到22年之后,普罗旺斯伯爵复辟成为路易十八,才将她的白骨重新挖出,并妥善安葬。
法国王后:
玛丽娅·安托瓦内特
1755——1792

玛丽娅·安托瓦内特1755年出生在奥地利霍夫堡宫,她是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和弗朗茨一世最小的女儿,也是母亲最昂贵的政治赌注。

童年

玛丽娅的童年是幸福的,这恰好跟她不幸的“晚年”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刚出生时,法国大使就这样形容她“一个小小的,但完全健康的皇女”。玛丽娅,作为一个孩子,是乖巧可人的,她只愿说德语,对法语有一种抗拒。但正如俾斯麦形容他的妹妹时所说的,“她愿说法语或是德语,随她的便”。

约瑟芬皇后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西嘉。9岁进入里恩王家军校读书。1796年初,年轻的拿破仑由于参加了粉碎保皇党的叛乱,在巴黎颇有名气。这时,一个女人向他求婚,她的名字叫约瑟芬。

约瑟芬比拿破仑大6岁,当时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寡妇。一次她听一个朋友讲起拿破仑的事迹,十分敬佩,很想认识这位年轻有为的军官。但他自己又不好冒昧前往,托人介绍也不合适,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

约瑟芬十二岁的儿子遵照母亲的吩咐,来到拿破仑住的地方,小家伙请求拿破仑发还父亲的佩剑,他父亲是在恐怖时期被罗伯斯庇尔处死的一名共和党将官。拿破仑允准了孩子的请求,那孩子含泪接过佩剑并亲吻了这件遗物。第二天,约瑟芬前来向他致谢,并倾吐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他的美貌和坦诚深深地打动了他。拿破仑相信,同这位年轻寡妇结合对于他的幸福有重大关系;对于他实现壮志将是强有力的支持。认识仅三个月,他们便举行了婚礼。新婚后两天,拿破仑重返意大利前线,指挥缺乏训练、武器很差的法国军队打败了强大的奥地利军队,威震全欧,名传世界。

约瑟芬娇柔、纯洁、善良,深得拿破仑喜爱。他在一封她的信中写道:我收到你的来信,你似乎在信中责备我说女人的坏话。事情是这样,我最讨厌的是女阴谋家。我看得惯仁慈、文雅、温柔的女性,我喜爱她们。如果说她们娇纵了我,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你的。不过你会看到我已经宽大对待了一位通情达理的值得尊重的女性。我把她丈夫出卖我的信拿给她看时,她哭起来了,以万分痛心的悲伤和诚实口吻喊道:“这的确是他的笔迹!”这就够多了,打动了我的心,我说:“好吧夫人,把信投到火里,我就没有证据可以针对您丈夫了。”她烧掉了信件,转悲为喜。现在她丈夫得救了,如果迟两小时,他已被处死了。所以,你看,我喜欢娇柔、纯洁、善良的女性,因为只有她们才象你。

约瑟芬与拿破仑结合的最大不幸是没有孩子,拿破仑一心想的是称霸欧洲,并有儿子继承他的基业,1804年他被参议院敕令尊为皇帝后,这一想法更明显化了。1809年11月30日,刚过40岁的拿破仑终于提出了要和约瑟芬离婚。那天当约瑟芬同拿破仑一如往常共进午餐的时候,拿破仑一喝完咖啡就令左右退下。他走近她,拿起她的手按在他心上,凝视了片刻说:“约瑟芬,我亲爱的约瑟芬!你知道我爱过你,我在人世得到的仅有的幸福时刻都是你一人赐给的。但是,约瑟芬,我的命运要高过我的意志;我最珍贵的爱情必须让位给法国的利益。”1809年12月16日,拿破仑与约瑟芬正式离婚。

1810年4月1日,拿破仑与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一路易莎成婚。次年3月得子。

离婚后,约瑟芬一直居住在马尔梅松寝宫,拿破仑经常看望她,但她的精神一直处在抑郁中。约瑟芬死后,拿破仑曾到她坟前去痛哭。

1814年拿破仑兵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时,玛丽一路易莎带着她的儿子回维也纳老家去了,她离开时没能获准去见拿破仑一面。

1815年,拿破仑复位再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年仅51岁的拿破仑病死在圣赫勒拿岛。拿破仑临终时还在喊着“约瑟芬!”

由于篡夺王位、遭到人们痛恨的拿破仑遗弃了她,由于她也是拿破

仑狂妄野心的牺牲品,复辟王朝和联军终于宽恕了她。出于敬重,大概也出于好奇,因为二

十五年来欧洲经历了一场噩梦,而这个女人同这项令人不可思议的冒险事业是紧密相连的,

俄国沙皇还特意去马尔麦松拜访了她。紧接着,普鲁士国王也带着儿子来登门拜访了。这之

后,普鲁士、英国、俄国和德国的皇亲国戚也都纷至沓来,冷落多年的门庭,顿时出现了一

番热闹景象。连不共戴天的波旁家族如今也显得雍容大度了,他们叫人转告她,她可以在余

生之年继续占用纳瓦尔城堡。这样,她总算在马尔麦松城堡平安无事地呆了下来。后来,路

易十八的弟弟也来向她表示他的敬意了。这些保皇党人当年狼狈地逃往国外时,曾得到过她

的有力帮助,他们对此至今记忆犹新。再说她本来不就是他们的人吗?她不是也同许多从国

外归来的人一样,在恐怖年代遭受过牢狱之灾吗?对于这意外的情况,她很快便适应了下

来。她一如既往,毫不吝啬地招待着各方慕名而来的人士。其中有皇帝、国王、王子和流亡

归来的贵族。她的沙龙成了当时上层社会最热闹的场所。那种盛况实在是古往今来所绝无仅

有,仅俄国沙皇每星期就要光临两次。即使在她最得意的时期,也没有受到过这样大的殊

荣。更有甚者,国王路易十八也表示要见她一面。因此,她应邀将于5月26日回到阔别四

年半之久的土伊勒利宫去拜见他。

但终未如愿。25日,她忽然感到喉间不适,四天后,她离开人间。

谁也没有想到把她的死讯告诉拿破仑。他是从报纸上得悉,他青年时代曾经为之丧魂失

魄的约瑟芬已经撒手尘寰了。

玛丽·安东尼特 (Marie Antoinette)(1755年-1793年),法国王后。生于维也纳。是玛丽亚·特里萨(Marie Theresa, 1717-1780)与弗朗茨一世之女,利奥波德二世之妹。 1770年与路易十六结婚,以加强法奥联盟。她对路易十六的影响很大。 她任性轻浮,不遵守习俗,倍受非议。 她维护奥地利的利益,反对革命。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有拒绝君主立宪派的劝告,使得君主制脱离人民。1791年6月企图同路易十六一起逃离土伊勒里宫回奥地利,但在维洛那被捕,押回巴黎囚禁。在国王被处斩后,她被交付审判并被送上断头台。

孩童时代

玛丽·安东尼特是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里萨和弗朗茨一世的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1755年11月2日她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特·约瑟芬·约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 ''安东尼特''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约瑟芬''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 一位大臣是这样描述这个新生儿的:“一个小小的但完全健康的皇女。”

玛丽·安东尼特在比她大两岁的姐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和比她大一岁的哥哥马克斯陪伴下长大。她其它的哥哥约瑟夫二世, 利奥波德二世和Ferdinand-Karl - 已经在哈布斯堡帝国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有个关于她孩童时期的传说:玛丽·安东尼特遇见了还是幼儿的天才莫扎特。 他为皇家表演了一个短的音乐会。 当女皇问他想要什么作为奖励时, 莫扎特这样回答,他希望能在婚礼上与女皇最小女儿牵手(更多的是对女皇的调侃。)

玛丽·安东尼特的姐姐们很快与欧洲各个皇族联姻。 大女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嫁给了荷兰摄政王, 玛丽亚·阿玛丽亚与帕尔马王子结婚,玛丽·安东尼特最喜爱的姐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和那不勒斯国王Ferdinand结婚。

作为孩子,她是迷人和守规矩的,玛丽·安东尼特几乎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 她反复无常,在艺术和阅读方面几乎什么也不懂。 她的法语很差,而且只愿意说德语。但是 当她的姐姐Johanna-Gabriella1762年死于天花后,玛丽·安东尼特成为了下个介入在她的母亲的政治游戏中的孩子。

奥地利和法国签订了一个新的和平条约,这使从1494年开始的间歇性的战争有希望结束。路易十五的继承人是他的孙子Louis-Auguste,计划中, 他应该与玛丽亚·特里萨的女儿之一结婚。由于Johanna-Gabriella的死亡, 就决定了玛丽·安东尼特会送到法国与王储结婚。

当玛丽亚·特里萨问预言家她的女儿在法国是否会幸福,他回答:“有十字架来保证。” 1770年4月玛丽·安东尼特离开维也纳,此时她十四岁。女皇对她呜咽的女儿的告别词是:“别了, 我最亲爱的孩子。 要对法国人民非常好,让他们能说我为他们送来一个天使。”

玛丽·路易丝
奥地利公主,法国王后(1810——1814)。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之女,出生在维也纳。1810年奥地利和法国交战失败,弗朗茨二世被迫将女儿下嫁给拿破仑一世,为此,拿破仑与约色芬皇后离婚(皇后无嗣)。

作为奥地利公主,玛丽娅受到的一直是反对法国、憎恶拿破仑的教育。1810年她被迫嫁给法皇,据说当时她痛不欲生。事实证明她后来的生活并不像料想的那么坏。皇帝视她为掌上明珠,1813年她还为皇帝生下了独子“罗马王”拿破仑二世(来西斯塔特公爵)。据皇帝本人说,皇后是个“贤妻良母”,天真单纯,“她想要什么都会直言不讳的说出来,但她很少有需要”。

1814年,拿破仑退位,玛丽·路易丝被掳到奥地利,从此再没见过丈夫,她的儿子在奥地利宫廷长大,并染上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遗传病。1832年,莱希斯塔特公爵英年早逝。图为玛丽王后及其子

学习德国近代发展史有何感想?1500字左右 谢谢

德国近代史 (deguo jingdaishi) 一般认为,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束和近代历史的开始。根据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与旧教(天主教)地位平等;帝国内各诸侯拥有内政、外交的一切权力,帝国完全徒有虚名,分裂状况比战前更严重,计有300多个诸侯国、1000多个骑士领地,只有皇帝和帝国议会表明帝国的存在。战争的破坏、劳动力缺乏以及战后的分裂状态,使德国的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使德国失去了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为了保证农业劳动力,地主加快了16世纪末以来的农奴制再版进程,尤其是在东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 在德意志各诸侯国中,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最为强大。普鲁士是在17世纪迅速崛起的,统治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在1415年获得勃兰登堡选帝侯国,面积仅2万平方公里。17世纪初先后获得克列夫兹、马尔克、拉文斯堡及东普鲁士,三十年战争后获得波美拉尼亚东部大部分地区,1701年升格为普鲁士王国。奥地利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世袭领地,除奥地利本土外,还占有捷克、匈牙利、南尼德兰及意大利北部的部分领土。 18世纪德意志境内的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普鲁士最为明显,使之有实力与奥地利争夺中欧的霸权,经过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获得了工商业发达的西里西亚地区。1772—1795年,普、奥先后与俄国3次瓜分波兰(奥地利参加了两次),普鲁士获得了西普鲁士等地,奥地利获得克拉科夫等地。普鲁士的扩张政策得到了国内容克贵族的支持,并逐步形成了好战的军国主义传统。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农奴制度发生了矛盾。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译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的玛丽亚·特丽萨和约瑟夫二世都曾标榜“开明专制”,实行有限的改革。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奥两国纠集德意志各邦及欧洲封建势力联合进行干涉。19世纪初,拿破仑的军队横扫欧洲,普鲁士、奥地利屡屡败北。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被迫放弃帝国皇帝称号,改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灭亡。1806年耶拿战役后普鲁士被一分为三,在其领土上新建了华沙大公国和威斯特伐里亚王国。同时,德意志各邦按拿破仑的意志组成了“莱茵联盟”。各国也仿照法国进行自由主义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度。 1815年拿破仑战败,根据《维也纳和约》,成立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德意志邦联,共有34个诸侯国及4个自由市组成。邦联议会没有中央政府的权力,各邦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上都独立自主。被拿破仑打破的封建秩序虽然表面上恢复,但农奴制度等封建制的根本已经无法彻底恢复,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在20、3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要求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与此同时,普鲁士与奥地利的角逐也继续发展。1834年普鲁士建立了“关税同盟”,德意志邦联的大多数成员都参加,但遭到了奥地利的反对和抵制。 1848年3月柏林、维也纳都爆发了起义。资产阶级自由派获得了革命的领导权,企图通过和平、妥协的手段统一德国。5月,德意志各邦的代表在法兰克福召开国民议会,商讨统一问题。议会形成了“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前者主张以奥地利为中心统一德国,后者主张以普鲁士为中心统一。1849年欧洲反动势力转入反攻,革命时期的立法被纷纷取消。但政治上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斗争并没有结束。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推行现实主义的政治,着手以武力统一德国的计划。经过对丹麦战争(1864)、普奥战争(1866)和普法战争(1870—1871),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奥地利被排除在外。1867年,多民族的奥地利,实行改革,采取联邦制,允许匈牙利有自己的议会和宪法,但由奥地利的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是为奥匈二元帝国。 1871年1月18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帝国由4个王国、5个大公国、12个公国、侯国及4个自由市和帝国行省阿尔萨斯、洛林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在帝国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分别兼任帝国皇帝和宰相。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因此德国各邦号名义上保留,但已失去了以前的独立和权力。 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推行俾斯麦的现实主义政治达30年之久。对内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70年代初发动“文化斗争”,打击天主教势力,取消了教会的相对独立权。1878年颁布镇压社会民主党的“非常法”,德国社会民主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人运动受到压制。对外推行“大陆政策”,力图孤立法国并使英、法、俄、奥、意等欧洲大国互相牵制,确保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1873年促成了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签订德、奥、意三国军事同盟。 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其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扩大世界市场,参加瓜分世界的竞争。1888年年轻的威廉二世即位,推行与俾斯麦不同的“世界政策”,力图在世界舞台上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争高低。1914年德、奥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法、俄争夺世界霸权与殖民地。1918年11月德国最终战败,国内发生“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求采纳
文章标题: 如果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玛丽亚·特蕾莎与腓特烈二世还活着,他们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6439.html
文章标签:玛丽亚  法国  大革命  二世  爆发
Top